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瑪巴智慧佛學會3月法會訊息 昆秋嘉辰仁波切菩曼日光林佛學中心傳法 卻殿仁波切-大威德金剛息災火供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3 10:24:40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3 10:23:56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11-1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

CD(上)道前基础 12-08    达赖喇嘛尊者传授/蒋扬仁钦中译

34页)下至唯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大师之想。如於大师信敬爱乐,於亲教师亦应信乐。於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於诸善法应随顺行,於不善法应不顺行。」《猛利问经》亦云:「长者!若诸菩萨求受圣教及求读诵,若从谁所听闻受持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随以几许名句文身开示其偈,假使即於尔所劫中,以无谄心,以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承事供养此阿闍黎,长者於阿闍黎,作应敬重阿闍黎事,犹未圆满,况非以法而为敬事!」

己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第三、随念恩者。《十法经》云:「於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於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沈溺有海拔济我者;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於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如是随念痛哭流涕──诸善知识,是於一切恶趣之中救护於我。这句话是讲到资粮道和加行道所有的功德,是来自於善知识的,也就是「是於一切恶趣之中救护於我」。

接下来是讲到见道,令善通达法平等性。之後是讲到从初地到七地的所有功德,开示安稳不安稳道。第八地功德,以普贤行而为教授。第九地功德,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第十地功德,护送往赴一切智处。法身功德,正令趣入法界大海。开示三世所知法海。报身功德,显示圣众妙曼陀罗。善知识者,化身功德,长我一切白净善法。」这以上就是从凡夫地一直到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的十地,以及佛位时候的三身功德,完全都是由善知识所引发的。

应如此文而正随念。一切句首,悉加「诸善知识是我」之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到,之前不是在谈五道十地的这些种种功德来自於善知识吗?在每一个句子之前多加一句,「诸善知识是我」会更有感触。如果自己有很多上师,有很多师长善知识,可以多加一个诸善知识。如果我们自己所依止的上师只有一位,或者以根本上师为主,那就说某某根本上师的名称,於是就多加了是我。像诸善知识是我,以普贤行而为教授;诸善知识是我,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诸善知识是我,护送往赴一切智处;诸善知识是我,正令趣入法界大海,开示三世所知法海;诸善知识是我,显示圣众妙曼陀罗;善知识者等等。我们可以这种的方式来念诵,这样会更有感触。於是我们再继续念到:於前作意善知识相,口中读诵此诸语句,意应专一念其义理。於前经中亦可如是而加诸语。

35页)又如《华严经》云:「我此知识说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萨威仪道,专心思惟而来此。此是能生如我母,与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长养菩提分,此诸善识遮无利,解脱老死如医王。如天帝释降甘雨,增广白法如满月,犹日光明示静品,对於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犹大海,等同船师遍救护,善财是思而来此。菩萨启发我觉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诸知识佛所赞,由是善心而来此。救护世间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给我乐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识。」应咏其颂而忆念之,易其善财而诵自名。

在此有说到善财二字的话,就加上自己的名字而来念诵。我们就可以依由宗大师所引用的经文,来念诵上师的功德,在念诵偈颂文的时候,这里面有说到「善财是思而来此」,在善财这两个字里面,就加上自己的名字,我名某某是思而来此,这样来念诵,并且同时回忆上师的功德。

