大威德去病除障修法 讓心願實現 東頂索巴康參【時輪金剛】*【金剛瑜伽母】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略论(2)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5/13 02:24:07
學習次第 : 进阶

 菩提道次第略论(2)

讲述: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9904120

 

首先一开始在场的每一个人,在还没有闻法前,都必须要调整自己的动机,也就是为了要利益一切的如母有情,我希望能够速速的成办圆满的佛果,也就是因此我来到上师的前面,听闻大乘的法类,请以这样的方式来调整动机。

接下来请看到《菩提道次第略论》的第2页,科判里面提到了「介绍本论的正文」。介绍正文的方式又分为:第一个部分「介绍的方式,依照着过去的智者们的主而宣说」,这段的原文,此中,如同吉祥比噶玛希拉寺之诸智者,於初承许造法者之殊胜、法之殊胜、如何讲闻彼法之理三者最为重要。过去的智者们在宣说正法前,一开始会提到「造法者的殊胜」,以及「法的殊胜」,以及「如何讲闻彼法之理」这三点。过去除了比噶玛拉希拉寺之外,最有名的不外乎就是那烂陀寺,而宗大师在宣说菩提道次第时,最主要依据的是「後时」,也就是比噶玛拉希拉寺的这些智者们的主张,而来宣说菩提道次第,所以在第二个部分「正式介绍本论」,提到到了「如是菩提道次第之引导分四」。

如是菩提道次第引导分四:

甲一、为显其法源清净故,开示造法者之殊胜。

甲二、令於教授起恭敬故,开示法之殊胜。

甲三、如何讲、闻具有二种殊胜之法。

甲四、如何以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甲一、为显其法源清净故,开示造法者之殊胜。

整个菩提道次第,最主要的科判都包含在这四者当中。第一「为显其法源清净故,开示造法者之殊胜」,为了要让弟子们了解所听闻的法,是否是清净的,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有提到造法者的殊胜。如果造法者本身是一位具量的上师,就可以知道,这样的上师,他所造的论也是清净,没有染污的。所以第一个部分提到的是造法者殊胜。第二「令於教授起恭敬故,开示法之殊胜」,更进一步的为了弟子们,对於造法者所造的论,生起恭敬心的缘故,所以开示法的殊胜。第三「如何讲、闻具有二种殊胜之法」,第三个科判里最主要谈的是,上师应该如何的讲,而弟子应该以什麽样的方式来听闻具有以上两种殊胜的正法。第四「如何以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这个部分是道次第当中,最主要的核心。之前的三个科判最主要讲到的内容,是前行的部分。

 首先看到第一个科判「为显其法源清净故,开示造法者之殊胜」。总此教授,是至尊弥勒所造《现观庄严论》之教授;特其基论为《菩提道炬论》。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以总相而言,这个地方所要介绍的教,也就是道次第的内涵,是至尊弥勒所造的《现观庄严论》最主要的核心教授。「特其基论」这当中的「基论」指的是最主要的依据,也就不管是《菩提道次第广论》,或者是《略论》,所有道次第最主要的依据是阿底峡尊者所造的《菩提道炬论》,也就是因此「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由於《道炬论》是一切道次第最主要的依据,最主要的根源,因此《道炬论》的造者,也就是阿底峡尊者,也能够称之为是道次第的造者,「亦即此是造者」。所以接下来就提到了,彼复即是大阿闍黎吉祥燃灯智,别讳共称具德阿底峡。

在之前我们介绍了所有道次第最主要的根据,就是阿底峡尊者所造的《菩提道炬论》。而《菩提道炬论》又是根据,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所阐释的。而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它的根据是导师释迦世尊所造的《般若经》。《般若经》简单的来分,可以分为广、中、略三种的《般若经》。而所有的《般若经》所诠释的内涵,简单的来分,也可以分为「显义」以及「隐义」这两种。所谓「显义」就是在字面上《般若经》所诠释的是甚深空性的道次第,而「隐义」就是在字的背後它所呈现的内涵,是现观的道次第。而对於显义的部分而言,龙树菩萨造了《中观正理六论》之後,而将显义的部分阐释出来。至於隐义的现观道次第的部分,透由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而将它的内涵完全的开阐出来。所以从这当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整个道次第它最主要的依据,还是导师释迦世尊所造的《般若经》。所以虽然本论是宗大师所造的《略论》,但实际上它最主要,最刚开始的造者,却是导师释迦世尊。 

以上简单的介绍了整个道次第,最主要的依据就是《菩提道炬论》,而《菩提道炬论》的造者,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他有什麽殊胜的特点?

