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喜身心靈文教中心簡介 佛陀教育基金會暑期大專青年生命樂活營 台南貢噶寺藥師佛消災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3 21:32:12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3 21:30:24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30-2讲)

丑三、修增上意乐

223页)第三、修增上意乐者。如是修习慈悲之後,应作是思:噫!此诸有情,可爱悦意如是乏乐,众苦逼恼,云何能令得诸安乐,解脱众苦?便能荷负度此重担,下至语言亦当修心。前报恩时虽亦略生,然此说者,仅生慈悲与乐离苦,犹非满足,是为显示须有慈悲,能引是心,我为有情成办利乐。又此非唯於正修时,即修完後,一切威仪皆能忆念,相续修习增长尤大。修次中篇云:「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於一切威仪之中,於一切时一切有情,皆当修习。」悲是一例,随修何等所缘行相,一切皆同。如大德月大论师云:「心树自从无始时,烦恼苦汁所润滋,不能改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谓如极苦「敌哒」大树,以一二滴糖汁浇灌不能令甜。如是无始烦恼苦味,薰心相续,少少修习慈悲等德,悉无所成,是故应须相续修习。

癸二、修习希求菩提之心

第二、修习希求菩提之心者。由如前说次第所致,便见利他定须菩提,起欲得心,然仅有此犹非满足。光是想要说,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这种想法的话,这是不够的,而是什麽呢?如归依中说,由思惟身语意三事业功德,先应尽力增长净信。论说信为欲依,次於彼德发起诚心证得之欲,则於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种智必不可少。所以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这种想法,虽然是很好,可是光这点不够,必须要去了解,佛身语意的三种功德。要真正的看到,而且要让自己生起定解,唯有一切种智,才能够真正圆满他利。所以以自利而言,以他利而言,为了能够圆满二利事业,必须要获得一切种智,这种的定解要发起。

能为引生发心之因,虽有多种,然悲为胜,在生起菩提心的次第来讲的话,或者是他的因地上而言,大悲心是最主要的。因为对於众生的怜愍心的力量越强大的话,那种的责任感,则会越强,那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想法,自然就会越坚定。所以之前所说的,自力所发极为殊胜的自利,最主要就是由这个悲愍心所产生的,此是修次初篇引智印三摩地经所说。

癸三、明所修果即为发心

224页)第三、显所修果即为发心者。总相如前所引现观庄严教义。也就是之前说到了,慈心、悲心还有增上意乐,这三者的果,善果是什麽呢?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定义,如同之前《现观庄严论》所引用的,说到了「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也就是希求他利发心为因,与希求菩提发心相应的这个心王,就是菩提心的定义了。菩提心又可以分两者,愿心还有行心,所以在此说到:其差别者,随顺华严经义,入行论云:「应知如欲往,正往之差别,如是智应知,此二别如次。」

如同我们要去一个地方的时候,会有一个要去、我想去的一个想法,之後才有去的正行。所以同样的菩提心发起之後,先有愿心,就是为利有情我希望成佛的一个愿心,以及行心,正在修学。愿心和行心的一个标准最主要是在那里呢?还未受菩萨戒之前的这种任运成就的菩提心,是属於愿心;得了愿心之後受菩萨戒,发起菩萨戒体的话,此时的菩提心就称为行心。所以在此说到了:此说分为愿、行二种。异说虽多,然作是念:为利有情,愿当成佛或应成佛,作是愿已於施等行随学未学,乃至何时未受律仪,是名愿心。未得菩萨戒之前的菩提心,是愿心。受律仪已当知此心,是名行心。在此的律仪,不是分开的,在此的律仪是菩萨律仪,也就是菩萨戒的律仪了。要不然的话,光是愿心仪轨的话,是没有办法成办行心的。成办行心唯一的方式,就是透过菩萨戒的律仪才有办法。

