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通告-帕立仁波切抵台行程延後 色登寺丹真絨布上師仁波切將於近期舉行超渡 突托仁波切陽明山火供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解脱正道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12/25 10:58:37
學習次第 : 进阶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共中士道 解脱正道

 

至尊宗喀巴大士造论

妙音佛学丛书翻译组汉译

「解脱正道」 :

己四抉择能趣入解脱道的性质:

我们应依吉祥胜逝友庆喜论师(的《月光王书》)所说,鼓励自己修习生死轮回的过患:

我们沉溺在三有之中,这个苦海没有边际,深不见底。但我们毫不厌恶,毫无畏惧,反而喜悦放逸。我们的心究竟出了什麽问题呢?虽然我们身陷於贫乏、难求饮食、难觅庇护、全力维护、最终丧失、别离、疾病、老迈、衰损等问题的长燃烈火之中,居然以此为乐,真的像疯子一样。

同书又说:

悲哉!世人有眼无珠,对眼前常见的事情全不思维,难道你们的心是像金刚石般坚硬?

所以,就像《七童女因缘论) (梵:Sapta-kumarikavadana。造者密授论师,梵:Guhyadatta)所说:

看见世间事物如同晃动的水中月影。

看见贪欲如同愤怒毒蛇盘身昂头的影子。

看见这些有情众生为苦火焚烧。

大王,所以,我们应爱乐解脱出离,前往屍林。

(屍林,梵:sitavana,藏:dur khrod。又作:屍陀林、寒林、屍多婆那林、屍摩赊那林、深摩舍那林。广义而言,曾经抛弃四具屍体以上的地方便可以称为屍林。这些地方是古代修行者常住的静修之地。狭义则指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北方的幽暗森林。)

意思是说,当我们看见「情世间」和「器世间」(又作依正世间。「依」即依报世间或国土世间,亦即有情所依之处;「正」指正报世间或众生世间,亦即能依的有情众生)犹如被风吹动的水中映月,即使一刹那也不能停住,坏灭无常。

当我们看见欲尘(即是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或六种感官对象。又作外尘、六贼。由於六识攀缘六境而染污六根,能蒙蔽真实本性,故獐名为「尘」。六尘是心外之物,故称「外尘」。六尘能劫夺一切善法,故称「六贼」。)利小害大,如同毒蛇的身影。

当我们看见五趣众生被炽烈的三苦大火烧炙,便会产生出一种像北方儿童的意向,一心追求出离轮回贪爱,爱慕解脱出离。

至於「北方儿童」的意思如下:据说,炒青稞粉在北方是珍贵的食物,所以,当地居民每天只能以少量芜菁为食。某天,当地有一个肚饿的孩子想吃炒青稞粉,於是便向母亲索取。由於母亲没有炒青稞粉,所以便给他一些生芜菁。可是孩子不肯要,於是母亲便把干芜菁拿给孩子。可是孩子仍不肯要,於是母亲便把刚煮好的芜菁拿给孩子。但是,又被(为)孩子拒绝,於是她又把煮熟了的冻芜菁拿给孩子,但是孩子仍不肯吃。母亲甚为不快,於是便对孩子大喊:「所有也是芜菁!

正如迦当派的大师们所说,我们对於一切所见、所闻、所忆的世间安乐,也要生起同样的想法:「这是世间、这也是世间,一切皆苦,我全不需要这些东西。」

应思维过往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生死轮回漂流,从而产生厌恶舍离,还要思维今後仍要无了期地漂流於其中,由此生起惶恐畏惧之心。我们必须像《亲友书》所说,矢志断除一切祸害根源的生死轮回,而非口头空言:

生於天、人、地狱、饿鬼、旁生等地皆不吉祥。应知「生」是众苦之器,生死轮回就是这样的一回事。

此外,还要消除「业」和「烦恼」这两种生死轮回之因。在这两者之中,假如我们没有「烦恼」,那不论有多少「业」也不会受生。若有「烦恼」,就算我们能把夙业消除,但是仍会即时造集新业。所以,我们必须修习圆满无谬的道轨,以此摧毁「烦恼」。

「抉择能趣入解脱道的性质」又分为两部分: ()以什麽类型的生命来灭除轮回。()修习什麽类型的道轨来灭除轮回。

庚一以什麽类型的生命来灭除轮回:

《亲友书》说:

坚执邪见,生於没有佛教处、旁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又或受生为边地蔑戾车、思钝、哑子、长寿天,若具有上述任何一种问题便是无暇,能远离这些问题便是有暇,所以应当努力断尽生死。

正如前文所说,没有闲暇时间便不可能断除生死轮回﹒所以,当我们获得暇满人身,就一定要把生死轮回断除。

大瑜伽士菩提宝说:

现在就是我们跟畜牲有别的时候了。

博朵瓦:

假如在过往流转生死之中,轮回从未自行停顿,那现在亦不会自动停止。所以,我们必须把它断除。能把生死轮回断除的时机,正是现在获得暇满的时候。

在那些获得暇满之身的人当中,在家生活对於修持正法会有许多障碍和许多过失。相反,出家的生活对於断除生死轮回却是最优胜的,因此,明智的人应该以出家生活为乐。

屡屡思维出家的功德和在家的过患,能令已出家者道心坚定,亦能令未出家的人建立起贤善习气。现当略为解释其中的道理。

富有的在家人为了保护家财而辛劳受苦,贫穷的在家人则为赚取财富而营营役役。他们把不快乐的生活妄认为快乐。要知道这种认解就是恶业的果报。《本生鬘》说:

绝不可以把牢狱般的俗家生活视为快乐,不论是富抑贫,在家也是大病患。一者为守财而烦恼,另一者则为求财而辛劳,不论是富抑贫,也是没有快乐。这种爱乐在家生活的愚昧想法,仅是罪恶的果报。

所以,广积资财,贪多慕得并不是出家的本分事,否则便和在家没有分别。还有,俗家生活与法不合,所以在家难以修持正法。同经又说:

处理在家俗务是难以断除妄语,对於其他作恶的人亦难以不作惩罚。在家人修法会对家庭事业有损害,但是顾家又怎能修持正法?佛法事业是以平和寂静为尚,但是,俗家人为达到目的却会冷酷无情,所以是有违背正法的过失,试问希望自我拯救的人有谁会住於家中?

又说:

俗家就如骄、慢、痴的蛇穴,能摧毁寂静安福乐。俗家是具有许多难忍大苦的地方,有谁会住在这个像蛇窖般的地方?

应屡屡思维这些在家的过患,发愿出家。出家人以简朴的衣钵乞食生活而自足,他们独居静处,断除自己的烦恼,是他人恭敬的物件。如《七童女因缘论》所说:

何时才能剃发(出家) ,披上粪扫衣,独居兰若静处?

(粪扫衣,又作衲衣、百衲衣。是取弃於粪尘之中的破衣碎布,洗净後缝制的袈裟。《十住毗婆沙论》说着此衣有十种利益:1.惭愧。2.防寒、热等。3.表示沙门之仪法。4. 天人恭敬。5.无贪好。6.随顺寂灭,无烦恼炽然。7.有恶易见。8.无余物之庄严。9.随顺八圣道。10.精进行道,无染污心。故知比丘以粪扫衣为袈裟,最为殊胜,最受尊重。据《十诵律》所说粪扫衣的种类共有四种:1.包里死屍者而弃於墓地的塚间衣。2.包里死者而布施给比丘的出来衣。3.在聚落中,置於空地而无所属者的无主衣。4.舍弃於巷陌、塚间或粪尘之中的弊物,称为土衣。)

何时才能(学习出家比丘的威仪)眼观轭木的距离、手持乞钵,过家过户地乞食,远离讥讽譭谤?

何时才能不贪利养恭敬,把烦恼荆棘泥沼清除,接受城镇民众的供施?

出家人满足於粗劣的饮食,身着沾满雪霜的湿重衣服,甘愿睡在露天的地方,以草为榻。他们志愿睡在树下的软草之上,以正法的喜乐活命。如《七童女因缘论》所说:

何时才能不贪着自己的身体,从草堆起来,着沾满雪霜的湿重衣服,受用粗劣饮食?

何时才能卧在树下,身上盖着绿得像鹦鹉一样的柔软青草,享用(离欲清净,活在当下的)现法喜乐盛起?

博朵瓦说:

昨夜皑皑白雪落在屋顶,内心就像《七童女因缘论》所说,满怀喜悦。除了希望这样修持,别无所求。

出家人志愿住在草地或河畔,思考自己的身体性命如同滔滔流水,生灭起伏。他们志愿以观慧断除三有根本和一切恶见生因的我执。他们志愿克服三有欲乐的爱着,深思情世间和器世间如同幻化。《七童女因缘论》说:

何时才能居於河岸草地,能时时看见人生於世犹如水浪起伏?

何时才能破除一切恶见之母的「坏聚见」,不再贪爱三有的享受?

何时才能明了动世间和不动世间(即情器世间)如同梦境,阳焰、幻化、云霞、寻香城?

(梦中一切成败得失均非实事,醒时一无所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阳焰在日光之下,地气上升,远观犹如流水,近看则一无所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犍闼婆城犍闼婆神所示现的城楼在破晓时分,得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而转灭,此城但可眼见而无有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云霞云霞结聚,风吹即散,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幻化一如魔术师幻化象马诸相,虽有声色可见,然实是虚妄不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这些成就乃是所有出家人的共同志愿。伽喀瓦大师说:

假如有人能效法大仙的生平,住山苦行,那为人父者才算是把他的孩子养育成人。

霞惹瓦大师说:

当在家人忙於俗务时,你们这些比丘应身披净妙法衣去探望他们,令他们能想到出家生活的好处。在他们心中种下未来出家的习气。

《勇猛长者请问经》(: Grha-pati-ugra-pariprccha-su tra。有作《勇施请问经》。勇猛长者Ugra。又名郁迦长者、优迦长者、郁瞿娄长者。全称郁迦罗越长者。意译为最首长者、功德长者、威德长者。为佛世时,毗舍离城附近的象村人。据《中阿含未曾有法品郁伽长者经》所载,长者曾于鞞舍离大林中,与众女饮酒娱乐,後见世尊在林树间,端正庄严,即时醉醒,往诣佛所,闻世尊说四谛法而断疑惑,尽形寿以梵行为首,誓愿受持五戒。佛入灭後,自以一切财物惠施,愿如转轮圣王,乃至希求生於第四禅天。据《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所说,佛在给孤独精舍时,勇猛长者曾向佛请问在家菩萨和出家菩萨的修行方法,佛陀为其广说三归五戒与出家的四圣种行。)亦说在家人应这样发愿:

在家菩萨应思维:「何时才能离开这个家庭苦源,过若出家的生活呢?何时才能参与僧羯磨、长净羯磨、解制羯磨,及安於和敬行? 」他们应要具有这种爱乐出家的心念。

(僧揭磨、长净羯磨、解制羯磨是僧团的三类活动。僧羯磨是出家受戒的活动、长净羯磨又作「布萨陀」。是僧团每半月举行一次的露罪忏悔,长养善法的活动。解制羯磨又作「安居」,是僧团在每年雨季单行的集体共修活动。和敬行是出家梵行者所奉行的六种共同生活准则,又名「六和敬」:1.身和共住、2. 口和无诤、3意和同事、4.戒和同修、5.见和同解、6.利和同均。)

意指在家菩萨主要也是以「受近圆」为志愿。(「近圆」梵: upa -sampanna .: bsnyen par dzogs pa。亦即「近圆戒」、「具足戒」。藏语的意译为「受近圆」或「受具足」。「圆」指涅盘,具足戒是趋近涅盘之法,故称「近圆」。《南海寄归内法传》:「既受戒已,名邬波三钵那。邬波是近,三钵那是圆,谓涅盘也。今受大戒即是亲近涅盘。」)《大乘经庄严论》亦说:

出家之身具有无量功德,所以胜於守戒的在家菩萨。

出家不但在修持远离生死轮回的解脱受人称赞,就连以「波罗密多乘」及「密咒乘」修习「一切种智」亦赞叹出家之身是最为优胜。在三种律仪之中,出家律仪便是「别解脱律仪」所以我们应敬重圣教根本的「别解胜律仪」。

庚二修习什麽类型的道轨来灭除轮回:

此处分三点解释: ()三学的数量是确定。()三学的次第是确定。()三学的性质。

《亲友书》说:

没有什麽事情比尽力断除後有来得重要,即使我们的头颅或衣服突然着火,也可以置之不顾,不把火焰扑灭。

应以戒、定、慧证取无老无死、无穷无尽,远离地、水、火、风、日、月,寂静调伏的无垢涅盘境位。

意指应当修学珍贵的三学之道。

辛一三学的数量是确定:

「三学数量是确定」又分三点解释: ()调心次第是确定。()果报是确定。()所断的对象是确定。

()调心次第是确定:

「戒学」能令「散乱心」不散乱。「定学」或「心学」能令「不定心」安定。「慧学」能令「未解脱心」解脱。所以,「三学」(: trisiksa,藏: bslab pa sum。又作「曾上三学」)能令瑜伽师的一切所作达至究竟圆满。

(「戒学」又作增上戒学。梵:hisilasiksa。藏: lhag pa’i tshul khrims kyi bslab pa。「定学」又作增上定学、增上心学。梵: adhisamadhisiksa, adhicittasiksa。藏: lhag pa’i ting nge’ dzingyi bslab palhag pa’i sems gyi bslab pa。「慧学」又作增上慧学。梵: adhiprajnasiksa。藏: lhag pa’i shes rab kyi bslab pa。戒学能修善并防止身、口、意作恶。定学内摄令心意、断除妄念,引入圣道。慧学能通达本性,断除烦恼,证悟实相。佛教的实践纲领便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菩萨地持经》有说以六度配三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波罗蜜为戒学,静虑波罗蜜为定学,般若波罗蜜为慧学。三学是佛道的命根,尽摄八万四千法门,故论主宗喀巴大士教诫行者当精勤修学。)

()果报是确定:

不毁坏戒律的果报便是受生於欲界两种善趣(人趣及欲界天趣),毁坏戒律的果报则是堕落恶趣。「心学」的果报便是受生於上界两种善趣(色界天趣及无色界天趣)。「慧学」的果报便是解脱。

总之,「三学」的果报是有「增上生」(人、天善趣)和「决定胜」(解脱、一切种智)两种。而前者(增上生)又分为上界善趣(色、无色二界)及下界善趣(欲界)两类,所以能达成这两者的学处是有三种。前两种数量是《本地分》所说。(增上生的欲界善趣须要「戒学」。色、无色二趣更要加修「定学」。决定胜的解脱或成佛则要圆修戒、定、意三学。)

