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瑪巴禪法園4/22~4/25閉關共修 2009年札西慈仁仁波切台弘法之行法訊 更新 準提佛母灌頂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3 10:38:25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3 10:37:37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14讲)

CD(上)道前基础 12-11    达赖喇嘛尊者传授/蒋扬仁钦中译

丁二、思其义大

第二、思惟暇满利大者。为欲引发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我们要如何去思惟这个暇满义大呢?这个人生能够带来暂时和究竟一切的利益,可是我们如果不为究竟的利益而去修学清净正法,只是维持自己的性命,图口饭吃,这样跟畜生是没有两样的。因为畜生为什麽要生存?牠没有其他的意义,只是为了持续牠的生命而已,只要肚子里面填饱了饭,这样就足够了。如果我们人身只是如此,我们人生的目的真的就是这样子,那跟畜生是没有两样的。所以在此说到,旁生亦有,旁生就是畜生的意思,故虽生善趣,虽然我们现在获得了人道,投生於善趣,等同旁生,但是跟畜生道是没有两样的。

弟子书云:「犹如象儿为贪着,深阱边生数口草,欲得无成堕险坑,愿现世乐亦如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同小象牠不知道陷阱,又贪着在陷阱里面的几口草,为了能够吃到那几口草,因为贪食,就不小心堕落於猎人所设下的陷阱。同样的,如果我们只是贪着在暂时的五欲安乐,会因此而去损失很大的利益。跟这个小象为了贪几口草,而被人落下了陷阱,又有什麽两样呢?我们一般修学正法,尤其是要修学大乘教法,不是随便一个修法的工具,随便一种身体就可以了,是需要八暇十满的这种暇满人身才有办法。所以在此宗大师说到:

61页)总之修行如是正法,一般修学正法,尤其是修学大乘教法,所以在此说到,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随一身,不是说随便一种身体就可以,不为完具,须得如前所说之身。必须得到之前所说的,具有暇满殊胜的这种修学工具才可。如弟子书云:「善逝道依将成导众生,广大心力人所获得者,此道非天龙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入胎经亦云:「虽生人中,亦具如是无边众苦,然是胜处,虽然投生於人道,但是虽然有很多的痛苦,也是值得的。为什麽呢?经俱胝劫亦难获得。因为这是纵使经过好几劫的时间,但是也是难获得的。有些天人在临死的时候,会作此发愿,愿我能够将来投生於善趣,这个善趣就是人道,会作此发愿。所以这些的天人,会以人身为发愿的对象,所以在此有说,诸天临没时诸余天云:愿汝生於安乐趣中,其乐趣者即是人趣。」诸天亦於此身为愿处故。

又有欲天,昔人世时,由其修道习气深厚,堪为新证见谛之身,然上界身,则定无新得圣道者,还有一些天人,在之前投於人道的时候,依由之前修学的善法,这种善的随眠和习气非常的深厚。如果以此身来讲,他可以在这一世获得了见道,可是因为投生於上界的关系,因为在上界又没有办法生起圣道,因为上界没有很强烈的痛苦。要生起见道的时候,必须发起很强烈的厌患、出离心,才有办法。所以在上界没有办法,有这种对於痛苦的体会,所以圣道没有办法新生,没有办法初次获得圣道。这也是为什麽,如前所说,欲天亦多成无暇处,故於最初修道之身,人为第一。所以在天界来讲,又如同之前所说的,因为大部分都是安乐在五欲的享受当中,所以也没有所谓时间来学法。当然是有时间,可是问题是他把多的时间,都用来享受去了,修法的时间变成没有了。以修法的角度来讲,最好的修法工具,这个身体,人为第一。

在人道里面有分四洲,此复俱卢洲人,北俱卢洲来讲,不堪为诸律仪所依,因为俱卢洲的人障碍非常的深厚,没有办法得到戒体,故赞三洲之身,所以赞叹北俱卢洲以外的其他三洲,尤其是南赡部洲。因为以无上瑜伽的角度来看,唯有在人道里面,在四洲里面,唯有南瞻部洲,胎生俱有六界的这种南瞻部洲的人身,才有办法能够具身成佛。这是无上瑜伽部里面所说的,唯有南瞻部洲的胎生俱有六界的人身,才有办法能够即身成佛,所以更为赞叹。所以在此说到,其中尤以瞻部洲身为所称叹。是故应当作是思惟,所以要如是的思惟:我今获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无果利?我若令此空无利者,更有何事较此自欺较此愚蒙,而为重大?确实是如此,我好不容易得到这个非常殊胜的身体,修法的工具,我怎麽能够不好好的善利用他,就让他这样空白的度过。如果我没有好好的利用这个人身,那又有什麽比这个还要更愚蠢的事情,有什麽比这个更严重的蠢事,让我去做呢?

