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太歲除障‧蓮師財神法會 ★白玉顯密金剛法輪學會5月 至7月法 訊 貝瑪里沙仁波切台南八大黑嚕嘎灌頂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梁皇忏」初探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16 21:18:13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1/16 21:06:22   编辑部 报导

「梁皇忏」初探

 

p. 177

提要:

「梁皇忏」,正式名称为〈慈悲道场忏法〉。因为传说是梁武帝制作的,所以名为「梁皇忏」。不过学界对这种说法,大多是采取保留的态度。

以往对於「梁皇忏」的研究,是侧重於文献方面。在这方面的资料,虽然少却不足以证明「梁皇忏」并非梁武帝时所作。同时,以往对於「梁皇忏」的忏文内容方面,并未重视。经过分析发现,「梁皇忏」与梁武帝〈断酒肉文〉中的「忏悔食肉法」有关。此外,在内容与形式上,其与「净住子」及南朝其他忏法风格相近。同时忏文中所强调「神明不灭」的观念,与梁武帝奉佛特色一致。这些特色,说明了「梁皇忏」是梁武帝制作的传说之可能性极高。

关键词:1.梁武帝 2.梁皇忏 3.慈悲 4.忏法 5.断酒肉文



p. 178

「梁皇忏」初探

纲 要:

一、前言

二、既有研究成果之分析与检讨

三、文献资料分析

  (一)《广弘明集》等收录忏文的文献

  (二)道教「九幽忏」

  (三)日僧圆珍的目录

  (四)高丽藏

  (五)小结

四、「梁皇忏」之内容分析与比对

  (一)忏法名称与制忏因缘

  (二)礼忏对象

  (三)礼忏形式

  (四)所引经名

  (五)与梁武帝奉佛特色比对

  (六)与〈断酒肉文〉比对

  (七)小结

五、结论

一、前言

〈慈悲道场忏法〉[1],即一般佛教徒所熟悉的「梁皇宝忏」(後面皆简称「梁皇忏」),坊间流通的版本常题为「金山御制梁皇宝忏」。「梁皇忏」是目前仍常在道场中举行的一种忏法。据「梁皇忏」前面的〈慈悲道场忏法传〉[2]指出,该忏是梁武帝为超度已故皇后郗氏,

p. 179

延请当时的高僧制作而成的。但是,该传文提出的说法,可资佐证的史料不足,所以学界对其真实性,多采保留的态度,或是否定传文的真实性;或主张「梁皇忏」全篇为後代人所制,伪托梁武帝所作。

依文献资料查考,「梁武帝忏」、「慈悲道场忏」的名称,最早是出现在日本僧人圆珍自中国携回的经典目录中。此外,也有学者说,唐玄宗末年即已出现的道教忏法〈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3](後面皆简称「九幽忏」),是模仿「梁皇忏」而成的。这二点,说明「梁皇忏」的制作年代,最晚是在唐代。而「梁皇忏」的刊本,最早是出现在南宋末年的高丽大藏经中,高丽大藏经是现存最早的大藏经之一。

另外,就「梁皇忏」的内容分析,发现其适用对象应是以出家人为主的。而所要忏悔的内容,则是饮酒、食肉、在僧中的种种违犯与不孝等。此外,其内容与形式与南齐萧子良的〈净住子净行法门〉[4](按该文是一篇以布萨为名而又具备忏法形式的仪文[5],据唐代释道宣说该文着於齐永明八年,即西元490年。後面皆简称「净住子」)及南朝其他忏法近似。这几项特色,说明「梁皇忏」的制作,与梁武帝的关系密切,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取对文献资料及忏文内容的分析与比对。在进行步骤上,首先介绍与评析学界的看法,其次是从文献上,分析「梁皇忏」的出现的年代。而後,分析「梁皇忏」的内容、并与南朝其他忏法比对,以及与梁武帝奉佛的特色和其〈断酒肉文〉比对分析,最後综合前面的分析研判做一结论。

二、既有研究成果之分析与检讨

目前对有关「梁皇忏」是否为梁武帝时制作的问题,其看法主要有不确定、否定与肯定三种。为方便明了,笔者依序举出各自说法如下:

(一)不确定

盐入良道-〈文宣王萧子良の「净住子净行法门」

p. 180

について?〉[6]、〈忏法の成立と智顗の立场〉[7]〈中国佛教仪礼における忏悔の受容过程〉[8]:

1.肯定「梁皇忏」与「净住子」的相似性,但不能肯定其为梁武帝所作。

2.提到吉冈义丰的《道教と佛教》第一章〈施饿鬼思想の中国的容受〉,指出道教的「九幽忏」十卷是模仿「梁皇忏」所成的。「九幽忏」在唐玄宗末年以前即已存在。

鎌田茂雄-《中国佛教史》第3册:

「…天监四年(505年)…被後世称为『梁皇忏』的佛教礼仪原型书籍,可能就是此时所编辑。…」[9]

(二)否定:

释印顺-〈中国佛教琐谈〉

「《茶香室丛钞》说:梁皇忏是梁代诸名僧,删改齐竟陵王的〈净行法门〉而成。元代妙觉智等『重加校订审核』,成为现行的〈梁皇忏〉-〈慈悲道场忏法〉。可以推定,这是元代所编,假借梁武帝的名字来推行的。」[10]

(三)肯定:

周叔迦-《法苑谈丛》:

「现在所通行的有〈梁皇忏〉、〈万佛名忏〉和唐知玄所撰〈水忏〉。梁武帝撰集〈慈悲道场忏法〉,原因是当时僧侣食肉,梁武帝召集京邑大德法师,进行辩论,根据《涅盘经》、《楞伽经》等,制断食肉,并令诸僧七日忏悔(见广弘明集)。所以这忏法叫做〈慈悲道场忏法〉。世俗讹传此忏是梁武帝令宝志禅师纂辑,以度王后堕於蟒身之厄。

p. 181

这是宋人附会之谈,不可置信。」[11]

林子青-〈忏法〉:

「忏法盛行於南北朝的齐、梁时代。元智松柏庭述〈梁皇忏法〉的起源及其意义说:『…南朝齐武帝永明间(483~493),文宣王萧子良撰〈净住子〉二十卷,分净行法为三十门,未即流通,即罹变故梁天监时(502~519),具德高僧删去繁芜,撮其枢要,采摭诸经妙语,改集十卷悔文…由萧梁武帝之创修,俗称〈梁皇忏法〉』」[12]

释圣严-〈论经忏佛事及其利弊得失〉:

「中国佛教之有荐亡法会,有史可考的,则起於梁武帝萧衍,最有名的〈梁皇宝忏〉及〈水陆法会〉,都是梁武帝时代的产物。」[13]

上述的看法中,释圣严的〈论经忏佛事及其利弊得失〉文章是在民国49年写的,且并非以考证为目的,所以其看法仅供参考。林子青的〈忏法〉一文,是比较传统的看法。周叔迦《法苑谈丛》的见解,与笔者看法相似,可惜未能见到其所依据的资料与论证过程。二位日本学者的研究,比较偏重於比对南北朝当时的忏法,资料相当丰富细密。

综观以上见解,都有其独到之处,唯都未对忏文本身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笔者的研究,将考察史料文献,比对相关忏法,并就忏法内容进行分析。

三、文献资料分析

(一)《广弘明集》等收录忏文的文献

现存南朝以迄隋代的忏法,主要是收录在《广弘明集》中,共计有20余种[14]。

p. 182

其中,梁武帝所做的忏法,计有〈摩诃般若忏文〉与〈金刚般若忏文〉二种。

梁武帝的〈摩诃般若忏文〉与〈金刚般若忏文〉二篇忏文,字数都约三百余字,其文中都有「今谨於某处,建如干僧、如干日、…忏」的句子,说明该二篇忏文,应是类似序文的性质。真正使用「於某处,建如干僧、如干日…」这样规模的忏礼仪文,应该更详细才是。

