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變月瓔珞莊嚴 蘇南嘉措仁波切招財祈福加持會 巴楚大圓滿百年迎新財神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3 10:56:31
學習次第 : 进阶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16-2讲)

壬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76页)第三、当发何等念死心者。也就是念死无常要怎麽观修的呢?念死无常的一种观修方式,绝非是对於佛法完全没有了解的,一种恐惧死亡的观修方式,绝对不是的。就是说我会离开我的亲友,好恐怖,我好担心,我要跟他们分离,如果只是很担心会离开你的亲友,而产生畏惧,这种观死无常的方式,是对於法义完全没有学习过的畏死方式,畏死之理,并不是在此所要发起的念死无常。所以在此宗大师有说到:

若由坚着,诸亲属等增上力故,恐与彼离起怖畏者,乃是於道全未修习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发彼心。在此所说的念死无常,绝非是这种的心,若尔者何,那是什麽呢?凡是由业和烦恼所带来的这个身体,是绝对会死的,这是一种法性,这是不可能不死的。所以纵使我们害怕,或者畏惧这种死亡,但是也是於事无补,因为这是无法遮挡的,谓由惑业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於死。故於彼事虽生怖惧,暂无能遮。虽然我们害怕,但是这是没有办法依由你的害怕,依由我们的害怕,而去遮挡死亡,所以在此我们要观修的念死无常,是为了什麽呢?

宗大师说到:我们要害怕的是,如果还没死之前,没有时间来得及为後世舖路,来灭除诸恶趣因,没有累积成办增上生因而死亡,应该要感到恐怖,为此而说到了念死无常。所以在此说到,为後当来世间义故,为了能够成办後世的利益,未能灭除诸恶趣因,未能成办增上生因、决定胜因,即便没亡而应恐怖。所以我们要害怕的、要畏惧的是,如果没有去除恶业、遮止恶业,如果没有累积善业,而死去的话,这应该感到恐怖才是;而不是一直在缘死好恐怖呀!远离亲友好恐怖呀!不是这个意思的。

因为我们恐怖的内容,如同上述所说的,如果还没死之前,没有好好准备,这是值得我们去畏惧的事情,因为後世绝对会堕落恶趣;依由这种的怖畏之心,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现在有时候可以去修学,我们才会有所修作,才会去修学法义。这样能使我们在临终的时候,没有怖畏。为什麽?如果没有成办法义的修行,终不能脱离生死,以暂时的利益来讲,也没有办法获得增上生,会堕落於恶趣,这样才是真正的恐怖。所以透过这种念死无常的畏惧,能够令我们不只成办究竟的决定胜以外;就连暂时的利益,也可以让我们後世不会堕落於恶趣,再继续获得增上生。所以在此宗大师说到:若於此事思惟怖畏,则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临终无所怖畏。若未成办如是诸义,总之不能脱离生死,特当堕落诸恶趣故,深生畏惧,临终悔恼。本生论云:「虽励不能住,何事不可医,能作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观世法性,诸人作罪当忧悔,又未善作诸妙业,恐於後法起诸苦,临终畏惧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忆作如是事,复善修作白净业,安住正法谁畏死?」

四百论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谁有决定,此弃怖畏故,岂畏於死主?」故若数数思惟无常,念身受用定当速离,则能遮遣,希望不离彼等爱着。由离此等所引忧恼增上力故,怖畏死没皆不得生。

上述的意思就是说到,因为我们反覆的思惟无常,我们自然就会决定,其实身外之物,终究有一天是要离开的,死亡那一天是绝对要放弃的,所以我们不会对身外之物,抱着太大的期望;也不会因此而说,我会离开等等,由这种贪着的增上力,而去产生对於死的恐惧,这也不会产生。我们为什麽那麽怕死呢?其中有一个因缘就是,我们没有办法舍得现世所得到的一切。如果我们已经下定决心,死的时候是完全的分离,是不可能带走,那对现世的贪着,自然就能减少到最低。由这种的贪着而产生无法舍弃,舍不得而产生的这种畏惧,自然也能够离开,这样对於死亡的畏惧因缘,也能够减少,所以就不会怕死了。因为很多人是怕死的,其中之一个最主因素,就是他们没有办法舍弃,现世所得到的这一切。

壬四、修念死理(分三)

    癸一、思决定死

癸二、思惟死无定期

癸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

  癸一、思决定死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谓应由於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门中修习。此中有三:癸一、思决定死,癸二、思惟死无定期,癸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思决定死、死无定期、死时除法外余皆无益,这三种就是在此所谓的三种根本。在每一个根本都有说到三种因相,所以总共有九个因相。每个根本之後又说了一个决断门,所以三种根本的缘故,而三种决断门。

第一根本「思决定死」的决断门是什麽呢?所以一定要修法,因为决定死故,「一定」要修法。思惟死无定期的缘故,所以「决定现在」修法。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故,「唯有」修法,所以说到三种决定门。现在我们看到思惟决定死的部分,初中有三,又有说到三者因相,第一个根本又说到三个因相,第一个因相是什麽呢?