曾数驰奔诸恶趣等无暇险处,一次得脱,所以这个业力,我们无始以来到现在,一直、几乎都是在恶趣里面轮转着,好不容易有一次机会,我们获已得脱了。就像我们造了很多的业,好不容易有一个善业,没有被瞋心给摧毁,躲在角落旁边,後来今天随着众多的因缘,突然间这个善业,它的业力增长、业力成熟,这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好不容易我们投生於人道,这时候也没有好好的去应用,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此若空耗仍还彼处者,我似无心,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还不好好的去修学,浪费了此生,那我到底还有没有心肝,我似无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要不!难道我是被人下蛊了,所以让我变得非常愚蠢了吗?由此等门应数数修,如圣勇云:「得何能下种,度生死彼岸,妙菩提胜种,胜於如意珠,功德流诸人,谁令此无果。」好不容易在轮回的时候,能够种下度脱生死彼岸的种子,这个妙菩提的胜种子,菩提心、大悲心等,这种的殊胜功德早胜於一切世间的所有如意珠宝,这种大悲心、菩提心的功德,唯有人才有办法真正强烈的生起,这个工具唯有人道才有,没有其他更殊胜的工具,能够在我们尤其是在轮回当中能够作此大利。

《入行论》亦云:「得如是暇巳,我若不修善,无余欺过此,亦无过此愚。若我解是义,愚故仍退屈,至临命终时,当起大忧恼。若难忍狱火,常烧我身者,在快死亡的时候,随着业力,如果是投生於地狱,尤其是炎热地狱,或者是寒苦地狱的时候,会随着业风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像,这是绝对有的,会看到好像自己活生生的被火给焚烧、燃烧。粗猛恶作火,定当烧我心。难得利益地,由何偶获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狱,如受咒所蒙,我於此无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62页)敦巴亦谓慬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慬哦亦於每次修时必诵一遍,入中论颂中,「若时自在转顺住,设不於此自任持,堕险成他自在转,後以何事从彼出?」而为心要,《入中论》的这句偈颂文的内容,就是说当自己有能力的时候,要好好的为自己准备,改天自己没有能力了,变成别人的掌中物的话,想要再逃脱,或者想要再去作些什麽,都只得听别人的了,那时候後悔也都来不及的意思;应如是学。如其观待毕竟义大,如是观待现时亦然,谓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办,此诸道理亦应思惟。也就是有了这个暇满人身,我们不只是成办今世的利义,後世、甚至於再後世,甚至於解脱生死,不只是自己解脱生死以外,为了他人而解脱生死的这种利义,我们都能够成办,因为人身它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

过去的天竺的这些大师,像是龙树父子,无着兄弟等,像是藏传的一些传承上师,一些大成就者等,就像是密勒日巴,他们所得到的身体,他们修身的工具──这个人身,跟我们现在的人身是一样的。都是母亲胎里所出生的,都是五大和合的人身,没有任何的差别。所听闻的教法也是一样的,所获得的传承也是一样的,为什麽他们有成就,我们没有?只是自己有没有这个魄力,下这个决心而已,自己愿不愿意去努力,愿不愿意下这个决心。所以我们人身的力量,绝对不可小觑。它要来成办有利益的事情,力量非常的强大,它绝对可以作到,同样的要伤害的话,没有比人更有破坏力的。