修次初篇云:「为利一切诸有情故愿当成佛,初起希求名愿心。受律仪後修诸资粮,是名行心。」此中虽有多种徵难,兹不广说。虽然有许多的问题,但是在此就不作繁说了。有什麽样的诤论呢?像是还未得任运成就菩提心之前,如果接受菩萨戒的话,菩萨戒会不会生起?在此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因为在接受菩萨戒的时候,在菩萨戒的仪轨文里面有说到:「汝是否是菩萨?汝是否有生起菩提心?」如果我们回答说,我并非菩萨,我并没有生起菩提心的话,律轨文里面有说,就是不能传授菩萨戒了。所以在这个仪轨文的解说上,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者是说我们必须要生起真实的菩提心,一者说不需要生起真实的菩提心,只要对菩提心发生真实信解就可以了,所以有这两种不同的说法。

所以这有很多的问题,像是如果受菩萨戒的时候,不需要生起菩提心就可以受戒,或得戒的话,那变成他还没有真正发起菩提心之前,已经有菩萨戒体了。如果这个补特伽罗还没有发起菩提心之前,已经有菩萨戒体的话,那将来他发心之後,第一个发起的菩提心,变成行心就没有愿心了,又会有这种的问题。所以在此有许多的这种,这方面非常详细的内涵。但是宗大师在此不作繁说。

如同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面有说到:「胜妙秘密诀」。如果我们不只是从自己的身上,想要除一切的痛苦和苦因,还有烦恼所留下来的习气,从他人的身上,想要远离这些种种的障碍困难的话,那我们就要改变原有思惟模式。也就是把原本很爱护自己、在乎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个爱心,都是缘自己的,以先前的思惟模式来讲的话,都是缘自己,把它转移到他人的身上。由他人产生的一种不经意、不在乎、不重视、或排斥的这种种种的心态,转移到自己的身上,而去修学自他相换,这就是离苦得乐的口诀了。秘密口诀。

自他相换,并非是自己换成他人,他人换成自己,而是把缘自己的爱我的心态,爱的那种心态,观护的心态,或者是自我为主要的这种心态,转移到他人的身上,变成他人主要,爱护他人、观照他人。把原本排斥他人的这种不在乎,他人视为次要,甚至於排斥的这种心态,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变成自己为次要,与他利比起来的话,自利算是次要。与他利比较起来之後,自利我们不需要去在乎,不需要去在意,只要对他有利的话,自己的利益甚至都可以排斥的。如果我们的思惟上,真正作出这种转换的话,那叫做自他相换。

如果真正能作到这一点,不只现世快乐,生生世世,甚至於将来能够成就像佛一样的这种圆满功德,自他圆满利益事业,也就是由这一种的善心,而去引发的。一直从导师释迦牟尼佛,乃至到我们的根本上师,中间所有的传承上师,这些的大地菩萨们,也是如此的为他人而去教授这种的殊胜菩提心的一个口诀。当然不只是传授於他人如此殊胜口诀以外,自己也如此的这样去经历,发起觉受,而为我们传授。所以让我们今天,听到大乘教法的时候,仍油然的产生一种信心、恭敬心,真的是不可思议。有如此内外良好的一个因缘,今天具足在此,我们真的要发起心力、誓力,好好作一个有意义的人身,不要让自己的人身,再一次的空虚浪费。

如果能够生起这颗善心,殊胜菩提心的话,其实这也是一切佛法的精髓,精髓当中的最主要的精华。为什麽资粮田的这些殊胜功德,能够获此不可思议的成就呢?完全是因为这一颗利益他人,完全为他人而着想的这颗善心,由这颗菩提心所发起的。所以佛的身语意功德,如此的圆满殊胜,也是由这颗菩提心去发起的。纵使我们不认为有宗教信仰好了,或者是我们反对宗教信仰,可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纵使是反对宗教信仰的人,他也不会排斥真的想要利益他人的这颗善良的心。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善良的心所带来的只有利益而已,所以没有人会去反对、甚至於对善良的心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有丝毫的疑惑的。所以其实最究竟的善良心,那也就是佛法最主要的一个意趣了,佛法的精髓。