彼之殊胜分三:

乙一、生於圆满种姓之理 

乙二、其身获得功德之理

乙三、得已於教所作事业之理

第一个部分提到的是,他所投生的地方。第二个部分提到的是投生之後,他所获得的功德。第三部分是获得了功德之後,他如何的行利众事业。

乙一、生於圆满种姓之理

第一个部分「生於圆满种姓之理」,如译师赞云,这个地方的译师,指的是那个时代西藏最出名的两位译师之一,这位译师叫做纳措译师。过去西藏人为了要迎请阿底峡尊者,将印度的佛法带入西藏,所以他们派了许多的小孩子到印度去学佛法。而这当中最有名的就是精进狮子以及纳措这两位大译师,这位译师他所提的赞当中有提到:「东萨霍胜境,「萨霍」另外一个名称又称之为「班加拉」,其中有大城,谓次第聚落,这个大城的名字就叫做「次第聚落」。此中有王宫,宫殿极宽阔,名为有金幢。资财权势盛,等汉东国君。其王善吉祥,这是阿底峡父亲的名字,后名吉祥光。父母有三子,名曰莲华藏、月藏、吉祥藏。太子莲华藏,有五妃九子,长子福吉祥,今为大智者,共称道那喜;幼子吉祥藏,比丘精进月;次子为月藏,即今至尊师。」而这当中的「至尊师」指的就是阿底峡尊者。

  这个偈颂当中有一句话提到了「等汉东国君」,「东国」的这两个字,在藏文有提到「东昆」的这两个音,所以这个字是从「东昆」的音,直接翻译成中文的,我们这两个地方翻译成是「东国」。由於藏文原文的「东」这个字,代表的是「千」,一千、两千的千。所以过去有很多西藏的论师们,他们在解释这一句话时,都会误认为,这是指当时的中国有一千头的大象,或者是用其他方式来解释「东昆」的这两个字。而之後有一位论师,他就破斥说,这是因为以前西藏的论师,都不懂中文的缘故,所以不知道「东昆」的这两个字,代表的是什麽意思?其实「东昆」的这两个字,它代表的意思就是「东国」,也就是现今的「中国」的意思。

  接下来第二个科判:

乙二、其身获得功德之理(分二)

丙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之理

丙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之理

丙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之理(4页)

  所获得的功德简单的来分,就分为「教的功德」跟「证的功德」这两个部分,而第一个部分「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之理」。这个科判的内容简单的来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也就是第一段当中最主要诠释的是「尊者在学习一般的明处的情形」,所以在正文当中提到了,於二十一岁前,学习内、外共明处,「内」指的就是内道,「外」指的是外道。以下所要介绍的这四种的明处,是内道以及外道,这两道都必须要共同修学的明处,所以称之为是「四共明处」。而这四共明处分别是:声明、因明、工巧明及医方明,而尊者在二十一岁前,就已经非常精通这四种的明处,所以提到了,极尽善巧;特於十五岁时,听闻一次《正理滴论》,後与一位以善巧推理闻名之外道兴辩,令彼折伏,美誉遍扬,此为大绰龙巴所说。尤其是在十五岁的时候,尊者只听过一遍《正理滴论》,所谓的《正理滴论》,这本论它最主要诠释的是「正量」的部分。法称菩萨造的论当中,有七部诠释正理的论着,而七部的论着里面,最主要的是广的「释量论」,中的「定量论」,以及略的「正理滴论」。尊者在十五岁的时候,只听过一遍的《正理滴论》,就能够与一位善巧推理的外道辩论,并且能够击败外道,所以在当时他的声名远播,这是大绰龙巴尊者所说的。

在第二段最主要介绍的是,尊者在学习一般的明处之後,更进一步的学习密法的状况。这时候或许各位会有疑惑,会觉得在学完一般的明处之後,应该先学显教,再学密教。实际上对初学者而言是没有错的,在还未学习密教之前,必须要先学习显教的内容。但是对於尊者而言,我们都知道阿底峡尊者,他连续五百世都投生为大班智达,所以在他成为大班智达时,他不仅是精通显教,而且是精通密教的。由於过去生所留下来的习气,所以他一开始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就先趣入了密法的内涵,这是因为他过去所留下来的习气,而感得的果报,这跟我们一般的初学者是不相同的,对一般的初学者来说,应该先学习的是显教,再进一步的学习密法。尊者从母胎投生之後,十八个月就能够写诗。并且他有一次来到皇宫里面,他发现周遭有很多的人,看到这些人的时候,他都能够为他们祈请、发愿,希望他们都能够获得种种殊胜以及圆满的果报。所以在他所写的诗词当中,完全呈现出菩提心的特色,而这样的特点,对於我们一般人而言是很难达成的。

