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丹大手印教授 財寶天王毗沙門聚財寶瓶.瑪哈嘎哩護法法會 尊貴的 索南達吉仁波切返台了!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3 11:08:15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3 11:07:05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19-1讲)

CD(上)共下士道 8-4    达赖喇嘛尊者传授/蒋扬仁钦中译

丑二、修行应学

107页)之前讲的是属於遮止的学处,现在讲的是属於应行的学处,三种修行应学者。谓於佛像,若塑若画,随好随丑,不应讥毁,置尘险处,及押当等,不敬轻毁,皆当断除,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因为归依佛的缘故,所以我们对於佛像要特别的恭敬,无论是塑造的佛像,或者是画像,无论这个画家或制造佛像的这个工是好、好坏,都不应该对於佛像有所批评,也不应该把佛像安置在有灰尘的地方,或者是危险的地方,更糟糕的是拿佛像来做押当当品等,这是更不应该了。尤其是把佛像作为是一种买卖的交易,好像是作买卖的物品一样,这样是更不应该了。犹如大师,应该把他视为是导师而来作尊敬。

亲友书里面有说到,亲友书云,「随工巧拙木造等,智者应供善逝像。」分辨阿笈摩说,劫毗罗和摩纳婆,也就是他对於有学道和无学道的僧众,说了十八种粗语,像是汝等象头,岂能了知是法非法?所以之後,他就感得了十八种异熟果,十八种异类的头形,摩羯陀鱼等。所以在此说到分辨阿笈摩说,劫毗罗摩纳婆,由於学无学僧众,对於有学道和无学道的僧众,说十八种异类恶语。谓云:「汝等象头,岂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异类头形摩羯陀鱼。自迦叶大师时,乃至释迦法王住旁生中。

杂事中说,同样的在《法句经》里面,也有说到,拘留孙大师般涅盘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经二次作是讥云,他曾经有这样嘲笑说到:「今令树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後善成已,深生忧悔,将其工价,造一金铃,挂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颜丑恶,身形倭小,声音和美,名曰善和。故於佛像不应说言,此如此类,所以我们不应该对佛像说三道四,这样的话,由如是因感得如是果,於他所造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广大,不应讥毁及遮止等。

如同大瑜伽师供养一尊曼殊师利文殊菩萨的像,给予阿底峡尊者觉窝前面,并且请觉窝观视佛像,所以在此说到:大瑜伽师奉曼殊像,於觉窝前,请观视云,「此善丑何似,若善妙者,可将绒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钱金授与购取。」那时候觉窝回答说:文殊菩萨那有不好的?只有工人,他制造佛像的塑工上,是中等而已,那时候阿底峡尊者是如此的回答。所以觉窝答云:「至尊妙音之身,无所不善,师工中等。」说已置顶,於是就放在自己的顶部,於一切像,悉如是行。

所以有时候我们这些画师,或是画佛像的,或者是塑造佛像的,这些佛像塑造者,我们都要特别的小心。有时候自己没有谨慎的去塑造这尊佛像,因为它已经做出来了,对这个佛像不恭敬又不行,可是想要恭敬的时候,因为看他的工,实在是…真的并不是很令人随喜的情况下,有时我们会想要去嘲笑,笑又不行,不笑又不行。所以真的,我们在画佛像,或塑造佛像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否则很容易造成别人造恶业的因缘。

虽於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同样的只要在任何的纸上,有写到正法四句以上的这张纸,当然论典或经书更不用说,应该都要远离不敬,以及断除一切的不净。什麽叫做不净呢?像是拿经书去做抵押,当为买卖的货物,或者随便放在地面上,或者有灰尘的地方,或者跟鞋袜摆在一起,或者是跨越经书等,这种都是完全不应该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在学经典的人,尤其是我们出家人,时常要跟经典生活在一起,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在经典上面放笔、放有的没的,这种都是不应该做的,所以要特别小心。