从地球生物形成一直到现在,在天空上飞的动物有多少?在海里面会游泳的动物又有多少?可是没有比人,更能够破坏这个世界,从历史上我们大家都是心知度明,大家都知道的。所以我们不要小看我们人的智慧,它的力量真的非常非常的强大,只是看我们要往那一个方向去走而已,行善?还是行恶?如果我们投生於人道,不好好的去行善,还不如不要投生人道好,造那麽多恶业作什麽?对不对!既然投生於人道了,我们知道善恶是非明白之後,那就要好好策励自己,下定决心努力去修行善法,不要再浪费时间了。从生下来到现在,我们吃了多少饭,穿了多少件衣服,如果我们吃这麽多饭,穿这麽多件衣服,只是为了维持生命,那还有什麽意义?不是吗?仔细的去思惟。

如是观待,若增上生,若决定胜义大之身。若不昼夜殷勤励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坏,如至宝洲空手而返,後世亦当匮乏安乐,莫得暇身。若不得此,众苦续生,更有何事较此欺诳。应勤思惟,如圣勇云:「若众善富人,由无量劫得,愚故於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难忍忧恼室,如商至宝洲,空手返自家。无十善业道,後亦不能得,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乐?他欺无过此,无过此大愚!」如是思後,当发极大取心要欲。如《入行论》云:「与此工价已,令今作我利,於此无恩利,不应与一切。」又云:「由依人身筏,当度大苦流,此筏後难得,愚莫时中眠。」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梅乌的食物是一个糌粑糕,一种糌粑所作的糕,藏文叫做「梅乌」的一种食物叫梅乌食。应如是思,发起摄取心要欲乐。

博朵瓦在比喻里面,就说到了稀有珍贵的种种比喻。在此的骑野马,并非是一般的马而已,看起来有一点像驴,牠并非是驴,但是看起来又像驴。纵使投生於人道,可是如果我们投生於人道的时候,没有教法的话,像是黑暗期,完全听不到佛法的声音,这样我们如何能够知道,脱离生死苦海的方法?没有办法!所以要有教法。我们现在不是投生於黑暗,完全没有佛法的时代,现在我们可以听到教法,现在教法安住在这世界。虽然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会住五千年,可是我们现在并不是教法完全毁灭,完全消灭的时候。可是纵使佛陀的教法在世,可是如果我们投生在一个完全听不到教法,那也很麻烦。虽然教法在这世间,可是投生的地方,我们接触的环境,却是完全听不到教法,那跟没有正法的黑暗期是一样的。

可是也不是,今天我们好不容易非常幸运的,投生在一个可以听到正法的地方,可以闻到教法。如果可以听闻到教法,在这个环境下,可以得到正法的滋润;可是自己本身因为根门不具的缘故,看也不看到,听也听不到;如果看不到是还好,至少还可以听得到;如果听不到也看不到,现在还有办法,因为现在可以透过手,我们可以去摸,可以透过手的触碰,而知道文字所要表达的文义,这也还好。但是更麻烦的是智障,如果是智障的话,那怎麽办?那根本没有办法去思考,但是不是啊!今天因为我们非常的幸运,也没有这些的违缘,我们不是智障者。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虽然不是智障,也有智慧去思惟,而且五根都具足,也投生在一个正法,出生在一个具有正法的背景家庭,具有这样的佛法传统习俗。可是如果心生邪见,认为没有前後世,没有因果的话,那怎麽办?那根本是没有基础可以学习佛法。学习佛法最基本的根本完全不在,因为否定了前世、後世,否定了因果。可是我们不是这种邪见者,我们没有邪见。所以透过这些道理,种种的思惟,我们应该庆幸,真的能够遇到这麽好的教法。既然在这一生好不容易因缘聚合,内外因缘聚合,让我们遇值到如此殊胜的传承和教法之後,那就好好的去利用它,否则的话,真的是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如同「」有说到:「应作人身如意宝,不作人身灾祸源。」确实是如此。如果我们好好的应用这一生,我们可以因为人的智慧确实不可思议,比起其他的动物或生命体,人的智慧可以发挥到无限。要运用它来好好利益他人,确实可以帮助许多的人,不只是对自己,对於其他人都可以带来无比的帮助。这样不只能够让今世获得更有意义,後世也能够铺上安乐之路。再後世,或者以究竟角度来讲,能够圆满自他二利,我们人生绝对有这样的能力可以作得到的。可是相反的,如果要去伤害别人,如同之前所说的,没有比人更遭糕的,那真的是灾祸源,所以「应作人身如意宝,不作人身灾祸源。」 

确实是如此,不要因为我们好不容易得到的人身,拿来作累积或制造恶业的因缘,那真的太可惜了,与其如此,还不如不要投生於人道好了。所以很诚恳的对自己问说,「你有没有把握,到目前为止?」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吃了这麽多饭,穿了这麽多的衣服了,到目前为止,我到底有没有作些有意义的事情,问问自己。如果有最好不过,如果没有,那好好的把握现在,好好把握时机,不要再浪费时间了。因为人身不是一次再一次,很容易能够获得的,是非常、非常难得的,这点我们要知道,好吗?

