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欽法王-大圓滿主寺嘉聰寧波灌頂祈福法會 堪祖透美仁波切~3 / 28 (六) 山淨煙供 普願禪寺04.16~23精進地藏七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3 21:50:09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3 21:48:36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32-2讲)

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

 

癸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

癸二、受行不失四种白法

癸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    

大宝积经迦叶问品说成就四法,於余生中忘失发心,或不现行。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证菩提中间,不忘菩提之心,或能现行,此即愿心学处。也就是说愿心的学处有八者,断除四种黑法,行四种白法,如果我们行四种白法的话,其实四种黑法就能够自然断除了。四黑法第一者是什麽呢?

四黑法中,欺诳亲教及阿闍黎尊重福田者。当以二事了知:针对第一个黑法的认知,我们可以以二事来了解,第一个是事,第二个是加行,就是境还有加行。像是境来讲的话,亲教师还有阿闍黎这两者,我们容易知道,所以在此说到,当以二事了知:一境、二师易知。二事里面的第一事就是境,境里面首先讲到亲教以及阿闍黎,所以二师易知,这两者容易了解。

言尊重者谓欲为饶益,在此的尊重者指的是什麽呢?会带来利益的这种善士或具量士夫等。言福田者,又说到福田者,不应欺诳,福田这是什麽呢?谓非师数,然具功德,并非是自己的善知识,但是具有功德的资粮田,此是迦叶问品释论所说,这是属於境的部分。

那加行的部分是什麽呢?二即於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谓於此等随一之境,故知欺诳则成黑法。就是明明知道并非是如此,可是跟他们报告、禀告的时候,却撒谎、打妄语,而称黑法的。欺诳道理者,释论解云:「谓彼诸境以悲愍心举发所犯,以虚妄语而蒙迷之。」总其凡以欺诳之心,作蒙蔽师长等方便,一切皆是。然谄诳非妄者,如下当说。

谄诳和妄语是不同的,此须虚妄,在此必须要打妄语了,明明知道并非是如此,但是在师长面前讲另外一种话,以集学论说断除黑法即是白法。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若於尊重启白余事,而於屏处另议余事,说善知识已正听许,亦是弟子欺蒙师长。还有一种欺蒙,就是跟师长禀告的时候,说是另外一回事,可是私底下你又去说另外一回事,而说善知识已经知道了等,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欺蒙师长,也算是第一黑法之一了。

第二黑法是什麽呢? 240页)於他无悔令生追悔。在此有说到事还有加行两者。其中第一、境的部分是什麽呢?其中亦二:境者,谓他补特伽罗修诸善事,不具追悔。他人行善行,而且没有任何的後悔,这是境的部分。加行的部分是什麽呢?於境作何事者,谓以令起忧悔意乐,於非悔处令生忧悔。不应该後悔的地方令生忧悔,而让他产生忧悔。释论中说,同梵行者正住学处,以谄诳心令於学处而生蒙昧。所以《释论》里面有说到这样,而生蒙昧的这句话,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

所以宗大师在此说到,在境还有加行这两个内涵上面,我们能不能欺骗成功,就是透过我们的言语,让他觉得说:啊!我所行的并非是善法呀!我被骗了的感觉,这样的话变成我们已经欺骗成功了嘛!所以能不能欺,和对方生不生後悔,都是同样的罪行,也就是第二种罪行。可是《释论》里面就说到第二个罪行的时候,不只是後悔以外,还多加了一个叫蒙昧,也就是对方不知道。如果我们透过自己的加行,使得对方产生蒙昧的话,那也算是犯第二种罪了,这是《释论》里面所说的。所以在此说到,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释论亦同,然释论中於第二罪作已蒙昧。

