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朝聖聞法團 哲蚌寺住持洛桑丹巴仁波切瑪哈嘎拉灌頂法會 普巴金剛除障回遮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5 07:55:51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5 07:53:30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第1讲)

教授:蒋孜曲杰仁波切(第102任甘丹赤巴法王)

中译:如性法师

198315 台中

我等无上怙主,三界法王宗大师曾经在《三主要道》有提到:「於诸三有安乐不贪着,为成暇满义利而精进,唯愿依於佛陀欢喜道,具法缘者净意善谛听。

第一句有提到「於诸三有安乐不贪着」,我们在轮回当中流转时,不应该对轮回的种种安乐,生起强烈贪着。既然我们都是想要离苦得乐的众生,想要去除痛苦就必须透由思惟轮回的苦,更进一步的断除轮回的根本,而得到真正的解脱。

「为成暇满义利而精进」,在获得暇满人身时,我们必须要能够藉由八闲暇,以及十圆满的这个人身,断除轮回的根本。如果没有把握这个机会,想要再次的获得人身,更进一步的断除轮回的根本,这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唯愿依於佛陀欢喜道」,既然我们已经获得了暇满的人身,那要藉由什麽样的方式,来断除轮回的根本?应该要修学十方诸佛所欢喜的道次,这个道次是能够助於我们获得圆满的佛果,甚至能够利用暇满人身的最好机会。

  什麽样的道次是十方诸佛所欢喜的道呢?这时候有提到三士道,也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以及上士道,三种的道次第。这三种的道次第,它的内容是没有任何的错误,并且它的本质、它的数量以及它的次第,都没有任何的缺陷。如果我们能够修学这样的道次第,不但能够助於我们获得最究竟的果位,而实际上这样的道次第,也是十方的诸佛所欢喜的道次第。如果我们没有办法以这样的方式来修学,如果只是求受灌顶,观修本尊,甚至认为神通、神变等外貌看似令人讶异的这些状况,是我们想要去修学的话,其实这我们想要获得真正的解脱,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想要获得解脱,必须要了解整个道次的内涵,这时候道次第的这本论,就显得相当的重要。

既然我们想要修学道次第的内涵,一开始就必须要听闻道次第的法类,在听闻前必须要具备什麽样的动机呢?如果我们随便的来听,或者是动机是以今生的利益作为出发点,比方说我将来想要成为一个智者,或者是想要成为一位学者,或者是想要懂得比一般的人多,甚至更进一步的,是贪求轮回的安乐而来听法,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来听闻佛法的话,其实这些动机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听闻佛法的动机应该是要生起一颗「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以这样的动机来听闻;更进一步的,在这样动机之下,能够听闻无误、圆满的教法,这样道次第的内涵,对我们修学佛法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一开始的动机就是为了今生,或者是为了求名、求利而来听闻,当下虽然在听闻佛法,但是所做的行为,并不能够称之为是佛法。

  更进一步讲得更仔细的话,对於一个听闻佛法的佛弟子,在听闻佛法前,必须要具备的动机是断器三过,具六种想。所谓的断器三过,就是要去除听闻佛法时的三种违缘障碍。这三种的过失,第一个是「器倒覆」,也就是在听闻佛法的时候,不专心听,或者是心不在焉,纵使人在法会的现场,却没有去思惟说法者所宣说的法义,这都算是器倒覆的过失。就如同我们有器皿,但是器皿它是朝下的,什麽东西都没有办法装进去,这是相同的。如果听闻佛法,具备了第一种的过失,是没有办法听闻佛法的。

更进一步的,虽然有专心在听,但是听闻的动机本身是具有污垢,动机是不清净的话,就会犯下第二种过失,也就是器皿本身是具有污垢的。这个情况就如同刚刚所提到的,在听闻的同时,我们为的是今生,为的是声名、利养,甚至为了求得他人的恭敬等等,以这样的动机来作听闻,这些都是不清净的动机。就如同有一个器皿,虽然它是朝上,但是器皿中有脏东西,将食物或者饮用的水倒进去,到最後这个食物是没有办法食用,没有办法吃的。所以听法的同时,也必须要具备有清净的动机。如果所听的法是甚深的,虽然是清净的,但是由於动机有问题,我们所做的行为,也不能够算是清净修学佛法的行为。