所以在此有说到,虽於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灰尘险处,鞋袜并持,及跨越等,这些都要断除,应起恭敬,等如法宝。传说慬哦瓦善知识,凡见有持经典来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又说觉窝至哦日时,有一咒师不从闻法,大依怙尊见一记录,以齿污秽沾其经书,也就是有时候我们在翻经书的时候,会用舌头去舔自己的手指,沾自己的口水去翻阅经书,这是绝对不行的。於是阿底峡尊者看到之後,深生不忍,说云「可愍!不可,不可!」说不可以这样做,咒师生信,遂从闻法。霞惹瓦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无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师者,是坏慧因。现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痴之因,若愚过此,更有何能?」

108页)若於僧伽,或出家众,持沙门相及於其相不骂不毁,又一切种不应分党,也就是在家人只要看到穿上袈裟的出家众,我们应该恭敬,把他视为僧宝,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毁骂,诋毁或者是责骂。出家人自己本身,也不应该说:我这边、你那边,不应该有这种分党的情况,视如怨敌,云汝等我等,应当敬重,犹如僧宝。劝发增上意乐会云:「希乐功德住林薮,不应观察他过失,不应起心作是念,我是超胜我第一。此憍是诸放逸本,永不应轻劣苾刍,一劫不能得解脱,此是此教正次第。」敦巴仁波卿与大瑜伽师,见碎黄布,也就是看到僧衣,或者是僧衣旁边,已经破碎的僧服的布料的时候,在行路中,皆不轻越,并且抖置净处,抖一抖之後,放在乾净的地方,如是行持,应随修学。自能如何恭敬三宝,则诸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经云:「作集如何业,当得如是果。」造什麽样的因就会感得如何的果,由如是因感得如是果。

所以如同在家众,要去尊重出家众般的,出家人也应该好好的遵守戒律,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在家人去尊敬供奉的对象才是。所以我时常说到,出家人数不一定要多,但是一定要精,一定要好,否则不只自己的善根会受到损害以外,由自己的行为,也可能会影响到在家人对出家人整体的看法,於是去诽谤出家人。他不会去诽谤个别的出家人,一般在家人看到某个出家人行为不妥当的时候,就说:这些出家人,或者出家人的行为都不妥当。

所以由自己个人不正当的行为,影响到整个出家人的名誉,这是非常不好的。不只对自己不好,对整个僧团也不好;不只如此,对於这个诽谤的在家人,其实他现在诽谤的因缘,最主要是由谁去形成呢?是由自己不正当的行为去形成的。由於我们的恶缘使得他人去造恶业,这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呀!所以我们要谨慎小心才是。

子二、共学

109页)共学分六,初者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归依者。谓数思惟如前所说,内外差别,及三宝中,互相差别,并其功德。

因为归依三宝,随念三宝的恩惠,所以我们应该恒常精进的,去修学对於三宝的供养。我们可以从小事情,或者是日常生活的每个小细节,只要自己注意的话,其实很多的事情我们可以不用花很大的辛劳,但是却可以累积很大的福德。像是我们每一次在进食的时候,都应该如此的思惟,其实今天能够进食,最主要是因为过去的善业,所以才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们投生於人道;所以纵使投生於人道,也不会说吃也吃不饱,穿也穿不暖,其实这都是因为过去所累积的种种善业,才能感得如果的善果。身为佛教徒,引导我们行善断恶的,最主要当然也是三宝的恩惠,所以我们才会办法真正的去持善,并且去断恶。所以就等於现在我们所进食的每一口饭,最主要都是来自於三宝的恩惠。因此在进食之前,对三宝作供养,如果我们恒常的去学习,如此的这样去供养的话,也可以累积很大的福报资粮。

所以在此说到,第二随念大恩恒勤供养,嚼噉之先亦当供养者。如三摩地王经云:「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此是以获饮食为喻,随自所有一切乐善,悉应了知是三宝恩,由报恩德意乐供养。此中复二,谓供养事及供养意乐。

