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丹講哲佛學會常駐格西簡介 秋竹仁波切-龍欽心髓斑點灌頂 台中市觀世音佛學會為日本罹難眾生超渡點燈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四品 业因果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宁玛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6 08:33:58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6 08:32:50   编辑部 报导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四品业因果

全知无垢光尊者着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全知无垢光尊者着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第四品 业因果


  佛说三有诸苦乐,由昔所积业产生。

  黑白二业行轮回,即是十善十不善。

  所依无记阿赖耶,如镜无念本体上,

  不分别境明清识,作现基故如明镜,

  彼中执境五根识,自体无念如镜像。

  其後二取辨境识,刹那於彼执不执,

  辨别彼即染污识,不辨别彼为意识。

  粗念善恶欲界因,习气依于阿赖耶,

  无念明现色界因,无念一缘无色因,

  轮回自性二客尘,一切时分依此障。

  心识无念悠然时,不执显现之外境,

  一缘阿赖耶之时,明现然不执着彼,

  阿赖耶识明清稳,破立二取五根境,

  七聚笼统分别境,此等称为七识聚。

  串习此等转三界,三门迷乱痛苦因。

  欲界七识聚为主,色界阿赖耶识主,

  无色界中则唯以,无念阿赖耶为主,

  其余二者随眠附,当知各地所具之。

  如是欲界夜眠时,五根识渐入意识,

  意识融入阿赖耶,一缘无念无现境,

  彼者融入法界故,自性远离诸戏论,

  复现阿赖耶识中,意识单起而作梦,

  种种破立无而现,从中觉醒六识聚,

  趋入外境而造业,夜以继日如是现。

  色界自识四禅定,住于阿赖耶识中,

  偶生执境细微识,多时等持中安住。

  无色界之自地识,即是阿赖耶自性,

  空无边等之四处,住於一缘寂止中。

  心相续依极细微,受想行识四名蕴,

  一缘寂止劫不醒,亦未播下善种子。

  如是四禅无色心,前果灭尽亦死亡,

  本体无记愚痴故,颠倒因果而反复,

  投生漂泊轮回处,故当从中得解脱。

  如理修行欲心故,亦成上下解脱因。

  白日七识多为主,余二一体为附属,

  当知执色之眼识,无念明分普基识,

  无分别分阿赖耶,其余六识亦复然。

  一缘眠时阿赖耶,梦中阿赖耶之识,

  意识二者为一体,醒时一切一本体。

  一切诸法之所依,业之根本即无明,

  本体三毒贪嗔痴,所生三有黑白业。

  令堕轮回上下趣,十不善业各自现,

  十不善中次第分,身三语四意三业。

  故意无误杀他众,同分殴打等害命,

  不与取即盗他财,同分狡诈受他财,

  与他所属行邪淫,同分非处不净行。

  妄语骗他知词义,同分直言欺他心,

  离间言说挑拨语,同分他言复传离,

  绮语恶论无稽谈,同分无关非法语,

  粗语刺伤他心言,同分令他不悦语。

  贪心图财欲己有,同分贪他闻等福,

  害心嗔恨损他众,同分不利生嗔心,

  邪见常断无因果,同分增损等倒见。

  境心意乐加行劣,行十不善之果报,

  异熟果与等流果,增上果及士用果。

  小品不善转旁生,中品不善转饿鬼,

  大品不善堕地狱,感受异熟之苦果。

  等流分二同行果,经说所行同其果。

  佛说感受等流果,虽已获得诸善趣,

  亦成短寿多病者,资具贫乏敌共用,

  夫妻丑陋成怨仇,多遭诽谤受他欺,

  眷仆恶劣不合睦,所闻粗言成诤语,

  语言无力辩才微,贪欲强烈不知足,

  不求饶益他害处,极为狡诈具恶见,

  十恶依次各具二,此为感受等流果。

  成熟外境增上果,不净依他起即时,

  杀生环境极贫瘠,树叶花果饮食等,

  力微损寿难消化。不与取生畏惧处,

  庄稼果实不成熟,常遭霜雹饥灾荒。

  邪淫生於粪淤泥,污秽不堪恶臭境,

  狭窄悲惨不悦意。妄语生於畏不合,

  财富不稳受欺境。离间语业所生处,

  深渊狭谷悬崖等,凹凸难行不悦境。

  粗语生於盐硷地,瓦砾荆棘枯树干,

  尘土飞扬劣果蔫。令人不喜粗糙处。

  绮语生处果不熟,不长稳住季颠倒。

  贪心生处果等少,糠多见贤时节变。

  害心生处稼苦辣,王蛇盗匪野人等,

  自然灾害众多境。邪见生处无宝源,

  药树花果极鲜少,无有依怙无亲友。

  不善业之士用果,所作增上生痛苦。

  总之自性十不善,何人行此如服毒,

  定生大中小剧苦,当勤弃之如怨仇。

  ·善趣之因十善业,即断十恶之善心,

  戒杀戒盗不邪淫,不说妄语离间语,

  绮语粗语离贪心,以及害心与邪见。

  小品转生於人间,中品善业生欲天,

  大品等持禅无色,能得上二界安乐,

  四果与前皆相反,当知十善果善趣。

  佛说以随福德分,十善投生善趣中,

  十不善业堕恶趣,取舍黑白因果者,

  世间善道人天乘。以此後世转善趣,

  故立真实解脱因,善缘众生当依止。

  解脱之善离轮回,超越三有上下行,

  黑白二业趋寂灭,随解脱分等善法,

  乃是无漏智慧因,十善四禅四无色,

  六度等善五道摄,证悟人法无我後,

  依智方便双运善,不住有寂利众生,

  成就佛陀果位故,瑜伽善法超世间。

  即以有缘福德资,无缘智慧资双运,

  净除二障现二身,凡夫有漏後得行,

  圣者无漏入定境,次第而行得解脱。

  佛说心性光明界,乃为自性住佛性,

  彼之现分即二身,空分以九喻说明,

  大悲自性本住者,即是实修生佛性,

  根本觉性光明智,无三毒性乃善法。

  觉醒佛性发二心,修悲世俗福德资,

  瓶等三灌净生次,空性胜义智慧资,

  句灌圆次大手印,勤修增上二次第,

  烦恼转依为智慧,一切善法愈增上,

  净除佛性之障後,现见无垢法相日。

  世间十善禅无色,有现福资後得境,

  超越世间极无戏,胜义慧资入定境,

  行持二资双运道,成就一切诸善妙。

  犹如善业转三有,能得寂灭虽说业,

  然已超离三有故,业中解脱实非业。

  入道十善果异熟,等流增上及士用。

  以行小中大品善,暂成人天终定胜。

  同行等流善自增,感受戒杀得长寿,

  断除偷盗受用丰,断除邪淫夫妻和,

  无有一切诸怨敌。断除妄语不遭谤,

  断除离间互为友,断除恶语言适宜,

  断除绮语众悦耳。断除贪心果知足,

  断除嗔心具慈心,断除邪见具正见。

  增上果生圆满境,食易消化药力大,

  净处药等具美味,他人不欺离畏害,

  众人和合得胜乐,随季成熟丰收果,

  地平严饰清凉池,鲜花果实皆繁茂,

  叶果药等具美味,资源富饶具亲友。

  士用之果善增上,如意成办诸所愿。

  此外布施具财富,持戒安乐忍相好,

  精进具德禅心静,智慧获得胜解脱。

  慈心悦意悲成利,喜心圆满舍无垢,

  总之福慧资粮果,暂时增上决定胜。

  此乃妙道大车轨,三世诸佛圆满因,

  慈心众人皆悦意,悲心利益无边际,

  喜心财富皆圆满,舍心自心极堪能。

  如是有寂诸行业,依心心性即光明,

  无作离戏如虚空,二谛之义缘起生。

  本来清净无而现,业作一切如画家,

  恒时跟随如身影,不迁他处如苦乐,

  自性难挡如河流,能变高下如君主,

  极其广大如虚空,黑白不变如莲花。

  观察诸业无本性,如梦能现异苦乐,

  心立诸业无实相,因果无欺深缘起。

  非有非无无二性,行何成熟如是果,

  此乃如所尽所境,遍知如来所宣说。

  何人诽谤业因果,则为外道断见徒,

  谁执空见为究竟,堕于断边愈下堕,

  此等趣入诸恶道,永不解脱离善趣。

  有谓因果悲福资,不了义法不成佛,

  言诸瑜伽士当修,了义无作如虚空,

  此等说法真可笑!此乃最重断见者,

  入於最深劣道中,破因立果诚稀有!

  若是虚空何须修,否则虽修徒无义,

  修无所有若解脱,虚空识派亦成佛。

  许修则成立因果,应当舍弃此恶道。

  所谓真实之正道,即是因果之缘起,

  方便智慧任运成,依现无性之业果,

  修现无性之道故,获得现无自性果,

  现无自性而饶益,现而无性之有情。

  即深因果之缘起,故为了义经续义,

  依二资粮二次第,速成圆满正等觉。

  此乃无余而断除,三有一切因果行,

  当行解脱之因果,速成增上胜菩提。

  如是大乐法甘霖,令众心田二资盛,

  於此业惑三有中,疲劳心性今休息。


  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四品业因果终

 

  大圆满心性休息

   大 车 疏


  全知无垢光尊者着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梵语:玛哈善德紫大布占达哲德玛哈塔那玛

  藏语:竹巴钦波思涅昂素追瓦向达钦波

  汉意: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四品 业因果

  业因果品分四:一、略说本体;二、广说自性;三、结尾;四、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略说本体:

  若问:如是众生漂泊於痛苦的三有中时,各自显现不同之苦乐是怎样形成的呢?

  对此作答:是由业形成的。

  佛说三有诸苦乐,由昔所积业产生。

  众生各自不同的业力成熟为住处、受用、苦乐等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之果。《百业经》云:世间业所生,以业绘苦乐,诸缘聚生业,以业受苦乐。又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白莲花经》云:业作一切如画家,业乃普作如舞者。《摄菩提资》云:无有三种烦恼者,随力修福解脱业,意故业故等流故,业之作者如种子。

  甲二(广说自性)分二:一、修世间之法;二、修寂灭之法。

  乙一(修世间之法)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断除之理。

  丙一、略说:

  黑白二业行轮回,即是十善十不善。

  行持十不善业与随福德分之十善业是成办增上生之法。十善十不善是指什麽呢?《宝鬘论》云:不杀不盗取,不邪淫妄言,离间粗恶语,绮语正防护。远离贪欲心,嗔恚及邪见,此十白业道,相反乃黑业。以不善业转生恶趣感受痛苦,以善业转生善趣获得安乐。《念住经》云:不善恶趣受痛苦,善业善趣得安乐。此外,《业分辨经》云:施主斗达之子婆罗门童子尼珠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而使众生长寿短命、健康多病、貌美丑陋、权势大小、种姓贵贱、受用丰乏、智慧高低?佛告童子尼珠:婆罗门童子,由诸众生业力所成而感受自份之业,业之生住者,依业而分上中下,高低贤劣也。众生之业有种种、见有种种、行有种种。以黑业转生於地狱、饿鬼、旁生中,以白业投生於人天中也。’”

  丙二(广说)分三:一、所依;二、能依;三、果报。

  丁一(所依)分十:一、宣说阿赖耶与阿赖耶识;二、以识积业之理;三、宣说识位;四、各位之识;五、宣说三界以何者为主;六、融入方式;七、各自分类;八、无色界心依四蕴;九、认识禅天无色界之心;十、欲界之识一异之理。

  戊一、宣说阿赖耶与阿赖耶识:

  若问:彼等诸业依于何者、积于何者之上呢?

