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嚕咕列佛母火供報名表及寶瓶介紹 如何馴服辦公室壞小孩? 玉荷包成搖錢樹 統嶺村成百萬富村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3 10:08:42
學習次第 : 进阶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8-2讲)

《说法轨理》  

        乙二、讲说轨理

说法轨理分四

丙一、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丙二、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丙三、以何意乐加行而说

丙四、於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丙一、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20末)上述说到闻法殊胜之後,现在说到说法的殊胜功德。丙一、思惟说法所有胜利。若不顾虑利养、恭敬、名等染事而说法者,胜利极大。不为名闻利养而说法,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如同《劝发增上意乐》中云:「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种是其胜利。也就是说如果不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恭敬,而给予法施,会有二十种功德。何等二十?那二十者呢?也就是六个等流果,四个离系果,九个增上果,以及一个异熟果。首先先讲那六个等流果呢?

第一「成就念」。什麽叫成就念呢?也就是因为我们以清净的意乐,非常纯净的动机,为他人而说法,所以让他人增长智慧。所以由这种的功德,让我们获得怎麽样的等流果呢?也就是我们也可以生起一个新的,以前未有的智慧;或者是纵使已经了解了,但是对於这个法门,或这个内容的记忆,会更加的坚定。

以我个人来讲,我就有这个经验,我自己一个人看《广论》的时候,不一定记得很清楚;可是我一但想明後天要为你们讲《广论》,所以我今天得温习。这时候再去看《广论》,那就记得比较清楚,以我个人来讲有这样的差别。所以第一成就念。

第二等流果,也就是「成就胜慧」。在此的胜慧最主要讲到修所生慧,这个修所生慧不是一般的修所生慧而已,而是缘胜义谛的根本定的修所生慧,就是在此的成就胜慧了。

第三、缘世俗谛的後得道的这种闻思所生之慧,就是「成就觉慧」。

第四「成就坚固」,也就是说自己所修的,或所学习的这个内容的记忆力,就会非常的坚定。

第五「成就智慧」,这个智慧就是指加行道,还有资粮道的智慧了。那是属於世间智慧,因为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时候,不算是圣者,算是世间人,因为他还没有得到见道和修道。

第六「随顺证达出世间慧」就是讲到了,见道还有修道以上的出世间的智慧。这以上说到了,六种等流果。

接下来就说到四种的离系果。由纯净意乐为众生说法的缘故,我们将可以获得四种离系果。那四种呢?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於彼不能得便等,四者的离系果。

同时我们也能够获得九种的增上果,那九种呢?第一「诸佛世尊而为护念」。第二「诸非人等於彼守护」在此的非人并不是指天龙八部,而是指帝释天王等的这种天人,欲界的天人,所以诸非人就是欲界的天人等,於彼守护。第三「诸天於彼助发威德」在此的诸天是讲到色界的天人;之前是欲界的天人,现在是色界的天人,像大梵天王等,诸天於彼助发威德。第四「诸怨敌等不能得便」。第五「其诸亲爱终不破离」。第六「言教威重」因为不在乎自己的名闻利养,所以要得罪的得罪,要教诫的教诫,劝人要纠正的纠正,他非常的正直,所以言教威重。第七「其人当得无所怖畏」。第八「得多喜悦」。为什麽得多喜悦呢?因为不是为了自己,所以他内心是非常充实的。因为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完全为了他人,所以内在的满足感,可以让他得到很多的喜悦;他的内心深处并不是空洞,或者是空虚。为什麽呢?因为他不是为自己。第九「智者称赞」也就是佛菩萨智者称赞。这以上是九种的增上果。

异熟果是什麽呢?其行法施是所堪念。所以在许多经中里面,说到了说法的胜利。

之前在第四个等流果的部分,就是成就坚固者,有两种不同的翻译。在新的《集学论》的版本里面,叫做成就胜解。在其他旧的翻译版本里面,翻为成就勇进。我们现在看整个本文的内涵:

劝发增上意乐中云:「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种是其胜利。何等二十?谓成就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於彼不能得便,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等於彼守护,诸天於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其诸亲爱终不破离、言教威重、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其行法施是所堪念。」於众经中所说胜利,皆应至心发起胜解。其中成就坚固者,新译集学论中,译为成就胜解,诸故译中,译为成就勇进。 所谓诸故译中的意思,就是在其他的旧的版本里面,翻为成就勇进。

丙二、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也就是说法者,在未传法之前,应该对法生起大恭敬心。为什麽呢?就是连佛薄伽梵,在宣说《般若经》佛母的时候,自己都设了法座,而来讲法的。所以佛本身他还未传《般若经》之前,对於所要传授的法义,都生起极大的恭敬,更何况是我们。所以我们在对於所要说法的内容起大尊敬的同时,也应当随念导师的功德以及恩惠,并起大敬重。现在可以看本文:

21页)发起承事大师及法者。在此的大师指的是导师。如薄伽梵说佛母时,自设座等,法者尚是诸佛所应恭敬之因,故应於法起大尊敬,及应随念大师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丙三、以何意乐加行而说

说法者应该具有什麽样的意乐下,才能为徒众传法呢?在《海慧问经》里面有说到五种想。也就是於自己、就是讲法者本身,应该起医生想,所说的教法起药想,对於听闻者的这些学徒们起病人想,对於如来起善士想,对於正法理起久住想,具有这五种的意乐。在这个同时,对於弟子众应观修慈心,以及断除惟恐他人高胜於自己的嫉妒心,以及断除或者是不应推延而懈怠,或者数数宣说而生起疲厌,或者是赞自功德举他过失,或者悭吝於法以及贪恋自己财物、衣食而来说法。应该都避免上述所说的这种过患,以及应该具有上述所说正确的意乐。我们现在看本文:

以何意乐加行说中,其意乐者,谓应安住海慧问经所说五想。谓於自所应起医想、於法起药想、於闻法者起病人想、於如来所起善士想、於正法理起久住想,及於徒众修习慈心,应断恐他高胜嫉妒、推延懈怠、数数宣说所生疲厌、赞自功德举他过失、於法悭吝、顾着财物谓衣食等。应作是念:为令自他得成佛故,说法功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其加行者,谓先沐浴具足洁净,着鲜净服,於其清洁悦意处所坐於座已,

说法者还未登上法座之前,为了能够摧伏我慢,所以在上法座的时候,为了能够忆念无常,所以平常我们有这样的习俗,念这个偈颂文「如星翳障或灯火,如幻朝露或水泡,如梦闪电或云彩,有为法应如是观。」念完之後以手指作弹指的方式,让自己提醒无常。   

还没登上法座之前,我们会先对法座行礼拜,这是很重要的。否则有时候我们刚开始读书的时候,非常的谦虚,後来慢慢自己学问也增长了,弟子也变多了,得到越多人赞美的时候,於是原本很谦虚的人,怎麽变成一直都在讲自己的功德,在讲他人过失,好像脖子也变得越来越长了,会有这种的感觉,这不是好的现象。所以我觉得我们在还没有说法之前,对於法座的礼拜,尤其摧伏这个我慢心,是非常重要的。

我觉得这样作,我的内心会很舒坦,有时候我在传灌顶的时候,还未传灌顶之前,还未登上法座之前,我会先对法座礼拜。当然观修佛慢那是另外一回事,可是纵使观了佛慢,我们还是人,这还没有改变。所以有些人可能认为,达赖喇嘛丹增嘉措,不懂得密教的佛慢的这种观修,其实不是不懂,我知道,可是如果还未传灌顶之前,对法座作礼拜,那我的内心会舒坦许多。

所以我觉得保持一种清净的意乐,为广大的弟子众讲法,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说法者的责任。所以透过无常观,先摧伏我慢,完完全全的只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去说法,以这种的清净意乐而去传教,这样的话才会对教法有意义。登上法座之後,如同《广论》的本文里面有说到:

若能诵持伏魔真言,海慧经说则其周匝百踰缮那,魔罗及其魔众诸天所不能至,纵使其来亦不能障,故应诵咒。因为在这段里面的本文,有说到踰缮那的单位,虽然这个「踰缮那」的解释,也就是这个单位所要表达的长度大概是多长?达赖喇嘛并没有作解释,但是我想我应该作个补充,所以这一段是我自己多加进来的。