供养事又有十事,那十事呢?供养事有十者,我们首先先讲前三者,现前供养、不现前供养、以及俱供现前以及不现前两者的供养,先讲前三者。现前供养、不现在供养、以及两者都是供养的对象是什麽呢?在此就说到了两者,所供养的身以及塔这两者。

所谓身的意思,就是指对於胜应身的佛,也就是未示现涅盘佛的真身来作供养,这部分我们现在没有办法作到,因为佛已经示现涅盘了,所以这种的现前供养,我们是没有办法作到。第二个就是供养塔,也就是为佛而去盖造的这些佛塔等,而去作现前的供养。所谓现前的意思就是自己亲眼看到,并且亲自前往而去作供养,这叫现前供养。所以在此就针对这二事说到现前供养。

不现前供养,就是虽然并非亲自看到,或者亲自前往去供养,可是却为一切的佛、一切的佛塔,以意乐观想来作供养。又像是佛涅盘之後,为了能够供佛,所以我们造佛像,以及造佛塔等而来作供养,这是属於非现前供养。

两者皆是,也就是既是现前供养,也是非现前供养,这种两者皆是的供养是什麽呢?那就是观想胜应身的佛,以及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佛塔,跟其他的十方三世诸佛和十方无边佛塔的法性,都是一样的。所以在法性相同当中,我供养一尊佛,其实我也等於供养其他所有一切佛;我供养一座塔也等於供养所有十方无边之塔,以这种法性无有差异、无有差别的概念,来诚心供养,说到这三者。

所以在此说到,初者获广大福报,但是第二者又会获更大的福报,第三者会获得最大的福报。所以我们在供养佛和佛像的时候,应该作无自性、法性相同的概念来作供养,那福报会非常的广大。所以在此宗大师的本文有说到:

初中有十,供养身者,谓亲供养真佛色身。供养塔者,谓供为佛所建塔等。现前供养者,谓前二事,现自根前而设供养。不现前供养者,谓佛、佛塔非现在前,普为一切佛、佛塔故而设供养。又若於佛般涅盘後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数等,亦非现供。若供此二随一之时,作如是念而供养者,谓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现前供养此二,亦即供养其余三世一切诸佛,及供十方无边佛塔。此是俱供现不现前。也就是此是同时俱有着现前供养以及不现前供养两者。论说初者获广大福,第二较前获大大福,第三较前获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养时,应忆法性无所差别,先当遣意供养一切,极为切要。

自作供养者,谓非由於懈怠、懒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第四者自做供养者,不应由於自己的懒惰或者懈怠等而教人去做,而自己不供。我们应该要学习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当他年岁已高的时候,他手都是颤抖着,可是他却坚持要自己亲自供水於三宝田,这是我们最好的典范,我们要好好的去学习才是。

教他供养者,谓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诸有情贫苦薄福,无力供养,若教此供,当获安乐,由悲愍心,唯教他供。也就是说自己看到了这些贫困众生,为了能够使他们累积福报资粮,所以给他们资物,让他们去作供养,由悲愍心而去劝使他们行持供养。教他供养,这是第五。

第六、又亦劝他共供养者,也就是不只自己做以外,也教他人所做,两者都俱有,谓自他俱共同供养。在自供养、他供养、以及自他俱共同供养,这三者来讲,哪个福报为大呢?那个福报为小呢?如同之前所说的,现前供养、不现前供养、以及俱现及不现前供养,这三者的解说的时候已经说到。所以如同之前所说的,自作供养的福报为大、教他供养福报为更大、自他俱同供养福报为最大,所以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第七、财敬供养者,谓供种种衣服、饮食、卧具、坐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薰香、末香、涂香、华鬘、伎乐及诸灯烛,敬问礼拜,奉迎合掌,唱种种赞,五支遍礼,五支遍礼呢,我们在礼拜的时候,一定要五个地方触碰到地面,所以这也是为什麽大论典里面,时常看到「五支遍礼」,五支礼敬的意思。身体那五个地方一定要碰到地面呢?双脚的膝盖,以及双手的手掌,还有自己的额头,这五个地方一定要触碰到。有时候我们因为懒惰,当然膝盖是绝对会碰到地,但是有时候手掌没有完完全全的触碰到地面;尤其是额头,会嫌地面太脏,所以额头没有碰地的。这样会变成四支礼拜,这是经典上未曾有过的,这不是真正的礼拜,所以我们要记住,既然要礼拜,就要以五支触地的方式来作礼拜。右旋围绕,以顺时钟的方式来绕佛、绕塔。