  于此宣说业之所依:

  所依无记阿赖耶,如镜无念本体上,

  不分别境明清识,作现基故如明镜,

  彼中执境五根识,自体无念如镜像。

  其後二取辨境识,刹那於彼执不执,

  辨别彼即染污识,不辨别彼为意识。

  轮回与涅盘之诸业均以种子的形式存在于阿赖耶上。《文殊净智经》云:阿赖耶乃一切基,轮回清净涅盘基。也就是说,所谓真如法界中的阿赖耶作为分基是指于何者也不分析之无记法。从依於其上或其本性中的本来觉性无为法任运自成之自性分而言,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无明作为基,即从存在彼上具有习气之轮回法八识聚分而言,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一切善不善业之有为法皆依靠它,因此显现各种苦乐。也就是说,随福德分之一切因果依于阿赖耶;随解脱分之一切善法也同样依赖于阿赖耶,而它的离垢之果依於佛性。

  广说彼等之理:

  无记法的阿赖耶上,存在有轮回因果不善业、随福德分之微善业、涅盘所离之因——随解脱分善业、现前所有证道之菩提业等一切业。道地所摄的随解脱分善业也是暂时之有为法,故以离因的方式存在于种种习气阿赖耶上,它的离果依于如来藏,如遮日之云清净分依靠太阳。《宝性论》云:如地依水大,水大依风大,风大依虚空,虚空非依风,亦非依地水。如是蕴界根,依于诸业惑,业惑则恒时,依非理作意,非理作意者,住於净心中,心自性诸法,不住於一切。如虚空般自性清净心性上的清净佛刹及本来具有的功德等无始善法界,以二种佛性的方式存在於离基中,离基即是涅盘之所依。

  此处应当了知离基、离因、离果、所离四者。其中离基是指佛性或如来藏;离因即指能清净如来藏上一切垢染的随解脱分善道;离果是指远离一切垢染後所现前的如来藏功德;所离是指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的具习气八识聚。此等按密宗而言,共称为净基、能净、净果、所净四种。所以说,这四者虽然名称不同,实际上是一体。不清净的轮回识聚与随解脱分的有为诸法均长久存在於无明自性之种种习气阿赖耶上。

  从涅盘功德之所依分而言,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又名为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如宝珠般功德任运自成、无垢、无离垢、本来光明身智无离无合之密意实相;从自性清净分来说,虽可立名为如虚空、无相、空性、无为法等,然而并非是无有一切的断空,而是任运自成身智光明之意趣,也是解脱一切轮回法的空性。《密严庄严经》云:清净之月轮,恒无垢圆满,因时於世间,分别月盈亏。如是阿赖耶,恒具如来藏,佛说如来藏,名为阿赖耶。不晓此愚者,以自习气力,见其异苦乐,业感烦恼相。自性净无垢,功德如宝珠,无迁亦无变,彻知而解脱。弥勒菩萨云:於此无所破,所立亦毫无,真实见真性,见真性解脱。对此也有种种异名,诸如本性真实义阿赖耶、无始善法界、如来藏、佛性、心之自性光明、法界、实相真如义、自性清净之真如、智慧到彼岸等;从所依之基、来源、离因等作用分而立名为不可思议。

  此外,就心性上存有轮回习气分而言,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为什麽呢?因为善、不善、解脱、涅盘之业本来即无有自性,但它能作积累忽然所生之诸业的所依,即善不善业均依赖於它。

  阿赖耶之本体是愚痴故为无记法。有者认为阿赖耶非愚痴性,因它既作为所有五毒之所依,又是涅盘之所依故。这也仅是因为他们未懂得本义而已。为什麽呢?此愚痴并非是五毒的愚痴,而是以最初迷乱为轮回时的俱生无明而立名愚痴的。所谓的是涅盘之所依也需要观察。因为阿赖耶不能作为本来清净与净除一切客尘之具二清净的佛陀智慧及如来藏之所依,因阿赖耶尚需转依故。如《殊胜金光经》云:阿赖耶转依为本体法身。《灭尽四大续》云:阿赖耶净乃法界

  种种习气阿赖耶不是佛性之所依,因为一切垢染於其中是以离因的方式存在,或者与彼是能依所依的关系。因此说,种种习气阿赖耶仅能作为修道而成就菩提的福慧资粮有为法之所依而已,因二资为道谛所摄,故安立为欺惑无常性,这也是由於它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的缘故。

  若问:如果依靠它,则如何於其有害?

  答:这也是应理的,诸如依靠灯心之油灯自燃或依靠薪之火自焚等,以依赖于阿赖耶之二资粮道而使轮回习气自净,尽除佛性与界性之垢,真实如初安住,因能现前光明菩提而称为清净缘。最後能净之对治也毁尽,因心所假立的遍计法是善法之故。如《宝性论释》云:现前菩提(一地)位开始,遣除一切地道故。《入中论》云:尽焚所知如乾薪,诸佛法身最寂灭。此等教证均可说明这一点。

  若问:那麽,阿赖耶上怎麽具有无舍空性与三十七道法呢?

  答:具有佛地所摄之无舍空性与三十七道法而并非有道地所摄之法,因彼等是究竟道位故。

  对此也有不同名称,即俱生无明、种种习气阿赖耶、无始无终之障、大黑暗、本住无明等。也就是说,本来具有如虚空般的无始心性法界中,因解脱依之而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因轮回依之而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并产生轮回中的不同苦乐、功过之显现。《宝性论释》中所引教证云:无始终时界,乃为诸法处,具此故显现,众生与涅盘。

  接着宣说阿赖耶与八识聚之差别:种种习气阿赖耶是无记法如镜子;阿赖耶识如镜之明清分;五根识如显现影像;明然观察最初之事或最初显现於五根门境现中的此法等识名为意识;其後於外境相应产生贪心、嗔心、痴心(舍心)即称为染污意识。

  有些前辈阿闍黎说:若不以染污意识而观察,则六识聚不能积累恶业,因六识聚不包括在三毒任何一者中故。此说法也需要观察。虽然在了知诸法自性者的见修行位上的确如此,但未了知此理的众生因为具有愚痴,所以还是会积累不善业。也就是说,积业之门是意根及五根门;能积是染污意识、思善意识与中等意识,积于何者上呢?积于阿赖耶上;具有促成彼等增加、积累、减少等作用的是阿赖耶识。如坚慧论师於其所着的《经观庄严论广释》中说:意与眼等五根乃业之门,故为趋入之所依;思善、不善、中等之意为作者;色等六境为所作;阿赖耶识起作用;阿赖耶乃所依如处所或房室。

  阿赖耶识是不执着任何境与有境之明清分,从中产生五根识,眼识是了知色法却不起分别之识。同样,耳闻声音、鼻嗅香气、舌品味道、身感所触,即五根识是指虽了知外境却不生分别念之识。从五根门现境中产生或了了分明显现相似於现境形相,所以它既是法,也是意识。即从外境分而言是法,从了知外境之显现分而言称为意识。《经观庄严论广释》中云:意识即随前一现境而相应产生之识或衡量未现前的外境之识,既是外境又是意识。灭尽六识(五根识及阿赖耶识)之分称为意识,也就是说,灭尽各识之境或六识分即是意识。《俱舍论》云:六识灭尽後,生识即意识。例如,执着色法时,停止了不执着外境明清而住之阿赖耶识与见色法之眼识二者,便立名为灭尽;此时,刹那中出现色法的意念,这就是意识;因刹那迅速取境,不可详细发觉故,称为无分别念;因最初觉知外境,所以也称为所取;随後产生的一切细致伺察意称为能取之分别念。诸大圣者瑜伽士认为:尽管第一刹那意识觉知,但若未随後观察则不积累业。如《斗追道歌》云:六境之识聚,不为执着染,无业无异熟,见如净虚空。

  戊二、识积业之方式:

  宣说此等识积业之方式:

  粗念善恶欲界因,习气依于阿赖耶,

  无念明现色界因,无念一缘无色因,

  轮回自性二客尘,一切时分依此障。

  以粗大的能取、所取分别念与善、不善业而堕入欲界;未以证悟实相所摄之等持即於所现之现境不生分别的状态中修持,是转生色界之业,积于阿赖耶上;遮止现境後不分别任何法而修,成为转生无色界之因,其种子存在于阿赖耶上。《宝积经·禅定品》云:以分别念所扰,即以善、不善、中等之行堕於欲界;心于何法亦不分别、不舍外境一缘而行瑜伽且远离证悟诸法本性者乃色界之行;既非色界亦非欲界之心,不见外境之迹,数数而观串习者流转於无色界。此三者永远不能从三有中解脱,故当正确精进闻法、修法也。

  戊三、宣说识位:

  心识无念悠然时,不执显现之外境,

  一缘阿赖耶之时,明现然不执着彼,

  阿赖耶识明清稳,破立二取五根境,

  七聚笼统分别境,此等称为七识聚。

  如是於任何处境皆不分别,一缘悠然而住即是阿赖耶之时;明了见到现境时,不分别任何法坦然而住即是阿赖耶识之时;尔时觉知所明现之各自外境即是五根识之时;第一刹那显现外境所取为意识之时;第二刹那夹杂烦恼观察执着为染污意识之时;此等即是七识聚。《菩萨地论》云:不与外境相系无分别念即阿赖耶之时;与外境相系无分别念即阿赖耶识之时;分别觉知外境之相即五根识之时;初分别外境及後以伺察而生二取即分别为意识与染污意识之时也。

  戊四、各位之识:

  串习此等转三界,三门迷乱痛苦因。

  不与解脱道相联的阿赖耶位之识一缘寂止的稳固等持;明而无念稳固胜观等持分;随外境而生之六根的增上缘,产生粗大识,由此识而积累善恶业。以此三者分别转生於无色界、色界、欲界中。因未以解脱摄持、不离二取之故。也就是说,无分别等持的境界是所取,从中不散一缘安住为能取。真实之等持虽以大悲方便与无二智慧之方式修持,然既无有境与有境之戏论,也无有所谓的此境界堕一边之修,所以是与不可思议的实相关联的,即使从中获得大乐、神通神变,也无有自相之欢喜心与相状执着。其余等持与之相反故未超越轮回。当今多数修禅者已明显误入歧途,并且自己也未见获得功德。

  戊五、宣说三界以何者为主:

  思维此等识於自地、他地之主次:

  欲界七识聚为主,色界阿赖耶识主,

  无色界中则唯以,无念阿赖耶为主,

  其余二者随眠附,当知各地所具之。

  佛护论师于《观察阿赖耶与智慧论释》中说:欲界以眼识等七识为主,其余为附;色界以阿赖耶识与趋入识为主,其余为附;无色界以阿赖耶为主,其余以随眠的方式存在,当知此理。

  戊六、融入方式:

  详细分类:

  如是欲界夜眠时,五根识渐入意识,

  意识融入阿赖耶,一缘无念无现境,

  彼者融入法界故,自性远离诸戏论,

  复现阿赖耶识中,意识单起而作梦,

  种种破立无而现,从中觉醒六识聚,

  趋入外境而造业,夜以继日如是现。

  欲界众生睡眠时,五根识与染污意识融入意识,意识融入阿赖耶识,顷刻出现明而无念之状态。虽然新派有些上师说:认识阿赖耶识本面的人在此基础上安住,从而无梦享受光明法性。但我认为是阿赖耶识融入不分别任何法的阿赖耶中,阿赖耶又融入法界而使粗细执着灭尽的,并显现了光明离戏之法性。若了知此理,则可断除迷惑。《集密智宝续》云:七聚入阿赖耶识,後阿赖耶净法界,尔时显现本俱生,明空自然之智慧,瑜伽士当知此理。

  复次再现,即从法界中出现阿赖耶,从阿赖耶中产生阿赖耶识,又从阿赖耶识中单独生起意识而显现各种梦境,即以习气而将外境执为我所之时。也就是说,分别运行之风与依七识聚之脉内的风由经精脉血脉而入於中脉内时,称为阿赖耶三等之识,因三风合而为一之故。尔後此识入中脉内成为一味一体是阿赖耶时,即酣睡时无梦,也有整个晚上处於无梦状态中的。之後,阿赖耶融入法界是指中脉中央具有粗界、无风运行、殊胜光明不变明性之光脉。《普明续》云:中脉中之脉,不变胜光明,无实明性界,自成智之处。所谓中脉之清风是指自心。若通达心性,则显现光明。此时,出现光明、明点、光芒、彩虹等显现光明;现出离戏心性之空性光明;现前明觉觉受大智慧之双运光明。再後显现阿赖耶、阿赖耶识、意识时,即是风运行于意念所依之命脉中时,其後风入於依各根之脉中,醒来後自然对现境产生二取执着。如见色法之一境,也可以各自分类,此理下文有明说。

  戊七、各自分类:

  色界自识四禅定,住于阿赖耶识中,

  偶生执境细微识,多时等持中安住。

  禅定正行时,各以无分别念为主,分别外境则以随眠之附属方式存在。一禅、二禅、三禅分别具有分别、伺察、喜摄感受的过失,四禅偶尔有此三种分别,如凡夫三地的死亡以及闻法等时。

  戊八、无色界四名蕴依心之理:

  无色界之自地识,即是阿赖耶自性,

  空无边等之四处,住於一缘寂止中。

  心相续依极细微,受想行识四名蕴,

  一缘寂止劫不醒,亦未播下善种子。

  於往昔死亡之处,融入阿赖耶之受想行识四分称为四名蕴,心相续依赖於意身,趋入一缘寂止,安住於空无边等四无色处长达数劫,犹如酣睡阶段,无有所行之善法。虽然无有直接所行的不善业,但因无色界自地属愚痴地所摄,所以自然增长愚痴。

  戊九、认识四禅无色界之心:

  如是四禅无色心,前果灭尽亦死亡,

  本体无记愚痴故,颠倒因果而反复,

  投生漂泊轮回处,故当从中得解脱。

  《无忧经》中云:以昔所积善业力,生天界宫亦退转,四禅无色业尽後,复坠地上堕地狱。

  戊十(欲界识一异之理)分三:一、修习欲心而成解脱因之理;二、宣说白日以何识为主;三、彼等一异之理。

  己一、修习欲心而成解脱因之理:

  如理修行欲心故,亦成上下解脱因。

  欲界众生心识较粗大,虽是善趣人类,但也属於业地之有情,并能作为修法之殊胜法器,故可成为解脱之因。《念住经》中云:欲界众生播善不善种子,其心粗大之故,汝当勤修妙法也。

  己二、宣说白日以何识为主:

  白日七识多为主,余二一体为附属,

  当知执色之眼识,无念明分普基识,

  无分别分阿赖耶,其余六识亦复然。

  如是眼见色法之分为眼识;明而无念之识明分为阿赖耶识;无分别念分为阿赖耶。同样,闻声、嗅香、品味、受触以及觉知回忆对境时,明知各自对境分为彼等之识;识之明分为阿赖耶识;无分别念分为阿赖耶。于明清不动阿赖耶识之时,也不遮各自之对境分为五根识;从明分而言是阿赖耶识;从无念而言是阿赖耶。诸识聚融入一缘中时,实际上就是诸识融入了阿赖耶并以随眠的方式存在,如太阳升起时群星以隐没的方式存在。佛铠论师於《观察心智释》中说:意识不分别任何法即安立为阿赖耶;仅就明分而言为阿赖耶识;觉知各自对境乃六识聚。即彼融入无念者为阿赖耶时。

  己三、彼等一异之理:

  宣说彼等一体异体。

  一缘眠时阿赖耶,梦中阿赖耶之识,

  意识二者为一体,醒时一切一本体。

  一缘睡眠时即是诸识于阿赖耶中互为一体之时,毫无外散;梦中时意识从阿赖耶识上独自生起,所以是从阿赖耶性中稍许外散之时,从阿赖耶中出现的阿赖耶识与意识一体存在;醒觉时诸识从阿赖耶中严重外散,所以阿赖耶与八识聚均以一体的方式存在。此等是依照《密藏疏》中所说而述。

  此处以极为明确之语归纳而言,即光明心性是一切之所依或来源,从这一角度来说,无论轮回还是涅盘皆无破立、无异体、无迁变,因此称为轮涅之源——本性真实义实相如来藏。《道歌集》云:唯一心性诸种子,从中显现轮涅法,能赐一切所欲果,顶礼如摩尼宝心《密严庄严经》云:所谓殊胜因,彼能生一切,无心皆无有,无作亦无有。与涅盘同体,阿赖耶无二,若与涅盘异,阿赖耶非常,无现无坏常,断除四边也。亦称如来藏,幻化智慧名,互为一体藏,如手镯而住。异地阿赖耶,亦是如来藏,彼藏阿赖耶,如来所宣说,藏名阿赖耶,浅慧者不了。

  由於是清净本性身智等之因故称为无漏真实义阿赖耶;作为轮回所依故立名为有漏种种习气阿赖耶。所依法是一本体(法界无分类),是以能依法分类而安立不同名称的,此理与《现观庄严论》中所说的以能依法别,宣说彼分类。相同。意思是说,存在垢染的阶段根据清净每一垢染时的佛性或如来藏而安立不同的名称也是合理的。如《密严庄严经》云:愚者虽分别,月有盈与亏,然月无盈亏,照明大小洲。如是诸愚夫,于阿赖耶识,恒分别增减,彼乃无始佛。诸法之本基,为慢等习气,分别所染污,清净则无漏。若获无漏相,彼等恒稳固。意思是说,虽然月亮本体上无有增减,但因时间运行,而於四大洲中照射似有增减。同样,尽管于心性光明本体中成佛无有自相苦乐,但因流转轮回而感受善趣恶趣等不同苦乐。倘若修炼本性实义,即是所谓的趋至阿赖耶本义

  这以上已完整地宣说了从阿赖耶中所现的阿赖耶识与七识聚。即意识由於无明迷乱而积业,如经中云:意者为主极迅速,诸法之初意先行。因未了知无变本性之圆成实而产生各种不净迷现之遍计依他起,要想断除如梦般的轮回迷乱也必须通达心性圆成实,通过修持无倒之道——生圆次第方便智慧可现前本基如来藏。因此应当了达此理。

  业之所依本基已宣说完毕。

  丁二(能依)分二:一、宣说根本无明;二、宣说不善业。

  戊一、宣说根本无明:

  现在宣说能依之业:

  一切诸法之所依,业之根本即无明,

  本体三毒贪嗔痴,所生三有黑白业。

  由於最初未了达光明心性之本面而成为二取迷乱之基,进而迷乱为轮回中的一切众生。《般若摄颂》云:佛说诸有情,皆由无明生。下等恶趣众生、中等人类、上等天众均由各自业力而感受种种苦乐,这一切的根本即是无明,由此产生相应之三毒、相应之不善业,以及随福德分善业之三有乐果。

  戊二(宣说不善业)分二:一、宣说分基;二、宣说分类。

  己一、宣说分基:

  以善业获得善趣享受安乐,以不善业转生恶趣遭受痛苦。此处宣说不善业。

  令堕轮回上下趣,十不善业各自现,

  十不善中次第分,身三语四意三业。

  什麽是不善业呢?是指令众生从善趣堕入恶趣唯受痛苦的十不善业,即杀生、不与取、邪淫三种为身不善业;妄语、离间语、绮语、恶语四种为语不善业;贪心、害心、邪见三种为意不善业。

  己二(宣说分类)分三:一、身业;二、语业;三、意业。

  庚一、身业:

  宣说身之三种不善业:

  故意无误杀他众,同分殴打等害命,

  不与取即盗他财,同分狡诈受他财,

  与他所属行邪淫,同分非处不净行。

  对於乃至蚊虫蜂蝇以上的众生,明明知道却故意断其生命即是杀生,殴打等为其同分;盗窃他人财产即是不与取,其同分为以缓和的方式令他人给予财物;勤与他人之夫或妻、自己之亲友作不净行,以及於其他根门、非处、非时进行交媾即是邪淫,其同分以手指等於彼非处作不净行。《俱舍论》中云:杀生即故意,无误毙他命,以力暗盗取,他财据己有,非处以贪欲,邪淫共四种。《众生分辨经释》云:近似真实者,与彼之分相同,所生之果与彼相似。即以棍棒殴打等(为杀生之同分);依承侍受取他财等(为不与取之同分);自以肢根勤行等(为邪淫之同分)。

  庚二、语业:

  语之四不善业:

  妄语骗他知词义,同分直言欺他心,

  离间言说挑拨语,同分他言复传离,

  绮语恶论无稽谈,同分无关非法语,

  粗语刺伤他心言,同分令他不悦语。

  此等是通过语言而造业故称为语业,言说改变他人之想法的不真实语即是妄语,若见以直言可欺骗对方便言说为其同分;口出挑拨他人关系之词为离间语,一人所说之语到另一人前漫说为其同分;供施诗韵等违背正法的无稽之谈为绮语,谈论与时间毫不相干之语是其同分;不悦耳并刺伤他人之言为粗语,虽动听却令他人不悦之语是其同分。《俱舍论》云:妄言转他心,彼亦知词义,为使离间故,说具惑心词,粗语不悦耳,诸具惑绮语。《俱舍论释》中云:虽为直言亦为欺骗之性为妄语之同分;如其所说而言告他人为离间语之同分;与时无关之语为绮语之同分;虽动听却令他人不悦即粗语之同分。

  庚三、意业:

  意之三不善业:

  贪心图财欲己有,同分贪他闻等福,

  害心嗔恨损他众,同分不利生嗔心,

  邪见常断无因果,同分增损等倒见。

  他的资财等若是我的该多好的想,即是贪心,心怀忿恨暗想对方的多闻等福德若为我所有该多好,为其同分;有损害他众之想即为害心,不愿饶益其余众生并且心生嗔恨为其同分;诽谤业因果堕于常断边即是邪见,对正法及如理讲法之善知识等进行诽谤为其同分。《俱舍论》云:贪倒欲他财,害心嗔众生,许无善不善,即是邪见也。《众生分辨经释》中云:嗔他多闻等福为贪心之同分;不乐利他且怀嗔恨为害心之同分;诽谤善知识、正法与他众为邪见之同分。此处仅仅说诽谤正法与善知识是邪见之同分,而《般若八千颂》中云:须菩提,积谤正法之业者即堕入恶趣转生为邪见众生,於无间大地狱受苦,直至为火坏劫出现时,方转生於他世间界诸大地狱中,至为火坏之劫出现时亦有其余……其中宣说了此类人将受无量痛苦。《寂灭幻化经》云:纵经数多劫,身五百由旬,彼头亦五百,每一头上有,不少五百舌,一舌上耕犁,不少五百数,极炽而耕作,即诽谤罪业。《宝积经》云:迦叶,吾与同吾者可了知法与补特迦罗,凡夫不了知法与补特伽罗。否则,会堕落之故。

  丁三(果报)分三:一、略说自性;二、各自分类;三、彼等摄义。

  戊一、略说自性:

  宣说十不善业之果报:

  境心意乐加行劣,行十不善之果报,

  异熟果与等流果,增上果及士用果。

  此等不善业是由对境不善、等起不善、意乐不善、加行不善而产生的,诸大论中说其果报有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窍诀论中说在此三果基础上,加上士用果共有四种。

  戊二(各自分类)分四: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士用果。

  己一、异熟果:

  小品不善转旁生,中品不善转饿鬼,

  大品不善堕地狱,感受异熟之苦果。

  《念住经》云:以此等小品不善之异熟果将转为旁生;如是以中品不善转为饿鬼;以大品不善堕入地狱。

  己二(等流果)分二:一、同行等流果;二、感受等流果。

  庚一、同行等流果:

  等流分二同行果,经说所行同其果。

  《百业经》中云:因行不善业之串习力而於後世中亦依不善、行不善、转为作不善者。

  庚二、感受等流果:

  佛说感受等流果,虽已获得诸善趣,

  亦成短寿多病者,资具贫乏敌共用,

  夫妻丑陋成怨仇,多遭诽谤受他欺,

  眷仆恶劣不合睦,所闻粗言成诤语,

  语言无力辩才微,贪欲强烈不知足,

  不求饶益他害处,极为狡诈具恶见,

  十恶依次各具二,此为感受等流果。

  《百业经》中云:“……一旦转至天界、人间,然以杀业所感而成短寿多病者;以不与取而感资具乏少且与怨敌共用;以邪淫所感夫妻不悦意且与他(她)人共用;以妄语所感多遭诽谤且为他众所欺;以离间语所感眷仆恶劣且互不合睦;以粗语所感闻不悦耳之语且成诤论之言;以绮语所感言词无力且辩才不定;以贪心所感贪欲强烈且贪不厌足;以害心所感不寻利益且成损害根源;以邪见所感持执恶见且成十分狡诈者。《宝鬘论》云:杀生成短命,不与取离财,邪淫具怨敌,妄语多诽谤,离间无亲友,粗语闻恶言,绮语言无力,贪心摧所愿,害心生怖畏,邪见持恶见。

  己三、增上果:

  成熟外境增上果,不净依他起即时,

  杀生环境极贫瘠,树叶花果饮食等,

  力微损寿难消化。不与取生畏惧处,

  庄稼果实不成熟,常遭霜雹饥灾荒。

  邪淫生於粪淤泥,污秽不堪恶臭境,

  狭窄悲惨不悦意。妄语生於畏不合,

  财富不稳受欺境。离间语业所生处,

  深渊狭谷悬崖等,凹凸难行不悦境。

  粗语生於盐硷地,瓦砾荆棘枯树干,

  尘土飞扬劣果蔫,令人不喜粗糙处。

  绮语生处果不熟,不长稳住季颠倒。

  贪心生处果等少,糠多见贤时节变。

  害心生处稼苦辣,王蛇盗匪野人等,

  自然灾害众多境。邪见生处无宝源,

  药树花果极鲜少,无有依怙无亲友。

  此等增上果是依照《摄抉择论》中所说而述。《辨中边论释》中说:根据外境不同,善业亦增上。依此可知,十不善业也可成熟於内心。

  己四、士用果:

  不善业之士用果,所作增上生痛苦。

  《略念住经》中云:愚痴之士造罪,其後罪业复增上而受剧苦。

  戊三、彼等摄义:

  总之自性十不善,何人行此如服毒,

  定生大中小剧苦,当勤弃之如怨仇。

  《毗奈耶·教诫圣者嘉哦耨品》中云:不善业如毒,微小亦生大苦故;不善业如野人,摧毁善资故。因此,应当精勤弃恶从善。《宝鬘论》云:当遮身语意,一切不善业,恒时行善业,此说二种法。

  丙三(断除之理)分三:一、善趣之因;二、十善之果;三、取舍之教言。

  丁一、善趣之因:

  善趣之因十善业,即断十恶之善心,

  戒杀戒盗不邪淫,不说妄语离间语,

  绮语粗语离贪心,以及害心与邪见。

  仅仅断除十不善业还不能构成十善业,因未守护相续故。所以十善业是指断除十不善业的十种善心。《中般若经》中宣说了吾亦断杀生……”宣说了十种善心。

  丁二、十善之果:

  小品转生於人间,中品善业生欲天,

  大品等持禅无色,能得上二界安乐,

  四果与前皆相反,当知十善果善趣。

  因行持小品中品善业而生於欲界的人间、天界中,依靠与等持相关联的大品善业转生於上二界(色界无色界),即行持十善可阻塞恶趣之门,获得善趣。《宝鬘论》云:由此法解脱,地狱鬼旁生,且可得人天,王位圆满乐。无量禅无色,享梵天等乐。

  丁三、取舍之教言:

  佛说以随福德分,十善投生善趣中,

  十不善业堕恶趣,取舍黑白因果者,

  世间善道人天乘。以此後世转善趣,

  故立真实解脱因,善缘众生当依止。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行持十善业正道者生於善趣,趋入十不善道者堕入恶趣。《妙法莲花经》云:人天乘十善。又如《胜藏经》中云:天乘即四禅、四无色;人乘即十善,此乃妙法之所依也。从梵语雅那引申为乘或坐骑,因为乘坐之可达到各自目的地之故。《般若摄颂》云:乘之诸众至涅盘,乘如虚空无量宫,能获喜乐乘殊胜。根据众生的意乐次第而宣说不同乘,于寂灭根基者前,佛说一乘。《妙法莲花经》云:究竟一乘无三乘,说彼三乘不了义。佛也说过有二乘,如《无垢虚空经》云:相合众意乐,我宣说二乘。即指大乘小乘。佛又说过有三乘,《白莲经》云:虽说调惑之法门,共有八万四千种,然诸佛陀真意趣,乃为无别一本体。我虽开示三乘法,亦随众力意乐说。总之,如画家般的心可幻变出无量相,但是从了义上来说,何者也不缘。《楞伽经》云:乃至有众生,乘无有穷尽,一旦心灭尽,无乘无有情。此处所指即是佛所说的人天乘。《楞伽经》又云:天乘梵净乘,声闻缘觉乘,我说一切乘。依靠人天乘,决定趋涅盘,後不缘一切。

  乙二(修寂灭之法)分六:一、总说随解脱分善业;二、认识随解脱分善业之自性;三、作解脱因之理;四、觉醒佛性得解脱之理;五、分说同分善业;六、破他宗之邪分别。

  丙一、总说随解脱分善业:

  必须勤修随解脱分善业,下文依次宣说:

  解脱之善离轮回,超越三有上下行,

  黑白二业趋寂灭,随解脱分等善法,

  乃是无漏智慧因,十善四禅四无色,

  六度等善五道摄,证悟人法无我後,

  依智方便双运善,不住有寂利众生,

  成就佛陀果位故,瑜伽善法超世间。

  随解脱分善法既超越了前面所讲的随福德分善业与恶业,又摆脱了投生三有轮回的一切有漏因,是唯一的解脱因。也就是说,十善业与五度等世俗谛善法的有现福德资粮,以及不住二边智慧的无现智慧资粮,若此二者双运为五道次第所摄,则依之可趋向佛地,所以它是超越世间之善法。我们应当了知世间之善法有实执和相执,修持随解脱善法时无实无相,摆脱福德非福德之心,即是空性大悲藏。《般若摄颂》云:如魔术师幻男女,彼亦可作一切事,通达慧行诸菩萨,无念智慧行一切。《宝鬘论》云:知有无灭故,超越罪与福,彼离善恶趣,名为胜解脱。又云:空性大悲藏,有者修菩提。倘若行持善法时,既无有实执之心也无有贪执之束缚,而如虚幻般行利众事业,则是菩提之殊胜资粮。也就是说,如虚空般的智慧所摄之善法是解脱道,否则,非解脱道。《般若摄颂》云:俱胝那由他天盲,尚不识途岂入城?佛说五度亦复然,故当获得智慧眼。《般若广释》云:五度一旦为智慧度所摄持,将趋入遍知大城中。

  初学者以及愚痴之人对诸法无自性故善法无自性的道理非常恐惧。《宝鬘论》云:佛说定胜法,细微又深奥,愚者不可闻,令生恐怖故。《般若二万颂》云:须菩提,当知诸法本性无,六度亦无本性,能伺察、所伺察二者亦不寻不缘,不见真实义。此法不可于初入大乘者、声闻、缘觉种姓者前讲说。何以故?能令彼等惊恐不已、毛骨耸然而舍弃智慧波罗蜜多法门之故。

  丙二、认识随解脱分善业之自性:

  什麽是随解脱分善呢?

  即以有缘福德资,无缘智慧资双运,

  净除二障现二身,凡夫有漏後得行,

  圣者无漏入定境,次第而行得解脱。

  依靠布施等五度之福德资粮与智慧度之智慧资粮双运,从而可现前二身。《宝鬘论》云:佛陀之色身,福资粮所生,法身若略言,智资粮所成,是故此二资,成佛解脱因,欲果者恒依,此福德智慧。由福慧二资所生的佛色身之诸相好依次向上形成的方式:声闻、缘觉、异生、菩萨所有福德十倍形成佛陀一毫毛,所有毫毛福德百倍形成一随好,八十随好每一好福德百倍形成一妙相,三十二相每一相福德千倍形成白毫相,白毫相福德之十万倍形成无见顶相,无见顶相福德之百倍形成语法螺相。《宝鬘论》云:不可思议福,形成佛妙相,大乘教中说,大王当谛听。诸缘觉所生,学无学所生,异生一切福,如世间无量。以此福十倍,成佛一毛孔,佛一一毛孔,与彼福相等。成一切毛孔,所有诸福德,以彼之百倍,形成一随好。所有一切福,感成佛随好,一一皆圆满,如是至八十。形成八十好,乃诸福资粮,彼等之百倍,感佛一妙相。三十二相因,乃诸大福德,彼等千倍成,如满月白毫。白毫相之福,彼等十万倍,感无见顶相,形成佛肉髻。肉髻福百倍,具十力法螺。

  (加行道的)胜法位以下属世间之法为有漏,胜法位以上超越世间之法为无漏,这是以分界而说有漏无漏的;入定智慧为无漏,後得为有漏,这是以道而分有漏无漏的;布施等五度为有漏,智慧度为无漏,这也是以道而分有漏无漏的。

  丙三、作解脱因之理:

  若问:诸善业依于何者,起何作用呢?

