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佛法會 蔣康仁波切寧瑪巴護法總集.觀音菩薩超度 白玉台北中心8月法訊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9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12:50:17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1 12:49:35   编辑部 报导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9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九)2005

宗大师曾经在《三主要道》有谈到:「若不具足通达法性慧,纵虽修习出离菩提心,不能断除三有根本故,通达缘起之法应勤修。」三主要道是一切佛法的心要,它包含了大乘以及小乘所有一切教法的精华。所谓的三主要道,就是谈到了出离心、菩提心以及空正见。这当中就有谈到「若不具足通达法性慧,纵虽修习出离菩提心」,如果没有出离心以及菩提心,想要跳脱生死轮回,甚至得到圆满的佛果,是不可能的事情。纵使有了出离心以及菩提心,但是没有办法生起空正见的话,也没有办法断除三有的根本,因此这当中就有谈到,「不能断除三有根本故,通达缘起之法应勤修」,为了断除轮回的根本,必须在内心生起空正见。而了知空性最主要的善巧方便,不外乎就是通达缘起,如果没有办法通达缘起,在阐释无自性的内涵时,是很容易堕入了完全不存在的断边;纵使不堕入断边,也没有办法破除最细微的所破,因此会堕入常边。相反的,在修学空正见的过程,如果能够善加的体会、了解缘起的内涵,就能够远离常、断二边的种种过患。也就是因此,宗大师在跟文殊师利菩萨,作对谈的过程,文殊菩萨曾经对他谈到,对於修学中观正见的人而言,必须要爱护「名言」所建立的这一切。也就是世间人所共许的这一切外在的法,我们都必须要将它保留,而不是在承许无自性时,将它完全的否认,因此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部分。

当我们谈到了境界的本质时,境的本质,可以从世俗以及胜义的两个角度来作探讨。之前所谈到的缘起性空的内涵,是诸法之上胜义最究竟的本质,而一切的万事万法之上,都有世俗以及胜义这两种本质之法。因此想要了知空性的内涵,就必须要了知与空性是正相违的另一法,也就是自方成立的一法。要了解自方成立的一法,必须要先认识无明,在认识了无明之後,并且进一步的探讨,无明它所执着的境界,到底是什麽样的境界?到最後我们会发现,无明它所执着的境界是不存在的。虽然它不存在,但是如果这个「境」存在的话,它会以什麽样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我们值得去探讨的问题。因此昨天在最後一段的偈颂就有谈到,《四百论》亦云:「若见境无我,三有种当灭」,这当中有谈到「若见境无我」,我们必须要能够了知「无明」它的所执境是不存在的,唯有透由了知无明的所执境是不存在的这一点,才有办法断除无明,而跳脱生死轮回。

又云:「故一切烦恼,痴断故皆断。如果想要断除一切的烦恼,必须要断除烦恼的根本,也就是愚痴的心。如果没有办法断除愚痴,纵使想尽了各式各样的办法,让内心的烦恼力量慢慢减低,这也没有办法断除烦恼。就如我们想要砍一颗树,如果只是砍它的枝叶,并没有办法将树连根拔起。相同的道理,如果想要断除一切的烦恼,必须要能够去除烦恼之因,也就是无明我执的愚痴之心。若见诸缘起,愚痴即不生,这当中也是谈到,如果想要了解空性,就必须要了解缘起,透由了解缘起,才有办法断除愚痴的心。是故於此中,励力宣此说。这一句话应该改成,励力宣说此。因此在佛陀所宣说的一切教法当中,最殊胜、而且最究竟的法,不外乎就是甚深的空性缘起之法,因此在众多的教法当中,我们必须要再次的宣说,如此殊胜的缘起空性之法。

此所说「痴」,是三毒中之痴,之前在这个偈颂所谈到的痴,是三毒当中的愚痴,故是染污无明,它也可以称之为染污的无明。此说灭彼无明,必须通达「空即缘起」之甚深缘起义。因此在这个偈颂里有谈到,如果想要灭除这一种的染污无明,必须要能够通达「空即是缘起」的内涵。释论解「故瑜伽师当灭我」,在《入中论》的根本论,有谈到「故瑜伽师当灭我」的这一句话,并且在释论当中,有为这一句话作解释,谓由破除我执之境通达无我。「故瑜伽师当灭我」当中的「我」是所破之我,因此我们必须要破除我执它所执着的境界,也就是所破之我,才有办法通达无我的内涵。故若未能破我执境,但於彼境摄心不使散乱,不可说为通达无我。如果你没有办法破除我执它所执着的境界,纵使你让心暂时的不处在散乱的状态,甚至在内心可能暂时不会生起种种的我执,但是不是代表,在此同时就能通达无我的内涵?并不是。