第三者、说正趣大乘诸有情之恶名等。在此又分两者,境还有加行这两者。境是什麽呢?境者,有说已由仪轨正受发心而具足者,有些人说,获得了菩萨戒的这个菩萨,这是为境。有说先曾发心现虽不具,为境亦同,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此与经违,不应道理。在《释论》里面只有说菩萨而已,但是并没有多作解释像是什麽样的菩萨,有没有具足菩萨戒的菩萨呢?这部分是没有多作解释的。但是在其他的地方有说到了,具足菩萨律仪,承诺菩萨学处等,这一种的对象是为境,所以有这样说到。所以宗大师在此,所谓的正趣大乘的意思,应该是具足菩提心就可以成为境了。我们可以看到本文里面有说到:其释论中仅说菩萨,余未明说,然余处多说具菩萨律学所学处者,谓正趣大乘似当具足发心。

现在讲到加行的部分,於此作何事者,谓说恶名等。由瞋恚心发起而说,与释论同。如同《释论》所说的,对於这个境,说粗言话、说恶语,他的意乐是什麽呢?由瞋恚心而去说恶语的。对於何境而宣说者,之前不是说到一个境吗?现在宗大师就引经据论,引用《释论》里面所说的,释论说云:「如彼菩萨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学,为遮彼故对彼而说。」然了义者即可。所以我们知道这里面的内涵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在此的境是针对菩萨而说的,只要具有菩提发心的这个菩萨,就可以成为境了。其恶称者如云本性暴恶,未明过类。恶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别而说。恶誉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广分别说。恶赞者,通於前三之後,是释论解。

怎麽样去诽谤这个菩萨呢?有分四种诽谤方式,第一个是恶称者,第二个是恶名者,第三个是恶誉者,第四个是恶赞者。什麽叫恶称者呢?这个人他的本性就是很粗暴的,如果我们这样去诽谤的话,那就是恶称者了。什麽叫恶名者呢?他破戒了,他行非梵行,作此而说的话就是恶名者。恶誉者就是说,他是在什麽样的情况下,而去行什麽样的非梵行等,就是详细的说,这种属於恶誉者。恶赞者,通於前三之後,所谓通於前三之後的意思,就是说到了,也就是说完了恶称者,或恶名者,或者是恶誉者之後,就说所以这个人真坏,或说这个人真不行,多加了这句话,叫做恶赞者,这是《释论》里面的解释了。所以宗大师在此就劝到了:此於我等最易现行,过失深重前已略说。我们无法去知道说,那一个人是佛菩萨的化现,所以我们只凭自己的眼睛,来判断对方的好坏,这是不公平的。而且我们时常会判断错误,一旦我们诽谤的对象,是真的已经发起菩提心的一个福田,我们去作诽谤的话,那这种的罪障非常的深,如同之前有说了。可是这种过失,往往是我们最容易犯下的,所以要特别的小心。

又如菩萨起毁訾心,则此菩萨须经尔劫恒住地狱。寂静决定神变经说,唯除诽谤诸菩萨外,余业不能令诸菩萨堕於恶趣。所以菩萨没有办法经由其他的恶趣,令菩萨堕入於地狱,唯有一种,就是诽谤菩萨而已,所以摄颂亦云:「若未得记诸菩萨,忿心诤毁得记者,尽其恶心刹那数,尽尔许劫更擐甲。」谓随生如是忿心之数,即须经尔许劫更修其道,则与菩提极为遥远,故於一切种当灭忿心,设有现起,无间励力悔除防护。所以对菩萨产生忿怒的话,在忿怒时间每一刹那,就足够让我们堕落於地狱一劫,有多少刹那,有多少时间,就等於我们将会堕落於地狱多少劫数。所以宗大师在此,非常殷重的说到了,菩萨们必须对瞋心,以多门力去思惟瞋心的过患,而且一旦瞋心生起的话,要马上去忏悔。即前经云:「应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後莫爱乐,彼当学习诸佛法。」若有瞋恚,则其慈悲先有薄弱,若先无者虽久修习亦难新生,是断菩提心之根本。所以在此宗大师又说到,如果有瞋恚心的话,虽然我们之前有大慈心、有大悲心,好不容易修学的部分,依由瞋恚心马上变成削落了。或之前没有悲愍心、大慈心、大悲心,但是因为有瞋心的关系,所以我们再怎麽样去修学慈悲心,也很难发起菩提心,所以瞋心是断除菩提心的根本,所以要特别的谨慎小心。若能灭除违缘瞋恚,如前正修则渐渐增长以至无量。释量论云:「若无违品害心成彼本性」,又云:「由前等流种,渐次增长故,此诸悲心等,若修何能住?」