为能忆念或是感恩善知识,我们可以三种的角度来思惟。第一者「比佛更具有恩惠」这什麽意思呢?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有多少的过去佛,已经成就了,从凡夫地到佛地,花了三大阿僧只劫,累积如是的资粮获得成就的佛,过去的佛是无量无边的,可是我们在这麽长久的时间内,居然都没有听闻到正法,就好像有一大群人,大家都已经得到了希望,都已经获得利益了,可是我们在最边边一个黑暗的角落里面,我们再怎麽的痛哭,再怎麽样的呼叫,都没有人理会我们;唯有悲愍我们的,可怜我们的善知识,他示现凡夫的模样,拉拔我们、提拔我们,把我们拉到有曙光的地方,有希望的地方。所以善知识的恩德,不只比过去的一切佛,都还要来得感恩以外,尤其是在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能够跟我们结上因缘,最主是靠善知识去衔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见到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所以善知识的恩惠,确实比起释迦牟尼佛还要来得大,为什麽呢?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如此的殊胜,可是没有善知识我们怎麽会听到?这是没有办法的。如果这样去思惟,确实对内心,尤其是感恩师长的部分,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就是因为传授教法的缘故,所以我们应该感恩善知识。确实是如此,我们从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里面可以看到,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了一句偈颂文,只是四句话而已,能够牺牲自己的生命,所换取的却是四句话的法义。可是今天我们,我们只是自己不想学,或者不想听以外,上师他真的是不辞辛劳的为我们说法,而且希望我们能够学习。同样的像阿底峡尊者,如同之前我们看到的,西藏人他们是花了多大的心力,甚至於牺牲人命才来换取迎请阿底峡尊者至藏地传法、弘法的。同样的那洛巴,是以多大的苦行,来得到整个教法的口诀,同样的马尔巴也是如此,更何况是密勒日巴。

密勒日巴说实在讲难听一点,确实被马尔巴给欺负到不行,但是这一切都是什麽?我们从过去历史上来看,可以知道,也是唯有如此,这些的弟子们才有今天如此的成就。可是相反的我们呢?就好像等着上师给予我们教法一样,而不是自己去求教法的。我们要知道上师如此的教诫我们,如此的呵责我们,是为了我们能够断除恶业,累积资粮而说的,因为唯有集资净障,这个清净的内续才有基础、才有根本,来增长道次功德,否则没有办法。

第三者也就是内心道谛功德的增长,唯有透过上师的加持,光是这一点我们也要感恩善知识。有时候我们在听法的时候,觉得忽然间有一种未曾有过的欢喜,这种完全是靠上师的加持力而获得的。内外因缘聚合的时候,尤其是对上师的信心很强烈的时候,内心会有过,会发起未曾有过的这种感受、或感触的,那是因为上师的加持。所以透过这些种种的思惟,我们来忆念善知识、上师的恩德,去感恩。这以上是属於意乐的部分,现在我们看加行的部分。

戊二、加行亲近轨理

第二、加行亲近轨理者。如《尊重五十颂》云:「此何须繁说,励观彼及彼,第一个彼是指师所喜,第二个彼是指师所不喜,应作师所喜,不喜应尽遮。金刚持自说,成就随轨范,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长。」总之,应励力行,修师所喜,断除不喜。作所喜者,谓有三门:要怎麽样以加行来亲近善知识呢?一供献财物、二身语承事、三如教修行。如是亦如《庄严经论》云:「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又云:「坚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今讲初者,现在讲第一者,供献财物的部分。

36页)其中初者,如《五十颂》云:「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师,况诸动资财?」又云:「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此是福资粮,从粮得成就。」复如拉梭瓦云:如果自己有上妙的供物,但是我们却供下劣的事物,那会违背师徒三昧耶,因为他本身就代表不尊重。但是有一种情况是如果是师长欢喜,或者是真的自己没有上妙供,我们只要下恶供的话,那就没有所谓违犯的意思了。所以如同拉梭瓦说到:「如有上妙供,下恶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长喜乐於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则无违犯。」此与五十颂所说符顺,如云:「欲求无尽性,如如少可意,即应以彼彼,胜妙供尊长。」此复若就学者方面,以是最胜集资粮故,实应如是。

这是以学徒的方面,现在宗大师讲得非常好,不只对学徒而言,说到了要注意的地方,因为学徒为了能够真正累积资粮,所以最强烈的尊敬心去奉承。就师方面,则必须一,不顾利养。但是从师长的方面,要去注意些什麽呢?就师方面则须注意一点,那是什麽呢?就是不顾名闻利养。如霞惹瓦云:「爱乐修行,於财供养,全无顾着,说为尊重。与此相违,非是修行解脱之师。」这句说得非常好。

