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在人間-勞動節.母親節.嘉年華會 解釋七支祈禱文-堪布秋旺仁波切教授 2010華人請法團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3 22:06:37
學習次第 : 进阶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35-1讲)

CD(中)六度四摄 5-1    达赖喇嘛尊者传授/蒋扬仁钦中译    

癸三、於此如何学习次第(分二)

子一、初於总行学习道理(分二)

丑一、学习六度熟自佛法(分六)

寅一、学习布施(分四)

卯一、布施度性

卯二、转趣发起布施方便

卯三、布施差别

卯四、此等略义

寅二、持戒

寅三、忍辱

寅四、精进

寅五、静虑

寅六、般若道理

丑二、学习四摄熟他有情

子二、特於後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

卯一、布施度性

263页)菩萨地云:「云何施自性?谓诸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所有无贪俱生之思,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谓善舍思,及此发起身、语诸业。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不待於他舍所施物,损除众生所有贫穷。所谓的布施,就是由这种舍心的心所,众多心所里面的思心所,由这种我想要布施的这个,缘取如此行相的思,由这种思业所去引发的身语,的一种布施的行为。当然圆满布施波罗蜜多,还要加上菩提心和空正见两者摄持的情况下,这种的布施才有办法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不求果报,只是很单纯的为了去除众生的这种贫苦。

若不尔者,现有众多贫乏众生,过去诸佛所行布施,当非究竟,是故身、语非为主要,唯心为主。所谓的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并不是把世间所有的穷人的问题都解决,这叫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最主要从心上圆满一切的舍意、舍思,也就是我要布施的这种思心所让它圆满,这叫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是真正的圆满的意思。谓自所有身财根善,一切悭执皆悉破除至心施他。又非唯此,即诸舍报亦施有情,由修此心到极圆满,即满布施波罗蜜多故。所以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最主要是把所以的悭吝,还有其种子彻底的消灭,完全的圆满这种的舍心,不求果报,只是很单纯为了利益有情,这叫做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如入行论云:「若除众生贫,是施到彼岸,现有贫众生,昔佛如何度。一切有及果,心与诸众生,说名为施度,以是施即心。」故修布施波罗蜜多,现无财物可施於他,当由多门引发舍心,渐令增长。所以修学布施波罗蜜多,不一定说自己要有很多的钱,不是这个意思。最主要是我要布施的那种心态,要慢慢的去增长。

卯二、转趣发起布施方便

第二者、唯尽破除身财悭吝,犹非布施波罗蜜多。悭是贪分,小乘罗汉并其种子无余断故,故非唯除悭执施障。所以光是破除悭吝的话,并不叫做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因为小乘阿罗汉,他断除一切烦恼还有烦恼的种子,所以悭是一种贪心。所以当贪心的种子完全彻底都断除的话,悭吝的这种根本也是跟着断除的。可是不光是这一点就叫做圆满布施波罗蜜多,而是须由至心发心施他一切所有。布施给一切有情的这种施心,要去圆满他,此须修习摄持过患,惠施胜利,故当宣说。所以在此必须要反覆的思惟,悭吝的一个过患,以及布施的功德。

月灯经云:「此腐烂色身,命亦动无主,如梦如幻化。愚夫由贪此,造极重恶业,而随罪恶转,不智被死乘,当往那落迦。」此说身不洁净,命常动摇如悬岩水,身命俱是随业自在,无我主宰,观其虚妄犹如梦幻灭除贪着。贪若未除则随贪转,造大恶行而往恶趣。修无边门陀罗尼经云:「诸有情斗诤,根本为摄持,故於境断爱,断爱得总持。」