  在之前的五百世都投生为大班智达,并且精通显密圆融的教法之外,另外一个会先修学密法的原因,也是因为他遇到了,跟他业缘非常深厚的一位上师,也就是接下来所要介绍的「罗怙罗古达」的这位上师。虽然在还未亲近罗怙罗古达上师之前,尊者也有亲近其他的上师,但是跟其他的上师之间,并没有深厚的法缘关系,直到依止了罗怙罗古达上师之後,才在这位上师的面前,听闻许多密法的教授。也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在当时如果没有罗怙罗古达上师出现的话,尊者是否能够从在家的身分,变成是出家的身分,这可能都有它的难度。当阿底峡尊者在依止罗怙罗古达上师时,在这位上师的面前,接受了许多密续的灌顶,并且在接受了灌顶之後,听闻了许多密乘的教法。由於他如实的观修密法的缘故,在当时就能够生起一定的证量,由於他生起了一定的证量,所以他有资格呈现出异於常人的种种行为。这个时候,他的上师为了要让他从在家的身分,转变成是出家的身分,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希望尊者能够装成是一位疯子,并且这位上师也变现出许多的化身,跟随着尊者一起回到之前所居住的皇宫。一路回去的时候,当地的居民,或者是当时的国王,看到了这种情形,都感到非常的害怕,也相当的失望,最後国王在不自主的情况下,就让尊者远离了他。也就是这样的因缘,尊者在一开始修学佛道的时候,是以修学密法为主的。

後於黑山道场,依止瑜伽自在罗怙罗古达上师,而这位上师他具有什麽样的功德呢?此师能亲见吉祥喜金刚,并获得金刚空行母授记。尊者於前接受一切灌顶,立密讳为智密金刚。阿底峡尊者他在这位上师的面前,接受了一切的灌顶,这时候上师为他取的密名,密教当中的名字,就称之为是「智密金刚」。直至二十九岁前,於诸获得成就师前学金刚乘,这句话清楚的强调出来,尊者一开始在修学佛道的时候,是以学习金刚乘为主。精通一切经论、教授,并且在学习金刚乘时,他能够精通的了解,密乘当中所有的经论以及教授。其後心生:「密法唯我善巧。」由於他自己相当精通密法的经论教授,所以在内心生起了慢心,觉得在这个世间上除了我以外,没有人比我更懂得密法的内涵。作是念已,诸空行母於其梦中,陈示众多昔所未见密乘经函,摧其慢心。由於尊者生起了这样的我慢,所以在梦中空行母,就展示出种种尊者之前所没见过的密乘经函,而这些密乘经函,不要说它的内涵,就连它的名字,尊者都没有见过。所以在尊者醒来之後,发现原来还有这麽多的密法,是我没有听闻过的,因此而摧伏了当下所生的慢心。

接下来看到第三段,这一段最主要的内容是「出家并学习内明三藏的情形」。其後诸位上师、本尊,於其面前或於梦中作劝请云:「若能出家,则於圣教及诸众生生起大利益。」依此因缘,请大众部持律上座,得加行道趣入实性一分之三摩地者,其号戒铠为亲教师,而正出家,其讳名为吉祥燃灯智。在修学密法之後,有很多的上师本尊来到尊者的面前,或者是在他的梦中劝请尊者,希望他能够出家,所以提到了「若能出家,则於圣教及诸众生起大利益」。当时尊者,他有一天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发现,在这一排的最前面,有导师释迦世尊,并且在导师释迦世尊的身後,有很多尊佛,一直到他。当时他并没有现出家相,所以在最前头的导师释迦世尊,就指着阿底峡尊者说:为什麽你没有出家?你在想什麽,你不觉得出家是比较好的一件事情吗?这时候导师释迦世尊就指着阿底峡尊者说:为什麽你没有出家?由於他做了这样的梦,所以在梦醒之後,他就发现到:我是不是应该要往出家的这一条路上去前进?如果当时尊者,没有生起这样的念头,由於他对密法非常的精通,甚至在修学密法之後,已经生起了一定的证量的缘故,所以那时他大可以修学无上瑜伽的密法,让他在一生一世中,成就圆满的佛果。要是我们一般的人,应该都会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在短时间之内成佛,但尊者在当时并没有选择这样的路。

因为他发现,佛的教法是否能够住世,最主要的关键是在於,僧团是否能够合和,出家的法师是否能够如理的持戒,而不是在於密法是否兴盛的。所以当他看到这一点之後,他就认识到出家的重要性,是很难形容的。由於他生起了这样的念头,之後就请了大众的持律上座,而这一位上座的功德,是已经获得了加行道,趣入实性一分之三摩地的大成就者,他的名字就称之为「戒铠」。他请这位上师作为他的亲教师,而在他的面前出家,而当时他所取的出家之名,就称之为「吉祥燃灯智」。

