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蓮花生大士銅色吉祥山淨土大法會 普拉仁波切11~12月份弘法行程 大寶法王2009年新春開示與祝福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06:51:48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1 06:50:21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讲述: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十一)201051台北下午

首先在还未闻法之前,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先调整我们听法的动机。为了利益如虚空般的一切有情,我希望能够早获得圆满要佛果,以这样为菩提心,作为听法的动机,来听闻今天的大乘法。。

今天在这个地方,所要为各位介绍的是宗喀巴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略论》。今天请翻到《菩提道道次第略论》的第88页。昨天我们有提到,如果投生在地狱道的话,他投生的时间有多长?并且在最後有引了《亲友书》当中的一个偈颂,提到了「乃至不善尚未尽,尔时与命终不离」。如果我们所造的恶业,它的力量在还没有完全消失之前,我们所受到的恶趣苦,就不会远离我们。如果更进一步,我们想要将地狱道的这些寿命,作一个严格的规范的话,这个时候在原文当中,就有再一次的提到,此复人间五十年为四大王众天之一日,这个地方有特别提到欲界六天。欲界六天分别是: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离斗诤天、兜率天、乐化天以及他化自在天。

第一个部分提到的是「四大王众天」。人间的五十年,是四大王众天的一日。以此三十日为一月,以这样的一种计算方式,乘以三十的话,就是四大王众天的一个月。十二月为一年,此五百年为四大王众生之寿量,简单的来说等於人世间的九百万年。总此一切为一日,以这样的一个单位,作为一日,以此三十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此五百年为等活地狱之寿量。如是人间百年、二百、四百、八百、一千六百年,如其次第是从三十三天至他化自在天之一日;它的计算方式,就跟之前四大王众天的计算方式是相同的。其寿量为各天千年、二千、四千、八千、一万六千年。此等依次是从黑绳地狱至烧热地狱之一日,以各自年,从千年直至一万六千年《俱舍论》及《本地分》中说极热地狱为半中劫,无间地狱为一中劫。这个部分的内涵,是符合《俱舍论》的根本颂当中的内涵。

在其他的道次第的论着当中,有明确的指出来,等活地狱的一天,就是等於人世间的九百万年。确实我们藉由刚才的这种方式来作计划的话,人世间的五十年,是四大王众天的一日,以这样的单位乘以三十,再乘以十二,再乘以五百的话,刚好就是人间的九百万年。而以这样的单位,正是炎热地狱当中「等活地狱」的一日。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近边地狱。

癸二、近边地狱(分四)

八大地狱一一各有四墙、四门,其外皆有铁城围绕,其城亦复各有四门。一一门外,各有四四「有余有情地狱」:近边地狱的另外一个名称,又称之为是有余有情地狱。也就是当有有情堕入了有情地狱,或者是炎热地狱之後,他还有一些苦,并没有完全的受尽的时候,这时候,他纵使能够跳脱有情地狱,但是还是必须要承受剩余的痛苦,也就是近边地狱当中的苦。所以近边地狱,又称之为是有余有情地狱。有余有情地狱,简单的来分可以分为四种:一、火炭坑。二、腐屍泥或粪秽泥,恶臭如屍。三、利刃道等,这个「等」字当中包含了剑叶林以及铁棘林四、无极河。

子一、火炭坑(89页)

火炭深及膝部,彼诸有情为求宅舍,堕入火炭坑的有情,他为了要寻求一个安稳的,而且没有痛苦的处所,所以游走至此。下足之时,皮、肉、血脉悉皆烧烂;当他跨出一步的时候,他的脚上面的皮、肉、血脉都会被火炭所烧烂,而他将抬起脚的时候,举足之时,皮等还生

子二、粪秽泥

与彼相邻有粪秽泥,恶臭如屍。寻求宅舍诸有情众,翻越至此,跌落此处,颈部以下深陷其中。其粪泥内有名为「利嘴」之虫,彼等钻入皮、肉、筋、骨当中,取髓而食。 

子三、利刃道等(90页)

与彼粪泥相邻,有仰刃利刀之路。这时候刀子它的刀口,都是向上的。寻求宅舍诸有情众,游走至此。下足之时,皮、肉、血脉尽断;举足之时,复生如故。

与此相邻有「剑叶林」。寻求宅舍诸有情众,游走至此,遂往其荫,於彼坐时,剑叶从树落下,截断其身肢体、分支。彼诸有情倒於彼地,众多猛犬前来,撕咬其背而食。

与此相邻有「铁刺林」。寻求宅舍诸有情众,游走至此,遂爬其上。这时候有情,他来到了这个地方,他自然而然的就会往树上爬,当他往上爬的时候,往上爬时,刺锋向下;这时候刺锋,也就是刀的面是朝下的。欲向下时,转而朝上贯穿支节。次有名为「铁嘴」大鸟,飞至肩上,或至顶上,啄食眼珠。

彼等同是兵器所伤,故合为一

子四、无极河(91页)

与「铁刺林」相邻有「无极河」,而且在这一条河当中,沸腾盐水充满其中。寻求宅舍诸有情众,堕入其中,上下漂没而受烧煮,犹如豆等掷入以猛火烧煮、充满沸水之铜锅中。其河两岸有诸狱卒,手执棍杖、铁勾、大网住於两旁,不令逃脱;或以铁勾,或以大网取出,仰置炽燃大地之上,问何所欲?这时候狱卒们,把有情捞出来,就会问他说:你想要什麽东西?彼若答曰:「我无觉知,亦无能见,这时候如果你回答说:我现在没什麽特别的想法,我也没有办法看到外面的情境,但是我觉得非常的饥渴,然甚饥渴。便以炽然铁丸置其口中,并以烊铜灌入其口。