()所断的对象是确定。

先贤大德们有就所断除的烦恼乃有:破坏烦恼、降伏烦恼现行、尽断烦恼的种子三种,从而确定共有三种学处。

辛二三学的次第是确定:

《本地方》引用《梵问经》(: Arya-brahma-pariprccha nama-mahayana-sutra) 的经文来证明三学的先後次第:

戒是坚固根本。

定是爱乐心寂静。

慧是取圣见而舍恶见。

在三者之中「戒」是根本,盖因其余两者皆是由「戒」而生。第二者「定」是依仗戒律,心乐入定。第三者「慧」是依「定」远离恶见,成就圣见,如实得见真实。

辛三三学的性质:

「三学的性质」就像《梵问经》所说:

戒律共有六支。

禅定是四乐住。(又作「四心住」。)

恒当清净的智慧便是四者各四行。(即是四谛的十六种行相。)

「戒学」共有「六支」

(1) 具有清净戒律。

(2) 守护别解脱戒律。

这两支是说明达至解脱的清净戒律。

(3) 轨则。

(4) 所行。(指比丘不应前往的五处地方)

这两支是说明无可讥毁的清净戒律。

(5) 对於最微小的罪行亦会畏惧。

这一支是说明未受破损的清净戒律。

(6) 正确受学根本学处。

这一支是说明没有颠倒错谬的清净戒律。

心的「四住(四乐住)是指「四静虑(catvaridhyana。藏: bsam gtan bzhi),意指「心学」是心能「现法乐住」,所以称为「」。

四者」是指「四谛」。「各四行」是指「四谛」各自的「四种行相」。「十六行相」(: sodasanityadi。藏: mi rtag sogs bcu drug) 即是:

(1).苦谛四行相(: catvari duhkhasakara。藏:sdug bdengyi rnam pa bzhi )—

无常(: anitya。藏: mi rtag pa’i rnam pa)

(: duhkha。藏:sdug bsngal ba’i rnam pa)

(: sunya。藏: stong pa’i rnam)

无我(: anatmaka。藏: bdag med pa’i rnam pa)

(2).集谛四行相(: catvari samvrittisat yaguna。藏: kun‘byung bden pa’i khyad chos bzhi)—

(: hetuh。藏: rgyu)

(: samudayah。藏: kun ’byung)

(: prabhavah。藏: rab skyes)

(: pratyayah。藏: skyen)

(3).灭谛四行相(: catvari nirodhsatyag una。藏: ’gogbden gyl khyad chos bzhi )—

(: nirodha。藏: ’gog pa)

(santa。藏: zhi ba)

(: pranita。藏: gya nom pa)

(: nihsarana。藏:nges’byung)

(4).道谛四行相(: catvari margasatyavi sesa。藏: lam bden gyi khyad chos bzhi)—

(marga。藏: lam)

(: nyaya。藏: rigs pa)

(: pratipad。藏: sgrub pa)

(: nairyanika。藏: nges’byin)

「慧学」便是通达这十六种行相。

假如此处只是解释「中士道」,那就必须详细解释三学。但由於不是这样,所以「心学」及「慧学」(止、观)会在「上士道」之中解释。於此不赘。

现在使要简略地解说「戒学」的道理。我们最初先要屡屡思维戒律的利益,令自己衷心喜爱戒律。《大般涅盘经》所说:

戒律是通向一切善法的阶梯。戒律是根基,就像大地是各种树木等植物的根基。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前导,就像商主(古时出海营商的商队首领)是所有商人的前导。戒律是一切教法的胜幢,就像帝释天竖立的胜幢(梵:dhvaja。藏: rGyal-mtshan。音译为驮缚若。又作计都,梵:ketu。是代表王权的旗帜。亦有依形状区分,形如圆桶者为幢,扁平状者为幡)。戒律能断除一切罪恶及恶趣的道路。戒律犹如能治疗一切罪恶顽疾的药树(又作药王树。草木有可以治病者,称为药草、药树。疗效最殊胜者,称为药王。若人立於树前,其五脏六俯等,悉见分明。《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说:「为诸众生而作依止,治诸疾病如药树王。」)。戒律是三有险途路上的贮粮。戒律是摧毁烦恼仇敌的兵器。戒律是能除烦恼毒蛇的神咒。戒律是度越罪恶河流的桥梁。

怙主龙树亦说:

戒律是一切功德的依处。犹如「情世间」和「器世界」依仗大地。

《妙臂请问续》说:

就像一切庄稼依仗土地而无灾害地成长,殊胜白法也是依仗戒律与及悲水的灌溉而成长。

我们应该依照以上引录的经论来思维守护戒律的利益。假如受戒而不护戒,後果便会非常严重。《苾刍珍爱经》(梵:Bhiksu-prareju-sutra):