佛法最主要的精髓,完全利益他人的心,把他人视为比自己重要的这种爱护他人的心,有谁会去排斥呢?没有人。我们随着业和烦恼,无自主的投生到今世了,这绝对不是自己所想要的,但是随着业和烦恼的力量,我们现在得到的这个近取蕴,由业和烦恼所产生的身还有心,这是我们不想要的,可是没有办法已经生了,生了又怎麽办呢?既然生了的话,就不要用这个臭皮囊,去作一个损害众生、损害教法的工具。那有什麽好处呢?还不如,既然已经生了,虽然他一生下来的时候的这个因缘并非是非常的殊胜,而是带来一种具有损害性、苦恼性的业和烦恼。可是至少这个臭皮囊,可以带来对众生的利益,可以让我们发起这颗善心,善心的利益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到的,这一点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我们这一生的臭皮囊绝对有能力,让我们去发起真正完全利益他人的想法,只是我们自己愿不愿意去作而已。而且在以现实的观点来看,在这世界上,无论是社会主义也好,或是资本主义也好,无论经济的状况是富、是穷,没有任何的人,会对於善良的心,有丝毫的疑惑或者是反对。而且大家都知道,善良的心,利益他人的心,这是绝对需要的,而且大家都会一致的说,这会带来正面影响的。而且这也是一切传统的宗教信仰,最主要所要强调的内容,更何况是佛教呢?

佛教的观点来讲,当我们去诠释这颗善良的心的时候,这一颗善良的心,不只会带来自己和他人暂时的利益,这是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就连无法用肉眼看到的这种究竟的利益,也可以由此而成办。当然这种的成办,并非是没有逻辑,没有道理的一种诠释。真的如果只要以正直的角度,以智慧好好去观察,佛所说的这些教言,前者连续着後者的这种环环相扣的法义,我们可以更深层的去思惟,这颗善良心所带来的无比的利益。由这颗善良的心,因为他完全的为他人着想,把爱我执视为是仇敌,来作破斥的时候,不只可以消灭我慢,也是可以消灭瞋心、贪心、嫉妒,以及缘自己所产生的种种的烦恼,还有缘自己所造作的种种恶业,这绝对都能够消灭,因为爱我执会牵动了这些种种的烦恼。所以这颗善良心的培养,并非是靠一种祈愿的力量,而是有次第的来学习引导我们,来发起这颗善良的心。

而且无论我们是被造物主创造的也好,或者是业和烦恼所生的也好,无论如何,我们既然已经生在这世间,我们要以人与人在相处的时候,是需要许多众多外在的因缘,才有办法维持我们的生命。没有农夫何来的米饭?没有了这些工人,何来我们现在生活日常用品的这些资具?所以人生存在这世界上,不可能独自一人养活自己的,纵使自己有再大的才能也没有办法。所以自己的生命,要维持下去的因缘,不光是单方面自己以外,以现实的角度来讲的话,确实也是要依赖着许多众多的因缘才有办法。是互相依靠的情况下,我们才有办法维持自己的性命的。

既然我们生存在这社会,是要透过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的情况下,才有办法生存的话,我们对於自己生命要维持依赖的对象而产生嫉妒心、伤害心、损恼心,又有什麽好处呢?从这个角度来讲,说实在我们比一些动物都还要来得糟糕。像是蚂蚁,还有这些的蜜蜂来讲,蜜蜂牠不只是有采蜜的工蜂,牠还有蜂后,牠有许多种种自己要分配的工作,因为大家要生存在一起,而且也唯有透过互相的和谐团结,才有办法生存的缘故,虽然牠们没有学问,也不知道说明天会发生什麽,过去会发生什麽?也不会像人一样,今天有计划的来过今天的生活,牠们不会,因为牠们没有智慧。可是牠们却了解到现实面,那也就是我们必须团结才能够生存。所以牠们不会互相的伤害,而互相的协助,在这种互相需要依赖的情况下,互相的配合着。同样的像是蚂蚁也是如此。

我们人虽然自称很聪明,可是往往我们随着这种自私自利,爱我执的一个念头,看不清楚实际的状况,以现实的非常实际的层面来看的话,确实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要互相依赖的情况下,才有办法维持生命的。可是我们却随着爱我执,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态,所以完全不去顾虑到他人的立场,去损害他人。去损害他人,等於你伤害了自己生命能够依赖的对象,但是我们却不了解这一点。