264页)集学论云:「如是我身心,一一刹那灭,若以无常身,垢秽常流注,得常净菩提,岂非获无价。」本生论云:「无我易坏无坚身,众苦无恩恒不净,此身若能饶利他,不生欢喜非聪叡。」虽勤守护无坚实身,然定须舍,若思施他办众多自他义利,未能如是净修其心,当自思择我诚愚痴,故当发心施他身等。入行论云:「舍一切涅盘,我心修灭度,一切终顿舍,施诸有为胜。」摄波罗蜜多论云:「资财无常现可见,若能任运起大悲,当知布施极顺理,犹如他物寄自舍。若施由此无恐怖,置於自家生怖畏,无足供他恒须护,若施无此诸过失。由施能生他世乐,不施现法亦生苦,人间诸财如流星,定无不舍诸财物。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饶利有情所惠施,诸财无坚亦有实。若能惠施智者赞,此诸愚夫乐集财,摄持终无不离散,由施恒感诸盛事。由舍不起染污执,悭非圣道生烦恼,若施即是道中尊,圣呵余者为恶道。」随修大小一切善根,至心回向成办有情,现前究竟广大利乐而行布施,则由依於一一有情得尔许福,速当圆满福德资粮。如宝鬘论云:「如所说福德,假说有色相,尽殑伽沙数,世界难容纳。此是世尊说,正因亦现成,有情界无量,欲利亦复然。」

265页)又能障碍舍心增长,增长悭贪能令舍心未生不生、已生退失,所有眷属及诸资财,先已有者不应摄持,若他施与亦不应受。摄波罗蜜多论云:「由何增长悭吝过,或能不令舍心增,虚诳摄持为障碍,菩萨应当尽断除。若诸能障惠施心,及障真正菩提道,如是财宝或王位,皆非菩萨所应取。」如是行时,若由悭心贪着资具,应念:能仁舍一切有而证菩提,我亦誓愿随佛学习。我将身财一切善根,於有情所先已惠施,若我今者仍贪资财而受用者,如同诸象为日所逼,入水洗沐至乾岸已,於地滚倒,见土沾身仍下水洗次复如前,如是思已当修无贪。即前论云:「应念诸佛殊胜行,当自立誓思随学,为除贪着摄持故,以善分别观察心。我身已施诸众生,施身果法我亦舍。我若反贪诸外物,如象洗垢非我理。」如是多思能舍胜利,若能引发广大欢喜,及多思惟摄持过患,若能引发极大怖畏,则能任运生惠施心。

如是修习慈悲之心,及善思惟诸佛菩萨传记等後,亦当引发能舍之心。 发起道理者,如入行论云:「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有情,故当无惜施。」谓身受用善根三法,为所缘境,思惟惠施一切有情。如是若於一切所有破我所爱,数数修习施他之心,是名菩萨。如摄波罗蜜多论云:「此等一切是汝物,於此我无我所慢,数数观察此希有,随行正遍觉功德,谁有此德名菩萨,难思胜士佛所说。」

266页)现在力弱胜解未熟,意乐将身已施有情,不当真实施彼肉等。我们现在布施的心力不够坚定,所以因缘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虽然我们的意乐上是要布施自己的身、受用财物给一切有情,可是是不是要直接的去布施呢?这要看情况了。所以在此宗大师说,如果因缘没有具足的时候,不应该真实的布施自己的身肉,因为现在因缘还没有具足,因缘还没有成熟的缘故。可是可果意乐上若没有作这种思惟的话,那将来是绝对没有办法作到的。所以在意乐上的思惟,先可以作到,直到我们真正的布施自己的身肉,会感到非常、非常欢喜的话,那时候因缘成熟的时候,才可以作这布施。如果没有这种非常强烈的欢喜,那是不允许的,所以在此说到,然於身命,若不净修能舍意乐,由未修故後亦不能惠施身命。因为之前意乐上没有去作这样的一个观修,所以之後布施自己的身体,那是不可能的。集学论中作如是说,故从现在当修意乐。集学论说,如是至心於有情所,已舍衣食及房舍等,若受用时当作是念,为利他故受用此等。

