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祖法王台南永康竹巴中心開示灌頂大法會 嘉拉祖古親自帶領弟子們修蓮師薈供8/19 雪謙‧冉江仁波切2009台北弘福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4 10:47:10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4 10:45:51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58-2讲)

卯四、由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第四修观成就之量。如是观慧观择修习,乃至未生前说轻安,是名随顺毗钵舍那,生轻安已乃是真实毗钵舍那。轻安体相生起道理,俱如前说。在未生起由观察力所生的轻安之前,类似毗钵舍那,但是并非真实的毗钵舍那。直到了生起由观察力所生的身心轻安的时候,这时候的观慧,才是真正的毗钵舍那。至於身心轻安的定义,还有生起轻安的时候,会有什麽样的功德胜利等,在之前奢摩他的时候,已经说到了。

又奢摩他先得未失,亦有由彼所引轻安,故非略有轻安便足。那不同点是什麽呢?因为之前奢摩他的时候,已经有身心轻安,所以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混淆说,什麽是由止力所生的身心轻安,什麽是由观力所生的身心轻安。所以宗大师说到了,「非略有轻安便为满足」,要有一个未曾有过的身心轻安,而且非常强烈能够让我们明显的知道,这时候才能了解到这是由观力所生的身心轻安。而且获得了这种身心轻安的话,从此以後,观力绝对不会去损减止力或者是住力。以前在观察的时候,观察过多,止力或者是住力可能就会减少。可是获得了由观察力所生的身心轻安,不只不会减损止力以外,更多的观察反而会带来止力或者是住力的帮助,具有这一种的胜利功德,尔时就已经获得了由观力所生的身心轻安了。

若尔云何?谓修观察,若由自力能引轻安,此後乃名毗钵舍那。缘尽所有性及缘如所有性,二种毗钵舍那,得限皆同。如解深密经云:「世尊!若诸菩萨乃至未得身心轻安,於如所思所有诸法,内三摩地所行影相作意思惟,如是作意当名何等?慈氏!非毗钵舍那,是随顺毗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云:「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止,即於如所善思惟义,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胜解观察,乃至未生身心轻安,是名随顺毗钵舍那所有作意。若时生起,尔时即名毗钵舍那。」(551页)此说缘於尽所有性,成奢摩他、毗钵舍那及双运等,与缘如所有性相同。若由自力能引轻安,则亦能引心一境性,故由观慧思择自力而能引生心一境性,是由已成正奢摩他所有功德。如是善成奢摩他者,由修观察亦能助伴正奢摩他,故不应执凡修观察,住分损减。

又成不成缘如所有,止修观修毗钵舍那,谓由是否随於一种无我正见,获得无谬清净了解缘彼而修,而为判别,非余能判。生起奢摩他、毗钵舍那的生起的过程,或者是其余身心轻安的胜利功德,无论是缘世俗谛或者缘胜义谛都是一样的,所以不要依由他的所缘境,而受到这个差别。所以止观双运成办的时候,由观察力能够形成正奢摩他,由安住力能够辅助观察观察力,这时候就是获得了止观双运。

为由何等不能判别?谓修习故,心境二相粗分皆灭,如净虚空,心具显了澄净差别,如无风烛不动久住。意识所现内外诸相皆觉如虹或如薄烟,久住彼相。又於意识现起一切所取境界,注心观察皆不忍观渐趣隐没。又彼先从粗相外境,色声等上,如是显现。次渐修习,内心了别领触等相亦渐离脱,於彼住心皆不堪住,虽有彼等境相现起,然非获得,通达无二真实正见。所以如同上述所念的这一段,虽然有透过了止观双运,会产生这些不同、不可思议的、或者不共的,未曾有过的,这些种种的觉受,可是这种的觉受,不能足以证明说我们就已经通达空性了。

又彼诸境,现为杳茫,亦全不能立为通达中观所说如幻之义,以於正见心未趣向久修住分,皆有如是境相现故。如幻之义要如前说,依止二量乃能现起:一、决断无性理智定解,二、显现难遮名言量成。色等诸境於意识前,现为薄净似虹霓者,是离所触碍着之相,及虽无碍而甚明显二相聚合。此定解中。全无无性真定解故,是将所破自性,与质碍触执二为一,假名无自性故。