现在讲到第二个承事的部分,也就是所谓的身语承师。第二者,谓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当如实赞师功德等。於是讲到第三者,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如教奉行,如教修行。第三者,谓於教授遵行无违,此是主要。最主要对於上师的奉承,或承事,这是以第三者了。如同《本生论》有说到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设若须随师教行者,若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

既然要依教奉行,於是宗大师在此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假设我们所谓的如教奉行,是说当上师引入了我们於非法的、或非理的、或违背戒学的时候,我们该怎麽办?因为我们已经说如教奉行了,所以上师所说的一切我们都必须去奉行,这怎麽办呢?

虽然我们要视师如佛,但是我们也要记得,上师为了我们示现凡夫的样子,所以也为了我们,也可能会示现引导我们进入非理,或违背戒律等这种仪式,这也是有可能的,不是没有可能的。所以这时候我们要依法,而不是依人,以法为主。於是宗大师就引用了律经里面所说的,来作此回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本文里面说到:

《毘奈耶经》於此说云:「若说非法,应当遮止。」《宝云》亦云:「於其善法随顺而行,於不善法应不顺行。」只要是善的都可以作,只要是恶的,纵使是上师叫我们去作,也不应作,故於所教应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

在佛陀所说的《本生论》第十二品里面,曾经有这样一个公案。佛在过去世的时候,那时候有位婆罗门的老师,教佛的前世以及这些其他的同学说,今天我要教你们如何偷盗,因为你们正在学习,所以今天你们偷盗不会犯恶行,不会造罪业。於是除了佛的前世以外,其他都去偷盗了。这时候这位婆罗门的老师,问佛说:你为什麽不去?你为什麽没有反应?於是佛的前世,就跟这位老师回答说:我觉得这不如法,这跟老师平常所教导的是不同的。於是那位婆罗门的老师听到这样的回覆之後,非常的欢喜就说到:我今天是故意试探你们,你们虽然对我非常的尊敬,但是我不希望你们完全接受我所说的一切,尤其是我说到不如法的这些内容的时候。但是今天你是非常有智慧的人,你以智慧来区别何谓是非善恶,纵使是我说的,但是你也不会愚莽的完全接受,这才是对的,於是给予赞叹。曾经有说到这样的公案的缘故,在此就说到《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就说到这样一个公案。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第十二品里面,曾经有这样说,所以对於师所说的教诲,而去诽谤,或者是轻视,带有这种语气,不应该这样子。所以在此又说到了,宗大师非常详细、而且非常谨慎的为弟子说每一个小细节的部分。所以在此说到:

然亦不应以此诸理,遂於师所不敬、轻訾而诽谤等。如《尊重五十颂》云:「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善知识说了不如法的内涵,引导弟子於不如法的内容的时候,应善辞谢而不随转。我们可以善巧的方式来回避,或者直接的去提问,不要随着上师所说的而走,这时候不应依教奉行。如是亲近时,亦如《庄严经论》云:「为受法分具功德,亲近知识非为财。」是须受行正法之分。博朵瓦云:「差阿难陀为大师侍者时,谓若不持大师不着之衣、不食大师之余食、许一切时至大师前,则当侍奉承事大师。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诲未来补特伽罗。我等於法全不计较;虽少许茶,悉计高低;谓师心中爱不爱念──此是心内腐烂之相。」

这以上的意思是什麽呢?尊者阿难并没有因为佛在世,佛希望他做什麽,他马上无条件的完全答应,没有!佛希望阿难作为他的侍者的时候,阿难跟佛提出三个条件,不持大师不着之衣,不食大师之剩余食,许一切时至大师前。佛答应之後,他才答应成为佛的侍者,为什麽要如此慎重?是因为希望教诲我们,未来这些众生在修法的时候,希望重视法,而不是重视茶的好坏,或我的老师到底在想什麽?我要怎麽去配合我们的老师,不是的!不是无条件的完全接受师心中爱与不爱,或是重视茶的多少,绝对不是!所要重视的是什麽?是有没有与法相应。如果我们不重视有没有与法相应,只是在乎茶的多少,或者只是在乎善知识心中想些什麽?想要去阿谀奉承的感觉,这样是教法腐烂的象徵。