又供田等无尽奉施,又供摩尼耳环、臂钏,诸庄严具,下至供养诸小鸣铃,散诸珍奇,缠宝缕线,供养诸佛,或佛塔庙。

第八者、广大供养者,谓以如是利养恭敬常时供养。此复有七,谓所供物,众多微妙,现非现前,自作教他,至心欢喜,猛利胜解,而为供养,复将此善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第九者、非染污供养者,谓不由轻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养,殷重供养,不散漫心而设供养,不以贪等杂染供养,不於信佛国王等所为得利敬而为供养,以随顺物而设供养。什麽叫随顺物呢?随顺物就是远离不净物,而称为随顺物。随顺物者,谓诸净物,远离不净。不净物的定义是什麽?雌黄所涂,酥所灌洗,酥油所灌洗的,局啒罗薰,黑香还有安息香,达赖喇嘛虽然在此没有多作解释,但是我在字典看到的是,黑香还有安息香,黑白的黑,他又称黑香、又称安息香,叫做局啒罗香。以及遏迦花(有毒的花)等及诸所余非清净物。被这种物给污染的都是属於不净。远离上述所说的这一切,就是属於净物了。所以在此说到,随顺物者,谓诸净物。什麽叫净物呢?就是远离不净。像是雌黄所涂,酥所灌洗,以及局啒罗香所薰,或者由遏迦花等及诸所余非清净物,这些都属於不净物了。

110末)又若如是财物供养,自无所集无从他求,应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来诸供养具,以欢喜俱及於广大胜解俱心,周遍思惟,一切随喜少用功力,而修无量广大供养,摄集菩提广大资粮,恒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欢喜心,当勤修学。又如宝云经及建立三三昧耶经所说,无主摄持诸华果树及珍宝等,亦当供养。这是属於无主供养,对於这种财物供养,不只是自己的财物,也就是之前在第七的时候说到「财敬供养者」。财敬供养的时候,不只是自己的财物可以作供养以外,也可以作无主供养。无主供养就是说,像山河大地,或世间的一切不被人所占有的,不被任何人所占有的一切美妙之物,都可以当成供养三宝的供养物,最主要是自己的信心,把世间最好的一切,甚至是三千大千世界,十方无量世界所有最好的一切都作供养,这也是可以的。

现在讲第十者的供养,正行供养者,谓於下至构牛乳顷,甚至在挤奶的时候,我们都可以作到正行供养。所谓正行供养也是十者供养里面,最主要的一者。无论在任何的时刻,都让自己的内心思念着法义,让自己的心与法相应,如是思惟。精勤修习四无量心,四种法集,随念三宝,波罗蜜多,及能胜解甚深空性,无分别住,於净尸罗,起防护心,於菩提分,六度四摄,精勤修学。若能由此十种供养供养三宝,应知是名圆满供养。由如是等,兴供养时,有六意乐,前边讲到十个供养事,现在讲到供养意乐,意乐有那些呢?能於三宝随一之所,少分思惟,而生无量广大果利:一者无上大功德田,二者无上有大恩德,三者一切有情中尊,四者犹如邬昙妙华极难值遇,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出现。在此应该这麽说,於三千大千世界的任何一世界中,唯有独一出现,因为每一个世界都有一尊佛会来到这世间,而不是说三千大千世界只有一尊佛,所以这个我们要去注意的,要不然有时候会搞混,以为这三千大千世界只有释迦牟尼佛一尊,不是的,是每一个世界一尊佛。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如是思惟,於三千大千世界的某一世界中,唯独出现一尊佛。