还有获得了止观双运的时候,依由身心的一个气脉,获得了初相调伏,所以会有一种如同梦幻泡影的一种感觉存在,见诸法的时候。所以这时候的梦幻泡影,并非是幻空性的意思,并不是说已经通达空正见了,已经通达空性获得空正见。至於虚空性和幻空性的这个幻空性的道理如何?什麽叫做如同梦幻泡影呢?什麽叫无有自性,但如梦幻泡影的意思呢?之前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一定要透过观察慧,而不是未经观察,依由奢摩他、毗钵舍那的这种观修调伏身心气流之後,而产生一些未曾有过的觉受这叫做空性,没有经过观察,是不可能获得空正见的。所以在此就决定了,说到了这些上述所说的种种觉受,不能形成证空性的理由。

552页)若不尔者,许彼即是中观所说如幻妄义,见如虹霓薄烟之事,应不於彼起诸分别,执有自性,以於彼事所起定解,即是定解境无性故。又凡取其质碍触事,应不於彼引无性解,以取彼事即是妄执有自性故。所以由什麽可以知道呢?而出定的时候,再去看同样的事物,会不会产生自性执着。这样马上回忆,当时候在修止观双运的时候,那种如同梦幻的感受,会不会去伤害自性执着就可以知道了。是故色等如是现时,现为微薄澄净等相,非能破坏执实之境,故亦非是如幻之义。若已先得清净正见未忘失者,容现如幻,前已广说。

善知识阿兰若师所传诸道次中,关于引生空解道理,曾作是说:「先修补特迦罗无我,次於法无我义,若念正知摄持而修,若时太久,念知难摄,时沈时掉利益极小,故以上午、下午、初夜、後夜四座之中各分四座,一昼夜中修十六座,尚觉明了感触之时,即当止息。」由如是修觉修未久,然观时间日时速逝,是摄心相。若觉久修观时未度,是未摄心,摄持心时烦恼轻微,自觉一生似无睡眠,次能一座经上午等。尔时生定能具四相,一无分别,谓住定时,虽息出入皆不觉知,息及寻思至极微细。二明了,谓与秋季午时空界,明了无别。三澄净,谓澄如杯中,注以净水置日光下。四微细,谓住前三相之中,观外诸法细如毛端了了可见。如是随顺无分别智,然若观待无分别智,则此自性仍是分别,说名颠倒。辨中边论云:随顺为颠倒。」如辨中边论,说诸异生修习空性,其最善者,亦当立为随顺颠倒,故虽未生所余众相,若修前说无谬正见,是名修习无我之义。若未能修决择无谬正见之义,纵有四相不能立为修诸了义,是故是否修如所有义,如前所说。如修彼故,後现如幻亦如前说,应当了知。所以纵使获有之前所说的奢摩他的无分别、明了、澄净、微细的,这种非常殊胜的觉相,可是也不能安立为是通达空性。所以通达空性的内涵,在之前已经说得非常详细了,我们应该反覆的去思惟。

寅三、学双运法

553页)第三止观双运法。如前成就止观量时所说,若先未得止观二法,无可双运,必须先得止观二法。此复初得毗钵舍那即得双运,其中道理,谓依先得奢摩他故,修正观察。论於此中亦说渐生力励转等四种作意。若时生起,如前所说第四作意即成双运,此谓修习观察之後,杂修安住,若得住相如前奢摩他时所得,则成双运。如声闻地云:「齐何当言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说名双运转道?答:若有获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谓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圆满三摩地为所依止。於观法中修增上慧,彼於尔时由观法故,任运转道无功用转。如奢摩他道不由加行,毗钵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齐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双运转道。」修次下篇云:「若时由其远离沈掉平等俱转,任运转故,於真实义心最明了,尔时当缓功用而修等舍,当知尔时是名成就奢摩他、毗钵舍那,双运转道。」何故彼名双运转道?答:由未双得止观之前,唯以观慧修观察力,不能引生无分别住,止修观修必须各别功用修习,得二品已,即以观慧观察之力,便能引生正奢摩他,故名双运。所以在此也很详细的说到了,在未证缘空毗钵舍那之前,已经获得了缘空奢摩他之後,在未证缘空毗钵舍那之前,可以作个别的一个观修,直到了由观察力生起了身心轻安为止。依由观察力生起了身心轻安之後,这时候观察力不会伤害止力或者住力;止力、住力也不会伤害到观察力,两者能够互相辅助的情况下,来去更深入的,不只是安住,甚至於看得更清楚所要缘取的这个境的话,这叫做双运的意思了。此中观察,即是毗钵舍那,观後安住即奢摩他,其殊胜者谓缘空性。