此外,梁简文帝有一篇名为〈谢敕为建涅盘忏启〉[15]的文章,该文是感谢梁武帝为其启建「涅盘忏」,但在《广弘明集》中却没有收录梁武帝的「涅盘忏」文。

上述这二种情形,说明现存的相关文献,并未完整的载录有关的仪文。所以,「梁皇忏」虽然在当时相关文献中未见载录,并不表示当时没有这个忏法。同时,由〈摩诃般若忏文〉与〈金刚般若忏文〉中所记的「於某处,建如干僧、如干日…忏」推断,应该也有符合这样规模的忏礼仪文才是,而现存的「梁皇忏」便是一篇符合这样规模的忏文。

(二)道教「九幽忏」

根据盐入良道〈文宣王萧子良の「净住子净行法门」について〉文中所述,日本学者吉冈义丰[16],在其《道教と佛教第一》,〈施饿鬼思想の中国的受容〉文中。比对「梁皇忏」与道教的「九幽忏」,认为「九幽忏」是模仿「梁皇忏」而成的。

由於笔者未能找到吉冈义丰的原文,所以不能确定此一说法。如果吉冈义丰所说无误,以道教「九幽忏」在唐玄宗(712~755)晚年以前就存在的话,则「梁皇忏」

p. 183

的制作年代,应不晚於西元755年。

(三)日僧圆珍的目录

正式的文献资料中,〈慈悲道场忏法〉-「梁皇忏」的名称,最早是出现在唐宣宗,大中12年,西元858年间,日僧圆珍入唐求法携回经典的目录-〈日本比丘圆珍入唐求法目录〉中。在该目录里,有一条为「梁武帝忏六卷」[17]的记载。

後来,圆珍所携回的经典,又经进一步整理成〈智证大师请来目录〉。其中,原本的「梁武帝忏」改为「慈悲道场忏」六卷,其下则以较小字体注明「梁武帝忏」[18]。

目前,我们看不到圆珍所携回的版本,所以无法确认其是否即现存版本的「梁皇忏」。不过,由现存十卷本的「梁皇忏」与六卷本的「梁武帝忏」,同名为「慈悲道场忏」来看,极可能就是相同的忏文。而卷数上的差异,可能是因为抄录的纸长不同之故。

(四)高丽藏

笔者所依据的版本,是日本的《大正新修大藏经》的「梁皇忏」,这个版本的底本,是在西元1251年9月完成,续雕本《高丽大藏经》[19]中的「梁皇忏」。这是「梁皇忏」最早出现的版本。

(五)小结

依文献资料查考,「梁武帝忏」、「慈悲道场忏」的名称,最早是出现在日本僧人圆珍自中国携回的经典目录中。此外,也有学者说,唐玄宗末年即已出现的道教忏法「九幽忏」,是模仿「梁皇忏」而成的。这二点,说明「梁皇忏」的制作年代,最晚是在唐代。而「梁皇忏」的刊本,最早是出现在南宋末年的高丽大藏经中,高丽大藏经是现存最早的大藏经之一。



p. 184

这里要指出关於认为「梁皇忏」是「元代所编,假借梁武帝的名字来推行。」的说法,[20]按元朝已是1279年後的事,而西元858年间,日本僧人圆珍的目录就有「梁武帝忏」出现;而大正藏「梁皇忏」的底本-高丽藏再雕本,是开始於宋理宗端平3年,即西元1236年,到宋理宗淳佑11年,西元1251年9月完成。元代制作的说法,就版本年代来看,显然不符,因此,该说恐难以成立。

此外,认为释僧佑的《出三藏记集》未着录「梁皇忏」启建因缘[21],而认为「梁皇忏」不是梁武帝所制的看法。考梁武帝即位於502年,到549年崩,前後共48年。而释僧佑寂於518年,亦即梁武帝在位的第17年,制作「梁皇忏」的事,如果是在僧佑寂後的32年中发生,僧佑无法着录「梁皇忏」启建因缘,就是很正常的事。

四、「梁皇忏」内容之分析与比对

(一)忏法名称与制忏因缘

前面已经提过,「梁皇忏」原名为〈慈悲道场忏法〉。为何要取名为「慈悲道场」呢?在忏文前面即已说明:「立此『慈悲道场』四字,乃因梦感,弥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後劫,依事题名,弗敢移易…」[22]。这段文字显示该忏是因为制忏文者,作梦感应到「弥勒世尊」而立名「慈悲道场」。因为「弥勒」又称「慈氏」,梵文作Maitreya[23],「弥勒」是音译,「慈氏」是义译,取名「慈悲」应即是采用其义译的意思。又「梁皇忏」这种因作梦感应而订立忏法名称的方式,与南齐竟陵王的〈净住子〉相似[24]。



p. 185

「梁皇忏」除了是感应梦到「弥勒世尊」,并强调是「慈悲道场」,而忏文中礼拜诸佛时,都是先礼拜「弥勒佛」,其次才是「本师」与其他诸佛。由此可见「梁皇忏」非常重视「弥勒佛」与「慈悲」。重视「弥勒佛」与「慈悲」,是否有特别的意义呢?是否能由这个点找到一些关於「梁皇忏」的制作背景资料的线索呢?以下分别就忏文本身与相关文献资料方面来探讨:

A.忏文本身

在「梁皇忏」中,关於「弥勒佛」与「慈悲」的叙述并不多。

在「弥勒佛」方面,都是先礼拜「弥勒佛」,礼拜前还先称念「归依世间大慈悲父」[25]。此外在文中有一处是说「大慈普覆,如阿逸多」[26]。

对於「慈悲」的叙述方面,如引《三昧经》言:「诸佛心者,是大慈悲,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如箭入心…」[27],「又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归依处…慈悲之亲,重於血肉…」[28]

由上面所引述可知,「梁皇忏」中关於这二者的叙述不是很清楚。只知其「慈悲」与「弥勒佛」有关。所以有必要再进一步去了解唐代及其前面对於「慈悲」的定义。

B.相关文献

关於「慈悲」,在相关文献中,唐代道宣的《广弘明集.慈济篇》[29],应是资料最详尽的。该篇收录了一些有关於「慈悲」的文章,还有道宣自己的序文。其〈广弘明集慈济篇序〉中说:「若夫慈济之道,终古式遵,厚命之方,由来所重,故蠢蠢怀生、喁喁哨类,莫不重形爱命、增生恶死…况复蚕衣肉食…重口腹之快利…」,由其内容可知,

p. 186

其时的「慈济」或「慈悲」,指的相对於「杀生」与「肉食」的观念。

《广弘明集.慈济篇》中,收录有齐沈约的〈究竟慈悲论〉、梁周顒的〈与何胤书〉、梁武帝萧衍的〈断杀绝宗庙牺牲诏〉及〈断酒肉文〉,和北齐颜之推〈诫杀家训〉。[30]

这几篇文章,都是强调「慈悲」与「不食肉」,尤其是〈究竟慈悲论〉与〈断酒肉文〉,强烈的主张要做到「慈悲」就要「不食肉」[31]。

此外,在罗什所译的《弥勒大成佛经》中说:「当何名斯经…亦名「慈心不杀不食肉经」…亦名「弥勒成佛经」。」[32]