77页)分中分三。一、思惟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这是第一因相。我们现在看本文里面有说到:谓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因缘,可以阻挡死亡的来临,就像是无论我们具有任何,再怎麽样殊胜的身躯,最後这个身躯都是会败坏的,就连具有三十二相好,八十种随形好的佛,也必须示现涅盘相,也是必须要离开这世间。所以如同:无常集云:「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庸夫?」这以上说到,无论任何种身躯,都必须得败坏。

不只我们获得任何种身躯都得败坏以外,在任何的地方,都会有死亡的来临,并不是说我们逃到那个地方,就可以避免死亡,没有这回事的。所以在此有说到,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於何处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无,亦非可住诸山间。」前後时中诸有情类,终为死摧等无差别,即如彼云:「尽其已生及当生,悉舍此身而他往,智者达此悉灭坏,当住正法决定行。」於其死主逃不能脱,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胜光大王经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坚硬隐固成就坚实,不坏不裂无诸陨损,至极坚强纯一实密。触天磨地从四方来,研磨一切草木本干及诸枝叶,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脱,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於退却。大王!如是此四极大怖畏来时,亦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於退却。何等为四?谓老、病、死、衰。这四者是没有任何的因缘可以去退却的,大王!老坏强壮,病坏无疾,衰坏一切圆满丰饶,死坏命根。从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脱,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於静息。」迦摩巴云:「现须畏死,临终则须无所恐惧。现在害怕,死的时候就不会害怕了。我等反此,可是我等是刚好颠倒,现在无畏,至临终时,用爪抓胸。」

决定会死的第二个理由,是思惟寿无可添增,但是他的减损却是无有间断,也就是每一分、每一秒,我们的寿命都一直在减损当中。就像是一头羊,被拉到屠宰场,在这条路上,他在往屠宰场的方向走的时候,羊每走一步,他的寿命就等於减损一节,其实我们的寿命就是如此。我们只是不去思惟这个现实的情况而已,但是一旦我们去思惟的话,我们就应该警惕自己,不应该再浪费时间了。因为寿命是没有办法添增,而且确实我们一步又一步的、一秒又一秒的,我们正在迈进死亡的方向了,跟死亡是越来越接近了。在此宗大师有说到:

78页)二、思惟寿无可添,无间有减者。如入胎经云:「若於现在善能守护,长至百年或暂存活。」极久边际仅有尔许,纵能至彼,然其中间寿尽极速。谓月尽其年,日尽其月,其日亦为昼夜尽销。此等复为上午等时而渐销尽,故其寿命总量短少。此复现见多已先尽,所余寿量,虽刹那许亦无可添,然其损减,则遍昼夜无间有故。入行论云:「昼夜无暂停,此寿恒损减,亦无余可添,我何能不死?」此复应从众多喻门,而正思惟。谓如织布虽织一次仅去一缕,然能速疾完毕所织;为宰杀故,如牵所杀羊等步步移时,渐近於死;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险岩垂注瀑布──如是寿量亦当速尽。

79页)又如牧童持杖驱逐,令诸畜类,无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无自在引至死前。此诸道理,应由多门而勤修习。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经织,随所入纬线,速穷纬边际,诸人命亦尔。如诸定被杀,随其步步行,速至杀者前,诸人命亦尔。犹如瀑流水,流去无能返,如是人寿去,亦定不回还。艰劳及短促,此复有诸苦,唯速疾坏灭,如以杖画水。如牧执杖驱,诸畜还其处,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如传说大觉窝行至水岸,谓「水淅淅流,此於修无常极为便利。」说已而修。《大游戏经》亦以多喻宣说:「三有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等观戏,众生寿行如空电,犹崖瀑布速疾行。」又如说云:「若有略能向内思者,一切外物,无一不为显示无常。」故於众事皆应例思,若数数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实无利益。