丁三、思惟难得

62末)第三、思惟极难得者。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说,事教中就说到了,我们从恶趣死後,再转为恶趣,那跟大地的沙土一样多;可是从恶趣死後,到善趣,如同爪上的灰尘一样的少。同样的从人天的善趣死了之後,投往到恶趣,如同大地的沙土一样的多;可是从人天善趣死後,到善趣的话,如同爪上尘一样的少。所以投生到善趣,无论是从恶趣来,或从善趣来,都是一样的非常困难。我们现在可以看本文说到:

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如爪上尘。从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故从善趣恶趣二俱难得,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难得?为什麽会这麽难得呢?如《四百颂》云:「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是故诸异生,多定往恶趣。」谓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胜妙品。

我们世间的人,大部分所作的都是恶业,所造的都是与烦恼相应的行为,要去行善真的是难之又难,要去行与烦恼相应的恶业,非常非常的简单。而且还认为,恶业是我们自然的一种…,会认为好像没有贪瞋,这个人就不是完完整整的人一样,好像认为贪瞋是一种自然现象,居然会有这种的概念产生。所以我们要真正去行善法非常的困难,这也是为什麽我们问自己就可以知道,我们相应恶业的多,相应烦恼的多,还是相应善法的多,如此的问自己,自然的就知道了。所以这也是为什麽,生到善趣非常的困难,生到恶趣非常的简单,就看他自己的行为,就连贪瞋都认为是一个自然现象,那更何况是其他的呢?由贪心、由瞋心所造的,几乎都是恶业,所以在此有说到,「谓善趣人等」纵使我们现在在人天,可是我们多数所造的行为,大部分都是十恶业,因为都是很自然而然的,我们只要一不小心,所作的行为,一般都是相应於恶业的,所以「非胜妙品」。

由是亦多往恶趣故。这也是为什麽,我们所作的几乎都是恶业,这也是为什麽我们所感得的果报也几乎都是恶趣。又如於菩萨所起瞋恚心,一一刹那,尚须经劫住阿鼻狱,也就是无间地狱,尤其我们对菩萨生起瞋恚心,只要这个瞋恚心多久,这个瞋恚心发起的每一个刹那,都足够让我们住在无间地狱里面,况内相续。现有往昔多生所造众多恶业,果未出生、对治未坏,岂能不经多劫住恶趣耶?

我们对菩萨很容易生起瞋恚心,因为菩萨绝对不是从他的外表当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菩萨,而对他起瞋恚心,不是的!而是他内在的功德,所以他才成为菩萨的。可是我们一般的凡人不知道,这个人有没有修,所以我们很容易去诽谤别人,在这个情况下,因为菩萨和凡夫,他们从外表去看很难分别,以凡夫的眼光来讲我们无法分清。所以这时候,只要我们对,某一位真的具有菩提心的这个尊者,但是外相看似凡夫的这样一位菩萨,生起瞋恚心的话,那真的就非常非常危险了。更何况是我们过去所造的这麽多的恶业,还没有感果,而且还没有去忏悔它,怎麽可能不会使这个恶业感果,让我们在恶趣待更长的时间呢?这是绝对会的。

如是若能决定净治往昔所造恶趣之因,防护新造,则诸善趣虽非希贵。如果我们决定要忏悔往昔所造的恶业,而且我们再也不造作新的恶业,那投生善趣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可是真正的能够做到的人,有多少呢?非常非常的少。然能尔者实极稀少,若未如是修,则定往恶趣。既入恶趣,则不能修善,相续为恶,故经多劫,虽善趣名亦不得闻,故极难得。