由此可知「梁皇忏」的名称与制忏因缘中,强调「弥勒佛」与「慈悲」,应与「不食肉」有关。

(二)礼忏对象

前面分析过忏名与制忏因缘,本节要分析「梁皇忏」的礼忏对象。「梁皇忏」的礼忏对象,笔者分为二部份来探讨。一是「能忏者」,是要探讨「梁皇忏」原来是设计给什麽样的对象礼忏的。一是「所忏者」,是要探讨「梁皇忏」礼拜的对象与忏悔的对象。

(1)能忏者

「能忏者」,是要探讨「梁皇忏」原本设计给什麽样的对象礼忏。笔者由忏文中「所引故事」与「奉为礼佛的对象」二个部份进行分析。

A.所引故事


p. 187

「梁皇忏」中引用的因果譬喻故事计有《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与《杂藏经》二经,《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有16个故事,《杂藏经》有12个故事,共计28个故事。其中引用《杂藏经》故事的部份,与礼忏者的身份有关,所以本节先就此一部份分析。

首先,比对「梁皇忏」所引《杂藏经》内容,和东晋法显译《佛说杂藏经》[33]的故事,可以明显看出两者仅有少数字句有差别,试举二例如下:

《佛说杂藏经》 「梁皇忏」所引《杂藏经》
复有一鬼,白目连言,大德!我腹极大如瓮,咽喉手脚,甚细如针,不得饮食,何因缘故,受如此苦?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聚落主,自恃豪贵,饮酒纵横,轻欺余人,夺其饮食,饥困众生,由是因缘,受如此罪。此是华报,地狱苦果,方在後也。[34] 复有一鬼,白目连言,我腹极大,咽喉如针,穷年卒岁,不得饮食,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聚落主,自恃豪贵,饮酒纵横,轻欺他人,夺其饮食,饥困一切,以是因缘,故获斯罪。此是华报,果在地狱。[35]
复有一鬼,问曰:我受此身,肩上长有铜瓶,满中净铜,手捉一杓,取自灌头,举体焦烂,如是受苦,无数无量,有何因缘,罪咎如此?目连答言:汝前身时,出家为道,典僧饮食,以一酥瓶,私着余处,有客道人来者,不与之,去已出酥,行与旧僧。此酥是招提僧物,一切有分,此人藏隐,虽与不等,由是缘故,受此罪分。[36] 复有一鬼,问目连言:我一生来,肩上有大铜瓶,盛满烊铜,以杓取之,还自灌头,痛苦难忍,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作寺维那,知大众事,有一瓶酥,藏在屏处,不依时行,待客去後,乃行旧住,酥是招提之物,一切有分,缘汝无道,悭惜众物,以是因缘,故获斯罪。汝今华报,果在地狱。[37]


p. 188

由其文句的相似,可以推知现存大正藏《佛说杂藏经》,应即是「梁皇忏」所引的《杂藏经》。在《佛说杂藏经》中有17个「饿鬼问目连」的故事,而「梁皇忏」则引用《杂藏经》12个故事,以下依《佛说杂藏经》的顺序,比对「梁皇忏」中引用《杂藏经》之故事:

顺序 故事人物身份 事  由 备注
1. 相师 相人吉凶,少实多虚… 未引
2. 天祠主 常教众生杀羊,以血祠天,汝自食肉。 未引
3. 婆罗门 恶邪不信罪福… 未引
4. 3 聚落主 聚落主 自恃豪贵,饮酒纵横,轻欺他人…  
5. 6 佛图主 佛图主 若有客僧来,汝便粗设麤供…  
6. 8 道人 沙弥子 众僧差做蜜浆,石密块大难消,以斧砍之,盗心噉一口 改身份名
7. 11 沙弥 沙弥 行果窳子到师所…偏心多与实长七枚(※盗众园中,果子七枚) 改内容,()内为「梁皇忏」所引文
8. 4 一般人 一般人 与众僧作饼,盗心取二番  
9. 市令 常以轻称小斗而与,重称大斗而取 未引
10. 1. 魁脍弟子 魁脍弟子 杀罪人时,汝常有欢喜心  
11. 调马/象师 象马难制,汝以铁针刺脚 未引
12. 国王夫人 更一夫人,王甚幸爱,常生妒心,伺欲危害 未引
13. 卜师 或时实语,或时妄语,迷惑人心 未引
14. 2. 一般人 一般人 汝前世时,常与他药,堕他儿胎。(※汝前世时,常与他药,令诸众生,命不全活) 改内容,()内为「梁皇忏」所引文
15. 一般人 常以罗网,掩捕鱼鸟 未引
16. 5. 一般人 一般人 婬犯外色,常畏人见  
17 7. 道人 维那 典僧饮食,以一酥瓶,私着余处,有客道人来者,不与之,去已出酥,行与旧僧。 改身份名
9 寺主   增出


p. 189

10. 寺主   增出
12. 三藏比丘   增出

上表的备注栏中为比对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梁皇忏」引《杂藏经》故事,共有8个故事未引用,2个故事的身份名称更改,又多出了3个故事内容。此外,在故事的顺序安排上,「梁皇忏」亦有很大的改变[38],上表中《杂藏经》的僧俗二众是参差的排序,但「梁皇忏」的排列就不然,为方便理解制作成简表如下:

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身份名称 魁脍弟子 一般人 聚落主 一般人 一般人 佛图主 维那 沙弥子 寺主 寺主 沙弥 三藏比丘
事由 饮酒              
备注 俗人   改名 改名 增出 增出   增出

由上表可以明显地看到「梁皇忏」,是由「俗人」到「僧人」的顺序来排列故事的。除此之外,《佛说杂藏经》中,非僧众身份的有13个,僧众身份的计有4个。而「梁皇忏」引用《杂藏经》中,非僧众身份的为5个,僧众身份的则有7个。「梁皇忏」不但将僧众的故事集中排列,并增加3个僧众身份的故事,还将易混淆的「道人」分别改名为「维那」与「沙弥」。

「梁皇忏」为何要增出3个僧众身份的故事,并将易混淆的「道人」分别改名为「维那」与「沙弥」,同时又将僧众的故事集中排列。笔者以为,将僧众的故事集中排列,乃至增加3个故事等的做法,应是要特别强调僧众身份的对象。而这7个属於僧众的故事,又都不是一般非僧众身份的人会犯的事项,说明这应是专为僧众身份者设计的礼忏法的缘故。

B.奉为礼佛的对象

「梁皇忏」中,每一段落的礼佛仪式前,几乎都会有一个要礼忏者奉为某某人礼佛的文句。由这段礼忏者代为礼佛的对象中,也可以找到部份有关礼忏者身份的资料。

p. 190

「梁皇忏」中,礼忏者奉为某人礼佛的文句,颇为一致,仅少数的几个字有出入。如下:

奉为国王、帝主、土地、人民、父母、师长、上中下座、善恶知识、诸天诸仙、护世四王、主善罚恶、守护持咒、五方龙王、龙神八部、广及十方、无穷无尽、含灵抱识、水陆空界、一切众生礼佛[39]

 

 

国王、帝主、土地、人民、父母、师长、上中下座、善恶知识、诸天诸仙、聪明正直、天地虚空、护世四王、主善罚恶、守护持咒、五方龙王、龙神八部、广及十方、无穷无尽、一切众生[40]

 

 

经生父母、历劫亲缘、和尚阿闍梨、同坛尊证、上中下座、信施檀越、善恶知识、诸天诸仙、护世四王、主善罚恶、守护持咒、五方龙王、龙神八部、广及十方、无穷无尽、一切众生[41]

 

国王、帝主、父母、师长、历劫亲缘、一切眷属、善恶知识、诸天诸仙、护世四王、主善罚恶、守护持咒、五方龙王、龙神八部、一切灵只、过去现在穷未来际、一切怨亲、及非怨亲、四生六道、一切众生[42],

