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鎧甲、葉衣佛母除障修法、金剛薩埵灌頂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持續授課中 第100任甘丹赤巴肉身菩薩裝臟塗金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空性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萨迦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9/20 08:35:46
學習次第 : 进阶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宗萨钦哲仁波切  

 

第四节 空性
  

虽然空性是佛教最有名的教法之一,但它和无我以及业力一样,也是最常被人误解的概念。
  

人们常认为空性就是空无所有,有的时候则认为空性是没有了什麽东西,譬如说空杯子里没有茶。有些修行者误认为思想暂时停止的辽阔感就是空性,另外有些人则认为,空性是隐藏在一般现象界或经验之後的某样东西、或某种隐藏次元,只有具足智慧的人才能看得到。
  这些误解是可以谅解的,因为佛法中空性的概念非常难於了解,而我们唯一具有的,又不足以表达或描述它。我们使用文字、片语所组成的语言来说话,在我们心中为每个字和概念都创造了一幅图像,这些图像障碍了我们的沟通。空性超越了这些图像和概念,只有从没有这些图像的观点上,才能讨论空性。
  

但由於我们没有这种影像,所以只要一讲到或想到空性,一般都会设法先把心里已经有的图像去掉,以我们假想的空性图像取代——这只是另外一张图像而已。因此,我们的心企图捕捉或抓住空性的见地,这本身就是个错误。劄巴姜臣曾说:若有执着即非正见。
  

可以这麽说:无见就是正见。伟大的中观论师龙树菩萨曾经说过:我没有创造任何理论上的见地,因此没有任何过失。这句话指的是绝对的层面。在相对的层面上,龙树当然接受平常的现象或传统性的真理中所指事物的显现事物的本性
  当我们研读和思惟佛法的时候,必然会讨论和分析绝对真理,这时候就可能有困惑发生。每当我们说到或想到绝对真理的时候,必须警觉到,我们是在相对的层次上,以概念来说或思考非概念的绝对真理。
  

有两种绝对真理:一种是真正的绝对真理;另一种是为了沟通所建立的绝对真理模型,这种模型是相对的。我们能讲、能思考的,只有後面这种模型绝对真理,因为真正的绝对真理超越一切概念,而我们却局限於概念之中。
  

如果你必须找一个从未见过的人,认识那个人的朋友可以为你描述他,或给你一张照片。当然,你绝不会把相片当成真人,你会利用这张相片,在你碰到那个人的时候,就可以认出他了。同样地,佛教老师们试着给你绝对真理的概念化模型,帮助你在见到它的时候认出它来。在试图沟通的时候,老师们有时候会说:有智慧才能了解空性。似乎空性是客体,而智慧是主体。试图解释,有时候只是徒增困惑,因为没有一个坚固实存的客体可以标明为空性,也没有一个坚固实存的主体可以标明为智慧。只要有主体、客体,就有二元对立——二元对立是自我的观点,不是空性见地。
  

不幸的是,在相对的层次上所建立的绝对真理模型,反映了自我的观点,否则我们无法了解它。然而,我们还是能够利用这样的模型让我们远离自我的观点,走向究竟;不过千万不要把模型与真实混淆,这很重要。
  

空性不是某种坚实存在的物体,也不是空无所有或虚空,例如把一切现象消失掉所遗留的空间当成是空性。消失表示先有个东西在,然後才能消失;这就像认为自我是不存在的问题一样:自我先存在,後来才不存在——但从来就没有的东西根本谈不上什麽存在或不存在。
 

 我们标示每一种客体。空性的意思是,事物并不是依照你所标示的样子存在。佛法告诉我们:凡夫所见的一切,都是透过情绪、习性和二元对立等自我的滤光镜,就像前面琥珀色太阳眼镜的例子一样,使我们看不清楚事物完整的显现,也看不清楚事物真实的本性。首先,你看不见事物的真实本性;接着,虽然你看到了显现,却不明白这种显现可能只对你而言是这样,并不通用於其他众生。我们自然倾向认为自己的见解最正确,别人见到的显现是错的,然後经常变得很生气,并且浪费时间去做一些无益的争论,试图说服别人——接受所谓正确的看法,而这种正确的看法其实是我们的看法。
  

