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竹巴、格魯、薩迦大護法淨業除障法會 大圓滿生起次第講經 ,山淨煙供共修 十萬盞點燈活動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1)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3 09:39:50
學習次第 : 进阶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1讲)

 

CD(上)说法前行 3-1    达赖喇嘛尊者传授/蒋扬仁钦中译

在众多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教授里面,我这次是选择了宗喀巴大师所着作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为大家传授这一次要讲授的内涵。这一次最主要是针对於内地里面的信徒,而来传授这个教授的。我觉得非常的荣幸,有这样的机缘,能够为内地的信徒,传授这样一个内容。

生起证量不是一件那麽容易的事情,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至少因为有这样一个机缘,可以让我必须去复习,甚至於思考《广论》里面的内涵。所以我觉得在这难得的机缘,殊胜的机缘,能为你们介绍《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内涵。而且在这个同时,你们要随喜自己的善根,因为纵使只有听到《广论》的教授,也可以累积无比的福报,还有善德,那更何况是真正的深入了解,或是真正认真学习呢?你们一定可以获得很多的福报,更多的善德的。

最主要的就是为了调服自己的内心,把原本的这种顽固的、不易改变的这颗烦恼的心,慢慢地去转变它、去调伏它,这就是我们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目的了。学习《广论》,不是把它当一本教科书,像是学习一般的知识一样的,去学习《广论》的这部教授。而是透过《广论》的内容,让我们知道如何去运用它,转变自己的心。所以无论是讲者而言,甚至於听者,两方面都必须要以这种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来讲听闻《广论》的内容。

在正式传授《广论》的教授之前,我们先念说法前的课诵文。在众多的说法前课诵文里面,虽有像《庄严广释》《任运广释》等这种《广论》的加行祈请文,而且这些祈请文,确实是先贤大师所着作的,可是因为时间的不够,所以我们念诵一般的,说法前的课诵文即可。之後,我们再念诵《心经》,来作集资净障。

在此我们观想,在前方的并非只是一尊单纯的佛像而已,我们应该观想真正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安住在前方,作为我们的资粮田,如是的回忆导师释迦牟尼佛的身、语、意三者的功德,如是的归依,并且作祈请。佛陀会随着他的愿力,以及众生的祈请,会遍布在各处,作为我们的资粮田。如同七支供养文里面有说到了「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於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佛陀是无所不在的,只要众生的虔诚祈请,迎请佛陀来到此地,佛陀一定会作我们的资粮田的。

之後,我们再观想导师释迦牟尼佛的身旁,安住着深见行的传承上师,也就是从文殊一直到龙树父子,一直到阿底峡尊者,一直到宗喀巴大师,一直到自己的根本上师等的所有传承上师,安住在前方的虚空。在这个同时,我们也观想所有的(广大行)方便品的传承上师,像是从慈尊,一直到无着兄弟,一直到阿底峡尊者,一直到宗喀巴大师,最後到自己的根本上师,所有的传承上师,都安住在前方的虚空。

因为现在的不共因缘,是针对汉人传授《菩提道次第广论》,所以我们也观想汉地的所有的成就者,为众生发起无上菩提心的这些菩萨们,安住在前方的虚空。在这些众多的资粮田前,发起归依以及菩提心的意乐,以清净的意乐来接受《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教授。请作如此的观想。

还未听闻佛法之前,我们要时常观察自己的意乐是否清净?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所谓的修行,所谓的修法,其实就是像战争般的,以智慧来对治烦恼。让我们的心无法获得调伏,无法获得安宁的这个烦恼,我们是没有办法透过第三者的压力来把它赶走的。我们也不能够去命令烦恼,叫烦恼走掉,它真的就会乖乖地走开。

像是《入行论》所说的,唯一能够把「被我们宠坏的烦恼」赶走的方法是什麽呢?因为烦恼是看不清楚实际的状况而产生、而发起的,所以唯一的方式,就是把实际的状况看得更清楚。透过佛给我们的教训,像是打开我们智慧大门的钥匙般的,启开我们的智慧之眼,好好的看清楚实际的状况是如何?为了抓紧这把钥匙,所以我们要记清楚法义是什麽,牢记在心,再来使用法义的这把钥匙,把实际的状况看清楚。所以唯有透过认知道理的智慧,才有办法从内心里面,把这个被我们宠坏的烦恼给赶走呀!

