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派傳承 新店白玉中心.7-8月份法訊 顯密雙運之門-禪坐教學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3 22:29:56
學習次第 : 进阶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37-2讲)

午二、修断彼方便

修断彼方便分三,要如何破除这种的懈怠呢?初破除推延懈怠者,略有三种,想说如果我明天还有时间的话,要破除这种的懈怠,有三种的思惟方式,一、谓已得之身速当坏灭,这是第一。第二、命终之後堕诸恶趣,这是第二。第三、如此人身极难再得。由修此三能除执为有暇懈怠,引发恒觉无暇之心,如果具有这三种的思惟的话,则能破除有暇懈怠,引发恒觉无暇之心,至於这三种的内涵,在共下士的时候,已经说到了,此三於前下士之时,已广宣说。

二、破除贪着恶劣事业者,应当如何思惟呢?应观正法,是能出生现後无边喜乐之因,

无义狂谈掉等散乱,是能失坏现前大利,引发当来无义众苦无依之处,修习对治而正灭除。如云:「弃妙喜正法,无边欢喜因,汝何故反喜,苦因散掉等。」三、破除退屈或自轻者,就是没有自信和自轻者,如是破除推延耽恶事已,虽於正法能起勇悍,然非以此便为喜足,应於大乘精勤修学,故应除遣於彼怯弱,谓念:如我何能修证。此中分三:第一、於所应得破除退屈,第二、於能得方便破除退屈,第三、於所安住修道处所破除怯弱。分这三者。

309页)所得佛者。谓是永尽一切过失,毕竟圆满一切功德,我修一德断一过失且极艰难,故我岂能获如是果?若实发起如此退怯,已舍发心过患极重,设未实起,亦应从初灭不令起。破除道理者,应作是念策举其心,如果我们因为看到诸佛的这种圆满功德,以及断一切过失的时候,那再回想自己,纵使我修一个德,一种功德,或者断一种过失,都如此困难的话,更何况是圆满一切功德,断一切的过失呢?如果因此而产生了退怯,对自己没有自信,丧失了自信,想说我没有办法成佛的话,这时候就已经违犯了舍心的过患,那会退失我们原有的菩提心,所以一开始我们就要小心,来防护这种舍心的过患。所以我们要怎麽样去思惟呢?

佛薄伽梵定量士夫,是谛语者,是实语者,不虚妄者,不颠倒语,而且佛有记载说,彼尚记说蚊虻等类能证菩提,何况我今生在人中身报贤善,何况我今世在人中具有善根,具有智慧力,具有观择取舍?故我若能精进不废,何故不能证得菩提?应当如此的来策励自己。如云:「不应自退怯,谓不证菩提,如来谛语者,作此谛实说。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彼发精进力,证无上菩提。况我生人中,能知利非利,不舍菩提行,何不证菩提。」又於往昔过去诸佛及现在佛并未来佛,此等亦非先已成佛次修诸道,跟我一样,初唯如我,由渐昇进而得成佛及当成佛,由如是思破除怯弱。不要让自己没有自信,过去的佛都是这样子过来的,未来的佛也是这样子过来的,不是一开始就成佛,一开始都是跟我们一样的,以这种方式思惟给予自己自信。

宝云经云:「菩萨应念所有如来应正等觉,谓诸已现等觉,今现等觉,当现等觉,此等皆以如是方便,如是修道,如是精进,已现等觉,今现等觉,当现等觉。」乃至说云:「此诸如来亦非皆是成如来已而现等觉,故我亦当於其无上正等菩提而现等觉,我亦应发共同一切有情精进,普缘一切有情精进,如是如是策励寻求。」无边功德赞云:「虽诸已得善逝位,亦曾堕诸极下处,佛堕险时不自轻,不应自轻壮亦怯。」生此怯弱是由善知诸佛功德无有边际,果随因行,故修道时,须无量门引发功德,及无量门灭除过失。