藏文直接翻译过来,後面这句话应该翻成「此是究竟腐烂之相」,或者「此是长远的腐烂之相」。什麽叫长远的腐烂之相呢?以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是个腐烂的象徵,应该没有心内的意思。

亲近几时者,我们要花多长的时间,来承事或者亲近善知识呢?如博朵瓦说到,如果是五分钟的热度,我觉得这个很辛苦,好像是一个负担;若是完全不亲近,我觉得我不能够获得成就。所以与其这样,还不如长时间的,也不要过份的好像五分钟的热度一样,完全的阿谀奉承,也不要;但是也不是完全的不尊重上师。长时间的尊重,适中的去承事,这才是最好的。所以我们现在看本文说到:

如博朵瓦云:「有一来者是加我担,若去一二,是担减少,然住余处亦不能成,是须於一远近适中经久修习」。所以要做到的是什麽呢?远近适中经久修习,最主要是後面这四个字「经久修习」,这才是最重要的。这种经久修习的时候,不要一下子对上师很好,一下子完全不理会上师,也不要这样子,应该适中的态度。 

丁四、依止胜利

37页)第四、亲近胜利者。也就是亲近善知识之後,我们会获得什麽样的好处呢?会得到什麽样的利益呢?如同下述的利益,我们将会获得。也就是近诸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於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如是亦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正所摄受,不堕恶趣。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思念者,则不违越菩萨学处。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守护者,胜出世间。若诸菩萨承事供养善知识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又云:「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善知识所有教诫,诸佛世尊心正欢喜。若诸菩萨於善知识所有言教安住无违,近一切智。於善知识言教无疑,则能近於诸善知识。作意不舍善知识者,一切利义悉能成办。」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缘造作善业,转趣善行。能令善友,爱乐欢喜。由是不作恶业,作纯善故,能令自他不起忧恼。由能随顺护自他故,能满无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恶道诸有情类。是故菩萨应依尊重,圆满一切功德资粮。」

於是宗大师又说到,因为我们非常尊敬、恭敬的,如是承事善知识的缘故,所以将来在地狱里面遭受无法忍受的痛苦,可以由现世轻微的病来取代,甚至於在梦中里领受,这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使得过去堕落三恶道的业还清。在这个同时,又能够依由承事师长的缘故,来造作等於供养无量诸佛的广大福报,所以我们现在看本文:

38页)复次由其承事知识,应於恶趣所受诸业,於现法中(在这一世里面)身心之上,少起病恼或於梦中而领受者,亦能引彼令尽无余。亦能把这个业给引发,所以使得这个业感果,业就不再存在的意思。又能映蔽供事无量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胜利。《地藏经》云:「彼摄受者,应经无量俱胝劫中,流转恶趣所有诸业,然於现法因疾疫等或饥馑等,损恼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责或唯梦中亦能清净。虽於俱胝佛所种诸善根,谓行布施,或行供养或受学处所起众善,然彼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议。」又云:「诸佛无量功德神变,应观一切悉从此出,是故应如承事诸佛,依止亲近供事尊重。」

《本生论》亦云:「悉不应远诸善士,以调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不应该远离这种具有条件的善知识,尤其这些具有条件的善知识,他们以三学、三藏闻思修的方式去调伏内心,所行的一切都是善行,所以我们更不应该远离。就像好比如果我们接近他的话,自然能够薰染到他们的这种功德,虽然我们没有刻意的想要去得到他们的功德,或刻意的想要去获得这种善德的薰染,但是自然而然就会得到的。相反的如果我们不遵从,或不尊敬善知识,纵使善知识身上具有无比的功德,可是我们也不会因此而获得善德的薰染。

