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日全蝕---普陀山修持和朝聖之旅 敏卓林達瑪師利佛學會開光典禮 2011 不丹皇宮三日超渡大火供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2 08:35:47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2 08:35:04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41-452005年达赖喇嘛传授)

41  至於「诸法无我」是指什麽呢?也就是之前所讲到的,由漏所产生的痛苦,是可以断除的。为什麽呢?因为之前说漏是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无明。无明的意思,有两大不同的解释。一者,认为无明只是不了解实相,这叫做无明,对实相的不明了,对实相的不清楚,而叫做无明,这是一种说法。但是比较深奥的解释,真正的无明是对於实相颠倒执着,不是一种不了解而已,而是「是非」的一种颠倒执着,「是」执为「非」的意思。这种颠倒执着,就是这此成为一切的烦恼根本无明。

至於无明,它是否颠倒执着,我们要如何去了解呢?无明它所执取的境,与实际上是否符合?无明这个我执,实际上是执取有一个自主的、自性的我存在、真实的我的存在。如果实际状况上,这个真实我是存在的,如同他所执取般的,实际上也存在,这叫非颠倒执,这叫证量。可是无明这个我执,它所执取的是有真实的我,可是实际上并非有这个真实的我,或自主的我。因此它执取了一个,与实际完全颠倒的,没有的东西它执取为有,因此而成了颠倒执。

这个颠倒执是不是可以断除呢?是可以断除的,因为诸法无我,说了这句话了。因为我们这种颠倒执、无明,它执取的是有自主的我存在,实际上并没有这种自主的我,於是就说了这句话「诸法无我」。

了解这个实相之後,我们自然可以了解,原来了解无我的这种执着,叫智慧,叫证量。执取有自主的我的这种执着,叫颠倒执。它们两个所执,刚好是正相违背的,一个是执取有自主的我,一个是执取没有自主的我,於是刚刚好可以互相的抵抗、互相对治。因此烦恼的根本我执,可以被消灭,可以被消尽,因为只要看清楚实相就好了!於是痛苦的根本可断除,就说了涅盘寂静。因为漏所带来的痛苦,它是有被消灭的时候。因为根本的我执,这个颠倒执可以被消灭,而说了涅盘寂静。

如是我们不想要的痛苦,了解这是由我执所产生的。不想要痛苦的时候,并不是说愿我离痛苦及苦因的这种发愿,就能让我们远离一切痛苦的。而是要去寻求痛苦的因缘是从何而有?这个我执是否可断除?要透过观察来作对治,才可以真正的消灭这种痛苦。

一般烦恼可分:见的烦恼和非见的烦恼。我执是属於智慧烦恼。它的作用相似智慧的作用,可是因为它颠倒执着,而带来痛苦的缘故,所以叫智慧烦恼。

什麽叫非见的烦恼呢?像贪、瞋、疑、慢等,这些都是属於非见烦恼。因为它不是透过颠倒的执取,产生定解而生起的烦恼的。但像我执、边见、邪见等,它是透过反覆的思惟,决定而产生的一种定解,形成的一种烦恼,叫见烦恼。

因此在对治非见烦恼,就好比对治贪心的时候,可以透过不净观的方式来对治贪心。不净观之前说过,这是一种欲观。透过一种欲求或者观想的方式,可以暂时的压抑强烈的贪心。可是这种欲观,对於智慧烦恼的见烦恼的对治,几乎没有大的力量,没有办法。因为见烦恼,已经在他的脑子里面根深蒂固,它认为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你再怎麽样去观想,也没有办法对治这种的见烦恼了。

见烦恼要怎麽样断除呢?了解它的所执是否与实际吻合,透过观察,了解与实际不吻合、是颠倒,唯有透过所执相违的证量,才有办法对治这种见烦恼,因此这时候需要广大的观察智慧。因此由这种无我的智慧,来让我们涅盘寂静。获得涅盘不只为自己个人的利益而已,而是要利益一切有情众生,世世常行菩萨道的这种精神,来让一切众生都远离痛苦的。为了能够达到这种目的,首先必须依止一位具有德相,具有条件的善知识,这叫外因缘。

内在的因缘,因为我们已经具有八暇、十满,内在的因缘已经具足。因此今天就要好好的去学习,认识这种功德之後,我们不应该再浪费时间了。有时候有一种想法,没关系我之後再作、我之後再作,会有一种懈怠的想法,为了避免这种懈怠的过患,在此说了念死无常。