  答:随解脱分善法为离因之真实道谛所摄,所以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但是,从依靠离因现前离果而言,依於佛性或如来藏,从而作为无有迁变之解脱因,因此,解脱善法之所依即是如来藏。

  佛说心性光明界,乃为自性住佛性,

  彼之现分即二身,空分以九喻说明,

  大悲自性本住者,即是实修生佛性,

  根本觉性光明智,无三毒性乃善法。

  关於此理,世尊於第三转法轮的了义经部中已如理如实地明示了一切佛陀的大密意,诸如《圣者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吉祥鬘狮子吼请问经》《珍宝女请问经》《无垢天女请问经》《指鬘王经》《大涅盘经》《弥勒请问经》《如来藏经》。此等经中宣说了一切众生本来具有法界自性清净之心性或佛界、如来藏,即本来存在、无有改变。从现分而言,是相好圆满之色身的来源;从空分而言,远离一切戏边之法身本来任运自成而安住,并以比喻加以说明,即功德任运自成如摩尼宝;不变他性如虚空;遍润诸众如净水。《宝性论》云:如宝空净水,自性恒无惑。正为垢染遮蔽之时,其自本体住於无垢真如性中,即是心之自性本来光明。《般若八千颂》云:心中不具心,心性即光明。一切众生普遍存在佛界或佛性。《宝性论》云:现圆佛身故,与性无二故,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此如来藏称为无始善法界,本基中即是正等觉。《真实名经》云:佛陀无始终,初佛无偏堕。《二观察续》云:众生本是佛,然为客尘染,障净现正觉。也就是说,为众生时,心之法性现分具足色身功德;空分具足法身圆满功德,然而,因被垢染所障而现量不明显,所以称为佛界或佛性。成佛时远离诸垢,故称为菩提,这也仅仅是本体心性之圆满妙力现不现的差别而已,并非承认最初为众生时无有的功德後来重新产生,因为心性无有迁变故。《宣说如来藏经》云:无始时法界,诸法之住处,具此故众生,获得涅盘果。如前後亦然,无变真如性。

  心之法性光明自性不为烦恼所染。《宝性论》云:心性光明者,无变如虚空,妄念贪欲等,不为客尘染。若分类,则有本来安住之自性住佛性与观待净除暂时垢染之实修生佛性两种。

  自性住佛性也分二:即空性离戏之心性住於法性自性中的佛性成为本性身之离因;住於有法自性中的佛性成为殊胜色身之离因。此二者无始以来以有法法性的方式而住。《涅盘经》云:善男子,心之法性自性光明,自性无有本体,即自性清净之心如何显现与相好灿然之功德皆非异体,然以现空自性而分。

  实修生佛性:通过发心等暂时学道的方便智慧及福慧资粮而净除如来藏上的一切垢染。《华严经》云:嗟!诸佛子,所谓之此菩提佛性即实修法界,现见广如虚空之自性光明,修学福慧大资粮。又如《宝性论》云:如宝藏果树,当知二佛性,自性住佛性,实修生佛性。以此二佛性,获得佛二身,前者得法身,後得二色身。所谓本性身,当知如宝像,非以自性为,乃德宝藏故。具有法政故,报身如轮王,影像自性故,化身如金像。

  本性身是心性自性住佛性,如摩尼宝般任运自成,从彼性中出现有法自性佛性如转轮王般的报身,以及於所化前示现的如影像般的殊胜化身。这些在为众生时因被垢染所障而不现,依靠发心等福德资粮而遣除色身之垢,依靠观修空性等智慧资粮而遣除本性身之障。自性住佛性如净水,实修生佛性如所现之各种影像,它们是本来存在的能依所依关系;如是住於本基上之自性住佛性如所知外境,暂时的实修生佛性如能知之心,也是能依所依的关系;自性住佛性以法性与有法之离因方式存在,而无有离果,实修生佛性以能净垢染之对治方式存在,而无有能生所生因果关系之二身的直接因,依靠此佛性能够圆满功德,使有学道之证悟成熟解脱於佛地中。《经观庄严论》云:自性随增性,能依与所依,有无功德者,当知成熟义。也就是说,遍于一切众生的如来藏住於烦恼之壳内。

  以九种比喻说明此理,《宝性论》云:佛如莲蜂蜜,糠藏脏物金,地藏芽等果,破衣中佛像,劣女胎君主,地中珍宝像,偶尔惑垢障,真如住众生。意思是观待凡夫、声缘阿罗汉、见道菩萨、修道菩萨之垢染而说的九种比喻。

  其中,凡夫有未入道者、已入道者、资粮道者、加行道者四种,存在於他们心中为四种垢染所遮的如来藏之四种比喻:(一)存在於未入道凡夫贪心随眠相壳中的如来藏之比喻,《宝性论》云:如住萎莲内,妙相庄严佛,无垢天眼见,从花中取之。佛以佛眼见,狱众具佛性,无障大悲尊,令彼解脱障。(二)存在於已入道凡夫嗔心随眠相壳内的佛性之比喻,彼论云:如蜂群中蜜,智者寻义见,方便令蜂蜜,脱离诸蜂群。遍知以佛眼,见如蜜佛性,令彼如蜂障,永远断除矣。(三)存在於资粮道凡夫愚痴随眠相壳内的如来藏之比喻:彼论复云:如具糠秕果,众人无法享,凡为求食者,彼等去糠秕。烦恼垢遮障,众生如来藏,未离惑染时,三界不成佛。(四)存在于加行道凡夫强烈贪嗔痴烦恼壳中的如来藏之比喻:又云:如人游时金,坠腐脏物内,不坏性如是,数百年存在。天人天眼见,告人此有金,炼此宝可成,珍宝装饰品。佛见沉不净,烦恼众生德,为令净惑泥,普降正法雨。

  存在于声缘阿罗汉无明习气壳内的佛性之一种比喻:彼论云:如贫室地下,有无尽宝藏,主人不了知,宝不说我此。意中净宝藏,无破立法性,众生未证悟,恒受贫穷苦。

  存在于一地菩萨见道所断壳内佛性的两种比喻,(一)彼论云:如芒果等树,具果种芽常,耕耘及灌溉,渐成真树王。众生无明果,皮内有佛性,依此善法界,渐成真佛陀。(二)又云:如珍宝佛像,破烂衣缠裹,路旁天人见,解之说彼义。佛见无始惑,所缚如来藏,旁生亦存在,宣说解脱法。

  存在于修道所断垢染壳内佛性之比喻也有两种:(一)彼论云:如孤独丑女,无依无怙住,胎中怀君主,不知存自腹。三有如孤室,众生如母胎,无垢之佛性,如住彼胎中。(二)又云:如内金相圆,寂灭性者见,了知彼内金,为净遣外障。见自性光明,诸垢亦客性,佛令如宝源,众生净诸障。

  此等之垢染也有九种,《宝性论》云:贪嗔痴三毒,所生强习气,见修道所断,依不净净地,垢染具九相,喻如萎莲等,为诸烦恼缠,无数差别相。

  此等地也是如此。又云:凡夫垢有四,阿罗汉垢一,见道修道垢,分别有二种。

  诸垢与诸地喻义相结合而宣说,《宝性论》云:犹如水中莲,初开人爱恋,花萎人不喜,贪惑亦如是。譬如酿蜜蜂,受扰即蛰人,倘若起嗔心,内心生苦恼。犹如果实等,外为糠秕裹,现见如来藏,无明蛋壳遮。譬如厌粪秽,一切具贪者,依欲生惑因,众人厌如粪。如宝埋地下,不知不得宝,众生如来藏,无明习地蔽。如芽等渐生,突破种子壳,现见真如性,遣见道所断。圣者以见证,摧毁坏聚见,修道智所断,犹如破烂衣。依七地垢染,如胎中污秽,脱离母胎中,成熟无念智。当知三地垢,不为地所染,当以如金刚,等持摧毁之。贪等九种垢,如同萎莲等。

  此外,《大涅盘经》云:佛告迦叶:善男子,譬如,国王有一大力士,彼额有一金刚宝珠,与另一大力士较力,双方撞头,其额上宝珠没於肉中,然彼不知宝珠去於何处。因受伤故唤医令治。医师医术精湛,知宝珠入彼肉内故未医其伤,问言:嗟!大力士,汝额上宝珠在何处?彼大力士惊恐不已,告医师:吾额上宝珠不应去何处,若无则乃虚幻耶?心生极大忧愁。彼医为令大力士生喜,而言:莫哀伤!汝较力时宝珠没入肉中,於外仅现影像而已,汝较力时,因生起嗔心故宝珠入於肉内亦未觉察。医虽言,然彼不信,告医:汝莫说妄语,宝珠若没於肉内,则因脓血极脏故影像不能外现。医师复令取镜,宝珠已明现於镜中。大力士见之,生起稀有之想。善男子,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因未敬依善知识而无法现见佛性,为贪嗔痴所障所压而流转於各趣中受苦也。善男子,一切众生身内皆具足十力、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其中以多种方式宣说了众生皆具如来藏。《黑班则续》云:身中住大智,断诸分别念,佛性遍一切,住身非身生。《宝网续》云:我与诸众生,本来即正觉,以分别流转,发胜菩提心。《涅盘智慧经》中云:若证悟心,即是佛陀,故莫生起从他处寻正觉之想。《赞心金刚经》云:如地下之水,无垢而存在,烦恼内智慧,亦无垢而住。《密藏续》云:十方四时中,不得圆正觉,心性圆正觉,故莫寻他佛,佛寻亦不得……”

  总之,应当以巨幅绸缎上画三千世界等比喻来了知一切众生本来即存有佛陀无离无合之四身五智,如太阳本来具足阳光。佛界即是指一切时自性清净,本体不变,彼之垢染是遍计性、暂时性的。《宝性论释》中云:大仙人尊者,烦恼即黑暗,清净即光明,烦恼力微弱,胜观具大力,烦恼客尘性,自性净根本。此佛性本来无有垢染,故为究竟清净;无有迁变,故为究竟胜我;一切时分存在,故为究竟常有;纵然堕入诸痛苦之轮回中也不为痛苦所恼,故为究竟安乐。《宝性论》云:常乐净我性,究竟功德果。如来藏遍布一切众生。《经观庄严论》云:如许虚空常,亦许真如常,虚空遍诸色,佛性遍众生。

  同样,如来藏虽然为烦恼所障,却不为烦恼所染,如云中之日一般,本来成佛时也是无灭无离而住。《宝性论释》中云:"如来藏分三阶段,皆不为烦恼与清净所改变。关於此三阶段,《宝性论》云:不净稍清净,极净之次第,众生与菩萨,以及诸如来。不清净为众生时,稍清净为菩萨时,极清净为成佛时。能如理如实完全与佛性相同之比喻何处也无有,此等是就与如来藏相似而比喻的,彼论云:超越世间故,世中无比喻,如来藏佛性,相似而宣说。如是比喻与意义不完全相同,本性是一体,因阶段不同故说九种比喻,这些也仅以部分相同表示而已。

  若问:谁能如理如实现见此佛性呢?