如果避免了以上的两种过失,更进一步的,如果器皿本身有漏洞,纵使将东西装进去,不管是食物或者是饮水,它都会外漏。这个就如同我们在学佛的时候,对於所听闻的法类,要不断的去思惟、去串习,不能够认为这个我听过了,或者是我听懂了,就将它放在一边。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来学习佛法,对你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关於这一点,过去有一位上师,他名字叫做持教法幢。他的弟子问他说:「上师为什麽您看了这麽多的经论,但是您现在年纪这麽大了,却都不会忘记当中的内涵,这是什麽原因,难道你有什麽特别的功夫吗?」这时候他的上师就回答他说:「其实并没有,最主要能够记住经文的内涵,是我不断的去串习,不断的去思惟,所以对於过去所修学的法门,我都能够牢记在心。」对於这一点,其实是我们现今大部分人的问题。对於过去所学的法,由於没有串习,现在就忘记。甚至对於今天所学的法,要是你今天晚上,或者明天没有再作复习的话,後天可能就记不起来了。

以上是简单的介绍断器三过的部分,接下来具六种想。在听法时必须要有六种的认知,能够在内心生起。第一个部分是「於自安住如病想」,对於自我生起如病人想。第二个部分,「於说法师住如医想」对於说法的上师起良医想,要认为由於我要治疗内心的疾病,所以我来到上师的面前,希望他能够治好我的病。第三个部分「於所教诫起药品想」,对於所传的教诫,生起药品想。也就是透由上师传法,而将所传的法认为是良药,而拿回去服用。第四部分「於殷重修起疗病想」,对於上师所传的教诫,回去之後应该多花时间来修行,透由不断的去串习、去观修、去修行,就能治疗我们内心中贪瞋痴的疾病。第五种想法「於如来所住善士想」,於如来起善士想,我们要知道现今所修学的佛法,都是导师释迦世尊所传下来的,而我们面前的上师就如同是佛陀般,为我们宣说教法。最後「於正理法起久住想」,透由上师宣说佛法,以及弟子们专心恭敬的聆听佛法,希望佛陀所传的教法能够长住世间。

在六种想法的第一种,对於自我起病人想的这种想法,是六种想法当中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观想成是病人,而生起病人想的话,之後的这些想法,都能够藉由第一种想法的推动力,而在内心生起。相反的,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对於自己生起病人想的话,其他五种想法自然就没有办法生起。如果你没有办法对自己生起病人想,没有办法对於说法的上师生起良医,甚至对他所宣说的教诫生起药品想的话,你就不会殷重的想要去修学佛法。

这时候可能各位会想,我的身体是很健康的,我并没有生病,为什麽我要对自己生起病人想?其实在这个地方,谈到的生病,并不是指一般世间人所认知的肉体的病痛,这当中的病,最主要指的是贪瞋痴三毒的心病。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各式各样的烦恼,甚至以佛教的角度而言,我们的心续当中有八万四千种烦恼,而这些烦恼的根源,都是来自於贪瞋痴三毒。所以以这样的角度来作思惟的话,确实我们都是被贪瞋痴三毒所逼迫的病人。如果你发现你的内心,因为有贪瞋痴三毒而让你感到不自在、不愉快,内心觉得有痛苦的话,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对自己生起病人想。

如果想要让你的病能够痊癒,也就是让内心的三毒,能够完全恢复正常,就必须要去看医生。如果能够认识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位病人,自然而然的就会想要去找医生,自然的内心就会想,是不是能够透由别人的帮助,而改善自己的状况。对於说法的上师,会很自然的生起良医想,对於他所说的教诫,会生起药品想。但是如同我们去医院看病,医生开给你的药,回去没有按时的服用,你只是把它放在家里的话,这对於你的病情,不会有任何的帮助。相同的,如果我们去上师那个地方听法,听完了之後,对於上师的教诫,回去没有办法行持的话,想要让内心的三毒痊癒,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回去各位都应该要好好的来修学,这样才能够让内心三毒的力量减轻,甚至到最後完全的净化。