就如同昨天所谈到的,支那和尚他所谈到的「见」是无所有见,不需要对外在任何的境界生起种种的作意,甚至分别之心。如果只要让内心不生起分别心,他认为就能够藉此而跳脱轮回,但实际上,这是没有办法证得无我的内涵,更何况是断除无明的根本,而跳脱轮回。因此在这个当中就有谈到,「但於彼境摄心不使散乱,不可说为通达无我」,纵使你的心,在某个时间,可能不会散乱,甚至不会去执着有自相的我,但是不是说不执着有自相的我,就代表你通达无我的内涵,这并不是。为什麽呢?此谓心於境转,总有三相:因为我们的心在缘着境的当下,会呈现出三种的影像,第一种影像,一、执彼所缘为实有;心在执着境的同时,它会认为境本身是实有,是有自性的。第二种,二、执为无实;心在执着境的当下,它会认为境本身是没有真实,没有自性的。第三种,三、都无彼二差别相。有一类的心,它在执着境界时,不会执着境界是有自性、有真实,但是也不会执着境是无自性、无真实的。因此心在执着境的当下,是会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影像。如未执无实时,非即执为实有。既然心在缘着境的当下,会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影像,从这当中就可以了解,当我们的心缘着境的当下,虽然不会执着它是无真实的,但是不是说它一定会执着它是实有的?并不是。就比如执着瓶子的心而言,心在执着瓶子的当下,不一定会执着瓶子是无自性、无真实的,但是不是说这一颗心,一定会执着瓶子是有真实的呢?也并不是。相同的道理,故未缘二我时,亦不定缘二无我,相同的,我们的心在缘着境的当下,虽然没有缘着人我以及法我,但是不是就一定能够缘着人无我以及法无我呢?这也并不是。为什麽呢?(因为)有无量心住彼第三类中。因为有很多的心它是属於第三类的,也就是它在执着境的当下,并不执着境是有自性,也不执着境是无自性的。

是故要於自身认识二种我执,次於自所误执之事,抉择非如执有。在此同时,必须要先认识我们内心的两种我执,第一种就是补特伽罗我执,第二种是法我执。如果没有办法认识,我们内心的这两种我执,只是在字面上了解到,执着法是有自方、有自性的心,称之为法我执;而执着补特伽罗是有自方、有自性的心,称之为是补特伽罗我执的话,这对我们认识自己的我执而言,并不会有任何的帮助。因此刚开始的时候,必须要先认识,我们内心的这个我执,在执着我的时候,是以什麽样的方式来执着?相同的,在执着蕴的时候,又是以什麽样的方式来执着?并且必须要更进一步的去探讨,这两种我执,它所执着的「境」是不存在的?虽然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在执着时,是以这样的方式在执着境界。如果没有办法认识这一点,纵使你阅读再多的经论,甚至透由再多的正理,来破除有自性、有自方的这个论点的话,这对於摧毁内心的我执而言,并不会有任何的帮助。因此在这个地方就有谈到,「是故要於自身认识二种我执,次於自所误执之事」,在认识了我执之後,必须要更进一步的了解到,我执它所执着的「境」是颠倒不真实的,「抉择非如执有」因此到最後我们必须要生起,我执它所执着的境,并不是如同心所执着的一般是存在的。若不尔者,如果不是以这种方式来趣入的话,唯於门外破立,这当中所谓的「门外破立」,就是你不反观内心,但是你了解以中观应成的角度而言,自性是不存在的,谛实是不存在的;甚至你可以举许多的正因,来证成诸法是无自性、无谛实,但是全不得要领,这对於摧毁你内心的我执而言,并没有任何的帮助。