认知更多的法义,是有绝对的必要,当我们遇到困难,当我们的内心无法被自己所控制,而被烦恼所控制的时候,我们会帮烦恼说出许多的藉口,也是因为这些藉口,我们会觉得,我们必须去烦恼,我们必须去生气,我们必须去贪心等。我们会给自己找出很多的藉口,当我们所知道的法义,不足够去消灭这些烦恼,不足够去排斥这些烦恼的藉口之前,我们绝对会被烦恼给说服。因为我们会觉得,烦恼给予的藉口,给予的理由是正确的。所以为了能够彻底的把烦恼压伏,甚至於完全的驱除,所以烦恼给予的藉口,我们要知道,这是不符合实际的道理。为此我们有必要去认知更多的法义,而且牢记在心。

我希望接下来的讲授,不只是听过去,於是就像是跟达赖喇嘛结个法缘,就是如此而已,如果是这样的话,只是浪费我的口舌之劳而已,是没有办法真正的带来利益的。我希望,你们能够针对法义,好好的去思惟它,好好的谨记在心。这样的话,我们才会真正的感觉到,「耶!去年我听到这个法义的时候,不是很懂,可是今年我再听的时候,虽然同样的内容,可是我今年却觉得,嗯!好像真的懂了!好像我懂多了一点。」或者是「去年我已经听到的内容,我虽然懂了,在去年的时候,我并不是不了解;可是在今年的时候,听到同样的内容,却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样的话才是真正的得到加持。

在西藏有一句俗语,我们称为「人虽老,心犹新」,人的身体虽然老了,可是我们的智慧一直在增长,所以我们的心识像孩子一样,去吸收许多新的知识,这样我们的内心才有成长的空间,我们才有足够的工具,足够的力气去对治烦恼,消灭烦恼。否则的话,我们很容易会被烦恼,以及烦恼所提出的藉口给打败。

我们的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改变,可是当我们接受了《广论》的法义,我们运用这种的法义去调伏自己的内心,於是让我们原本无法调伏的这种顽固的心,或者是粗猛的心,透过法义的加持,慢慢的去融解这颗顽固的心,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的安宁,更加的温暖,更加懂得去善待别人。所以我希望大家听到了《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这个教授之後,虽然身体还是像以前一样,甚至与以前不同的就是老化的部分,可是我们的内心,却获得了极大的改变,我们变得更会体谅别人,我们变得更会善待别人。原本是很容易生气的我,因为接受了《广论》的教授,现在变得不容易生气了,我希望大家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获得接受法义之後的加持,这才是真正的修行。那这种的改变,是要透过坚持,不只是一个月,不只是一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样的话我们的心,才能够真正获得正面的改变。

接下来,我们来唱颂说法前的课诵。希望你们在唱颂的同时,能够了解到,经典文字的内涵,不只是唱颂以外,甚至於也要谨记这个论文,或者经文所要表述的内容。不要一开始,就是一副很疲倦的样子,像是要睡觉的样子,这样的话,你们会影响到我讲法时候的表情,於是我也想睡觉,你们也想睡觉,那不是很奇怪吗?所以我希望你们在一开始听闻佛法的时候,应该是要非常有精神般的,好好的来听闻这个非常殊胜的教授。

总而言之,我们今天接受这个《广论》的教授,是要让自己脱胎换骨般的,让我们获得一个重新的生命。什麽叫做重新的生命呢?也就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我必须成就无上菩提。」所以从今起,我所做的一切的事情,都是为了成佛,都是为了利益有情众生而做的。因此我必须要许下承诺,我要让自己的心每天获得改善,我要想尽办法,来对抗烦恼的魔军。为的是什麽呢?为利一切有情众生,而成就无上菩提。以这一种坚定的承诺和意乐,来听闻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教授,以这样的意乐,我们一起来唱颂说法前的课诵文。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归依,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三遍)

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所谓的佛教,是运用了我们人类所有的智慧,把所有的智慧能力,使用得淋漓尽致,来修行的内涵。所以我们可以这麽说,「佛教的修行,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为什麽呢?痛苦与快乐,其实可以以两种的层面来解释的:一者是生理上的痛苦与快乐,另一者是心生理上的痛苦与快乐。当我们人,纵使外在的物质非常的丰裕,以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生理应当获得需要的满足,可是当我们身体得到了它想要的,满足了它想要的时候,却仍然不快乐呀!这时候缺乏了什麽?因为内心的空虚,内心安乐的不足,所以光是透过丰裕的外在物质,是没有办法弥补内心空虚的那一部分的。因此,我们人需要心灵上的依靠,来填补内心空虚的那一部分,来满足内心的安乐。於是,人类的宗教信仰,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形成了。