更进一步的对於如来,也就是宣说佛法的导师世尊,要生起善知识想。因为导师释迦世尊,他已经断除了一切的过失,他内心所有的烦恼,都透由思惟佛法的意趣之後,将它完全的断除,并且他透由大悲为众生们宣说佛法。更进一步的,最後我们又希望,佛陀所传下来的正法能够长住世间。佛陀的正法,什麽样的状态称之为正法?称之为教法呢?所谓的教法,或者是正法,它指的就是无误、没有错误的道次第,透由修学无误的道次,能够自利、也能够利他。所以如果没有导师释迦世尊为我们宣说佛法的内涵,我们是没有办法分辨是非、善恶、好坏的。

具有以上的这些条件之後,更进一步的,对於讲说以及听闻的法类,也应该是无误的,并且它是完整的。对於佛陀所宣说的教法,如果详细的去评估,我们都知道佛宣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如果想要很仔细的研究佛所宣说的每一部经典,对我们来说,不要说今生,可能好几生、好几世,都没有办法将它彻底的了解。不管佛陀所宣说的大藏经,它是翻译成藏文,或者是翻译成中文,它本身的内涵都相当的深广,所以我们想要直接透由大藏经了解佛陀所宣说的法义,这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如果没有这麽多的时间,我们的能力有限的话,这时候我们应该修学的是,能够将八万四千种法门的精华以及心要,能够总摄起来的论着。这些论着,比方各位今天所要聆听的《功德之本颂》,或者是《菩提道次第摄颂》,它的内涵都相当的精简,但是它将佛陀所宣说的法门都融入其中。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部论,不管是从它的本质,或者是从它的数量,甚至从它所介绍的内容,各个方面我们都知道它是无误、正确的话,并且了解这些论着当中,最主要想要告诉我们的意趣,以这样的方式来修行,相信对各位是最有帮助的。

由於佛亲口所宣说的大藏经,它的内容相当的深广,所以对一般人想要修学,是不容易的事情。而当初佛为什麽要宣说八万四千种法门呢?这是因为要调伏不同的所化机的缘故,所以才宣说了这麽多种的法类。佛想要调伏的众生,他们所想要求得的果,有三种不同的果。我们简单的来分,可以分为现前以及究竟。所谓的「现前」就是指短时间的,「究竟」也就是最後想要获得的果位。以现前的角度而言,众生们想要获得的是增上生的人天果位;以究竟的角度而言,可以分为解脱以及一切遍智。所以一切的有情众生,在想要离苦得乐的情况下,他想要获得的安乐,不外乎以现前的角度,就是人天的增上果位;而究竟的,获得解脱或者是成就一切的佛果。

既然是如此,我们以现前的角度来探讨,由於众生都想要获得安乐,不想要承受痛苦,所以他希望能够投生在善趣,也就是投生在人道,或者是投生在天道。因为投生在三恶趣的话,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必须要承受痛苦,是没有快乐可言的。所以能够投生在善趣,相较於恶趣,是比较快乐、比较舒服的。更进一步的我们去思惟,纵使能够投生在善趣,但是它并不稳固。因为我们投生善道时,因为造恶,来生还是有可能会堕入恶趣受苦。所以有一类的众生,他会更进一步的想要脱离轮回的苦,而获得一己的解脱,也就是为了自己本身的苦乐问题,透由修学三学而获得解脱的果位。更进一步的,有人会觉得,这并不是他自己的终极目标,他希望能够成就一切遍智的佛果,让自利以及利他两方面都能够圆满,能够断除一切的障碍。所以众生最後的希求,以现前跟究竟的角度而言,它可以分为这三大类。

