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觀世音菩薩佛學會法訊 釋迦佛賈系四百供息災淨障解厄大法 觀世音菩薩共修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2 09:05:48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2 09:05:09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106-1102005年达赖喇嘛传授)

106 不知道台湾能不能打自己的学生,有没有这种法律的限制,我是不知道!如果没有的话,如证法师应该准备多一点的鞭子。

第十一个饶益的事业是说到了,以神通力去收摄有情的这种饶益事业。这个对我们有讲,有讲没讲没有两样,因为没有神通,没有办法。

这以上已经结束了饶益有情的尸罗,尸罗里面所说的十一种饶益义大的内涵。虽然上述所说的这些内容,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就像《华严经》建立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可是这种的内涵,却跟今天的社会不可分离。

之後「於相续中生起之理」在此说到了,持有尸罗的功德,以及没有持有尸罗的过患。

187页(广论284页)「三聚戒中律仪戒者」就是讲到了真实的别解脱戒,而来增上後二戒的。所以以菩萨而言,在三戒里面的第一个律仪戒,这是为重点的,因此要好好精进守护,才能守护後二戒。如果此戒不能守护,於後二戒则不能守护的。所以坏律仪戒,等於坏一切的菩萨戒,这是《摄论》所说的。但是有些人,如果执为别解脱戒这叫做声闻、独觉的律仪,因此弃舍这种的戒体,而另说了菩萨学处,这是不懂菩萨学处的扼要。

因此在经典里有多说了律仪戒等,是後二戒的所有根本以及所依处。什麽叫律仪戒呢?律仪戒就是断除了自性罪以及遮罪等,他的重点就是断除了十种不善,这叫做律仪戒。律仪戒还有摄善法戒,以及饶益有情戒,这三戒是决定的。以菩萨来讲,他的目的是要利益有情、饶益有情,是没有错。可是如同经论里面有说到,如果自己不懂这方法,我们不可能用同样的方法来救护别人。所以同样的道理,如果自己本身没有这样的经验,我们没有办法以这种的经验来引导别人或教导别人。

所以自己先要有这种的经历,之後才跟别人说,如果这样做对我有帮助,因此也希望你们也这样做,以这种方式去饶益有情的。所以在饶益有情戒之前,必须自己先学善法的缘故,所以饶益有情戒之前,要有摄善法戒。

自己的内心能够增长这种的功德,这是因为遮止罪行之後,才有办法让自心的功德增长的。所以在这之前,必须有律仪戒,来断除一切的罪行。所以这三戒的次第是决定的。

《上士道 忍辱波罗蜜》

188页 之後是讲尸罗的六度波罗蜜多的修行,於是说到「忍辱,分三:一、忍之自性,二、差别,三、於相续中生起之理。」什麽叫做忍辱呢?「於怨害所生众苦,心正直住」於怨害所生的痛苦,不使自己的内心,随着瞋心而转,这叫做忍辱的意思。忍辱大致上可分三者:於怨敌伤害我们的时候,而修的忍辱,这是第一者。第二者,让自己对於痛苦,不会产生极大的厌离,这种的忍辱是第二者。第三者,在修学正法的时候,为了能顺利修法,而所修的苦行,这种忍辱是第三者。

针对第一种的忍辱来讲,他的最大障碍就是怨敌的伤害。第二种的忍辱最大的障碍,就是没有办法思惟到痛苦所带来的功德,不能够以正面的态度去观待痛苦。第三种最大的障碍,就是不了解教法的殊胜的缘故。所以我们要修学忍辱,要先了解三种忍辱的障碍,之後来修学,就是忍辱圆满的时候,叫忍辱波罗蜜多。

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如果是讲到已到,就是佛果位了。如果讲到正在行正道,就是讲到有学道时候的波罗蜜多。

在此说到了修耐怨害忍之理,以及修安受苦忍之理,以及修思择法忍之理,这里说到三种修学忍辱的方法。总言之,应该了解不修忍辱的过患,以及修学忍辱的功德,还有殊胜、胜利的。修学忍辱之後,会有什麽胜利呢?後世的仇敌会少,不只如此,今世的仇敌也会跟随着减少。