有一次我在美国,在某一个机缘下,被一户非常富有的人家,邀请去吃中餐。以我平常的习惯,我食用了中餐之後,我都会刷牙的,所以我就在他们家的洗手间。正在刷牙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个小柜子,这个小柜子的门刚好是打开的,因为我的好奇心,所以我悄悄的把这一扇门慢慢、慢慢地打开,看他们到底平常使用了些什麽物品之类的。当然这可能是一种违法的行为,总而言之我是打开了,於是我看到了安眠药。当时给我很大的震憾,因为我觉得这麽有钱的人,晚上居然睡不好觉,需要靠安眠药来睡觉吗?於是给我一个很大的问题。

藉由上述的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生理的快乐与心理的快乐,这两种的力量比较之下,心理的快乐永远是胜过生理的快乐的。因为相同的病人,却可以因为心理的满足,和他思想的正确,所以他不会被身体的疾病给打败。可是相反的,生理上虽然同样的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可是却因为内心的犹豫,多余的猜测,各种的畏惧等,所以使得内心非常的焦虑,痛苦不堪。生理上是非常的快乐,可是因为心理上的痛苦,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是不快乐的。

从这一个实例上,我们可以知道,心理的安乐永远超胜於生理的快乐或者是痛苦,所以心理的力量是较为强大的。这一种心灵上的安乐是可以被培养的吗?我们要如何去增长这种快乐呢?这方法是有的。有两种方法,第一者就是透过非宗教信仰的──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念,来培养心灵上的这种安乐,以及去除心灵上的忧虑,这是一者。第二者,就是透过宗教信仰的方式,来寻求心灵上的依靠,让心灵获得安宁,获得安详。这也是为什麽无论我到何处,我都会努力的去推动这种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念。因为人类的基本价值,所谓的爱、慈悲、关怀,甚至於被爱、被关怀等,这是我们必须要有的。为了生存,我们的身体是需要被爱的,是需要爱别人的,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这种的概念,为了能够普及全人类,所以这种基本的人类价值概念,必须透过非宗教信仰的方式来推动。但是在此的「非」字,并不是否定了宗教信仰,再来推动这种爱和被爱的概念,不是的!而是说在推动爱和被爱观念的同时,不是以宗教信仰为主来推动,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推动方式。

如同我们物资发展的同时,如果心灵上的层次没有办法改善,那我们只能够满足成办快乐的次因,并非能够真正圆满快乐的主因,这样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我们应该要在满足物质所需的同时,在另一方面也应该要相同的去满足心灵上的快乐之所需,这样我们才办法成为健全的快乐,不是吗?

可是我们往往重视物质的追求,却忽略了心灵上的追求,到头来无法真正的快乐,为什麽呢?因为快乐的主因,就是心灵的满足,心灵的安宁,这方面被我们所忽略了。这也是为什麽,我在此首先必须要去推动人类基本价值的概念的原因。

所有的哺乳类动物,一生下来的当下,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但是就会很容易的,投入在母亲的怀抱里,而且希望被某个人紧紧的拥抱着。同样的母亲绝非是透过第三者的压力,强迫自己来拥抱自己的孩子,绝对不是的。母亲会非常自然的,想去拥抱、紧紧地搂住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为什麽呢?因为我们的身体,为了能够维持下去,为了我们的寿命能够继续的维持下去。

所以我们身体需要的是什麽?我们需要一种被爱的环境,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够健全的长大。所以孩子和母亲的一种互动,是来自於非常自然的,绝非是刻意的,这也是为什麽母亲在怀孕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了母奶,而且一开始,孩子生出来的时候,母亲就有奶给孩子吃,这是因为人类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们的身体,为了能够维持下去,从身体的基本所需上我们可以知道,我们是需要被爱的,而且我们也是需要爱心,才有办法持续我们身体的寿命。所以人类的基本价值概念「慈悲、爱与关怀」,这三者的基础就是建立在身体的基本所需上。

有一次与科学家交谈的时候,有一位科学家曾经提出了他的报告,他研究之後的结论。他说到:我们的身体确实是很奇怪的,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的血液会流入到我们的手臂,为什麽呢?因为那时候就准备打人了,或者准备扞卫自己,所以我们的手臂必须非常强而有力的去打击敌人,甚至於扞卫自己。可是很妙的是,当我们害怕的时候,我们的血液居然会流入到我们的脚,我们的腿上。为什麽呢?因为害怕的时候就准备要逃跑了。所以很多的情绪,跟我们的生理是有直接的关系的。