所以在《菩提道次第略论》里面也有提到,「一切佛语心藏之要义」,佛陀所宣说的一切善法,不外乎就是希望众生能够藉此,在来生获得增上生的人天果位,或者是更进一步的获得解脱,以及一切遍智的果位。而这三种的内涵,它又总摄在《广论》的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现前的增上生,也就是人天果位,这个部分的法类,它是包含在下士道;而更进一步的,为了一己而求得的解脱,这是属於中士道的法类;更进一步的,为了利益一切的有情众生,希求佛果的这些法类是属於上士道的法类。所以佛陀所宣说的万法,都是包含在整个道次第当中。在藏文版的原文,它有提到融摄、或者是收摄的字眼,这个「收摄」的字眼,它是提到佛所宣说的八万四千种法门,不外乎就是收摄在众生所希求的增上生,以及解脱,以及一切遍智当中。第二个收摄的字眼,是提到了众生所希求的三种果位,它是收摄、是总摄在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法类里面。

在之前我们有提到,即将为各位介绍的道次第,这当中的内涵,它包含了诸佛所宣说的一切万法心要,而这样的法类,也就是道次第的这本论着,以及它的内涵,最主要根据的是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的内容而阐述出来的。在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里面,他将佛陀所宣说《般若经》的内涵,以广大行的道次第,为弟子们宣说介绍。当阿底峡尊者造了《道炬论》之後,更进一步的,将整个道次的内容,以下士、中士、上士这样的名相,介绍给所有的众生。虽然整个道次的内涵,在过去佛陀宣说佛法的当下,这些内容都是有的,但是并没有明确的「三士道」的名相出现,一直到阿底峡尊者造了《道炬论》,透由简单的几个偈颂,他很明确的告诉了将来想要修学佛法的人,应该如何修学道次,因而提到了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名相。

在《现观庄严论》里面,它最主要介绍的是三乘,这当中包含的是共乘,也就是声闻、独觉的小乘,以及菩萨的大乘。所以整个道次第,甚至《广论》的这些论着,它是以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作为教授,并且依据的是阿底峡尊者所造的《道炬论》,因而阐述出了整个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法类。所以我们现今所看到的道次第,它最主要的原创者是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就是藉由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而阐述出了整个道次的内容。现今在藏地任何的教派,不管是红、白、花、黄,任何的教派,都是依据着阿底峡尊者所造的《道炬论》,而更进一步的阐述了道次的内涵。

阿底峡尊者所造的《道炬论》,它的内容并不多。甚至在强调什麽样的法类称之为是下士道,什麽样的法是称之为中士道,什麽样的法又称之为是上士道的时候,他只透由简单的三个偈颂,就将下、中、上,三士的法类很清楚的说出来。所以这个部分,如果你们平常有在修学道次的话,应该将这三个偈颂先背起来,然後去思惟这当中的内涵。

由於之前我们所介绍的这些特点,所以宗大师在撰写《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候,他就有提到,虽然这本论着本身是我亲手所写的、我亲手所创的,但是我所依据的是阿底峡尊者所造的《道炬论》,所以真正的道次第,真正《广论》的作者,是阿底峡尊者。

平时我们在修学道次的同时,能够藉由科判的内涵来作思惟的话,这对我们想要思惟整个道次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道次的科判简单的来分,可以分为四个科判:第一个科判是「造者殊胜」,第二个科判是「法殊胜」,第三个科判「如何说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首先第一个科判是「造者殊胜」,这当中的「造者」是以阿底峡尊者为主,也就是导师释迦世尊在宣说了佛法之後,透由传承祖师们,一直传到了我们的根本上师。所以最好能够对於导师释迦世尊,或者是我们的根本上师他们的传记,有空应该多多的阅读。在诸多的传承祖师当中,又以阿底峡尊者最重要的缘故,所以我们应该要多阅读阿底峡尊者的传记。如果能够对阿底峡尊者生起信心,我们会觉得这样的一本论,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人可以写出来的。所以在科判当中会特别强调,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为了要让我们了解,我们所学的法,它的来源是相当清净的,所以必须要先了解是什麽样的人,造了这部论。所以对於造者,要透由阅读他的传记,而对造者生起信心。

