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藏密佛學會 九月法會訊息 《佐欽 普巴金剛歲末除障大法會》 3月貝諾法王長壽十萬放生大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阿含经业论研究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10 22:52:18
學習次第 : 无

喇嘛网 日期:2010/01/10 22:34:08   编辑部 报导

阿含经业论研究  指导教授:王开府

佛教业论可以说是佛教根本教义之一。因为业论不仅仅是关涉到身、口、意三业的造作及其潜在影响力而已,还包括了对死後的轮回、现世的苦乐业报的解释,更由之而衍生出佛教的解脱观,以及佛教的灭苦道谛。由此可知,业论确实是佛教教义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然此作为佛教主要教义之一的业论思想,并不是起源於佛教,也不是佛教所独有的思想。若要探究业论思想的源头,当溯及古印度的《吠陀》、《奥义书》思想。因为,业论思想早在《梨俱婆吠陀》即开始萌芽,之後经过《阿达婆吠陀》的开展使得业论开始趋於成形的阶段,之後,到了《奥义书》时代可以说已发展出成熟的业论思想。尔後,除了印度唯物论者之外,此业论思想可说是成为印度各宗教及各哲学学派皆一致认同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阿含经》并非完全承袭《吠陀》、《奥义书》的业论,而是於承袭之余,多有创新之处,诸如:探究造业的根本原因、不重祭祀、重视意业、以正见为前导、追求现世解脱以及结合缘起与无我,并发展出具体的善恶果报观等等,这些皆是《吠陀》、《奥义书》业论未曾深论或不曾论及的地方。本论文先是针对《吠陀》、《奥义书》业论的内容进行介绍,之後,再论述《阿含经》的承袭与开展。由於缘起、无我、果报等论题所涉甚广,所以笔者以单章的形式来处理。

王开府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89/硕士/研究生:杨琇惠  指导教授:王开府





关键词:  阿含经 ; 吠陀 ; 奥义书 ; 缘起 ; 无我 ; 愿力 ; 业力 ; 业论.

业力的定义及其问题与价值.吠陀天的业论.罪恶观与死亡观.承袭本集的业力观.从业、轮回解脱的方法.《阿含经》业论的承袭与开展.《阿含经》对传统业论的承袭与发展.贪、瞋、痴 .思业与思已业-作意与受报-《阿含经》业论的创新 -追求现世解脱-

《阿含经》对其他业论的批评 -《阿含经》的批评 -《阿含经》论业、缘起与解脱.业感缘起与解脱道.《阿含经》论业、我与无我-《阿含经》论业、报与愿-十善业及十恶业-善恶业及其果报-善业与乐报-愿与报-空求不得成就-善愿正行并进




参考书目
一、经典
1.《长阿含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新文丰出版社。
2.《中阿含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卷,新文丰出版社。
3.《杂阿含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新文丰出版社。
4.《增一阿含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卷,新文丰出版社。
5.觉音着、叶均译《清净道论》(上、中、下),台北,华宇出版社,1984。
6.《佛光大藏经.阿含藏》,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
7.《中部》,《南传大藏经》第九卷到第十一卷。
8.《相应部》,《南传大藏经》第十二卷到第十六卷。
9.《增支部》,《南传大藏经》第十七卷到第二十二卷。
10.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1.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
12.Pali Text Society “Digha-nikaya” London, PTS., Vol.I?III.
13.Pali Text Society “Majjhima-nikaya” London, PTS., Vol.I?III.
14.Pali Text Society “Sajyutta-nikaya” London, PTS., Vol.I?IV.
15.Pali Text Society “Anguttara-nikaya” London, PTS., Vol.I?V.
16.Max Muller, “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50 vol. ,1973.