踰缮那的单位是怎麽计算的呢?五尺为一公,五百公为一个俱卢舍,八个俱卢舍为一个踰缮那。所以就等於有两万尺的长度,就是一个踰缮那。这里面是讲到一百个踰缮那,就是两百万尺的意思。这部分是我多加进来的。

这里有说到登上法座,诵持伏魔真言,伏魔真言就是《心经》最後的这个咒语,中文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就是伏魔真言。一般西藏人的作息,最主要就是在这个时候念诵《心经》。可是有时候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想,我们在这个说法会场,把「我」的这种真实执着,爱我执放在说法会场的中心,再来驱除、赶走其他的妖魔鬼怪,到大海的对面,你觉得有什麽意思吗?没有什麽意义。

因为真正的魔王,在我们内心当中,如果这样想一想的话,是不是这个样子?如果能够从心深处完全放掉这个真正的魔王,再多的魔子魔孙,也没有办法伤害我们的,这是肯定的;可是我们的作法却是颠倒。在此所要去除的魔罗及其魔众,并不是所有的魔军、魔鬼或魔眷属都去除,也不是这个意思。在此要去除的对象,是天子魔,所谓的天子魔就是他会射出一种像是花朵的贪欲,生起烦恼或促成烦恼因缘的魔箭,被这种箭给射到的话,将会容易增长烦恼,它会形成烦恼的助缘。

好比我们跟恶友在一起,随着这个恶友的言行举止,我们很容易受到他的影响,所以就会讲一些增长烦恼的话语,或者是绮语等。所以恶语,虽然没有办法操控我们的心,但是由恶语的言行举止,很容易会使我们的烦恼获得增长的缘故,所以这种的恶友,我们应该跟他保持距离。同样的道理,并不是所有的魔,都会让我们增长烦恼,而是天子魔,他具有这样一个能力,能够发起这种增长烦恼的助缘。因为我们初学者,内心不够稳定的缘故,所以这一种的魔军、魔孙或魔子,我们尽可能避免的话就避免。在此是针对天子魔而说的。

登上法座之後,还未传法的正行之前,我们一般的作法是什麽呢?就是会作说法前的课诵。说法前的课诵包含什麽样的内容呢?诵经、随念、回向,这三大内容。也就是透过诵经的缘故,所以我们才有办法随念三宝的功德,随念无常的内涵,之後作回向等。因为在说法前的课诵,无论是诵经,或者是随念,甚至於是回向,最主要的对象是针对三宝,也就是对导师释迦牟尼佛所作的随念功德,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为什麽呢?因为有时候,随着自己个人的宗派,或者教派的传承,有时候只偏向於自己的传承上师,自己的根本上师,好像导师释迦牟尼佛都跟自己的传承好像接不上关系似的,好像完全忘记似的。一讲到上师的殊胜功德,没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名称在里面,反倒是自己教派的传承上师而已,会有这种危险。所以我们一定要反覆的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知道,我们教法唯一导师是释迦牟尼佛,这是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忘记的,我们没有资格可以忘记的,这点我们必须了解。

作完了说法前的课诵,这三大内容之後,我们再念诵七支供养。念诵七支供养的时候,要如是的回忆三宝的功德而去念诵,这样才有利益。如果自己不了解佛法僧三宝,只是观想佛在前方的虚空安住的话,那没有什麽很大的意义;就像外道他们观想自己的导师一般,我们只是观想一个佛的模样而已,这样所获得的殊胜利益并不大。真正的利益是来自於对三宝的认知,如果我们知道三宝的殊胜功德,尤其是佛陀的悲智功德,我们就可以知道,佛陀随着他的悲愿,遍布一切虚空,纵使我们没有特意的去邀请,佛也安住在我们的前方;如此的深信,并且对佛祈祷,这样才会真正的获得利益。

於是以随念三宝功德的意乐,我们来念诵七支供养。念诵七支供养的时候,我平常都会合掌的念诵,我看到很多人都没有合掌着念,好像我现在变成白色乌鸦一样,只有我一个人合掌的念。有时候我半开玩笑的说,我们的手真的很可怜,我们给手很多很多的工作,就连生气的时候,都要拿手去打人;我们烦恼的时候,也给手工作;我们想要作一般的世间的俗事,或杂事的话,我们也给手工作,好像做什麽事情,都要靠手一样。这样我们行善法的时候,拜托拜托,也为手想一下,也给它累积善业福报,这样才会公平,不是吗?