当我们讲到「慈悲、爱、关怀」这三个字的时候,如果直接连想到宗教信仰这部分的领域,这是错误的。因为「慈悲、爱、关怀」这三个内容的基础,是建立在我们身体的所需,而与宗教信仰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推动人类的基本价值概念,我们要去增长我们必要的慈悲、爱和关怀,这个跟宗教信仰没有直接的关系。是跟什麽有关呢?是跟我们身体需要,所以我们必须要爱、被爱,我们必须要去关怀,甚至於被关怀。所以慈悲心的推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在此呼吁我们的教育界,不应只是教育知识这方面的领域而已,或者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追求,给予这方面的知识而已。我觉得我们更进一步的,应该去教育下一代们,为了能够成为健全快乐的人生,我们要如何培养爱、慈悲与关怀呢?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教育界必须去注意的地方。

因此我把这种基本的人类价值观,这种的道德概念,以英文来说,叫做「secular ethics」,也就是与宗教信仰无相关的道德概念,我们也可以把它翻译成「非宗教信仰的道德观念」,这种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种的道德观念,绝非建立在像是法律的制度,而是来自对於人类的基本价值观,「爱、慈悲、关怀」的一种重要认知。知道了爱和慈悲是多麽的重要,知道了被爱、被关怀是多麽的重要,自愿的来行持这种非宗教信仰的道德,具有这种自愿的道德观念,这才是真正的「secular ethics」的意思,也就是「非宗教信仰的道德观念」。这方面的理念,我们必须尽量的去推广它,要让更多的人知道,爱和被爱的重要性。让他们自愿的去增长他们内心的爱,这样才有办法得到更多的被爱,更多的关怀。

当然为了得到心灵的安乐,不只是能够透过非宗教信仰的基本道德概念以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另外一种的模式,另外一种的方式,那就是宗教信仰。从人类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知道许多传统的、主要的宗教信仰,像是印度婆罗门教、佛教、基督教、犹太教、回教等,这些主要的、传统的这些信仰,无论在过去,或者是现在,以及未来,确实已经帮助了许多上千百万的群众,现在正在帮助着,未来也一定会,将来会帮助的。因为这些重大的传统宗教信仰,都一致的强调,我们人必须要持有爱心,所以爱心、忍辱、满足、自律等,这一些的善德、善行,都是这些传统重大的宗教信仰一致的教训,也就是这些传统重大宗教信仰的共同的一种修行。

虽然在每一个宗教信仰的宗义角度而言,在它的哲学思想观念而言,这个内涵上是大有不同的。可是这种不同的内容,为了是什麽?为了是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建立,或者是创造,充满更多爱的社会,充满更多爱的生命,那就是具有意义的生命。所以我们具有相同的目标,那是带来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以及更多的和平。只是透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理念而已,但是我们的目标是相同的,我们修持的内容是相同的,我觉得这也是需要的。因为随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每一个人,它没有办法完全透过一个相同的方法和理念,来满足他的所需。

不要说其他的信仰,就连佛教徒而言,佛自己也说不同的宗义。像是佛说了一切有部,佛说了经部,佛说了唯识,佛说了中观,佛为什麽要说出这些不同的下下部的宗义,和上上部的宗义呢?有时候我会开玩笑的说,绝非是因为佛陀自己矛盾,搞不清楚状况而说出了这些矛盾的宗义,绝对不是的。也不是因为佛陀想要刻意的去制造,他学生们之间的矛盾,来去说出这些不同宗义,也不是这一回事。而是因为什麽?是因为每一个人的根器不同,他接受无我空性的程度不同,能力不够的情况下,如果跟他说太深的道理,他不只不会通达以外,甚至会反弹,或者是排斥,会有这一方面的危险。所以佛陀只能配合他的根器,或者他能够接受的程度下,说出适合他根器的教法。所以就连佛教徒,随着不同的根器,都需要不同的宗义思想的话,更何况是其他的宗教。