在讲念死无常的时候,最主要是三大科判,一、决定会死,二、死没有定期,三、死时除了法以外,没有其他可带来最大的帮助。在此说到了九种因相及三种决定。

42 藏语

43  只要是生,无论是外在的世界,或是内在的情器,都一定会灭的。好比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以地球而言,自从大爆炸之後,地球形成到现在,有不同的说法。有些人说有二十五亿万年,有些人说十二亿万年,有些人说十七亿万年,有些人说十八亿万年,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总言之,地球已经形成了,既有生必有灭的,这是一定的。

就像我们看岩石、或山等,乍看之下好像非常的坚固,可是它们也有它们生存的年数。如果年数到了,也是会被消灭的,会坏灭的。这种过了几百万年之後的消灭,其实已经象徵了、代表了,它每一刹那当中都在转变,否则不可能瞬间转变的。

因此我们这个情世间,我们的身体,比起这些岩石,是非常非常微弱的。为什麽呢?我们人的体内非常的复杂,有血、有脉、有神经等等,气、风。像五脏真的是很复杂的人体结构,像心脏的作用、肾的作用、肝的作用,每天到晚都要作事情,只要有一个器官不做它应该做的事情,就叫生病,或叫死亡。从头顶一直到足下有这麽多的器官,它有它要负责的事情,只要有一个不好好工作岂不就完了吗?所以这是很危险的。所以变成死缘多,活缘少。

再加上如果我们要生存,必须依赖着众多的因缘,因缘一不具足,就会死亡。因此随时会死,真的是千真万确的。比起岩石等,我们的身体实在是太微弱了。自从地球形成到现在,从人类的世界形成一直到现在,有经过多少年,哪一个人没有死过的?都是一定会死的。因此决定会死。

在死的时候,有什麽可帮助呢?亲友没办法帮助,亲属也没办法帮助,权力、财力也没办法帮助,唯有法才能帮助。但是真正要思惟念死无常的时候,最重要就是要思惟死无定期。因为大家都知道决定会死,可是唯一带来障碍的就是死无定期,因为这种观念没有建立的缘故,所以想:我明天不会死!後天不会死!这种不会死、不会死的想法,一直延续到你快要死了。就是因为有这样子的常执,所以浪费了我们可以成办生生世世大义的机会,浪费了!就是在不知不觉之间,成办大义的时间已经消失了,就是因为有常执的缘故。

因此我们在修法的时候,一定要修一个有把握的法。什麽叫做有把握的法呢?我们认为所谓的修法,好像就是手持着念珠,去绕山、或者绕寺、念个咒语,好像这叫真正的修法。尤其如果是快乐,各方面的顺缘具足的时候,我们嘴巴就念着一切有情众生。如果遇到问题,马上就打架、吵架,这时候就没有有情众生了。这不是真正的修法的!这叫做死亡的时候没有把握的法。因为将近死亡、临终的时候,那时候是没有把握的。如果我们修法的情况,是按照这种进度去进行,这是不行的,这叫做乐法,不叫做苦行。也就是快乐的时候才想得起佛法,痛苦的时候就想不起来了,或者遇到问题就想不起来了,这叫乐法。

    以前在拉萨大昭寺里有个提昭寺,有个人去绕寺,看到一位修行者,坐在地上修行。於是就问说:你在修什麽?於是他说:我在修忍辱。那个人满聪明的说:你这个笨蛋。他说:你说什麽?你说我修忍辱是笨蛋?你看这个人在修忍辱,他却没有办法因为「笨蛋」这个没有意义的名称而作对抗、对治。

所以噶当派的这些上师们说到,所谓的修法,并不是在一个各方面因缘成熟,顺缘成熟,在吉祥圆满的状况当中而修的。修法是要在遇到灾难的时候,遇到痛苦的时候,如何转逆缘为道用,这才是真正的修法,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

所以我们现在既然还有寿命存在的时候,就要好好的,尽能力的去修行,这样在临终时,才有把握,才不会因为没有修学而忧虑。所以要修学有把握的法,就是要从现在有能力、有智慧的情况下,好好的去修学。一年再一年、一月再一月,如果这样去修学,虽然身体好像跟平常一样没有什麽改变,可是内在的想法会一直转变的。当我们遇到灾难,不再怨天尤人,当我们遇到逆缘的时候,不再痛苦。把这些逆缘,转为快乐的道缘,转为菩提的增上缘,才是真正的修行者。这样我们死亡之後,才能有把握的死去。所以修法绝对不是挂在嘴巴上的一种法,或者由身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这不是真正的佛法。

真正的修法,是要从内心上去获得改变的。这种改变并不是说,不知道的让它知道而已,而是已知道的内容要反覆的去串习它,使这种粗鲁、鲁莽不听话的心,让它变成听话,让它变成调伏了,这才叫真正的修法,这样才会有帮助的。这样死亡、临终的时候,才会有把握的。
   
