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麥欽哲仁波切講授《入菩薩行論》 蔣康老法王(土登巴絨仁波切)弘法訊息5/17新版 第二世卡盧仁波切 12月弘法行程(新版)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宝性论》如来藏思想之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03 23:17:42
學習次第 : 无

喇嘛网 日期:2010/01/03 23:14:20   编辑部 报导

宝性论》(Ratnagotravibhāga Mahāyānottaratantra ?āstra)是大乘佛教中阐述如来藏 (tathāgata-garbha) 思想的重要论典,与《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胜鬘经》为如来藏思想的「三经一论」,是一本集大成的论典。对於难以言喻的如来藏,《宝性论》给予多种面向的诠解,主要在於直接肯定众生皆有如来藏,具备成佛的本质,本论文即由《宝性论》如来藏思想的研究,以佛性(buddha-dhātu)隐显问题之探讨为中心,探讨众生虽具有如来藏,却因客尘染垢遮蔽而隐藏,藉由无明障垢的去除,最终朗现佛的领域,了知隐藏的时候是众生、显现的时候是佛陀,生佛不二,仅有隐显之别,如此才能够觅得自家宝藏。


首先,说明有关《宝性论》的外缘问题,包含其名义、作者、内容架构之考定等,并对本论文核心之「如来藏思想」的渊源与进程,建立基础的了解,直陈《宝性论》在如来藏思想中的地位,以作为本论文开展的背景,才能对其思想义理作深入的发掘与梳理。


其次,分析众生具有如来藏的三个意义,以及四种对治障碍的能净因,清净障碍後,能够得到净、我、乐、常的法身四波罗蜜多果,并且阐述显现如虚空与日轮般的自性清净,与断除所知障与烦恼障後的离垢清净,可证得全然清净的菩提佛果,此是众生具如来藏所隐的特质,证悟成佛的本质复次,由众生皆具如来藏之自性,却因被无明烦恼所遮障而无法证悟佛性,这样的状态可分为凡夫位、圣人菩萨位、佛位三分位,呈现出不清净、部分清净、圆满清净的三个阶段,以九种譬喻比喻在如来藏有所遮障的情况下仍终可清净,显现出原本清净的自性。


最後,论及全然的证悟如来藏,可藉由佛身论说明,以三身说或二身说阐释佛陀的果德。其中,可分为功德与事业两大部分,功德乃言说佛身所具有的自利利他力量,事业则显发佛陀利众的任运不间断,而此要说明的不只是开显如来藏的可能性,而是阐明证悟之後所展现的不可思议境界。

国立嘉义大学/中国文学系研究所/96/硕士/研究生:廖雅慧   指导教授:熊 琬 博士;苏子敬 博士

 


以佛性隐显统摄《宝性论》的内容,由自性的染净探究如来藏的思想,以及所延展的种种层次,在了解如来藏思想之後,能够贞定究竟的归依处,归依内在本具的本初善,透过修行实践的活动可将无明染垢的遮障净除,如来藏有如佛日当空出云聚,破除乌云般无明烦恼的遮蔽,无限的光明普照大地,佛的境界全然朗现。








参考书目
一、印度汉译佛教经论
(依《大正藏》所收册数排序)
《杂阿含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二册。
《央掘魔罗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二册。
《增一阿含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藏》第二册。
《大般若经》,唐•玄奘译,《大正藏》第七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八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玄奘译,《大正藏》第八册。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大正藏》第八册。
《妙法莲华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九册。
《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十二册。
《大般涅盘经》,北凉•昙无谶译,刘宋•慧严等再治(依《泥洹经》加之),《大正藏》第十二册。
《大集经》,北凉•昙无谶译,《大正藏》第十三册。
《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唐•不空译,《大正藏》第十三册。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宋•惟净译,《大正藏》第十三册。
《大方等如来藏经》,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大正藏》第十六册。
《佛说不增不减经》,北魏•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十六册。
《解深密经》,唐•玄奘译,《大正藏》第十六册。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造,後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玄奘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瑜伽师地论》,唐•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册。
《中论》,龙树菩萨造,梵志清目释,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三十册。
《摄大乘论》,无着菩萨造,陈•真谛释,《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佛性论》,天亲菩萨造,陈•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究竟一乘宝性论》,後魏•勒那摩提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成唯识论》,护法等菩萨造,唐•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显扬圣教论》 ,无着菩萨造,唐•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造,梁•真谛译,《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成实论》,诃梨跋摩造,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维摩诘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三十三册。
《涅盘宗要》,新罗•元晓撰,《大正藏》第三十八册。
《异部宗轮论》,世友菩萨造,唐•玄奘译,《大正藏》第四十九册。
 
