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藏密佛學會 四月法會訊息 法王公開籲請各大教派支持 揚唐佛爺離台前最後一場皈依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毗钵舍那 12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1 13:24:15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1 13:23:04   编辑部 报导

毗钵舍那 2003-12

教授:甘丹赤巴法王 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十二)225-1

宗大师曾经在《三主要道》当中有谈到,「观见世出世间一切法,从因生果真实不虚妄,一切所执之境皆坏灭,彼乃趣入佛陀欢喜道。」在这个偈颂当中,宗大师最主要表达的内涵,就是表达了中观应成的不共见解。昨天在《毗钵舍那》当中也有讲到,当他宗在阐释中观应成的见解时,并没有办法如理的将中观的不共见解阐释出来。如果要破除,就是要推翻他宗所提出的观点,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到,中观应成也就是自宗,它所提出的宗义为何?并且昨天我们透由龙树菩萨所造的《六十正理论》,也可以看到在果位的时候,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佛陀的法身以及色身,在之前也就是「道位」时,必须要修学方便以及智慧两种的道次第。我们应该藉由什麽样的方式,来修学方便以及智慧的道次第呢?这个就必须追根於「根位」的时候,必须对世俗谛以及胜义谛,不断的思惟而生起定解,并且必须要能够了解世俗谛以及胜义谛,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任何相违的情形发生。在这个偈颂的第一句「观见世出世间一切法」,这当中所谓的「世间」就是轮回,而「出世间」就是解脱。所以在这个当中会讲到轮回以及解脱,最主要的原因它是要阐释四谛的内涵。因为在四谛当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流转轮回的四谛而言,而讲到了苦谛以及集谛;以跳脱轮回的四谛而言,而讲到了灭谛以及道谛。在轮回当中流转的众生,为什麽必须要承受痛苦?这是因为烦恼以及业集谛而产生的。如果想要跳脱生死轮回,你必须要获得灭谛,在获得灭谛之前,必须藉由修学道谛,才有办法成办灭谛的功德。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苦的产生是由於集谛,集谛的根本是在於无明;要断除无明,必须透由修学道的内涵,才有办法获得灭谛的功德。所以对於世间以及出世间的这一切法,「从因生果真实不虚妄」我们必须要能够了解到,这之间都是有因果的关系。由因生果,透由集谛的因,而产生了苦谛的果,相同的,想要获得灭谛的果,必须透由修学道谛的因,所以「从因生果真实不虚妄」,这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绝对不虚妄的。

接下来「一切所执之境皆坏灭」,虽然透由因的会合,透由因缘的聚集能够产生果,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名言」安立的。不管是因、或者是果,世间、出世间这一切的法,它的本质并没有任何的自性,它会形成出来,仅仅是透由分别心去安立的。但是在执着境界时,要是没有办法了解到,万法仅由分别心来安立的话,就会产生自性执。也就是因为自性执的缘故,我们没有办法修学真正清净的方便以及智慧道次第。所以我们对於这一切,必须要先了解到,外在的这一切万事万法,它本质是没有任何的自性,它能够呈现仅仅是透由分别心去安立的,并且对於无自性的内涵生起定解之後,才能够破除我执,「所以一切所执之境皆坏灭」。透由了解了世俗谛以及胜义谛这两法之间,并没有任何的相违,并且对於因果的道理以及诸法无自性的内涵,生起了定解之後,「彼乃趣入佛陀欢喜道」,藉由这种方式,我们才有办法修学清净、没有染污的方便,以及智慧的道次第。透由修学这两种道次第,才有办法获得佛陀的法身以及色身。

因此昨天在《毗钵舍那》当中,第414页的倒数第五行,中间这个地方就有谈到,「此等唯说,由缘起因故自性空,故缘起义现为无自性空性之义,即是龙猛菩萨不共之宗。」这一段当中就是谈到了,龙树菩萨藉由缘起之正因,而阐释了自性空的道理,这一点正是龙树菩萨自宗所承许最不共的一个特点。因此在阐释中观应成派正见的当下,所谓的自性空的这个「空」字,或者是空性的这个「空」字,并不是万法不存在,或是万法没有办法作用的这种空。所谓的空,是所谓的自性空。为什麽它没有办法有自性?因为它是必须要透由缘起才有办法产生。万事万法要形成,是必须要观待他者,才有办法安立的缘故,所以以它自己本身的角度而言,它是没有任何的自性,因此我们称万法为自性空。