确实是如此,宗大师现在在呵斥我们。如果我们反覆的思惟无常的话,看到任何的法相,看到诸法的万物,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其实都在示现无常给我们看。我们不要因为自己学习的不够精进,不知如何修,而来抱怨说,我确实有在思惟,我确实有在想,可是我没有成就,我没有证量,这样抱怨没有用。

如迦摩巴云:「说思已未生,汝何时思?昼日散逸,夜则昏睡,莫说妄语。」确实是如此呀!有些人来找我的时候会说到,我有照大论典的内涵而去修学,可是为什麽这个证量都生不起来呢?於是好像有一点带来怨气的感觉。我平常都会这样回复说:「格卢玛桑嘉措」是一位非常有福报的、非常有智慧的大学者,可是他的大成就,不是一下子能够成办的。这麽有福报的人,还需要花四十年的苦行,最後才有真正的成就,更何况是我们呢?真正的成就绝非是一两年可以成办的事情,要反覆的思惟;光是思惟一两次,或者是想到的时候,才五分钟的热度,这种去观修是没有用的,要反反覆覆,数数的思惟,一次再一次的,使内心跟法完全相应於一起,所看到的一切都看成法相的话,这样才是真正的思惟到。

非但寿边为死所坏,而趣他世,即於中间行、住、卧三,随作何事,全无不减寿量之时。我们所作任何一切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寿命一直都在减短当中,从什麽时候开始呢?从入胎的时候就要开始,首从入胎,即无刹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於中间生存之际,悉被老病使者所牵,唯为死故导令前行。故不应计於存活际,不趣後世安住欢喜,所以有什麽值得我们欢喜?如同有一个人,他从高峰跌下来,就是掉下来的时候,还没有碰到地面之前,他应该不会欢喜。同样的道理,我们从一生下来,就已经决定往死的方向走了,而且牵引我们到死的这个死主,不是其他,是烦恼、还有烦恼的奴隶,也就是老病衰等,引导我们到死亡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什麽值得欢喜?就像一个人从高崖掉下来,还没有到碰地之前,有什麽好欢喜的?

譬如从诸高峰堕时,未至地前空坠之际,不应欢乐。此亦如四百颂释引经说云:「人中勇识如初夜,安住世间胎胞中,彼从此後日日中,全无暂息趣死前。」破四倒论亦云:「如从险峰堕地坏,岂於此空受安乐,从生为死常奔驰,有情於中岂得乐?」此等是显决定速死。

所以之前说到的第一个理由,在死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因缘,可以去遮挡,也不会因为自己的身躯,有所与众不同,而不死,也不会;也不会因为自己所在的地方很特别,所以不会死,也不会,没有任何的因缘可以遮挡死的来临,所以死是绝对会来的,绝对会死,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我们寿命没有办法去添增,相反的我们寿命一直无有间断的在减损着,透过这种思惟来去思惟决定会死,现在讲第三个理由。

第三个因相是「思於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死者」,我们不只决定死以外,而且如果我们没有去思惟念死无常,而这样死去的话,我们绝对没有时间去修行的,所以我们死去的时候,只能没有法义的死去。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说自己还有时间,或认为我还有时间可以学习,其实错了!因为我们很多的时间,都毫耗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像睡觉就花一大半的时间,大多的时间都是在散乱。少年的时候因为那时候年轻,而且根本也不会想要修行,可以说除非非常有善根以外,几乎是普遍来讲不太可能的,一直到二十岁的时候,不会修。到老的时候,想要修可是已经没有办法了。

所以真的是如同「广达仁波切」说的,「没修没修二十载,要修要修二十载,未修未修二十载,空白自传已记载」。确实是如此,如果我们期待修法的时候会来找我们,错了!如果我们抱着这种期望,或者是我们想等因缘一切聚合,等世间的事情完全做好了之後,我再修学,那真的我们就会像「广达仁波切」所说的空白自传就会记载了,那是绝对的。

小时候不可能会去修,除了非常、非常有善根的这种特殊情况以外,一般是不会修学的;可是真正能够学法的最好时候,就是乘我们年纪还轻,头脑还非常清楚,年幼的时候,这是最好、最好的修法期。可是一般普遍人是不会修,读小学、中学、大学,都在一般世间的所知上打转,就学一般世间的知识而已,所以「没修没修二十载」就这样过了。