二、专书
(一)中文部分
1.Chatterjee.Datta着,伍先林.李登贵.黄彬译《印度哲学概论》,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
2.Debiprasad Chattopadhyaya着,王世安译《顺世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Surendranath Dasgupta着,林煌洲译《印度哲学史I》,台北,编译馆,1996。
4.中村元主编、叶阿月译《印度思想》,台北,幼狮文化公司,1984。
5.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台北,台湾商务书局。
6.木村泰贤着、释演培译《小乘佛教思想论》,台北,天华出版社,1990。
7.水野弘元着、释惠敏译《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着作选集(二)》,台北,法鼓文化,2000。
8.玉城康四郎主编、李世杰译《佛教思想─在印度的开展》第一册,台北,幼狮文化,1985。
9.舟桥一哉着、余万居译《业的研究》,台北,法尔出版社,1988年。
10.佛使比丘《无我》,嘉义,香光书乡,1997。
11.李世杰《印度哲学史讲义》,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12.李世杰译《印度奥义书哲学概要》,台北,台湾佛教月刊社,1965。
13.李润生《佛家轮回理论(上)》,台北,全佛文化,2000。
14.吴汝钧《印度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1994。
15.武邑尚邦等着、余万居译《无我的研究》,台北,法尔出版社,1989。
16.袁廷栋《哲学心理学》,台北,辅仁大学,1985。
17.马定波《印度佛教心意识说之研究》,台北,正中,1977。
18.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着,高观庐译《印度哲学宗教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
19.黄俊威《无我与轮回》,中坜市,圆光出版社,1995。
20.杨惠南《印度哲学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
21.糜文开译《印度三大圣典》,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0。
22.释印顺《中观论颂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
23.释印顺《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
24.释印顺《佛在人间》,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
25.释印顺《佛法概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
26.释印顺《般若经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
(二)日文部分
1.三枝充《初期教の思想》,东京,东洋哲学研究所,1978。
2.三枝充《初期教の思想》,东京,东洋哲研究所,1978。
3.大谷大佛教编《业思想の研究》,京都,文堂,昭和五十年。
4.中村元《初期のヴェ-ダ-ンタ哲学》,东京,岩波书店,1981。
5.中村元《原始教の生活伦理》,东京,春秋社,昭和47年。
6.中村元选集《インド人の思惟方法》,东京,春秋社,1988。
7.壬生台舜编《佛教の伦理思想とその展开》,东京,大藏出版社,昭和50年。
8.木村泰贤《木村泰贤全集 第三卷》,东京,大法轮阁,昭和43年。
9.直四郎《古代インドの说话:ブラ-フマナ文献より》,东京,春秋社,昭和53年。
10.平川彰《生活の中の教》,东京,春秋社,昭和56年。
11.平川彰《法と缘起》,东京,春秋社,1992。
12.田中教照《初期教の修行道论》,东京,山喜房佛书林,平成5年。
13.寺本婉雅《根本教缘起观──行の中道实践哲》,东京,书刊行会,昭和56年。
14.佛教思想研究编《教思想3 因果》,京都,平寺书店,1989。
15.佛教思想研究编《教思想5 苦》,京都,平乐寺书店,1987。
16.佛教思想研究编《教思想2 恶》,京都,平乐寺书店,1985。
17.佛教思想研究编《教思想8 解脱》,京都,平乐寺书店,1988。
18.佐々木现顺《业论の研究》,京都,法藏馆,1990。
19.村上真完《インド哲概论》,京都,平寺书店,1991。
20.和哲郎《原始教の实践哲》,东京,岩波书店,昭和46年。
21.和哲郎《教伦理思想史》,东京,岩波书店,1985。
22.武内绍晃《缘起と业-原始教から大乘教へ》,京都,本愿寺出版社,1992。
23.金仓圆照《インド哲史》,京都,平寺书店,1990。
24.汤田豊《ウパニジャッドの哲》,京都,平寺书店,1989。
25.云井昭善编《业思想研究》,京都,平寺书店,昭和62年。
26.福原亮严《业论》,京都,永田文昌堂,1982。
(三)英文部分
1.Bruce R. Reichenbach,“The Law of Karm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1.
2.Christmas Humphreys “Karma and Rebirth” , London, Curzon Press, 1983.
3.Genjun H. Sasaki “Linguistic Approach to Buddhist Thought”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1992.
4.James Paul McDermott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Buddhist Concept of Kamma/Karma”, New Delhi,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 1984.