接下来看到第414页的倒数第三行。若谓无自性之空,是就中观自宗安立,而缘起因果之建立,於自宗中不善安立,便谓就他而假立者,非缘起义。这一段就是谈到,西藏的某一些论师们,他们会提出一种观点,就是讲到了「诸法是无自性的」。当他们谈到了诸法是无自性的这个观点时,他们会觉得这个观点,就是中观应成派自宗所承许的观点。「而缘起因果之建立,於自宗中不善安立」,但是他们在阐述自性空的内涵时,在自性空之上,因为缘起因果的内涵,难以安立的缘故,这个时候他们就提出了另一个观点,他们就讲到了,「便谓就他而假立」就是说这一切,也就是由因生果的这一切,皆是他宗所假设出来的。这当中的「他」,特别有强调是未证空性的这些人所假设出来的,「非缘起义」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缘起真实的涵义。为什麽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呢?因为当这些论师,在阐释「诸法无自性」时,因为没有办法在无自性之上建立因果的关系,所以他们就会认为,万事万法虽然是无自性,但是实际上它是不存在的。

这个时候,就有人会提出问题就是说,既然万事万法是不存在的,那我们何必去行善?为什麽要去断恶?甚至为什麽我们要修学道的内涵,想要去成就佛果?既然善行、恶行,善业、恶业,道以及佛果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为什麽我们要做这些事情?这个时候他就会回答说:其实要行善、要断恶,或者是要修学六度,比如以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等等的内涵,这是未证得空性的人才需要做的。对於一个证得空性的行者而言,他只要能够沈浸在空性的内涵当中,也就是透由了解空性的内涵,他是可以不用做这些事情的。因此因果以及缘起的这些法,「便谓就他而假立」这是从没有办法证得空性的这些人,他的那个方位而假设出来的。但是实际上对於一个证得空性的人而言,他是不用做这些事情。但是实际上「非缘起义」,以这种方式来解释缘起,这并不是缘起真实的涵义。

如云:就是在《中论》当中有谈到,「若谁可有空,於彼一切成。」这两句当中就是讲到了,此说何宗许无自性,即於彼宗,生死涅盘一切缘起,皆应理故。也就是哪一个宗派,要是能够承许无自性的内涵,即能够在此之上安立生死涅盘等一切的缘起法。所以无自性跟生死涅盘,也就是因果缘起这两点,是必须建立在同一个宗派当中的。因此在《中论》当中,以非常详细的方式,清楚的点到,如果这个宗派里,要是能够承许无自性的话,在这个当下应该要能够安立生死涅盘等一切的缘起法,所以这就跟你之前所提出来的论点不相同。你之前只有阐述到,中观应成他们是承许诸法为无自性,但是却没有办法在无自性之上,而安立缘起因果的道理。若尔,许空性宗生死涅盘如何成耶?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就是在同一个宗派当中,必须在无自性之上,才有办法安立因果以及缘起的内涵的话,那承许自性空是如何的来安立生死涅盘的呢?就是在自性空之上,应该透由什麽方式,才能够正确的安立生死涅盘等一切缘起法?这个时候就回答,「一切诸法自性空者,是由依因缘生起之理,故说彼空,後当广释」,这当中所谓的「一切诸法」,实际上这个名辞,在这个地方是不应该翻成一切诸法的,应该是翻成一切的「事物」。因为「事物」它有两种的解释方式,在藏文当中所谓的事物,它是用「窝钵」的这个字来代表。讲到「窝钵」的这个字,它直接翻译成中文,应该是翻译成事物,但是在有一些偈颂当中,会翻译成「诸法」。实际上「窝钵」的这个字,如果以狭义的角度而言,它只能够阐释由因缘所生的有为法;如果以广义的角度而言,它是能够代表一切的诸法。但是在这个地方,因为後面有一句话,也就是「一切事物自性空者,是由依因缘生起之理」,这後面有特别的谈到,它是透由因缘而产生的。所以一切的诸法,并不是都透由因缘而产生,只有「有为法」才是透由因缘而产生的。所以在这个地方,还是照着藏文版它原有的这个字,将它翻成「一切的事物」。在解释「事物」的这个名辞时,应该是用由因缘所生的有为法来作解释。因此一切的事物,一切的有为法,它的本质都是自性空。为什麽呢?「是由依因缘生起之理,故说彼空,後当广释」,因为它是透由因缘而产生的。