《本地分》云:近边地狱与独一地狱二者寿量无定。然其能感彼等痛苦之业,未尽之前,尔时必将承受其苦

癸三、寒冷地狱(分八)

八大有情地狱前方一万由旬之外,寒冷地狱的地置是在八大有情地狱的正前方,即有彼处。从此向下三万二千由旬之处,有「寒疱地狱」;从彼渐隔二千、二千由旬之下,有余七者。对於这一点,有一些人会提出质疑,因为在第一句话当中有特别的强调,八大有情地狱前方,而且这边的前面,指的是正前方的意思。但是之前我们在84页,介绍大有情地狱的时候,有特别的强调,从彼间隔至前四千、四千由旬之下,而在寒冷地狱的时候,他只提到说,从彼间隔二千、二千由旬之下。所以有人对这个部分提出质疑,他们并不是面对面的,因为他们的间隔有所不同。但是寒冷地狱之所以,以间隔二千、二千由旬之下的方式来叙述的原因,是因为它没将雪山的高度计算进去,如果将雪山的高度计算进去的话,他们的间隔,彼此之间也是相差了四千由旬,所以这个地方并不会有过失。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第92页,寒冷地狱当中的第一个部分,寒疱地狱。 

子一、寒疱地狱(92

遭寒风所袭故,全身遂起寒疱,蜷缩而住。

子二、疱裂地狱

寒疱破裂,蜷缩而住。

子三、颤牙地狱

颤牙地狱的翻译,是藏文原文字的翻译,下面阿扎呫地狱的这个词,是梵文的音译。

子四、呜呼地狱。

鸣呼地狱的翻译,是藏文的原文,赫赫瓦地狱,是梵文的音译。

子五、啊区地狱

啊区地狱,也称之为是唬唬瓦地狱。是以叫苦声音而立其名。

子六、裂如青莲地狱(93页)

遭寒风所逼故,身成青色,裂为五或六瓣

子七、裂如红莲地狱

身色由青转红、这时候转红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身体已经开始不断的在流血。裂为十瓣,或为更多。

子八、裂如大红莲地狱

皮肤变为极红,裂为百瓣,或为更多。此等为《本地分》中所说。不管是炎热地狱,或者是寒冷地狱,这当中的描述最主要,都是依据《本地分》的原文,而在这个地方作介绍。而《本地分》当中的原文,是依据佛陀亲口宣说的《念住经》的正文,而引申出来的。

寿量:摩羯陀国中有纳八十斛芝麻大筐,过去在印度摩羯陀国的这个国家当中,有可以容纳八十斛芝麻的一个大筐。以芝麻粒装满其中,次每百年取一芝麻,如果将芝麻装满了这个大筐,并且之後每一年,都从这当中取出一粒的芝麻。芝麻尽已,寒疱地狱寿量较之尤长。当这当中的芝麻完全的取尽之後,寒疱地狱的寿量,并没有完全的消失。并说其後後寿量较前前多二十倍。「後後的寿量较前前多二十倍」是指说寒冷地狱可以分为八层,後後的寿量较前前是要多出二十倍的寿量。

癸四、独一地狱(93页)

位於寒冷、炎热地狱近边。《本地分》说人间亦有;《律本事经》亦说位於大海岸边,如同《僧护因缘经》中所说。在佛所说的这部经当中,有特别的提到所谓的「独一地狱」。独一地狱在我们的人世间,尤其是在大海岸边,都有所谓的独一地狱。而《僧护因缘经》当中,就特别的强调了这个部分。过去印度有很多的商人,他们都习惯出外去寻宝,但是在寻宝之前,他们都希望迎请僧众,随同他们一起去寻宝。而在这个同时,他们就发现在近边地狱,在独一地狱,也就是在海岸边,竟然有各种不同的这种独一地狱的面貌,会呈现出来。其实独一地狱,它的面貌有相当多种。有些独一地狱,它所呈现的面貌就像一颗大树,有的就像一条绳子,有的就像一个柱子。

为什麽独一地狱,会呈现出各式各样不同的面貌呢?比方以呈现柱子的面貌而言,有些人在作法会的时候,他会靠在佛堂,或者是大殿的柱子上休息,这时候他所造的业,就会让也感得投生独一地狱,而感得的面貌就像柱子的面貌是一模一样的。或者是他把佛堂里面的柱子,大殿里面的柱子,刻意的把它弄脏,这时候他也有可能会感得这样的果报。或者是我们到寺院去帮忙打扫,但是我们故意把寺院里面的扫把弄断,或者是弄坏,这时候我们所感得的果报,也会投生在独一地狱,而我们所现出来的面貌,就跟扫把的面貌是很接近的,但是他是一个有情众生。所以独一地狱,他会呈现出各式各样不同的面貌出来。