此後至三十一岁前,学习相乘内明上、下诸藏;特於能飞聚落,法铠师前,十二年中听闻《大毗婆沙论》,精通根本四部教典。《大毗婆沙论》也是一本介绍律,介绍戒的一部论。并且他花了很长的时间,修学了律经当中的内容,精通根本四部教典。「根本四部」是属於四部宗义当中的「有部」,而「有部」当中最主要又可以分为:大众部、说一切有部、上座部以及正量部。尊者他花了十二年的时间来听闻《大毗婆沙论》,而精通了根本四部当中所有教典的内涵。故於各部之受食等,诸取舍处虽极微细,然无杂乱而遍了知。所以对於各部的「受食」,这是属於出家的法师,在接受他人供养时,所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将它翻译为是受食。对於这种非常细微的部分,什麽是该取?什麽是该舍?非常细微的部分,尊者都能够完全没有杂乱的,完全的通达,完全的了解。所以从这段文当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佛法是否能够兴盛,最主要的关键是在於律、在於戒。如果有人愿意持戒,甚至有人愿意在这方面,不断的花时间去作听闻、修学的话,佛的正法就有兴盛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没有人愿意持戒,只想要修学密法,其实纵使密法再兴盛,也不能够称之为是佛法兴盛的特点。

丙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之理(分三)

     丁一、具有戒学

丁二、具有定学

丁三、具有慧学

丁一、具有戒学

  接下来看到「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之理」,之前所介绍的是「教」这方面的功德;现在这个部分所介绍的是「证」的功德。提到了功德,以佛教的角度而言,所谓的「功德」分为「教」以及「证」这两种功德。对於一般的世间人而言,我们可能会觉得,长寿、不生病、有钱,称之为是功德,但是以佛教的角度来说,这都不能称之为是功德。所以身为一位佛教徒,所想要获得的功德简单的来分,就是分为教以及证这两种功德。而「证功德」当中,简单的来分,分三:具有戒学、具有定学、具有慧学。而具有戒学的这一段,它最主要强调的内容是,一切的「证」功德都可以含摄在三学当中,所以正文里面提到了,总说胜者一切之教圣教,悉皆摄入三藏宝内,故证圣教亦须摄入三学宝中。

  「总说胜者一切之教圣教」,这当中的「胜者」指的就是佛。佛所宣说的一切教圣教,他所宣说的一切教法,都能够摄入经、律、论三藏宝中,「故证圣教亦须摄入三学宝中」所以证这方面的功德,它也必须要能够融摄在戒、定、慧三学当中。为什麽会有这样的关联性呢?因为如果佛所宣说的教法,都能够摄入能诠,也就是所宣说法的经、律、论三藏里面的话,就表示透由修学经、律、论三藏,就能够生起三藏当中所诠的内涵,也就是戒、定、慧三学。所以如实的修学经、律、论之後,是能够在内心生起戒、定、慧的三种功德。所以教的圣教,它要能够总摄经、律、论三藏里,而透由修学经、律、论三藏之後,所生起的功德,也必须要能够总摄在戒、定、慧这三学当中。

  所以在这个地方最主要提到的证功德,它是必须要能够总摄在戒、定、慧三学当中。而平常我们所熟知的,比方神通或者是神变等种种的功德,它只能够称之为是普通的功德,它并没有办法称之为是主要的功德。这个地方,我们最主要想要获得的证功德,就是戒、定、慧三学的功德。所以对於出家的法师,尤其是比丘而言,我们会称之为是「具有三学」的一个人。这当中的三学,指的就是戒、定、慧三学。虽然在家的居士,如果如理的修持,也能够生起戒、定、慧三学,但是这三学当中唯有比丘,才能够获得最圆满的戒学功德,所以会特别以「具有三学者」这样的名称,来称呼出家的比丘们。

    现今有很多的法师都会觉得,自己的头衔上,如果能够冠一个「格西」的名称,是很了不起的,但是如果能够冠上「具有三学者」的名称,是更珍贵的。所以这个地方进一步的提到了,其中戒学,经典及释论中,多次赞为定、慧学等一切功德之所依处,戒定慧三学当中,在许多的经典以及释论当中,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到,戒学是定以及慧,一切功德最主要的根源,故须先具以戒学为主之证功德。所以三种的功德当中,必须要先具备的是戒的功德。如果具备了戒,要生起其他的功德,相较之下就会显得比较容易;但是相反的,如果没有戒作为基础,想要生起其余的功德,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出家的法师,尤其是比丘能够持守清净的戒律,对於佛陀的圣教而言,是会有直接的帮助的,这一点相当的重要。

  此中分三:

戊一、具有最胜别解脱律仪

戊二、具有菩萨律仪

戊三、具有金刚乘律仪

戊一、具有最胜别解脱戒律(6页)