  答:未见实相已被善知识摄受之凡夫、对大乘有信解的声闻、缘觉以及诸得地菩萨,彼等以胜解信证悟佛性的总相。十地菩萨片面证悟,除佛之外,他众不能如实地现见如来藏。《宝性论释》中云:汝之一分智慧如同离云日,诸具慧眼圣者亦非全面见,清净法身智慧无边出有坏,汝见遍布虚空无边诸所知。也就是说,如来藏或佛性住於具三身五智庄严轮之心性刹土中。若现见真如则为佛陀,所以,此等论典中的说法是合理的。

  在有学道时,以诚信而了达佛性的总相。《宝性论》云:自然之胜义,当以信心悟,日轮璀璨光,无眼者不见。《佛藏经》云:仅证一方面并非证悟一切,即凡夫、声闻、缘觉、菩萨皆非如理如实现见如来藏。譬如,一天盲者问他人酥油之颜色,答曰:如白雪。彼手触白雪,而执酥油色为凉,又言:如天鹅翅膀。彼闻天鹅翅声而执雪色为扑啦啦声。复问:翼色如何?答曰:如螺。彼触螺觉柔软而执翼色为柔软。无论如何言,然天盲者却不能如理了知其颜色。同理,佛性亦极难现见。即凡夫难以证悟佛性。《佛藏经》云:国王聚集诸多盲人,指示大象後,告诸盲人分别言说大象之特徵。触大象鼻之诸盲人言象如铁钩;触眼者谓象如碗;触耳者谓象如簸箕;触背者谓象如担架;触尾者谓象如绳子。众盲人虽未说除大象外之他法,然彼等未全面了解。同理,对於佛性,虽有空性、如幻、光明等不同说法,然并非全面证悟。

  诸圣者菩萨虽有少许证悟,却未通用如理如实证悟。《涅盘经》云:善男子,譬如,一盲人为治眼故往名医处。医持金器除其眼翳,举一手指示之,盲人言不见。医复举二指或三指示之,盲人方言见少许。善男子,我若未宣说,则无量菩萨虽圆满十度後分别住於十地之间,然亦不见佛性,此理与彼相同,经如来宣说後,彼等方见少许。《大涅盘经》云:鸟翱翔於上空,需观察是於虚空抑或何处;若住於树稍鸣叫,则观察是于水中抑或树上;於海舟露台上抑或虚空中,方知於露台上。以此等比喻虽见少许如来藏,然未定见。(此比喻不甚明了,待查阅《大涅盘经》後再明示)

  若问:如来藏如此细微、难以观察,众生时不见,宣说又有何用呢?

  答:宣说自他相续中存在如来藏有五种必要:即是为了断除自己的怯懦心,了知修持解脱并不困难而生起欢喜心;断除轻视其他众生之心,从而对一切众生具有与佛同等的恭敬心;了知自己具有真实义身智之意趣,进而如理通达胜义之证悟智慧实相;遣除有无常断之增损,证悟真实智慧;断除过分贪执真实义之证悟智慧及自诩胜我,对自他一视同仁,进而于其他众生起强烈慈心。《宝性论》云:如云如梦幻,诸所知皆空。

  若问:诸佛为何说众生有如来藏?

  答:《宝性论》云:为断除彼等,怯懦轻辱众,邪执行正法,贪我执我胜,如是五过患。远离五过後生起五功德,即指喜敬众如佛,智妙慧大慈,为生此五法,当知皆无过

  颠倒的庞大身体用邪分别的金网覆着面部,与了义经部与密宗意趣背道而弛的愚痴者,认为如来藏是不了义的,经中所说如来藏的密意是指行因将生果,否则与外道的常我相同,佛之二身也是由二资而生。

  哎!如大象般具莲网的可怜人,你们不了知佛所转三次法轮之密意,这也情有可原,显然你们是执着了空边。本来,初转法轮是相应初学者与下根者而说四谛及断治,是为令彼等摆脱轮回,从应舍而言的解脱方便;中转法轮是相应修道者与中根者,为解脱执着对治束缚的方便,宣说八幻喻与如虚空般的空性;末转法轮是于究竟修行者与利根者前宣说所知本性如何安住。与外道之神我完全不同,因为你们不了知而增益为我,不承认本性无有、大小之量以及身智之法。你们的无我与空执也仅是我执与实执之对治法而已,并非是了义的。《涅盘经》云:善男子,譬如,一妇人以口喂养育的婴儿生病时,妇人悲伤寻医。医生以药油、牛奶、石蜜混合喂之,告妇言:此子已服药,暂时未消化前,切莫喂母乳。尔後,为使婴儿不吮乳汁而于乳房上涂苦胆汁,且告子言:我乳房已涂毒,莫吮也。其子口乾舌燥,虽欲吮母乳,然感受苦味立即不吮。药消化後,妇人洗净乳房,告子言:来,现可吮乳汁也。彼童虽为乾渴所逼,然因前时感受苦味亦不愿来吮。母再三言:汝以前服药,药未消化前不能吮乳汁,故我涂苦胆汁,今汝药已消化,胆汁亦洗净,现无有苦味。其子方渐吮乳。善男子,同理,如来为救度一切众生而宣说无我法门,精勤实修此,从而断除所谓有我之心,并决定涅盘。即是为遣除顺世外道之恶见,以修无我法门而成清净之身,如妇人为子而于乳房上涂苦胆汁,如来亦与彼相同;为令修空性而宣说诸法无我,如妇人洗净乳房唤子,喂其母乳,我说如来藏亦与此相同。比丘,汝等莫畏,如母唤其子,子渐吮母乳。比丘,汝亦当分析,如来藏并非无有。亦当了知我昔于波罗蜜多经中宣说空性乃无自性之意趣。否则,仅修无所有之空性,亦不能成就佛陀之身智,果随因而生故。

  如是空性也是指正在显现有法时远离一多的执着戏论,各自本体空性如同镜中的影像,而并非是最终一切都不存在,或者最初与现在无有而迷现。《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中般若经》中亦云:有法时本体空,若无色,色空见岂有?《宝性论》云:具足殊胜相,空性说为色。又云:於此无所遣,所立亦毫无,真实见真性,见真性解脱。具分别有相,暂时界空性,无分别有相,无上法不空。其释中说:以此云何?自性完全清净之如来藏上无有稍许所遣之烦恼,因远离客尘即此自性故。于此所立之清净法亦无有少许,因无可分类法之清净法性即自性故。因此,如来藏之分类、分割以及所断之烦恼一切皆空。无有分类、不可分割、不可思议之佛性超越恒河沙数,为不空也。无有任何法即是所谓之空性,现见真义;剩有任何法即是所谓之常有。当知真如实性也。众生本来具足佛陀之二身,其障垢可以依靠二种资粮遣除,而并非是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否则有法身报身成有为法无常之过失故。法身无有迁变,《入中论》云:此寂灭身无分别,如如意树摩尼珠,众生未空常利世,离戏论者始能见。《宝性论》云:法性摧死魔,本无世怙常。彼观点与其中所说也相违。又云:无为任运成,非由他缘证,具足智悲力,具二利佛陀。以此可遮遣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

  所以,我们应当了达无我、空性、无二等实义。如《大涅盘经》云:如来藏,乃佛之自性清净,无有迁变。若说有,则智者不应贪执;若言无,则成妄语,愚者说是断空,不了知如来藏密意。若说苦,则不知身具大乐自性,愚者认为身体皆无常,执为如瓷器般;智者对此分析而不说一切皆无常,何以故?自身具有佛性种子之故。愚者执着一切佛法皆为无我;智者认为无我仅是心假立而已,无有实体,如是了知於彼不生怀疑。若说如来藏为空性,则愚者闻後生断见或无见;智者了达如来藏无有迁变。若说如幻解脱,则愚者认为获得解脱是魔法;智者分析而知如人中狮子之唯一如来是常有无迁变的。若说以无明之缘而生诸行,则愚者闻後分辨为觉与不觉;智者了悟自性无二。若许无二即真实。若说以诸行之缘而生识,则愚者执行识为二法;智者了悟自性无二。若许无二即真实。若说诸法无我如来藏亦无我,则愚者执着为二法;智者了悟自性无二,即我与无我自性无二。诸佛出有坏皆赞叹无量无边之如来藏义,吾亦于诸具德经部中广说矣!当了知其中所说之义。

  若想:《幻化经》中说邪见者永远无法获得涅盘并且也宣说了无佛性之断见,因此一切众生不一定普遍具有如来藏。

  答:此种想法是不合理的,《涅盘经》中所说的密意是指舍大乘法的邪见者长期不能解脱,以及从道中退转者暂时已断了修道之佛性,而并非断绝了心之自性光明界性。《宝性论释》中云:经中所谓之邪见者永不得涅盘之密意是指:因为於大乘法起嗔恚是邪道之因,故乃断除於大乘法起嗔者之别时意趣(四意趣之一,指他时可解脱。),(众生)具有自性清净之佛性故。有些永远不得涅盘是不合理的。因为出有坏佛陀了知众生无有差别皆具清净佛性故言:无始然有终,自性净常法,无始障不见,如金色被遮。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无始善法界(佛性),终有一日会得以清净,所以,能成立所谓之无始然有终

  觉醒二种佛性之相:(一)觉醒自性法身佛性之相:《入中论》云: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生欢喜,由喜引发泪流注,周身汗毛自动竖,彼身已有佛慧种,是可宣说真性器,当为彼说胜义谛。(二)觉醒色身有法佛性之相:《经观庄严论》云:加行观悲心,胜解及安忍,真实行善法,定说佛性相。觉醒佛性之功德,彼论云:即使堕恶趣,亦速得解脱,彼纵受微苦,生厌度众生。意思是说,一次觉醒佛性後,即使堕入恶趣中,也会如线团落地弹起般速得解脱,以其感受微苦及强烈厌离心之缘也可度化众生。

  众生若无有如是佛性,则遭遇任何痛苦都不会生起厌离心,有些人有摆脱轮回、趋向涅盘之心也不合理了,甚至欲求解脱的想法也不可能出现。然而,尽管谁也未宣说,却有些士夫对苦难的其他众生起悲心,有些人因为感受痛苦而生起出离心等,皆是由於众生具有无始善法界即如来藏之力所致。《宝性论》云:若众无佛性,於苦不生厌,亦於涅盘法,无欲求心愿。现见轮涅法,苦乐之功过,具有佛性致,无佛性无故。

  如是已广说了因众生均具有佛性故自己圆满如来藏功德之理。为总结之而暂说偈颂:

  众生皆具如来藏,客尘所遮之壳中,

  本具光明法界灯,身智无离无合法,

  自即具足任运成。勤修空性大悲藏,

  获得所谓菩提名,利乐一切有情众,

  虽如空日本自生,然为客惑云障蔽,

  如梦三有中受苦,为遣二障当精进。

  偶然迷现六趣相,以业习气如梦幻,

  无前中後无而现,本具自成光明智,

  纵然恒有今未见,如眠时不见自处,

  勿执无义遍计法,修炼心性光明道,

  自在成办自他利。

  若问:既然一切众生普遍具有佛性,为何还漂泊於轮回中呢?