在之前我们也有跟各位介绍,导师释迦世尊,他是在炎热地狱当中发起了菩提心。但是也有其他经中有特别的谈到,导师释迦世尊,其实是在投生独一地狱的时候,生起菩提心的。而这部经当中,它是如何叙述这个过程的呢?那个时候,导师释迦世尊投生为印度的一个小男孩,他的爸爸因为到海中去寻宝的缘故,这时候就身亡了,所以他也很想要追随他父亲的脚步,到海上去寻宝。但是由於他母亲不准的缘故,所以这时候他就打他母亲的头,然後毅然决然的就离开了他的母亲,并且到海上去寻宝。但是过了不久,他来到了一个岛屿。他发现在这个岛上面有一间铁皮屋,它四周都是用铁作成的,并且在这个铁皮屋中间,有几片的铁皮,不停的在旋转。这时候他就问周边的人说,这上面的东西,是什麽东西?为什麽它会不停的转?这时候他旁边的人就回答他说,这是因为要处罚世间上有一些人,不听母亲的话,然後还刻意打母亲的头所造的业,而感得会看到这种房屋,并且等一下这些铁皮就会打在这个人的头上。所以他就想到说,在出门的时候,他也打了他母亲的头,所以他马上就受到这样的一种果报。而当他受到这个果报的时候,他就想到说,虽然我因为之前造了恶业而感得了这样的一种果报,这是我自己活该,但是在受这个果报的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代替一切的有情众生,如果他们造作了相同的恶业,我也希望他们的果报,能够在我身上完全的成熟出来。他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状况下,而生起了菩提心。而他所看到的影像,就是我们这边所谓的独一地狱。

接下来下一段,这一段最主要提到的是,我们在过去已经集聚了相当多,投生地狱的因,在思惟这一点之後,我们在内心应该要生起畏惧的感受。如是感生彼等之因,如下将说,极易为故,於日日中亦集众多,昔所集者尚有无量,是故不应安逸而住,应思此等,心生怖畏。感生地狱的因,就如同之後我们在介绍业果这个部分同时,我们会为各位介绍。其实这些因,都是非常容易造作的,我们在一天可能就会造作非常多投生地狱的因,甚至在过去生,也有很多我们已经造作过的这些因。所以当下,虽然我们还活着,但是我们不应该放逸,觉得自己现在好像没有什麽事情,「应思此等,心生怖畏」。为什麽我们要思惟这个部分呢?与彼中间,唯有一息之隔而无余故。虽然我们当下,还没有遭遇到这些事情,但实际上我们跟地狱之间的距离,就只不过是我们现在还有一口气罢了。很庆幸的,我们现在还有这一口气,要是我们断气了,没有办法呼吸了,我们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的话,很有可能我们会在一瞬间之内,就投生在地狱当中。我们的心续里,累积了许多投生地狱的业,如果这样的业跟其他的缘聚集之後,有可能我们在一瞬间之内,就会投生在地狱里。如果我们是在上一个月,或者在去年我们就往生了,有可能我们现在就是在地狱当中受苦。因为我们的心续中,夹杂着非常多的这种恶业,而这样的恶业,如果在我们临终前,它的力量非常的强大而感果的话,我们想要不投生地狱都是很困难的。所以这时候,我们必须要思惟这个部分,觉得说我当下还能够活着,这是很庆幸的一件事情。因此我应该如何的来行善、断恶,这就是成为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目标。

《入行论》云:「已作地狱业,何故安逸住?」《亲友书》中亦云:「诸作恶者唯呼气,未断之时而间隔,闻诸地狱无量苦,如金刚性无所畏。我们大部分的人,纵使在听闻了地狱道当中,所要承受的痛苦之後,但是我们的心,就犹如同是金刚宝石般的坚固,对於这些苦不会生起一丝丝的恐惧。见画地狱及听闻,忆念读诵造形相,尚能令生诸怖畏,况诸正受猛异熟?」但实际,如果我们仔细的去思惟,我们在今生以及过去生所造的业,从这个角度,我们去思惟,不管是我们看见的地狱它所呈现出来的面貌,或者是我们听闻,我们心里面想到,或者是读诵有相关的论着。这时候照道理来说,我们内心都应该感到恐惧,「况诸正受猛异熟?」更何况是我们真的投生地狱之後,所必须承受的苦来临时,这时候我们内心当中的恐惧,更是无法言喻的。

其猛厉苦亦如《亲友书》云:「如於一切安乐中,永尽贪爱为乐主;在一切的安乐当中,能够完全断除贪爱的这种安乐,是最究竟的、最殊胜的。相同的,如是一切众苦中,无间狱苦极猛烈。此中日以三百矛,极猛贯刺所生苦,较於地狱轻微苦,非喻非能及少分。」如果我们以人世间的譬喻来作为例子,比方在一天当中,我们用三百矛,很用力的刺我们的身体所产生的这种痛苦,照道理来说一般人都会觉得这是难以忍受的。但相较於地狱当中最轻微的苦,其实我们之前所提到的苦,它是没有办法拿来作譬喻,也没有办法拿来跟地狱当中最轻微的苦相比较。能感如是众苦之因,应知唯是自之恶行,纵是轻微恶行,亦应尽力精勤莫为所染,如前论云:「此诸不善果种子,即身语意诸恶行,汝应尽力勤策励,纵其尘许亦莫为。

壬二、思惟畜生之苦(95

诸畜生中,力大者杀害力弱者;为人、天之资具,畜生这个地方有提到,会成为人类或者是天人的资具。这当中的资具是指的,畜生也能够代替人、或者是天人作许多的事情, 并且人也会食用畜生的肉等等,所以以这样的角度,说畜生是天或者是人的资具。无有自主,他是在一种没有办法自主的情况下,为他所使,被其他的人所控制。任其打、杀、伤害。

《本地分》说与人、天同住故,别无处所;《俱舍论释》中云:其处之根本为大海,余者皆从大海散出。畜生道的有情众,牠最主要的处所,牠的根源是来自於大海当中,而其他的畜生是从大海当中而散出来的。其余尚有生於黑暗之处及水中者。於彼等处,衰老而死、负重疲劳、耕耘、受驱使及剪毛。杀害方式亦有多种,当人在杀害畜生的时候,会透由各种的手段来杀害畜生。令其困苦而作杀害;又受饥渴、日风逼恼、猎人等众多方迫害。任何时中,应於此等心生怖畏,思惟众苦所逼之理,心生厌恶而生出离

