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炬大學院校佛學論文徵文獎學金申請辦法 北市藏密薩迦弘法協會1-2月份法會 甘丹東頂索巴蔣揚康參-法會行程異動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3 22:11:08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3 22:09:15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35-2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一

申四、施何等物(分二)

酉一、略示应舍、不应舍物。

酉二、广释

酉一、略示应舍、不应舍物。

273页)谓由施此物,能令现前离恶趣因,引生乐受究竟利益,能令断恶或立善处。又於现前虽无安乐,然於究竟能生义利,是则菩萨当施於他。若由施此,现生逼恼後亦无义,或虽现乐於後有害,不应施他。什麽叫做该布施,什麽叫不该布施呢?有现前和究竟两者利益的话,一定要布施。现在虽然没有利益,可是对究竟有利益的话,也是要布施。现前和究竟两者都没有利益的话,不应布施。现前有利,究竟无益,究竟有害的话,那就不应布施。

酉二、广释(分二)

戍一、广释内物可舍、不舍

戍二、广释外物可舍、不舍

戍一、广释内物可舍、不舍 

若知不舍内物道理,与此相违知是应舍,故当先说不舍道理。如果我们了解到不要舍的内涵的话,我们就可以知道说要舍的是什麽?因为不舍的正相违,刚好就是应舍嘛。所谓内物的意思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手足等,是不是应该作布施呢?什麽样的情况下不应该作布施呢?此中分三:初就时门不应舍者,时机不对的情况下不能布施,什麽叫时机不对呢?菩萨身等虽已至心先施有情,然乃至未广大悲意乐,不厌乞求肉等难行,纵有求者亦不应舍。菩提心还未坚定之前,我们没有办法真正的发起很强烈的一种,布施之後产生的欢喜心的话,不要舍自己的身体,或者自己的手足。如同《集学论》上说,集学论云:「由何能令精进厌患?谓由少力而持重物,或由长夜而发精进,或由胜解尚未成熟而行难行。」如施肉等,此虽将身已施有情,然於非时,唯应遮止不令现行。虽然我们意乐上已经布施给一切有情,可是时机上不对,我们时机还没有成熟,因为菩提心的力量不够坚定,若不尔者,能使菩萨厌诸有情,由此失坏菩提心种,如果菩提心不够坚定,布施自己手足的话,有可能会去失坏菩提心种,故即失坏极大果聚。是故圣虚空库经云:「非时欲行,是名魔业。」入行论云:「悲心未清净,不应舍其身,若能成现後,大利因应舍。」

刚刚说完了第一者,就时门不应舍者之後,现在讲第二,就所为门不应舍者,也就是为了什麽样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很小的利益的话,不应舍身。若为小事不应舍身。即前论云:「能行正法身,为小不应损,如是能速满,诸有情意乐。」若就自分已离悭等布施障碍,而就他分若不舍身,能办众多有情利义大事之时,有求肢等亦不应施。这第二,不应为了小的利益而去作布施。纵使自己菩提心,已经具有这种的欢喜坚定了,可是要看那个利害的关系。如果只是满足一个人的所须,可是却丧失众多有情的利益的话,那以小损大了,那这样的话这种情况下不应布施。

第三者,若为令作杀生等事,俱害自他诸恶行故来乞求者,则自不应暂施於他。第三者,就求者门不应舍者,若魔众天,或由彼天所使有情,怀恼乱心来求肢等,不应舍与,勿令於彼有损害故。若诸疯狂心乱为情来乞求者,亦不应与,此等非是实心来求,因为他们不是真正的来求的缘故,唯於众多浮妄言故。非但不施此等无罪,施则成犯。这种情况下布施还会犯罪。除此等时来求身者,则应施与。此复有二:谓割身支等毕究施与,及为办他如法事故,为作仆等暂施自在。远离这上述所说的三种情况的话,就应该布施了。那布施身体或者手足的时候,分两者:第一个就是,割掉自己的无论是手足等,就是对方需要的我们身体的任何一部分,而来作布施。或者是暂时把我们自有的自在布施给他人,作为他人的仆人、奴隶,这是属於一种暂施自在的布施,所以分两者。

戍二、广释外物舍、不舍理(分二)

亥一、不舍外物道理

亥二、惠施外物道理

亥一、不舍外物道理(分五)