这个部分,我们作简单的总结,也就是道次它最主要的依据,是依据着阿底峡尊者所造的《道炬论》。更进一步的,宗大师依着这本论着而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内涵,这是以格鲁的教派为主。甚至其他的教派,不管是萨迦,或者是噶举,这些教派也有道次的内涵,但是这些道次的内涵,都是依着阿底峡尊者所造的《道炬论》而阐述出来的。

接下来第二个部分是介绍法的殊胜,「殊胜」指的是法的特色。以道次而言,它具有什麽样的特色的呢?简单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第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第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第三、易於获得胜者密意殊胜,第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首先以最简单的方式,为各位介绍「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圣教」,指的就是导师释迦世尊为众生们所宣说的佛法,而在众多的佛法当中,最主要指的是,介绍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内涵。四圣谛的内涵,包含了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一切的精华都包含在这四圣谛当中。当初导师在宣说四谛法轮时,最主要的所化机,是小乘的行者,但实际上在四圣谛所介绍的内涵,它也包含了大乘的整个道次第。所以这当中所谓一切的「圣教」,指的就是佛所宣说的大小乘,或者是显密圆融的教法。

什麽叫做「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呢?「无违」指的是什麽意思?它所指的是对於一位补特伽罗而言,「补特伽罗」最主要指的是具有大乘种性的这位补特伽罗。对於一位具有大乘种性的补特伽罗而言,不管是小乘或者是大乘、显教、密教,对於想要成就佛果、想要成佛来说,这一切的法门都是成佛的方便。也就是在他自己的本位,还未成佛这段过程当中,大小乘、显密圆融的教法,有一些是他所要修学的重点,有一些是他所要修学的支分。所以对於这样的众生,如果想要成就佛道,大小乘、显教、密教这些法则,彼此之间是不会产生违背的现象。

在阿底峡尊者还没有到西藏之前,西藏就是处於这样的一种现状。修学显教的人评批修学密法的人,修学密法的人看不起修学显教的行者。相同的,修学大乘的看不起学小乘的,修学小乘的觉得大乘都是胡作非为。所以这个时候显教以及密教,就如同是冷水跟热水般,彼此互不相容,并且互相排斥。一直到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之後,他才告诉弟子们,让他们了解到,之前的认知都是一种邪见,认为显密、大小乘彼此之间是互相排斥、矛盾的这种想法,其实它是属於邪见。并且透由造了《道炬论》之後,西藏学佛的弟子们了解到,想要成就佛道,不管是大小乘、或者是显密的教法,这都是一个人要成就佛道的过程,所必须要具备的工具。所以我们必须透由整个道次第的内涵,才能够了解到,原来佛所宣说的一切法类,不管是大小乘,或者是显教、密教的这些法类,它的本质都没有任何的相违,对於一位想要成就佛道的佛弟子来说,这些都是必须要修学的内涵。