所以我们在念诵七支供养的时候,既然经典里面都已经说到了,合掌祈祷着念诵,有说到这句话,那我觉得我们在念诵七支供养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合掌。而且合掌的这个礼仪,也算是一个身的礼敬、礼拜。身的礼拜不一定要大礼拜或者是跪拜等,不一定,其实只要随着善心,我们身体所表达出的一切行为,都是属於身体的礼赞,对三宝的尊敬。

当然如果天气非常非常冷,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像是在供养「沙不虽」的时候,在聚会的时候,我们一般都在布达拉宫的楼顶上,会去作这个荟供的。法会的时候,维那会唱诵大威德金刚的自身仪轨,那时候我的手好冷、好冷,我还记得我那时候一直想要把我的手放在我的後面,我现在还想得起来,但是现在印度这麽热的地方,根本也没有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修善法的时候,真的就是身语意完全尊敬三宝,完全是礼敬三宝的情况下,来念诵七支供养,会得更加殊胜的。

念完七支供养之後,我们可以迎请资粮田。迎请资粮田的同时,我们可以观想获得甘露的加持;也就是从资粮田流入甘露,或者是光芒融入於自身。融入自身之後,再观想所有的资粮田的传承上师,一者融入於另一者般的,最後融入到自己,於是获得整个传承上师的加持。这时候我们可以配合着「塔玻」寺院唱诵的唱腔,来唱诵祈祷文,对资粮田的祈请文。因为「塔玻」寺院的唱腔,非常的优美,非常的好听,所以我平常有这样的习惯,以「塔玻」寺院的唱腔来唱诵祈祷文,对资粮田的祈请文。

之後就是供养曼达拉,供养曼达拉的时候,最主要是弟子为了请师长传法,来供养曼达拉的。但是作为说法者个人来讲,我们也应该要那时候观想在自己的前方,拥有所有的传承上师,安住在前方的虚空;於是说法者,自己对於前方的传承资粮田供养曼达拉,祈求传承上师资粮田,允许我来传授法义,应要作此思惟。最後再次的观想,所有的传承上师融入於自己,获得加持。

这时候我们有这种的作法,在西藏里面有这样一个习俗,也就是为了能够使周遭的这些天龙八部,像山神、地神、水神、或天龙等,能够获得利益的缘故;所以我们会默默的在四周,尤其是往虚空看一下,或者是扫一下,好像就是我有看到你,也欢迎你一起来参与这个说法的会场,来享受正法的甘露。换句话说,纵使你没有看到鬼,也要假装看到鬼的样子就对了,有这种一种作法。

之後我们再念诵「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归依」,因为说法者,他以现有的善业来讲,是说法的功德;所以这时候,我以所行「施等善」,就要改为,我以所行「传法善」,为利有情愿成佛。听者应当这样念诵「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归依,我以所行『闻法善』,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个我们必须去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

在念诵三次「诸佛正法众中尊」的时候,说法者有这样一个习俗,就是必须打开经典,对经典好好的祈祷、回向。之後在还没有传授正行的说法内容之前,念完「诸佛正法众中尊」之後,我们还有一个习俗,就会念诵这样一个偈颂文,「仙龙及夜叉,地水神及人,愿能达我语,我今示法义。」也就是所有的仙人、天龙八部,以及罗刹、夜叉等,甚至於山神、地神、水神,所以地水神及人,还有一切的人天等「愿能达我语」,能够知道我所说的语言,我今天要为你们传授,导师释迦牟尼佛所留下来的法义,「我今示法义」。所以这个偈颂文就是「仙龙及夜叉,地水神及人,愿能达我语,我今示法义。」念完这个偈颂文之後,观想在场的所有天龙八部,以及所有的非人,他们都能够获得法义的听闻,让他们心生欢喜。