等到思想成熟了,比较能够思惟的时候,说不定因为比较成熟的个性,再加上社会的历练,会觉得外在的物质没有办法满足内心,於是想要去学习教法;可是却又因为工作上的压力,或者家庭上的琐事种种,所以「要修要修二十载」。嘴巴里面一直想说要修、要修,可是实际上都没有修,於是又散乱的这样度过。直到老了、退休了,想说好不容易静下来可以修学,可是那时候是真的想要学习,可是因为身体已经衰退了,不像以前一样的健康,又有病苦;而且老的时候,记忆力又不是很好,又没有办法专心,专注力又变弱了;所以又会抱怨之前为什麽不好好修,就在抱怨的情况当中,反覆的念着这个怨言,於是又「未修未修」又这样渡过了二十年,我们的人生就这样记载,确实是这样子。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宗大师在本文里面有说到:

80页)三、思於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死者──谓纵能至如前所说,尔许长边,然亦不应执为有暇;谓无义中先已耗去众多寿量,於所余存亦由睡眠分半度迁,又因散乱徒销非一,少壮迁谢,至衰耄时,身心力退,虽欲行法,然亦无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时实为少许。《入胎经》云:「此中半数为睡覆盖,十年顽稚,念年衰老,愁叹苦忧及诸恚恼亦能断灭,从身所生多百疾病,其类非一亦能断灭。」破四倒论亦云:「此诸人寿极久仅百岁,此复初顽後老徒销耗,睡病等摧令无可修时,住乐人中众生寿余几。」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余能修法尚无五载。」

如是现法一切圆满,於临死时唯成念境,如醒觉後,念一梦中所受安乐。我们人生确实是如此,就像我们在作梦里面,作到生老病死的梦;於是醒来之後,以前所发生的就变成一种回忆而已,其实人生就是这个样子。虽然从小到大,看似好像有几十载、几十年,可是对於过去的记忆,在瞬间几秒当中我们可以忆念起,好像完全经历了过去所遭遇的这一切,几十年的经历好像在几秒钟当中,就能够忆念起来一样。其实人生就像梦境一样,就是这麽的快就过去了,只是我们没有去察觉而已,我们没有去思惟这个内涵。

若死怨敌定当到来,无能遮止,何故爱着现法欺诳?如是思已,多起誓愿,决断必须修行正法。透过这三种的道理,让我们决定必须修法。如果我们在人世间,再怎麽样的贫穷困苦,因为还是有有心人士会帮助我们,虽然自己的所有的亲友都不在了,可是我们真的很苦很苦的时候,别人也会怜愍我们、会可怜我们,再怎麽的糟糕,还是有办法去生存的。可是当我们死掉的那一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帮你,没有的;能够帮助自己的唯有自己平常所造的善业,唯有如此而已,因果丝毫不爽。

当死亡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是随着什麽而走?这只有一个因缘,就是随着所谓的业力而走,很现实就是这样子。业力不是无因而有的,是自己去造作的,所以因果丝毫不爽。我们意识续流这样走下去、持续下去的时候,最主要是随着业力而转,这个业是自己造作的。所以自己平常造善业,在那个时候,我们的意识就会获得了利益,就会获得帮助;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方式,能够在我们死亡的那一天,帮助到我们,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没有任何的人能够帮助我们。

如本生论所说而思:「嗟呼世间惑,匪坚不可喜,此姑姆达会,亦当成念境。众生住於如是性,众生无畏极希有,死主自断一切道,全无怖惧欢乐行。现有老病死作害,大势怨敌无能遮,定赴他世苦恼处,谁有心知思爱此。」迦尼迦书中亦云:「无悲愍死主,无义杀士夫,死主他是没有任何的悲愍心,而且他杀人是没有理由的,现前来杀害,智谁放逸行。来杀的话,无论是再怎麽样聪明的人,再怎麽狡猾的人,都没有办法脱出他的手掌心的,故此极勇暴,猛箭无错谬,而且他一旦决定要杀谁,没有人能够逃出他的手掌心,所以死亡来临的时候,就是这麽的残酷,乃至未射放,当勤修自利。」所以直到死亡还没来临之前,我们有时间能够好好的修学,就是有自在的能力,可以让自己修学;否则的话,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再後悔也都来不及了,绝对来不及的。

所以死亡的来临,并不是有一个死神会来招呼我们,绝对不是的。一旦生的因缘促成的当下,其实促成生的因的本身,它就具有坏灭的性质。促成生性的时候,已经形成了死性,所以既有生必有死。其实死的因,就是生的因,生的因一促成,生的时候,在生性形成的当下,就形成了死性。因为每个因缘都是具有坏灭性,这坏灭性最主要是由因而转,这就是无常性,就是这麽的现实。