554页)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云:「从是之後,即缘有分别影像,若时此心无间无缺,作意相续,双证二品,尔时说名双运转道。其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为双运,谓具足更互系缚而转。」无间缺者,谓观察後不须别修无分别住,即由观修,便能引生无分别住。证二品者,谓缘无分别影相正奢摩他,及缘有分别影相毗钵舍那,二品俱证,然非同时,谓即观修作意无间相续而证。於是有人问到,若尔,前说成就奢摩他後,即由观慧修习观察能引住分,岂不相违?答:若未成就奢摩他前,数数观察杂修止相,定不能成正奢摩他。若已获得奢摩他後,如是杂修正奢摩他答可得成,前文为显如是差别,故不相违。

也就是他方问到,在奢摩他之後,你不是说观力会伤害到住力吗?但是你又说透过观力可以帮助住力,这不是相违吗?於是宗大师在此回答到:这不相违的。未获得奢摩他之前,如果止观两者间杂而修的话,绝对不能够成办奢摩他的。可是奢摩他获得之後,如果只有观力,没有任何止力的温习,那会失坏住力,所以会失坏奢摩他。但是如果是间杂而修的话,不只不会失坏奢摩他,反而由此间杂而修的缘故,才有办法生起由观察力生起的身心轻安。由这种的身心轻安,因为身心轻安的生起,所以由观察力的身心粗重为性的断除,所以此时观力不再伤害住力或者是止力了。如同前文所说的非常明显,具有这一种的特殊功德,因此没有相违。

又将成就毗钵舍那,其前无间由观察修,有时能引专注一趣,前亦思彼。今此宣说毗钵舍那未成之前,以观察修不能引生无分别者,除彼例外,意取其前未能成时。总其未成奢摩他前。观察之後杂修止相,不能成就正奢摩他。若已成就奢摩他後,毗钵舍那未成之前,观察自力不能引发坚稳安住专注一趣,故以观慧数数观察,即由观察而能引得坚稳住者,要得毗钵舍那乃有,故亦从此建立双运。是故唯於未坏坚稳无分别住,兼能观察无我空义,犹如小鱼游安静水,不当误为止观双运。如是止观双运之理,应如彼等清净论典所说而知,余增益说,非可凭信。由此等门而修止观,虽尚可分众多差别,然恐文繁故不多述。

这以上就结束了毗钵舍那的内涵。现在讲到整个道次第的一个总义了。

555页)今当略说道之总义,谓於最初道之根本,即是亲近知识道理,故於彼上当善修链。次於暇身,若起真实取心要欲,彼从内策令恒修行,为生彼故当修暇满。次若未灭求现法心,则於後世不能发生猛利希求,故当勤修人身无常,不能久住,死後流转恶趣道理。尔时由生真心念畏,便能诚信三宝功德,安住归依不共律仪学其应学。次於业果当由多门引发坚固深忍信解,是为一切白法根本,勤修十善灭十不善,相续转趣四力之道。

如是善修下士法已,当多思惟,若总若别生死过患,总於生死令心厌舍。次观生死从何因生,当识烦恼及业自性,发起真实乐断之欲,便於真能解脱生死三学总道,能引定解,特於所受别解脱戒,当勤修学。

如是善学中士法已,作意思惟,如自堕落三有苦海,众生皆尔,应当勤修慈悲为本大菩提心,必令生起。若无此心,其六度行二次第等,皆如无基而建楼阁。若相续中,略能生起菩提心相,当如仪受勤学学处,坚稳愿心。次当听闻菩萨所有诸广大行,善知进止,发生猛利乐修学欲。发此心已,当如法受行心律仪,学习六度成熟自身,学四摄等成熟有情,尤当勤猛舍命防范诸根本罪,中下缠犯及诸恶作,亦当勤防莫令有染。若有误犯,应勤还出。次当特学最後二度,故当善巧修静虑法引发正定。又於相续当生清净远离断、常二无我见,得彼见已,应住见上善知清净修法而修,即於如是静虑、般若立止观名,非离後二波罗蜜多,而为别有。故是正受菩萨律仪,学彼应学从中分出。

