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陰文武百尊沙壇城 息、增、懷、誅大法會 為八八水災恭誦極樂願文法會 嘎桑仁波切9/18台北金剛盔甲共修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1/09 07:40:31
學習次第 : 进阶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学佛次第讲座

  上日下常法师主讲

 第十讲 生出离心——“解脱生死流转

  这一堂,我们就讲道次第的第十讲,第十讲是讲启发出离心,从上一堂我们谈到皈依以後,正皈依是法,说皈依法的话,最主要的是了解什麽是如法,什麽是非法,然後呢?依法如法去做,造了白业善业那可以上升,反过来会堕落,因此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後,自然我们会很认真的,检查我们的心里以及行为,不过这样呢?虽然是可以避免堕落,可终究还在三界轮回当中,从更深一层的意义去看,只要你还在生死轮回当中,这个生死的苦性一动都不动,我们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彻底的解决。所以这一次今天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出离心这个题目,大纲分五点启发出离心:

  一、出离心的定义;
  二、为何要发此心;
  三、发此心之方便;
  四、发心已应修之行;
  五、错误之邪执应知应防。

  实际上这个出离心是真正拿佛法来说的,对佛法的第一个基本的了解,是皈依了解的业果,可是从解决生死轮回这一点上来看,出离心是它的根本,前面这是个基础,如果对出离心有误解了。那後面所有的东西完全不可能,所以最後一点,特别关於这个可能的错误简单的说一下,那麽现在我们在这里,照着这个次第一点一点说。

  第一个什麽是出离心呢?也就是出离心的定义,这个心就是有自己的内心里边的一种决心,这个决心并不是说很情绪的。啊,今天碰的一点而是上面经过这样的,非常理智的一步一步很有次第的如法推进,那麽真正感受到世界,即使你造了善,上升到天上,对不起,还在生死轮回的系缚当中,到最高的非想,非非相天,所以八万四千大劫,它最後还是要掉下来,而在那个天上,在定当中的时候时间很长,在定当中感觉到就象我们睡觉一样。当你真的入定的时候,真是感受是非常快乐的,可是在这个时间,就象我们睡了一觉醒过来,一小时也是睡,一天也是睡,现在你到那八万大劫也是一样,到那时候回过头来还是要堕落,所以他内心当中有了这个认识以後,彻底一定要从生死轮回当中解脱,因为了解生死轮回的本质是苦,那怎麽办呢?要求得涅盘之乐。

  二、发这个心呢?分二点:

  (1) 出三界之因;

  (2) 大菩提心之前导。

  当我们了解了这个世间的可恶可悲以後,那麽所以啊,我们就想办法,这样一步一步的努力,可是这个时候我们有一个特点,就是假定说,我们呢对这个生死的轮回并没有强烈的,要跳脱这个心的话,没有力量推动我们去策励。平常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就是说我们,感觉这个地方的不理想,他虽然不理想,也觉得马马虎虎还可以嘛,那这种情况之下,人的习性它就会让你停在这个地方,所以如果说没有一个非常严肃的正确的认识,策发那个强有力的,这种决心跳出来的心的话,没有力量推动我们要努力的一步一步深入。修行是一件苦事情,所以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非常强有的出离心,才能够推动我们。所以经论上面呢?它告诉我们这样,说假定没有这样的出离心,他就不会决心要追求真正的,跳出生死轮回的这个寂灭之乐这样心,就好象我们普通一般人对这个自己的家里说,这个蛮可爱啊!虽然多多少少有一点麻烦,乃至於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弄到後来还是舍不得,这样,这是很明白的一个事情。所以这样的原因,这个是对自利来说,所以你真的要想彻底解决生死轮回,这个必不可少的。因为看见三界轮回当中的根本意趣不理想,进一步因为看见自己沉在这个里边,而更严重的麻烦是,明明这是绝端痛苦的一个境界,我们却偏偏不知道,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四十二章经》上面说: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把你关在牢狱里面,你一天到晚想逃,可是把你绑在那个家里面,妻儿子女的话,你从来不想离开这个地方。现在我们三界当中,绑着我们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明明是苦我们不知道,现在我了解了,原来这个三界是这样。那我们平常常常说,鱼饵、鱼饵,那比起鱼饵远来的可怕,所以从自己认识了,决心要想透脱。进一步就推它及人,那时候才谈得到悲心,要帮助别人,所以对自利来说这个是根本。然後呢?