现在说第二个根本,思惟死无定期,也就是说虽然从今天起,一般来讲,最多最多,人就是活到百岁,这个死期是已经决定了。可是这中间,从现在到一百岁这中间,何时会死,我们不知道。今天会不会死?也不一定。可是如果我们的心,朝着会死的方向去思惟,那才会有准备;如果我们的心朝着不死的方向,那就不会去准备後世的事情,只会为今世而准备了。如果我们的心,一直朝不死的方向,那就会一直准备今世的利益,为今世而作筹备,那这样直到死的时候,我们都一直为今世而作筹备的事情。所带来的结果是什麽呢?死亡的那一天只有忧悔的死去,而对後世是完全没有任何的准备,那後世呢,就是绝对到三恶道去了。

所以纵使今天没有死,但是为了後世而准备的缘故,所以不只能够成办後世的利益,而且这一世我们的利益也能够随顺成办。因为行善事,不只是为了後世而已,我们在行善事的同时,我们的内心深处是紮实的、是充实的;所以内心的深处,是带来一种快乐,是有自信,有勇气的。当我们讲到为了後世而筹备,好像今世完全都忽略了,其实不是的;成办後世利益的同时,其实直接获得利益的是现在的心;所以成办後世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内心真的是快乐的。因为他一直在造作乐因,而且乐因在造的时候,不只在果位的时候会感得快乐以外,其实乐因在造作的当下,内心已经是快乐了。更何况是,如果今天真的是要死的话,我们就有准备了;如果不死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其实已经做了不仅是对今世有利益的事情,对後世也有是有帮助的,何乐而不为呢?

就像我们知道,从今天一直到某天,这中间会有敌人来伤害我们;可是不知道那一天会来伤害,我们要随时保持谨慎的心来预防。如果没有这种预防的话,那很危险的,他何时会打过来,我们不知道呀;我们只知道,从今天到某一天起,会打我们、会来攻击我们,可是不知道什麽时候,所以我们要随时保持警戒的态度。同样的,死亡也是如此,我们先看宗大师的本文:

癸二、思惟死无定期

81页)第二、思惟死无定期者。谓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间何日而来亦无定期,即如今日谓死不死俱不决定。然心应执死亡方面,须发今日定死之心。以念今日决定不死,或多分不死,绝对应该不会死,如果心朝着不死的方面,其心则执不死方面,便专筹备久住现法,这样的话,只会为了现法而筹备,不能筹备後世之事。於此中间为死所执,须带忧悔而没亡故。这样就没有时间去筹备後世的事情,死亡的时候,绝对是忧恼的、烦恼的,而且後世绝对是三恶道的,若日日中筹备死事,则多成办他世义利,纵不即死,造作此事亦为善哉。若即死者,则此尤其是所必须。如果死的话,当然是之前要作准备了,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损害大敌,从此时期至彼时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来,须日日中作其防慎。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则能修作所当趣赴後世义利,不更筹备住现世间。

如果我们的心朝着,应该会死的方向去思惟,那我们就会去准备後世的利益,而不会把重心摆在今世了。好比我们知道这个地方,不值得我们久住,我们就要搬去另外一个地方;如果我们知道的话,就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装潢这个地方,因为我们要准备搬家了。但是相反的,如果我们决定要住在这里,要永远的住在这里,我们就会慢慢的去作这个房间或房子里的装饰,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在这个房子,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不是要搬,我们就是要住这个房子,这是永久居住的地方。

同样的道理,若未生起如此意乐,於现世间见能久住,便筹备此,而不修作後世义利。如果我们的心一直朝着,我不会死的方向,就像我们的心,自然就习惯这个房子,现世就是我永久的利益之处,这就是我永久居住的地方,於是就会在今世上作很多筹备的事情,就不会想到後世了。可是相反的,如果我们的心朝着,会死的方向而去作思惟,我们就觉得这个房子是不坚固的,我们随时都要搬家,於是就会筹备更多的钱,或者是更多的准备,来让自己迁移到後世去,作後世利益的筹备。譬如若念久住一处,则计设备住彼所须,若念不住当他往者,则当备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须发起必死之心。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明就仁波切说:德噶禅修中心,就是我的弟子们的家--Yahoo!奇摩部落格
中阴文武百尊
南印度色拉杰僧伽大学
殊胜观音?地藏菩萨 -- 慈悲?愿满
自我教言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讲解

赞助网站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寧瑪巴大乘佛學會
西藏敏竹梅芭藏香
台北縣藏密薩迦喜金剛協會-
佛教世界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