第四黑法,(241页)於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也就是说以非增上心来谄诳他人,在此有境、事两者,境者,就是随便任何一个有情,谓他随一有情。加行的部分,於此作何事者,谓行谄诳。在此所谓的增上心和非增上心,这个增上心的意思是什麽呢?增上心者,释论说为自性意乐。所谓自性意乐就是说,很有理智。所以非增上意乐谄诳的意思就是说,不理智的去谄诳的意思。我们如果看到自性意乐,有没有自性意乐的时候,就是说他有没有办法去辨别是非黑白的这种理智。有一些人是天生智障的缘故,虽然是有情补特伽罗,可是就没有自性意乐,所以在此非增上心而谄诳的意思,就是说不理性的来作谄诳。

谄诳的意思是什麽呢?谄诳者,谓於秤斗行矫诈等。又如胜智生,胜智生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想要派一个人去惹玛的这个地方,可是他却很狡猾的跟他说,因为直接跟他讲惹玛,那个人不愿意去,所以先让他去垛垄的这个地方。後来到垛垄之後,离惹玛就比较近了,所以那个人就自己会自愿前往惹玛,以这种方式来派遣他人去。像这种的类似狡猾奸诈的方式,来利用他人,这也是一种谄诳的意思。我们在此看到宗大师的本文里面有说到:於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境者,谓他随一有情。於此作何事者,谓行谄诳。增上心者,释论说为自性意乐。谄诳者,谓於秤斗行矫诈等。又如胜智生,实欲遣人往惹玛,而云遣往垛垄,後彼自愿往惹玛。集论中说,此二俱因贪着利养增上而起,所以在《集论》里面有说到了,那个境还有加行最主要是因为由贪心,贪着什麽呢?利养。这种贪心增上而产生的,是属於贪痴一分。诳谓诈现不实功德,谄谓矫隐真实过恶。言矫隐者,谓於自过矫设方便,令不显露。

癸二、受行不失四种白法

四白法中,初白法中,境者,谓凡诸有情。四白法的第一法,又可以分境和加行两者。对象是什麽呢?就是一切有情,任何一者都可以。所行之事是什麽呢?所作加行就是,事者,谓於彼所以命因缘下至戏笑,断除故知而说妄语。也就是说纵使要舍弃自己的因缘,但是也不愿意,不要说明知故犯的这种妄语,就连是一般的开玩笑,这种戏笑的妄语,也不会去造作,若能如是,则於亲教及轨范等殊胜境前,不以虚妄而行欺惑。这是第一白法。

第二白法,又可以分境和加行两者,境者,谓一切有情,任何一个有情都可以。加行是什麽呢?事者谓於彼所不行谄诳住增上心,谓心正直住。也就是心要非常的坦诚,不要有一种像是谄昧、或者是谄诳的这种意念,此能对治第四黑法。

第三白法,境者,谓一切菩萨。事者谓起大师想,於四方所,宣扬菩萨真实功德。我等虽作相似微善,然无增相,尽相极多,谓由瞋恚毁訾破坏菩萨,伴友,而致穷尽。虽然生起了菩提心,看似确实是有功德,可是为什麽功德一直没有办法增长的原因,是因为由瞋恚心而来诽谤菩萨的这种法友,所以导致我们福报用尽,故能断此及破坏菩萨者,则集学论说,依补特迦罗所生诸过悉不得生。然於何处有菩萨住,非所能知,菩萨化身成什麽相,我们无法知道,我们无从了解,所以当如迦叶问经所说,於一切有情起大师想,起导师释迦牟尼佛,起导师想,起佛想,修清净相。赞扬功德,以净相来作观修,那就是观功念恩,以乐观的角度去看待他人的功德,不应以负面的角度去观待他人的过失,赞扬功德。谓有听者时至,非说不往四方宣说便成过咎,此能对治第三黑法。