此外,「梁皇忏」中还有一「仰愿」的形式,不过亦与「奉为礼佛」的形式相同,其「仰愿」的对象,顺序与「奉为礼佛」的一样,如下:

仰愿当今(旧云大梁皇帝)皇帝皇太子殿下又愿某甲等,所生父母、历劫亲缘p.931c又愿某甲等,和尚、阿闍梨、同学眷属、上中下座、一切知识p.931c又愿某甲等,出家、在俗,信施、檀越、善恶知识、各及眷属p.931c又愿某甲等,诸天诸仙、护世四王、聪明正直、天地虚空、

p. 191

 

主善罚恶、守护持咒、p.931c~932a

 

五方龙王、龙神八部、幽显灵只、各及眷属p.932a又愿某甲等,十方一切怨亲、及非怨亲、四生六道、一切众生、各及眷属[43]

在「奉为礼佛」与「仰愿」的形式中,有二个对象:一个是礼忏者的「信施、檀越」,一个是礼忏者的「师长」。这二者中,「信施、檀越」是出家人称在家人所用的称呼。而「师长」一语在「梁皇忏」中,指的是引领礼忏者受具足戒的和尚、阿闍梨乃至三师七证等,而非一般世俗的师长。如忏文中:

佛告大众,汝当缘念,师长之恩,父母虽复,生育训诲,而不能使,离於三途,师长大慈,诱进童蒙,使得出家,禀受具戒,是即怀罗汉胎,生罗汉果,离生死苦,得涅盘乐,师长既有,如是出世恩德,谁能上报…经言,愚痴自恃,不信殃祸,谤师、毁师、憎师、嫉师,如是等人,法中大魔,地狱种子,自结怨对,受报无穷,如华光比丘,善说法要,有一弟子,恒怀骄慢,和上为说,都不信受,即作是言,我大和上,都无智慧…命终之後,如射箭顷,堕阿鼻狱…岂得不人人起大怖畏,止於和上,发一恶言,堕阿鼻狱,八十亿劫,何况出家已来,至於今日,於和上边,所起恶业,其罪无量…[44]

 

 

 

奉为师长礼佛第五:师长於我、恩德无量、大慈奖谕、恒使修善…相与今日、禀得出家、受具足戒、此之重恩、从师长得、岂不人人、追念此恩、相与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奉为和上、阿闍梨、同坛尊证、上中下座、各及眷属、归依世间大慈悲父[45]

由上面二段内容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师长」一语在「梁皇忏」中,指的并不是一般世俗所谓的「师长」,而是针对礼忏者而言,「诱进童蒙,使得出家,禀受具戒」的人。由此可见,礼忏者应已经是「出家,禀受具戒」的身份。


p. 192

(2)所忏者

「所忏者」,是要探讨「梁皇忏」礼拜的对象与忏悔的对象。笔者分为「礼拜之诸佛」与「礼忏事由」二部份进行分析。

A.礼拜之诸佛

前面说过,「梁皇忏」礼拜诸佛的顺序,是先念「敬礼世间大慈悲父」或「归依世间大慈悲父」,接着便是礼拜「南无弥勒佛」,其次礼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之後才是其他诸佛。

除了先礼「弥勒佛」次礼「本师」的顺序外,「梁皇忏」与隋代的〈方等三昧行法〉〈法华三昧忏仪〉一样,文中都没有「阿弥陀佛」的名号,不过在第7卷的礼佛仪式中有「无量寿佛」的名号[46]。相对於传为唐代悟达国师制的〈慈悲水忏法〉,礼拜诸佛的仪式就明显的不相同。简介如下:

忏法名称 礼诸佛仪式之顺序 备注
「梁皇忏」 弥勒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其他诸佛 无弥陀名号
〈方等三昧行法〉[47] (主要为持咒语忏悔而无特别之礼佛仪) 无弥陀名号
〈法华三昧忏仪〉[48] 本师释迦牟尼佛→多宝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法华诸佛 无弥陀名号
〈慈悲水忏法〉[49] 毘卢遮那佛→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其他诸佛  

B.礼忏事由

前面提过「梁皇忏」中引用的因果譬喻故事计有《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与《杂藏经》二经,共计28个故事。其中一部份与礼忏者的身份有关,剩下的部份与所要礼拜忏除的对-事由有关,

p. 193

所以本节系就此一部份分析。

「梁皇忏」中的所要礼拜忏除的对-事由,经分析主要有以下三项:[50]

1. 不孝父母:

 

前世时不信三尊,不知供养、不孝父母、兴恶逆心、屠儿魁脍、斩害众生。[51]

 

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破坏塔寺、剥夺道人、斫伤圣贤[52]

 

以前世时,为人自用,不信好言,不孝父母,达戾反逆。[53]

2. 伤害众生、烹食众生:

 

汝前世时,不信三尊,不知供养、不孝父母、兴恶逆心、屠儿魁脍、斩害众生。以是因缘,故受此罪[54]

 

汝前世时,屠杀众生、汤灌搣毛、不可限量[55]

 

汝前世时,焚烧山泽、决撤陂池、火炮鸡子、使诸众生、淤煨而死[56]

 

汝前世时,横道作贼、剥夺人衣、…皮剥牛羊[57]



p. 194

汝前世时,屠杀为业、烹害众生、屠割剥裂、骨肉分离、头脚星散[58]

 

汝前世时,飞鹰走狗、弹射鸟兽、或破其头、或断其足、生搣其翼、使受痛苦[59]

 

汝前世时,行道安枪,或施射弋,陷墬众生…[60]

 

汝前世时,网补众生,笼系六畜[61]

 

汝前世时,持生贩卖…[62]

 

汝前世时,恒作魁脍弟子、若杀人时、汝长欢喜…以是因缘,故受此罪[63]

 

汝前世时,常与他药,令诸众生,命不全活[64]

 

如是等罪,皆是无明、无慈悲心、以强陵弱,伤害众生…[65]

3. 饮酒:

汝前世时,自恃豪贵,饮酒纵横,轻欺他人,夺人饮食[66]

汝前世时,饮酒狂乱,犯三十六失…[67]



p. 195

由上面三项礼忏事由的份量看,最多的是「杀生食肉」,其次是「不孝父母」和「饮酒」。「杀生食肉」正与该忏法名称中的「慈悲」有关,说明该忏法的精神,是要学习弥勒菩萨的「慈悲」、「不食肉」,并忏悔食肉的过失。

(三)礼忏形式

若欲证明「梁皇忏」是否为梁武帝时所制的忏法,就史料文献方面来看,似乎很难证明是梁武帝时所制的。因为,最早出现的记录,是在〈日本比丘圆珍入唐求法目录〉中,其年代在唐宣宗大中12年,西元858年间,距离梁武帝(464~549)的时代,足足有三百多年的差距。然而前面也探讨过,`在文献中对当时的忏法,确实有收录及记载不完备的情况,所以笔者拟由忏文内容的分析比对研究,弥补史料文献方面不足之处。前面已比对过礼忏对象,此处要进一步区隔出「梁皇忏」为南北朝时所制的忏法,所以拟就礼忏形式上,与南北朝忏法比对,以证明其具有南北朝忏法的特质

南北朝的忏法,严格说来仅有南朝的齐、梁、陈三代的忏法[68]。主要多收录於《广弘明集》中[69],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二类不同的部份。一是南齐萧子良的「净住子」,其原本为二十卷,现在仅存道宣删略成一卷的版本。虽然是删略过的但是内容能非常丰富,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南朝忏法的用语与形式。据说「梁皇忏」即是删略该文而成的[70]。另一类,是南朝其他的忏法,其内容多半仅数百字,所以只能看出有限的内容与形式。以下分别就这二类进行比对。