因为我们已经把身受用财物等,完全布施给一切有情了,从内心上真的这麽想的话,那我们再去享受自己的资财受用的时候,应该要想说,为了利益他人,所以我现在必须要有这个受用,以这种的意乐来享受。否则的话,则会犯恶作,或者是别解脱的根本罪,会有这种的危险。如果忘记了布施给一切的有情,只是很单纯的来受用这些资财的话,那并非是违染罪行。可是如果忘掉了布施一切有情,以贪着心来以自利来受用的话,那是会违犯这个学处的。所以就说到:若忘此心,爱着自利而受用者,是染违犯。若无爱着,只是很单纯的忘记了,或忘安住缘利一切有情之想,或贪利益余一有情,非染违犯。什麽叫「贪利益余一有情」,就是说不是贪着自己的利益,是为了帮助他人,为了利益他人,可是在这个利益上产生贪着的话,因为不是完全为了自己,而去享受这种受用的缘故,所以非染违犯。

於已施他,作他物想,为自受用成不与取,如果我们从内心上已经布施给他人了,这时候还以为自物想,而来受用的话,这个跟偷盗是没有两样的。如果他所偷盗的价值刚好满足戒经里面所说的,这种不与取,也就是偷盗物品的价值,刚好满足的话,这样只会犯出家的根本罪。所以在此说到:於已施他,作他物想,为自受用成不与取,若价满足,犯别解脱他胜处罪。他胜处就是根本罪。

此中有说,在此有不同的说法了,有说以是回施一切有情,待一有情价不能满,故无他胜。又有另一派的说法是说,有余师说,於一一有情,皆施全物,前说非理。余者又云,虽已施他他未摄受,故无他胜。於是宗大师在此就说到了,其密意者,也就是宗大师自己的主张是什麽呢?谓於人趣至心回施,从内心里面已经布施给他人了,他亦了知执我有时,对方也知道了,我们内心里面是真正的布施给他人,对方也知道了,而且对方已经产生了这是我的的想法的时候,作他物想为自利取,若价满足可成他胜。他人已经有一个,这是我的想法了,如果这时候,我们以贪着自利的想法而去取有,而且所取的物质,刚好又满足偷盗的价值的话,那时候就会破根本罪了。故说是为他部之义,亦不应理。所以其他人所说的,是不合法义的。

若谓受用他有情物利他事,由作是念而受用者悉无违犯。如果为了利益有情,所以我去享用他人的资财,以这种的意乐来受用的话,这样的话不会有所违犯了。集学论云:「以有主财护有主身,若由是念受用无罪,仆使恒时为主作业,非自有财以为存活。」设作是念,此诸资具已施有情,他未听许用当有罪。无如是过,即前论云:「譬如有仆善勤主事,主因病等其心狂乱,虽未听许受用无罪。」现於有情一切不施,以心惠施实为欺诳,如果我们觉得说,反正一切有情众生,也不会得到,这样的话我再怎麽观布施,都没有关系,如果是以这一种的想法来作布施的观修的话,那这个叫欺骗。这样的话,这一种的布施观修,是完全没有利益的,所以绝对不要这样作。要不然我们会觉得说,对啊!我反正心里,只要想说布施给一切有情,我只要这样想就可以了,反正众生也不会得到,我的东西还是我的。你又听到了布施的功德,所以想说,啊!我这样去想就好了。如果你觉得反正有情都不会得到,所以我这样想没有关系,以这种的心态来作布施的观修的话,那是欺骗。故如此修全无坚实。莫生不信。即前论云:「若有一类於如是行,诸菩萨前未见实施而不信解,不应道理。当知舍心最希有故,於此道理,有起疑惑,不应道理。」

上述说了布施的功德,和不布施的过患之後,现在说我们应如何布施?

卯三、布施差别(分三)

辰一、总一切依当如何行

辰二、观待别依所有差别

辰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别

辰一、总一切依当如何行

267页)初中具六殊胜,依殊胜者,依菩提心,由此发起而行布施。应该具足六种的殊胜,而来作布施的。第六者呢?第一依殊胜者,就是依菩提心的意乐来作布施。第二、物殊胜者,总诸施物无余行施,若於别物而行施时,亦应不忘总施意乐。这句话就是说,我们在布施的时候,虽然我们布施是一个个别的资具给予他人,可是不要忘记在作布施的时候,可以观想,我们布施所有的、最好的一切给予他人,这种的意乐是要有的,所以亦应不忘总施意乐。第三、所为殊胜者,也就是所要布施的对象是什麽呢?为令一切有情现前安乐究竟利义而正惠施。也就是我们布施的目的,或布施的对象是为利益一切有情。第四、善巧方便殊胜者,经说无分别智之所摄持,也就是说以无自性的概念来作布施。初发业者,当以通达法无性慧之所摄持。第五、回向殊胜者,布施完之後,回向施善於大菩提。第六、清净殊胜者,如同摄大乘论说,是为了灭烦恼障及所知障而布施。