第四白法,境者,谓自所成熟之有情。由自己趋使他人去行善法的一个有情,也就是自己所度化的众生,或者是由自己的因缘,使对方善业成熟的众生,这是境。事者是什麽呢?他的加行是什麽呢?谓不乐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也就是这个对象,他不欢喜小乘,他想要获得大乘正觉菩提的果位,此就自己须令所化受行大乘。所以透过自己的教言,令对方如此的去依教奉行,并且受行大乘。但是如果对方不能发生大乘意乐的话,也不会有过失,因为是对方因缘不够具足,若彼所化不能发生大乘意乐,则无过咎非所能故,由此能断第二黑法。

若由至心欲安立他於究竟乐,如果我们从心深处,是想要帮助他人,以这种想要让他获得究竟安乐的利益,来度化他人的话,因为不是为了令他忧恼,而来作出令他忧恼的加行,所以不会犯第二黑法,定不为令他忧恼故,而行令他忧恼加行,所以我们不会犯第二黑法。为什麽呢?因为从心深处,我们是想要让他能获得究竟安乐的。师子请问经云:「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梦中尚不舍,何况於醒时。」答曰:「於村或城市,或随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则不舍。」又曼殊室利庄严国土经说:「若具四法不舍大愿,谓摧伏我慢,断嫉,除悭,见他富乐心生欢喜。」宝云经说:「若於一切威仪路中修菩提心,随作何善以菩提心而为前导,於余生中亦不舍离如此心宝,如如若人多观察。」等明显宣说。

辛三、设坏还出之方便

243页)第三、犯已还出道理者。多作是说,很多的人曾经有这样说到:犯四黑法及心舍有情之五,这是第五,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弃舍发心共为六种。若越一时则舍愿心,若一时内而起追悔,仅是衰损因。如果超越了一个正修时段的话,「若越一时」就是我们在正修的时段,如果超越了这个时段,叫做舍弃愿心了。如果在这个正修时段之内,而产生後悔的话,那仅是衰损之因而已,并非是破根本,它只是衰损之因。

若犯六次发心及学二资粮,亦唯衰损之因,如果我们造了衰损之因,可以透过若已失者应以仪轨重受愿心,如果我们犯了根本罪的话,那可以透过仪轨来重新受愿心。若唯衰损因者则不须重受,悔除即可。如果只是衰损之因的话,那不需要透过仪轨来重受,只要忏悔就可以了,这是他人所说的。

在此宗大师回覆到说:其中若念,我不能成佛,故舍发心者,即彼无间弃舍,无待一时,故一切种毕究非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是我们内心里面有一种想法:我没有办法成佛的话,这好累啊!我绝对没有办法作到,成佛对我来讲是不可能的。当这种的念头一旦发起的话,瞬间我们就已经坏失了,或者失坏了菩萨戒的根本罪了,不需要再等超越正修时段了,这是不需要的。所以无论用任何的角度来讲的话,「故一切种」就是无论用任何的角度而来讲,上述所说的都是没有根据的,不应道理的。

「四黑法者,非是现法失发心因,」那之前它有说到违犯四黑法的话,这叫做衰损因,并非是如此。最主要是四黑法的作用是什麽呢?让我们在後世没有办法现起菩提心,对於菩提心会有忘失的作用,那是四黑法所造成的。所以在现法而去遮止,而并不是说他在现世上,会让我们退失菩提心,或者是丧失菩提心。造四黑法并不会而犯了根本罪,所以纵使过了一个正修时段,我们纵使犯了四黑法了,也不会因此而破了根本罪。因为经上里面,看到四黑法的作用,并不是破了菩萨戒的根本罪,而是说依由四黑法的缘故,所以我们後世无法现起菩提心,会对菩提心产生忘念。那由四白法,所以让我们後世也能够现起菩提心,乃至无上菩提之前,我们的菩提心都能一直的现起,这是四白法的作用。所以在此宗大师有说到,四黑法者,非是现法失发心因,并不是坏菩提心的根本因素,是於他生令所发心不现起因,是於後世我们没有办法现起菩提心,而说了四黑法的,故於现法而正遮止。