对於刚刚所介绍的这一点,在道次第当中,讲得相当清楚。他有提到,整个道次的内涵,它是包含在上、中、下三个道次的内涵中。如果以大小乘的角度来作区分,下士道以及中士道的部分,是偏向於共小乘的;不管是小乘或者是大乘,都必须要修学的部分,它是安立在下士道跟中士道的法类当中。对於想要修学上士道的法类而言,必须在这之前,以下士道跟中士道的内涵作为基础,更进一步的来修学上士道。在介绍完上士道的法类之後,宗大师也有提到,如果显教的基础已经打稳,更进一步的可以修学密法。所以从这个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小乘跟大乘这两者之间,它是没有任何的相违,甚至更进一步的,显教跟密教之间也是没有任何的相违,他们彼此之间不但没有相违,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以上的部分,阿底峡尊者在《道炬论》的最後面,就有简单的提到:由於我来到西藏的时候,西藏当地弥漫着一股显教跟密教水火不容的气氛。最主要是提到了,持戒的比丘们,甚至持戒的这些法师们,他们是以修学小乘法为主,所以他们认为修学密法的人,都没有在持守戒律,甚至他们都胡作非为。但是以修学密法的人而言,他又认为持戒是没有必要的,甚至他可以做很多他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他认为这种方式是在修学密法,所以在互看不顺眼的情况下,彼此之间是相互排斥的。但是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之後,他更进一步的阐释了,其实显教跟密教这两者是没有任何的相违。但是他有特别提醒,如果持戒的法师们,想要修学密法是可以的,但是在修学密法的时候,他不能够以一般的方式来接受秘密灌顶,或者是智慧灌顶的内涵,他有特别的强调这一点,而这一点确实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那时候阿底峡尊者,有提醒这些持戒的法师们,在修学密法的时候哪些灌顶是可以接受,哪些灌顶可能要先避免的。甚至他有更进一步的提到,如果想要修学密法的话,密法它本身称为之密咒,所谓的密咒,就是必须要以秘密的方式,不公开的方式来作修行。也就是因为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并且化解了当时西藏当地,显密水火不容的这种纠纷之後,直到现今我们才有机会,能够学到显密圆融的教法。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圣言」它包含了佛所宣说的经,以及祖师们所造的论。不管是佛所宣说的经,或者是祖师们所造的论,这一切的经论,都是我们修学最重要、最珍贵的教授。有很多的人,会对於这一点产生误解,会认为花时间去研究经论,是因为想要成为智者,或者是当老师,或者是跟别人论辩,才要广博的去阅读佛经以及大论;但是实际上要修行,这些都是不必要的内涵。他觉得要修行,只要找一个很简单的方式,就能够修行,就能够成就。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相当错误的。不管是佛所宣说的经,或者是祖师们所造的论,如果我们真的想要修行,就应该找到适合我们的修行法门。也就是因此,对於「佛所宣说的这些法类,它是包含在三士道整个道次当中」的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能够了解。了解之後,更进一步的,如果我们想要修行,该止修的部分就应该止修,该观修的部分就应该观修,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表示我们已经了解了「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的特质。

现今有很多的人会认为,只要止修、不要观修,因为止修能够让心完全的安住;但是观修,就表示必须要更进一步的去思惟、去探讨法义。如果更进一步的去思惟、探讨法义,会让之前安住的心,没有办法安住而散乱,所以他会认为止修是比较重要,观修是不必要的。

也有另外一种人,他们觉得只要思惟,并不需要花时间打坐,或者不需要花时间来做止修的练习,但实际上这两种方式都是错误的。我们没有办法单靠着止修成就,相同的,也没有办法单靠观修来成就,止修和观修是应该互相配合的,所以才会提到止观双修的内涵。

接下来「易於获得胜者密意殊胜」,「胜者」指的就是佛世尊。透由修学《菩提道次第广论》,或者是道次第的内涵,能够让我们容易了解佛世尊,他最主要的想法,也就是他的密意。由於佛所宣说的法太深广,如果没有依靠着道次第,想要了解佛所宣说的法类,它的难度是很高的。但是更进一步的,比方以佛所宣说的《般若八千颂》而言,《般若八千颂》的内涵,它的道次不像《广论》这麽仔细。为什麽呢?因为在《般若八千颂》里面,它一开始就提到了发心,在最後才提到依师的部分。但是以修学的人而言,在一开始他必须要先了解如何的依师,到最後才会提到发心的内涵。所以在《般若八千颂》,它提到的修行道次第,刚好是颠倒过来的。这样对一般的初学者,很有可能会产生误解,所以如果能够修学道次第的法类,在道次第当中就已经将佛陀所宣说的法,按部就班的,那个部分应该做什麽?那个部分应该修什麽?很清楚的将它点出来。所以修学《菩提道次第广论》,或者这方面的论着,对我们现今的佛弟子是最有帮助的。

过去印度的大成就者,或者是佛宣说佛经的所化机,他们不需要依着菩提道次第的论着,就能够成就。这是因为他们的条件,比我们要好很多,所以这些佛弟子们,他们是另当别论。但是以五浊恶世的我们而言,如果没有依靠着道次第的论着,根本就不了解,成佛的道次第为何?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就可以知道原来我所修学的佛道,它的本质是包含了佛所宣说的八万四千种法门,甚至在这本论着里面,他所宣说的内涵,都是无误、无颠倒的。以这种方式来修学的话,对各位而言是最有利益的。