戒律能令某些人快乐。戒律能令某些人痛苦。具戒者能得安乐,破戒者则会受苦。

意指受持学处(戒律)既有其益处,亦有其不利之处。所以,我们也要慎思不守戒律的害处,从而对学处生起极大的敬重心。

「堕罪」是有四种因素: ( 1 )无知、(2) 放逸、(3)不敬、(4) 烦恼炽盛。(此处是说造成犯戒的四种因素,又名「生堕四因」。「堕」,梵: prayascittika。 藏: ltung ba。又作『堕罪」,是比丘、比丘尼所受持的具足戒之一。又作贝逸提、波罗逸尼柯、波逸提伽、波质底迦。意译堕、令堕、能烧热、应对治、应忏悔。若染犯这类过失可由忏悔而侮清净,若不忏悔便会堕入恶趣。「堕」又分为舍堕、单堕两种。须要舍弃财物而忏悔的堕罪,称为「舍堕」。单对别人忏悔即可清净的堕罪,称为「单堕」。)

对治「无知」的方法便是要听闻和认识各种学处。

对治「放逸」的方法便是要修学:绝不忘失取舍的「正念」。能随时观察身、语、意三门,了知所为是错抑对的「正知」。依自己或正法的力量,羞耻作恶的「惭」。害怕别人讥毁,羞耻作恶的「愧」,与及害怕恶行异熟果报的「恐惧」。

对治「不敬」的方法便是敬重大师(佛陀),敬重大师所制定的规矩,敬重我们的同修。

对治「烦恼炽盛」的方法便是要反观自心,发现哪一种烦恼强盛,便要积极修习对治之法。

假如不是这样地努力修习,对於佛所制的规矩轻率放纵,以为违越佛制只是轻微的罪过,未来就只会受苦。所以《律分别》说:

假如对大悲大师的教法产生轻率之心而略加违犯,便会被苦的势力控制,就像有人因拆掉一个细小的竹篱笆而失去整个芒果林一般。现世虽有少数违反国王圣旨的人未受到刑罚,但是,无理违越能仁教令的人,必会像医那跋多罗龙王一样,堕於旁生道。

(: Elapattra。又称伊罗钵多罗龙王。医那是树名,跋多罗,意即「叶」。故又作医罗叶龙王。这位龙王前身为比丘时,曾因为折断阻碍门户的医罗树枝叶,死後受生为龙王之身,头上生有医罗树,此树枝叶每逢被风吹动,龙王便会产生痛苦。)

所以,必须尽力不染犯过失和堕罪。假如染犯过失和堕罪,则应依佛所教,励力忏悔还净,切勿掉以轻心,毫不理会。《梵问经》说:

应依止学处,一心奉行,宁舍性命也不可毁坏或舍弃。要永远精勤护持,依戒而行。

又应依照佛陀在《成就真实屍罗经》(: Sila-samyukta- sutra)所说的道理,守护戒律,即使要舍弃性命也是在所不惜:

比丘们,宁舍性命而死,也不可以失坏戒律。为什麽呢?因为舍命而死也不过是令今生的寿命终结,但是,失坏戒律却会在千万生中,失去自己的种性(暇满人身)和安乐,长时处於堕落之境。

应思维「若我不能像这样不惜一切地守护戒律,即使把须发剃除,身上披着坏色衣也没有意义可言。」(「坏色衣」是避用青、黄、赤、白、黑等五种正色,而用木兰等染坏的不正色布片缝成的法衣。)《三摩地王经》说:

出家而进入佛陀的圣教後,假如仍然从事恶业,贪着牛象车乘、把钱财粮谷视如命根。这种全不努力修学的人,为什麽要剃头呢?

假如我们的戒足不能站稳,不仅无法成功逃出有为(三界的别名)生死轮回到达解脱都城,还会重返生死流转,被痛苦侵迫。佛陀在《三摩地王经》曾以譬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若有人被盗贼袭击,便会为活命而逃跑。假如他要逃命时双足没法走动,便会被盗贼擒服。同样,损坏戒律的愚人,虽然希望脱离有为,但是由於损坏戒律,所以不能逃出,而被老、病、死所摧毁。

所以,同经又说:

我为穿着在家衣服者所说的学处。那时的比丘就是这些学处没有。

佛陀是说,在比丘僧众也不能圆满守持他为在家众所说的五种根本学处(五戒)时,若能勤修这些学处,其果报便会更大。所以应当尽力护戒。同经还说:

即使有人在一千万劫之中,怀着清净心,以种种饮食、伞盖、幡幢、灯鬘(排列成行的明灯)来供养百千亿数的佛陀。但是,他的福德远及不上有人在正法衰微,善逝圣教濒临灭亡时,於一昼夜之中修持一种学处。

又如果我们认为即使染犯堕罪,之後忏悔就行。但是,若没有避免日後再犯的防护心而继续违犯堕罪,就好像在吃下毒物时告诉自己必定有解药可服。正如《弥勒狮子吼经》(梵:Arya-maitreya-mula-simha-nada-namamahayana-sutra) 所说:

慈氏,在末法时期的最後五百年间,某些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会宣称忏悔罪过能把罪业完全消除。他们在发露堕罪时会这样说。「日後再染犯这种罪恶时,我必定会忏悔。」可是,他们并没有防止自己再次造罪。我告诉你们,这些人所造的「死」业。

所谓「死」是什麽意思呢?这就好像服毒的人,这些人在死後时便会颠倒堕落恶趣。

同经又说:

慈氏,我在毗奈耶圣教所说的「毒」,便是违越我所制定的根本学处。所以切莫食用这种毒。

不但受持「别解脱律仪」的人要这样地守护戒律,就是修持密咒乘者也要这样地守护戒律。如《妙臂请问续》说:

我薄伽梵所说清净别解脱戒的一切律仪之中,在家咒师除了外相及仪轨之外,其余一切皆应修持。

意指除了出家相(如此丘的三衣)、羯磨仪轨和一些遮罪之外,在家密咒行者尚且必须遵从律典而行,出家咒师就不用多说了。戒律亦是修持密咒乘的根本。《妙臂请问续》说:

戒律是密咒乘的根本首要,再加上精进、安忍、信佛、菩提心、真言密咒、远离懈怠,便会像君王拥有七宝(轮王七宝),能如愿调伏一切众生。咒师若要调伏罪恶,便要具备这七种条件。

《文殊师利根本续》(: Arya-manjusri-mula-tantra)亦说:

如果持诵真言者毁坏戒律,就不会获得无上悉地,也不会获得中品悉地和下品悉地。大师能仁从没有说过毁坏戒律仍能成就续道。破戒不是前往涅盘都城者的处境或目标。这种恶人如何会有续道成就?这种坏戒的人如何会有善趣安乐?他们既不能获得增上生,亦不能获得殊胜乐,更遑论获得薄伽梵所说的密咒证悟。

(悉地,梵: siddhi。藏: grub-pa。意译成就。常指由修持密咒而获得的三品成就。一般而言,无上悉地便是成佛。中品悉地是分为地行、眼药等八种成就。下品悉地是成就息灾、增益、怀爱、降伏四种事业。)

康垄巴曾说:

在发生饥荒时,任何事情也会与谷麦扯上关系。同样,一切正法修持也是围绕着戒律进行,所以必须精勤持戒。不思业果的人是不会成就清净戒律的,因此思维业果是不共要诀。

霞惹瓦说:

总之,一切祸福皆是依于正法。若依循正法毗奈耶的说话,你们便会具足自信、内心清净、始终如一,坚定稳重,不必兜兜转转。

格西仲敦巴说:

有一类人认为依止戒律便要舍弃密咒修行。有一类人则认为依止密咒便要舍弃戒律。只有我的上师阿底峡的教规才能以戒律为密咒的助伴,以密咒为戒律的助伴。

大尊主(阿底峡尊者)亦说:

我在印度的时候,凡有重大的事情或突发事件,便会召集受持三藏的法师来确定三藏有否禁止这些事情,又或是否符合三藏所说,透过这种方式来达成结论。除此以外,我们这些来自超戒寺的人,还要查证菩萨行有否禁止这些事情,两者是否有冲突,然而只有受持律典的人才能作出最终的决定。

内邬嗉巴对於这种守持清净戒律的道理,曾这样说:

现在,只有这种与烦恼对抗的内心角力是最重要。不与烦恼对抗,戒律便不能清净。若不能成就降伏烦恼的「定学」和断除烦恼的「慧学」,就会像佛陀所说,必须继续流转生死。

所以,就像前文所说,当我们认识烦恼、思维烦恼的过患、远离烦恼的利益,以正念、正知的矛枪,屡屡戳刺刚冒出来的烦恼。

还有,我们必须把心中刚生起的烦恼视为敌人,对它发动攻击。否则,在烦恼最初生起时听之任之,并以非理作意来滋养它,我们便无法战胜它,最後唯有任由烦恼鱼肉。

即使我们这样努力仍不能遮止烦恼生起,但是也不能任由它们延续下去,必须像在水中写画而非在石上刻字一般,令它们随起随灭。但是,从事与正法有关的事情则应相反。如《亲友书》所说:

须知我们的心是可以像在水中、泥土或石土绘共中士道画一般。烦恼生起时,则以前者为佳,若爱乐正法则以後者为胜。

《入菩萨行论》(不放逸品)亦说:

我要牢牢记着这些烦恼,仇恨它们,和它们作战。因为只有这种与烦恼相类似的心态,才能够消灭烦恼。我宁愿被人焚烧、杀害,被人砍掉头颅,但是也不可以对烦恼仇敌卑躬屈膝。

格西朴穹瓦亦说:

就算我被压在烦恼之下,也要咬紧牙关。

博朵瓦闻言亦说:

若你能够这样做,便能即时把烦恼断除。

寻常的敌人被击退後,便会避居他方,养精蓄锐,然後回来复仇。但烦恼可不会这样,当我们把心中的烦恼完全驱逐外出後,它们可不会匿藏在其他国家,也不会回来报复。可是,我们由於缺乏精进,所以不能战胜烦恼。

《入菩萨行论》(不放逸品):

普通的敌人虽被驱逐出境,但是仍会盘据其他地方,休养生息,然後回来寻仇。但是烦恼仇敌却不会这样。当烦恼若被慧眼看破,并从我的心中清除驱出後,还有什麽地方可去?还能重整旗鼓,向我作出反击吗?可是我们心力软弱,毫不精进。

涅绒巴(: bsNyug rum pa):

当烦恼生起时不应懈怠,要立即以对治法来把它遣除。即使未能遣除亦不必耿耿于怀,应立即陈设曼陀罗及其他供品,向上师本尊供养启请,然後专缘烦恼,念诵忿怒本尊真言,把烦恼消灭。

朗日塘巴(: Glang ri thang pa):

即使转换座处,又或只是转动头颈也可以令烦恼消失。

由此可见他与烦恼斗争的情况。又应像阿兰若师所说:

除了昼夜观察自心之外,还有什麽事情要做呢?

若能依此而行,烦恼便会消失无踪。传说大尊主(阿底峡尊者)在一日之中不论遇见某人多少次也会这样问他:

有没有生起善心啊?

断除烦恼的方法如下:在六种根本烦恼之中,以「痴」(: moha。藏: gti mug) 的罪最为重大,亦最难远离,而且是其他一切烦恼的依处。所以,对治「痴」的方法是要多修「缘起」令我们能通晓生死轮回的流转和还灭。若能惯常串习「五染污见」(坏聚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边见、邪见)等恶见便不会生起。

「嗔」(: krodha. 藏:zhe sdang)能引致现世和後世之苦,能断各种善根。如《入菩萨行论》所说:

没有罪恶能像「嗔」一样。

所以,绝不可以让「嗔」有机会生起,必须尽一切努力修习安忍。若「嗔」不生起,即使在现世也会非常安乐。《入菩萨行论》说:

能坚毅不退把「嗔」摧毁的人,在现世和後世也会安乐。「贪」(梵:raga. 藏:’dod chags)或「贪爱」能令先前所造集的一切善业和不善业的力量逐渐增强,从而产生生死轮回。「欲界」的有情,由於对「欲尘」的「触」而产生「受」从而生起「贪爱」所以,应多修习内外不悦意(内身外境的不可爱性),与及贪着欲尘的过患,以此降伏贪欲。大阿闍黎世亲说:

鹿、象、飞蛾、鱼、蜜蜂这五种有情均被五欲尘所损害。假如一种欲尘便可以杀害其中一者,那它们为何不能杀害时常耽着五欲尘的人呢?

由於对「利、誉、称、乐」四事的贪爱,与及对相反四事(衰损、毁誉、讥讽、痛苦)的憎恶是易生难除,所以必须努力对治,总应修习生死轮回的过患,别应修习「念死」以此把世间八法的泥诸断除。

「慢」(: mana。藏: nga rgyal) 是现世修道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且是令後世生为奴仆等身份的因,所以必须断除。断除的方法,便是像《亲友书》所说:

应屡屡思维:我不能超越老、病、死、爱别离,自作「业」而自受「果」。必须以对治法来降伏骄慢。

当我们对四谛、三宝、业果已取得定解时,便不会生起「疑」烦恼(梵:vicikitsa。藏:the tshom)

(梵:middha。藏:gnyid)、昏沉(梵:styana。藏:rmugs pa)、掉举(梵: auddhataya。藏:rgod pa)、懈怠(梵: kausidya。藏:le lo)、放逸(梵:pramada。藏:bag med pa)、无惭(梵:ahrikya。藏:ngo tsha med pa)、无愧(梵:anapatrapya。藏:khrel med pa)、忘念(梵:musitasmrtita。藏:brjed nges pa。又作「失念」)、不正知(梵:asamprajanlya。藏:shes bzhin ma yin pa)等种种「随烦恼」极易生起,障碍我们修习各类善法。所以,必须知道它们的过患,以各种烦恼的正对治法,不断把它们削弱。它们的过患就像《亲友书》所说:

须知:掉悔、嗔恚、昏沉睡眠、贪欲、疑惑等「五盖」,是能劫夺善法财的盗贼。

(五盖,梵:panca-nivarana。藏:sgrib pa Inga。「盖」即是覆盖或障盖。指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的五种烦恼:1,贪欲盖。梵:kamacchanda。藏:’dod pa la’dun pa,执着贪爱五欲尘境,永无厌足,障覆心性。2,嗔恚盖,梵: vyapada。藏:gnod sems,于不悦意境心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3,昏眠盖,梵: styana-middha。藏:rmugs pa dang gnyid。又作睡眠盖。昏沉与睡眠能令心性混沌迟钝。4,掉举恶作盖,梵:auddhatya-kaukrtya。藏:rgod pa dang ’gyod pa,又作掉戏盖、调戏盖、掉悔盖。心境兴奋躁动-「掉举」或懊悔所作之事-「悔」,均会盖覆心性。5,疑盖,梵:vicikitsa。藏:the tshom。犹豫不决能覆心性。)