如果我们没有这种魄力,下定决心忏悔一切的恶业,以及不再造作任何新的恶业,我们没有这种的魄力和决定,变成我们所造的,还是跟往昔一样,还是继续再造恶业,这样的话必定会成得恶趣的果报。一但到了三恶道的话,要去行善是难之又难,可是要一直在三恶道里面轮转,却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因为在恶趣里面行善,是非常困难的,如同我们可以看到,就像在畜生道的这些动物们,他们要发起善心,应该非常非常困难,很难!因为善心是要透过智慧,要发起心力去行持的善行;可是要造恶业,非常的简单,因为像动物之间有互相的搏斗、互相斗诤,互相的瞋恨,这种都会有。

所以不要认为在三恶道里面受苦,好像只有还业的部分,错了!他还是继续在造恶业的。可是很可惜的,要让他们行善,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是堕落於地狱,在地狱的时候,不只只有受苦,而且还有许多的怨言、瞋恨,那种的恶业是更加恐怖,但是要行善是非常非常困难。所以变成导致连人天的这种名称,都听不到,因为一直在恶趣里面打转,所以如同《入行论》里面有说到:

《入行论》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恶全无善。若时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未能作诸善,然已作众恶,经百俱胝劫,不闻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说人极难得,如龟项趣入,海漂轭木孔。虽刹那作罪,尚住无间劫,况无始生死,作恶岂善趣?」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也就是如果我们认为到了恶趣之後,还掉了以前恶业的债,所以还完债之後,自然就可以投生到善趣,投生善趣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啊!如果有这种疑惑,在此回答到:

即受彼苦之时,时时为恶,从恶趣没後,仍须转恶趣,在受苦的时候,不是只有受苦而已,不是在受苦的时候,不会烦恼,不会的!也是会有烦恼,也是会随着烦恼造恶业的。所以,一直在恶业里面打转的话,变成只有在恶趣里面一直在打转,一直在打转,这样的话,很难有机会会脱离,到善趣啊!故难脱离。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脱离,谓正受彼时,复起诸余恶。」如是思惟难得之後,应作是念而发欲乐摄取心要,谓:若使此身为恶行者,是徒耗费应修正法而度时期。

64页)如《亲友书》云:「从旁生出得人身,较龟处海遇轭木孔隙尤难,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若以众宝饰金器,而用除弃吐秽等,若生人中作恶业,此极愚蒙过於彼。」《弟子书》中亦云:「得极难得人身已,应勤修证所思义。」此又如大瑜伽师谓慬哦云:「应略休息」。答云:「实当如是,然此暇满实为难得!」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坌宇」这是个地名,雕房名玛卡喀,甚为壮丽,次为敌人所劫,经久失坏。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极痛惜,这个老人非常伤心,因为这个雕房为劫了,後有一次闻说其房为主所得,自不能走,後来他听到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得到这个雕房之後,自己并没有能够走得很踏实,走的时候就是颠颠跛跛的,但是却凭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而且他甚至欢喜的说:今得玛卡喀,宁非梦欤?这不是作梦吗?所以我们今天获得暇满人身,要有这个老人获得雕房一样的欢喜心才是。今得暇满,亦应获得如是欢喜,而修正法。」光是欢喜也是不够的,这欢喜心来作什麽?是来修正法用的,乃至未得如是心时,应勤修学。所以还没有生到这种欢喜心,要在暇满义大这部分多多的加强。

针对暇满的内容,如果我们真的要发起具足条件,具相心要的修行,必须要思惟四法。那四法呢?第一需修行,第二能修行,第三必须现世修,第四必须现在修,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何谓需修行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想离苦得乐,离苦得乐唯有依赖正法才能,所以「我必须修行」,这是决定。第二能修行,我绝对能够修行,因为外缘的善知识,以及内缘的八暇十满我都具足了,所以「我绝对能够修行,我有能力能够修行」。第三不只有我有能力能够修行以外,我今世必须要修行,因为暇满并不是每一次都可以得到的,而且非常的困难。第四我不只要今世修以外,「我要现在修」,我现在不修,我想有明天、有明天…,这样永远不会修了。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该配合着念死无常的概念来作修行,念死无常的内容在下述会说,如果在这里讲的话,然恐文字繁多,所以至下当说。我们现在可以看宗大师所着作的本文里面有说到:

如是若於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如果我们想要於暇满的内容上,发起具有条件的具相、取心要的修行。所谓取心要就是,对於暇满主要的内容,或者是它的精髓,具有条件的这个具相的精髓,如果我们想要获得,须思四法。其中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皆唯爱乐而不爱苦,然引乐除苦亦唯依赖於正法故。能修行者,谓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悉具足故,此复必须现世修者,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须於现在而修行者,谓何日死无决定故。其中第三,能破推延於後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虽於现法定须修行,然於前前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後後修行,亦可不趣懈怠。总摄此二为应速修,作三亦可,是则念死亦与此系属,然恐文繁,至下当说。

经由上述种种的道理,应该反覆的去思惟,这样的话,我们的思惟力才能强大。如果没有办法作到上述所说这些详细的内容去正思惟,我们可以简略的、大意的去作观修。其观修的内容是什麽呢?就像暇满的体性是什麽? 为何暇满利大的道理?以及以何因缘成办暇满?以这种的方式来作观修,「随所相宜从前说中取而修习」也就是说从之前所说的内容,去撷取重要的部分作观修。

其中谈到暇满的因,真的是很难得。不要说暇满的因,就连善趣的因,都非常难得,为什麽呢?因为真正要持戒清净的人,非常难得。更何况是暇满,不只要戒清净为根本以外,还要施、戒、精进、忍辱、静虑、智慧等为助伴,再加上无垢净愿等为结合,要有这些众多的因缘才有办法。所以暇满确实是非常、非常难得,是极为稀少的。我们以这全世界来讲,三千大千世界先不讲,就以这个南瞻部洲,这个地球来作比喻好了。全世界六十多亿人口里面,能够听闻到佛法的人有多少?很少!听闻佛法之後,对佛法产生正信的人又更少。对佛法有信心,可是想要修行的人,却又少之又少。反倒是拿佛法来作买卖的,穿佛法的三衣的面具的人,带上三衣的这种面具,佛法的一个面具,以佛法作为赚钱工具,来作买卖的人,那真的是很可耻,很羞耻的一件事。所以真正的听闻到佛法,但是正信佛法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在修行的时候,明明知道烦恼的过患,想要断除烦恼,可是真正断除烦恼的,想要彻底的去消灭烦恼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麽戒清净的人很少、很少的原因。而且再加上现在的这个社会,有时候我们很容易事不从心,生意也不如意的,这时候我们就会想说,这因果到底是不是对的?为什麽布施的人,反而变穷了;或者不杀生的人,吃素的人,反而更短寿的,有时候会产生这种疑惑。这代表,对佛法虽然有信心,但是信心坚定的人,更少了。所以要促成暇满的因缘是这麽样的不稳定,是如此的飘浮不定,我们在这种不稳的因缘下,怎麽可能获得暇满呢?更何况是今天纵使我们信心坚定了,可是把烦恼视为仇敌,我们真正做到了吗?问自己嘛!

无论外在的暇满人数有多少,可是自己本身暇满的因缘有没有具足?往自己的内心看。就像好比我们去一个百货公司,百货公司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五花八门的生活用品,可是自己钱包里面没有钱,有再多的可以购物的东西,可是没有用,因为自己没有钱。同样的道理,无论外在的暇满人数有多少,可是自己本身暇满的因缘有没有具足?问自己呀!而且我们仔细的想一想,我们对佛法有如此的信心,也听闻到正法,也有善知识,自己本身也获得暇满的功德,可是当我们去对治烦恼的时候,力量是多麽的微弱。

行一件善行的时候,有了前行没有正行,有了正行没有结行,有了结行,正行和前行又不行,所以真正圆满善业,太困难了。念经或者是念诵早晚课的时候,诵到一半又想昏睡;如果没有昏睡的时候,又忘记回向;如果念的时候也很有精神,回向的时候也回向得不错,可是前行的动机又居然错误,这种事例比比皆是。所以我们所行的善业的力量,怎麽可以跟自己所行恶业的力量比呢?太难了。明明知道恶业需要忏悔,可是四力的这个忏悔,是唯一恶业的对治力,可是真正四力忏悔的力量要生起,太难了吧!