如贼逃林中,於林外追寻也。并且在此同时又举了一个譬喻,就比如我们想要抓的这一位小偷,他是往森林中跑,但是我们在追他的时候,并没有往森林去追,反而是在森林外面想要抓到这一位小偷的话,实际上是不可能抓到小偷的。相同的,我们在认识我执的同时,如果没有办法反观内心,来探讨内心当中,我执是如何执着境,甚至完全的不了解,什麽样的心可以称之为我执的话,纵使你了解再多的经论,了解再多的正因,来证成诸法是无自性,但是这对你摧毁内心的我执而言,并不会有任何的帮助。若能善知实执,则知有无量分别非二我执。如果能够正确的安立什麽样的心,它能够称之为实执的话,实际上有无量的分别心,就是有很多的分别心,它并不是包含在两种我执当中的;就是除了两种我执以外的分别心,实际上是有很多种的。因此如果能够认识实执的话,就不会有「自相执」也就是执着自相的心的错误观念,也不会认为一切的分别心都是所断,我们必须要断除它。在此同时可以了解,当心在执着境的时候,比如以执着瓶子而言,心可以执着瓶子是没有谛实的一分;也可以执着瓶子是有谛实的一分;甚至在执着的当下,它不一定要执着有无谛实,它只执着瓶子,这也是可以的。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执着瓶子是有谛实,是什麽样的状态?执着瓶子是无谛实,又是什麽样的状态?如果除此之外,心执着瓶子,又是什麽样的状态?如果能够善加辨别,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分别心都是总摄在两种的我执当中。

彼妄执凡分别心所取之境,皆是观察真义正理之所破等邪执,皆可断除也。更进一步的,如果能够了解实执,我们就不会认为分别心,它所执着的境界都是「境有自相、有谛实」的这一分,因此「皆是观察真义正理之所破等邪执」,如果你没有办法认识这一点的话,你就会认为分别心它所执着的境,都是能够藉由观察真义的正理来破除。观察真义的正理,就是观察无自性的正理。观察无自性的正理,它是能够破除「境」是有自性的这一分。为什麽要破除「境」是有自性的这一分?因为有很多的人,会误以为分别心所执着的境,都是执着「境」是有自性的。但是如果能够善加的了解实执的内涵,就能够破除这种邪执,因此最後有谈到「皆可断除也」。

在藏文版的最後一段,有谈到一个正文,但是在中文当中并没有翻译出来,这个地方就是谈到,以上所讲的部分,其实在其他的论典,不管是在《广论》的毗钵舍那当中,或者是在《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当中,都曾经有讲述过,因此在这个地方并不作广泛的解释,但是有一部分的内涵,我们在下文会继续的为大家作介绍。

 壬二、以理成立圣教真义(二)

        癸一、以理成立法无我(四)

          子一、就二谛破四边生(三)

            丑一、立无自性生之宗148       

接下来看到下一个科判,这个科判有谈到「以理成立圣教真义」分二,第一个部分「以理成立法无我」,第二个部分「以理成立人无我」。接下来这个内涵就是有谈到《入中论》的根本论。以上的部分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些空性的道理,接下来就是照着《入中论》根本论的原文,来解释空性的内涵。首先看到第一个科判「以理成立法无我」,这个科判又分四,第一「就二谛破四边生」,第二「释妨难」,第三「以缘起生破边执分别」,第四「明正理观察之果」。首先我们进行的是第一个科判「就二谛破四边生」,这个科判又分三,第一「立无自性生之宗」,第二「成立彼宗之正理」,第三「破四边生结成义」。

首先看到第一个科判,前说十种平等性中,此以正理成立自性无生平等性,在之前有谈到十种的平等性,这当中包括了自性的无生,甚至无自相等等的平等性。「此以正理成立自性无生平等性」,在这个科判里,最主要证成的就是透由种种的正理,来安立自性无生的平等性,总而言之就是安立诸法没有自性的生。则余平等性亦易知之,如果能够了知生是无自性的内涵,或者是自性生是不存在的话,那其余的平等性就比较容易了解。为什麽会谈到这样的观念呢?实际上当我们谈到「生」的时候,很容易会认为,由因所生的一法,它本身是自方成立,或者是自性成立的。就比如苗芽是从种子的那个方位而产生,或者是种子会生芽,甚至我们会说由因生果。当我们说种子生芽,或者是由因生果,会认为果的形成,是透由外在的境,也就是它自己相顺的因缘而产生的,因此我们会认为,这种由因生果的状态,应该是有自性、有自方的;甚至我们会认为,它的存在方式是相当的真实。如果因本身没有自性、没有自方的话,一般的人会很难认同,由因生果的道理。因此在阐释「由因生果无自性」的内涵时,想要破除这个之上的所破,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反观我们自己本身而言,在谈到「我」,甚至谈到补特伽罗的时候,会认为「我」是依由蕴之上而安立出来的,这我们比较容易了解。但是谈到由种子而生苗芽的观念时,会认为当我们种下了这颗种子,我们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施肥、灌溉,因此它会慢慢的长出苗芽出来。如果由因生果的过程,是仅由分别心去安立的话,那我们干嘛花那麽多的时间去施肥、灌溉呢?这一切都是分别心所安立出来的啊!我们会有这种非常强烈的执着,认为由因生果的过程,甚至因果本身是有自性的。因此如果能够破除因果之上的自性,就能够了知,其余法之上无自性的内涵。故圣者於《中论》初云:因此圣者龙树菩萨,在《中论》的一开始,就有谈到以下的这个偈颂。龙树菩萨在造《中论》的这本论着时,刚开始先造了礼敬文,并且在礼敬文之後,就造下了以下的这个偈颂。「非自非从他,非共非无因,诸法随於何,其生终非有。」