310页)次观自身而生怯弱,若谓诸佛无量功德於修行时,仅由专恳修学一分微少功德即能成就,於道生此颠倒了解,则於现在全无所怯。然此非是贤善之相,如果未曾对诸佛菩萨的一种圆满功德产生,「我没有办法作到」的这种畏怯,都未曾有过的话,那也不一定是好事,那就代表说,我们没有真正的去思考诸佛的功德,圆满功德相。是於修道之理未获定解,或虽少有的了解,却由散涣了解,没有真正的去亲身体会而去作修持,然皆未曾亲切修持,总觉容易障覆所致。若至实行虽略显示道之首尾粗概次第满分之体,生恐惧云,若须如是,谁复能修?而舍弃故。霞惹瓦亦云:「未曾实行诸菩萨行,如看射箭总觉甚易全无怯弱,现在之法无完善者,故不致到怯弱自轻之地,若善圆满恐必多起怯惧自轻。」此言极实。所以会产生畏怯这是正常的现象,我们不用因此而感到沮丧,因为畏怯是绝对会有的,因为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能力,当我们看到诸佛的功德的时候,绝对会产生畏怯的。可是我们不要随着畏怯所转,而且看到诸佛菩萨功德而没有畏怯的话,这也不是一件好事,代表说我们没有真正去体会,只是嘴巴说说而已。所以在此宗大师就鼓励我们说,纵使畏怯,我们也不用担心。可是我们不要随着这种的畏怯,而让自己丧失自信,这也是不需要的,畏怯是有,可是我们不需要丧失自信,我们应该提起自信。所以在此宗大师又说到了:

於能得方便破除怯退者。谓念成佛须舍手足等,我不能尔,如此之苦应须堪忍。如果我们会退怯的,或者会畏怯的理由是说,要成佛的话我必须要割舍自己的手足,这我没有办法作到,因此而产生畏怯的话,不要因此而丧失了自信,为什麽呢?我们可以作此思惟,如果不修行的话,即不修行自任运住,随着烦恼而来操控的话,流转生死,也需要反覆的受斫裂刺烧此等大苦,而且这还是无止尽的,亦曾多受斫裂刺烧此等大苦,不可说数,到最後面是什麽呢?然亦未能成办自利。可是为求菩提难行之苦,较其前苦尚无一分,然能成办自他大利。可是追求菩提,这种成佛之道的痛苦,比起反覆的死亡的痛苦来讲的话,连百分之一都还没有达到这种痛苦的程度。而且并不是永无止尽的痛苦,他是有止尽的,而且最後,可以成办不只是自利以外,也能够圆满他利,所以为什麽我们不能够堪忍呢?

如云:「若谓舍手等,是我所怖畏,是未察轻重,愚故自恐怖。无量俱胝劫,曾多受割截,刺烧及解裂,然未证菩提。我今修菩提,此苦有分齐,为除腹内病,如受割身苦。诸医以小苦,能治令病癒,故为除众苦,小苦应堪忍。」又舍身者,初怖畏时非可即舍,先於布施渐次学习,至於自身全无贪着,大悲心力开发之时,若有大利方可施舍,故正舍时全无难行。

而且我们要布施自己手足的时候,并不是说自己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叫我们去割舍,没有的。是要从小地方慢慢的学习,一直到对於自己的身体,没有丝毫的贪着,由这种非常强烈的悲愍心,而且光是有强烈的悲愍心,虽然是欢喜的布施,可是因缘不具足的话,也不准布施,而且要有很大的利益的时候,佛才开许让我们布施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布施手足是没有任何的困难的。所以道次第的解说,确实有这种的殊胜功德。像我们现在看精进的时候,透过自他换的修学,发起菩提心,让我们要修学精进度的时候,会觉得说,哇!都要割舍自己的手足了,那还得了。那修学自他相换的时候,说到哇!爱己的心转移到他人身上,排斥他人的心转移到自己身上,是怎麽可能啊!一开始会有完全好像无法接受的感觉。

可是阿底峡尊者是如此善巧的引导我们,好像幼稚园的学生,让他看博士的论文,他是完全不懂的。可是你从最基本的字母拼音开始教起,慢慢的就能够透过小学、中学、大学,最後到研究所,最後到博士班,之後不只能够自己阅读以外,能够自己写博士论文,所以道次第的一个殊胜,就是如此。一开始我们无法接受的这种殊胜法义,但是就是如此的善巧引导着我们,所以慢慢的我们就可以去接受,这就是道次第的殊胜。所以我们现在看本文里面说到:

如云:「如此治疗法,胜医且不用,以柔和仪轨,治无量大病。导师先令行,惠施蔬菜等,习此故而後,自肉渐能施。若时於自身,觉如诸菜叶,尔时舍肉等,於此有何难?」是故有说波罗蜜乘,须舍身命故生逼恼是难作道。今此教典善为破除,谓於发生难行想时不须即舍,如与菜等极易舍时,方可舍故。

於所安住修道处所破除怯弱者。谓念成佛须於生死受无量生,尔时生死众苦逼恼,故我不能修如是行。应如是思,如果认为说要成佛需要这麽长的时间,那变成我要这麽长的时间,在生死里面流转着,那变成了我要反覆的接受这种生死痛苦,所以我没有办法了,而产生了一种退转心,或者无有自信,这时候我们应该如此思惟,菩萨由其已断诸恶以因遮故,必不能生苦受之果,坚固通达,生死如幻悉无自性,故心无苦,若其身心安乐增盛,虽处生死无厌患义。这上面的意思就是说到了,菩萨们虽然处於生死轮回当中,可是却由菩提心的缘故,断一切的恶因,行一切的善行。纵使在一个生死的轮转里面,生为众生而生,死为众生而死,以这一种的善心是没有办法感得极大恶苦的。依由这种的善心,也不会让我们堕落於三恶趣,所以我们有什麽可以在生死当中觉得恐惧的呢?更何况是当我们的内心真的完全布施给一切有情众生的话,内心深处的那一份心力,还有那一股的勇气,以及这一股勇气所带来的悦意,是可以让我们活得非常的有意义,而且非常的欢喜,所以纵使在生死轮转当中,我们有什麽困难呢?所以在此可以看到宗大师在本文里面说到:

如云:「断恶故无苦,善巧故无忧,谓由邪分别,罪恶害身心。福令身安乐,智故心亦安,利他处生死,悲者何所厌。」又云:「故遍除疲厌,骑菩提心马,从乐而趣乐,有智谁退屈。」如是虽延无量时劫不应怯弱,唯时长久非厌因故。谓苦极重,虽时短促亦生厌离,无苦安乐,时虽久远无所厌故。如果是痛苦的话,纵使是非常短促的时间,我们也觉得非常的长久,因为它是痛苦。可是是安乐的话,我们又何必在乎,它时间的久短呢?没有人会去计较快乐的时光。所以随着如此殊胜的菩提心,给我们带来心里面如此的安乐,我们又何必去在乎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呢?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利他的话,又何须在乎利他时间的长短呢?宝鬘论云:「重苦难时短,难忍况久远,无苦而安乐,无边时何害。此中身无苦,意苦从何有,唯悲世间苦,由此而久住。故谓佛久远,智者无退屈,为尽过集德,恒勤修资粮。」又念成佛必须圆满无边资粮,此极难作故我不能,亦莫怯退。若为利益无边有情,求证诸佛无边功德而为发起,住无量劫,欣乐修集无边资粮而受律仪,则於一切,若睡未睡心散不散,乃至有此律仪之时,福恒增长量等虚空,故无边资粮非难圆满。

如果我们认为说,成佛的资粮好困难,因为要累积如此的广大资粮,我怎麽有办法作得到呢?不要对自己没有自信,我们是可以作到的。因为当我们发起了这颗如此殊胜的菩提心,受菩萨戒的时候,纵使在睡觉或者没有睡觉,放逸或者不放逸的时候,随着菩萨戒的律仪,我们时时都在累积无比的资粮,如同虚空。所以成办无边资粮,只是早晚的事情,并不是很难圆满。如同前论云:即前论云:「如一切诸方,地水火风空,无边如是说,有情亦无边。菩萨普悲愍,此无边有情,欲度诸苦厄,安立於佛位。如是坚住者,从正受戒已,随其眠不眠,及放逸而住。如有情无边,恒集无边福,无边福非难,证无边德佛。若住无量时,为无量有情,求无量菩提,而修无量善。菩提虽无量,以此四无量,资粮非久远,如何不得证?」