(1)净住子

日本学者盐入良道曾大略的比对过「梁皇忏」与「净住子」,认为「梁皇忏」确是参考「净住子」的架构。笔者比对「梁皇忏」与「净住子」後,发现「梁皇忏」多处模仿「净住子」

p. 196

的内容。在忏文中的用语与形式上的相似,说明二者时代上的接近性。由於比对「梁皇忏」与「净住子」相同处的资料太长,所以放在文末的附录中,这里只就二者的不同处做比较:

  要  点 备 注
「梁皇忏」 1.适用於「出家人」

2.重视「蔬食」、「孝道」;提倡「神明不灭」。

侧重「蔬食」、「孝道」。重点在忏悔、礼佛。
「净住子」 1.原是设计给「在家菩萨」布萨的仪式。

2.重视依戒律精神修持,重视布萨、忏悔。

3.采「经书交映」方式,重视与传统观念调和,使士大夫能接受佛教[71]

侧重在戒律与印度佛教原本的精神。
共通要点 1. 采《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的「六根忏」内容。

2. 都不使用咒语

 

由上表的分析,可以发现「梁皇忏」的制作,是侧重在推广「蔬食」、「孝道」与「神明不灭」的观念。与「净住子」侧重在戒律与印度佛教原本的精神不同。

(2)其他忏法

前面提过,南北朝後期到隋初所制的忏文,与「梁皇忏」有相似之处。现存南北朝後期到隋初所制的忏文,篇幅都不长,约在三、五百字之间,其中有关忏礼的形式不太多,但还是能看出一些。以梁简文帝的〈唱导文〉、〈四月八日度人出家愿文〉与〈六根忏文〉为例,和「梁皇忏」比对,如下表:

梁简文帝所制忏文 「梁皇忏」


p. 197

 
〈唱导文〉T.52.2103p.205:奉为至尊敬礼、奉为皇太子敬礼、奉为贵嫔敬礼、奉为临川…诸王敬礼、奉为六道四生三途八难…遍礼

〈唱导文〉T.52.2103p.205:归命敬礼五十三佛、三十五尊、当来、贤劫千、现在百七十…

奉为国王礼佛第一、奉为诸王礼佛第二、奉为皇太子殿下分土诸王(临川诸王)…为六道礼佛

1.自忏文前依序礼五十三佛、三十五佛等佛名2.某等今日又承…三十五佛灭烦恼力、五十三佛降伏魔力、百七十佛…[72]

〈4月8日度人出家愿文〉T.52.2103p.324:仰愿十方尽虚空界… 仰愿十方尽虚空界…
〈六根忏文〉T.52.2103.p.331:今日此众…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

以上「今日道场…大众」的语句,与「代为国王…六道众生礼佛」、和「敬礼五十三佛、三十五尊、当来、贤劫千佛」这些忏礼的形式,在篇幅较长的「净住子」中,反而不太能明显看出,可能是被道宣删略掉。总之,经由与南北朝後期到隋初所制的忏文比对,可以看出「梁皇忏」与上述忏法具相同的忏礼形式。若相较於隋代智顗之观行并重的忏法[73],乃至後来开始加入咒语的形式[74],更能看出「梁皇忏」与南朝忏法的相似性。

(四)引用经名

要看出「梁皇忏」的制作年代,也可由其中引用的经典译出年代来判断。「梁皇忏」中举出经名的,计有十三种,以下用表列方式说明之:



p. 198

  经名 页数   备注
1 《悲华经》 p.924a 北凉昙无谶所译[75] 梁代以前
2 《三昧经》 p.924a (《渐备一切智德经》)T.10.285. pp.458-497 梁代以前
3 《般若经》 p.924c 按所引经文看应是出自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76] 梁代以前
4 《护口经》 p.925b 现存的藏经经文中没有名为《护口经》的经典,由所引的经文内容看颇似大正第17册中,有关饿鬼业报的经典。 不详
5 《法华经》 p.925c 有鸠摩罗什,与竺法护的译本,皆在梁代前 梁代以前
6 《大集经》 p.928c 即《方等大集经》,北凉昙无谶译[77]。 梁代以前
7 《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 p.933bp.936c 後汉安世高译[78]。 梁代以前
8 《杂藏经》 p.936c 东晋法显T.17.745.pp.557-560 梁代以前
9 《长阿含经》 p.941a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T.1.1.pp.1-150 梁代以前
10 《地狱经》 p.941b 《出三藏记集》T.55.2145.p.27 梁代以前
11 《华严经》 p.948b 东晋佛陀跋陀罗,T.9.278.pp.395 梁代以前
12 《涅盘经》 p.961b 有昙无谶、法显等译本皆在梁代前 梁代以前
13 《胜鬘经》 p.963c 刘宋求那跋陀罗,T.12.353.pp.217-223 梁代以前

以上除《护口经》目前藏经中找不到外,《地狱经》在梁道宣的《出三藏记集》中已有着录,但现已不存。所以总计有12种,都是在梁代以前即已译出的经典。

(五)与梁武帝奉佛特色比对

本节要分析「梁皇忏」与梁武帝的关系,首先是探讨「梁皇忏」的内容特色中,与梁武帝有关的部份。「梁皇忏」与梁武帝有关特色,除了前面几节已经分析过的内容外,还有以下3点:



p. 199

1 倡「蔬食」 自然蔬食,绝爱染心,不须妻子,忠信清直,仁恕和平。[79]
2 倡「神明不灭」 常说:悟人身死,神明不灭[80]
3 明示为梁代着作 当今皇帝(旧云大梁皇帝、皇太子)[81]

至於梁武帝方面,其对「禁断肉食」和主张「蔬食」的理念,为其学佛以後,最明显的特色。《广弘明集》中收录有其〈断杀绝宗庙牺牲诏〉[82]、〈净业赋〉[83]与〈断酒肉文〉[84]。其中,〈断酒肉文〉的内容是召集僧众论辩,最後终於禁断佛制可以食用三净肉的规定,而且文中还劝导僧人要行忏悔食肉[85]。其次,在僧佑《弘明集》[86]中可以看到,梁武帝主张「神明不灭」,他还命令臣下去批驳范缜的「神灭论」,可见其对「神明不灭」的坚持。除此之外,梁武帝还有许多个人学佛的特色,现在只举出与「梁皇忏」有关的列表比对如下:

梁武帝个人奉佛的特色 〈慈悲道场忏法〉的特点
制断酒肉,推广蔬食[87] 重视「蔬食」
倡「神明不灭论」[88] 提倡「神明不灭」
重视「孝道」,着〈孝思赋〉[89] 重视「孝道」


p. 200

由前面各节的分析,其实已经能看出梁武帝与「梁皇忏」的关联性,本表可说只是再简要的比对。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倡导「蔬食」与「神明不灭」二点,可以说,这是梁武帝的主要特色。也由此可以推知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

(六)「梁皇忏」与〈断酒肉文〉比较

「梁皇忏」与〈断酒肉文〉的关系极为密切,如〈断酒肉文〉中提到如「众僧食肉罪剧白衣…口称慈悲心怀毒害」[90],这种以「食肉」与「慈悲」相对的称呼,说明〈断酒肉文〉也就是提倡要行「慈悲」,如颜尚文的《梁武帝「皇帝菩萨」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中亦说「〈断酒肉文〉以《大涅盘经》『食肉者断大慈种义』为主旨」。[91]同时,在〈断酒肉文〉中,有一段是僧人质疑说:「律中无断肉法,又无忏悔食肉法」[92]。而〈慈悲道场忏法〉的特点中:如针对出家人、倡导「蔬食」、忏悔烹食众生等业障。说明「梁皇忏」很可能就是梁武帝倡导〈断酒肉文〉时的「忏悔食肉法」,因为是要「断酒肉」所以以「慈悲」为名。