二、中文现代专籍论着
(依着者姓氏笔画排序)
(一) 史传、史料
山口益着•肖平、杨金萍译:《般若思想史》,台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三枝充悳着•刘欣如译《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大展出版社,1998年9月。
平川彰着•庄崑木:《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2004年12月,二版。
宇井伯寿等着•世界佛学名着译丛编委会译:《中印佛教思想史》,台北:华宇出版社,1987年12月。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台北:里仁书局,1998年1月,初版三刷。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台五版。
刘立千着:《印藏佛教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2月。
蓝吉富:《佛教史料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7月。
 
(二)通着
川田熊太郎、中村元等着•李世杰:《华严思想》,台北:法尔出版社,2003年11月。
水野弘元•世界佛学名着译丛编委会译:《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11月。
中村瑞隆着•世界佛学名着译丛编委会译:《梵汉对照究竟一乘宝性论研究》,台北:华宇出版社,1988年6月。
卡卢仁波切着:《密乘解脱之道》,台北:利生佛学中心,1985年。
玉城康四郎主编•李世杰译:《佛教思想(一):在印度的开展》,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4月,再版。
印顺法师:《如来藏之研究》,新竹:正闻出版社,1981年12月。
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新竹:正闻出版社,1985年10月,三版。
印顺法师:《胜鬘经讲记》,新竹:正闻出版社,1991年9月,十四版。
印顺法师:《成佛之道》,新竹:正闻出版社,2000年10月,新版一刷。
平川彰等着•许明银译:《佛学研究入门》,台北:法尔出版社,1990年。
牟宗三:《佛性与般若(上)》,台北:台湾学生书局,一九八四年九月,修订四版。
吕澂:《中国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社,1982年。
吕澂:《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社,1982年。
吴汝钧:《佛学研究方法论》,台北:学生书局,1996年7月,增订版。
吴汝钧:《佛教的概念与方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
吴汝钧:《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吴汝钧:《印度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宗喀巴大师着•法尊法师译:《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台北:法尔出版社,1995年10月。
林朝成•郭朝顺合着:《佛学概论》,台北:三民书局,2000年2月。
杰米霍巴德•保罗史万森主编.龚隽等译:《修剪菩提树——“批判佛教”的风暴》,台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 4年11月。
袁保新:《老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9月。
高崎直道着•李世杰译:《如来藏思想》,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6月。
郭朝顺等着:《宗教与心灵改革研讨会论文集》,高雄道德院,1997年。
纽修堪蒋扬多杰仁波切:《大圆满传承源流——蓝宝石》,台北: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7月。
贡却亟美汪波着•陈玉蛟译:《宗义宝鬘》,台北:法尔出版社,2004年3 月,二版。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着•丁乃竺译:《大圆满》,台北:心灵工坊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6 月。
傅伟勳:《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7月。
创古仁波切:《佛性—《究竟一乘宝性论》十讲》,台北:众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年。
圣严法师:《自家宝藏—如来藏经语体译释》,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
圣严法师•丹增谛深喇嘛着:《汉藏佛学同异答问》,台北:东初出版社,1995年。
谈锡永译着:《宝性论新译》,香港:密乘佛学会,1996年12月。
谈锡永译着:《宝性论梵文新译》,台北: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年1月。
蔡耀明:《佛教的研究方法与学术资讯》,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
霍韬晦:《绝对与圆融》,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年12月,再版。
赖永海:《中国佛性论》,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年12月。
赖贤宗:《如来藏说与唯识思想的交涉》,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11月。
释恒清:《佛性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2月。
T. R. V. Murit着,郭忠生译:《中观哲学》,收於《世界佛学名着译丛》台北:华宇出版社,第64册,1986年6月。
多罗瓦释着,堪布益西彭措译:《大乘无上续论(一)》,四川: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出版日期不详。
麦彭仁波切释着,堪布益西彭措译:《大乘无上续论(二)》,四川: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出版日期不详。
 