如果你能明白,你所看到的显现是由於你所戴的有色眼镜,别人所看到的显现是由於别人所戴的有色眼镜,大家都没有看到事物的真正面目,那麽你的生活就会更和谐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众生都不明白每个人都戴着有色眼镜,因此他们对自己所看到的都很认真,其结果是,大家卷进了包括战争的各种冲突之中。
  

无二无分别是说明空性的另一种方法。有些对佛陀的祈祷文说:顶礼大力佛陀,能把整个宇宙放在一个原子上。密勒日巴尊者与弟子惹琼巴也有类似的故事:惹琼巴想要到印度去研习无二空性,密勒日巴告诉他没有必要,可是惹琼巴坚持去了印度。当惹琼巴回到西藏的时候,密勒日巴去见他,惹琼巴对於自己新学到的知识感到十分骄傲。在师徒二人走回密勒日巴洞穴的途中,突然落下一阵大冰雹,密勒日巴看到路边有个犁牛角,就进入牛角里,但牛角没有变大,密勒日巴也没有变小。密勒日巴在牛角里对着惹琼巴唱了一首歌,说牛角里的空间对任何了解无二的人还大得很!
  

这样的故事和祈祷文对於怀疑论者而言,简直就是宗教上可笑的符咒;而缺乏智慧的虔诚信徒,把它解释为神一般的英雄,利用凡人所没有的超能力,表演了一些奇迹。仔细研究分析这些祈祷文和歌集,就能知道,这并不是什麽超能力,而是对於实相的某种了解或知识——他们了悟事物大小内外的不二性,也就是空性
  

强烈的习性限制了像我们这种以我执为导向的人。我们和我们所处的世界,都被一些固定的特徵,例如颜色、大小、方向等限制住了。对我们而言,的特质代表有个小的现象真实存在,而就表示有个大的现象真实存在。在我们二元对立的世界中,只要某件事物被定上了固定的性质,它就永远被困在那些性质的框框中。
  我们僵化地生活在认为现象实存的自设牢狱中,这些成见是我们根本的问题所在。如果我们认为某人很坏,这种见解就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即使他真的做了些好事,我们也会说他在做坏事;相反地,如果我们爱上了某人,那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美妙的,连他的粪便也可以忍受,他就算杀了人也是被杀的人不对。
  

依照佛法,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看到任何事物的真相,只看到了自己的成见——我们误把所收集的一大堆照片当成了实物。在我们把事物分类、标示之前,可能在一刹那间真正觉察到它;但在这之後,我们就落入自己对它的成见中,不再觉知事物的真正面目。这样的造作不仅出现在例如美丑等粗劣的层次上,而且也在例如主体、客体或天堂、人间等极微细的概念层次上运作着。
 

 没有图像、标签等成见而能够见到真相的人,就不会被小永远是小大永远是大的概念束缚。超越自我观点的人,不仅不会僵化地认为他就是他的自我(与充满实存的东西的世界分离的一个实存主体),而且因为没有二元对立,所以他也了解到主体、客体都没有真实存在的本性,因此,他不受颜色、大小、形状、年纪、性别、地点等任何固定性质的拘束。
  有时,在梦中,我们能瞥见没有成见的自由。梦中可能有一千头大象舒适地在我们的卧房中起舞,而房间和大象却都没有改变它们平常的大小;或者解放对於时间、空间的成见,瞬间在一个地方,下个刹那就到了一千里外。
 

 平常我们认为杯子比桌子小,所以我们把杯子放在桌子上,绝不会把桌子放在杯子上;我们心中认为小的东西很容易放在大东西上,而大东西却绝不能放在小东西上——我们被教导成这样,这也是我们所认为、所感受的情况,这种概念卡住了我们。距离、重量、向度等事物对我们而言都像这个样子。
  

不在二元对立陷阱中的人,就不会黏着某个特定的大小。杯子并不是究竟地小,只是和桌子相比显得小而已;和调羹相比,杯子又显得大了,原来杯子是小的概念被消灭掉了,现在杯子大了;而调羹和一滴茶水相比又显得大了,於是原来所认为的小就消失了;和原子相比,一滴茶水又显得大了,而一滴茶水是小的概念又消失了;就连原子和原子内的粒子相比也显得大——这样的步骤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像这样的比较可以让你知道,没有任何物体是绝对的小或绝对的大,因为小和大是相对的、是互相依存的(这又好比最先和最後的数位一样,每个数位之前和之後都还有另一个数字,因此永远找不到第一个和最後一个数字)。了解无二的人知道这一点,因此不执着於无条件的最小或最大的概念,这样的人能够把整个宇宙放在一颗原子上,就像我们把茶杯放在桌上一样容易。
  