对於往昔已造的恶业要产生後悔心,这个辜且我们可以作到,但是防护心呢?许下自己承诺,永远不再作的这个防护心,我们真的作到了吗?相反的,我们还一次再一次的反覆的去造作这些种种的恶业,所以我们怎麽会对往昔所造的恶业,真正的发起後悔,真正的後悔有发起吗?真正的防护我们作到了吗?如是的去思惟,我们就可以知道「真的,我们行恶业也太简单了」,就连作梦的时候,跟烦恼相应的恶梦,大部分所作的梦,只要有梦境的话,几乎都是跟烦恼相应的梦;跟善法相应的梦,非常的稀有难得。所以如果我们真正作到与善法相应的梦的时候,当天就会非常的高兴,因为这非常的难得。所以从这个小地方,我们可以知道,无论外在的暇满因缘是如何,最主要是内在暇满的因缘有没有具足,这个比什麽都还要来得重要,自己好好的观看自己内心,自然就会知道了。现在看宗大师在本文里面有说到:

65页)如是若由种种门中正思惟者,变心力大,故应思惟如前所说。若不能者,则应摄为如何是为暇满体性,现竟门中利大道理,因果门中难得道理,随所相宜从前说中取而修习。其中因门难获得者,谓仅总得生於善趣,亦须戒等修一净善,特若获得暇满具足,则须净戒而为根本、施等助伴、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现见修积如是因者,极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总若别,皆属难得。由果门中难获得者,观非同类诸恶趣众,仅得善趣,亦属边际,观待同类诸善趣众,殊胜暇身极属希少,如格喜铎巴云:「殷重修此,余一切法由此而引生」故应励力。

我们不要认为自己已经年纪老了,所以「我已经没有能力修行了,走也走不动,想也没办法想啦!」不要这样想。我们的身体再怎麽的遭糕,毕竟他是暇满身,比三恶道的畜生、地狱、饿鬼的身躯,还要殊胜个上千、上万倍。纵使是老人的身体,只要是暇满身,一定有他的殊胜,再怎麽样的遭糕,身体的情况再怎麽样的坏,至少也可以念一句六字大明咒,我们至少也可以观想菩提心吧!虽然菩提心要生起是非常的困难,可是至少我们可以多多的祈祷发愿,为能生起菩提心而发愿,再怎麽样的不行,我们都能够作到。

我们不要作一个非常愚蠢的人,就像一个人他手持着金砖,但是他把现有的金砖给抛弃了,居然到其他地方,後来到一个寺院面前,在一个佛像面前,发愿祈祷,愿我明天得到黄金,那岂不是很愚蠢的行为吗?我们不要笑别人,其实我们就是这种人。自己现有的暇满,没有好好的把握,但是一直祈求三宝,让我们後世能够再继续获得暇满,不是吗?我们就是这种人,不是吗?所以多多的思惟,不要浪费现有的时间,好好的珍惜暇满,好好的运用他。

在作正行观修的时候,像之前一样迎请资粮田,观想资粮田在前方安住之後,顺着《广论》里面所说的次第和内涵,如是的这样去思惟。从一开始的八暇十满,那八者,那十者,自圆满的五者是哪五者?他圆满的五者是哪五者?如是的这样去思惟,为何义大的?让自己生起欢喜。生起欢喜之後,再祈求传承上师,还有前方的资粮田,加持於我,愿我及一切有情众生,能够早日获得暇满义大的这种证量,断除一切的懈怠,或者是颠倒的执着。之後再作一种观修,观修前方的资粮田,流入甘露,融入於自身,净化所有的罪障,作此观想,之後再作回向。

        如是的这样反覆的去观修、修行,直到真正发起宗大师在上面有提到的,

这种欢喜心为止,如是欢喜的去修学善法。这以上已经结束了暇满的部分。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终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15)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殊胜 唐东嘉波传规 百岁长寿佛(洛嘉玛)
敬邀护法-恭印玛哈嘎拉、嘎里法相集
中阴文武百尊超渡法会之功德
台湾大哥大基金会
SHE爱的面包 助学传爱行动-台湾世界展望会

赞助网站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TOEIC多益英語測驗-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Phowa.com.香港
英國倫敦商會考試局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