所要修的法,最主要的就是菩提心、空正见这两者,这是真正法的精髓。如果这两者修学,从修行的那一天起,才有办法真正建立起快乐。快乐的时候观想菩提心,痛苦的时候也观想菩提心,那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这是一个不会欺骗我们,不会诬赖我们的最主要的依怙了。

因为佛自己也说了,他透过多劫的观修、苦行,去观察什麽样的法,才是对众生有真正的利益和帮助。佛寻求到,这个就是菩提心。因此我们在修法的时候,所修的一切要尽量相应於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因此不应该随着懈怠,就是我想应该不会死,明天没关系!明天再修!明天再修!不应该随着这种想法而懈怠,要好好的去修清净之法。所谓思惟无常,并不是放弃一切的意思。就像你们从台湾来,今天叫你们修思惟无常,你们想我明天可能会死,不用回台湾了,把机票取消。这叫笨蛋。

1954年,我在北京时遇到毛泽东,那是最後一次见到他。他跟我说:宗教是毒,宗教是毒,说了这句话。他说了两个理由,第一个,它会使社会没有办法进展,没有办法发展,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会让人数减少。因为大家当了尼姑、和尚,人数就减少了。我想针对中国的环境可能是需要的,因为中国人数实在太多了。还有一种危险就是,既然出家了,成了出家的男众或女众,但是他的行为或威仪不是很好,这真的是障碍了人数增多的可能性。如果他能够做出贡献的事情,大概没有人会去嫌弃他们多,就是因为做也做不好,反而带来更大的伤害,自然就会有人嫌弃出家的人数是否太多了。

总言之,上述的想法,是因为对无常的思考不了解而产生的。认为无常,所以什麽都不用做,这并不是真正无常思考的方式。所谓无常的思考方式,是说为了让自己能够赚更多的钱,因为自己不会死,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多的享受,赚更多的钱,所以不需要去了解业果,而去轻视业果,这就是未思惟无常的过患。思惟无常是应该更积极才对,而不是更消极。

为什麽呢?我们看宗大师个人的自传,或者是种敦巴大师个人的自传,他们绝对不是不了解无常,而是对无常有绝对深奥的体悟。像种敦巴大师他自己也盖了仁哲寺,如果是无常,就不用盖寺院了。无常的想法,如果是个消极的想法,为什麽要盖寺院?像宗大师,不但自己盖甘丹寺寺院,还派他的弟子去盖哲蚌寺、色拉寺。为什麽?因为有这拉萨三大寺的建立,将来几千年当中,因为教法能够因此而长久住世,会有帮助的缘故,所以促使他们去盖寺院,并不是对无常的不了解。

就像第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他确实是一位大悲观音的转世,以经典的通达善巧而言,或他个人的证量成就而言,是没有任何错误,真的是非常有成就的一位大师。他也盖了札什伦布寺,他早上教书,同时也派弟子去找赞助者,派人去找施主,他本身也是个工程师,这边要盖怎麽样的房子,怎麽样的佛塔等。他在同时间内,进行了很多事情,自己写经典、教书,也派人去找施主,也当工程师等。但是这些绝对不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教法的利益,以他个人来讲不需要做这些事,但为了教法的利益要多事、多行,为了个人的利益要少事、少行。所以作无常的思惟,是为了自利而消极,为了他利而积极才对。而不是因为无常,他利的时候消极,自利的时候积极。无常的想法并不是说,如果大家工作的时候,因为无常不用做了。自己的事情时,无常就想不起来,一切变成常法,这就不对了。

62页(广论85页)「思惟後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我们在思惟无常的时候,如果平常对无常有认知,跟无常的距离接近,有熟悉无常,有熟悉死亡,对自己是有帮助的。因为你决定会死的时候,有些人连会死这句话都不敢讲。这些人虽然嘴巴不敢讲,但是有一天他还是会死,死的那一天,他会死得很难看,因为他会很斟酌,因为他不敢面对死亡。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的去面对死亡,让自己去接受。反正既然有生了,那一定会有死,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这是绝对会有的,要让自己去面对残酷的事实,慢慢的去接近它、熟悉它,自然我们会在未死之前作准备,在死的时候才能安心的临终。

44藏语

45  至於死亡之後,会形成什麽样的世界呢?针对这个问题,几千年前就有许多的思想家,针对这个题目而作探讨。有些人认为,意识是依赖着身体而形成的,所以当身体坏掉的时候,他所生的意识会一起的坏掉。也就是人死了之後,什麽都没有,这是一派的说法。另一派的说法是说,死了之後,会随着造物主而到净土或到地狱等。