其实所谓的修忍辱的意思是什麽呢?就从内心里面不要去记恨,这个就是忍辱的意思。如果对方伤害我们,我们再报复给他人,他人再报复我们,我们再报复过去,这样永远都没有止尽的时候了。所以对方伤害我们的时候,不要去报复,刻意的去压止内心的这种瞋恚,不让内心随着瞋恚而转,随着忍辱的观修持续,这种伤害行为的程度就会慢慢减少,甚至完全没有,这就是能够把伤害减少到最低的方式。

否则的话,完全以瞋心来去作报复的行为,这种伤害的行为是永无止尽。所以我觉得真正忍辱的定义是什麽呢?就是让内心不要产生瞋心,这就是真正忍辱的定义。而并不是说不报复本身而已,不报复并不是真正忍辱的意思,而是让内心不随着瞋心而转。也就是说对方伤害我们的时候,要透过种种的思惟,让内心不随着瞋心而转。当然有时候,因为对方伤害我们的时候,有时候要反驳。反驳的时候不要以瞋心去反驳,可以配合实际状况的认知,以智慧来反驳。

如果真的需要反驳,因为以瞋心去反驳,之前已经说了,一切的烦恼,他没有把实相看得很清楚。因为没有把实相看清楚的缘故,所以属於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或者是偏见的一种想法。所以他在报复的手段过程当中,一定没有看清楚实相,而来作报复,所以会产生副作用,会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去反驳或还手的时候,我们可以配合实相的状况来作反驳,这样才有办法遮止别人的恶行。

因此所谓的修忍辱,并不是不报复,不反驳,也不是一种屈服的意思。我们的头,在别人面前一定要低头,屈服的意思,不是这回事的。而是说让内心不随着瞋心而转,这个叫修忍辱。

107 因此可以使得我们後世的仇敌减少,同时今生的仇敌也会灭少,而且会有很多人成为我们的好友。所以上半生的仇敌因为修忍辱的关系,而使得下半生变成好朋友,这是因为我们有忍辱,不随意生气的缘故,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就是因为有这种的忍辱,使得周遭的与我们有业缘的人,或者有关系的人,都转为了我们的好朋友。之前就说,所谓的人的本性,是属於社会的本性,所以如果我们在生存的时候,有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好友来帮助我们,我们内在的世界会觉得活得很快乐的。由内在世界快乐的缘故,所以自然会带来身体的健康。

在临终的时候,自然也会觉得,反正我这一世没有白活,我不会後悔,因为我对每一个人都很好,会有这种想法,因此无後悔的死去。虽然纵使没有出离心,可是因为有忍辱的关系,让我们随时保持一颗善良和温暖的心,由这种的善心让我们後世投生於天道的。这些都是属於忍辱的胜利,殊胜功德。

    因为反覆的修学忍辱的缘故,不只後世会获得增上生以外,而且後世会获得一个非常庄严的身躯,这也是因为修忍辱的关系。而且後世会让我们得到很多的眷属,具有权力,以及受到十方的赞叹等。这些都是忍辱的不可思议的众多功德。

    这里说到了不修忍辱的一种过患,也就是说不修忍辱,就随着瞋心而转。随着瞋心而转,瞋心的过患是什麽呢?瞋心的过失就会让我们,消灭很多世的布施、持戒的功德。所以在一些的经典里面说到,瞋心生起的每一刹那,会断除一百劫布施、持戒的功德。有一些的经典里面说到,一千劫布施还有持戒的功德。当然这种一百劫及一千劫的差别是来自於,瞋者以及所瞋处的不同,而说了一百劫和一千劫的差别的。

191页1行 在《略论》里面讲到不修忍辱的过患,「如是能引极非可爱粗猛异熟,及能灭除余业所引最极可爱无量异熟,是为非现见之过患。」非现见的意思就是说到,投生於三恶趣等,或者不能获得增上生等,这是属於非现见的过患。「现法过患者」现法就是今世我们可以知道的,生气之後会产生什麽样的过失呢?「意不调柔,心不静寂。又诸喜乐,先有失坏後不可得、睡不安眠、心失坚固平等而住。若瞋恚重,虽先恩养忘恩反杀,诸亲眷属厌患弃舍,虽以施摄亦不安住等。是《入行论》所说。又《入行论》云:『无如瞋之恶,无如忍难行,故应种种理,殷重修堪忍。』」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忍的经验,因为每个人都有生气,所以借由我们个人生气过的经验,自然就可以了解到生气之後,会带来什麽样的後果。