此复若能修习下下,渐於上上增欲得心,听闻上上而於下下渐欲修行,是最切要。若於前者全无所有,专修心住专乐见解,难至宗要,故须对於圆满道体引生定解。修彼等时,亦当聪利,令心平等,谓於引导修道知识,敬心微劣,则断一切善法根本,故当勤修依师之法,如是若心不乐修行,当修暇满,若着现法当修无常,恶趣过患以为主要。若觉漫缓所受佛制,当自思惟是於业果定解劣弱,则以修习业果为主。若於生死缺少厌患,求解脱心则成虚言,故当思惟生死过患。若凡所作,皆为利益有情之心不猛利者,是则断绝大乘根本,故当多修愿心及因。若受佛子所有律仪,学习诸行而觉执相系缚猛利,当以理智,破执相心一切所缘,而於如空如幻空性,净修其心。若於善缘心不安住为散乱奴,则当正修安住一趣,是诸先觉已宣说者。以彼为例,其未说者亦当了知。总之,莫令偏於一分,令心堪修一切善品。(557页)已释上士道次第中学菩萨行,应如何学慧性毗钵舍那之法。

现在我们翻《道炬论》。

60、由咒力成就,静增等事业,及修宝瓶等,八大悉地力。

获得了缘空奢摩他和止观双运之後,那就应该要去学习密乘了,所以第61句的时候说到:

61、欲安乐圆满,大菩提资粮,若有欲修习,事行等续部,所说诸密咒。
62
、为求师长灌顶故,当以承事宝等施,依教行等一切事,

       使良师长心欢喜。
63
、由於师长心喜故,圆满传授师灌顶,清净诸罪为体性,

       是修悉地善根者。
64
、初佛大续中,极力遮止故,密与慧灌顶,梵行者勿受。
65
、倘持彼灌顶,安住梵行者,违犯所遮故,失坏彼律仪。

66
、其持禁行者,则犯他胜罪,定当堕恶趣,亦无所成就。

67
、若听讲诸续,护摩祠祀等,得师灌顶者,知真实无过。

68
、燃灯智上座,见经法等说,由菩提光请,略说菩提道。

这以上就结束了《道炬论》的这个口授传承。

辛二、特於金刚乘学习道理

第二、特学金刚乘法。如是善修显密共道,其後无疑当入密咒,以彼密道较诸余法最为希贵,速能圆满二资粮故。若入彼者,如道炬论说,先以财敬奉教行等,令师欢喜。较前所说尤为过上,然是对於能具咒说最下之德相者,乃如是行。其次先以清净续部能熟灌顶,成熟身心。次当听闻、了知、守护尔时所受三昧耶律。若为根本罪犯染着,虽可重受,然於相续,生道功德最为稽留,故常勇猛莫令染着。又当励力莫犯粗罪,设有误犯,亦当勤修还出方便;彼等皆是修道基础,若无彼者,则如墙倾,诸危屋故。曼殊室利根本教云:「佛未说犯戒,能成就诸咒。」此说全无上、中、下品三等成就。无上瑜伽续说,若不守护诸三昧耶,下劣灌顶不知真实,此三虽修终无成就,故若不护三昧耶律而云修道,是极漂转咒理之外。

若能如是护三昧耶,及诸律仪而修咒道,当先修习堪为依据续部所说,生起次第圆满尊轮。以咒道中不共所断,谓於蕴、处、界执为平俗庸常分别,能断彼者,亦即能转外器、内身及诸受用,为殊胜事生次第故。也就是所谓的本尊瑜伽,在此最主要破除的就是凡夫的相执。如是善净庸常分别,一切时中恒得诸佛菩萨加持,速能圆满无边福聚,堪为圆满次第法器。其次当修堪为依据续部所说圆满次第,弃初次第,唯修後摄道一分者,非彼续部及造彼释聪叡所许,故当摄持无上瑜伽圆满道体二次宗要。此中唯就彼等诸名,略为显示入咒方隅,於诸咒道次第,应当广知。能如是学,即是修学总摄一切经咒宗要之圆满道体,令得暇身具足义利,能於自他增广佛教。

能观无央佛语目,如实善达一切法,能令智者生欢喜,由亲诸修如斯理。

知识初佛妙音尊,善归依故是彼力,故愿善择真实义,彼胜智者恒护持。

(此颂原文四句每句十九字故分八句译之)