之前是谈到了《中论》的偈颂,这个偈颂它的内涵相当的困难,因此宗大师在这个之後,就有为这个偈颂一一的作解释。首先是谈到了「终」这个字,也就是偈颂的最後一句「其生终非有」,这当中的「终」谓毕竟。「终」就是任何的时刻。「随於何」在第三句有谈到「诸法随於何」,「随於何」是什麽样意思呢?谓任於何。所谓的「任於何」又是什麽样的内涵呢?我们可以先跳到下面的这一句,(於何)明无生之所依,这当中所谓的「任於何」,就是无生的所依处。并且看到上面的这一句「此所依声」,「所依」是谈到什麽样的观念呢?谓时、处以及宗派。因此这一句可以把它改成,「随於何」谓任於何,(於何)明无生之所依,此所依声,谓时、处、宗派。简单的来说,「随於何」的内容就是谈到了,无生它的所依处。所谓无生的所依处,它包含什麽样的内涵呢?就是谈到「时」就是时间,「处」就是处所,「宗派」就是谈到了各个好坏,或者是大小乘的宗派等等。

於彼三事中何法不生?谓能依之内外诸法。首先在前面的那一句有谈到时、处、宗派这三者都是无生之所依。也就是在这个地方所谈到的,非自生、非他生、以及非共生、以及非无因生的内涵,是在任何的时间,它都是以这种方式存在的。不会说像有一些植物,因为时间的关系,它在某一个时间会开花结果,在某一个时间没有办法发芽等等,并不会有这样的内涵。以处所而言,有一些植物,它在某一个地方能够生长,在某一些地方因为气候,或者是温度的关系,它没有办法生长。以宗派而言,宗派有所谓的好坏,或者是有所谓的高低之分,因此宗派所谈论的宗义,也有所谓的好坏以及高低。透由修学不同的宗派,你在内心会生起不同的感受。有一些感受,透由修学某一种宗派是有办法生起,有一些感受是没有办法生起的。但是今天我们所谈到的,不管是自生、他生、共生以及无因而生的内涵,实际上这在任何的时间,任何的地方,甚至任何的宗派,它所呈现出来的面貌都是相同的。「於彼三事中何法不生?」之前所谈到的时、处以及宗派,它所谓的不生,是指哪一些法是不生的呢?「谓能依之内外诸法」,这当中有谈到所谓的内外诸法。所谓的「内诸法」就是补特伽罗所摄受的一些法,称之为是内法;非补特伽罗所摄受的法,称之为是外法。因此时、处、宗派这三者的所依,就是有谈到是否是补特伽罗能够摄受的法。

由是「非自」等论义,应如是配释,之後就有谈到「非自非从他」的这个偈颂,应该是用以下的这种方式来配合着作解释。并且就有解释到:内外诸法,於任何时处宗派,自生决定非有。这是第一点。甚至内外的诸法於任何的时、处、宗派,他生决定非有,共生决定非有,无因生决定非有,这是相同的内涵。这当中就有谈到所谓的四生法,自生、他生、共生以及无因生。这四生是在任何的时间,任何的地方,任何的宗派都是不会产生的。并且接下来在原文有谈到一句话,但是这一句话在中文版里面没有翻译出来。这一句话就是谈到,如是诸法终即他生、共生及无因生,决定非有。在这个之前有谈到,内外的诸法在任何的时、处、宗派,自生的这一点是没有办法安立的。相同的道理,如是诸法终其他生、共生及无因生决定非有。并且谈到了下面这一句话,余三宗亦应如是配释。并且谈到了之前所谓的三宗,就是诸法在任何的时、处、宗派,非是自生的内涵,以後者而言,不管是他生,或者是共生,或者是无因生,我们也应该以「自生决定非有」的方式来配合着作解释。