道炬论云:「此为余生忆念故,如说学处应尽护。」言如说者,谓如迦叶问品所说也,即此经意亦是如此。四白法时显然说云,佛在经中说到:「迦叶!若诸菩萨成就四法,一切生中生已无间,菩提之心即能现起,乃至菩提中无忘失。」四黑法时,虽无现後明文,故亦当知是约後世。然於现法若行黑法,则所发心势力微弱。所以四黑法的作用是针对後世,没有办法现起菩提心而去说的。但是如果我们在这一世行四黑法的话,由此会使我们的发心的势力会减弱。若非尔者,如果是按照你所说的,犯了四黑法,过了一个正修时段,我们的愿心就会舍弃的话,叫做「若非尔者」,这样的话变成则具菩提心律仪者,为戏笑故略说妄语,於有情所略起谄诳,瞋恚菩萨略说恶名,於他善根略令生悔,自无追悔,过一时竟,皆当弃舍菩萨律仪。

这样的话变成造四黑法的时候,过了这个正修时段,就变成菩萨戒都不见了,为什麽呢?以由此等弃舍愿心,若舍愿心即舍律仪,因为没有菩萨愿心的话,就没有菩萨行心了,没有愿心何来的行心?没有行心就没有菩萨戒了,菩萨戒的根本就是由愿心而来生起菩萨戒的根本。所以变成了造四黑法,过了一个正修时段,就等於破坏了菩萨戒的根本,可是这没有依据的。因为《菩萨地》及《集学论》中都没有看到这一段。而且如果愿心舍弃的话,菩萨戒也会跟着舍弃,为什麽呢?以由此等弃舍愿心,若舍愿心即舍律仪,菩萨地中及集学论俱宣说故。

若许尔者,如果你认为造四黑法过了一段时候,会犯菩萨的根本罪的话,亦应立彼为根本罪,然任何中悉无立者,不应理故。但是在经典里面都没有看到,没有依据。菩萨律宗里面没有说到,《集学论》里面也没有说到。而且你又说到了过一段时间,这个时间要怎麽去计算呢?你是依由《邬波离请问经》里面所说的,但是这并不是经典真正的原意,我在《戒品释》里面已经作了很详细的解释了,所以我在此不说。在此宗大师有说到:又算时者,当是依於邬波离请问经,然彼全非经义,我於戒品释中,已广决择,故此不说。

心舍有情者,心舍有情的意思是什麽呢?有两种,一个缘总相,一个缘别相。缘总相的话就是说,一切有情这麽多,我没有办法去成办他们的利益了,如果真的有这种想法产生的话,那就瞬间的舍弃愿心了,这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在此说:若缘总有情,谓我不能作此许有情之事,心弃舍者即舍愿心,极为明显。针对别相的有情作弃舍的话,就是这个人是没有救了,我是绝对帮不了他了,当真的从心深处有这种想法,或者从内心深处,真的怨恨、憎恨一个人的话,那也是舍弃愿心了。若缘别有情,谓我终不作此义利,若起是心,如坏一分即坏整聚,一个团体的一分坏掉的话,由这种种支分所聚起来的团体,就会跟着坏灭一样,便坏为利一切有情所发之心。

 

如果你认为舍弃一个有情也无所谓的话,那舍弃两个、三个也无所谓,四个、五个、六个、七个也无所谓,这样变成舍弃了一些有情,也等於为利一切有情,这样的话就很奇怪了,所以在此说到,若不尔者,则弃二三四等多有情已,为余有情而发心者,亦当能发圆满菩提之心。舍弃一些有情,你还可以说为利一切有情愿成佛,这样就很奇怪了。因为一切有情里面就包括所有的,所以一个不具足的话,就不能说一切有情了。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32-1)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原梦青年计划--至善社会福利基金会
替身食子四佰禳解消灾解厄法会
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讲释日期2008/9/30 09.45
十年十亿心咒计划
◎宁玛巴白玉塔唐秋疯传奇- 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台南市竹巴噶舉(如來講堂)
美國菩提學會
初級禪訓班--法鼓山台南分院
自由電子新聞網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