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巴夏忠拿旺仁千巴究仁波切* 悼念偉大的 堪千阿貝仁波切 11/20 望解仁波切台中施身法灌頂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法称因明学中“心明”差别略说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利美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6/06 10:32:15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6/06 10:28:55   编辑部 报导

法称因明学中心明差别略说   法尊法师
  引  言
  在西藏三大寺学经的时候;首先要学一部因明入门的书,名叫《都紮》,是类摄的意思。就是把经论中的名相,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摄为一类一类而学习的课本。这部书初从色法中的显色形色,直到因明中的现量比量等心明差别,和正因似因等因明差别,共有十八章。学完这部书後,不仅对於因明论中的名相能得到适当的了解,就是用辨论的方式研究五部大论(《现观庄严论》、《释量论》、《入中论》、《毗奈耶经》、《俱舍论》),也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这部书中的最後《心明》和《因明》两章,对於学习法称的因明来说,特别重要。因此,我为少数学人首先讲完了这两章。
  

这部因明入门的书,在三大寺有不同的教本。我现在所讲的,是以普觉大师所着的《都紮》为根据,也参照了紮迦大师所编的《心明》、《因明》等书。但在我讲的时候,为了适应实际需要,省略了原书中的辨论部分,仅摘取了书中的正义,就我过去学习时的理解而讲的。内中也谈到与玄奘法师译传的因明同异之处。这种尝次,对於初学因明的人,或许有些帮助,但也可能有错误,希望读者不吝教正。
 

 在汉地学习《俱舍》、《唯识》等论的时候,对於心理的分析,都是分为心王、心所两类。心王又分为六识或分为八识;心所分为四十六种或分为五十一种。这是大家所熟悉的。在法称的《因明论》中,对於心理的分析,不重于心王、心所的分类,专重於非量的分类。量和非量又各分为多种。其解说的方式,则先说明各法的定相(藏文是能相义,因为含有定义的道理,我叫它定相)和差别,再举出事例以为证实。
  

心明有多种名称,或名,或名了别,或名。在《因明论》中通用代替心理。觉的定相为了别,就是明了见境的意思。但要知道觉所了别的境,不一定都是有的。例如缘兔角的心,他所了别的境,就是没有体性的。他是依着兔角这个假名,自己心中生起的一种影像,还以这个影像作为他所缘的境。这类问题很多,不胜详举。
  的差别分为二类:一觉,二非量觉。
  一、什麽是的觉?量觉的定相为新证不欺诳的了别新证简别已决智不欺诳简别思察了别简别有色根。已决智、思察、有色根,这三法皆不是量,而但易与量相混,所以要加以简别。
  量的差别分为二类:即现量比量。在法称的因明中,现识现量不同。现识是总的,现量是现识中的一种,是别的(这和玄奘法师所传的现识皆有现量有所不同。如说前五识及所有识的自证分都是现量,即可证知)。
  这里先说现识,後说现量
  

先说现识。现识的定相,为“”离分别不错乱的了别。离分别简别有分别心,不错乱简别乱识(如见一月为二月的眼识等),了别简别有色根。现识的差别有四种: 根现识, 意现识, 自证现识, 瑜伽现识。
 

 根现识的定相为依自不共增上缘之有色根而生,离分别不错乱的了别。根现识的差别有三类:一是量,二是已决智,三是现而未定的根现识。初如缘色根现识的第一刹那。次如彼识的第二刹那等。第三如注意听闻妙声时所起的缘色根现识。根现识又可分为五种,即:缘色的根现识、缘声的根现识、缘香的根现识、缘味的根现识、缘触的根现识。依自不共增上缘之眼根,及自所缘缘之色境而生,离分别不错乱的了别,是缘色根现识的定相。如是依自不共增上缘之耳根及自所缘缘之声境而生……”等,为缘声根现识的定相。其余缘香、缘味、缘触等根现识的定相,类推可知。
  

意现识的定相,为依自不共增上缘之意根而生,离分别不错乱的他智。这里的了他智简别自证现识。意现识的差别也分三种:一量、二已决智、三现而不定的意现识。初如他心智通第一刹那,次如他心智通的第二刹那等,第三如专意注视妙色时所起缘声的意现识(这就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境界)。
  

