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印頗瓦法教授~意識的轉換,一生必學 菩提三乘林佛學中心每週五菩提芽讀書會 《掛天馬、放天馬祈福》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因果论 佛教因果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12/05 18:53:57
學習次第 : 初阶

因果论 佛教因果

 

佛教因果是因缘果。就是说:我们种下了善因,不一定立即产生善报,只有等到缘份到了才能得到善报的结果。正如农民种果树有的一年开花结果,有的多年开花结果;缘是一种条件,好比我们种下一粒种子,必须给予一定的水份,肥料,温度才能结出果子。佛教对因果有分别、详尽的分析。

概述

佛教用以说明一切事物联系、影响和生灭变化的基本理论之一。释迦牟尼曾驳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无因有果、有因无果、无因无果等说法[1]。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从因缘而生,有因必有果[2]。因又称因缘,果又称果报。因和果辗转相生,谓之因果报应。佛教的因果说通於过去、现在和未来,谓之「三世因果」[3]

因是指能引生结果的原因。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认为因有六种: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4]

[编辑] 能作因

又名所作因随造因,即某物生时,凡一切不对其发生阻碍作用之事物,皆为某物之能作因,其范围至广。[5][6]

[编辑] 俱有因

又作共有因共生因,为俱有果之因,即辗转同时互为因果者。[7][8] 又称共因,是指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9]

[编辑] 同类因

又作自分因自种因,是指过去与现在之一切有漏法,以同类相似之法为因,故称同类因,如善法为善法之因,乃至无记法为无记法之因是。[10][11]

[编辑] 相应因

是指认识发生时,心及心所必同时相应而起,相互依存,二者同时具足同所依、同所缘、同行相、同时、同事等等,故称相应因[12][13]

另外,相应因必定为俱有因,而俱有因未必即是相应因,故须於俱有因之外,别立此相应因。可谓俱有因系就互为果之义而成立,相应因系就互为因之义而成立。[14][15]

[编辑] 遍行因

又称一切遍行因,是指能遍行於一切染污法之烦恼而言,此遍行因由心所中之十一遍行生一切之惑[16][17]

[编辑] 异熟因

又称作报因,乃指能招致三世苦乐果报之善恶因,这些善恶业因能招善恶之果,因果异类而熟,故其因称为异熟因,其果称异熟果。[18][19]

[编辑]

果是指因缘而生、因缘而报的结果,又称果报。果报的种类有五种: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离系果。佛教认为,六因得五果。[20]

[编辑] 异熟果

异熟果,即以恶业招来世三恶之苦果,以善业招来世人天之乐果。苦乐之果性,皆为无记,与业因之善与恶之性异。自六因中之异熟因而来。

按照烦恼的程度以及动机的大小而分为上中下三品。所谓上品恶业是指贪嗔痴极其粗重,并且长期积累,以这样的滔天罪恶就会下堕地狱;造中品恶业的人会投身饿鬼;积累下品恶业的人则转为旁生[21] 或指依上中下品的善业和恶业将会转入三善趣三恶趣。多病的人身,从多病言,是感受等流果,从人身而言,是异熟果。从二者的法相看,并非交织在一起。[22]

[编辑] 等流果

梵语nis!yandaphala。又作依果习果。依前之善心而转生後之善心,依前之恶心而益生後之恶业,依前之无记而生後之无记,等於果性因性而流来者。[23][24][25][26][27][28]

六因中之同类因遍行因而来。

[编辑] 增上果

增上果,即因助而生增上缘,依增上缘所得的结果。又指能作因所得的结果,即依助业之增上力所生的结果,亦即藉业余势而显现的结果。[29][30][31]

又能作因与增上果有宽狭之别。[32]

[编辑] 士用果

士用果,梵语purus!aka^ra-phala。又作士夫果功用果。系五果之一。谓由士夫之作用所得之果。『士』谓『士夫』,指人,『用』谓『作用』,指造作,此谓人使用工具所造作之各类事情,实指『俱有因、同类因』所引起之果,因其力强,故称为士用果。

成唯识论述记卷八本依此而谓其义有二,即:[33]