  对大菩提心来说也一样,没有这个,我说去救人,你救什麽?如果说你不了解生死轮回的真象,没有出离心,你自己还觉得蛮快乐,我去救你,快乐的事情还要你来救吗?这不是很荒唐吗?所以真正的大菩提心,它最主要的根本,还在这个上头。不同的地方呢?也就是说一个为自己。一个把这个层面,不管是用悲心来看,用智慧来看,他要把这个问题更深远的,彻底解决推已及人,所以才要发救一切众生,从这个生死轮回当中跳出来,这是大菩提心。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也就没有,进一步说没有菩提心,这是求成佛的因,那佛的果也绝对不会出现。因此说为什麽要发这个心,也就是说这个心对我们真正求解脱的人,不管是你从自己来看,或者是帮助别人来看,绝端重要绝端重要。因此这个地方也说明,这种出离心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一种意志。它是有一种绝对积极的进取心的,绝对不是世间上面,一种很消沉的一种意志,平常说一个人失意了以後啊!然後觉得这个世间一无是处,觉得好象还是出离还是修行算了,这个可能因为这样的原因,使他跨进佛门有这个可能。但是凭这个心就算修行,那是绝无是处。这是我们一定要了解,有人来告诉我,师父,某人有很强的出离心呢?我听了很高兴,啊!会是这样的,结果我想既然出离心,我就特别请人安排了以後啊,来给他谈一谈,後来才晓得啊,不是出离心,失恋了意志非常消沉。我们把这个看成出离心,是多麽的荒唐,这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喔。它是经过非常严密的意志的抉择,所以他可以弃舍世间以为最好的东西,然後呢?他可以走大家觉得最坚苦的这条路,这才是出离心。可是进一步来说,为了救一切人以这个心,还要推广去,这是菩提心,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千万不要误解。我顺便把第五点在这个地方呢?简单的说了一下,那既然我们了解了这个,这麽重要的,那怎麽去启发它呢?下面在这个地方说。

  二、 发此心之方便:

  (1) 由苦集谛流转生死门中思惟;

  (2) 由十二缘起流转门中思惟;