具足六种波罗蜜多者,如行法施防止声闻独觉作意,是名持戒。於种智法信行堪忍,忍恕他骂,为令法施倍复增长,发起欲乐是名精进。所以在此说到了,这种的布施,就会具足六种波罗蜜多。在这个布施里面,因为防止了声闻、独觉的这种作意,所以就是尸罗。於种智法信行堪忍的缘故,所以而起的忍辱,令法施倍复增长的缘故是名精进。心专一趣不杂小乘,回向此善於大菩提,是名静虑。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是名般若。具足六种力最强大,此是八千颂广释所说。之前说的是一般无论是在家、出家的菩萨,要去行布施的时候,应具有的意乐的。现在是讲个别的意乐。

辰二、观待别依所有差别

第二者,总之经说在家菩萨应修财施,出家菩萨应行法施。所以宗大师引用的经论就是说,菩萨别解脱经云:「舍利子!若有在家菩萨,以七珍宝充满殑伽沙数诸佛国土,供养如来、应正等觉。舍利子!若有出家菩萨,开示宣说一四句颂,此所生福极多於彼。舍利子!如来未许出家菩萨修诸财施。」

宗大师在後面作了一个解释,也就是说,如来未许出家菩萨修财施的意思是说不要为了布施,刻意的去累积很多的财宝,这是不需要的,所以这不被如来所开许。可是随着自己以前的善行力量,所以我们纵使出家,可是获得了许多的财物的话,那当然要行布施。所以佛陀不开许的部分是说,如果自己没有钱,身为出家人,不应该为了布施而去累积财物,这是不需要的,这是佛陀没有开许的。所以在此宗大师作的解释说:集学论说,此中密意障碍闻等,谓遮出家特集财宝而行布施,若无妨害自善所作,由宿福力多所获得,当行财施。霞惹瓦云:「我不为汝说施功德,我是宣说摄持过患。」是於出家辛勤追求,集积财宝而行布施,令其净戒多生疮尤不喜之语。

辰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别(分三)

巳一、法施

布施可以分三者,法施、财施以及无畏施。法施就是为他人以清净意乐来宣说正法,无畏施就是救护他人,使他人从生命危险当中获得救护。我们现在可以看到:(268页)施性差别有三:法施者,谓无颠倒开示正法,如理教诲工巧等明,世间无罪事业边际,令受学处。 

巳二、无畏施

无畏施者,谓从王、贼等人间怖畏,狮、虎、鲸等非人怖畏,水及水等大种怖畏救护有情。接下来讲财施的部分了。

巳三、财施(分二)

午一、实舍财施(分三)

未一、舍财道理(分四)

                  申一、惠施何田

申二、何心惠施

申三、如何行施

申四、施何等物

未二、若不能舍当如何行

未三、习近对治布施障碍

午二、唯意乐施

申一、惠施何田

略有十种,一、诸亲友於自有恩,二、诸怨敌谓作损害,三、中庸者俱无恩怨,四、有德者谓具戒等,五、有过者谓戒犯等,六、劣於己,七、与自等,八、胜於自,九者富乐,十者贫苦。

所以意乐…这是布施对象的部分,我们在行布施的时候,意乐又可以分两者,意乐分二。初、当具足何等意乐者,一开始我们要具足什麽样的一个意乐呢?在布施的时候,一开始我们要具足的意乐有三者,第一个缘所为事谓作是念,为什麽而布施?是为了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所以我必须圆满布施波罗蜜多的资粮,而去作布施的,所以这是第一者。第二,缘所施物,也就是如是思惟,也就是说,他人的东西暂时寄放在我这里,他人现在有难,所以我们必须还给他人,以这种的意乐来作布施的。第三者、缘行施田,为善知识。针对布施的这个对象,视为是我们能够修学布施度的一个善知识,而来行布施。