有人会想,看佛陀表演这种魔术一定很妙——的确也是这样。你可能会想,佛要花多少时间、用什麽工具才能举起这样庞大的宇宙呢?但是就算亲眼看到佛举起巨大的宇宙而把它放在一颗微小的原子上,这也完全是想像所虚构。我们是充满了奇思幻想的人,会看到东西、会作梦、会见到种种境界等,但是这一切都与证悟无二真理了无关系。
  

如果你真的要看佛陀成功地把宇宙放在原子上面,那麽,首先你必须了悟不二,才有资格当观众;这并不表示佛陀是个在做某件事的另外一个人,而是代表了超越一切标示的悟境——不去强加限制地把某些感受标示为主体、把另外一些感受标示为客体,也不区分现象,标示为等等,这样一来,宇宙很容易地就可以放在原子上面,就连可能不可能也都只是标签而已。
  

惹琼巴的例子也是一样的。惹琼巴了解无二,所以他才能清楚地看到密勒日巴表演的事情。二元的难题,例如牛角那麽小,密勒日巴怎麽进得去等,都不会产生。如果像我们这样的人站在旁边,我们什麽也看不到,因为我们完全陷在二元对立之中,只能够看到自已对於实相的成见。
 

 就连日常生活中,成人也无法看见小孩们奇想的天地;因为成人缺乏赤子之心,无法超越他们所谓的可能和不可能的坚固信仰。
  佛陀和密勒日巴都是无二之心或究竟真理的展现;至於你如何看他们,决定於你自已的悟境层次。虽然在相对的层次上,佛陀把钵放在桌子上,而不是把桌子放在钵上面;但究竟上,佛陀并没有像小、大、自、他种种的偏见。同样地,对密勒日巴而言,究竟的层次离於大小、内外的概念。事实上,任何知道无二和实证无二的人,都能够看到非常美妙的实相表演。如果你真的能够看到这场表演,就具足了西藏人所称的塔瓦托巴”——证悟了见地。
  谈到无二时,我们总是这样说:佛陀做了这样的事。有时候,我们误解了真正要传达的讯息,而以为我们可以在相对的层次上看到这样的事情——就好像魔术表演一样。
  二元对立表示我们只见到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们这一面。我们习惯性地改编实相,以便能看到自我的版本。由於自他分别以及拚命地执着自我,所以我们除了自己的见解外,什麽也看不见。二元对立使我们和其他的人、事、物分开,严重限制了生活中的可能性,因为没有其他的想法或建议可以不经改编地进入我们心中。
  

这种和万物分离的感觉,常被解释成孤独和无聊,结果我们不断去找寻和执着一些能娱乐自己、捕捉我们注意力的东西,来忘记孤立的感觉。
  

为了补偿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我们制造了成见所形成的替代性虚假的实相和激烈情绪,藉以安慰自己,让自己全神贯注——把生活变成夸张的连续剧,而自己则是主角,很愚痴地幻想着痛苦的来源会带来快乐。
  

就好比去看一场强烈而又有力的电影,因为太专注於情节,忘了那是一场电影,把它当成自己的生活一般;有时候你陷得太深,甚至於看完电影的几个小时之後,还为电影的结局哭泣和忧虑。由於二元对立的成见,把自己和他人画出界线,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忽略了,这是我们的作为,不一定是事物本来的面目。
  

另外一个了解空性的方法,就是要明白具足空性见地的意思是:避免二元对立的一切极端——避免二元对立的极端本身就是空性。一个自我本位的人永远都会掉到某个极端中,因为他一看到任何事物,就会自动形成例如美丑、好坏等的判断;他相信这些性质天生就存在那件事物之中,并自认了知那件事物的一些真相。如果不用例如好坏等概念支解事物,只看事物本来的面目,就非常近似於空性的体验。
  