六者一切世出世间圆满根本,作是思惟而设供养。此等是如菩萨地说而正摘录。恒常时中,於如是等随应而行,若遇佳节及大时会,当随力能修妙供养。

111页)复次恒须受饮食故,尔时若能首先供养无间缺者,因为我们每一天都要进食,所以在每次进食之前,先作供养的话,只要我们能够养成这种习惯,则是少用功力,而能圆满众多资粮,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花太大的力气,但是却能够圆满许多无边的资粮,故随受用净水以上,应以先首至心供养。就连喝水的时候,都要想说,如此这种受用的顺缘,也都先供养给三宝,也就是让自己的心,随时随地的跟三宝是黏在一起。而且因为对三宝的尊敬,所以当自己所受用的任何一切,都先想要让三宝去使用,最主要是要训练这一颗心。

此复非以糕之瘀处,什麽叫糕之瘀处呢?就像我们一般就像西藏人来讲,当我们讲到荟供的时候,就会觉得有很多的酥油,是很可口的,但是让我们听到朵玛的时候,就是用水作的,之後好像是给乌鸦的,可是荟供的时候是送到自己的嘴巴里面。所以我们作荟供的这些东西的时候,会作得比较好吃,可是作朵玛的时候,他就不放酥油只放水而已,这是错的。真正供养给三宝,应该比我们所吃的还要好才对,可是我们却刚好颠倒。所以在此说到,此复非以糕之瘀处,菜叶黄处,是须择其妙者而供。都选最好的而来作供养,最主要是训练我们这一颗心,让这颗心随时随地跟三宝黏在一起,跟三宝相应在一起。因为尊敬三宝的缘故,所以自然而然我们就会想说,自己有好的都会给自己最心爱的或最亲近的人一份,自己还没进食之前,都会先给自己的双亲、父母亲。同样道理,自己还未进食之前,会把最好的先给三宝来使用,之後自己才使用。

又供茶时,现一切人,如洒扬尘,唯弹少许,不成供养,而且在供茶的时候,看到很多的灰尘,他不是真的供养,只是洒洒而已,故意把灰尘压下去,这样根本不是供养,是霞惹瓦语录中出。譬如有一极肥沃田,至下种时而不下种,任其荒芜,如是废止,实生不忍。如是能生若现若後一切善乐,最胜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时中,常恒无间,堪种一切善乐种子。复应於此如经说云:「当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极堪惜。有这麽好的福德田,而且也不是有所谓季节性的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长出如此善妙果实,一切善恶的最胜福田,但是我们自己却荒废了他,不去培养他、种植他,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故如赞应赞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间非有,施处尊第一,是净令座净。犹如虚空界,横竖无边际,於尊为利害,异熟无尽际。」於最胜田,尚不见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无贤善相,故一切时,当勤精进供养三宝。若如是行,由於胜田种善根力,於诸道次,慧力增长。所以如果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有所谓的故於听闻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义,修习相续不生,慧力至极微劣之时,透过这种的资粮田,平常在三宝的资粮田上,尽量的让自己去种更多的福报资粮,这是最好、最好的口诀,来让自己解除上述的所有种种困扰。因为三宝田随时随地都在,只要我们愿意去用心栽培我们的资粮,去种植我们的资粮,种植我们的福报,由这种福报资粮的力量,让我们听闻能持文、思惟能解义、修习则生正功德。要不然,纵使听闻也不知道在说什麽?思惟的话也稿不懂,去修行的时候,内心也没有感觉,这代表我们福报不够。所以宗大师在此非常殷重的弟子众说到,这是最好的口诀教授。