我们站在认为有造物主的宗教信仰的观念来看,为什麽这世界需要这麽多的宗教?像是以一个基督教徒来讲的话,我们会觉得基督教就够了,为什麽需要其他的,像是回教、佛教、印度婆罗门教。这是有答案的,因为这些不同的宗教,都是被上帝给创造的。上帝因为看到了人有不同的根器,所以随着不同的根器,需要适应不同的方法,才有办法达到爱和被爱的这个具有意义的人生。因此上帝创造了这些不同的宗教,因为这些不同的宗教被上帝给创造了,所以我们需要尊重别人的宗教,所以它有不同的角度来思惟。透过这种实际状况的认知,我们可以保持对於其他宗教信仰的尊重,纵使我们具有不同的哲学思想,我们仍然可以去尊敬其他的宗教信仰,因为其他的宗教信仰,确实给予人类带来无比的贡献。

当然在任何的环境里面,都有一些制造麻烦者,这是绝对有的,但是这种制造麻烦的人,绝非是因为这个宗教信仰的理由,而去制造麻烦,而是因为他本身的烦恼作祟,因为他本身的问题。就像我们不能因为你是这个国籍的人,而你很坏,所以我们就认定这个国籍的所有的人都是坏的。同样的,不能因为在某一个信仰里面的一些非常糟糕的行为,或这些人的恶行为,我们就认定这个宗教是错的,或者是坏的,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我觉得宗教之间的和睦相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此,我觉得有必要去澄清一点,信和敬的不同。信心只能针对自己的宗教,因为你相信一个宗义,一个宗教信仰,这是属於相信的部分,所以以信的角度而言,对自己来讲,只能允许有一个宗教。但是以敬,尊敬的敬,以敬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容纳不同的信仰,为了什麽呢?为了更多人的和谐,为了更多人的安乐,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尊敬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

虽然这些传统主要的宗教信仰,无论在过去,不只给予了无比的贡献以外,现在也正带来无比的贡献,给予现代的人类社会,将来也是如此。可是如果我们谈到了新创立的这种宗教信仰,那我就不敢苟同了。因为现在有许多不同的这种,以前未曾有过的这种宗教信仰,但是这些宗教信仰,仔细的去看看他们讲些什麽内容的时候,几乎很多都是从这边取一点,从那边取一点,只是把以前讲过的内涵,这边截取一点,那边截取一点,混合的去讲述而已。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觉得没有这种的必要性,因此我不敢苟同这种新创的宗教信仰的做法了。

无论何时,我去西方讲述佛法的时候,我都会呼吁听众们,「要保持原有的传统信仰,我在这边解释佛法,绝非是来这里推扬佛法的,请你们不要误会。」我都会这样去解说的。因为我希望每一个人保持自己的传统信仰,这样是比较稳定的,不要轻易地改变自己的信仰。我曾经有遇到许多个案,刚开始他觉得佛教很好,於是改变他的信仰,但是在快临终的时候,却突然觉得造物主的存在,於是他非常的後悔,当时为什麽改变成佛教徒,於是内心产生疑惑等。对此人而言,临终的时候,如果有这一种的疑惑,是不好的一件事情。这也是为什麽我都会一次再一次的强调,尤其在西方国家,讲述佛法的时候,我只是希望他们透过我的讲述,能够知道佛法里面的内容是什麽,我不希望因此而改变他们的宗教信仰。

那为什麽要去了解佛法的内涵呢?因为如果你了解了其他宗教信仰的内容,你才有办法真正的打从心底去尊敬其他的信仰。否则你不认识对方,你不知道其他宗教信仰讲什麽,你如何能够知道,他如何带来人类社会的贡献呢?这是很困难的。所以为了能够真正的生起油然的尊敬,所以我们必须互相的认知,我觉得这一点是有必要的。所以以我个人而言,我有兴趣去学习其他信仰的内涵,这是我一贯的作风。

所以我无论在西方,无论在何时,只要有机会在西方讲法,我都会先语重心长的来呼吁他们,不要轻易的转变自己的信仰。当然少许的个案是有的,因为在几百万人里面,当然也会有相应於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这种根器,像是相应於佛教的根器,这种少数人是绝对有的,在西方里面。但是我会劝他们,要改变信仰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特别的小心,不要轻易转变。但是对普遍来讲,我希望你们大家保持自己原有的信仰。

这也是为什麽在《戒经》里面曾经有说到一句话,「若无人请法,勿须说法」。曾经有说到这样一句话,也就是说,我希望在西方的这些佛教中心,不要以弘扬佛法的概念为主,而是当有人来请法的时候,我们就负起讲法的责任,为他们解除佛法的这种疑惑,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建立佛教中心的主要目的,而不是以弘扬佛法为主要目的,在西方建立这些佛教中心。同样的,我也在此呼吁这些西方的传教师,你们不要把弘扬自己的宗教信仰为自己的主要目标,或主要的责任。因为在过去的历史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之间为什麽会产生斗争,很多都是因为过份的弘扬於自己的宗教,而产生了冲突,产生之间的矛盾。这样对於宗教之间的和谐是完全没有利益,只有伤害而已。