所以爱他的这种善心,的确是一切社会利乐的泉源,那更何况是爱一切有情众生的这种菩提心,甚至於像爱己般的爱一切有情,甚至於更深层的、更殊胜的是,爱他人胜过於爱己的这种菩提心,更是所有利乐的泉源。所以我平常有这样说,其实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寿命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麽?就是为了要帮助他人,利益他人,为了要培养这颗爱他心而来的。生也为爱他心而生,死也为爱他心而死,无论作什麽?我们尽可能的回向於利他,利益他人。回向这颗爱他的心,未发令发起,生起令增长,生起不衰退,如此的这样去发愿的话,虽然我们被业和烦恼所生,既然被业和烦恼所生的话,绝对会有一、二连三的种种的无有间断的痛苦。可是因为这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使得我们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们会随着一个,「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的这种非常强而有力的心力,承担一切众生的痛苦。

依由这颗发心,当我们安乐的时候,我们会把现有安乐的泉源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所以是真正懂得如何享受安乐,我们不只现在享受到过去以前善业的果报以外,现在正在享受过去乐果的同时,又能够累积新的乐因,而且这种的乐因是非常强大增上的,这才是懂得享受的人。同样的当我们在痛苦的时候,我们不会因为痛苦而沮丧,不会因为痛苦而报怨,反而我们会因为痛苦而累积更大的资粮。因为我们会由自己的痛苦,来承受一切有情众生的痛苦,而且从心深处,如此的祈愿,让自己去承担一切众生的痛苦。

所以有什麽事情,业和烦恼再大的力量,又能够难倒我们吗?没有办法。如果真的能够作到如同像却哦瓦所回向般的,「由诸爱我因,生苦轻蔑已,求教伏我执,今死不悔矣!」由爱我执这些种种的因缘所生的痛苦,我再此完全的不要去在乎他,我不要去在意他们。相反的,我们把握现有的好好的时间,来去求教,求什麽样的教授呢?调伏爱我执的教授,如果能够如此的作到的话,我纵使是死了,也不後悔了。如果我们能够作到像却哦瓦所回向般的,真的,死也不用後悔了。那从今起绝对已经打开了一个安乐的大门了,我们己经跨进去了。

所以虽然对你们说法的上师达赖喇嘛,以我个人来讲的话,唯有修学菩提心的一个内涵,我仔细的去思惟,有时间我会尽量的回向,令菩提心早日生起。同样的,也希望你们也能够如此的发愿,精进的往这颗善良的心来努力修行。我平常真的有这样想,现在我用我的嘴唇,用我的牙齿,用我的喉咙,而来说了菩提心如此殊胜的教授,这真的是非常难得的因缘,真的是很有善根。

同样的你们听者,用你们的耳朵,来听闻如此殊胜的教授,你们的耳朵的真的是让你们累积无比的福报的耳朵,所以要懂得去随喜自己的一个善业。当然也不能说因此而感到满足,最主要还是要励力的、恒常的来发起这颗殊胜菩提心。那这样的话,无论是对个人而言,或对自己的家庭而言,或对整个社会而言,不只是今世,对於後世生生世世,绝对唯有此心会带来利益的。  

所以佛在两千六百年前,说了如此殊胜的教法,说到了自己的寿命非常的重要,可是他人的寿命更为重要。这种殊胜的教法,爱他胜於爱己的这种自他相换也好,或者是说悦意慈心也好,或者是增上意乐的这个大悲心,真是不可思议的殊胜法门。