以佛教的说法,所谓的我,或者所谓的人,并不是独立的个体,他是依赖着蕴体安立而有的一个假相而已。可是外道却说,我可以舍弃我的身体,我可以取有我的身体,所以身体就是一种被控制的,可取、可有、可无的一种物品而已,要随时丢掉都可以丢弃。我并非身心安立而有,我是与身心分开而有的一种我,这是外道的说法。但是内道却不这样认为。内道认为,我是由蕴体安立而有的,这里面讲的蕴体,最主要是指意识的续流,我是由自己意识的续流安立而有的一个我的。

意识续流,可分人的意识续流、畜牲的意识续流。好比与人的身体有关的意识续流,叫做人的意识。依由人的意识安立的补特伽罗叫做人。所以人的我的形成,是因为有人这个身体,里面安住了一个人的意识,由这意识安立我的缘故,而有人的我。至於这个意识是什麽呢?意识是不是脑细胞所产生的东西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就要好好去观察。

如果意识只是脑细胞所带来的一种作用,就没有办法承认有前後世的存在了。如果所有意识,都是脑细胞的一种运转,脑细胞的一种作用,就没有前後世了。如果没有前後世,在现在的今天,确确实实的可以看到,有人想起前世所发生的事情,这怎麽解释呢?就会产生矛盾。所以我觉得科学家在21世纪,迈进22世纪的时候,一定会对这些问题上会有许多的问题,要好好的去突破这种问题,好好面对它,观察它的。

以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很多的意识,是跟脑细胞有依赖性、观待性,这是绝对不可否认的。就连佛家来讲,我们所谓的根识,就是由根而有的。眼识是依眼根而有,因此我们并不否定,脑细胞绝会产生意识的可能性。但这一点也并非说一切的意识,完全是由脑细胞而产生的。好比根识是由根而有的,没有错!可是根识能够成为识,能够成为唯明唯知的体性,这是由它的等无间缘所产生的。所以是由什麽因缘让根识转为识呢?这点是值得观察的。

现在有个问题,由身体而造成不同的想法,这点我们可以用经验去了解,因为身体的不适,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这是绝对的。但是我们可以颠倒来看,为什麽情绪的不同,不能影响身体呢?这点科学家正在观察当中。也就是随着自己的想法不同,慢慢的影响了脑部的思想不同,於是影响了身体的不同。所以先有心的变化,之後再带来身的变化。如果心的变化可以影响身的变化,变成心先有、身後有了,就不是由身而形成心了。所以这点我们要去观察。

心的领域世界,他有许多不同的粗细心的层面,这些要怎麽解释呢?这是非常的困难。如果光是一种有形有色的脑细胞来形成无形无色的心,这是很难解释的。所以我大致上可以把心的层面归类为,依赖脑细胞的心,和不依赖与身,与有形有色毫不相关的,是属於独立个别的一种心,大至上可分两种。

既然心可分这两种,如同色法是由他的因缘所产生,心法也绝对由个别不同因缘而产生。色法来讲,由身体的因缘仔细去追溯,可以知道是由父母的精血而产生的。这精血从那里来的?再仔细去追溯,可以知道在人类未形成之前而有的,那时候只有生物而已,并没有人类的形状。在生物的世界,他们所拥有的细胞,与佛家所讲的微尘,慢慢演变成今天的身体。

至於这种人类未形成前的生物,是从什麽时候开始形成的呢?据我了解,是在五百亿万年前形成世界,之後的十亿万年前形成这种生物的世界。在世界未形成之前,不是有虚空的微尘吗?经典上说的。《时轮金刚》里面说得非常清楚。由虚空的微尘形成了世界,由世界的微尘形成了生物的身体,之後慢慢形成人类的身体,也就是今天我们的身体。如此的追溯下去,他都是有因缘而产生的。既然是如此话,心也必须有它的因缘来促成它的存在。这种无形无色的心,它的因缘一定是无形无色的,不可能由有形有色的物质、或者微尘,来成办、或形成无形无色体性的心。这是很难解释的。

因此在《释量论》里面说到,心是意识的近取因,必须由意识才可以成办。加上现实的经验,同样的父母亲,给予同样的教育,在同样的环境下,受同样的享受和待遇,同时间长大的孩子们,他们却个性不同、习惯也不同,思想也不同。虽然他们说这是基因不同而产生,但是光是透过基因来作解释,我觉得太困难了。光是透过脑细胞、基因的方面,来形成不同的个性的解释,太困难了。