(三)学位论文
杨惠珊:《宝性论》中佛性思想之研究,中华佛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年。
廖淑珍:当代台湾佛教的佛陀观及其宗教实践,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 年。
郑郁慧:《究竟一乘宝性论》如来藏思想之研究,辅仁大学宗教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年。
 
(四)单篇论文
方立天:〈印度佛教心性思想述评〉,《哲学杂志》第14期,1995年11月。
古正美:〈定义大乘及研究佛性论上的一些反思〉,《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3期,1998年7月。
吴汝钧:〈如来藏思想〉,《狮子吼》第32卷.第11/12期,1993年11月。
杜正民:〈当代如来藏学的开展与问题〉,《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3期,1998年7月。
杜正民:〈如来藏学研究小史〉,《佛教图书馆馆讯》第10/11期, 1997年 6/9月。
林崇安:〈汉藏的佛性论〉,《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4月。
林镇国:〈佛教哲学可以是一种批判哲学吗?——现代东亚「批判佛教」思潮的思想史省察〉,《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论文集》,台北:东大
图书公司》,1991年。
叶阿月:〈以中边分别论为中心比较诸经论的心清净说〉,《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23期,1974年10月。
铃木大拙着•郭忠生译〈楞伽经论佛之「三身」(上)〉,《菩提树》32卷10期,1984年9月。
赖贤宗:〈「宝性论」及相关论典论佛性与信:论早期如来藏说的基本模型及如来藏说与唯识思想的交涉中三种佛性与信之三义之交涉〉,《正观》第11期,1999年12月。
释恒清:〈《佛性论》的研究〉,《中印佛学泛论─傅伟勳教授六十大寿祝寿论文集》
,1993年11月。
释恒清:〈「批判佛教」驳议〉,《哲学评论》第24期,2001年4月。
 
三、外文相关专籍论着
(依着者姓氏笔画排序)
Maitreya, written down by Asanga, Buddha Nature: The Mahayana Uttaratantra Shastra with Commentary, and commentary by Jamgön kongtrül lodrö Thayé, explanations by Khenpo Tsultrim Gyamtso Rinpoche, Rosemarie Fuchs(tr.), The Unassailable Lion''s Roar, N.Y: Snow Lion, 2000
Maitreya, Buddha Nature: Mahayana-Uttaratantra-Shastra, and commentary by
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Rinpoche, edited by Alex Trisoglio, Canada: Khyentse Foundation printed, 2007
小川一乗:《仏性思想》,京都:文荣堂,1982年。
高崎直道:《如来蔵思想の形成》,东京:春秋社,1974。
高崎直道:《如来蔵思想Ⅰ》,京都:法藏馆 ,1988年。
高崎直道:《如来蔵思想Ⅱ》,京都:法藏馆,1989年。。
高崎直道:《宝性论》(インド古典丛书),京都:讲谈社,1989年。
 
四、工具书
佛光大辞典,高雄市:佛光,1989年。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台南县永康市: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年。





相關文章:
《宝性论》重要的教义

上一篇(佛教生死观研究─以《涅盘) 回目錄 下一篇(鸠摩罗什与大乘般若空慧)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宁玛巴白白玉传承介绍
大乘法脉联合会FPMT-传授的宗喀巴大师之格鲁派传统,西藏佛教的教授、 共修、公益服务
阿弥陀佛暨观音菩萨超渡
赎命延寿法
功德宝藏˙喜雨---大圆满见地 日期2008/9/30 08.58

赞助网站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相關網站
華文佛教網絡資源
台南市竹巴噶舉(如來講堂)
寧瑪巴大乘佛學會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學術資源網站。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