  答:由於未了知具有佛性而以我执为因,屡生的烦恼、恶友、贫穷及随他人所转为缘,从而流转在轮回中。《经观庄严论》云:串习惑恶友,贫乏随他转,总之佛性过,当知此四者。《光次第论》云:本来光明因无明,说心为我执为己,外境说他执我所,众生漂於三有界,以业各受诸苦乐。《普作王续》云:稀有此游舞,离作如空住,不缘以愚痴,初始由自生。彼同一切道,众生自性住,凡夫欺迷故。又云:诸光集於彼,上下四方隅,无定彩虹色,现见佛性别,动尘不动性,胜过五大种。

  本来的光明心性明空自然智慧,本体空性如虚空;自性光明如日月;大悲现相不灭如清明镜面。如是从不堕轮涅任何一边之如来藏法报化三身的自性中,因本体空性而无碍显现;因自性光明而於外境中出现自然五光;因大悲觉智而产生能辨别之妙慧,从此三者中出现迷乱。《密藏续》云:奇哉如来藏,自分别迷乱。尔时,从未认识自然智慧本面分而言,称为俱生无明;从自现执为他现分而言,称为遍计无明。因未了知一切皆从实相中产生而执着为我和外境,从而迷乱为外器世界与内情世界各自异熟习气之身心、五毒种种相。《普作续》云:未悟普作我自性,观察我所作之法,因生贪执而成相,无常幻性将坏灭,痴如天盲之自性。意思是说,众生由於根本无明而迷惑。《般若摄颂》云:佛说诸众生,皆由无明生。众生是以我执、我所执而迷惑的。《般若八千颂》云:以我我所执,众生转轮回。《般若二万颂》云:一切诸凡夫,无蕴起蕴想,无界起界想,无处起处想,无有缘起生,而作缘起想,执着一切法,颠倒缘起生。

  如是从两种无明中形成三有之行,从而形成众生各自之有、名、相等。从凝酪等直至出生之间,逐渐形成身体。之後依次是触、受、六处到老死之间,形成十二缘起,故称为轮回。

  若谓:最初实相不成轮回,故从如来藏中形成轮回不合理。

  驳斥:并非如此。例如,无有污秽、清净透明的水以冬季寒风之缘而结成如石头般坚硬的冰。同理,从最初的本性中,以所生起的二取为缘,而形成种种牢不可破的迷现。《多哈道歌》中云:水为风所搅,柔水成如石,分别念所搅,无相迷实法。从如来藏中迷乱时,心性本来清净之本体无有迁变的本性真实义阿赖耶上法身中存在有圆满的色身、刹土、智慧,由於迷乱的二取无明遮障,而从无始时以来于种种习气阿赖耶上播下各种各样的迷乱习气种子,众生因为强大的习气力量而如梦般地在善趣恶趣中感受种种苦乐。他们流转时,执着我与我所,生起贪嗔等五毒,积累业与习气,毫无意义地迷乱产生各种实执,昼夜不停地在迷乱的显现中流转。因无基而不能迷乱,从中似乎迷现,如梦中的迷现一样,在苦乐(不定的生活中)随烦恼而漂泊。例如,王子离开父王而流浪街头,受苦的当时,虽因生於王族而具有自性圆满的快乐,然而暂时他还是会受苦。《无尽藏窍诀歌》中云:为如生有藤所缠,流浪我执旷野中,犹如太子离父王,无安乐时心苦恼。

  如前所说,众生无义地漂泊于三有荒野中时,仍然如实具有如来藏。《如来藏经》云:嗟!王子,譬如,有一量等同三千大千世界之巨幅整匹绸缎,三千大千世界皆圆满绘於其上。铁围山位置绘铁围山;大地位置绘大地;第二千中千世界位置绘第二千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位置绘大千世界;四洲世间界位置绘四洲世间界;大海位置绘大海;南赡部洲位置绘南瞻部洲;东胜身洲位置绘东胜身洲;西牛货洲位置绘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位置绘北俱卢洲;须弥山位置绘须弥山;地行天无量宫位置绘地行天无量宫;欲天无量宫位置绘欲天无量宫;色界天无量宫位置绘色界天无量宫。巨幅整匹绸缎面积等同三千大千世界,令此巨幅绸缎成一极细微尘,如彼巨幅绸缎成一极细微尘,一切微尘无余入於巨幅绸缎中。尔後有具卓越智慧之士诞生,彼之肉眼成天眼且一切现为光明,彼以天眼观而见此巨幅绸缎存於一极细小微尘中,众生皆未利用。其思筹:呜呼!当以大精进力将此极细微尘展开,令此巨幅绸缎利於众生。彼发起大精进力,以细金刚将微尘打开,如愿以偿使巨幅绸缎利益一切有情。嗟!佛子,如来之无量智慧,一切众生悉皆具足,众生心相续亦同於如来之无量智,然为执着所缚之愚众不知如来智慧,不了不觉不现。是故,如来以无贪之智彻见众生遍具法界而作本师想。呜呼!此等众生不知如来真如智慧,为令彼等趋入如来智慧,我为众生开示圣道,以此可摆脱一切想之束缚。

  丙四、觉醒佛性得解脱之理:

  觉醒佛性发二心,修悲世俗福德资,

  瓶等三灌净生次,空性胜义智慧资,

  句灌圆次大手印,勤修增上二次第,

  烦恼转依为智慧,一切善法愈增上,

  净除佛性之障後,现见无垢法相日。

  本来具足自性清净、本体无垢之心性佛智的此心,从其自性光明之现分而言,任运自成具有佛陀色身功德,以九种比喻可说明;从空分而言,具足法身功德,一切经续中用虚空之比喻说明。此现空二者无二无别是指所谓的无始善法界。尽管因无有迁变而称为自性住佛性,因清净垢染增长功德而称为实修生佛性,然其根本即是自证之光明智慧。觉醒此二佛性时,通过积累二资粮可以净除二佛性之垢,显现功德,最後获得具二身功德之佛果。六度包括在二种资粮中,同样,生圆次第也完全可摄於二资粮中。《幻化网》云:生圆之次第,福慧二资粮,三灌一自性,余分有无量。通过宝瓶、秘密、智慧三灌顶能净除生起次第之障,是福德资粮,得受後可修持本尊坛城等一切有戏法;通过句宝灌顶能净除圆满次第之障,是智慧资粮,得受後可修持光明等一切无戏法。通过修炼生圆次第而净除佛性之垢。本来具有的佛性如日离云般从垢染之壳中显露出来。以上已广说了佛性,关於密宗所说的佛性之次第下文有讲述,在此不广说。

  丙五(别说同分善业)分三:一、圆满二资双运之理;二、不住有寂之理;三、宣说果。

  丁一、圆满二资双运之理:

  宣说善法自性之分类:

  世间十善禅无色,有现福资後得境,

  超越世间极无戏,胜义慧资入定境,

  行持二资双运道,成就一切诸善妙。

  如前所说,十善与四禅、四无色是随福德分善法,但此处所说的是一个人如若以发心方便与智慧摄持时,那麽他所行的十善与四禅、四无色等便成了解脱之因。《中般若经》云:须菩提,诸凡夫一旦发无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与四禅、四无色等即成随解脱分善而为一切遍知之因,故当行持,随力而修。

  丁二、不住有寂之理:

  犹如善业转三有,能得寂灭虽说业,

  然已超离三有故,业中解脱实非业。

  若问:如同以随福德分十善转於轮回中一样,此随解脱分善难道不也成了轮回之因吗?

  答:不会的。因为了知业无自性而行可以引向解脱,以相应比喻可说明随解脱分善是从三有中解脱之方便,而不是三有之因。以大悲心救护三有众生虽住於轮回中却不为三有过患所染;了知诸法无生,以大悲方便不堕寂灭一边。《现观庄严论》云: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盘。《宝鬘论》云:许无堕恶趣,许有趋善趣,如实了达故,不二得解脱。

  丁三(宣说果)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一、略说:

  入道十善果异熟,等流增上及士用。

  戊二(广说)分九: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士用果;五、六度之果;六、四无量之果;七、二谛之果;八、善恶分别之果;九、甚深缘起之果。

  己一、异熟果:

  以行小中大品善,暂成人天终定胜。

  并非如随福德分善终将灭尽,随解脱分善暂时感受人天乐果,究竟获得佛果。《般若八千颂》云:尊者舍利子,以何善根趋入人间、天界复成就无上正等觉?以发无上菩提心摄持之十善、四禅、四无色灭定、六度,中间永不灭尽也。

  己二、等流果:

  同行等流善自增,感受戒杀得长寿,

  断除偷盗受用丰,断除邪淫夫妻和,

  无有一切诸怨敌。断除妄语不遭谤,

  断除离间互为友,断除恶语言适宜,

  断除绮语众悦耳。断除贪心果知足,

  断除嗔心具慈心,断除邪见具正见。

  《宣说十善经》云:精进行十善业并使之增上;长寿、受用丰富、夫妻和睦、无有怨敌、不遭诽谤、众人悦意、语言适当、众人悦耳、知足少欲、互相慈爱、具足正见。

  己三、增上果:

  增上果生圆满境,食易消化药力大,

  净处药等具美味,他人不欺离畏害,

  众人和合得胜乐,随季成熟丰收果,

  地平严饰清凉池,鲜花果实皆繁茂,

  叶果药等具美味,资源富饶具亲友。

  《十善经》云:戒杀者生於环境优美之地;断除不与取者转生於饮食容易消化且具美味、药具强力之境;断除邪淫者转生於具有芳香药树之清净处;断除妄语之人无论生於何处皆无有怨敌、盗匪等危害且不易受骗;断除离间语者生於众人和合、瓦砾荆棘鲜少之境;断除粗语者生於四季无倒、花果应季成熟之境;断除绮语者转生於土地平坦、海湖严饰之境;断除贪心者转生於鲜花、果实、庄稼繁荣昌盛之境;断除害心者生於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香味扑鼻之境;断除邪见者无论生於何处,悉是果实丰硕、富有宝矿且怙主、亲友皆圆满。

  己四、士用果:

  士用之果善增上,如意成办诸所愿。

  《广大游舞经》云:喜善福德资粮增,能持菩提之善聚。《普贤行愿品》云:一切妙行皆成就。

  己五、六度之果:

  此外布施具财富,持戒安乐忍相好,

  精进具德禅心静,智慧获得胜解脱。

  以菩提心所摄之布施财物、禁戒罪行、摧毁嗔恨、勤於善法、一缘安住、了知二谛自性,即以六度善法而行将获得胜果。《宝鬘论》云:施戒忍精进,禅慧悲为体。博施自财物,持戒而利他,安忍断嗔心,精进喜善法,禅一缘无惑,慧抉择实义,慈悲悯众生,一味等心伴。施具财戒乐,忍具相勤威,禅寂慧解脱,慈悲成诸事。此七者无余,究竟至彼岸,智慧不可思,获得怙主位。在六度中加上慈悲,即是以菩提心摄持而修持,下文还有广说。

  己六、四无量之果:

  四无量之功德:

  慈心悦意悲成利,喜心圆满舍无垢,

  总之福慧资粮果,暂时增上决定胜。

  此乃妙道大车轨,三世诸佛圆满因,

  慈心众人皆悦意,悲心利益无边际,

  喜心财富皆圆满,舍心自心极堪能。

  经中云:具慈心者有宽广、七大1、量无定等与声闻、缘觉不共之功德,令人天悦意、获得妙色。此外,《宝鬘论》云: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不及须臾顷,修慈福一分。人天等慈爱,彼等亦守护,意喜身多乐,无毒刃损害。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2。若令诸有情,发坚菩提心,常得如山王,坚固菩提心。由信离无暇,由戒生善趣,由修习空性,于诸法无贪,於善不放逸。无谄具正念,思惟增睿智,恭敬证法义,护法具智慧。由不障闻法,及行法施者,当与佛值遇,所求亦速得。无贪成法事,无悭增受用,无慢感尊主,忍法获总持。由施五精华3,及施无怖畏,诸魔不能侵,具殊胜大力。佛塔供灯鬘,暗处置火炬,灯中施油类,能获净天眼。供养佛塔时,敬献妙音乐,铃及螺鼓等,能得净天耳。不举他过失,不说缺肢等,常护惜他心,常感他心通。施履及车骑,搀扶羸弱人,乘骑奉师长,智者得神变。为法建伽蓝,忆念法文义,由净心施法,故得宿命通。诸法无自性,如实正了知,得第六神通,诸漏永断尽。为解脱有情,真如智等具,以修悲心润,成最殊胜者。由种种净愿,成佛净刹土,以宝献能王,得放无量光。由知此业果,相应义如是,常利益有情,即是汝自利。此等之理是趋至佛地的唯一殊胜方便。《本生传》云:何具福慧资粮果,即为解脱大津梁,余无其他解脱因,故当降下善法雨。

  己七、二谛之果:

  如是有寂诸行业,依心心性即光明,

  无作离戏如虚空,二谛之义缘起生。

  如是所说之诸业皆依赖於自心,若详细观察,则心无有自性,本来光明,即世俗谛为缘起而生,胜义谛为自性清净。《三摩地王经》云:无罪具十力佛陀,尔时宣说胜等持,三有众生如梦境,於此不生亦不灭。众生名命亦不得,诸法如泡芭蕉树,如幻亦如空中电,犹如水月如阳焰。有者虽於此世後,迁移往生於他世,然业何时亦不虚,轮回中熟黑白果。非为常有亦非断,无有积业亦无住,若作并非无感受,他作无有感受也。无有迁变亦无来,一切非有亦非无,似乎住此亦非入,无众生行无入灭。三有如梦无实质,速坏无常如虚幻,无来亦无自此去,无有相续无相状。如来行境佛功德,无生无寂无相处,具力陀罗尼德力,此乃人尊佛殊胜。积累白法胜功德,功德智慧陀罗尼,力及神变皆殊胜,获得殊胜五通故。

  己八、善恶分别之果:

  以如梦之比喻说明无而显现之业:

  本来清净无而现,业作一切如画家,

  恒时跟随如身影,不迁他处如苦乐,

  自性难挡如河流,能变高下如君主,

  极其广大如虚空,黑白不变如莲花。

  此等业与烦恼虽无自性,然而显现不灭,其根本依赖於无明,业缘从境而生,业因与三毒相联。《念住经》云:业之根源即无明,若觉则不随业转故。业喻如画家,可作种种故;业缘乃思维外境,如猴子,所行多种;业如鱼儿,住于三有海中;业如家主,积累种种习气;虚幻,无而显现;如身影,恒时跟随;如苦乐,不迁移;如河流,势不可挡;如国王,撑握苦乐;如虚空,广大无边;如青莲、睡莲,互不改变。

  己九、甚深缘起之果:

  观察诸业无本性,如梦能现异苦乐,

  心立诸业无实相,因果无欺深缘起。

  非有非无无二性,行何成熟如是果,

  此乃如所尽所境,遍知如来所宣说。

  我们以分别伺察寻找一切内外界,根本无法得到业与烦恼。如《入行论》云:烦恼非住於外境,非住根身非中间,此处亦非其他处,居於何处害众生?此惑如幻心莫惧,应为智慧勤精进。虽然在胜义本性中无有业,却於此如梦般的世俗中,以造罪行善而分别感受苦乐。若以智慧详细分析,则诸业超越有无之边,犹如虚空,无有所积之业,因此郑重教诲我们说:切莫以心勤积迷乱而生之业,遍知佛陀彻知此理而宣说,而外道派无有此因果之理。阿闍黎巴雪於《中观宝灯论》中云:出有坏佛说,因果无欺惑,诸业皆如梦,他论未宣说。

  丙六(破他宗之邪分别)分四:一、破谤因果;二、破斥空见;三、破有顶具识;四、宣说真实业果。

  丁一、破谤因果:

  何人诽谤业因果,则为外道断见徒,

  谁执空见为究竟,堕于断边愈下堕,

  此等趣入诸恶道,永不解脱离善趣。

  有些具增上慢的愚者不了知诸法之密意,认为业与业果均不存在,犹如虚空般的真如中一切皆无,并且舍弃善法,随意造罪,他们还口口声声地说众生是自现,如梦一般,不成立实法,杀生也无有罪过,如同木头一样。这些人是持断见者,非佛教徒。《妙臂经》云:有者认为无业亦无业之异熟,且说所谓之业仅是引导诸凡夫之不了义法而已。彼等多依不善业,当知彼等非佛教徒,乃自诩佛教徒,依止顺世外道,为魔所欺也。《宝鬘论》云:总之空无见,声称无业果,非福堕恶趣,称彼为邪见。又云:断见堕恶趣。

  丁二、破斥空见:

  有谓因果悲福资,不了义法不成佛,

  言诸瑜伽士当修,了义无作如虚空,

  此等说法真可笑!此乃最重断见者,

  入於最深劣道中,破因立果诚稀有!

  顺世外道对现量之显现尚且未说无有,而你们这些人破解脱之因(积资等)却承认解脱之果,想通过修无作之义而得解脱,实在希奇!

  丁三、破有顶具识:

  若是虚空何须修,否则虽修徒无义,

  修无所有若解脱,虚空识派亦成佛。

  许修则成立因果,应当舍弃此恶道。

  你们是否承认如虚空一样,若承认,则无需修持,已成立是虚空之故;若不承认,则虽修也是徒劳无义,因本来不是,尔後不能成为是,如成立虚空空无所有後不成他法一样。

  请问:修此有何用?

  若谓:依此可从烦恼中获得解脱。

  驳斥:倘若如此,则成立因果,所以你们再也不要说无有因果了。如果修无所有也能够解脱,那麽顺世外道理应解脱了,因他们修无所有之故。《多哈道歌》中亦云:我言虚空意识派,何时亦无有解脱。以此也可破遮彼观点。因此,切莫跟随如此之观点。

  丁四、宣说真实业果:

  所谓真实之正道,即是因果之缘起,

  方便智慧任运成,依现无性之业果,

  修现无性之道故,获得现无自性果,

  现无自性而饶益,现而无性之有情。

  即深因果之缘起,故为了义经续义,

  依二资粮二次第,速成圆满正等觉。

  如是依现而无自性如幻之二资而成佛。《幻师善贤请问经》云:如幻积资粮,如幻成正觉,如幻而利益,如幻之众生。一切了义经续中已宣说此理。诸续部中说:以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而积累二种资粮,从而成佛。

  甲三、结尾:

  此乃无余而断除,三有一切因果行,

  当行解脱之因果,速成增上胜菩提。

  我们要断除一切罪业,行持一切善法,应当使人生有意义,因为必然要迅速离开人间之故。《亲友书》云:此生多害风吹动,犹如水泡速消逝,呼吸之间而入眠,不死醒来诚稀有!如是思维此理,无论为自己还是为他人,都不应造罪,甚至为了堪布、阿闍黎、三宝也不应当造罪,否则,恶果只会成熟於自身,他人不会替你分担。又云:汝为沙门婆罗门,师客父母王妃眷,亦不应当造罪业,否则承受地狱果。有者行持诸罪业,纵无片刻如刀砍,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关於断除罪业,彼中云:一切不善业种子,皆为身语意罪行,尽力不染纤尘许,汝当如是而精勤。解脱唯一依靠自力,他人不可能成为修持解脱之助手或修行助伴。因此,自己务必断恶行善。《亲友书》云:解脱依赖於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具足闻戒与禅定,应当精勤修四谛。如何而行呢?又云:大王勤度诸白日,初夜後夜修善法,中夜睡眠亦具义,当具正念而入眠。恒时真实而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纵然未成正等觉,亦得梵天之安乐。以断欲行喜乐苦,四种禅定次第生,梵天光明与遍净,广果天之四天界。恒常以及对治法,殊胜功德与修持,悲湣一切诸众生,行此五者为善法,不行彼等为大恶。几两盐令少水咸,不能改变恒河味,如是当知微小罪,不能摧毁大善根。掉举悔心与害心,昏睡贪欲及怀疑,当知此等五种障,乃夺善财之盗匪。信心精进与正念,胜法等持与智慧,当勤行持此五者,所谓根力胜顶位。应当不超越此中所说之理。依此可成就增上生、决定胜之法。

  甲四、回向本品善根:

  现将如理广说意义之福德回向众生:

  如是大乐法甘霖,令众心田二资盛,

  於此业惑三有中,疲劳心性今休息。

  以此句义之清凉法雨,令众生心田中的善资庄稼茂盛,遣除充满三有的烦恼以及乏少安乐的贫穷,于圆满功德的佛果虚空藏中得到休息。


  今从导师所开法门中,取出甚深珍宝此义後,

  为利他众详细而撰着,以此愿众获得胜菩提。

  意虚空中烦恼之群星,闪烁非理作意之白光,

  愿以广大福德之阳光,遣除彼光升起智慧日。

  愿诸众生所愿如意成,越过业与烦恼之大海,

  愿恒享受圆满之妙法,愿於无勤之中善自增。


  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四品业因果释终 










相關文章:
大圆满法及其与禅宗的关系
大圆满之路
大圆满修持精要
大圆满及其前行重要性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颂词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一品 暇满难得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二品 生命无常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三品 轮回痛苦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五品 依止善知识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六品 皈 依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七品 四无量心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第八品 发菩提心
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 —菩提妙道三处三善引导文
大圆满之见
大圆满的加行见地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法王 堪布序 目录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闻法方式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人生难得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寿命无常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轮回过患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因果不虚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解脱功德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依止上师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皈依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修四无量心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行菩提心学处 六度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行菩提心学处 六度.. 智慧度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念修金刚萨埵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积累资粮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上师瑜伽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往生法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结文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注解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吐番王朝世系表
大圆满祖师遗教
大圆满 身、语、意
大圆满 出离道修持与转化道修持
大圆满 自解脱道
大圆满 传承的重要性
大圆满前行 关於共同外前行
大圆满前行前行 备忘录
大圆满前行 胜利道歌浅释

上一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 回目錄 下一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礼请萨迦法王僧团为四川地震与缅甸风灾受难者举行超度大法会
藏传佛教--阿嘉仁波切
黑财神
中华民国宁玛巴智慧佛学会- Yahoo!奇摩部落格
玛哈嘎拉消灾祈福大法会 2009/1/19~2009/1/23

赞助网站
生命電視-佛學網站
大同大學教育網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Nissan 台灣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