寿量,《俱舍论》云:「畜生长经劫。」谓寿长者能达劫量,短则无定。畜生道的有情,牠们的寿量,长的能够到达「劫量」,也就是一劫这麽的久,短的话则是无定的。

壬三、思惟饿鬼之苦

近习大悭吝者,这边所谓的「近习大悭吝者」,指的就是平时如果非常吝啬的人,生饿鬼中。彼等亦感饥饿、口渴;皮、肉、血脉乾如焦树;散发覆面;口极乾燥,以舌舐之。饿鬼的有情简单的来分,可以分为三类:此中分三:

癸一、於诸饮食有外障者

癸二、於诸饮食有内障者

癸三、於诸饮食自有障者

癸一、於诸饮食有外障者(96

「於诸饮食有外障者」指的就是,当饿鬼的有情,他在找到了饮食的时候,这时候可能会有其他的阻碍,是在来自於其他外在的因缘。比方说,彼等若往泉水、大海、湖泊之地,即於彼处,有持刀剑及长、短矛之有情众,不令趋近;亦见其水变为脓血,而不欲饮

癸二、於诸饮食有内障者

饿鬼道的有情,有一些他自己本身,就没有具备能够吃东西的这些条件。比方其口仅有针眼之大,他的嘴巴非常的小,小到只有我们把线穿到针里面的那个洞,这麽的大。或口燃火,或有颈瘤,或腹宽大。若得饮食,纵无他人阻碍,然亦无法食用。所以当这些饿鬼的有情,纵使他能够找到食物,并且没有他人来作阻碍,但是由於他自己本身,能够吃这些东西的条件不具足的缘故,所以他还是没有办法食用。

癸三、於诸饮食自有障者(97页)

有饿鬼名「火焰鬘」,所得一切饮食悉皆燃烧;有名「食秽」,食粪饮尿,食用不净、恶臭、有害、可厌之食;或有一类割食自肉,不能受用净妙饮食

处所,《俱舍论释》中云:瞻部洲下五百由旬之处,有其王国,余者皆是由此散出。寿量,《本地分》及《俱舍论》云: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以此能至自年五百。《亲友书》云:「由其恶行坚业索,束缚一类有情众,其间受苦无中断,五千及万亦不死。」其释论云:一类饿鬼寿量五千,另有一类寿量万年。《本地分》云:三恶趣中身形无定,在《本地分》当中有特别的强调,不管是地狱、饿鬼或者是畜生道的有情,他们的身形大小是没有一定的。由其不善力故,而成各种大小。这是在於他们所造业的,是大、是小,来取决於他的身形,会呈现出什麽样的一种面貌。

接下来这一段是提到了,感受未生起前,须作修习之理。若思如是恶趣众苦,应作是念  我们在思惟恶趣的这些种种痛苦的时候,应该以下面的这种方式来作思惟:「现今伸手於火炭中,住一昼夜;或不着衣,住於严冬寒风所袭之冰窟;或数日中不用饮食;令蜂、蚊等螫咬其身,尚且难忍,何况炎热地狱、寒冷地狱、饿鬼、畜生相互吞食之苦,我何能忍?」现今绝大部分的人,天气热的时候,就想要吹冷气,天气冷的时候,就会想要吹暖气。但是很少有人会在这样的状态下,问问自己:我是否能够承受外在的这些种种的痛苦?这时候就比方,我们这边举个例子,「现今伸手於火炭中,住一昼夜」,之前我们在提到地狱道的苦,这当中的苦,它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但是现今以我们人世间的角度,如果我们将我们的手,放在火炭当中,只要一天,这样的苦你有没有办法忍受?或者是你不穿衣服,能不能够住在这种寒冬的地方,被晚上的这种风所吹,这样的苦你有没有办法忍受?

现今有很多的外道徒,或者是内道徒,都有作这方面的练习。为了要感受三恶趣的痛苦,他们会试着到很冷的地方去,并且把身上的衣服脱掉,而让自己感受一下三恶趣的痛苦。甚至过去有一位成就者,他名字叫做札班助的一位仁波切,他就特别在夏天,大概是六、七月,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他故意跑到蚊子非常多的地方,然後把上衣全部都脱掉,只剩下下裙,他就安住在这个有蚊子的场所当中,一方面他练习取舍,一方面他想要思惟三恶趣的苦。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在今天的这个时间点,我们就死去的话,我们所要受的苦,就是三恶趣的苦。这样的苦,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办法忍受?其实这是很困难的。所以当我们在讲述,或者是听闻三恶趣苦的同时,如果我们只是把经文当中所介绍的这些苦,当成是故事来听,其实对於各位来说,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我们在思惟的时候,应该思惟到说,我在过去以及今生所造的种种恶业,这是会让我来生投生这样的一种场所,我必须要承受这样的痛苦。如果我现今身为人,都没有办法忍受这些痛苦的话,更何况是我投生在这些情境当中。所以要以这样的方式来作思惟。