5.Kewal Krishan Mittal “Perspectives on Karma and Rebirth”, Delhi, Delhi University, 1990.
6.Sarvepalli Radhakrishnan、Charles A. Moore “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1966.
(四)学位论文
1.林煌洲《奥义书轮回思想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1987。
2.高正哲《中阿含经之业论念初探──以〈业相应品为中心〉》,中华佛学研究所毕业论文,1996。
3.卢宥佐《印度大梵思想的源流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
4.释悲昱《杂阿含经缘起思想的研究》,香港,私立能仁书院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
三、期刊论文
(一)中文部分
1.D. J. Kalupahana着、刘逢吉译〈佛陀之前的缘起论─吠陀传统时期(下)〉,《内明》,第155期,1985年2月,页11-14。
2.D. J. Kalupahana着、刘逢吉译〈佛陀之前的缘起论─吠陀传统时期(上)〉,《内明》,第153期,1984年12月,页9-13+22。
3.D. J. Kalupahana着、刘逢吉译〈佛陀之前的缘起论─吠陀传统时期(中)〉,《内明》,第154期,1985年1月,页8-10,21。
4.木村泰贤〈佛教的业论与意志的自由〉,收於李嘉兴编《业与命运》,台北:常春树书坊,1992年,页45-58。
5.木村泰贤〈业与轮回之研究〉,收於李嘉兴编《业与命运》,台北:常春树书坊,1992年,页81-99。
6.吴老择〈缘起法之研究(二)〉,《妙林》,第十二卷八月号,2000年8月,页5-8。
7.吴老择〈缘起法之研究(三)〉,《妙林》,第十二卷十月号,2000年10月,页10-12。
8.李志夫〈泛论佛陀及中论缘起理事观与逻辑理事观〉,《华冈佛学学报》,第四期,页200-223。
9.李志夫〈试分析印度「六师」之思想〉,《中华佛学学报》,第一期,1987年3月,页245-279。
10.李荣熙〈南传佛学的中心思想──无我〉,《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92册,页339-350。
11.知法〈因缘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3)》,1980年10月,页81-108。
12.阿.基列巴里耶夫着、朱明忠译〈印度教的神及其传说〉,《世界宗教资料》,1982年,第四期,22-25。
13.姚卫群〈古印度宗教与哲学中的「我论」〉,《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二期,页27-33。
14.唐绍宏〈论印度宗教对印度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独特作用〉,《宗教哲学》,第4卷第3期,1998年7月,页166-172。
15.真源〈依业轮回说的根源及其演变〉,收於李嘉兴编《业与命运》,台北:常春树书坊,1992年,页66-74。
16.张瑞良〈蕴处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台大哲学论评》,第八期,页107-121。
17.陈清惠〈阿含的正见理论〉,《法光杂志》,1997年4月,版3。
18.陈玉蛟〈「发心」在汉藏佛学中之意义及其在宗教实践上之心理功能〉,《中华佛学学报》,第三期,1990年4月,页209-234。
19.傅伟勳〈关於缘起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诠释学考察〉,《中华佛学学报》,第四期,页107-197。
20.冯禹〈中国的“天人合一”与印度的“梵我一如”〉,《宗教哲学》,第4卷第2期,1998,04,页62-68。
21.黄心川〈印度耆那教的哲学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四期,54-66。
22.黄俊威〈自我观念的症结〉,《谛观》,第53期,1988年4月,页37-75。
23.黄俊威〈佛教缘起论的诠释史─从「缘起」、「缘起性实」、「缘起性假」到「缘起性空」〉,《法光杂志》,第102期,1998年3月,版4。
24.杨政河〈论佛教因果法的逻辑解析〉,《台大哲学论评》,第六期,页83-101。
25.杨政河〈论佛教因果法则的逻辑解析〉,台北,《哲学论评》,第6期,1983年1月,页83-102。
26.杨郁文〈以四部阿含经为主综论原始佛教之我与无我〉,《中华佛学学报》,第二期,1988年10月,页1-50。
27.杨郁文〈南、北传十八爱行之法说及义说〉,《中华佛学学报》,第三期,1980.04,页1-23。
28.杨郁文〈缘起之「此缘性」(idappaccayata)〉,《中华佛学学报》,第九期,1996年4月,页1-34。
29.刘嘉诚〈佛教伦理学探究〉,《辅仁宗教研究》,2000年5月,页129-158。
30.赖显邦〈古代印度的生死轮回观〉,《哲学杂志》,第八期,1994年4月,页156-172。
31.蓝吉富〈佛教的缘起哲学〉,《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3)》,1980年10月,页179-194。
32.释圣严〈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论〉,《中华佛学学报》,第8期,1995年7月,页17-40。
33.释达和〈原始佛教的业报思想〉,《佛光学报》,第6期,1981年5月,页215-225。
34.释演培〈佛教的缘起观〉,《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3)》,1980年10月,页151-177。
(二)日文部分
1.三枝充〈原始佛教の宗教性と伦理性〉,《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9卷第2号,页28-32。
2.三枝充〈无常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7卷第2号,页178-186。
3.上野顺瑛〈十二缘起と成道との结合の意义〉,《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2卷第1号,页154-157。
4.上野顺瑛〈十二缘起と成道との结合の意义〉,《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2卷第1号,页154-157。