在这个地方,为什麽要特别的强调「有为法」,是有它的原因的。因为无为法,它是不用透由因缘产生,所以在无为法之上,阐述自性空的道理,是比较容易了解。但是对於有为法而言,我们在说有为法它是自性空,它并没有自性的当下,却又要在这个之上安立它是透由因缘而产生的话,实际上在这个同时,会有很多的疑惑产生。既然它没有自性,它为什麽是透由因而产生?为什麽行善它能够得到善果?为什麽造恶会得到恶果?既然它本身已经没有自性的话,为什麽它又是透由因而产生的呢?所以在有为法之上,因为比较容易产生这种疑惑的关系,所以宗大师在这一段,特别将一切诸法当中的有为法提出来,然後在这个之上,阐释了自性空的道理。因此在这个地方就是,一切的事物自性空者,是依由因缘生起之理,故说彼空,後当广释。在接下来的文中,会广泛的解释,也就是缘起性空的内涵。

故於此宗缘起成立,因此在中观应成的这个宗派当中,自性空的道理,既然是建立的话,那有自性空就表示有缘起的成立。因为中观应成将自性空是建立在缘起之上,所以既然诸法是自性空,可见在这个宗派当中,缘起是能够安立的。此成立故苦亦成立,要是缘起能够安立的话,在缘起之上,苦谛也有办法形成。为什麽苦谛是必须要安立在缘起之上的呢?苦依因缘缘起建立,若无缘起,苦不成故。因为苦谛是透由因缘而产生的,我们都知道,苦谛是藉由集谛才有办法生起。在论典中,在定义苦谛的定义时,有特别的讲到,所谓的苦谛,就是透由自因的集谛,所生起的一种轮回所摄,我们称之为苦谛。就是任何的一种苦谛,它是透由它自己本身的因缘──集谛,所产生的一种轮回的束缚,或者是轮回的所摄,我们称之为苦谛。既然苦谛它是必须透由因缘,也就是透由自因的集谛而生的话,那没有因缘,怎麽可能会有苦谛?所以苦谛它是必须建立在缘起之上。「故苦亦成立,苦依因缘缘起建立,若无缘起,苦不成故」,没有因缘的话,苦谛是没有办法形成的。

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当我们在阐释有为法它是无自性时,可以透由我们能够看到的东西,来做比喻。比如我们都知道「火」,它有热的本质。火是热的这一点,是在火产生的当下,就已经形成的。所以一般人都会说,热是火它的自性,或者是它的本质。为什麽我们会这样说,因为在火产生的那一刻,火它本身就有这种特质的缘故,所以我们会说热它是火的本质。如果在我们的面前放着一杯热开水,我们并不会说「热」它是水的本质。为什麽?这一杯热开水,它要形成出来,它是必须要观待其他的因缘。比如有一个人要将这一杯水,拿到瓦斯炉上面去烧,这一杯水才能变成热水。就是因为它要透由其他的因缘,才有办法产生的缘故,我们不会说热的这一点是水的本质,但是我们却会说热的这一点是火的本质、是它的特质。所以从这当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一法要是必须透由观待他者,才有办法安立、才有办法形成的话,实际上在它的这个方面,就是没有任何的自性、没有任何的本质。所以中观应成派就是透由这个观点,也就是「有为法」它是必须透由因缘才有办法形成,才有办法安立的缘故,所以有为法它是无自性的。