「或数日中不用饮食」现在很多的人在受八关斋戒,可能有一餐没有吃,他就觉得肚子饿得受不了。「令蜂、蚊等螫咬其身」有些人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如果有一只蚊子出现,他就会觉得睡不着,并且内心会觉得没有办法忍受,「尚且难忍,何况炎热地狱、寒冷地狱、饿鬼、畜生相互吞食之苦,我何能忍?」如果前面所说的这些苦,都没有办法忍受的话,那更何况是三恶趣的苦?由今感受类推,直至未能起大怖畏转变心意之前,应勤修习。所以从今天人世间的角度,我们来类推的话,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思惟三恶趣的苦,一直到我们在内心当中,还没有办法对於恶趣苦,生起决大、决强,而且非常坚固的这种恐惧的感受之前,我们都应该要努力的来作思惟。

接下来,以现前之善妙所依如是思已,昔所造恶皆能净除,於未来中减少趣入;现生我们有幸获得了人身。在获得人身的同时,我们能够有机会,将过去所造的种种恶业,藉由四力来将它完全的净除。并且告诉自己,我在未来的时间当中,我要尽可能的不要造作相同的恶业。其实不管是忏悔,或者是防护,这些都是能够藉由我们当下所获得的人身来成办的。就比方,在早上我们有可能造作了一个非常重的恶业,这样的恶业有可能让我们投生恶趣。但是如果你在造作了这个恶业之後,比方说下午或者是晚上,你能够藉由四力来作忏悔的话,短短的几个小时当中,会让你投生三恶趣的业,可能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当中,就能够完全的净化。所以我们这样来作思惟,其实对我们本身的修持,是很有帮助的。我们要尽可能的将过去所造的恶业忏悔乾净,并且尽可能的去行善。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行善的话,我们所造的善业力量,也会比较坚固,比较强大。昔所造善,以猛厉欲发愿令其增多,并由多门能趣新作,故日日中,亦使暇身具足义利。如果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我们来过生活,我们当下的每一天,都会显得非常的有意义。

之前我们有特别的提到忏悔,如果我们懂得如何的忏悔,我们的忏悔如果是具力的话,短短的几秒钟,我们就能够将很多的恶业忏悔乾净。相反的,如果我们不知道该如何的忏悔,甚至忏悔的力量不具足,这时候纵使你花了一个月、一年,再长的时候来作忏悔,你所能够净化的恶业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能否将过去所造的恶业忏悔乾净,这取决於在你的内心,你用什麽样的心来作忏悔?在忏悔的当下,四力是否具足?这是很重要的。

若於现今不思彼等,堕恶趣时,虽求从彼怖畏中救护之皈处,然不能得。尔时乃於应不应作诸取舍处,无有慧力,此为《入行论》中所说。在现今我们还没有堕恶趣之前,我们能够决定我们自己当下该作什麽事情,不该作什麽事情。就犹如同是,在大水还没有来之前,我们是有时间,我们是有能力可以逃的。但是如果当大水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这时候我们想要逃,也逃不走。相同的,我们在还没有堕入恶趣之前,我们是有机会能够将,会让我们堕入恶趣的业,完全的忏悔掉。

但是如果我们不小心堕入了恶趣,这时候想要行善,想要忏悔,这都已经来不及了。我们在堕入恶趣之後,纵使佛亲自来到我们的面前,也没有办法将我们从恶趣当中救拔出来。所以这个地方就特别的提到了,「堕恶趣时,虽求从彼怖畏中救护之皈处,然不能得。」你不仅没有办法获得你想要寻求皈依的这个对象,纵使你有机会遇见他,他也不见得能够被他救拔出来。「尔时乃於应不应作诸取舍处,无有慧力」,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投生在恶趣之後,对於该不该作,种种取舍的这些内涵,我们并没有智慧来作判断,所以想要在当下造作善业、避免恶业,对我们来说是相当困难的。这些部分在《入行论》当中都有清楚的提到。

我们这堂课先上到这个地方,休息十五分钟。

庚二、依止能生後世安乐之方便(分二)

辛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修习皈依(分四)

第一个科判当中,最主要提到的内容是皈依三宝。如果我们在今生,能够诚心的皈依三宝,就能够让我们来生不堕恶趣。透由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在我们的心相续中,累积了非常多,在来生有可能会堕入恶趣的因。这些因,有可能让我们在来生,会遭恶趣种种痛苦的逼迫。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藉由诚心的皈依三宝,并且在皈依三宝之後,如实的修学业果的道理,行善、断恶,这样才有可能让我们来生不堕恶趣。所以第一个部分提到的是「趣入圣教最胜之门修习皈依」。字面上它的意思是提到了,如果我们能够诚心的皈依三宝,这时候我们就能够进入佛教的大门,可以称之为是一位佛教徒。二「一切善乐之本发胜解信」,并且在皈依了三宝之後,最主要我们要作的,就是对於业果,也就是一切善恶的根源,「业果」生起强大的信心。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部分,趣入圣教最胜之门修习皈依,分四:

壬一、依何者而皈依之因

壬二、依此因缘所皈依之境

壬三、应如何行皈依之理

壬四、既皈依已,所修学之次第

辛二、一切善乐之本发胜解信

壬一、依何者而皈依之因(99页)