5.上野顺瑛〈十二缘起の成立〉,《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1卷第2号,页216-217。
6.上野顺瑛〈十二缘起の灭〉,《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5卷第1号,页146-147。
7.上野顺瑛〈十支缘起に於ける识名色の论理的意义〉,《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0卷第1号,页122-123。
8.上野顺瑛〈六师外道の断常二见と无我轮回との关系〉,《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4卷第1号,页89-94。
9.上野顺瑛〈阿含经における缘起の论理的构造〉,《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卷第1号,页112-113。
10.上野顺瑛〈原始佛教に於ける无我轮回说の论理的意义〉,《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7卷第1号,页190-193。
11.上野顺瑛〈原始佛教に於ける无我と缘起との关系〉,《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3卷第1号,页183-186。
12.上野顺瑛〈原始佛教に於ける轮回の论理的构造〉,《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9卷第1号,页120-121。
13.上野顺瑛〈原始佛教における无记说の论理的意义〉,《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8卷第1号,页307-310。
14.上野顺瑛〈无我轮回の主体〉,《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6卷第1号,页130-131。
15.丸山孝雄〈十二缘起成道说の成立特に律藏 度部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8卷第1号,页190-191。
16.土山泰弘〈意と语の祭祀的侧面ghra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0卷第1号,页73-76。
17.小岛一晃、石井将干、渡边真光〈原始佛教における缘起说の研究〉,《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9卷第1号,页185-199。
18.小岛一晃〈原始佛教における五蕴についての私见〉,《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7卷第2号,页160-163。
19.山本量〈佛教认识论上の五蕴〉,《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9卷第1号,页89-92。
20.山本量〈原始佛教における解脱の构造に关する考察〉,《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7卷第1号,页198-201。
21.山本量〈原始佛教の缘起观と解脱涅盘〉,《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8卷第2号,页196-199。
22.山本量〈原始教における轮回并びに无始无明と触に关する考察〉,《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5卷第1号,页184-187。
23.山本量〈解脱への契机に立つ「触」考察の推移〉,《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2卷第1号,页162-165。
24.中村了权〈原始佛教における善恶と业〉,《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4卷第1号,页182-185。
25.中村元〈十善の成立〉,《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9卷第2号,页498-503。
26.中村元〈インド思想一般から见た无我思想〉,中村元编《自我と无我──インド思想と教の根本问题──》,京都,平寺书店,1976。
27.中祖一诚〈ウパニジャッドにおける同置判断(梵我一如)の性格とその根据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7卷第1号,页182-183。
28.井上教顺〈「正见」に关する一考察〉,《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卷第2号,页170-171。
29.井上善右卫门〈无と道德的自律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5卷第1号,页121-124。
30.井上善右卫门〈业说と无我说〉,《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4卷第1号,页162-165。
31.今西顺吉〈我と无我〉,《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卷第号,页28-43。
32.水野弘元〈十二缘起说について特にその心理的见方〉,《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卷第1号,页11-22。
33.加藤宏道〈断惑论の特质〉,《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3卷第2号,页471-。
34.北炷利亲〈十二因缘の有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8卷第2号,页152-153。
35.平川彰〈原始佛教の伦理〉,《佛教の伦理思想とその展开》,东京,厚德社,昭和50年。
36.平川彰〈无我と主体──自我の缘起的理解、原始教を中心として〉,中村元编《自我と无我──インド思想と教の根本问题──》,京都,平寺书店,1976。
37.玉井威〈施设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7卷第2号,页212-214。