一、就时门不应舍者。什麽样的情况下不应布施呢?像是对於斋戒的,或者是出家人,

不应该给予晚餐。如於出家及诸近住,施午後食。这是第一部分。 

二、就施境门不应舍者。这什麽意思呢?於持戒的人,不应该给予肮脏的这种饮食,或

者是他们不吃荤食的话,不应该给予荤食。因为持戒人不应喝酒的缘故,不应布施酒料等。所以在此有说到:於持戒者,施残饮食,或与便秽、涕唾、变吐、脓血所杂所染饮食。於诸不食葱蒜肉者,不饮酒者,纵欲饮食,然具律仪不当授彼,施与蒜等及所杂染。虽复先以正言晓喻,令其於施生欢喜心,然於怨家、药叉、罗叉凶暴所覆,不知报恩,诸忘恩惠的这些人,如果来乞求自己的儿女,或者是仆人等,这时候不应给予的,来乞求者,与子仆等。还有病人来求非宜饮食,或虽相宜,然不知量而与饮食。的这种情况下不应给。若已饱满性极馋嗜,来求妙食惠施妙食。这种情况下也不应给,因为以贪心作祟。若诸外道为求过端及非求知经典之义,以财货想而来乞求,舍彼经典。以这种意乐来乞求经典的话,这也不应给,因为他可以赚到换纸的那些钱。菩萨地中略说如是,广如菩萨地摄决择分应当了知。

275页)所以我们可以看《菩萨地》有说到:如云:「若是已写完善经典,有婴儿慧众生来乞,就是劣慧众生来乞,若施与之当知有罪,若为施彼转向余求亦是有罪。若我令他持诸深法及观彼能如实信解,唯以是思而惠施者,是为无罪。若令诸具正信有情,书写相似正法典籍,或外道论,或先已写现在手中而施信者,或从他乞而施与者,是名有罪。手中现有已写似典,菩萨应令改拭彼典书佛圣教,自亦应知彼无坚实亦应为他说其非善。若诸纸叶犹未书写,有来乞者,尔时菩萨应问彼言:汝今以此欲何所为?若云转卖以充食用,菩萨若是将此纸叶预书正法,则不应施。若有财者应施价值,若无价值,二俱不施亦无有罪。若非预为写正法者,应即施与,令彼随意受用安乐。如是若乞欲书最极下劣典籍,不施无罪。如欲书写极恶典籍,如是欲修中典亦尔,若欲书写最胜经典,不施求者,当知有罪。」

还有一种情况不需要布施的,就像第三、就自身门不应舍者。若自了知,於经卷等其义未辨,也就是这个殊胜的传承,这非常珍贵的经典,还没有作到广大的利益之前,虽然这位菩萨对於经卷是没有任何的悭贪,他不会认为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经典而产生悭贪,这是不会的。可是如果有人,这时候来乞求这部经典的话,是不应该布施的。为什麽呢?因为这时候如果把这希有的传承,因为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来祈求而布施的话,那这样会损失很大的利益。无论是对於教法而言,或者是对於更多的有情而言,都会有利益上的损失。所以在此宗大师说,这时候不应该布施。为什麽呢?如果没有布施的话,有两种殊胜。可是布施的话,只会一个人获得利益而已。而且自己无论有没有布施,布施的话也没有悭贪,不布施的话也没有悭贪,所以他没有任何悭贪烦恼的问题。可是不布施的话,会让许多的众生增长妙智资粮;可是布施的话,只能利益安乐一个有情而已。所以变成损失大义,而去成办小义了。因此宗大师说在此,在这种情况下不应布施。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第三者,「就自身门不应舍者。若自了知,於经卷等其义未辨,」也就是这个希有珍贵的这个经典,还没有办法来帮助有情之前,或者是这个经典的效用还没有发挥之前,又於经卷亦无悭垢而将经卷惠施求者。此不应施之理者,谓行如是法施,为成三种随一所须,若不施者,尚有後二殊胜所须,施则无故。不施的话没有,为什麽呢?初一所须已办讫故,谓我自心都无悭垢,故悭烦恼不须更除,若不施者,见增众多妙智资粮,施则无之。若不施者,便能修集妙智资粮,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即为爱念此一有情及余一切,若施唯是爱此一故。菩萨地中所须轻重如是宣说。