除了在强调「慈悲」、「不食肉」,和出家众的「忏悔食肉法」等特点相似外,「梁皇忏」与〈断酒肉文〉中的用语也有三处相似的部份:一是对於「护法诸天的称呼」,一是「大德僧尼、义学僧尼、诸寺三官」以及「怨对」一词,分述如下:

1.「护法诸天的称呼」:

〈断酒肉文〉 今日集会,此是大事因缘,…诸天亦应遍满虚空,诸仙亦应遍满虚空,护世四王亦应在此…一切持咒神王、…五方龙王:…天龙夜叉、…八部神王,皆应在此。[93]


p. 201

「梁皇忏」 诸天诸仙、护世四王、主善罚恶、守护持咒、五方龙王、龙神八部…[94]

如上表所示,「梁皇忏」中护法诸天的称呼为:「诸天诸仙、护世四王、主善罚恶、守护持咒、五方龙王、龙神八部…」,〈断酒肉文〉中的称呼在用语与顺序上都和「梁皇忏」一致,所不同的是多列出那些龙王龙神八部的名称。

2. 「大德僧尼、义学僧尼、诸寺三官」

「梁皇忏」引用的故事中,包括有「佛图主、维那、沙弥子、寺主、三藏比丘」身份的僧人[95]。而〈断酒肉文〉的对象是「大德僧尼、义学僧尼、诸寺三官」,其中的「三官」与据颜尚文说,指的是「上座、寺主、维那」[96]。而前面的章节中已提过,在「梁皇忏」引用的故事中,「维那」是更改原文的称呼,「寺主」与「三藏比丘」,是增加进去的故事。这种变更经文内容的情形,并不寻常。是否意味着因为要配合〈断酒肉文〉的对象呢?笔者以为「梁皇忏」中的「佛图主、沙弥、」,及添加的「维那」、「寺主」与「三藏比丘」,正符合〈断酒肉文〉的对象「大德僧尼、义学僧尼、诸寺三官」的身份,所以这种变更是因为要配合〈断酒肉文〉,不是不可能的情况。

3.「怨对」

「怨对」一词并非现行佛教常用的术语。其大意是指与众生因贪瞋痴等而起的怨恨与留难。在「梁皇忏」中,「怨对」是缘於「贪」对象是「亲缘眷属」。〈断酒肉文〉中则说噉食众生肉会产生「怨对」。



p. 202

〈断酒肉文〉 「今日众生或经是父母,或经是师长…而今日无有道眼,不能分别,还相噉食,不自觉知。噉食之时,此物有灵,即生忿恨,还成怨对。」「此诸怨对,或在恶鬼中,或在毒兽中…如是处处来作留难…」[97] 食肉生「怨对」
「梁皇忏」 何者怨根苦本,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细滑,常为五尘,之所系缚,又复六亲,一切眷属,皆是我等,三世怨根,一切怨对,皆从亲起。[98] 「贪」与「亲属」生「怨对」

因「贪」或「食肉」产生的「留难」名为「怨对」,足见「怨对」一词相当於「业障」。同样使用「怨对」一词,也是二者的相似点。

(七)小结

经过分析发现,「梁皇忏」立名「慈悲道场」,强调的是「慈悲」与「不食肉」,在对象上「梁皇忏」原本是设计给出家人用的。忏悔的主要内容是饮酒、食肉,这说明「梁皇忏」与梁武帝〈断酒肉文〉中所说的「忏悔食肉法」有关。此外,「梁皇忏」与梁武帝的个人奉佛特色相似。同时,「梁皇忏」与「净住子」及南朝其他忏法,在内容与形式上很近似。

五、结论

综合研判,「梁皇忏」应如周叔迦所说的:「原因是当时僧侣食肉,梁武帝召集京邑大德法师,进行辩论,根据《涅盘经》、《楞伽经》等,制断食肉,并令诸僧七日忏悔(见广弘明集)。所以这忏法叫做〈慈悲道场忏法〉」,不过其所说的「见广弘明集」,不知道确切出处何在。

经由内容的比对分析研判,「梁皇忏」原本是「出家人忏悔食肉」的忏法,内容上与南朝其他忏法的特色一致,也与梁武帝的奉佛特色一致,诸多的证明显示,「梁皇忏」很可能是梁武帝为提倡推动〈断酒肉文〉时,附带推行的「忏悔食肉法」。



p. 203

如果「梁皇忏」即〈断酒肉文〉所说的「忏悔食肉法」,其首次实施时间,应与〈断酒肉文〉提倡时间相当。〈断酒肉文〉提倡时间,据颜尚文说是在天监18年到普通4年间的4月19日至29日间[99]。由此推断,「梁皇忏」制作时间应亦在天监18年到普通4年间。 

徐立强  中华佛学研究所

参考书目

《中国佛教通史》鎌田茂雄,第3册,佛光出版社,民国75年12月,初版。

《法苑谈丛》周叔迦,承天禅寺,第36页,民国78年9月,台初版。

《高僧传研究》郑郁卿,文津出版社,民国76年1月出版。

《南朝梁会要》朱铭盘,弘文馆,民国75年7月,初版。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册,汤用彤,骆驼出版社,民国76年8月。

《中国中世佛教史研究》诹访义纯,大东,昭和63年5月11日,初版,

《梁の武帝》森 树三郎,平乐寺,1985年3月15日,第五刷。

《六朝佛教思想の研究》小林正美,创文社,1993年12月30日初版。

〈中国佛教琐谈〉释印顺,《华雨集》第4册,正闻,民国82年4月初版。

〈论经忏佛事及其利弊得失〉释圣严,《佛教制度与生活》,东初,民国81年9月,初版八刷,第153~177页。

〈论中国佛教忏悔伦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蕴含〉游祥洲《从传统到现代-从佛教伦理到现代社会》,东大,民国79年10月,初版,第121~130页。

〈水陆法会〉、〈忏法〉林子青,《中国佛教总论(二)-人物与仪轨》,木铎,民国76年3月,第400~410页。

〈中国佛教仪礼における忏悔の受容过程〉盐入良道,印佛研11-2,1966年3月。

〈文宣王萧子良の「净住子净行法门」について?〉盐入良道,《大正大学研究纪要》第46辑,1961年3月。

〈忏法の成立と智顗の立场〉盐入良道,印佛研 7-2,1959年3月。

〈梁武帝「皇帝菩萨」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颜尚文,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民国78年,博士论文。



p. 204

 

附录:

(一)南朝迄隋代的忏法朝

作  者 生卒年 忏文名称
萧子良 460-494 〈净住子〉 T.52.2103.p.306
沈约 441-513 〈忏悔文〉 T.52.2103.p.331
武帝 萧衍 464-549 〈摩诃般若忏文〉〈金刚般若忏文〉 T.52.2103.p.331
王僧孺   〈礼佛唱导发愿文〉〈忏悔礼佛文〉-〈释文纪〉p.520~524
简文帝 萧纲 503-551 T.52.2103〈唱导文〉 p.205〈四月八日度人出家愿文〉p.324〈六根忏文〉〈悔高慢文〉.pp.330~331
文帝 -556 〈妙法莲华经忏文〉〈金光明忏文〉〈大通方广忏文〉〈虚空藏菩萨忏文〉〈方等陀罗尼斋忏文〉〈药师斋忏文〉〈娑罗斋忏文〉〈无碍会舍身忏文〉 T.52.2103.p.333~335
江总 -591 〈群臣请陈武帝忏文〉 T.52.2103.p.331~332
宣帝 -582 〈胜天王般若忏文〉 T.52.2103.p.331
智顗   〈方等三昧行法〉〈法华三昧忏仪〉 T.46.1490.pp.943~955
文帝 杨坚   〈忏悔文〉 T.49.2034.p.108b