在学习忍辱品的部份,如果想要学习更广、更详细的部份,我们可以看《广论》里面写得非常详细和殊胜。如果还要了解更进一步的内涵,就要配合《入行论》的第六品,修安忍品,来去学习,那真是不可思议的学问。

在此说到「修耐怨害忍之理」的部份,这是其他的论典里面有这样说的。当有人来伤害我们的时候,应该了解到这种的伤害,是随着他内在的种种烦恼及非理作意等,这些因缘聚合之後,它无有自在的,无有自主的伤害我们,因此没有理由要去生气,说了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什麽呢?有时候我们在内心比较安稳的情况下,可以知道那些事情是不可作的,可是当强烈的烦恼产生的时候,明明平常知道这不可做的,但是无自主的还会想要去做,这是个人的经验。如果自己随烦恼的控制下,明明知道不可做的,我们还会不禁自主的、无有自主的还会去造作,那更何况是对方,现在伤害我的这个仇敌。因为如同之前所说的,由他的真实执着,以及非理作意,去添增了坏的成份。所以当他无自主的,不禁自主的来伤害我的时候,并不是他想伤害我,而是他完全失去控制而伤害我了,因此我是没有理由去生气的。

108  在世尊的祈愿文里面说到,三恶道为什麽会堕落的原因,因为损恼他人的恶行。好比杀生、偷盗等,因为造了损恼、损害他人行为的缘故,所以让我们堕落恶趣的。所以远离了这种恶行、防护了这种恶业,让我们後世获得增上生,这是因为有了一颗善良的心,想要利益他人的心,不想要损恼他人的心。所以光是有一颗,想要利益他人的心,针对一个有情想要去作利益,他就能够累积广大资粮。更何况是缘一切有情众生,我都想要帮助他们,不想要损害任何一者的这种无比的心力,由此一定可以让我们很快速的圆满一切资粮的。

这此又说到菩提心的功德,就是远离生死轮转的众多涅盘里面,最究竟的涅盘称为无住的涅盘。这无住涅盘也是因为由菩提心的力量,使得他内心的空正见,能够成为所知障的对治力。由这种菩提心摄持的情况下,空正见才有力量成为所知障的对治之後,来对治一切的烦恼,和烦恼所留下来的习气,以及一切二相的错谬,在法性当中完全净治,而净除的这种无住涅盘,也是由菩提心所引发的。

如是具有利益的温暖的、善良的这颗心,究竟的时候称为菩提心。由这颗菩提心带来了自利和他利的一切圆满功德。不只能圆满二利以外,他也能够让我们成办了暂时的、究竟的一切所需,还有我们想要获得的安乐。因此能够成办菩提心,最好的所依的身体是什麽呢?就是暇满的这个人身。今天我们获得了暇满人身,暇满义大的今天,就应该好好去学习所诠、能诠菩提心的这些经藏,好好去学习。

在众多的经藏里面,最主要是大乘经藏,就是由梵文所建立的大乘经藏。我们可以配合经典来参考学习以外,也可以去学习这个的注释,以及注释的注释等。透过大论经藏的学习,再加上从龙树父子,也就是慈尊菩萨传至无着菩萨,或者文殊师利菩萨传至龙树菩萨,的这个整个传承,一直到我们的根本上师,都是存在的。

所以从佛世尊一直到现在,整个大乘的口诀,还有教授的加持的传承,是没有被蒙灭的。所以如果有这个传承,获得了从佛一直到我们的根本上师的加持,这是非常殊胜的。所以不只有外在的因缘,我们可以学大乘的经藏,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解释以外,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获得传承的加持。再加上我们有内在的因缘,暇满的人身等,所以我们就要好好的去应用,在这个殊胜难得的时间,好好的利用他,不应该浪费。