有时候,真的会感觉说,如果我今世只有这个可学的话,纵使没有其他的法门可以学习,也没有遗憾,真的会有这种的感受。否则我们人来到这世间,只是为了伤害他人,杀害他人而来,那又有什麽意义呢?像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一些,被实验的这些动物来讲,真的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命能够长寿,所以我们去研发很多的药物。在研发药物的时候,哎哟,好多的像老鼠、白兔,为了我们人类而牺牲。在解剖之前,怕牠会活蹦乱跳,先给他打麻醉针,所以把他的手割断也好,或者是脚割断也好,或者把牠肚皮剖开也好,或者甚至把牠的头脑给他切一块,来观察牠里面的脑的状况也好。总言之,要割的割、要宰的宰,要剖的剖,最後这个麻醉药力消失之後,这个动物还没有死呀!牠得活生生的去忍受这一些的痛苦。所以只有在真的无有依怙,无有救护的情况下,哭也没有人听到呀!求救也没有人知道,在这种非常无奈的情况下死去。真的是我们人类给予畜生造成一个活生生的地狱,真的这样,这个就是地狱的痛苦,畜生的地狱。虽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如果真的研发了,能够解决许多疾病的药物,确实是不错,可是我们的手法上真的是太残忍了。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世界上,人虽然非常的有智慧,可是那个内心,被瞋心所控制了,尤其是被那一种怨恨所控制的情况下,他并非是被善心所控制,被怨恨所控制的话,他所杀害的力量,真的是无人能及。一杀都千百万,千百万的人类,就是被一个人的智慧来夺走千百万人的寿命,这样的话,真的我们有了这个生命,又有什麽意义呢?一点意义都没有。

所以相反的,如果我们懂得自他相换,菩提心的这种殊胜教授,当我们去看待这些损害众生,损坏教法的这些坏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可以产生极大的悲愍心,因为他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夺取了千百万人的寿命,如此极大恶行的他,完全是因为内心被烦恼所控制,无自主的,被烦恼所骗了,欢喜的去累积造恶业,但是却不知道造恶果的恐怖,多麽的可怜。如是的这样去思惟的话,我们才能有一个比较正面的、积极的一种思惟模式。

这样的话,纵使遇到怨敌,我们的这种悲愍的力量,还是能够仍然存在的。因为当对方伤害於我的时候,并非是对方真正想要伤害我,而是对方被烦恼欺骗的情况下,他产生了伤害我的一个念头,而去伤害我的。他也是无有自主,他也是因为无明,不知道烦恼的过患,被烦恼所控制了。

不要说他,就连我,我现在听到烦恼的过患了,可是我还是仍然会生气,我还是仍然会有烦恼,更何况是他,根本连烦恼的过患都没有听过的人呢?我连烦恼的过患听过了,我还是被烦恼所控制,更何况是他呢?如此的去思惟,那这样的话,纵使遇到自己的怨敌,我们也不会瞋恨,也仍然可以保持悲愍心。

所以如此殊胜的教授,菩提心的这个法门,虽然佛所说的教法,已经经过了两千六百年了,可是绝对不会为了时代而改变,不会因由时代迁变,而去变质它的内涵。因为到今天为止,我们人们还是一致的认为,善良的心是绝对可以带来利益的。所以透过由这种的希愿有情,能够远离痛苦的悲愍,来发生增上意乐,而不是只是希望他们远离痛苦而己,而是由自力来成办他人的安乐。

但是这种的能力,我现在没有,有谁具有这种圆满的能力呢?唯有佛才具有圆满自他的利益,所以唯有佛才是一个唯一无有诬赖,唯一能够信赖的归依对象,这是可以成办的。为什麽呢?因为烦恼是属於暂时性的污染,烦恼是有对治力可以去消灭的。因为污染是暂时性,加上心的体性是唯明唯知的缘故,所以我们是绝对可以发起由希求他利为因,与希求菩提发心相应的这个心王,菩提心,我们是绝对可以发起的。当我们自然而然,油然生起,也就是不需经过思考,只要一遇到因缘,一有因缘接触,就能够油然发生、发起这颗殊胜菩提心的话,那就是真正的生起菩提心了。之前讲到了由七因果来修学菩提心的内涵,现在说到自他相换的部分。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终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31-1)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与灵对话- Yahoo!奇摩部落格
不丹、印度法王寺院斋僧千僧善行 ~ 2008/8/11~2008/9/29
欢迎成为『年度光明灯』会员
释迦牟尼佛纪念点灯法会
电影密勒日巴

赞助网站
台北生技網
佛教藝術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台北生技網
喇嘛-互動百科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