  • 就人而言,此力用乃依有情而生;如农夫之於米麦,商贾之於理财,皆依彼士夫之力而成诸事业。
  • 就法而言,诸法之生乃因诸作具而有;如农夫因稼而成熟,商贾因货而获利,作者假诸作具而成就之事业,其果广通一切有为法。

俱舍论卷所谓由『俱有因、相应因』之作用所得之果,亦相当於今所说之士用果[34][35]

[编辑] 离系果

涅盘之道力而证之者。涅盘离一切之系缚,故云离系。此法常住,非自六因而生者,唯以道力而证显,故虽与以果之名而非对於六因之因体。[36][37]

影响

佛教因果论对中国文化有深刻影响力,许多成语都来自於佛教因果的影响。比如「自作自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因後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报应不爽」、「在劫难逃」、「香火因缘」、「一面之缘」等。

参考文献

  1. ^ /知礼《妙宗钞》:「了达因果皆是实相,名为深信。」
  2. ^ 隋《摩诃止观》(卷五):「招果为因,克获为果。」
  3. ^ 《瑜伽师地论》(卷三八):「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4. ^ 俱舍论》(卷六)
  5. ^ 《入阿毗达磨论》(下):一切有为,唯除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由彼生时,无障住故。
  6. ^ 《大智度论》:谓眼与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与法为缘,能生意识等,皆名能作因。
  7. ^ 《入阿毗达磨论》(下):谓心王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然。故名俱有因。
  8. ^ 《大智度论》:俱有因,亦名共因,谓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故名俱有因。
  9. ^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10. ^ 《入阿毗达磨论》(下):如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法亦然。故名同类因。
  11. ^ 《大智度论》: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故名同类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
  12. ^ 《入阿毗达磨论》(下):谓心王与心所互相应也。以心王为因,则起心所。以心所为因,则起心王。彼此相应,名相应因。
  13. ^ 《大智度论》:应,当也。谓心王与心所共相应,故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故名相应因。
  14. ^ 俱舍论》卷六
  15. ^ 大毗婆沙论》(卷十六):云何俱有因乃至广说。问:相应,俱有,二因何异?有说:无异。一刹那受与想等法,为二因故,是故於此,应作是说:若相应因;即俱有因。有俱有因,非相应因。谓不相应俱有因是。如是说者;二因有异,虽依一法;而义别故。问:若尔;二因有何差别?答:名即差别。谓名相应因,名俱有因。复次为伴侣义,是相应因。同一果义,是俱有因。复次同一所依,一行相,一所缘义,是相应因。同一生,一老,一住,一灭,一果,一等流,一异熟义,是俱有因。复次如执杖义,是相应因。如执杖已,有所作义,是俱有因。复次如连手义,是相应因。如连手已,渡暴河义,是俱有因。复次相随顺义,是相应因。不相离义,是俱有因。
  16. ^ 《入阿毗达磨论》(下):遍行因者,谓前已生遍行诸法。与後同地染污诸法,为遍行因。
  17. ^ 《大智度论》:谓苦集二谛下惑也。此惑遍於二谛,故名遍行因。(苦谛下惑十使具足,即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也。集谛下惑但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也。)
  18. ^ 《入阿毗达磨论》(下):今世所行善恶之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19. ^ 《大智度论》:谓行善恶因,得善恶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20. ^ 俱舍论》(卷六):「於诸果中、应说何果,何因所得。颂曰:後因果异熟,前因增上果,同类遍等流,俱相应士用。论曰:言後因者,谓异熟因。於六因中,最後说故。初异熟果,此因所得。言前因者,谓能作因。於六因中,最初说故。後增上果,此因所得。增上之果,名增上果。唯无障住,有何增上?即由无障,得增上名。或能作因,亦有胜力。如十处界,於五识身;诸有情业,於器世界;耳等、对於眼识生等;亦有展转增上生力。闻已便生欣见欲故。此等增上,如应当思。同类、遍行、得等流果。此二因果,皆似因故。俱有、相应、得士用果。非越士体,有别士用,即此所得,名士用果。此士用名,为目何法?即目诸法所有作用。如士用故,得士用名。如世间说鸦足药草,醉象将军。为唯此二有士用果?为余亦然?有说:余因亦有此果。唯除异熟。由士用果,与因俱生,或无间生。异熟不尔。有余师说:此异熟因,亦有隔越远士用果。譬如农夫,所收果实。」
  21. ^ 《大圆满前行》
  22. ^ 《菩提道次第广论》
  23. ^ 盖等流一词,即指等同流类之意;以因与果之性质同类,故称等流。据俱舍论卷六载,等流果系自『六因』中之同类因、遍行因而来。《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三)
  24. ^ 《俱舍论卷》(十七)
  25. ^ 《杂阿毗昙心论》(卷三)
  26. ^ 《入阿毗达磨论卷》(下)
  27. ^ 《成唯识论卷》(八)
  28. ^ 《大乘义章卷》(三本)
  29. ^ 《俱舍论》(卷六),能作因唯无障住,若与胜力,所得之果即称增上果,其文云:「增上之果名增上果,唯无障住,有何增上,即由无障得增上名。或能作因亦有胜力,如十处界於五识身,诸有情业於器世界,耳等对於眼识生等,亦有展转增上生力,闻已便生欣见欲故。」
  30. ^ 《俱舍论》(六卷):士用、增上、二果何殊?士用果名,唯对作者。增上果称,通对此余。如匠所成,对能成匠,具得士用增上果名。对余非匠,唯增上果。
  31. ^ 《大毗婆沙论》(二十一卷):作功力得者,是士用果。不障碍得者,是增上果。复次财物於作者,是士用果。於用者,是增上果。如诸果实,於种殖者,是士用果,亦增上果。於食用者,唯增上果。如诸财物,於营求者,是士用果,亦增上果。於受用者,唯增上果。
  32. ^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能作因指住於无障者,故广摄有为无为一切法,其体较宽;增上果则约於因果故,除去非因果之无为法,唯摄有为法,其体较狭。
  33. ^  《成唯识论卷》八(大三一·四二中):「士用,谓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事业。」
  34. ^ 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一、顺正理论卷十八、杂阿毗昙心论卷三、瑜伽师地论卷五
  35. ^ 「凡是由因所生之一切有为法均可称为产生士用果《俱舍论讲记》」
  36. ^ 显扬论》(十八)
  37. ^ 俱舍论》(六}