《劝发增上意乐经》对於它们的过失已作详细说明:

喜爱睡眠和昏沉的人,会大大增加体内出现痰患、风病、胆疾的机会,令大界混乱不调。喜爱睡眠和昏沉的人,残食会积滞在腹中,令肠胃不洁净,身体沉重,面色不健康,甚至连说话也会不清不楚。

同经又说:

喜爱睡眠和昏沉的人会变得愚痴蒙昧,丧失求法意欲。这些无知幼稚的人,一切功德皆会退失,一切善法皆会退转,并会堕入黑暗(三恶趣)之中。

《正法念住经》说:

懈怠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人们只要怀有一念懈怠,便会完全丧失修行。

《法集要颂经》说:

行为放逸者乃是令自心堕落的愚童。智者则像精明的商人谨慎守护财富。

《本生鬘》说:

天子,宁可衣衫褴褛,手持瓦钵,进入仇敌家中,也不可不顾羞耻,作违背正法的事情。

《亲友书》说:

大王,于身、语、意三门的正念住,乃是善逝(诸佛)所履的唯一道路。故应励力任持正念,失正念便会毁坏一切善法。

《入菩萨行论》(护正知品)说:

即使多闻,有信心,而且精进勤修,可是由於缺乏正知的过失,终会被堕罪所污染。

所以,就算我们未能断除各种「烦恼」和「随烦恼」但是现在便要把它们视为大敌,切勿让它们增强,也不可以姑息。必须努力运用对治法来降伏烦恼,若能办到,那我们所受的戒律即能完全清净。大尊主(阿底峡尊者)的弟子吉祥阿兰若师曾对内邬素巴说:

智燃(藏:Ye shes’bar),假如日後有人问你的弟子是修持什麽的心要教授?他们会回答是要成就神通或见本尊。但是他们的答案应是要对业果逐渐肯定,从而能够清净守持所受持的戒律。

由此可知:「由修习而得的成就」的意思是指「无明」等烦恼逐渐减轻。

当我们跟只会引生现世罪恶痛苦和後世罪恶痛苦的事情战斗时,就像人们和其他人战斗时一样,拼命忍受各种痛苦。到回来後,便会对别人展露身上的伤疤,洋洋得意地说:「这就是当时留下的! 」所以,我们在精进破除烦恼时,虽然历尽艰辛也是合道理的。《入菩萨行论》(不放逸品)说:

为了微不足道的利益而被敌人打伤的疤痕,我们尚且会把它视如配载在身上的勳章。现在我正为了极大的利益而精进,又怎会为受苦而担心。

若我们能这样战胜烦恼,实足以称为真正的勇士,因为与平常的敌人战斗跟斩杀死屍分别不太,即使我们没有把他们杀害,他们也会自然死掉。《入菩萨行论》(安忍品):

他们无视任何痛苦,努力战胜嗔恚等敌人,能这样才算是英雄,其他只不过是砍杀死屍的人罢了。

所以同论《精进品》又说:

身在烦恼群聚之中,必须千般忍耐。要像狮子处於狐群之中,绝不会被烦恼狐群侵损。

因此,切莫被「道」的违品(与「道」相反的便是烦恼)损害,必须战胜它们。

共中士道次第至此说毕。










相關文章: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双运法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修习成就之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所有差别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一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二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三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四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五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六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七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八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毗钵舍那法 依止资粮九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奢摩他法 修已成就奢摩他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奢摩他法 依止资粮修奢摩他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学奢摩他法 修止资粮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次第决定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理须双修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止观自性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显示此二摄一切定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修习止观之利益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别学後二波罗密多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四摄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般若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静虑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精进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安忍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持戒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习布施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学菩萨行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仪轨受法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发心之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修菩提心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发菩提心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士道 入大乘门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除邪分别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意乐之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十二缘起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思维集谛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思维苦谛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中士道 希求解脱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下士道 意乐之量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下士道 深信业果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下士道 皈依三宝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下士道 三恶趣苦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共下士道 念死无常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暇满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修习轨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亲近善士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完结轨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讲说轨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道前基础 听闻轨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正宗分 教授殊胜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正宗分 造者殊胜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序分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前言

上一篇(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 回目錄 下一篇(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雪歌仁波切 讲授 张福成老师 译
大圆满龙钦心滴课诵实修
普巴金刚传承
摄类学
60天单骑入西藏《转山》

赞助网站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華梵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佛教學系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自由電子新聞網-民國90年3月13日
藏傳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同大學教育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