如果想要生起至诚的皈依,它的因为何呢?总说其因虽有多种,以总相而言,皈依的因有相当多种,然於此中如前所说,於现世中不能久住,速将死去;死殁之後,生於何处亦无自主,为业所转。就如同前面在念死无常时所提到的,我们并没有办法长久安住在今生,我们一定会面临到死亡的到来,并且在死之後,我们也没有办法自由决定,我们将来所要投生的地方,这一切都被我们所造的业所控制的。而我们所造的业,就如同《入行论》当中提到了,其业亦如《入行论》云:「犹如乌云黑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就犹如同是在乌云密布的黑夜中,在天空当中降下了刹那的闪电,这个闪电它是非常光亮的。相同的道理,如是由佛威德力,世人暂生修福慧,透由佛的威德了,对於我们恶业深重的有情而言,我们能够在短时间之内,生起想要去行善的这种智慧。是故善行仅微弱,罪恶恒重极猛烈。」也就是因此我们所造的善业,它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但是恶业的力量却是非常的强烈。诸白净业力量微弱、诸黑恶业力量极强,是故思惟堕恶趣理,由於我们所造的善,它的力量非常的微弱,所造的恶它的力量非常的强大,所以在来生,我们是非常有可能会堕入恶趣当中。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思惟恶趣的苦。并於恶趣生起怖畏,透由思惟恶趣的苦,在内心当中生起一种恐惧感。

深信三宝有从彼中救护之能。并且更进一步的相信,佛法僧三宝是具备有能力,能够将我从恶趣当中救度出来的,这样的一种能力。故若此二唯是空言,则其皈依亦同於彼;如果我们想要皈依三宝的这一颗心,只是嘴巴上面说说的话,我们所具备的皈依,也只不过是言辞上的皈依。若此二者猛厉、坚固,则其皈依亦能转意,故应励力勤修二因。但是如果皈依的二因,也就是透由思惟恶趣的苦,对於恶趣生起恐惧,更进一步的对於三宝生起信心,如果这两者它是非常的强大,并且这两者的力量,是非常的坚固的话,在这同时,我们所生起的皈依,也能够转变我们内心当中的种种想法,所以我们应该对於这两个部分,精勤的来作修学。这个部分,我们所提到的皈依之因,是以「共」跟「不共」这两者当中,「共」的角度来作介绍的。 而在大乘的时候,我们会提到大乘的不共皈依,这时候会在这两个条件以外,再加上其他的条件。但是在这个部分,我们所谈到的皈依,由於是在共下士道,所以是以「共」的角度来作介绍。

壬二、依此因缘所皈依之境(分二)

癸一、明辨其境

癸二、应可皈依彼之原因

癸一、明辨其境(100页)

之前我们所介绍的是如何生起皈依的因。接下来第二个部分,「依此因缘所皈依之境」。在具备了前面所说的这两种皈依之因之後,我们所要皈依的对象为何呢?这个部分分为二,一、明辨其境,二、应可皈依彼之原因。首先我们看到第一个部分,明辨其境。这个部分,就如同马鸣菩萨所造的《百五十颂》提到的,如《百五十颂》云:「谁於一切过,根本悉皆无?谁於一切种,住一切功德?谁能够去除一切的过失,又有谁在一切的状态之下,能够拥有一切圆满的功德?其实只有佛,他才具备有这样的一种功德。佛的这个名相,在藏文当中是用「桑给」的这两个字来作表示。「桑」的这个字,就是去除的意思。「给」的这个意思,就是增长的意思。所要去除的是什麽呢?所要去除的是无明等一切的过失。所要增长的是,当去除了无明等一切的过失之後,能够让了知万法的智慧增长圆满,这就是佛的状态。简单的来说,佛他就是去除一切的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圣者。若是有心者,即应皈依此,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

若有能辨是依、非依之智慧者,理应皈依无欺皈处──佛薄伽梵;如果我们具有能够分辨,对方是否能够成为我们的皈依处的这种智慧的话,照道理来说,我们都应该要皈依,对我们没有欺诳的导师释迦世尊。因为他是断除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一位圣者。由此亦表法及僧宝,如果导师释迦世尊,能够成为我们的皈依处,这时候他所宣说的法以及修学法的僧,也能够成为我们的皈依处,这一点如《皈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求解脱者依。」如果想要获得究竟的解脱,这时候我们必须要诚心的皈依佛法僧三宝。

这当中的「佛」指的就是我们之前所介绍的,断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一位圣者。「法」是我们的正皈依,而这当中的法最主要内涵,是指灭谛跟道谛。但是对於一位修学共下士道,或者是下士道的佛弟子而言,他的心续当中不见得能够拥有灭谛跟道谛的功德。这时他所要皈依的法,就是能够让他跳脱三恶趣的这种状态,这种现象的一种对境,所以它的法的层次是比较低的。一般而言,佛法僧三宝当中的法,它是以灭谛跟道谛的角度来作探讨;但是这个部分,修学下士道的行者,不见得能够具备这些功德,所以退而求其次,这当中的法,最主要指的就是能够藉由皈依三宝之後,跳脱恶趣的苦,这样的状态,我们称之为是这个地方的法。而「僧伽」指的就是如实修学法的一位对境,一位僧众。「求解脱者依」这三者是想要获得解脱的行者,所应该皈依的对象。

而佛亲口告诉我们,「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以自证於余者,是法性谛令解脱。」佛在利益众生的时候,唯有透由宣说佛法,才能够利益众生。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如实的修学佛所说的法义,就能够让我们跳脱恶趣,以及轮回的种种痛苦。所以皈依了佛之後,我们必须要能够如实修学佛所说的教义,才能够让我们的内心中,跳脱恶趣以及轮回的苦,获得真正的解脱。

癸二、应可皈依彼之原因(100页)