所以这个部分,一开始就提到了戒的功德。而尊者具有戒的情况,又可以分为三种:一「具有最胜别解脱律仪」,二「具有菩萨律仪」,三「具有金刚乘律仪」。首先第一个部分「具有最胜别解脱律仪」。

受比丘律仪已,犹如爱尾氂牛,若尾一缕挂着於树,虽见猎人将害己命,宁舍己命护尾不断;纵於一一轻微学处,尚宁舍命防护,况其所受重大学处?是故能成大持律上座也。当尊者获得了比丘戒之後,接下来举了一个譬喻「犹如爱尾的氂牛」。这当中的「氂牛」并不是指任何一头氂牛,而是指特定雪山当中的一种氂牛。这种氂牛牠非常爱护自己的尾巴,如果牠的尾巴被东西缠住了,纵使牠知道有人要伤害牠,牠也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尾巴弄断。所以尊者在获得比丘戒之後,不要说是重大的学处,纵使对非常轻微的学处,他也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来守护他所获得的比丘戒,也就是因此他能够成为大持律上座。

戊二、具有菩萨律仪(7页)

  对於一个持戒的人而言,持守自己所获得的戒律,就犹如同是爱护自己的眼睛一般。我们都知道,如果空气中有很多的灰尘,这个时候我们马上会用手遮住眼睛,这表示我们对於自己的眼睛,会格外的爱护,格外的珍惜。相同的对於我们自己所获得的戒律,也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来看待它。第二个部分「具有菩萨律仪」。

  修习以慈悲为根本之菩提心众多教授;这个地方有特别的强调,以慈悲为根本之菩提心,所以这句话非常清楚的阐释出来,要想生起菩提心,必须要以慈悲作为根本;没有菩提心是不需要以悲心作为根本就能够生起的,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强调了「修习以慈悲为根本之菩提心众多教授」。就如同之前所提到的,尊者在小时候,他的内心就能够任运的生起菩提心,所以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像他一样,能够对佛法生起信心,也希望他生生世世都能够值遇三宝。所以从它的诗词当中,就可以知道,其实尊者他能够生起任运而起的菩提心。但是尊者并不以此为满足,所以之後他特别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来依止金洲大师,在金洲大师的面前学习菩提心的教授。

  在正文提到了,特依金洲大师,长久修习由至尊慈氏及妙音传授无着与寂天之最胜教授。依止了金洲大师之後,尊者所学的菩提心教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由慈氏,也就是弥勒菩萨传给无着菩萨的教授。弥勒菩萨传给无着菩萨的传承,我们称之为是广行派的传承,而广行派的传承当中,宣说菩提心的教授,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七因果教授。而第二种教授是由妙音,也就是文殊菩萨传给寂天菩萨的教授,而文殊传给寂天的传承,我们称之为是加持派的传承,而这当中宣说菩提心的教授,称之为是自他相换的教授。因此尊者他依止了金洲大师,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学习七因果教授以及自他相换的这两种教授,是故内心发起爱他胜己之菩提心。所以在他的内心,能够生起爱护他人,胜过爱护自己的菩提心,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平常很多的人都会念皈依发心偈,甚至在我们的心中也能够发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但是这样的心,它有没有办法称之为是菩提心?并没有办法。为什麽我们心中所生起的「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它没有办法称之为是菩提心?因为它不是以慈心、悲心作为根本的。所以没有一种的菩提心,它是不需要依赖慈悲,就能够任运生起。如果想要生起慈悲心,就必须要修学「如何生起慈悲」的教授,所以这些教授简单的分为七因果的教授,以及自他相换的教授。所以对我们而言,我们的内心虽然也能够生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但这样的心,它并没有办法称之为是真正的菩提心。

  阿底峡尊者他到西藏时,发现西藏有很多的人,都自认为自己有生起菩提心。为什麽能够生起菩提心?因为他说:我会念皈依发心的偈颂,当我念皈依发心的偈颂时,我就能够生起菩提心。这时候尊者就说了:西藏有很多不知道修学慈悲的菩萨,指的就是并不了知慈悲是什麽的内涵,但是却自认为是有菩提心的,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部分。所以在宗大师所造的论典当中,会不断的提到「以慈悲为根本的菩提心」,这样的名词。

  接下来,以此愿心所引行心,菩提心简单的来分,分为愿心以及行心。在生起了愿心之後,更进一步的生起了行心。并且在生起「行心」之後,承许修学广大菩萨妙行,学习所有学处,以贤善行,所作皆不违越诸佛子之制限。

戊三、具有金刚乘律仪

  具有观自身即本尊之生起次第,及金刚心圆满次第之三摩地,故成瑜伽师中尊主;特於誓言如理守护,不越制限。这个部分最主要提到的是,生起次第以及圆满次第这两个部分。并且在观修密法时,他也对之前所获得的戒律,如理的守护,不越制限。