在此我们可以从宗大师的本文里面看到:第一、缘所为事谓作是念,当依此故圆满无上菩提资粮,圆满布施波罗蜜多。第二、缘所施物,谓於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当念菩萨一切所有,於有情所先已施故。第三、缘行施田,为善知识,谓於来乞未乞诸田,应念此等满我布施波罗蜜多,当具如是三种意乐。

269页)摄波罗蜜多论云:「乞者现前诸佛子,为增菩提资粮故,当於自物住他想,於他应起知识想。」施一一物,念为如是如是而施,缘所为事意乐广说,如妙手问经及摄波罗蜜多论,应行了知。如前所说缘田意乐,於一切境皆应起故,是总意乐,这是第一意乐的部分。第二意乐,别意乐者,针对不同的对象,我们要有不同的意乐,像是於诸怨害以慈意乐,於诸有苦以悲意乐,於诸有德以喜意乐,於诸有恩以诸意乐而行惠施。又於诸田当住舍心,行善施果,亦当回施乞等有情,特於苦田当住悲愍。如月称云:「施谓离悭贪,於诸器非器,平等心等施,此施施者净,悲施及施果,二俱施来求,此施无悭吝,善士所称赞。」无量功德赞云:「若见诸贫劣,众生有求心,无悲希果报,寻余有德器,意坏虽行施,等同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诸乞者。」

之前在意乐的部分是说到了,依由何种意乐而作布施,而说到这三者。现在说的是要断除那一种的意乐而来行布施。所以意乐就可以分两者,具足何等意乐,以及断除何等意乐。所以现在讲到:

申二、何心惠施

次当断除何等意乐中,无恶见取意乐者,谓念布施全无果报,及念杀害而行惠施以为正法,或计瑞相吉祥而施,或念唯由布施圆满,便证世间出世离欲,莫如是施。不应以这种的方式去作布施的,这是无恶见取意乐的部分。接下来说到,当无高举意乐者,也不应该作这样想,谓不毁求者,不为胜他,亦不施已而起憍慢,谓我能施余则不尔,不应该以这一种意乐而来作布施的。

清净业障经说:「若诸异生行布施时,於诸悭吝便生不信,他发愤恚而堕地狱,故於布施而为障碍。」又说:「守护戒时毁訾犯戒,令多有情起不信心,他由不信而堕恶趣,住忍等时毁訾安住,此等逆品故障戒等。」故当如无量功德赞说而行。

270页)如云:「汝闻慧大时,未尝自赞叹,余少德众生,亦曾高恭敬,自住功德时,取自微恶行。」当无依止意乐者,这是什麽意思呢?谓不望名称而行惠施。当无怯弱意乐者,也就是说,谓施前欢喜,施时心净,施後无悔,闻诸菩萨广大施时,莫自轻蔑恐怖退弱,应该增长勇悍(欢喜)。当无背弃意乐者,这什麽意思呢?谓於亲怨及诸中庸不随朋党,悲心而施。当无望报意乐者,也就是谓非望他报恩而施,观诸众生缺乏安乐,爱火所烧,无除若力本性苦故。当无希望异熟意乐者,也就是谓不希望後世异熟身财圆满,观一切行悉无坚实,无上菩提有胜利故,非破现前希此诸果,是破唯以三界身财为所欲得。复次当无邪命意乐,也就是谓念行施为国王等知其能施,而起敬事,不应虑贫而不行施。又於乞者无欺诳心、不喜忿恚、心行散乱,乞者来作种种邪行应无厌患,虽见乞者欺诈等过,无宣布心,从别别施生别别果,深忍而施不为他动。

讲完了如何布施意乐的部分了,现在讲加行的部分。加行部分可以分两者,应该远离什麽样的加行而来作布施?以及应该以什麽样的加行而去行布施?又分两者。那应该远离什麽样的加行而去行布施呢?宗大师在本文里面说到:

申三、如何行施(分二)

一、不以何等加行而施者,谓不速与稽留乃与,也就是说明明自己有能力,但是说,唉!