如同博朵瓦又说到,我有很多的破衣裳,因为破衣裳的缘故,所以所着染的是草秽,而不是金沙。所以善知识所有的功德因为内心的破衣,所以所有的功德不能薰染,而且有一点点的过失,马上就会执着,便会染着,所以如同:

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过,如拖破衣,唯着草秽,不沾金沙。其善知识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过,即便染着。故於一切略略亲近,悉无所成」。

从博朵瓦大师所着作的论文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略略亲近,「略略」这两个字,虽然达赖喇嘛没有作补充,可是从藏文里面看的时候,就是很快的、很短促的、很急促的,瞬间的、或是刹那的,这种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承事善知识,或者亲近善知识,只是一种五分钟的热度,很急着想要获得成就,而去依止亲近的话,那是没有成就的意思。所以所谓略略亲近是藏文的说法,翻成中文是很急促的想要去亲近上师,那是不会获得成就的意思,这是我作的补充。

之前所说的是依止善知识的功德殊胜利益,也就是依师的利益;现在是反师的过患,也就是颠倒依止善知识的过患,而不是不依止善知识的问题而已。如果只是很单纯的没有依止善知识,只是让我们没有办法获得解脱而已,不会因此而造下无比的恶业堕落恶趣,这是不会的。但是如果我们反师,所谓的颠倒依止,那也就是诽谤善知识了。因为善知识是非常殊胜的功德田,如果我们去诽谤,那是一种损害的行为,这种损害行为所感得的恶果,就不可思议了,在此说到这个内涵。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本文: 

丁五、未依过患

39页)第五、不依过患者。所谓的不依,不是单纯的不依善知识而已,不是这样子,而是说颠倒依止;之前之依师,现在是反师的过患,这个我们可能要去注意到。请为知识,若不善依,这句话的藏文就是,说既然我们依止了某位善知识了,可是这种的依止方式是颠倒的,颠倒依止会有怎麽样的过失呢?在此的中文不是很单纯的不善依止而已,应该说是依止颠倒的话,於现世中,遭诸疾疫、非人损恼,於未来世当堕恶趣,经无量时受无量苦。金《刚手灌顶续》云:「薄伽梵!若有诽谤阿闍黎者,彼等当感何等异熟?世尊告曰:『金刚手,莫作是语!天人世间悉皆恐怖。秘密主然当略说,勇士应谛听!我说无间等诸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终不应毁师。』」五十颂亦云:「诽谤阿闍黎,是大愚应遭,疾疠及诸病,魔疫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罗叉盗贼,非人碍神等,杀堕有情狱。终不应恼乱,诸阿闍黎心,设由愚故为,地狱定烧煮。所说无间等,极可畏地狱,诸谤师范者,佛说住其中。」善巧成就寂静论师,所造札那释难论中,亦引经云:「设唯闻一颂,若不执为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贱族姓」。

又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如现在诸佛现证三摩地经云:「若彼於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若不能作大师想者,亦复如是。若於三乘补特伽罗,说法苾刍不起恭敬,及尊长想或大师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无有是处──由不恭敬,沈没法故。」

这以上说到了依止颠倒,或者是反师的一种过患,而说了会增长贪瞋痴等三毒,以及造诸恶业的种种过患。现在又说到另外一种情况,会让我们增长三毒的,就是亲近不善之士,以及亲近恶友;也就是说依止恶师或亲近恶友,也是另外一种使我们增长贪瞋的因缘。所谓的恶友,或者是恶师,他们并不是头上长得像是魔王的面孔来吓唬我们,绝对不是的;他长得不一定很难看,或者是很恐怖。反而所谓的恶师恶友,他们所表态的,所引导的方向,都是嘴巴非常甜蜜的,都说我要帮你,我这样做是为了你,以这一种非常善巧的方式引导我们增长贪瞋的,这个叫做恶师以及恶友。所以在此宗大师又非常详细的,不只说到了依止颠倒师长的过患以外,还特别慎重的提醒,我们弟子众们也不应该亲近恶师以及恶友。在此我们可看到本文:

40页)设若亲近不善知识及罪恶友,亦令诸德渐次损减,一切罪恶渐次增长,能生一切非所爱乐,故一切种悉当远离。念住经云:「为贪瞋痴一切根本者,谓罪恶友,此如毒树。」涅盘经云:「如诸菩萨怖畏恶友,非醉象等此唯坏身,前者俱坏善及净心。」为什麽呢?因为醉象只能够坏身,可是恶友能够坏善以及坏心。又说彼二:一唯坏肉身,一兼坏法身。一者不能掷诸恶趣;一定能掷。如果身体坏掉,大不了这一世而已,他不会把我们丢到三恶道去。可是当我们的善业法身坏掉,那可就不同了,因为没有善业的缘故,无法投生善趣,所以只有恶趣能够投生,一定会堕落恶趣的。

《谛者品》里面也有说到:谛者品亦云:「若为恶友蛇执心,弃善知识疗毒药,此等虽闻正法宝,呜呼放逸堕险处。」亲友集云:「无信而悭吝,妄语及离间,智者不应亲,勿共恶人住。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人近非应亲,由彼过成过,如毒箭置囊,亦染无毒者。」恶知识者,谓若近谁能令性罪遮罪恶行,诸先有者不能损减,诸先非有令新增长。

这叫做恶知识。这句话的意思是什麽呢?什麽叫做恶师呢?什麽叫做恶知识呢?谁去亲近这个人,所有的性罪和遮罪等恶行,以前有过的它不会减损,以前没有过的这种性罪和遮罪反而还会增长,那你所依止的师长,就是恶知识了。

什麽叫性罪?什麽叫遮罪?性罪的意思就是某一种的行为,无论是谁去造作这种行为,都会感得恶业,都会感得恶果的,这个叫做性罪。遮罪是说,佛制定了一个戒律,如果是遵守者,去触犯这种的行为,它才叫做造恶业,才会感得恶果。可是没有接受这个制定,没有受过这个戒律的人,去犯同样的行为,却不会感得恶果,这种的行为叫做遮罪。

就像过午不食来讲,佛对出家人说,过午不食,所以如果没有被佛制定说过午不食,那过午有食也不算犯罪。可是因为出家人,被佛制定为遵守过午不食的戒条,所以出家人过午有食,则会犯罪的。我们现在继续看本文里面有说到:

善知识敦巴云:「下者虽与上伴共住,仅成中等。上者若与下者共住,不待劬劳而成下趣。」也就是下者跟上者的人一起同居,下者他不会马上变上者,他只会变到中者而已;可是上者跟下者一起同住,虽然下者变中了,可是上者不会变中,上者会马上变成下者。这代表什麽呢?我们行善非常的困难,但是造恶非常的简单,所以这也是为什麽要特别小心,远离恶师恶友的原因。所以我们要知道恶师恶友的定义是什麽?无论跟谁在一起,由这个人的言行举止,无论他是怎麽样的花言巧语,反正以前有过的恶业不会减少,未有的恶业又会增长的话,这个人就是恶师,或者是恶友了。这是我们要去记住的一点。

丁六、摄彼等义

40末)第六,摄彼等义者。世遍赞说尊长瑜伽教授者,应知即是如前所说。所谓上师瑜伽非常有名的法门,要怎麽去修学呢?其实就是按照之前所说的内容来修学,如果只修 一两 次上师瑜伽,那是完全没有用处的。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想要,诚心的修法,应该恒常的亲近善知识;而且所依止的善知识,必须要能无错引导的最胜知识。宗大师每一句话都讲得非常诚恳,而且非常的强而有力。我们现在看本文:若一二次修所缘境,全无所至。只修 一两 次的话,没有意义,没有成就。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须恒亲近无错引导最胜知识。尔时亦如伽喀巴云:伽喀其实是屍罗林的名称,因为伽喀巴在墓地里面,在屍罗林里面常常观修、修行的缘故,所以其实伽喀巴的意思就是等於墓地者的意思。「依尊重时,恐有所失。」这句话的意思是什麽呢?如果不知道依止善知识的轨理,而去依止,不只不会带来利益,反而会造成亏损。因此本文说到:谓若不知依止轨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亏损。