南洲聪叡顶中严,名称幡幢照诸趣,龙猛无着渐传来,谓此菩提道次第。

尽满众生希愿义,故是教授大宝王,摄纳经论千流故,亦名吉祥善说海。

此由然灯大智者,光明显扬雪山中,此方观视佛道眼,故经多时未瞑闭。

次见如实知圣教,宗要聪叡悉灭亡,即此妙道久衰微,为欲增广圣教故。

尽佛所说诸法理,摄为由一善士夫,乘於大乘往佛位,正所当修道次第。

此论文言非太广,一切要义无不具,虽诸少慧且易解,我以教理正引出。

佛子正行难通达,我乃愚中最为愚,故此所有诸过失,当对如实知前悔。

接下来是讲回向。

於此策勤有集积,二种资粮广如空,愿成胜王而引导,痴蔽慧目诸众生。

未至佛位一切生,在未成得圆满果位之前,正觉果位之前。愿为妙音哀摄受,希望由文殊师利大悲摄受我。获得圆满教次第,不是学一道分,或者是一方教而已,而是圆满的教法。正行胜道令佛喜,所以我不只能够听闻学习以外,我还能够如实的修学,而作出令佛欢喜的事业。

如是所解道中要,大悲引动善方便,除遣众生冥闇意,长时住持佛教法。也愿此功德能够使我生生世世,在文殊的摄持下,以大悲心来利益一切有情众生,作利益有情众生之事业,愿教法能够长久住世。

圣教大宝未普及,虽遍迁灭於是方,愿由大悲动我意,光显如是利乐藏。所以你看大悲心真的是初中後唯有善行,唯有利益而已。从这三个偈颂文,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开始希望文殊师利由大悲来摄持;之後利益有情众生的时候,也是以大悲心来利众;为了能够弘扬圣教,也是以大悲心来弘扬的。所以悲愍心、大悲心的确是初中後皆为善,唯有善行,皆是善行。

从佛菩萨微妙业,所成菩提道次第,乐解脱意与胜德,令长修持诸佛事。

愿编善道除违缘,办诸顺缘人非人,一切生中不舍离,诸佛所赞真净道。

若时我於最胜乘,如理勤修十法行,尔时大力恒助伴,吉祥德海遍十方。

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龙猛、无着二师道轨,能往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士所修一切次第圆满开示,如此菩提道次第者,谓依哦姓具慧般若摩诃萨埵,彼之绍师精善三藏,正行法义,拔济众生,长养圣教,宝戒大师,及因前代持律师中,众所称叹贾持调伏。(号精进然)。彼之绍师智悲教证功德庄严,大雪山聚持律之中高胜如幢,第一律师嗉朴堪布宝吉祥贤,并诸余众诚希求者,先曾屡劝。後因精善显密众典,珍爱三学,荷担圣教无能伦比,善娴二语大善知识,摩诃萨埵胜依吉贤殷勤劝请。系从至尊胜士空讳(号虚空幢),闻兰若师,传内苏巴及慬哦瓦所传道次。又从至尊胜士贤号,(名法依贤)闻博朵瓦传霞惹瓦及博朵瓦传授铎巴道次等义。教授根本道炬论中,唯除开示三士总相,余文易解故未全引。以大译师(具慧般若)及卓陇巴父子所着道次为本,并摄众多道次要义,圆满道分易於受持,次第安布无诸紊乱。雪山聚中辟道大辙,於无量教辩才无畏,如理行经论深义,能发诸佛菩萨欢喜,最为希有摩诃萨埵,至尊胜士叡达瓦等,(号童慧)顶戴彼诸尊长足尘。多闻苾刍修断行者东宗喀生,善慧名称吉祥,着於惹珍胜阿兰若狮子崖下,福吉祥贤书。

                                 菩提道次第广论二十四卷终

 

一般在结束口授传承的时候,刚结束这个所有的论典的口授传承,我们习惯在结束之後,会从前面念一小段,所以在此我先从前面念到: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敬礼尊重妙音。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

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於是释迦尊主稽首礼。

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现化游戏无量土,礼阿逸多及妙音。

如极难量胜者教,造释密意赡部严,名称遍扬於三地,我礼龙猛无着足。

摄二大车善传流,深见广行无错谬,圆满道心教授藏,敬礼持彼然灯智。

遍视无央佛语目,贤种趣脱最胜阶,悲动方便善开显,敬礼此诸善知识。 

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於修要,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  

故离智者观喜道,圆满教要胜教授,见已释此大车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这以上已经结束了《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圆教授。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58-1)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大圆满佛学会八关斋戒
法华经
金刚亥母的圣地--奇美嘉措寺
莲花生大士心咒的功德利益与直指觉性赤见自解
忏罪之咒王—百字明咒

赞助网站
Nissan 台灣
華文佛教網絡資源
南亞技術學院
FPMT護持大乘法派聯合會
慈濟大學圖書館網路資源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