这个科判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提到的是正文。正文当中,一、自身脱离一切怖畏。佛他自己本身已经远离了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恐惧,具备了一切圆满的功德。佛以外的有情,比方大自在天,或者是世间的人天,虽然他们也具有神通,能够呈现出种种的神变功德。甚至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功德,能够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以他们自己本身,他们或许也有长寿、无病,种种令人羡慕的功德。但由於他们自己本身没有跳脱转回的缘故,所以如果我们皈依了这些对象,也没有办法藉由他,让我们跳脱轮回。但是佛他本身已经远离了一切的过失,这一点是跟其他的有情不同的。所以第一个部份提到的是「自身脱离一切怖畏」。

二、善巧於令他脱离怖畏之方便。佛他不仅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他更进一步的善巧的解决他人的问题。他知道如何藉由种种的善巧方便,让他人从各种贪瞋痴的状态当中跳脱出来。就比方过去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人他的瞋心非常的炽盛,由於有外道徒告诉他一个错误的观念。这时候有一个外道徒告诉他说,如果你能够杀一千个人,你就能够获得殊胜的成就。这时候,他就到处的杀人,一方由於他内心的瞋心非常的炽盛,一方面由於他所学的法是错误的法。所以这个时候,他看到人就杀,直到最後,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直到他遇到了佛之後,佛对他宣说了正法,而改变他的观念,而让他皈依佛门。

甚至非常愚痴的小道圣者,这位圣者一开始的时候,他花一个月,也没有办法将一偈颂,牢牢的记在心里面,佛也是藉由善巧的方便,而调伏了他。甚至贪心非常重的人,佛也能够藉由种种的善巧,而将他的贪心完全的制伏。所以这也是佛的一种功德,「善巧於令他脱离怖畏之方便」。

三、大悲遍转,无有亲疏。佛内心当中的悲念,是不分亲敌的。我们一般的人,对於自方我们会生起贪念,对於他方我们会生起瞋念。但是对於佛来说,他并不会去分自方以及他方,他也不会因为某一些众生对於他的信心比较强烈,他就比较喜欢某一类的有情众生。只要众生本身的因缘、时机成熟的话,其实佛的悲心是遍於十方法界。这时候佛的加持,能够呈现在每一位众生的心续上,所以佛对於每一位众生,是不分亲疏的。

过去在论典当中,就曾经提到说,如果有一个人,他在佛的右手边以檀香水,涂抹佛的身体,来服侍佛。而在他的左手边,有一个人用斧头砍他的肉,这时候对於佛而言,他并不会特别照顾在右手边的这位有情,他反而会对他左手边,正在伤害他的有情,生起多一分的慈悲。他会觉得,这位众生为什麽这麽的可怜?为什麽他心续当中的烦恼是这麽的强盛?为什麽他当下所造的业是这麽的强烈?所以他反而会对他的左手边,正在伤害他的有情,生起多一分的慈悲,这也是佛的一种功德。

四、普利一切有恩无恩者。不管他所想要帮助的有情,对於佛而言,当下是有恩的,或者是无恩的,佛都会一视同仁,以相同的方式,来利益这一切的有情众。

在之前我们有提到,佛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的皈依境,是因为佛具备了四种的功德。具此四者,则成可皈依处。此亦唯佛方有,自在天等皆无,故佛即是所皈依处。以上我们所介绍的这四种功德,只要佛才拥有,其他的自在天等世间的天人,都不具备以上的这四种功德。所以佛能够成为我们最究竟的皈依处。由如是故,佛所说法及其声闻僧众,亦是可皈依处。这个科判当中的第二个部分,慎重的教诫,「信」为主要皈依之因。我们在皈依三宝的时候,最主要的条件,提到的是「信心」。佛的悲心是遍於十方,佛的悲心是关照於十方的一切有情。所以当佛,放出了大悲的绳索之後,我们自己本身要能够生起「信心」的这种坚固铁钩,这时候佛才能够藉由悲的绳索,将我们救度出轮回。如果当佛,以大悲的绳索要救度我们的时候,如果我们并不具备有坚固的铁钩,也就是不具备有信心,纵使佛对我们有强烈的悲,这也是没有用的。

所以这个地方,就有特别的提到,是故,若於《摄分》所说此诸道理能引定解,一心仰赖,必无不救,如果我们能够藉由《摄分》这部论当中所说的这些内涵,在内心当中对於佛生起强大的这种定解,「一心仰赖」打从内心里,你就是对於佛生起强大的信心。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必无不救,故应由衷生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种因中,外因虽无所缺,大师已成;我们是否能够被佛所救护,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因、跟外缘这两种。以外因来说,以外在的条件而言,佛都已经具备了,就如同我们所介绍的,佛已经具备了自身脱离一切怖畏的四种功德。所以从外在的条件,我们来作探讨的话,其实这些条件佛他都具备了。然由内因未能至诚持为皈处,故苦恼矣。但是以内在的条件而言,由於我们对於佛,没有办法生起强大的信心,没有办法将佛认定为是我们终究的皈依处,所以直到现今,我们还是在轮回当中不断的流转。相反的,在外在的因缘条件具备的同时,如果我们能够具备信心的话,佛没有不救护我们的道理。所以这个部分,最主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要具备对於三宝的一种强大的信心。

壬三、应如何行皈依之理(分四)

癸一、由知功德而行皈依

癸二、由知差别而行皈依

癸三、由承许而行皈依

癸四、不言有余而行皈依

癸一、由知功德而行皈依(101页)

须念皈依处之功德。此中分三:

子一、佛功德(分四)

丑一、身功德

丑二、语功德

丑三、意功德

丑四、事业功德

子二、法功德

子三、僧功德

丑一、身功德(102页)