没关系,我晚一点再给你啦!我到时候再给你,自己留着,延缓之後再给,这是第一。

二、令起烦恼然後乃与,以烦恼发起之後,再来布施。或者是令行非法或违世间道理之

业而後施与,或者是先誓与此後减少给,或给下劣,数恩而与,也就是之前答应了,可是在还给他人的时候,或者是布施予他人的时候,减少的给。或者是说,给的时候一副臭脸的样子。或者说用计算的方式,啊!你之前给我多少,现在我给你多少,好像是一副布施的样子,这叫数恩而与。一时能与而为渐次少少相给,明明就可以给了,可是给的时候,就分批的慢慢的给。或自己成为国王的时候,自为国王夺他妻子而为惠施,或者是逼取父母奴辈等财而与余者,或者是由能损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或者是自懒惰住教他行施,自己懒惰叫别人去布施。於来求者呵责嗤笑、旁言轻弄、粗言恐吓而後给与,违越佛制学处而施,不能如有资财而施,这部分是必须要去防护的,长时积集然後顿施,菩萨们在布施的时候,不应该说累积了多少之後,再去作布施,这是不应有的。是为应断,故当舍离此等加行。又诸菩萨见积集施其施有罪,见随得施其施无罪。应该要瞬间的去作布施,而不是说累积许久之後,而来作顿施。为什麽呢?谓若积集然後顿施,福并无多,这样的话没有办法累积资粮,为什麽呢?及於集时退却众多资具者,令生嫌恨,後施诸余未求者故。我们在累积这些资财的时候,有人要求的话,我们不给,因为那时候在积聚这些资粮,後来布施的时候,别人就不求了。菩萨地中所说此等极为重要,谓见集时生长悭等众多烦恼,而且在累积这些财物的时候,会产生许多种种的烦恼,护等劬劳障多善行,多於中间发生损失,不能毕竟惠施事故。 所以我们不应该长时积集之後而来作顿施。这以上说到了,不以何等加行而作布施的部分。现在说,当以何等加行而舍者,而作布施的呢?

271页)二、当以何等加行而舍者,谓舒颜平视,含笑先言,随对何田,皆应恭敬。亲手应时,於他无损,耐难行苦而行惠施。此等果者,如果这样去作布施的话,如谛者品云:「由恭敬施感亲友等而为敬重,由舒手施感得承事,由应时施感一切事应时成办。」又云:「不损他施感得坚固资财,由忍苦施感知心眷属。」俱舍论说:「舒手惠施得广大财。」坚固资财者,如俱舍释说:「他於资财不能障难,火等无毁。」又助他施加行者,谓若自有可施财物,见有悭吝,曾未少施,应往其家,欢喜安慰,如是告言,我家现有广大资财,我为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希欲乞者,若有求者与汝会过,莫令空返,可取我财惠施彼等,或是将彼引到所,我行惠施当生随喜。彼财无减即便欢喜,能如是行,如是令彼渐种能除悭垢种子,由渐修习自施少财,依下无贪进得中品,依中无贪进得上品。

272页)如是若自亲教轨范、弟子、助伴,是悭贪性不能惠施,或虽非悭然无资财,与彼资财令於三宝树修布施,自己不作。由此因缘自所生福弥更弘多,令余一类调伏烦恼,圆满一类善法乐欲,摄受有情成熟有情。如是若自现无资财,应以工巧事业之处集财惠施,或於他所宣正法语,令诸贫者及悭吝者悉乐惠施。或诸求者教往俱信富饶之家,躬诣其所随力随能助其惠施。又於施物择胜妙施,及将所备可施财物圆满惠施。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终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34) )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35-2)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2008年赞助尼泊尔雪谦寺结夏安居活动
泷观桥的呼声- 流浪在梦与现实之间- udn部落格
化解冤亲债主的方法
净土的声闻圣者必定回向大乘菩萨道:净土探究----大寂法师着
四加行--宁玛巴莲师传承

赞助网站
法鼓佛修研習院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法鼓佛修研習院
佛教世界
初級禪訓班--法鼓山台南分院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