276页)入行论亦云:「为小勿舍大,」故不施此非仅无罪。不施方法者,不应直言此不施汝,要当施设方便善巧,晓喻遣发。方便善巧者,所以这时候不应该布施,可是不应该直接说不给你,而是要很善巧的说,怎麽样的一个方便善巧呢?谓诸菩萨先於所有一切资具,以净意乐回向十方诸佛菩萨。譬如苾刍於法来等为作净故,舍与亲教、轨范师等而守持之。就像比丘在受比丘戒的时候,为了使我们的三衣能够清净,所以会请戒师还有羯摩阿闍黎加持,所以同样的,菩萨们会以清净的意乐,将自己所有的一切资具回向给一切十方诸佛,由如是舍,虽复贮蓄众多资具,亦名安住圣种菩萨,增无量福。此於如是一切资具,如佛菩萨所寄护持。见乞者来,若施与彼此诸资具,称正理者应作是念,诸佛菩萨无有少物不施有情,思已而施。若不称理,即当念先作净施法,由已舍故,告言贤首,此是他物不许施汝,软言晓喻,所以在此就说到了,对不起!我已经把一切的这个资具,布施给十方诸佛了,所以已经供养给三宝的东西,不方便给你,要以这种善巧的方式来引导他。或以纸价二倍三倍施与遣发,令他了知菩萨於此非贪爱故不施於我,定於此经不自在故,不能施我。如是行者是巧慧施。

四、就施物门不应舍者。什麽的东西,不能够布施呢?若自父母,有虫饮食,妻子奴等

未正晓喻,虽正晓喻若不信解。若自妻子形容软弱,族姓之人。虽说此等不施为奴,然亦即是物之重者,故堕物数。菩萨地摄决择分说,若是三衣及余长物佛所听许,无悭意乐於修善品极所须者,虽不施与亦无有罪。如云:「出家菩萨除三衣外,所余长物佛所听许,身所受用顺安乐住,若故思择施来求者当知无罪。若顾善品非堕欲贪,虽不施与亦唯无罪。」菩萨别解脱经云:「舍利子!若诸菩萨重来求者,舍与三衣,此非修习少欲。」故出家菩萨施自三衣,即是有犯。上述说了,以在家居士不应舍的物品,以出家菩萨不应舍的物品就是三衣等。

现在讲到第五者。(277页)五、就所为门不应舍者。若有来乞毒、火、刀、酒,或为自害或为害他即便施与。这是不应的。若有来乞戏乐等具,能令增长堕恶趣因,是应呵止,反施彼物。若有来求或来学习罩罗罝弶为害有情,就像咒蛊、罝弶,或者咀咒等,教施彼等。由此显示,凡害众生身命资财,皆不应学彼等教授。若为杀害或陆或水所住众生,来乞水陆即施此等,若为损害此国人民或为害他,来求王位而行惠施,若有怨家来求仇隙,施彼仇敌。在这种情况下不应给,这是第五者。

亥二、惠施外物道理

第二、应施外物之道理者。若即此身非是大师所遮之时,於彼补特伽罗舍所施物,非不称理,於彼相宜即应施与。又若自身与前相违,於诸经卷有悭吝心,虽未已辨经典之义,应施来求乐胜智者。此复若有二书即应施与,若无二者应与书价,价亦无者应作是念:所以在什麽样的情况下应该布施呢?在排除上述所说的情况下,之後就应该布施了。至於这个非常希有的经典,我们应该如何去作思惟呢?如果这个经典还没有成办正法的一个利益,可是我们对这个经典有悭贪心的话,那这时候是不是应该布施呢?如果有两部经典就应该布施。如果没有两部经典的话,那就给予这个施者,相同於经典的价值的金钱。如果也没这样价值的资财给予别人的话,应作是念:我行此施,纵於现法而成痴哑,不忍悭贪,如是思已定当惠施。那一定要布施,透过这样的思惟应当惠施。

若所施物除前所说,又自作王时,终不抑夺余妻子等,令离其主而转惠施,唯持村等可施求者,如是不为堕恶趣因。诸戏乐具及罩罗等,不损於他众生所居水陆之处,不伤众生无虫饮食应施求者。若有来求毒火刀酒,为自饶益或饶益他,即当施与。若如是行财施之时,来二求者:一贫一富,应如何施?先作是念:如果有贫富二个人,一起来求的话,我们要怎麽办呢?设二求者来至我所,若堪於二充足满愿,即当俱施满愿充足。如果有能力能够让他们两个都满愿的话那就作,若不堪者,则当圆满贫者所愿。先布施给这贫穷人,如果没有办法圆满这两个人的话。