你可能会认为,只要抑制对事物的判断,对它们漠不关心,就成就了某种空性——这种冷漠只不过是一种愚痴,同样没有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有时,某些事物既不吸引也不让人排拒,我们完全忽略了它们——这种空白茫然是因为忽视,所以也是愚痴。
 

 真正的空性觉知一切事物,因为它不受贪、瞋、痴等自我的观点所遮蔽。见到空性并不意味着达成见到某种东西的佛教目标。见到空性表示见到一切事物,因为空性不排斥任何事物,函括了一切事物。见到某件特别的事物,必然表示你没有见到某些其他的事物,所以你没看到的就被排除在外而没有感受到。空性去除了那些没看到,因此每件事物都在其中;空性去除了一切事物的不存在,包括不存在的不存在。讽刺的是,见到一件东西是二元对立,而见到一切事物却非二元对立
  趋近空性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空性当成满。虽然现象并非天生以某种事物的状况而存在,但也并非天生不以某种事物的状况而存在。现象并没有任何真实存在的本性,这就是它的性质。正因为这样,对同一个现象,甲、乙二人才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事物的真相与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并不相同。例如,假设有真正存在的美丽东西,那麽每个人都会把它看成美丽的东西,而它也绝不可能成为不美的东西。
  因为并没有真正存在的美丽或丑陋限制着事物,不具美丽和丑陋本质的空性,才可以同时具有成为美丽和丑陋的可能性。空性的意思是:虽然事物并不是天生具有某些特质,但也不是天生就不具有那些特质,这使得事物具有成为任何东西的可能性——事物并不是那个样子,但也不是不是那个样子。因此,空性并不是一种断灭论,并没有否定任何东西的存在。空性是离於二元判断,因此没有任何限制。
 

 空性也指因缘相依的真理。一切事物都互相依靠其他的东西而存在,就像左和右,如果没有右,那就没有什麽叫做左——那就是空性。没有独立存在的左,也没有独立存在的右。如果右能够独立存在,不依赖其他东西,那麽应该有一个不以左为参考点的右;同理,也应该有不需要客体的主体、有不需要他人的自己等等。由於存在与不存在是互相依存的,因此没有所谓的真正存在,也没有真正不存在
 

 龙树在《中观论》(Madhyamika Mula)里说到,我们不应该说一切是空,也不应该说一切都不是空;此外,事物不是又空又不空,也不是非空非非空——这样说是为了沟通的缘故,龙树还提到,如果有的现象不是空性,那就表示有的现象是空性编按:既是空性,就没有不是空性了——但因为没有事物不是空性,那麽空性又如何存在呢?
  

有些人误以为空性就是空无所有,而且执着於那种想法,试着去观修空无所有——释迦牟尼佛在《大宝积经》里谴责这种见解。执着大如须弥山还容易解决,但执着空性即使小如芥子许,都是很麻烦的事。空性的见地是最高的见地,但若执着空性真实存在,就无药可救了。
  

为什麽佛陀赞美空性是至高的见地,却又谴责对於空性的执着呢?因为真正的空性超越了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这四种极端,它也超越了可能产生执着的主客二元对立。在相对的层次上,佛陀教导以空性见地来对治众生相信现象实存的这种虚妄见地,因为现象本身既非真实存在,也不是它们的不存在就是真实存在。你误以为,空性就是你原先认为真正存在的现象不再存在时所留下的空无所有,然後你又执着於它们的不存在是真实的——这样的见解完全扭曲了空性的真谛。这种谬误远比原先执着事物实存的见地更难根治。
  

空性的见地不会把你带到愚人的天堂,也不会以各种想像的未来苦恼和折磨来吓唬你。空性展现出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实相










相關文章: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四圣谛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自我的观点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正确的见地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两种见地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佛性

上一篇( 自我及自我的见地是错误) 回目錄 下一篇(《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佛性)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佛法与生活,为何有烦恼,如何减少痛苦
藏密圣二十一度母广大殊胜功德
敏林堪千仁波切的达玛师利语自在秘密宫殿 ...
地藏菩萨灌顶﹝米滂仁波切传承﹞
法王中文翻译之一--朗望扎熙的部落格

赞助网站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我們的仁波切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
全球宗教資訊網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正心寺院--網絡同修交友正心佛堂網上禮佛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