38.玉城康四郎〈解脱に关する考察〉,《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3卷第1号,页39-46。
39.田中教照〈八正道の展开と修行道论〉,《佛教学》,第9.10特集号,页111-144。
40.田村芳朗〈法と缘起〉,《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卷第2号,页145-146。
41.吉原莹觉〈自我と自己〉,《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8卷第1号,页290-292。
42.宅见春雄〈佛教解脱论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卷第1号,页129-130。
43.安藤正见〈四部.四阿含における四念处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0卷第2号,页138-139。
44.安藤正见〈原始佛教における四念处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9卷第2号,页146-147。
45.池上和夫〈身语意の三业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4卷第2号,页736-740。
46.池田练太郎〈思业と思已业〉,《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0卷第1号,页298-302。
47.羽矢辰夫〈二つの无常〉,《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4卷第2号,页56-61。
48.羽矢辰夫〈空と无我--原始佛教に於ける〉,《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0卷第2号,页12-16。
49.羽矢辰夫〈尊と业报轮回〉,东京,《佛教文化》,第11卷第14号,页56-64。
50.舟桥一哉〈阿含における缘起说の二面について(下)〉,《大谷学报》,第30卷第2号,昭和25年11月。
51.舟桥一哉〈阿含における缘起说の二面について(上)〉,《大谷学报》,第30卷第1号,昭和25年9月。
52.舟桥一哉〈宿业について宿命说.宿业说.宿业观〉,《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卷第2号,页153-154。
53.佐藤密雄〈无我说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6卷第1号,页52-61。
54. 劫井尚夫〈ウパニジャッドの二三の问题〉,《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卷第1号,页35-38。
55.冈邦俊〈因缘法の根本构造〉,《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5卷第1号,页148-149。
56.岩崎真慧〈プラジュナ.ウパニジャッドの轮回思想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5卷第1号,页170-171。
57.松尾宝作〈比较哲学と十二缘起の解释〉,《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3卷第1号,页140-143。
58.松涛诚廉〈个と全体との关系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3卷第2号,页1-8。
59.金儿默存〈原始佛教に於ける人间观〉,《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卷第2号,页176-177。
60.金儿默存〈原始佛教に於ける无我の意义〉,《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卷第2号,页262-265。
61.金儿默存〈原始佛教に於ける无明の意义〉,《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卷第2号,页151-152。
62.金儿默存〈原始佛教に於ける轮回の思想〉,《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卷第2号,页108-109。
63.金儿默存〈原始教に於ける无明の意义〉,《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卷第2号,页151-152。
64.长尾雅人〈佛教的主体性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卷第1号,页49-54。
65.南清隆〈バ-リ「沙门果经」の六师外道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2卷第1号,页158-159。
66.春日井真也〈业施设论に引用せられたるマガ婆罗门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卷第1号,页。
67.柏原信行〈パ-リ佛教の恶业论〉,《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2卷第2号,页47-50。
68.皆川广义〈佛教教理上からみた传道原理の一考察缘起说を中心にし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8卷第2号,页913-915。
69.宫本正尊〈缘起说におけるupadanaの考察〉,《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2卷第2号,页437-441。
70.宫地廓慧〈原始佛教に於ける缘起说と无我说の位置〉,《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7卷第2号,页187-190。
71.宫地廓慧〈悟りと缘起说〉,《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7卷第2号,页53-60。
72.宫崎作〈Karma-prajapti解说〉,《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0卷第2号,页146-147。
73.真野龙海〈初期佛教の伦理思想-善の位置について-〉,《佛教の伦理思想とその展开》,东京,厚德社,昭和50年。