最後一个特色是提到了「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如果我们没有办法了解「一切的圣教彼此之间是没有任何相违的」,甚至没有办法现在「一切的圣言皆是修行的殊胜教授」的话,这时候会产生的问题就是,学密的人看不起学显教的人,学显教的人会刻意的去批评学密的人。甚至学大经大论的人,会觉得修行是没有必要的;更进一步想要修行的人,他们会觉得,根本就不需要花这麽多的时间来学习大经大论。因此彼此之间,因为所学的法门不同的缘故,会互相的批评排斥。

在互相批评排斥的过程里面,就很有可能造下谤法的恶业。比方说,学大乘的人认为学小乘的人是不好的,学小乘的人他又觉得学大乘的人不如法等等,所以彼此在互相批评的情况下,是很容易造下谤法的恶业。如果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造谤法恶业的话,这样的恶业,是很难形容它有多麽的巨大。一般人都会认为,杀人、偷东西所造的恶业是很难想像的,是很恐怖的。但实际上,杀人或者是偷东西所造的恶业,跟谤法的恶业相较之下,它根本无法相比。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破坏了佛塔,所造的恶业是相当的大;更进一步的,如果破坏了整个南赡部洲的佛塔,它的恶业更是庞大。但是这麽大的恶业,也比不上我们去诽谤佛法的恶业。甚至如果我们将南赡部洲所有的罗汉都杀掉,这个时候所造的恶业也比不上谤法所造的恶业。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谤法的恶业是相当可怕的。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以上的这些特点,更进一步的我们就知道,其实大小乘或者是显密的教法,它彼此之间是不会互相排斥的,它没有任何的矛盾,就能够去除会造下谤法恶业的这种可能性。

接下来第三个科判,在第三个科判当中提到了「如何说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这个部分在之前我们有简单的为各位介绍了「听闻轨理」的部分。在第四个科判,介绍了「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这个部分是提到了「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的内涵。这个部分我们在明天晚上,会配合着《功德之本颂》为各位介绍。过去介绍道次第的这些传承祖师们,他们都有提到,要为弟子们介绍道次第的相关法类,都必须要让弟子们了知造者殊胜、法殊胜的内涵。在介绍法殊胜的同时,也要更进一步的将四种殊胜的特点,完整的为弟子们作介绍。就如同过去的传承祖师们他们所介绍的方式,我在这个地方,也花今天的时间,为大家介绍了以上的这些内涵。

第四个科判是提到了,「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在这个科判当中,简单来分,分成「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第二个科判「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首先「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这个部分,就是一开始《功德之本颂》所要介绍的内涵。

这本论平常都称之为《功德之本颂》,这本论之所以会称为《功德之本颂》,是因为一开始有提到「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的这句话,所以後人大部分都将它称之为是《功德之本颂》。但是其实这本论另外的一个名称,是提到了《积聚加持颂》,如果想要修学道次,希望能够获得佛菩萨,或者是祖师大德们的加持,所以将很多祈请加持的偈颂累集起来,所以也可以称之为《积聚加持颂》。对於《菩提道次第摄颂》而言,宗大师所造的道次第,简单的来分,可以分为广、中、略。广的部分就提到了《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部分是提到了《菩提道次第略论》,略的这个部分是提到了《菩提道次第摄颂》。

首先在介绍「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这个部分,在《功德之本颂》的第一个偈颂,「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如理依止道之胜根本,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在最後一句有提到「求加持」,也就是祈请加持的意思。希望能够透由思惟这个偈颂,而领受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能够加持我们的心相续,能够跟法结合在一起。所以这部论就如同之前所介绍的,它又能够称为《积聚加持颂》。    今天这堂课就先介绍到这个地方。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58-2)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2008年萨迦法王台湾福慧之旅
轮转之爱 ~ 脊损伤友向前行-财团法人脊髓损伤潜能发展中心
萨迦金刚乘佛学院开光典礼
原梦青年计划--至善社会福利基金会
故宫『慈悲.智慧』『宗喀巴大师』艺术创作典藏

赞助网站
TOEIC多益英語測驗-
生命電視-佛學網站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我們的仁波切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