接下来看到,若有苦谛,生苦之集,灭苦之灭,趣灭之道,亦皆应理,故有四谛。首先在四谛当中,因为有缘起的缘故,所以透由缘起才有办法安立苦谛,也就是因为有苦谛的缘故,才有办法安立集谛。从这一句话当中,它就已经阐释了中观应成的不共见解,因为中观自续派以下的这些论师,他们是承许「果」是必须要观待「因」,但是「因」的形成是不需要观待「果」的;中观应成的这些论师,他不仅仅阐释了「果」的形成必须要观待「因」,「因」的形成也必须要观待「果」。所以集谛虽然是苦谛的因,但是「集谛」在形成时,是藉由「苦谛」的形成,它才有办法安立「集谛」的。所以这当中就特别的强调,「若有苦谛,生苦之集」,如果有苦谛的话,生起苦的集谛已有办法安立,这就是透由「果」来安立「因」的道理,这个是中观应成的不共论点。因此如果有「苦谛」的话,则生苦之「集谛」也有办法形成。苦谛以及集谛形成的话,「灭苦之灭谛」就是灭除痛苦的灭谛,以及「能灭之道」这个字应该是翻成「趣灭之道」会比较好,就是趣向的「趣」。如果是翻成「能灭」,会让人产生误解,以为「道谛」它本身是能够灭除痛苦的。实际上道谛是能够灭除痛苦,但是在阐释四谛的内涵时,最主要是说,想要灭除苦谛以及集谛,必须要能够获得灭谛。要怎麽才能够获得灭谛呢?必须透由道谛的内涵,才有办法趣向,才有办法获得灭谛。所以在这个地方,以藏文版的字句,应该是翻趣向的「趣」会比较恰当。如果要用「能」的这个字,就是能获得灭谛之道谛,或者是趣向灭谛之道谛。所以苦谛有办法形成的话,在苦谛之上,集谛、灭谛以及道谛,也有办法安立,亦皆应理,故有四谛。若有四谛,则於四谛,知断证修亦皆成立。如果有四谛,知苦、断集、证灭以及修道,亦皆成立。若有知等,则三宝等一切皆成。因此如果有办法了知痛苦,断除集谛、证得灭谛以及修学道谛的话,三宝的内涵就有办法形成。