可是颠倒的,如果能够如法的去依止善知识,那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根本了,因为一切欲乐的根本,最主要都是由依止善知识而引发的。也就如同之前所说的,光是有智慧了解佛所说的教义是不够的,要把教义配合於日常生活去修行。可是在修行的时候,为了能够使道谛的功德增长,光是单一的因缘是不够的,要众多内外的因缘聚合才有办法。所以能够发起对於法义的感受,最主要是靠依止善知识的力量。所以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有说到:故此依止知识法类,较余一切极为重要。比起其他来讲,能够让我们发起证量的,最主要的根本,最主要的法门,是来自於依止善知识,比起其他更为重要。

见是究竟欲乐根本,故特引诸无垢经论,并以易解能动心意符合经义,诸善士语而为庄严,所以宗大师又引经据论的,引用许多这些先贤大师所说的大论典内涵为根据,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不了解,什麽是依止善知识的轨理,随便依止,那很危险。所以为了让我们不要走入歧途,宗大师在此非常谨慎的为我们宣说:将粗次第略为建设,广如余处应当了知。在此的「广如余处应当了知」,是广从其他的大论典应当了知的意思。我等烦恼极其粗重。确实是如此,如果我们跟某个人讲话讲久了,所说的都是抱怨的内容,都是怨言而已,这代表什麽?内心的烦恼很多,我们很少会去赞叹别人的功德,但是要说八卦、或说某某人的坏处,或者是缺点,这个谈话的时间会非常的长,而且所谈的内容也非常丰富,这代表什麽?虽然一个很简单的行为,也可以知道,我们内心所思惟的,全都是跟烦恼相应的内容,多不了知依师道理,所以一般的人,不可能知道法义,纵使知道法义了,也把佛法当成是知识去学习,怎麽可能会知道依师道理?纵使知道了,也没有去作,知亦不行。所以诸闻法者反起无量依师之罪,反而还发起了所谓的颠倒依止,或者亲近恶师恶友等这种罪行。

即於此罪亦难发生悔防等心,纵使我们犯了这些种种的罪行,但是也不察觉,纵使知道察觉了,但是也不会後悔,不懂得去忏悔,故应了知如前所说胜利过患,数数思惟。要反覆的去思惟之前所说的内容。我们在过去生没有真正的如法去依止,而发起这些种种的罪行,所以今天还是凡夫啊!没有任何的改变,想要离苦得乐,但还是离乐得苦,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诸罪,应由至心而悔,所以我们应该多发防护之心。不只是忏悔过去所犯的罪行以外,并且因为过去已经是过去了,但是最主要是将来,所以多发防护之心,让自己将来不要再次犯错了。

而且自己应该要励力自己,要去具备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佛弟子的功德,让自己成为一个法器,能够接受一切佛陀的教授,自应励备法器诸法,反覆的去思惟善知识的圆满功德,以及累积广大的资粮,累积资粮之後要记得一定要发愿回向,所以在此说到:数思圆满德相知识,积集资粮、广发大愿,为如是师,乃至未证菩提以来摄受之因。若如是者,不久当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识不知厌足善财童子!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护持【嘉拉寺】希望学校及闭关中心
明就仁波切说:德噶禅修中心,就是我的弟子们的家--Yahoo!奇摩部落格
敬邀-诵殊胜宝典《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花朵观天下- 半尺长剑一页书- udn部落格
萨迦法王台湾福慧之旅法会内容

赞助网站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可樂旅遊~康福旅行社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Nissan 台灣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