312页)是故若由最极猛利大慈大悲,及菩提心冲动其意,为利有情,愿於短时速成佛者,极为希有。然若未近此之方隅,仅由见於极长时劫,须正修学无边诸行及多难行,便作是念:谁能如是?故妄说云求速近道,此於愿心间接损害,正损行心,令大乘种渐趣劣弱,故於成佛反极遥远。以与龙猛、无着决择如来密意,最极增长菩提心力所有道理极相违故。所以如果有人说,有一个快速成就菩提的果位,我们为什麽要去修学这麽长久的资粮,而且我们多麽难行啊!所以想要以一步登天的一种心,来快速成佛的话,这不只不会让我们成佛,反而会间接的损害愿心,以及直接的损害行心。所以我们在行成佛之道的时候,应该以龙树菩萨,还有无着菩萨所决择的如来密意为准绳,而来依止,而走上成佛之道。

如是若仅怯弱而住,全无所益,反渐怯劣,无论是世间或出世间,对自己没有信心,在任何的角度,任何的情况都是不需要的。而且这种的畏怯,於事无补,没有办法帮助我们带来任何的利益,故应善知诸能修证菩提方便,策举其心,则办诸利如在掌内。如本生论云:「怯弱无益悦匮乏,是故不应徒忧恼,若依能办利聪叡,虽极难事亦易脱。故莫恐怖莫忧恼,如其方便辨所作,智者威坚而策举,办一切利如在掌。」圣者无着数数说为:「当具二事,一、虽善了知於广大法学习道理,应无怯弱。二、於下劣功德不应喜足。」然现在人,若生少分相似功德,或生少分真实功德,便觉已进极大道位,计唯修此便为满足。若为智者知道扼要,依於教理善为开晓,谓此虽是一分功德,然唯以此全无所至。果能了解意必怯退,是故能於一分功德不执为足,更求上胜,及知须学无边学处而无怯弱,极为稀少。

所以我们现在不要因为自己有这麽一点点少许的功德,或者是相似功德,或真实功德而感到满足,要不断的上进。可是当我们在上进的时候,看到诸佛的这种圆满功德的时候,又很容易怯弱,可是却又会随着自己的少有的功德而感到自信,或者甚至於傲慢,因为满足的关系。所以真正的懂得如此修法的人,真是少之又少。所以虽然宗大师是这麽感叹的说,可是间接的是暗示我们弟子众,只要我们老实的作,不要为了现有所得到的这种类似功德,或真实功德而感到满足,老实的作,一直往上看,向上希求的话,绝对能够圆满功德的。如果我们把持这种的原则而来修学,或者走上成佛之道的话,不会因由现有的功德满足而感到我慢,也不会因由诸佛的圆满功德而感到退怯,这才是一个正确的修行精神。

 

巳二、积集顺缘护助资粮(分四)

午一、发胜解力

午二、发坚固力

午三、发欢喜力

午四、暂止息力

午一、发胜解力 

313页)诸论中说,欲为进依,此中胜解即是欲乐。须发此者,所谓发胜解力的意思就是说,我要学习的这种强大的希求心,「我想要学」的这种想法,这种的追求,向上的向往,我要前进的一个欲求心,就在此而发胜解力了。如云:「我从昔至今,於法离胜解,感如此困乏,故谁弃法解,佛说一切善,根本为胜解。」胜解如何而起者,如云:「又此之根本,恒修异熟果。」此说修习从黑白业,生爱非爱诸果道理。诸论又说信为欲依,以从二种深忍之信,能引取舍二种欲故。此是思惟诸总业果,及特思惟诸菩萨行所有胜利,及越诸行所有过患诸因果等。如是胜解大乘入大乘门,即是誓除自他一切过失,誓引自他一一功德。所以先透过教理的认知,透过信心来引发这种的胜解力,这种的希求心,然一一过及其习气究竟清净,一一功德毕竟圆满,必须经历多劫修习,不见我有净除过失引发功德一分精进,我实徒耗有暇之身,如是思惟自行策发。如云:「我应除自他,无量诸过失,然尽一一过,须经诸劫海。未见我有此,断过精进分,堕无量苦处,我心何不裂。我应勤引发,自他众功德,然修一一德,须历经劫海。我终未能起,修此德一分,我将难得身,空弃实奇哉!」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38))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晋美彭措法王与喇荣五明佛学院:Xuite日志
青海塔尔寺青藏铁路12天深度之旅
摄类学
殊胜观音?地藏菩萨 -- 慈悲?愿满
企美噶察林分寺 卡卓玛佛学研究会- udn部落格

赞助网站
生命電視-佛學網站
喇嘛-互動百科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藏傳佛教寧瑪白玉派札瑪寺全球資訊網
醒吾學院台北教育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