因此我们再去修学菩提心的时候,为了使菩提心能更坚定的缘故,说了愿心仪轨,昨天已经为大众传授了愿心仪轨。愿心坚定了,於是想要去发起,我想学菩萨行的欲求心,这时候经中有说要传授菩萨戒了。至於传授菩萨戒的仪轨文,有分很多种。就像《菩萨地论》里面,有说许多种的仪轨文,这是一种传授的方式。

另一种是寂天菩萨在《学集论》里面,引用了《文殊游戏清净经》所说的仪轨文来作传授的。还有在《入行论》里面,也有说到传授菩萨戒的仪轨文。还有在密里面,因为要进入坛城,接受金刚三昧耶之前,必须去受菩萨戒的缘故,所以在密续又说到传授菩萨戒的仪轨文。总言之,传授仪轨文的方式有很多种,今天在此为大家传授的是以菩萨戒的方式,而来传授菩萨戒。

至於在传授菩萨戒的时候,如果有上师,最好是从上师的座前来接受菩萨戒的。如果没有上师,也可以从佛像前,殷勤的去祈请之後,也是同样可以获得戒体的。但是别解脱戒,还有金刚三昧耶戒等,一定要从上师的座前获得,这是不同点。

至於从上师座前,来获得菩萨戒的仪轨文,又可以分前行、正行、以及结行,这三者。在前行也就是所谓的加行的时候,有说两种仪轨:第一个祈请,第二个遮难。

对於要祈请的上师本身,以经中所说具备的条件,是需要他本身是位真正的菩萨,而且对愿心有非常坚固的定解和觉受,而且本身要具有菩萨戒,而且要经通大乘的经藏,要善巧的去传授菩萨戒的仪轨,以及大乘的意乐、加行没有任何的损害等,说到这些种种具备的条件。

今天我在此,虽然没有菩提心,可是对菩提心有完全的信解。至於菩萨戒,从许多的上师座前曾经接受过并获得。而且个人来讲,每一天都尽量的自我接受菩萨戒。当然并没有对整个大乘的经藏非常的精通,至少对大乘经藏有绝对的信解以及相信,就是尽量努力的去学习,所以有少许的了解,以这种最下限的条件,来为你们传授菩萨戒的。

至於要接受菩萨戒的弟子众们,本身要对菩提心有完全不动摇的信心,这是要有的。而且真正想要行菩萨行,也就是六度万行的这种心愿,必须有的。不只有这种心愿以外,还要了解十八条根本罪需要了解,以及四十六条恶作也需要认知。

至於祈请文主要的内涵,也就是祈请阿闍黎,我名某甲,想要从您的座前,来获得菩萨戒的,如果我是可以被传授菩萨戒,请为我传授吧!这就是祈请文的内涵。

109  我们一起学习祈请文。「阿闍黎慈念!我名某甲,愿从师您获此菩萨戒,若能获得,祈愿慈悲传授」。一起念三次。

之前在祈请文的时候,有说到「若能获得」,自己有这样的条件,若能获得,请您为我传授。在此就是以遮难的方式,问弟子们有没有这样的条件,这叫遮难。也就是说「善男子!善女人!」「子」是接近、亲近的称呼,也就是说上师和徒弟之间的亲近称呼。或者是我们之前说的,如果生起了悲心,就成熟了大乘的种性,身为了大乘的种性的家族了,也因此而说了善男子。也就是对菩萨心有觉受,也可以称为善男子的。

总言之,这里说到了,你们今天想接受菩萨戒,是不是为了让有情未度脱令得度脱呢?是不是令未解脱者令得解脱呢?是不是未得安者令得安慰呢?是不是未得涅盘者令得涅盘呢?问:是不是想要?回答:「想要!」。现在法王就要问。

之後问:「你们是不是想使佛法正法的续流,无有间断的安住呢?」之後作此回答。这句话的意思是什麽呢?因为我们生起了这颗愿心,想要去生起行心,而去接受菩萨戒而去行菩萨行。就等於了我们在佛陀的果位,希求佛陀果位的一个希求者当中,我们已经进入队伍了。好比一般接受教育的时候,我们不是要考试吗!为了考试要排队等等,因为想要获得结果,因为想要获得考试所以我们要去排队。今天我们既然发了这种决定行菩萨行,等於在一个直至无上菩提之前,所有希求者的队伍之一了。因此这个队伍是永远不会被抹灭的,永远不会被间断的。因为一者接一者,一直有人继续持续佛陀的事业,所以在此问说「你们想不想让佛法正法的续流,无有间断的永远安住?」你们就回答「想要!」