接下来宗大师引了月称菩萨所造的《明显句论》的这一段话,在这个地方为什麽要特别引用月称菩萨所造的《明显句论》?宗大师是要表示,对於我之前所提出来的看法,这些并不是我自己的见解,而是依照着月称菩萨,他在《明显句论》当中所描述的内涵,而我对这内涵做了解释,所以在这个地方就引了《明显句论》当中的一段话。如明显句论云:「若於谁宗,有一切法皆自性空,即於彼宗如所宣说此等一切皆可得成。在哪一个宗派,要是能够正确的安立自性空,则於此宗万事万法皆能成立。云何得成?如何的安立呢?答:我因缘起故说是空,故谁有空,即有缘起,谁能够安立自性空,就能够在这个之上安立缘起。谁有缘起,则四圣谛於彼应理。有缘起的话,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内涵就有办法安立。云何应理?这是怎麽安立的呢?答:谓由缘起故乃有苦谛,因为有缘起的缘故,在缘起之上能够安立苦谛。非无缘起,这四个字的翻译不知道是不是恰当,但是它最主要就是要描述,如果有缘起的话,就有苦谛,如果没有缘起的话,就没有办法安立苦谛。彼无自性故即为性空。因此这边所谓的自性空,或者是性空的内涵就是,「无自性」它是必须观待「因缘」而生起的。若有苦者,苦集苦灭趣苦灭道,皆可成立,如果苦谛能够安立的话,苦的因也就是集谛,以及灭苦的灭谛,以及趣向灭苦的道谛,皆可成立。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亦得成立。若有知苦谛等,要是能够了知苦谛等,则有诸圣果,这当中的圣果,就是小乘的预流、一还、不还以及阿罗汉果。这四果当中又可以分为向跟果,就是预流向、预流果,一还向、一还果,不还向、不还果,以及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如果能够了知苦谛等四谛的内涵,「则有诸圣果」。若有诸果住果亦成,如果圣果能够安立,安住於果位的圣者,也有办法形成。若有住果则有诸向,如果有果的话,在这个之前一定会有所谓的向,这边所谓的「向」,就是获得果的过程,也就是在获得预流果之前,必须要先获得预流向。所以「若有住果,则有诸向」,所谓的「向」就是获得「果」的过程。若有住果及向即有僧宝。如果能够安住在「果」,或者是安住在「向」的话,那安住在「果、向」的这些行者,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僧宝。有诸圣谛,即有正法,如果有四圣谛,就有办法安立正法。若有正法及僧伽者,佛亦得成。如果有正法的法宝以及僧伽的僧宝,佛宝亦能安立。是故三宝亦得成立,则世出世一切诸法差别证德一切皆成。因此不管是世间、或者是出世间,尤其是种种教证的功德皆能安立。诸法非法及其果报,并其世间一切名言亦皆得成。透由行善所得的善果,以及透由造恶所得的恶果,世间的一切名言,在这个当下都是有办法安立的。故云:『若谁可有空,於彼一切成。』谁要是能够正确的安立自性空的内涵,在这个之上一切诸法,不管是四谛或者是三宝,皆有办法形成。若谁无空则无缘起,相反的,没有办法安立自性空,就没有办法安立因果以及缘起,故一切不成。」言成不成,应知是说彼等有无。这当中「若谁可有空,於彼一切成」,诸法成与不成是指诸法「有无」的意思。也就是能够安立自性空,在这个之上就有办法安立诸法,诸法是存在的;相反的,要是没有办法安立自性空,诸法是没有办法形成,也就是诸法是不存在的。所以「言成不成」这当中所谓成与不成,是代表有跟无的意思。










相關文章:
毗钵舍那1
毗钵舍那2
毗钵舍那3
毗钵舍那 4
毗钵舍那 5
毗钵舍那 6
毗钵舍那 7
毗钵舍那 8
毗钵舍那 9
毗钵舍那 10
毗钵舍那11
毗钵舍那13
毗钵舍那 14
毗钵舍那15
毗钵舍那16
毗钵舍那 17
毗钵舍那 18
毗钵舍那 19
毗钵舍那20
毗钵舍那21
毗钵舍那 22
毗钵舍那23
毗钵舍那24
毗钵舍那25
毗钵舍那 26
毗钵舍那 27
毗钵舍那 28
毗钵舍那 29
毗钵舍那 30
毗钵舍那 31
毗钵舍那 32
毗钵舍那 33
毗钵舍那34
毗钵舍那 35
毗钵舍那 36
毗钵舍那 37
毗钵舍那 38
毗钵舍那 2005-1
毗钵舍那 2005-2
毗钵舍那 2005-3
毗钵舍那 2005-4
毗钵舍那 2005-5
毗钵舍那 2005-6
毗钵舍那 2005-7
毗钵舍那 2005-8
毗钵舍那 2005-9
毗钵舍那 2005-10
毗钵舍那 2005-11
毗钵舍那 2005-12
毗钵舍那 2005-13
毗钵舍那 2005-14
毗钵舍那 2005-15
毗钵舍那 2005-16

上一篇(毗钵舍那11 ) 回目錄 下一篇(毗钵舍那13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法华经
慧松观音画佛画家
法王中文翻译之一--朗望扎熙的部落格
教主 觉巴吉天颂恭简传.菩萨清凉月 游於毕竟空 众生心水净 菩提影现中
虚空法林- 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寧瑪巴大乘佛學會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台灣民俗風情 - 台灣旅遊在線
超自然力的應許消災祈福. ‧媽祖Wikipedia, ‧媽祖信仰. ‧媽祖信仰及媽祖廟北港朝天宮, ‧媽祖信仰在台灣
台北縣藏密薩迦喜金剛協會-
台灣農特產品整合行銷推廣協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