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的相关书籍










相關文章:
因果论 劝注重因果
因果论 论三世因果的殊胜
因果论 谈修行中的福报问题
因果论 谈因果
因果论 福、惜福、如何惜福
因果论 佛法的因果
因果论 现代因果实录一
因果论 现代因果实录二
因果论 种善因得善果
因果论 种善因得善果 (第二十讲)
因果论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九讲)
因果论 因果论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八讲)
因果论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七讲)
因果论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六讲)
因果论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五讲)
因果论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四讲)
因果论 种善因得善果(第十三讲)
因果论 种善因得善果(第十二讲)
因果论 种善因得善果(第十一讲)
因果论 种善因得善果(第十讲)
因果论 种善因得善果(第九讲)
因果论 种善因得善果(第八讲)
因果论 种善因得善果(第七讲)
因果论 种善因得善果(第六讲)
因果论 种善因得善果(第五讲)
因果论 种善因得善果(第四讲)
因果论 种善因得善果(第三讲)
因果论 种善因得善果(第二讲)
因果论 种善因得善果(第一讲)
因果论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因果论 福是种来的 不是求来的
因果论 我为什麽相信因果的现象
因果论 要怎样收获就要怎样栽
因果论 生命可贵作业必慎
因果论 关於唯识业果缘起论
因果论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论 佛教因果原理
因果论 略说佛教因果
因果论 佛说罪福报应经白话
因果论 佛说鬼问目连经白话
因果论 生死轮回善恶因果报应决定有
因果论 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因果论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四)
因果论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三)
因果论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二)
因果论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一)

上一篇(因果论 佛法的因果 ) 回目錄 下一篇(因果论 现代因果实录一)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
尊贵的安阳仁波切即将抵达台湾弘法- yam天空部落
大方广佛华严经-正释经义
地藏王菩萨灌顶暨大法会
普贤上师-龙钦宁体

赞助网站
在線文史資料綜匯--中國古代文學--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 簡﹞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佛教藝術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