(二)「净住子」与「梁皇忏」比对

「净住子」

T.52.2103.pp.306a~321b文末所引为其页码

「梁皇忏」

T.45.1909.pp.922b~967c文末所引为其页码。

常行柔软调和心、堪受心,不放逸心、寂灭心、真正心、不杂心、无贪吝心、胜心、大心、大慈悲安乐心、善欢喜心、度一切心、守护众生心、无我所心、如来心p.307b 起勇猛心,不放逸心、安住心、大心、胜心、大慈悲心、乐善心、欢喜心、报恩心、度一切心、守护一切心、救护一切心、同菩萨心、等如来心p.923b
奉为至尊、皇太子、七庙圣灵、龙神八部、一切剧苦众生p.307b 奉为国王、帝主、土地、人民、父母、师长、上中下座、善恶知识、诸天诸仙、护世四王、主善罚恶、守护持咒、五方龙王、龙神八部,广及十方,无穷无尽,含灵抱识,水陆空界,一切众生p.923b


p. 205

 
岂得不人人五体投地,如大山崩,一心归信,无复疑想。p.307a.b 岂得不人人五体投地,如大山崩,一心归信,无复疑想。p.923c
「三界内苦门」「出三界外乐门」p.312c-313a 不信三界内是苦,不信三界外是乐p.924c
入归信门 p.307 入归信门p.925b
自庆毕故不造新门p.316c 毕故不造新p.925c
敬礼十方三世诸刹土中所有如来形像灵庙,敬礼释迦如来一切现在灵骨舍利,敬礼如来现在顶骨舍利,敬礼如来现在髅骨舍利,敬礼如来现在眼精舍利,敬礼如来现在一切绀发红爪舍利,敬礼如来现在一切指骨舍利,敬礼如来现在一切牙齿舍利,敬礼如来现在衣钵水瓶锡杖众具,敬礼过去四佛生地并行坐遗迹,敬礼如来得道树宝塔,,敬礼如来转法轮处宝塔,敬礼,如来灭後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p.318b~318c 归命十方一切发塔、一切齿塔、一切牙塔、一切爪塔、一切顶上骨塔、一切身中诸舍利塔、袈裟塔、匙钵塔、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p.940c
今闻出家之美,不得便言无恶,又闻俗人之恶,不得便言无善。p. 311c 虽复出家,未尽烦恼,未得解脱,不得便言,无复诸恶,在俗之人,未得便言,都无其善。p.943c
佛言,地狱难免,而今同得,免离此苦,一自庆也。

佛言,饿鬼难脱,而今同得,远於此苦,二自庆也。

佛言,畜生难舍,而今同得,不树此因,三自庆也。

佛言,生在边地,不知仁义,今在中国,修习礼智,四自庆也。

佛言,生长寿天,不知植福,福尽命终,还堕恶道,而今不以,世乐自娱,回以供养,五自庆也。

佛言,人身难得,一失不返,有过盲龟浮木之譬,今得人身,六自庆也

 

佛言,六根难具,今无缺损,七自庆也。

 

 

佛前佛後,复是为大难,我今相与,慷慨立志,既见色像,又闻正法,则同鹿野,灭惑不殊也。

佛言,见佛为难,我今顶礼佛所说像,功用等伦也。

佛言,地狱难免,相与已得,免离此苦,是一自庆

饿鬼难脱,相与已得,远离痛切,是二自庆

畜生难舍,相与已得,不受其报,是三自庆

生在边地,不知仁义,相与已得,共住中国,道法流行,亲承妙典,是四自庆

生长寿天,不知植福,相与已得,更复树因,是五自庆。

人身难得,一失不返,相与已得,各获人身,是六自庆。

六根不净,不预善果,相与清净,得深法门,是七自庆。

世智辩聪,反成为难,相与一心,归凭正法,是八自庆。

佛前佛後,复谓为难,或云,面不睹佛,又为大难,相与已能,发大善愿,於未来世,誓拔众生,不以不睹如来为难,但一见色像,一闻正法,自同在昔,鹿苑初唱,事贵灭罪,生人福业,不以不见佛故,称之



p. 206

 
佛言,闻法为难,我今备得闻也。

佛言,出家为难,我今且随众也

p.316b~316c

为难,佛言,见佛为难,相与已得,瞻对尊像,是九自庆

佛言,闻法复难,相与已得,餐服甘露,是十自庆

佛言,出家为难,相与已得,辞亲割爱,归向入道,是十一自庆

佛言,自利者易,利他为难,相与今日,一瞻一礼,普为回向,十方一切,是十二自庆

佛言,扞劳忍苦为难,相与今日,各自翘勤,为善不懈,是十三自庆

佛言,读诵为难,我今时得披览经典,是十四自庆

坐禅为难,而今见有息心定意者,是十五自庆

p.950c-951a

[1] 《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影印,第45册,第1909经,第922页b栏至967页c栏。简写为《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22b~967c,後仿此例。

[2]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22b,〈慈悲道场忏法传〉。

[3] 《正统道藏》第16册,第0651-0664页。台北,新文丰,民国77年12月,再版。

[4] 见《大正藏》册52,第2103经,页306a~321b

[5] 《中国佛教通史》鎌田茂雄,第3册,佛光出版社,民国75年12月,初版,第186页。

[6] 〈文宣王萧子良の「净住子净行法门」について〉盐入良道,《大正大学研究纪要》第46辑,昭和36年3月,第45~46,87~88页。

[7] 〈忏法の成立と智顗の立场〉盐入良道,《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7-2期,1959年 3 月,第45~55页。

[8] 〈中国佛教仪礼における忏悔の受容过程〉盐入良道,《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1-2期,1966年3月,第353~358页。

[9] 《中国佛教史》第3册,鎌田茂雄,佛光,第219页。

[10] 〈中国佛教琐谈〉《华雨集》第4册,释印顺,正闻,民国82年4月初版,第136-137页。

[11] 《法苑谈丛》周叔迦,承天禅寺,民国78年9月,台初版,第36页。

[12] 〈忏法〉林子青,《中国佛教总论(二)-人物与仪轨》,木铎,民国76年3月,第405页。

[13] 〈论经忏佛事及其利弊得失〉释圣严,《佛教制度与生活》,东初,民国52年初版,81年9月,初版八刷。第160页。

[14] 笔者所引忏文主要出自《广弘明集》(《大正藏》册52,第2103经),少数出自《大藏经补编》第33册,华宇,民国74年7月,初版。该册为明代梅鼎祚编〈释文纪〉,该文收录历代佛教徒着作,所以包括许多忏文,其引用的忏文均会注明出处。

[15] 见《大正藏》册52,第2103经,页330。

[16] 转引自〈文宣王萧子良の「净住子净行法门」について〉盐入良道,第87-88页。「…慈悲道场忏法は梁武帝が皇后郗氏の灵を慰ぬゐたぬ制せられたものとされ梁皇忏と呼ばれるが、吉冈义丰教授は道教侧の资料である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十卷が、梁皇忏に模して作出されたものであり、九幽忏が玄宗末年以前には存していたところから、梁皇忏武帝制说も传说视することは再考しなくてはないとされている。」其中,吉冈义丰的看法,是在其《道教と佛教第一》〈施饿鬼思想の中国的受容〉。