上师问:「你们想要受菩萨戒的目的是什麽呢?是不是为了让有情未度脱者而度脱呢?是不是让有情未解脱者获得解脱呢?未安慰者令得安慰呢?未涅盘者获得涅盘呢?是不是这个目的呢?」也就是你们受菩萨戒,是不是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而想来行菩萨行呢?因为过去的一切菩萨就是为了一切有情而行菩萨行的,现在的这些菩萨们,也是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而去行广大利益的菩萨行的,你们是不是已经下定了决心,真正的唯有走这条菩萨行呢?就问这个问题。於是你们就跟刚刚回答般的回答「想要!」接下来还有问题要继续问的。

接下来讲到要思惟菩提心的殊胜和利益。如果我们今天获得了菩萨戒体,在《入行论》和《宝鬘论》里有说到,获得了菩萨戒的那一天起,纵使我们在睡觉,或在放逸,内心没有去思惟善行,或善的内涵。可是因为获得菩萨戒体了,只要戒体存在,有多少的众生,在那个刹那,就等於获得与众生同样次数无比的功德。可见累积功德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而且时间非常的快速。

可是相反的,如果舍弃了愿心,或者具有四残(缠)的情况下,来犯根本罪,最主要就是舍掉了愿心,那就等於欺瞒一切有情众生了。因为我们之前发誓并且承诺要为利一切有情众生,未度脱者得度脱,未解脱者得解脱。可是只要今天针对一个众生,说我没有办法帮助他了,甚至更差劲的说,我想要伤害他,从内心有这种想法,就等於与你之前所下的决心、所下的承诺是违背的,就等於你欺瞒了一切有情众生。这个罪行是非常大的,所以叫你们要小心注意,必须仅慎防患菩萨的承诺。

作遮难。「善男子!善女人!你们现在想要获得的菩萨戒,是不是想要与别人竞争,以这种的态度而来接受的呢?」回答:「不是!」

下一个问题「你们今天接受菩萨戒的仪轨,是不是没有自在的,被别人的压迫的情况下,让你们接受的呢?」回答:「不是!」。是不是达赖喇嘛叫你们要受,你们才受的呢?是不是如证法师命令你们?

接下来的问题「诸弟子众们,你们有没有听闻过菩萨的经藏呢?」这里的菩萨经藏是指《华严经》。《华严经》在西藏来讲就是六卷。我们汉系原来的佛法的《华严经》就有很多卷(八十卷)。所以你们没有没听过呢?之後问:有没有听过一部菩萨经藏(就是菩萨地论)呢?接下来的问题:「诸弟子众们,你们有没有听闻过这些的大乘经藏呢?」如果要阅读完八十卷《华严经》要多少时间?於是我们的回答:「我有少许听!」。或者虽然没有听,因为未来一定要听,所以我们也可以作此回答。

之後问:「你们不只是听闻而已,有没有懂里面的内容?不是只是念而已,有没有去思惟,有没有懂这内涵呢?」虽然现在不一定了解,但未来我一定要了解的缘故,以这种想法,回答:「我有少许听!」

之後对大乘的经藏,你们虽然有听闻过了,或者已经学习并且思惟过了。可是又有一种情况就是说,你们可能对大乘经藏没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就不会去修行了,於是就问「你们对大乘经藏,透过听闻和学习之後,你们有没有信心呢?回答「有!」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你们对大乘经藏有信心了,可是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没有能力学习,於是在此的问题是「你们有能力来接受菩萨行,或接受菩萨戒吗?」你们回答「能!」

110 「阿闍黎慈念!祈愿速速传授清净菩萨戒於弟子。」三念。之後戒师会为弟子众问这个问题,以一位主要的弟子来代表。问:「善男子!善女人!你们是否是菩萨吗?」会问这个问题。「善」的意思是指成熟了大乘种性者,成熟大乘种性是由大悲心来成熟的,虽然我们在场可能是没有大悲心,可是虽然我们没有大悲心使我们大乘种性成熟,可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绝对会生起大悲心的。我们决定会生起的缘故,而来说我们是菩萨,我们已成熟大乘种性了。为什麽呢?因为我们唯有这条路可走而已,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路了。当我们决定的时候,就会坚持的作大乘的修行,所以在此回答「是!」