「非人」我想的确是有的,绝对是有的,所以我们也不要忽略非人的存在;因为非人,尤其是天龙八部,是的确会有的。这时候一般昆伦喇嘛颠津给千,他会如此的去作回向,也就是念完了这句偈颂文之後,他一定会再多加一个对於导师释迦牟尼佛的礼赞文。我觉得这种作法,非常的殊胜,非常的好,值得我们去随喜。所以我也觉得在说法之前,先念诵一个导师释迦牟尼佛的礼赞文,会更加的圆满,所以我平常也这样作。

在传正法的内容之前,我们一般有所谓的前行说法,在前行说法的时候,如果说法者以清净的意乐去说;听闻的人断三器的过失,以清净的意乐去听,内外因缘聚合的时候。有时候闻法者可能自己观修的时候,无法生起证量;可是却因为在说法的会场,与上师不共的因缘,内外因缘聚合的时候,第一次生起证量,却是在说法的座席上,有一些先贤大师曾经有这种的说辞,这是绝对有可能的。所以我们也不要小看正行前的说法前行,或者前行的一种说法内义。

尤其是《广论》的传授方式有很多者,如果是配合着自己的觉受,来传授《广论》的内涵,我们是必须在正行说法之前,必须有一个前行的说法才是,这是一定要有的。总言之,若能诵持伏魔真言,如同本文里面所说:

若能诵持伏魔真言,海慧经说则其周匝百踰缮那,魔罗及其魔众诸天所不能至,纵使其来亦不能障,故应诵咒。次以舒颜,具足审定义理所有喻,因至教而为宣说。作完这些前行之後,再以配合着教法相应的正确道理,不只道理以外,还有比喻的,为了弟众来宣说法义。

22页)《妙法白莲经》云:「智者常应无嫉妒,说具众义和美言;复应远离诸懈怠,不应起发厌患想。智者应离一切戚,应於徒众修慈力,昼夜善修最胜法。智以俱胝阿庾喻(梵文千百万的意思),令众爱乐生欢喜,於彼终无少希欲,亦不思欲诸饮食,噉嚼衣服及卧具,法衣病缘医药等,於诸徒众悉无求。余则智者恒愿自,及诸有情当成佛;为利世故而说法,思彼即我安乐具。」

这以上就是说到了,我们在讲法的时候,要配合着大论典的内义,以及足够的理由,无谬的正因,以及适合的比喻,善巧的为弟子宣说内义、宣说教法。先贤大师他们有说,「科判乱故,莫如乌鸦筑巢;舍弃要义,莫如老人咀嚼;未达内义,莫似无目依杖。」所以在说法的时候,要远离上述的种种过失。首先第一句话,「科判乱故,莫如乌鸦筑巢」如果是一般的小鸟,他们的巢是很漂亮的,如同我们现在可看到;可是乌鸦的巢却是很乱,他可能所有的树枝等等,全部有的、没的,都摆在自己的家里面,可能是这样。所以这是为什麽之前的祖师们,他们一直在强调,我们在讲法的时候,不要像乌鸦筑巢般的讲法,我们会时常听到这句话。

「舍弃要义,莫如老人咀嚼」确实是如此,一般人在讲法的时候,在简单的地方他们讲得很广,有很多的内容可以讲;可是当遇到难处的时候,就讲不下去了。所以同样的像老人在咀嚼东西的时候,软的他才有办法吸收,他才有办法进食,硬的他就没有办法了。所以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真的宗大师确实是不可思议。我们从宗大师的任何一部着作,像现有的《广论》和《略论》,我们这样去看的时候,越简单的地方,大师写的越简略;越难的地方,大师解释得越清楚、越详细。所以在《广论》之前比较简单的部分,大师都简略的带过;但是後面毗钵舍那,尤其是空性的部分,越困难的地方,大师写得就越多,讲解得越多。

所以你们看《广论》的这部论典里面,有一半以上都在解释最难、最难的内义。可是颠倒的,《广论》的许多注解,在之前无论是道前基础也好,或是三士道的内义也好,他讲得非常非常广,可是到毗钵舍那的时候,就只有一点点的解释而已,所以叫做舍弃要义,莫如老人咀嚼。