自证现识的定相,指能取行相,是自证的定相,也就是说离分别不错乱的能取行相,是自证现识的定相。自证现识也有三种差别:一自证现识量,二自证已决智,三现而未定的自证现识。初如领受眼识的自现识第一刹那,次如领受眼识的自证现识第二刹那,第三如数论师及胜论师身中领受乐是知的自证现识,又如顺世外道身中受比量是量的自证现识等。这些自证现识,对於他自所领受的境界,皆不能决定其事实为何体性。
 

 瑜伽现识的定相,为依自不共增上缘之止观双运三摩地而生,圣者身中离分别不错乱的了他智。瑜伽现识有二种差别:一是量,二是已决智。是识必无现而未定者,以於自所量境必能决定故。如《释量论》云:大慧於所见,一切种决定。瑜伽现识虽有已决智,然佛的遍智第二刹那,却非已决智,因为佛的遍智必是量故,必是现量故。
  次说现量。现量的定相为离分别,新证不欺诳的了别。现量的差别有四种: 自证现量, 根现量, 意现量, 瑜伽现量。
  

自证现量的定相,为唯向内缘的单纯能取,离分别新证不欺诳的了别。唯向内缘的单纯能取,即简别其他现量。因为根现量等,皆以所了的对相境为所缘故。
  

根现量的定相,为依自不共增上缘之有色根而生,离分别,新证不其诳的了别。根现量有五种,即缘色的根现量,乃至缘触的根现量。
  

意现量的定相,为依自不共增上缘之意根而生,离分别新证不欺诳的了别。此意现量的差别有六种,即缘色至缘法的意现量。
 

 瑜伽现量的定相,为依自增上缘之止观双运三摩地,圣者身中现前新证,微细无常及粗细补特伽罗无我随一的了他智。此瑜伽现量差别有三种:一现证微细无常的现量,二现证粗人无我的现量,三现证细人无我的现量。若约三乘圣者而分,则有声闻乘圣者的瑜伽现量、独觉乘圣者的瑜伽现量、大乘圣者的瑜伽现量。又瑜伽现量,若依道的体性而分,三乘圣者又各有见道、修道、无学道的瑜伽现量。若约所缘境,也可分为缘如所有性和缘尽所有性的二种瑜伽现量。
  

这里附带说一下似现量。似现量的定相,为於自所现境,错乱的了别。这和错乱识相同。似现量的差别,有六种有分别,一种无分别。六种有分别为:错乱分别、世俗分别、比度分别、比量所生分别、随念分别、计度分别。依次举例,一如计声为常的分别,二如知声是无常的比量,三如缘因心(下文另说)的分别,四如比量後随起的分别,五如在今天追念过去事的分别,六如在今天预想将来事的分别。无分别的似现量,有属於根识的,有属於意识的。无分别根识,依着四种错乱根缘,发生错觉,成为似现量。所谓四种错乱因缘为:所依上有错乱因、处所上有错乱因、境上有错乱因、无间缘上有错乱因。一如眼中有翳,由所依眼根有错乱因,以致生起一月为二月的错觉眼识。二如乘船时,由船行动为错乱因,以致生起见岸上树木移动的错觉眼识。三如旋转火把,由於火把速急旋转为错乱因,以致生起见火成环形的错觉眼识。四如极愤怒时,由怒火烧心为错乱因,以致生起见现前境物都为红色的错觉眼识。由如上说的错乱根识所引的无分别意识,乃至梦中明见青色的梦心,都是属於意识无分别的似现识。无分别的邪智、无分别的似现量与实无明现的智等,其义理相同。奘师所传的《因明论》中,也四种现量。前五识为根现量,未说非量,如《八识规矩颂》於前五识只说性境现量,即为明证。意现量指五俱意识,即前五识缘色等境时所引生的意识,都是现量。自证分全是现量,不许有非量的自证分,这在成唯识论说四分中的自证分时,同样只说现量。瑜伽现量,名胜义现量,是指亲证真理的圣道。这与上述法称《因明论》中所讲的四种现量都有区别。
 

 正说比量。比量的定相,为由自所依的正因,直接引起的新证不欺诳的着智(着智,即分别的异名。由於分别心取境时,有坚着的力量,故名着智)。谓比量智既是依於正因,直接引起的有分别心,又是首先通达宗义的不错误心,是故说为新证不欺诳的着智。比量的差别,有事力比量世许比量信顺比量三种。如由所作性为因通达声是无常的比量,是第一种比量。如由分别境中所有为因,通达怀兔是月的比量,是第二种比量。如由以三种观察证实的言教为因,通达施感财富,戒感善趣等言教,对自所说义,都无欺诳的比量,是第三种比量。又比量智若由名称而分,可分为自义比量”“他义比量两种。自义比量和比量相同,以比量就是自义比量故。是自己依于正因通达宗义的比量智故。他义比量和真能立语同。真能立悟,是使敌者他人引生比量智的论式,本身并非比量。由能引起他人的比量,故亦假名为比量,是因立果名。
  