「佛功德」的这个部分分二,第一个部分,提到是正说功德。第二个部分附注其他的内容。正说功德当中分四,一、身功德,二、语功德、三意功德、四、事业功德。首先我们先介绍的是佛的身功德。忆念诸佛相好,提到佛的身功德,在弥勒所造的《现观庄严论》当中,有清楚的解释,佛具备有三十二相以及八十种随形好的种种功德。而在这个地方,应如《喻赞》所说而忆念之。

如云:「尊身相所饰,美妙眼甘露,如无云秋空,以众星装饰。这个部分提到的是佛他的眼睛。「佛眼」就如同秋天无云夜空中,闪耀的星星。任何一个人,他看到佛的眼睛,他都会因此感到相当的欢喜。我们都知道,佛他的相好,非常的庄严,绝大部分的有情众生,在看到佛的当下,内心都会感到相当的满足,相当的欢喜。纵使你不喜欢佛,或者是你在内心因为邪见的缘故,你排斥佛,甚至诽谤佛。但是这些有情众,当他在看到佛的那一刹那,他的内心也会不由自主的,而赞叹对方,会觉得对方为什麽长得这麽的庄严?这也是佛的一种功德。

接下来,能仁具金身,法衣端严覆,等同金山顶,为彩霞围绕。这个部分是提到,具有金色身的佛,他身上穿的法衣,也是非常的庄严,就犹如同是金山顶上,被彩霞所围绕的这样的一种状况。

尊虽无饰严,导师释迦世尊,虽然没有其他的装饰品,来庄严他的色身,但是面轮极光满,他是他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却是非常的圆满。离云满月轮,亦莫能及此。纵使是远离了乌云的满月的月轮,也没有办法跟佛的面貌来相提并论。

尊口妙莲花,与日照开莲,蜂见疑似莲,如吊索而住。这个部分是提到了佛的嘴唇。佛的嘴唇非常的红,就犹如同是莲花般,所以第一句提到的是,「尊口妙莲花」这是提到佛他的嘴巴,他的嘴唇,颜色是非常的鲜红的。「与日照开莲」他嘴巴的颜色,跟透由日光照射之後而绽放的莲花,如果是摆在一起话。「蜂见疑似莲」蜜蜂在这两者当中,他会怀疑,到底哪一者才是真正的莲花,所以牠会不停的飞动,然後在心中生起了一种疑虑,怀疑说到底我面前看到的,哪一朵才是真正的莲花?「如吊索而住」所以这时候,牠是不停的在左右的两边摇摆着。

尊面具金色,洁白齿端严,如秋净月光,照入金山隙。这个部分是提到了,佛他的牙齿,是非常的整齐、洁白,而且相当的庄严。

应供尊右手,轮相所庄严,这个地方会特别的提到右手,是因为佛出生在印度。在印度由於他们的风俗习气,所以绝大部分的情况,他们都是使用右手的。所以这个地方特别的提到了,「应供尊右手,轮相所庄严」他的右手上,有一个法轮的相,而来作庄严。以手作安慰,畏轮回诸人。并且他会用他的手,来安慰在轮回当中流转的众生。在轮回当中这些流转的众生,由於他们遇到了轮回当中的苦,所以他们会对於轮回当中的苦,心生害怕、恐惧。这个时候,佛就会用他的手,来安慰这些有情众,告诉他们说,你不要害怕,我能够救护你们。

接下来,能仁行走时,双足如妙莲,印画此地上,莲苑妍难及。」这个部分是提到了,佛在行走的时候,他的双足就犹如同是妙莲花。甚至在他走过的地方,都会有莲花绽放。「印画此地上,莲苑妍难及」纵使是莲花池,也没有办法跟佛走过的这些路上,所呈现出来的莲花相匹拟。

丑二、语功德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二个部份,佛的语功德。世间一切有情於一时中,各以相异疑问请示,在世间上,一切的有情,在同一个时间点,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来请示佛。佛亦能以与一刹那心相应之智慧摄持,这当中的一刹那心,是指非常短暂的一刹那时间,所生起的一颗心王,与这颗心王所相应的智慧,能够摄持一切的问题。也就是佛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能够了解一切的众生,所对他提出的疑问。以一语音答一切问,并且藉由同一个声音,就能够回答一切众生的问题,彼等亦能各随自语而生领悟。并且发问的有情众生,也能够透由自己所了解的语言,对於佛所回答的内容,生起一种强烈的领悟。所以这个时候,佛他只要藉由他所熟悉的一种语言,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就能够让所有的发问的有情众,内心当中的疑惑,完全的去除。这样的功德,除了佛之外,没有其余的有情,有能力来拥有这样的功德。其实这种功德,我们现今在介绍的时候,一般的人应该都是没有办法想像的,甚至是没有办法相信的,但实际上这就是佛的一种功德。佛在宣说正法的同时,不管是天人、龙王,或者是在现场一切有情,都能够得到佛的摄持。甚至他们在听闻法类的当下,都能够藉由自己所熟悉的语言,所熟悉的声音听闻法义。

应思此极稀有之理,如《谛者品》云:「若诸有情於一时,发多定语而请问,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答各各问。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於世间,此能善转正法轮,尽除人天无量苦。」以此而思

我们这堂课就上到这个地方。(校稿中)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10) )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12))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中华民国就业服务协会
黑幼龙拒绝做「分数爸爸」 - 亲子YOU&ME - 亲子成长- udn校园博览会
火供的开示
大手印禅修要旨﹝冈波巴 解脱庄严宝论﹞教授~
2006年全球供佛斋僧大会

赞助网站
南華大學宗教所-- 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國內外學術網站/獎學金資源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華文佛教網絡資源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大同大學教育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