接下来是提到了「如理守护」。三种律仪戒律学处,非仅勇受,如其所受随行防护,不越制限;这个地方有提到三种律仪,也就是之前所介绍的: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以及金刚乘律仪。对於这三种的律仪,以及种种的学处,对於尊者而言「非仅勇受」,这句话非常的重要。也就是尊者在面对他所获得的这三种戒律,以及种种的学处时,并不是只是勇敢的想要去接受这三种的戒律,而不好好的去持守。对我们来说,刚好是颠倒过来,在受戒的时候,每一个人都非常的勇敢,不管是别解脱戒,或者是菩萨戒,或者是密乘的戒律,在受戒的时候,每一个人都非常的勇敢,都希望能够好好的持守。但是当他在受戒回去之後,当他发现原来这些戒,我一条都没有办法持守,并且久而久之,就忘了这件事情。所以我们一般的人,只是想要勇敢的来承受这些戒律,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该如何的来守戒,但是尊者刚好是相反的,所以提到了「非仅勇受」。「如其所受随行防护」就如同他所获得的这些律仪,他获得什麽样的律仪,就希望能小心的去防护它「不越制限」。若有少许违犯,如果不小心,或者因为短时间的放逸,而违犯了之前所受的律仪的话,亦速速以各各还净仪轨令其清净。这个时候他会想办法忏悔,将他所造的恶业,在短时间之内完全的忏悔掉。这是很重要的功德,但是对於一般的人而言,会觉得拥有神通这是比较好的功德,至於持戒,甚至犯戒之後应该要忏悔而言,对於我们来讲不会认为这是一种功德,但对於尊者而言,他会认为这是众多的功德当中最主要的一种功德。这个从过去的公案,我们就可以知道,尊者是如何的来看待他所获得的戒律。

有一次他跟一群人出门在外,在一个非常危险的路段,他突然叫身边的人停止下来,不要再继续的前进。这个时候他跟身边的人说,我因为刚刚不小心犯了一个非常微小的戒,所以希望马上的忏悔。但是周边的人都觉得很纳闷,明明现在的这个路段是非常危险的,为什麽不等过了这段路之後,再回到自己的住处,好好、慢慢的去忏悔?为什麽要在危险的路段马上忏悔,这时候很多人是很纳闷的,甚至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尊者听到时,他就说:我怎麽知道我能不能够回到我住的地方?如果在还没有回去之前,我就不小心死亡的话,有一种可能,会因为这样的恶业让我堕入恶趣,你怎麽知道这样的情形是不会发生的?也就是因此尊者出门在外,随身都会带着一个佛塔,当他发现已经违犯了所受的律仪时,就会将佛塔拿出来,并且在这个佛塔面前,诚心的作忏悔。

丁二、具足定学(8页)

  具足定学有二:一、共者,得堪能之奢摩他心;不共者,具有极坚固之生起次第。定学当中简单的来分,可以分为共与不共。「共」就是奢摩他,「不共」就是密法当中的生起次第。又於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之前有提到罗怙罗古达上师,当尊者在依止罗怙罗若达上师之後,由於精勤的修学密法,在他的心续中生起了非常高的密法的证量。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有一派说,尊者花了三年的时间,修明禁行。另外一派说,尊者在当时,花了六年的时间修明禁行,所以这个地方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所以文中提到了「又於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明禁行」指的就是当一个密法的行者,在内心生起了非常高的密法的证量之後,在某一个时间点,必须要修学一些异於常人的这种外在行为,就比方刚刚所说的,他可能会呈现出像疯子,或者是展现出与平常不同的面貌,而这样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是明禁行。

丁三、具足慧学

  具足慧学中,也分为共与不共这两者:共者,获得止观双运毗钵舍那之三摩地;不共者,获得圆满次第之殊胜三塺地。

乙三、得已於教所作事业(分二)

丙一、於印度所作事业

丙二、於西藏所作事业

丙一、於印度所作事业(8页)

  於金刚座大菩提寺,「金刚座」就是我们平常所熟悉的菩提迦耶,「大菩提寺」在当地有一间寺院,曾三次以正法击败外道恶论,尊者曾经三次,透由辩论的方式击败外道。当时在印度,想要击败外道,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除了你跟对方辩论,能够辩得嬴之外,在当时如果想要跟对方辩论,就必须要将自己所住的,比方说是内道,或者是外道,拿来当成是辩论输嬴之後,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也就是如果你辩输了,跟随你的些弟子们,如果都是佛弟子的话,这个时候就必须要进入外道的体系,去学习外道的教法。相反的,如果外道辩输的话,这些外道就要跟随你,来修学佛法的内涵,所以当时要跟外道辩论并不是容易的事。在辩论的时,要迎请当时许多的成就者、智者,甚至国王、大臣来到现场,在他们的面前,看到底是内道的这个人比较厉害,还是外道的这个人他的教法比较精通。所以这个时候,尊者曾经多次,透由辩论的方式来击败外道,住持佛教。