所以在此如宗大师在本文有说到:於诸道次慧力增长,故於听闻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义,修习相续不生,就是在自己的心续上不生证量,慧力至极微劣之时,依福田力,是要教授。这是口诀,这是教授的心要。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诗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虽小极增长。」又如说云:「供养亦复不赖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罗及诸净水,并无主摄诸供具等,皆可供养,无余财物,应如是行。如现实有而不能舍,作是念云:「我无福德极贫穷,诸余供财我悉无。」等同博朵瓦云:最主要是要有信心,如果我们随时随地的,心都是跟三宝黏在一起的,把一切自己所拥有的,都供养给三宝,当自己看到好的风景,好的美景的时候,也观想只要世间的一切美好,都供养给三宝,希望三宝也能享受这种的美景,随时随地有这种概念的话,其实三宝不会在意我们供什麽?最主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应用这三宝田,我们就能够累积福报资粮,因此我们能有更大的资粮来行善断恶,以及生起证量,这才是三宝所在意的、所在乎的。否则我们供养,好像是上师命令我们要去作的一个差事,随便应付的话,就如同博朵瓦所说的:「於一秽螺盃中,略掷少许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诸生盲欺明眼者。」就像你在一个很肮脏的杯子里面,放一点点的香草,却说这是栴檀、这是冰片、这是妙香水等,一个瞎子骗一个有眼睛的人一样,一个瞎子拿这麽肮脏的东西去骗一个有眼睛的人是一样的。

又如朴穹瓦云:「我於最初供养香草,其气辛辣。次有四合长香供养,其气甘美。现在供养,若沈水香、嘟噜迦等,其气香馥。」虽然我们供养的时候,首先我们的资物或者是供物,并不是如此的圆满,并不是如是的美妙,可是因为反覆的供养,所以自己跟三宝的信心,和三宝的距离越来越近,对三宝的信心越来越坚定,而且因为反覆的去串习,有去训练,所以我们的福报资粮会越来越浑厚。由这种的福报资粮再去供养的话,我们那时候供养的力量就会非常的强大,变成自己越供越有福报,越有资粮。所以在此说到,若於微供轻而弗供,则永生中终是唯尔,若纵微少,发起殷重,渐得上妙,如果只是随便应付的话,永远都是随便应付,所以所得到的福报也是如此的微弱,因为是随便应付而得来的。可是纵使我们只是少少的物质来作供养,但是我们内心却是如此的丰厚来供养的缘故,所以所得的资粮是非常美妙的、善妙的;应如此师行持修学。传说此师每配一次,须用 二十二两 金之香。若诸已得资具自在大菩萨众,尚化其身为多俱胝,於一一身,复各化现百千等手,往一切刹,经无量劫,供养诸佛。

也就是菩萨们,他们在作供养的时候,会将自己化身成遍满虚空的化身,而来作供养,对一切的诸佛作此供养。所以因此有一些人,这些人就是对经典不认识的这些人,他们对三宝资粮田作少许供养之後,就很容易感到满足的这些人说,我们对无上菩提,是不要抱着希望的,你看菩萨们,他们都这麽供养,我们怎麽会有希望呢?不要这样讲,这种是胡言乱语,不要听他们的。所以宗大师在此说到:

诸由少许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极少知解,造次乱言,以是应如宝云经中所说而行。菩萨们今天能够如此,不可思议、殊胜的供养,是因为一开始从少,慢慢累积起来的,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菩萨们能如此供养,而让自己灰心说,对无上菩提没有希望,不要这样想。

如云:「应当听闻诸契经中,所有如是广大供养,广大承事,由其最胜真实善心,增上意乐,回向诸佛及诸菩萨。」最主要是我们的这颗心,只要我们的心念越大,心念越强,供养的力量就越强。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2009年放生活动-文殊师利佛学会的部落格 2009/3/6
殊善遍成广博林- Yahoo!奇摩部落格
听闻集- Yahoo!奇摩部落格---穹拉惹对仁波切.悲青增格西.法王开示
邬金刹土--莲师的净土
奇美嘉措寺

赞助网站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台灣會議中心
台灣會議中心
慈濟大學圖書館網路資源
雪域明珠-西藏: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