「未达内义,莫似无目依杖」自己不懂,要去为别人而讲述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自己本身要先生起定解,要有所感觉,才为别人而说,所以「未解内义,莫似无目依杖。」自己完全不懂的话,想要去引导别人,或者是带领别人走上解脱之道,那是不可能的。

 

丙四、於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什麽样的情况该说法义,什麽样的情况不该说法义呢?如同《毘奈耶经》里面有说到,毘奈耶是梵文,翻作中文就是戒经,或者是律经。戒经里面有说,未请不应说;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启请的话,不应该为此人宣说。所以纵使此人启请了,也应该观察他是否具有足够的条件而来传授。如果知道他已经是个具有条件的善男子或善女人,纵使没有启请,也应该说。所以在此宗大师就引用《三摩地王经》,以及《戒经》里面来更详细的解说,对那一种对象该说,对那一种对象不该说。我们现在看本文。

於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者。如《毘奈耶经》云:「未请不应说」谓未启请不应为说。虽其请白亦应观器,若知是器,纵未劝请,亦可为说。如《三摩地王经》云:「若为法施故,请白於汝者,应先说是语──我学未广博,汝是知善巧,我於大士前,如何能宣说?汝应说彼语,不应忽尔说,观器而後行。若已知是器,未请亦应说。」复次,《毘奈耶经》云:「立为坐者不应说法,坐为卧者不应说法,坐於底坐为坐高座不应说法。妙恶亦尔。在後行者为前行者不应说法,在道侧者为道行者不应说法,为诸覆头抄衣、双抄抱肩及抱项者不应说法,为头结髻、着帽、着冠、着鬘、缠首不应说法,为乘象马、坐辇余乘及着鞋履不应说法,为手执杖伞、器、剑、钺及被甲者不应说法。」返是应说,依无病也。

以上所说的是针对於没有特殊病情况来说的,如果对方是有病的话,可以按照当时候的病况,纵使他是坐着的,也是应该对他而说;因为因缘具足,因为他是生病的缘故,这种是特别开缘的。如果是没有病情的情况下,那就不应说。

在结束的时候,所作的一个共作轨理,也就是如是的讲法,也如是的听闻教法,我们应当将所获的一切功德,以强烈的发愿,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而成就无上菩提。如果我们完全如法的,如是的去讲法,以及听闻正法的话,纵使我们只是在非常有限的时间之内,结了这样的善缘;但是我们却能获得,如同上述经中所说的一切胜利。也是因为如此,所以以前对於法和法师所累积的不恭敬业,以及这种业障都能够获得清净,而且新的累积的不恭敬业的续流都会被截断。因为如法的讲法,以及如法的听闻教法,是非常重要的缘故,尤其对於自己的心续上,会产生极大饶益。

所以先贤大师们,知道这种的殊胜功德,所以对於讲法和闻法特别的慎重,谨慎来看待。所以今天特别以此教授,在此宗大师非常殷重的为我们解说,这种的殊胜的利益功德,所以我们现在看本文:

乙三、於完结时共作轨理

23页)於完结时共作轨理者。由讲闻法所获众善,应以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若以是轨讲闻正法者,虽仅一座亦定能生如经所说所有胜利。若讲闻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缘,则昔所集,於法、法师不恭敬等,一切业障悉能清净,诸新集积亦截其流。又讲闻轨至於要故,所讲教授於相续上,亦成饶益。总之先贤由见此故,遂皆於此而起慎重,特则今此教授,昔诸尊重殷重尤极。

有些人就是看得很多,听得也很多,可是所听的、所学的、所看的内容,却没有办法帮助他调伏内心;所以纵使听闻了,或讲闻了如此深广的正法,可是调伏内心的正法,不只不能让他调伏内心以外,反而成了增长我慢的一个助缘,变成烦恼助缘。就像是可以救我们的天人,变成伤害我们的魔人、魔鬼一样,会有这种危险。尤其是我们学习经典的人,刚开始不知道还很谦虚,可是後来因为学得越来越多了,见识也广了,听也听多了,这样的话慢慢原本谦虚的个性不见了,最後变成我慢。依由这种傲慢心,很容易去轻视,或低估别人,或者藐视他人,这是完全不应有的行为才是。