这里附带说一下缘因心。缘因心就是敌者正确通达真能立量式中的宗法性,及因有宗必随的道理,无欺诳的了别。缘因心是指引生敌者比量智的亲因。如立者立声是无常,所作性故真能立的量式时,敌者通达声是所作性的了别心,和凡是所作性的必是无常的了别心。这就是以所作性为因,成立声是无常宗义量式时的敌者的缘因心。此缘因心有二:一是通达声是所作性的缘因心,二是通达凡作性皆是无常的缘因心。由这两种心的力量,就能引生敌者通达声是无常的比量智。故这两种缘因心,在因明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两种缘因心,就其体性来分,又各有现、比、已决智三种。两种缘因心中的第一现识的缘因心,如以所作性因,成立声是无常时,敌者了知,声是所作性的现识。其比量的缘因心,如敌者通达声是所作性的比量智。其已决智的缘因心,如敌者通达,凡所作性皆是无常的比量智的第二刹那等。
  

又,量可分为:一由自决定的量,二由他决定的量。由自决定量的定相,谓凡量,若自所量性於境上非有,自即不生,由自力能引决定者。由他决定量的定相,谓凡量,若自所量性於境上非有,自即不生,要由他力引生决定者。由自决定的量,差别有五种:一现见有作用根现量,二串习根现量,三自证现量,四瑜伽现量,五比量。这五种量,都是由自力能决定的正量。依次事例:初如缘火有焚薪作用的根现量。二如儿女缘父母像貌的根现量。三如领受眼识的自证现量。四如意识见分的遍智。五如通达声是无常的比量智。由他决定的量分为三种:一最初现量,二未注意现量,三有错乱因现量。事例:一如先不曾见过青莲花人,初次见莲花色根现量。二如专心爱着妙色的人,所起闻根现量。三如执阳焰为水时,现见水色根现量。又由他决定的量,就名称可另分为三种:一现相由自决定、真实由他决定的量,二总由自决定、别由他决定的量,三现相也由他决定的量。其事例依次:初如当实事火色而疑是否火色时,望见远处红光的根现量。这种根识,对於所见的红光来说,是现量,但对於是火的颜色来说,则是非量,以要由後来认清是火光的识,方能决定为火的颜色。故对事实来说,是由他决定的现量。二如当事实是株柏树而怀疑是否柏树时,望见一株枝叶繁茂树的根现量。这种根识,对总的是树,是自己决定了的;但对於是否柏树,则自己尚不能决定,要待後起识方能决定。故对於差别,是由他决定的量。三如引生自己怀疑是否看见青色、缘青色的根现识。这种现识,对於现相和事实都不能决定,都须由余识来决定,故对任何方面都不是量,是现而未定的识。前两种是由他决定的量。总的说来,由他决定的量虽一定是量,但对於某事,是由他决定的量,则对於彼事,一定不是量。因为对於某事若是量,则对彼事一定是由自己决定的量故。
  又,就名称也可分为三种量:一士夫量,二语量,三智量。初如大师世尊。二如四谛法论。三如现量和比量。前两种是假名量,第三种是真实量。实际上只有二种量,为现量和比量。因为所量的境,也只有二种境:即自相和共相。以自相为所现境的是现量,以共相为所现境的是比量。
 

 二、什麽是非量的觉?非量觉的定相如为非新证不欺诳的了别。意思是说这种了别,或者是欺诳,或者不是新证,不具备量的条件,所以是非量。非量觉的差别有五种:一已决智,二思察,三现而未定,四疑,五邪智。非量觉中已决智的定相,为通达已通达事的了别已决智的差别有三种:一现识已决智,二分别已决智,三俱非彼二的已决智。现识已决智又分为五种:一根现识已决智,二意现识已决智,三自证现识已决智,四瑜伽现识已决智,五俱非彼四之已决智。事例:初如缘青色根现识的第二刹那,二如他心智通的第二刹那,三如领受眼识等自证现识的第二刹那,四如见道无间道的第二刹那,五如现识第二刹那。是中第五俱非彼四之已决智,是抽象的名词。其实体仍不能超出前四种之一。分别已决智有二种差别:一现量所分别已决智,二比量所引分别已决智。初如缘青色根现量所引生的决了青色的合理定解。合理一语,即显示已决智,是不错乱的认识。二如通达声是无常比量智的第二刹那。俱非彼二已决智,如量的第二刹那等,也是抽象的名词。
  