由其先作如是念故,若不能满二所欲时,即当满足贫者所愿,应以软语晓喻富者,要这样去告诉富者说,告曰:贤首!我此资具於此贫者先已舍讫,切莫思为特不施汝。我并不是不给你,而是已经给了这个贫困的人了,受菩萨律初发业者,如是学施极为紧要,故特录出,凡无别义者,皆如菩萨地意趣而释。因为在菩萨学处里面,布施算第一者,所以对一个初学者来讲的话,这是特别重要的,所以宗大师就把主要的内涵,在此作了一个摘录。如果在这边没有看到的,而我们有疑惑的话,应该参考《菩萨地》来了解。

未二、若不能舍当如何行

278页)第二、不能舍时当如何行者。若有求者正来求时,为悭覆者,应作是思:此可施物定当离我,此亦弃我我亦舍此,故应舍此令意喜悦,摄取坚实以为命终。若舍此者,则临终时不贪财物,无所忧悔发生喜乐。如是思已仍不能舍,这以上就说到了,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布施,被悭贪所转的话,那怎麽办呢?我们应该思惟,我们终究要离开现有的一个资具的。如果我们能够作到布施的话,我们可以使内心获得欢喜,由此可以获得广大的资粮和殊胜功德。那我们才可以在无贪、无虑的情况下,为求大义,而来好好的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而且在死的时候,也不会因为贪着财物而忧恼。如果这样思惟还是没有办法布施的话,如勇利经说:「应以三事晓喻求者,谓:我现今施力微弱善根未熟,於大乘中是初发业,随不舍心自在而转,住於取见我我所执,唯愿善士忍许,不生忧恼。如何能满汝及一切有情意乐,我当如是渐次而为。」此是断余不信过失,非无悭过,集学论说,菩萨悭吝是应呵责,然如是行似能遮免,「由悭不施财法他胜。」摄波罗蜜多论亦云:「若有求者现在前,力极微故不能施,必令求者不退弱,应以软语慰其意。以後若再来前乞,必定不应令失悔,当除悭吝诸过失,为断爱故应勤修。」

所以如同《勇利经》里面说到了,我今天就是因为悭贪的缘故,所以我的善业力量是如此的微弱,这样的话,我就永远没有办法增上了,我永远是大乘的一个初学者,所以如此的呵斥自己。第二、我不应该随着我执还有我所执而去操控着我,被我执或我所执所控制,如此的去呵斥自己。如果这种暂时现世的资具,都没有办法布施的话,我如何能够满足一切有情?我曾经许下承诺要利益一切有情众生,那都是假的吗?以这一种的方式来呵斥自己。

未三、习近对治布施障碍

279页)第三、习近治布施障。障者如摄决择分略说四种,要怎麽样去对治布施的障碍呢?有四者,那四者呢?谓:未串习,对布施的串习不够,匮乏、耽着、未见大果,这四者,先讲未串习的过患。其中初者,谓虽现有可施财物,然於求者不乐惠施,能治此者应速了知如此过患,是我於施先未串习,今若不施,则於後世亦不乐施,强思择已而行惠施,不随未习过失而转。要从小事开始作起,慢慢的要让自己有布施的习惯,如果现在不这样作的话,那将来也不会欢喜布施,那永远都是卡在原点,都没有办法增上了。所以由这种的方式,而来作未串习的对治。也就是从小自己觉得,啊!可以布施了,从小地方开始慢慢去养成布施的习惯,还要再慢慢去增长,让自己的舍心更加的强大。

第二对治匮乏的部分,第二者,由其财物极尠阙故不生舍心,因为自己完全没有财物,所以没有办法布施的话,能治此者应作是念:我於生死流转之时,或由宿业或系属他,於他人所未能饶益。今我具受众多难忍饥渴等苦,设由利他,於现法中发生众苦乃至殒殁,此施於我犹为善哉,非空发遣诸来求者,纵无彼财尚有菜叶可以活命,如是思已,忍匮乏苦而行惠施。我无始以来到现在,我就是因为没有饶益他人,所以今天我必须得承受这种众多的饥饿痛苦,所以纵使我没有很多的财物,可是我仅有的应该尽量作布施。而且布施的话,我也不会说活不下去,只要我能够吃得饱、穿得暖的话,我多余的,我都应该要布施。因为过去就是没有布施,所以今天我才这麽的贫穷,应作思惟。