  并於自部上、下圣教,「自部」就是以内道而言,有分为上跟下,所谓的「上」就是指的四部宗义的唯识以及中观,「下」指的就是经部以及有部。对於四部宗义的内涵,所有未达、邪解、疑惑之诸恶垢,亦善遣除,弘扬圣教。所以对於不了解四部宗义的内涵,或者对於四部宗义的内涵生起邪解,或者有疑惑的这些部分,尊者都能够完全的将它去除,来弘扬圣教。故一切部,不分宗派,皆视其为顶严。以尊者的见而言,他本身的「见」是中观的正见,而以持戒的「部」而言,他是根本四部当中的大众部。所以不管是以见的角度,或者是以持戒的角度,由於他都精通各宗各派的内涵,所以不管是任何的派别,任何的一部,他们都愿意视尊者为他们的顶严,也就是他们最终皈依的对象。所以最後有提到,「故一切部,不分宗派,皆视其为顶严」。

丙二、於西藏所作事业(9页)

  这个科判当中第一段,它最主要介绍的内涵,是消除对佛法所生的邪分别,速励心悔。

天师叔侄发大精进,依次派遣译师精进狮子及纳措戒胜二人,数数前往印度迎请;菩提光时,请至阿里上区,祈请治理佛陀圣教。依此因缘,遂造《菩提道炬论》等,总摄一切显、密要义,汇集而成修持次第,而兴圣教。一开始提到的是天师叔侄,「叔」指的就是智光王,「侄」指的就是菩提光。虽然在智光王的时代,就一而再的想要请阿底峡尊者到西藏来弘扬佛法,但是并没有成功,直到菩提光王的时候,才顺利的迎请尊者来到西藏。当时虽然派遣很多的人,多次去印度迎请,但绝大部分都没有成功,最後是派遣了译师精进狮子以及纳措戒胜这两位译师,最後才成功的迎请尊者来到了西藏。所以在「菩提光时,请至阿里上区,祈请治理佛陀圣教」。藉由这样的因缘,所以尊者造了《菩提道炬论》,而这本论它总摄一切显密最主要的内涵,并且将它转变成是一般人,能够修持的道次第,以这样的方式来弘扬圣教。

  过去西藏在君三尊的时代,透由静命论师以及莲华生大师,西藏当时的佛教相当的兴盛。但是之後由於中国的和尚,以及印度许多不懂佛法教义的这些人来到了西藏,而将一些错误的见解,灌疏给当地人之後,所以当时西藏有很多的人,他们认为显密这两种教法,不仅没有办法互相配合,而且他们就犹如同是冷水跟热水般,是彼此互相排斥的。所以当时有很多的邪知,就是在那个时代产生的,所以尊者来到了西藏之後,陆续的将这样的错误观念扭转过来,而弘扬了佛陀的圣教。

  此复住於阿里三年、聂塘九年、前藏後藏余处五年之中,为诸具善缘者,无余开示显密教典、教授。圣教规模诸已没者,重新建立;诸略存者,令其增广;诸为邪垢秽所染污者,皆善净除,令圣教宝远离垢秽。这个部分最主要提到的是,尊者在西藏的这个时间点,由什麽样的方式,将西藏的佛教,重新的治理过之後,而让它兴盛?其实尊者会来到西藏,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种敦巴尊者。我们都知道种敦巴尊者,他是观世音菩萨的示现,由於尊者跟观世音菩萨之间有深厚的业缘,所以这也是他来到西藏的其中一个原因。

  并且他还未来到西藏之前,他都会请示度母,而请求他的加持以及授记。这个时候他就问度母说:如果我到西藏,对於当地的佛教,能不能够呈现出利益,能不能够帮助当地的人?那个时候度母就授记他说:如果尊者你到了西藏,对於西藏的佛法而言,会有绝对的帮助,但你的寿命会减少二十年。如果你留在印度,能够对佛法所作的贡献,是有限的,但是你的寿命会比较长。这个时候尊者想了一想,能够多活二十年,如果没有办法利益到众生,没有办法利益到圣教,其实它所能够呈现出来的功效,也是有限的,所以他就毅然绝然的到了西藏,纵使少了二十年的生命,他也愿意为西藏、为佛教来付出他一分的心力。所以这个时候,他就按照度母为他授记的内容,前往西藏弘扬佛陀的圣教。