非量觉中思察的定相,为於自境有欺诳性的合理着智合理显示思察于所计的义理是正确的认识。欺诳显示思察于所计的义理是未能得到决定性的认识。着智显示思察唯属有分别的觉智,不通无分别心。思察的差别有五种:一没有理由的思察,二理由相违的思察,三理由不定的思察,四理由不成的思察,五虽有理由未审决择的思察。事例:初如闻说声是无常的宗,便计声是无常。如是思察,没有审思到为什麽声是无常的理由。次如由空无作用之因,而计声是无常的宗,其空无作用应是常,而与无常性是正相违背的。三如由所量性之因,而计声是无常的宗,其所量性即可成立彼宗,也可否定彼宗,是不定因。四如由眼识所取为因,而计声是无常的宗,其眼识所取的是色不是声,不能成立彼宗。五如对於声是所作性凡所作性皆是无常之理,未能以量得其决定,即由所作性为因,而计声是无常的宗,对於此因尚未审谛决择。
  

非量觉中现而未定的定相,为若自所趣境的自相法明了显现,但对於自所趣境自相法,不能引起定解的了别。所趣境,指显示彼心所特缘的境(关於境的分类,下文另述)。事例:如能引起怀疑,我是否看见青色的根现识,及异生身中缘色等五境的意现识,并领受彼识的自证分。这里法称说的异生身中缘色等五境的意现识及彼自证分,皆是现有未定的识,皆非现量;这和奘师所传的五俱意识及自证分,皆是现量的说法,有所不同。
  

非量觉中疑的定相,为由自立犹豫二边的了别。疑相应的心王及彼心眷属中受等心所法,虽亦对境有所犹豫,那是由於疑的力量使其犹豫,非是他自力对境犹豫。疑的差别有三种:一如理疑,二不如理疑,三等分疑。初如声是无常耶?的疑心。次如声是常性耶?的疑心。三如声常耶?无常耶?的疑心。另外,如於声大概是常性的不如理的疑。此疑也通邪智,以是有分别的邪智、邪分别故。
  

非量觉中邪智定相,为倒取自境的了别。邪智分二类:一分别邪智,二无分别邪智。初如计声常的分别,及执兔角的分别。第二无分别邪智又有二类:一属於意识的,二属於根识的。初如梦中明见青色的梦心,此心是意识,是无分别识,复是邪智。如其次第,以是梦中心故,是离声义可合缘着智的了别故;是自境法处所摄色,实无青色,缘为青色的智故。然这种缘青色心,若就正在梦中的人来说,却是合理的根识。第二属於根识的邪智,如见雪山为蓝色的根识,及见法螺为黄色的根识等。
 

 上来略说非量的差别,共为七种心:即现量、比量、已决智、思察、现而未决定、疑及邪智。这七种心又可分为二类:谓通达觉与达通达觉。由能通达自境,故名通达觉。此有三种:即现量、比量、已决智。由未能通达自境,故名未通达觉。此有四种:即思察、现而未定、疑及邪智。有人说思察属通达觉,那仅是约正确思察而通达,非是已生定解而通达。其通达觉,又有直接通达和间接通达的两类。由现起彼境行相而通达的为直接通达,由未现彼境行相而通达的为间接通达。又七种心,若约有分别与无分别而分,现量和现而未定,唯无分别;比量、思察、疑、唯有分别。已决智和邪智,通有分别、无分别。若约心来分,根现识,自证现识、瑜伽现识,唯无分别,意识,通有分别、无分别。
  