所以真正传教师的责任是什麽呢?如果对方是基督教徒,你也是基督教传教师,你有责任去解除他心中对基督教信仰的疑惑。所以传教师是针对於他的传统信仰,如果是基督教,你对他传教是无所谓的。如果对方本身他的传统信仰不是基督教,那这些传教师,我觉得不需要太在意於这方面的,宗教信仰的传播,或者是弘扬等。这样的话,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但是今天我讲法的主要对象是谁呢?是内地里面的华人们。我们也知道,在过去中国的历史里面,佛教的确是一个主要的传统信仰,所以我在此对你们解述佛法的内涵,我内心没有丝毫的疑惑。否则的话,有时候我对西方人讲到佛法的内涵,有时候我的内心并不是很踏实的,但是对你们来讲,我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因为以内地而言,佛教的信仰就是中国人传统的宗教信仰,汉人传统的宗教信仰,所以我对你们解述佛法的时候,我内心是非常舒坦的,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宗教信仰大致上可以分两大派,一派就是认为有造物主的存在,另一派认为没有造物主的存在。无论是认为有造物主也好,或者是否认造物主也好,我们都强调了无限的爱,无限的关怀。以造物主的观点而言,他们认为造物主创造了一切生命,创造了我们所有的人类,所以我们必须去爱其他人。为什麽呢?因为这些人都是被上帝给创造的,当我们有了这种概念的时候,我们可以透过自己的信仰,来去培养对於甚至於不认识的人的爱心,还有关怀,所以这是非常强而有力的。因为「我跟上帝或者说造物主,非常的接近,所以我自然要去尊重,或者珍惜上帝所创造出来的一切。」这是以有造物主概念的情况下,来培养爱心的这方面的内涵。

那像是佛教,或者是无余数论派,赤裸派,这三大派,就是讲到了否认造物主存在的宗教信仰了。我们认为一切都是因果而形成的,以佛教来讲,正是因为一切都是因果互相观待,互相依赖而有,所以你对他人做出越有利益的事情,其实就是间接的给你带来更多的好处,因为善因必得善果。所以你爱他人越多,将来就会得到更多被爱,更多被关怀的善果,於是更进一步讲到了自他相换的道理,而说到了「如何去爱一切有情众生等」的这种内涵。  

所以我们不只有了Secular Ethics,就是非宗教信仰的道德观念,来去培养、或是增长心灵的这种安立以外,我们还可以透过另外一种的方式,那就是宗教信仰的方式,来补给我们内心快乐的这种食物,来满足真正内心的安宁。因为一个健全快乐的人,必须有内心的安宁,这才算真正的一种健全的快乐。

因此佛法绝非是主张有造物主,那我们相信这个造物主去遵循他的命令,绝对不是这一回事。那什麽叫做佛法?什麽叫做佛法的修行?也就是好好的运用人类的智慧,把自己智慧的能力发挥到最大,来认知什麽是实际状况。配合着实际的状况,再从中去取舍,透过这种的方式,让内心获得改变,这样内心才会真正充实安乐,这就是佛法的一种修行。

所以佛法的修行,绝对不是有第三者命令我们,「我们要做这个、我们不应该做这个」,於是而来做取舍的,绝对不是这一回事。而是透过自己的认知,来自愿的配合着实际状况的一种认知,来做取舍,来改变我们的内心的,这才是真正的佛法的一种修行。

因此学习佛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对於佛法的认知,不能透过一种,只是凭着对三宝的信心而已,这样是不够的。或者是说,这是一种传统,这是一种习俗,所以我是佛教徒,以这种的信念,来修习也是不够的。而必须去学习佛所说的内涵,佛到底说了些什麽?这种内涵,是不是符合实际的状况?这种的学习,是相当、相当重要的。所以在此,我非常荣幸的具有这样的机会,能为内地里面的华人们,解说佛法的内涵,在这个同时也希望你们能够好好的学习。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皈依发心 )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2)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大圆满《普贤上师言教》仪轨内容
转识成智与密乘之即身成佛
菩提心赞?宝灯论
印度宗门实修暨噶举祈愿法会
金刚手怙主尊贵嘉察仁波切的法教部落格- 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台灣會議中心
Phowa.com.香港
大同大學教育網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