现在是讲到对治第三者,贪着的部分。第三者,贪可施物极为悦意最上胜妙,於来求者不能生起舍与之心,能治此者应速了达耽着过失,我今於苦倒执乐想,由此能生当来众苦,如是知已断除耽着,即将此物而行惠施。轮回的一切,都没有真正安乐的,这些都是痛苦之因,如果我把苦执为乐的话,随着这种颠倒执,随着这种颠倒邪见,我将来绝对是痛苦的,所以由此来对治贪着的过失。现在讲到对治第四,未见大过者。

第四者,未见行施能生正等菩提胜利,观见广大资财胜利而发施心,能治此者当速见其过,总应观察一切诸行,皆念念灭,特观资财速灭速离,一切所施皆当回向广大菩提。若唯顾视财等异熟,则唯能得广大财位,不得解脱。如诸商贾为与价故,一切资财悉无吝惜舍与於他,此唯得利非能得福。透过布施我们可以知道,绝对能够成办无上正等菩提的这种功德,所以透过布施的功德思惟,而来看到布施的利益。如果我们布施的利益,不是为了回向无上菩提,只是想说我将来可以获得财富,所以我今天布施的话,以这种的意乐来行布施,那跟买卖是没有两样的。纵使能够获得财位,能够变成富有的人,可是不能获得解脱呀!所以会获得暂时的利益,但是以究竟来讲的话,其实还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的差别。有没有布施还是都是一样的,它只是暂时获得了一种,从贫困而获得远离的一种利益而已,可是以究竟的眼光来讲,还是继续在生死轮转当中。如同四百颂曰:「云於此行施,能生大果利,为报而行施,如商利应呵。」那我们也可以透过观想的方式来作布施的,纵使没有财物可以布施,或者是没有乞者来布施,可是我们可以以意识缘念的方式来作布施。

午二、唯意乐施

280页)第二、唯意乐布施者。内居闲静由净意乐淳厚净信,分别化现种种广大无量财宝,胜解惠施一切有情,以少功用生无量福,亦名菩萨巧慧布施,这种的布施不用劬劳,但是却能够累积无边福德,这是菩萨的善巧布施,是《菩萨地》里面所说的,是菩萨地说。妙手问经虽说此是无资财者所应修学,非有财者不应修习。无资财时巧慧布施,是为乃至未证增上清净意乐初极喜地,若证此地,则诸资财定无匮乏。在《妙手问经》里面有说到,这是没有资财的人来修学的一种布施,有资财的人不应修学这种意乐布施。无资财的巧慧布施,是没有获得初地的时候的一种修学了。因为获得初地之後,绝对没有资财上的匮乏,如同《菩萨地》里面所说的,如菩萨地云:「如是菩萨现无财宝,巧慧方便而行布施,此说乃至未证增上清净意乐,若诸菩萨已证增上清净意乐,就是指初地的意思了,欢喜地的意思,如已获得超诸恶趣,如是生生必当获得无尽财宝。」

卯四、此等略义

第四、此等略义者。正受菩萨律仪已,学习大地布施道理,发愿修学。如前所说布施之理,当先了知现在进修开遮之处而勤学习,特於悭吝身财善根而修对治,励力增广能舍之心,能如是修应自庆喜。所以如果我们有真正作到,如同上述所说的来作布施,对治悭吝的话,我们应该随喜自己。心若未能如是薰修应生忧恼。若如是者,则如妙手请问经说,於当来世,少用功力能满布施波罗蜜多。若此一切皆悉舍置,即於现法亦当恒为重过所染,於当来世心不趣入,极难趣入诸菩萨行。

如果现在不修的话,後一世不只更难修以外,我们也很难去真正的遵守,或行持菩萨行,又如摄波罗蜜多论云:「布施根本菩提心,勿弃如此能施欲,世间具此能施欲,佛说此为施中尊。」此说应当忆念修习菩提心,为诸行所依,愿证菩提即是一切能舍根本,是为一切能舍之尊,故於此心应励力学,此即总摄妙手问经胜扼要义。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36-1)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地藏王菩萨灌顶暨大法会
◎梦参老和尚演音集-udn部落格 . 叶.柏.晏 -YehPoiAN-! - 森林办公室
印度宗门实修暨噶举祈愿法会
声空不二音乐禅--明就仁波切
「六祖法宝坛经」导读

赞助网站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
全球宗教資訊網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學術資源網站。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台北教育網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