之後的问题:「你们有没有对大菩提而祈愿呢?」这句话所意味着,你们有没有生起愿心?因为昨天大众已经接受了愿心仪轨,所以你们已经有一种决定,乃至虚空未尽,我一定要好好持有这颗心,以这种方式回答「是!」

之後的问题「你们将来要去接受的学处,菩萨的戒体,是不是一定由我这边来获得的呢?」你们要回答「是!」

至於正行菩萨戒的仪轨传授的方式,是我用藏文来念诵仪轨文三次,在每一次的最後一句话,我会问:「你们是否有意愿来接受呢?」你们如果有意愿就回答「愿意!」。讲三次,最後一次的时候,获得戒体,以这种方式来传授的。

至於这个仪轨文主要的内容说到「善男子!善女人!」於是在诸弟子众里面讲一个主要弟子的名称,由他来代表诸弟子众们。所讲的内涵是「过去一切菩萨的学处,还有清净的戒体;以及未来一切菩萨的学处,还有清净的戒体;以及现在在十方一切菩萨的正在学习的学处,以及戒体等,都是由为利一切有情众生我成就无上菩提的这种心来获得成办的。因此过去的一切菩萨,已经学习这个学处获得了戒体;未来的菩萨将要去学这个学处,以及受这个戒体;现在的菩萨正在学这个学处,以及接受这个戒体。如同他们般的你们有意愿想要获得这个戒体吗?想要接受这个戒体吗?」大致上是这个内涵。於是我会念诵三次,你们就如是的回答「愿意!」三次。如同昨天所说的,我们就跪着。

先要好好的成就自己的意乐,先让自己尽量的去生起一颗强烈的菩提心的意愿之後,「如同过去的一切菩萨,在行菩萨道,如何去行菩萨道的学处,如何去遵守菩萨戒般的。我今天也要像他们一样的来遵守学处,行一切的菩萨行,产生这种强烈的心态」。於是我问你们有这种的心态吗?於是你们就回答:「是的!」。

在念完第三次「是的!」的时候,你们应该观想,如果想要获得戒体的弟子们,你们应该观想,在念完第三次的同时,已经生起了菩萨的戒体了。这个戒体如同前方资粮田的戒体般的,也是同样清净的,在作如此的观想。

如同之前所说的,因为你们有这种意愿,想要去接受菩萨戒,已经获得菩萨戒的缘故,所以真的是一个非常稀有的,值得赞叹的功德。我们获得的暇满真的不会浪费,而且能够具有这个暇满,而遵守菩萨戒的缘故,所以我们真的能做一个非常伟大的、有意义的事情。其实这种有伟大意义的事业,就是对诸佛菩萨最好的、最殊胜的,一个悦意的供养。

    之後是祈求得知。祈求得知是什麽?就是对十方的诸佛和菩萨,上师代表着祈求。所祈求的内容,就是祈求在某一个地方,对某一位弟子,传授菩萨戒,他们己经获得戒体了,好像就是一种禀告的意思。

    至於祈求得知的仪轨行法,有不同的作法,可是就以我的上师林仁波切之前在菩提迦耶的大金刚菩提寺里面,有为我以这个《菩萨地论》的菩萨戒仪轨的方式,为我传授的。就是对十方的诸佛,上师代表着去礼拜的意思,对四面、四方、上下的诸佛而作礼拜。四面含摄於四方,上含摄於东,下含摄於西,而来作礼拜的。也就是祈求十方诸佛得知。礼拜完之後,上师就会站在法座上,这就是正行的祈求得知的仪轨。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生命管理第九项修练改变您生命价值
敬邀-诵殊胜宝典《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请赞助释迦牟尼佛中心千秋大业基金
「六祖法宝坛经」导读
敦珠新岩传之殊胜传承

赞助网站
寧瑪巴大乘佛學會
寧瑪巴大乘佛學會
可樂旅遊~康福旅行社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Nissan 台灣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