[17] 见〈日本比丘圆珍入唐求法目录〉《大正藏》册55,第2172经,页1101b

[18] 见〈智证大师请来目录〉《大正藏》册55,第2173经,页1106c

[19] 见《高丽大藏经》,新文丰影印,第47册,第1512经,第376~457页。

[20] 见〈中国佛教琐谈〉《华雨集》第4册,释印顺,第137页。

[21] 〈关於中国经忏起源和梁皇忏的一些看法〉何俊泰,《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四),第468页。

[22]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22c

[23] 见荻原云来编《梵和大辞典》,讲谈社,昭和62年3月25日第3刷,页1066。

[24] 见道宣的〈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序〉:「以齐永明八年,感梦东方普光世界,天王如来,树立净住净行法门。…」「言净住者,即布萨之翻名。」,《大正藏》册54,第2103经,页306a

[25]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25b等处,礼佛前都先「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26]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2a

[27]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24a

[28]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22c~923a

[29] 见《大正藏》册52,第2103经,页292b~303c

[30] 同前注。

[31] 见〈究竟慈悲论〉《大正藏》册52,第2103经,页292c~293a〈断酒肉文〉《大正藏》册52,第2103经,页294b~303c

[32] 见《大正藏》册14,第456经,页434b

[33]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7a,应即是东晋,法显译的《佛说杂藏经》,《大正藏》册14,第745经。在《出三藏记集》中《大正藏》册55,第2145经,页12a,载东晋,法显译《杂藏经》一卷,

[34] 《佛说杂藏经》《大正藏》册14,第745经,页557c

[35]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7a

[36] 《佛说杂藏经》《大正藏》册14,第745经,页558bc

[37]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7c

[38]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6c~938c

[39]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23b

[40]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24ab

[41]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25ab

[42]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1b

[43]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1c~932a

[44]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43-944a

[45]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56c~957a

[46]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51c

[47] 见《大正藏》册46,第1940经,页943a~949a

[48] 见《大正藏》册46,第1941经,页949b~955c

[49] 见《大正藏》册45,第1910经,页968c~978b

[50] 本段所引皆出自「梁皇忏」《大正藏》册45,第1909经,各段文末所引数字为其页码。

[51]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4a

[52]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4a

[53]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4a

[54]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4a

[55]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4c

[56]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5a

[57]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5b

[58]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5b

[59]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5b

[60]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5c

[61]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5c

[62]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5c

[63]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6c

[64]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7a

[65]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7a

[66]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7a

[67]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5c

[68] 〈文宣王萧子良の「净住子净行法门」について〉盐入良道,第88页:「《广弘明集》所收录的包括自南北朝後期,到隋初所制的诸忏文类,它们具有类似的表现形式,而『梁皇忏』也具有相似的形式」

[69] 见附录1.所列。

[70] 同注3.所引,出自〈中国佛教琐谈〉《华雨集》第4册,释印顺,第136-137页。

[71] 〈文宣王萧子良の「净住子净行法门」について〉盐入良道,第45~46页。

[72]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52c

[73] 见智顗〈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册46,第1491经,页949c,「夫一切忏悔行法,悉需作前方便,所以者何,若不先严净身心,卒入道场,则道心不发,行不如法…」,又如唐代湛然的〈法华三昧忏仪运想辅助仪〉《大正藏》册46,第1492经,页955c中所述:「夫礼忏法,世虽同效,事仪运想,多不周旋,或粗读忏文,半不通利,或推力前,多拒理观,一无效精进之风,阙入门之绪…」,可见天台忏法在观行与仪轨上极为讲究。

[74] 南朝忏法中不曾见到有使用咒语的情形,直到隋代智顗的〈方等三昧行法〉才开始使用咒语,见《大正藏》册46,第1490经,页943a~949a

[75] 见《大正藏》册3,第157经,页167-233

[76] 《大正藏》册8,第235经,页748-752

[77] 《出三藏记集》中《大正藏》册55,第2145经,页11。

[78] 《大正藏》册17,第724经,页450

[79]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49c

[80]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62a,962b

[81]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31c,955c

[82] 见《大正藏》册52,第2103经,页293b~294b

[83] 见《大正藏》册52.2103经,页294b~303c

[84] 见《大正藏》册52.2103经,页335b~336c

[85] 见《大正藏》册52,第2103经,页306a~321b

[86] 见《弘明集》〈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义〉,《大正藏》册52,第2102经,页54、〈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灭论〉《大正藏》册52,第2102经,页60。

[87] 同前书,第475页。

[88] 《中国哲学史》第2册,任继愈主编,第280页。1993年5月,北京第11刷。又见《弘明集》〈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义〉《大正藏》册52,第2102经,页54、〈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灭论〉《大正藏》册52,第2102经,页60。

[89]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册,汤用彤,第476页。又见《广弘明集》〈孝思赋〉《大正藏》册52,第2103经,页336c

[90] 见《大正藏》册52,第2103经,页303b

[91] 颜尚文《梁武帝「皇帝菩萨」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民国78年,博士论文,第七章,「禁断酒肉与佛教教团之改革」,第227页。

[92] 见《大正藏》册52,第2103经,页299a

[93] 见《大正藏》册52,第2103经,页297c~298a「今日集会,此是大事因缘,非直一切诸佛在此,非直一切尊法在此,非直一切圣僧在此,诸天亦应遍满虚空,诸仙亦应遍满虚空,护世四王亦应在此,金刚密迹、大辨天神、功德天神、韦陀天神、摩醯首罗、散脂大将、地神坚牢、迦毘罗王、孔雀王、封头王、富尼跋陀罗伽王、阿修罗伽王、摩尼跋陀罗伽王、金毘罗王、十方二十八部、夜叉天神、一切持咒神王、六方大护、都使安国,如是一切,有大神足力、有大威德力,以如是一切善神,遍满虚空;五方龙王:娑竭龙王、阿耨龙王、难陀龙王、跋陀龙王、伊那龙王,如是一切菩萨龙王、亦应遍满在此;天龙夜叉、楗闼婆王、阿修罗王、迦娄罗王、紧那罗王、摩侯罗伽王、人非人等,如是一切,有大神足力、有大威德力,八部神王,皆应在此。」

[94]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23b

[95] 参见本文第11页,礼忏对象的部份。

[96] 颜尚文《梁武帝「皇帝菩萨」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民国78年,博士论文,第七章,「禁断酒肉与佛教教团之改革」,第218页。

[97] 见《大正藏》册52,第2103经,页297ab

[98] 见《大正藏》册45,第1909经,页942c~943a

[99] 〈断酒肉文〉提倡时间有几种不同说法,笔者采用颜尚文的说法。见其《梁武帝「皇帝菩萨」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第七章,「禁断酒肉与佛教教团之改革」,第205页:「〈断酒肉文〉的提倡年代在天监18年(519年)4月8日,至普通4年(523年)间。」





中华佛学研究第02期 (p177-206): (民国87年),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02, (1998)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








上一篇(《菩萨瑜伽行四百论注.第) 回目錄 下一篇(忏罪思想之形成与发展)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护持【嘉拉寺】希望学校及闭关中心
菩提行愿计画-金容光明佛寺重建
中时部落格|灵性智商:发现生命价值的智力
阿弥陀佛经典结集-校刊活动
2008年-高雄旧译显密法林10~11月法讯

赞助网站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學術資源網站。
台北生技網
大同大學教育網
法鼓佛修研習院
中央研究院身體與醫療研究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