  接下来第二段当中,最主要介绍的内容,是介绍造论时所需的三种圆满因。之前提到当尊者来到西藏之後,为了治理西藏的佛教,所以造了《菩提道炬论》。而更进一步的提到了,造论时所必须要具备的三种圆满因。正文当中提到,如是造论阐明能仁密意,复有三种圆满之因:一、精通五种所知明处。第一个是他自己本身要精通五明。二、具有口诀。「具有口诀」是什麽意思呢?修持彼义扼要教授,从正等觉至圣士,中无间断。也就是他所要造的论,最主要的内容,最主要的教授,必须是从导师释迦世尊,一直传到他的根本上师,这当中没有任何的间断。三、亲见本尊,获得宣说正法之开许。而这当中提到的亲见本尊,最好是能够亲眼看见,如果没有办法亲眼看见,至少也要在梦中梦到本尊开许你,能够造这样的一部论,所以提到了「亲见本尊,获得宣说正法之开许」。此等任具其一虽能造论,其实这三种的因,只要具备其中一者,就有造论的资格。然具三者最为圆满,但是如果能够同时具备这三者,是最为圆满的。此大阿闍黎三者皆备,而对於尊者而言,这三个条件他都具备了。

  接下来这三段最主要提到的内容,就是具备了以上这三种的圆满之因之後,尊者他是能够圆满的来抉择阐释胜者的密意,所以这当中提到了,此中,为本尊所摄受者,这个部分就是之前所提的三种圆满的最後一点「亲见本尊」。如赞云:「具德喜金刚,立三昧耶王,勇士世自在,主尊度母等,亲见得许故,他能够亲见诸佛以及本尊菩萨,并且能够得到宣说正法的开许。梦中及现前,常听闻甚深,及广大正法。」

  「师传承中」这个部分最主要就是,之前三种圆满因的第二个部分「具有口诀」。师传承中,有「共乘」及「大乘」二种传承;简单的来分,它分为的共以及大乘这两种。後者分为「波罗蜜多乘」及「密乘」二种。而「大乘」当中又分为波罗蜜多乘的显教,以及密乘,也就是密教这两种。波罗蜜多乘中有「见传承」及「行传承」二种;而「波罗蜜多乘」当中又可以分为见跟行这两种传承。行传承中有从慈氏及妙音传来二种,共三种传承。「行传承」当中,又有慈氏所传下来的广行派的传承,以及文殊所传下来的加行派的传承。所以简单的来说,「波罗蜜多乘」它可以分为见跟行这两个部分,而「行」当中又分为广行以及加持派,这两种不同传承的缘故,所以波罗蜜多乘它简单的分,就是分为这三种的承传。於密乘中亦有五派传承;这当中的五派传承分别是:一切密续之传承,密集金刚的传承,以及母续的传承,以及事部、行部、瑜伽部的三派传承,以及大威德金刚的传承,共五种的传承。又具宗派传承、加持传承、种种教授传承等众多传承。直接闻法之上师,如赞云:「恒常所依师,为寂静金洲,觉贤吉祥智,多得成就者;又特从龙树,相继所传来,深广诸教授,尊者悉具足。」共许有十二位得成就之上师,余者尚多。所以在当时大家所熟知的阿底峡尊者的上师里面,有十二位是获得殊胜成就的上师,而其余的还有许多位上师。

  精通五明处者,前已说讫。是故此阿闍黎能善抉择胜者密意。此阿闍黎於印度、喀什米尔、邬金、尼泊尔、西藏诸地,虽有弟子不可思数,接下来这个段落最主要介绍的是尊者,在印度以及阿里以及西藏这三个区域,有哪一些弟子?然主要者於印度有四:与阿底峡尊者智慧相等之大班智达比朵巴、法生慧、中观狮子、地藏,或又加入友密为五;阿里则有宝贤译师、纳措译师、天师菩提光;後藏则有噶格瓦及轨库巴天生;洛札则有恰巴胜位及善护;康地则有大瑜伽师、衮巴瓦、智慧金刚、恰达敦巴;前藏则有库、俄、种三。然於其中,能广弘尊所有事业之大继承者,则为度母亲自授记之种敦巴胜生。以上略说造法者之殊胜,广则应从广传了知。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个地方。(校稿中)










相關文章: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解脱道 增上三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背景知识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1) )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3)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敦珠法集-宁玛派闭关行道之理-
萨迦金刚乘佛学院开光典礼
咏给明就多杰仁波切- Yahoo!奇摩部落格
十年十亿心咒计划
尊贵的安阳仁波切即将抵达台湾弘法- yam天空部落

赞助网站
喇嘛-互動百科
美國菩提學會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台北縣藏密薩迦喜金剛協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