心理又可分为三类:一以总义的所取境分别,二以自相为所取境无分别不错乱识,三以无体明现为所取境无分别错乱识。以总义为所取境分别的定相,为声义可合缘的着智。这里所说的总声,即由任何事物的名称所引起的影像。这里所说的总义,即分别心中所起的彼义影像。如听说诸法无我时,自心中对无我义所起的影像。声义可合缘,是把任何事物的名称影像和义理影像,合而为一的缘虑。如把瓶的名称、瓶的实体,结合为一事。字是显示包括未能合缘者的分别。如未习知物名的幼儿,他见物或闻名时所起分别?小儿看见瓶时,不知名瓶,他虽尚未能把名称和事物结合起来而缘,但他的分别心也是可以把名称和事物结合起来而缘的,故用字来包括他。分别的差别可分三类:一唯缘总声的分别,二唯缘总义的分别,三俱缘声义的分别。初如有人未知鼓腹缩足有盛水作用之器物就是。他仅依瓶的名称,而生起缘瓶的分别心,实不如瓶为何物。二如有人见鼓腹缩足能盛水之器物时,仅生起缘鼓腹缩足盛水器物的分别心,而不知此物就是瓶。三如有人已了知瓶为何物而起缘瓶的分别心。其第一种人分别心所现起的瓶的影像,但是总声;其第二种人分别心现起鼓腹器物的影像,但是总义;第三种人分别心,不论是现瓶或现鼓腹物的时候,都是把总声和总义同时现起,更不感觉何者是名何者是义。分别又可分为结合名的分别与结合义的分别。前者是把能诠名和所诠义结合起来的分别,如见鼓腹盛水器物而起这是瓶的分别。後者是把别事和能别法结合起来的分别,如看见手执杖的人而起这人有杖的分别。但有的分别既不结合名,也不结合义;如但缘瓶的分别,则俱非彼二种分别所摄。又分别有合理与不合理;所着境属於有,即为合理分别。所着境无休,即是不合理分别。以自相为所取境的无分别不错乱识的定相,为於自现境不错乱的明显了别。这种识和现识相同。差别有根现识、意现识、自证现识、瑜伽现识。如前已说。以无体明现为所取境的无分别错乱识的定相,为於自观境错乱明现了别。这种识和无分别邪智相同。其差别有属根识、有属意识,如前已说。
 

 复次心理,又可分为证他自证二类。初与向外缘识相同,次与向内缘识相同。除自证分外,所余根现识、意现识、瑜伽现识,及一切分别心,皆是证他的心。心理又可分为心王与心所的差别,如《百法》、《唯识》等论广说。
 

 附带说一下境。觉所了别,是境的定相。是境差别分四:一所现境,二所取境,三所着境,四所趣境。一切法皆是所现境,以有为法是现识的所现境,无为法是分别的所现境故。所取境与所现境相同。现识的所趣境,与现识的能取行相境相同。分别心的所着境,所趣境,和分别心的能取行相境相同。除去少数不待外境妄见发轮等的错乱心外,其余一切心都有所现境。所着境唯属於分别心。要合理的分别心,方有所着的境。所趣境则是所决断的义理,也必须是正确心,才有彼境。
  

再略谈一下各宗派对於现量的主张:婆沙师、顺经部行的中观师和应成派诸师,只许根现量、意现量和瑜伽现量的三种现量,不许自证现量。经部师、唯识师和顺瑜伽行的中观师,都许四种现量。又经部师许现量必不错乱,而唯识师则说:凡夫身中缘色的根现量,是错乱识。唯识宗许彼识是无体明现的识故,识外无境故,而凡夫缘色的根现量,是见有外色的识故。顺瑜伽行中观师,也同唯识宗所许。经部师说:凡夫身中缘色的根现量,是不错乱识。以凡夫缘色的根现量,见色为外境,色实是外境故。我们知道:经部是既许实有外境,又许实有自证分的宗派。又现量心离分别,是经部、唯识、自续中观派等所共。应成派说:不欺诳的了别为量的定相,已决智也许为量。又许现量,通有分别与无分别二种心。如宗喀巴大师的《中观论大疏》中说。
  一九六二年十月十七日在北京菩提学会讲,一九八
年十一月十九日於中国佛教协会校阅一次  (幻音笔录)(原载《法音》1986年第五期)











上一篇(中观宗“不许自证分”的问) 回目錄 下一篇(从为什麽皈依三宝谈到皈依)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台湾色拉杰佛学会- 网志- yam天空部落
敦珠新岩传之殊胜传承
大方广佛华严经--概要
请佛住世的殊胜 - 辨别真假阿罗汉- 阿弥陀佛居土-光舒Yahoo!奇摩部落格
中阴文武百尊超渡法会之功德

赞助网站
正心寺院--網絡同修交友正心佛堂網上禮佛
台北生技網
英國倫敦商會考試局
雪域明珠-西藏: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
在線文史資料綜匯--中國古代文學--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 簡﹞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