这必须配合前世的一种串习来作解释,才有办法更圆满。如果跟前世的串习有关,就要有前面意识的一种串习了,如果之前有意识,这叫做前世了。世界的形成,世界是怎麽形成的?说是大爆炸形成的,大爆炸是怎麽形成的?这样解释就很困难了。有些人可能会解释,大爆炸是由常因而有的,如果是由常因而形成这个地球,由常因所生的果绝对不会变,因为不会变的因感得不会变的果。但是会变!所以不是由常因而有。

如果是会变的因,无常的因而有,那会变的无常的因,又由什麽因缘让他变呢?之前又要有一个因缘了,所以他没有第一个开始。有些人在这解释上,觉得一定要有一个开始,而说了造物主的存在,又产生同样问题了。

请问造物主会变还是不会变?如果他本身不会变,就不会变出会变的东西了。因为常因不生无常果。如果他本身会变,又由什麽造物主变他呢?造物主之前又有造物主,造物主就永无止境了。就好比佛家所说的,色是性空,色的性空本身也是性空,这个性空又是性空,这个感觉是一样的。这样就没有真正的第一个造物主存在了。所以这一切都是由因缘而有的。

再加上造物主,它具有一切了解的能力,他具有无比的智慧,还有功德等等,这种解释我觉得在逻辑的推理上会产生矛盾。我并不是批评这种宗教信仰,由是我确实遇到一位妇女,她曾经跟我说,她是一个生活很正直,待人非常好,清净意乐来对待人,可是上帝对他太不公平了。这个现实的比喻,如果上帝了解一切,又具爱心,为什麽要制造这种痛苦呢?不是就很矛盾吗?所以以逻辑体认,会有这种问题。

所以以佛家的观念,断除这种邪边之後,我们是怎麽作解释的呢?世界是怎麽形成?我们是怎麽作解释的呢?如果我们要住在这个房间,那这个房间的设计装璜,就和住的人本身很有关系了,会随着他的想法和喜好的不同,会改变房间的设计。

同样的道理,这个世界的形成,跟将来要住在这世界的众生的业很有关系。前者微尘会带来後者微尘的形成,或者前者微尘和後者微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观待的关系,这是法性,这跟业没有关系。但是前者的微尘如何推动,如何带动後者微尘的影响,这个就是由将来要住在这世界的众生的业缘很有关系了。由业去促使他的改变,改变好或改变坏,是将来住在这世界的众生的业缘,来改变它的好和坏的。

因此,如果这世界上没有众生,这个改变又由众生业缘而改变,就变成要有前世了。因为世界一开始形成的时候,这里没有世界的存在。如果这样去作解释,不满足也得满足了,因为觉得满有理由的,只有这种解释的方式了。还有一个更无奈的解释方式是什麽呢?我认识一个蒙古朋友,在四十年前遇到他,现在已经过世了。我们两个在讨论前世後世时,他说了一个非常无奈的回答:如果认为有前世後世,内心安心多了。

对我来讲,最大的感受,直接的影响,以我个人而言,是因为确实可以看到想起前世的真实故事。我们这一世,以西藏人来讲,有 一两 位真的清楚的看到、忆念起他的前世所遭遇、所发生的事情。在印度之前有两位,最近才有一位三岁的小孩子,他前世是一位司机,之後不小心车祸死亡,於是说出他前世的事情,非常的清楚。现在有些科学家,针对前後今世的轮转问题,去寻求、收集这方面的资讯,从他们那边也可以获得一些消息。

我有些认识的朋友,他们由修行的力量,让他们想起、忆念起前世,这是宿命通。我相信想起前後世的这种经验,不一定说你们有,但是你们绝对可能听过别人的亲身经历。有时小孩子他会说出一些话,我们会说他胡说八道等等,说不定他就是想起前後今世,跟你讲他前世遭遇的一切,所以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去听才对。请你们多多观察,因为从你们身上,绝对可以搜寻,或者获得这些真实的经验。所谓有和没有,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的,只要一个人有就有了,虽然没有其他人看到,这还是有的,只要一个有就够了。所以有和没有,是有没有发生实际的状况,不是说多数的人认不认同。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大圆满六年课程上师相应法
波卡仁波切圆寂四周年纪念音乐会
菩提迦耶-满愿求法义工团 日期2008/9/26~2008/10/15
白财神--观音悲泪
举昧格桑格西(Jigme Kelsang Geshe)-----甘丹寺北学院药师佛诊所劝请发心

赞助网站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Nissan 台灣
南亞技術學院
佛教世界
藏傳佛教寧瑪白玉派札瑪寺全球資訊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