74.荒井行央〈意志と行动「业施设论」における无间业论〉,《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1卷第1号,页122-123。
75.高峰了州〈缘起法と缘已生法〉,《龙谷大学论集》,第353号,页77-85。
76.高桥审也〈jvikaの业思想について(二)〉,《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2卷第2号,1974.03,页432-436。
77.高桥审也〈原始佛教に於ける无我と我(一)〉,《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8卷第2号,页258-263。
78.高桥审也〈ア-ジ-ヴィカの业思想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1卷第2号,页140-141。
79.森章司〈原始佛教に於ける无我说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0卷第2号,页346-349。
80.森章司〈ニカ-ヤ阿含无常.苦.无我说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9卷第2号,页338-341。
81.渡边文耛〈有と涅盘の问题〉,《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2卷第2号,页167-170。
82.汤田丰〈梵我一如とウパニジャッド〉,《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5卷第1号,页176-179。
83.云井昭善〈佛陀时代の社会观〉,《大谷学报》,第36卷第2号,昭和31年9月,页18-32。
84.云井昭善〈初期佛教资料における顺世思想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5卷第1号,页180-183。
85.云井昭善〈原始佛教の伦理〉,《大谷学报》,第30卷第4号,昭和26年6月。
86.云井昭善〈原始教におけるcittaの构造〉,《佛教学》,第9.10特集号,页25-51。
87.云井昭善〈顺世思想に关する二つの传承〉,《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9卷第2号,页24-30。
88.云井昭善〈轮回と无我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卷第2号,页280-282。
89.云井昭善〈轮回の思想的根据〉,《大谷学报》,第34卷第2号,页1-12。
90.云井昭善〈善恶应报の思想〉,佛教思想研讨会编《恶》,页91-114。
91.游龟教授〈行为の论理〉,《龙谷大学论集》,第336号,页63-78。
92.福原亮严〈科学思想と业说との关涉〉,《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0卷第1号,页265-268。
93.增田英男〈无我と主体性〉,《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4卷第2号,页110-113。
94.桥浦宽照〈十二缘起について(二)〉,《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2卷第1号,页160-161。
95.桥浦宽照〈十二缘起について(三)〉,《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3卷第1号,页278-281。
96.桥浦宽照〈十二缘起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1卷第1号,页114-115。
97.藤田正浩〈原始佛教に於ける缘起と一切法〉,《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3卷第1号,页274-277。
98.尾慈〈十二支缘起体系の构造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0卷第1号,页348-351。
(三)英文部分
1.Austin B. Creel,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Treatments of Karma and Rebirth”,(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6),pp. 1-14.
2.Francis Srory, “Karma and freedom”, Kamma and Its Fruit , ed. Nyanaponika Thera, (Srilanka: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90),pp. 74-80.
四、工具书
1.水野弘元《パ-リ语辞典》,东京,春秋社,1989。
2.赤沼智善《汉巴四部金阿含互照录》,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
3.荻原云来编纂《汉对照梵和大典》,东京,讲谈社,昭和六十二年。
4.云井昭善《パ-リ语佛教典》,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97。
5.谢国平译《汉译牛津实用英文法》,台北,东华书局,1988年。
6.T.W. Rhys Davids and William Stede “The Pali Text Society’s Pali-English Dictionary”, London , 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9.
7.Robert Caesar Childers “Dictionary of the Pali Language” , Kyoto, Rinsen Book Company, 1987.






上一篇(入菩萨行》安忍思想之研究) 回目錄 下一篇(佛教因果哲学的探讨)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修次中篇
南卓仁波切带领高雄中心信众作四臂观音共修- 蕙蕙的部落格- Yahoo!奇摩
菩提道次第安乐道论
青海塔尔寺青藏铁路12天深度之旅
施身法祖师.玛姬拉尊

赞助网站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台南市竹巴噶舉(如來講堂)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