为什麽呢?比起这些不知道法义的人,我们应该更谦虚才对;因为不知道法义的人,他们不知道我慢的过患,为了要得谦虚的这种功德他们并不知道,可是我们知道。我们知道了,反而我们所付出的行为,我们所表现出来的,却是比一个不知道的人,还要来得遭糕,那有什麽值得我们好我慢呢?更何况所谓的好和坏,高与低,都是按照不同的角度来说,某个地方说不定我比他还要来得有学问,可是在某个地方我比他还要差劲,这也是有可能的。说不定我讲话的内容,确实比较深,他人可能不一定懂,可是我讲话的言辞,可能就没有像他人所说的这麽美好,或者说我讲法的声音,没有像他人这样的美,没有像他人这样的好听。

所以从某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没有完全,百分之百的比他人还要来得更优越,这是没有的。更何况我们又是已经懂得法义的人,我们凭什麽可以藉由法义的力量,来让自己增长、或者滋润我们的我慢,这完全没有道理。所以我们在看任何法义的时候,任何教法的时候,应该把法义当成看自己内心的镜子一样,透过这个法镜来观察。

所以你在读经典的时候,有时间内心会觉得忏悔,有时候内心会感到随喜。当你每看到经文某段内容的时候,你的内心的感受,是会有变化的,而不是没有感觉的,不会想说只是如此而已,不是的!而是内心的感受,会随着你现在正在阅读的经文的内涵,获得改变,那代表你所学的法,和你所行的法,已经变成一者了;我们至少要作到这一点,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帮助。否则的话,我们会觉得说经典的内容就是如此,所听的内容就是如此,内心都没有改变;那很有可能,我们会在法义上面养成了非常不好的恶习惯,如果真的养成了这种恶惯性,那相当、相当难调伏的了。

所以西藏有句俗语,叫做「皮革可因酥油所润滑,唯独装酥油的皮袋不可。」同样的内心可因法义所调伏,唯独於法成恶惯性的心不可,确实是如此。所以我们要特别、特别的小心。宗大师在此反覆的劝导弟子们说,一开始错的话,就很容易就错了;所以如同初一若错,乃至十五我们就很容易走入歧途。所以什麽才是最好的说法之前的前行呢?说法之前的第一个前行,最好的这个前行,就是讲法者应当励力,无论是对自己而言,或是对闻法者而言,应该都要反覆的去观察,我们所学的或所讲的内容,是否与心有没有配合着,这是要反覆的去作观察。这种的观察就是最殊胜的,最好的一个说法之前的前行。所以在此我们看到宗大师的本文:

现见此即极大教授,谓见极多,由於此事未获定解,心未转故,任说几许深广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是故如云初一若错乃至十五。故此讲闻入道之理,诸具慧者,应当励力,凡讲闻时,下至应令具足一分讲教授前第一加行,即是此故。恐其此等文词浩繁,总略摄其诸珍要者,广从余处应当了知。教授先导已宣说讫。

为什麽刚刚念说「广从余处应当了知」呢?因为宗大师写作的方式,有这样的区别。如果宗大师自己写,广「於」余处应当了知,就代表这一段里面虽然没有,可是可以从宗大师自己所着作的论典,在其他的论典有说到,可以从宗大师自己所着作的论典里面,去知道更多的补充,这叫做广「於」余处应当了知。

如果宗大师是写广「从」余处应当了知,那就代表这段里面虽然没有,可是可以从其他人所着作的论典,或者佛所着作的经典来作补充,来去了知。所以广「於」余处就是从宗大师自己所着作的经典而了知,广「从」余处就是从非宗大师其他人的着作而去了知,有这样的差别。藏文版是写广「从」余应当了知,所以我想这里面可能是打字错误。这以上就是结束了教授先导的部分。教授先导也就是正行说法之前的一个前行。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8-1))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9-1))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法海点滴 道次第 中华民国阿底峡佛学会
中阴文武百尊超渡法会之功德
敦珠传承 - 三根本大灌顶〈海外〉
萨迦派上师
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

赞助网站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藏傳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Phowa.com.香港
英國倫敦商會考試局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