接下来,《显句论》虽译为「从自诸法」,然以今译为善。在《明显句论》有将之前《中论》的这一段文,翻译成「从自诸法」,但是实际上在《入中论善显密义疏》所用的版本,它的翻译是比较好的,然以今译为善。或念,在这个地方可能会有很多的人,会对所谓的时、处、宗派这三点提出一些疑惑。就谈到了:不生为处所增上,如有处不生郁金花;这当中所谓的「处所增上」,就是它不会受地理位置所影响。所谓的地理位置所影响,就比如说,在某一些地方它会开花,有一些地方,这种花是没有办法开放的。因此就有谈到,不生为处所增上,如有处不生郁金花;时间增上,如有时不生五谷耶?以时间的角度而言,比如谈到了五谷,在冬天五谷可能是不容易发芽的,在夏天五谷因为时间的影响,所以五谷是比较容易发芽的。实际上之前所谈到的,时以及处的内涵,是谈到自生、他生、共生以及无因生,并不会受时间以及种种的地理位置所影响,因此它跟我们这个地方所谈到的内涵并不相同。

今云随於何时何处即破彼执,故论置「终」字,非全无义。因此在论着有特别的谈到,「随於何时何处即破彼执」,我们在这个地方是谈到了,任何的时间,任何的地方,都必须要是「无生」的内涵,它不会因为时间以及地方的改变,而就让它成为是「有生」。因此它跟之前,不管是花或者是五谷的这种譬喻是不相同的。以花而言,郁金香的花,它在某一个地方是能够开放,有一些地方它是没有办法开的;相同的以五谷而言,在某一段的时间之内,它能够生出五谷,但是某一种时间它没有办法生出五谷。我们在这个地方所谈到的「不生」,是什麽样的内涵呢?它是在任何的时间,任何的地方都是相同的道理,因此破除了之前所谈到的这种执着。故论置「终」字,非全无义。因此在《中论》的最後一句话有提到「其生终非有」,所谓的「终」就是任何的时刻,任何的地方。

或念:依中观宗增上虽是无生,依实事宗增上应是有生。谈到所谓的宗派的时候,有一些人会认为,透由中观宗这种宗义的力量,可能会产生无生的效果。透由实事宗另外一种宗义的力量,它可能会产生出有生的效果,但实际上我们所谈到的宗派,并不是这样的内涵。有一些人可能会认为,以宗派而言,它有所谓的高低之分,修学比较好的宗派,他可以生起比较高的证量,修学比较差的宗派,他可能没有办法生起如此高的证量,所以是否能够生起高的证量,似乎是由宗派的角度、宗派的力量所影响的。但是实际上在这个地方所谈到的宗派,它并不会有这样的影响之力。也就是说无自生、无他生、无共生、无因生的内涵,不管是从哪一个宗派,用哪一种的力量,都没有办法改变这一件事实。今云随於何宗,即破彼执,也就是说任何的宗派,它都没有办法藉由它本身的力量,来改变这一件事实,非但於实事宗无生也。并不是谈到,以实事宗的观点而言,自生或者是他生是不存在的。因为实事宗,它最基本的宗义,是承许外在的一切的因缘之法,都是藉由他生而形成的。因此这个地方并不是以实事宗的观点,承许无生的道理,而是说藉由实事宗它本身宗义的力量,是没有办法改变无自生、无他生、无共生以及无因生的内涵。










相關文章: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
入中论2
入中论 3
入中论 4
入中论5
入中论 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3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4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3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4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5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6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7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8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0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1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2
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5-13
入中论颂
入中论自释 卷一
入中论自释 卷二
入中论自释 卷三
入中论自释 卷四
入中论自释 卷五
入中论 1
入中论 2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一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四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卷五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六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七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八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九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一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二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四
入中论日光疏(下)
入中论日光疏(上)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一﹞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二﹞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三﹞
入中论略讲 至第五菩提心﹝四﹞

上一篇(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 回目錄 下一篇(入中论善显密义疏 200)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生活百宝箱-中时电子报
莲师心咒一亿遍〈尊贵贝诺法王〉
2006年全球供佛斋僧大会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雪歌仁波切 讲授 张福成老师 译
泷观桥的呼声- 流浪在梦与现实之间- udn部落格

赞助网站
中央研究院身體與醫療研究
FPMT護持大乘法派聯合會
TOEIC多益英語測驗-
正心寺院--網絡同修交友正心佛堂網上禮佛
藏傳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