  那麽这个今天我能讲的呢?就是讲前者,这个十二因缘,这个就不谈它,那麽在这里呢,说下面紧跟着要讲的就是从苦集谛当中。所以先谈思惟苦谛,然後呢再谈思惟集谛,我们晓得苦就是我们在三界当中,造了种种的有漏的业以後,必然感的果,那麽这个业的因是什麽呢?我们称为集谛。所以集谛是因。感的果是苦谛,所以照理说应该是先因後果,但是我们谈这个问题啊,反过来先讲苦谛,然後讲集谛,而且佛告诉我们苦集灭道,他为什麽会倒过来,这是有它非常重要的原因,并不是不顺因果次第,这个是本论从道,《菩提道次第论》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这修行次第,这调心次第,这个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那我们现在一般凡夫来说无始以来沉轮在这生死苦海当中,而且沉伦的根本原因呢?无明,并不了解世间的真相。明明这是痛苦的事情,我们却乐此不疲。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比喻,凡是有嗜好的人抽烟、迷幻药,很多东西对我们有非常大害处的,那他绝对不在乎。我们现在看旁边人是如比,实际上深一层去观察自己亦复如是,所以这个才是真正非常可怜的一件事情。假定说这个地方不认识,他心里面不会想从这个地方跳脱出来,因此谈其他的问题都是空话,我自己也有过很有趣的一个经验。我曾经介绍人家,很长一段时候介绍人家学这本论,那麽也有这样的一个人,她这个人啊,她家庭一切都很顺利,正因为顺利啊,所以先生也很好,孩子也很好,事业也不要做,她觉得很空闲,所以听了很高兴,也跟着来,透过人家,她自己也听过,乃至於透过人家说啊,她觉得这本书很好,有一次来谈这个问题,那当然,我就既然好呢?直截了当的我就问她啦,你是不是感觉这个世间很不理想呢?她说不对啊,这个世间很理想啊!我一听,这个话就说不下去了,世间很理想,她跑过来学佛为什麽?我也说不上来,不过我的经验当中,曾经有这样的一个印象。在我们汉地啊,最近佛法已经慢慢慢慢的开始堕落了,堕落到已经几乎是最糟糕的时候,曾经有一阵子啊,这个禅非常的兴盛,那麽虽然盛兴,刚开始的时候啊,那时候啊苦参力究,把全部精神投注下去,到後来慢慢的变成个理论,理论到什麽程度呢?说有这麽一句话:吃得洒肉饱,来行绅士禅。这些文人雅士大家都觉得这个禅,是多麽高明,怎麽我可以不知道呢?所以他也应该学一点,那怎麽办呢?吃饱了洒吃饱了肉玩够了,跑到庙里来跟老和尚谈禅,就这样。这是为什麽原因,我们一开头先点出世间的真相、苦,当真的感觉到这个苦以後,内心上说明啊,我这麽迷感啊!所以他才会引发他决心从这个痛苦当中跳出来,那因为跳出来,所以才进一步去找,那这个原因在哪里呢?就比如说我们身上有病,我们不知道不愿意跑着去,很忙嗯,这个不是麻烦吗?可是当我知道有病了,我愿意找医生,找医生就一定把那个病根找出来,所以有认识了这个苦,苦谛以後,然後呢!进一步才会有决心去找那个集谛。对这个苦的原因真正认识了以後,那时候才对症下药。假定这个找不到的话,你也不愿意去找医生,找医生的话,也不晓得那个病根在哪里,医生问你,我也不知道,觉得蛮好嘛,那个医生你跑着去说,这个医生觉得蛮好的,那这个病怎麽看法。所以自然而然也无从对症下药,这是为什麽了,我们在这地方一定先谈苦谛然後呢,再谈它的原因集谛。佛说此是汝应知啊,那既然晓得了苦要透脱出来,那原因在哪里?这个是集,这个因啊,你要把它断除啊,为了断除然後呢再去修道,为什麽愿意去修道,那个时候一心一意求透脱出来出离心,策发出离心就从这两点谈起。

  那麽下面谈一谈那个苦,这个苦啊,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谈,看那个大纲上面说八苦、六苦、三苦,那麽这个八苦呢?平常我们常常听见一句话,说八苦交煎,比如说我们任何一个人说,这八样东西在交煎,那你可以想像当中,交相逼迫逼就象油锅的煎熬一样的痛苦,但是我们感觉不到。八样;(1)生;(2)老;(3)病;(4)死;(5)爱别离;(6)求不得;(7)怨增会;(8)五阴炽盛。前面四样是从来无法避免的。不过一般人来说生,我们都不知道,等到你,记得到的时候,那早就过了很远的一段时候了,记不得也是没有苦,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只能透过佛经让我们了解,而最主要的是这个人生无限,虽然我们不了解,可以不断的去鉴别,去透过佛经去思惟,可它有很多内涵,这里我就不细说他,老呢?我想大概,我不能说人人都有,这个一般人都会碰到这个问题,也许有的人不到年纪大就死掉了,他也许还会觉得很幸运,老既然苦我倒避免掉了,这个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人的真正的年龄,最主要的是智慧年龄是可贵的,结果他年龄轻轻就死掉的时候,这个畜性一样,非常可惜,非常可惜的,结果呢!我们要增长我们的智慧年龄,偏偏还有老苦当前,经论上面很详细的说这件事情。看看你们在座的年轻人都无法体会,对我来说我就感觉很深,当初我看的时候,觉得老苦一条一条,好象蛮好玩的,他明明告诉我们很苦,我倒是觉得好玩,等到那个逼到身上的时候,那才感觉到,所以经论上面说,这老苦幸好它是慢慢来的,假定一口气来的话,没有一个人受得了。我现在真是越来越感觉到这样的一个特点,那这个现在也不去细述它,病我想都会感受到,那死我们也没验到,不过死是人人怕的,比较起来死是容易说,就是说你世间所得集很好的,圆满的,所谓财富会消失啊,通通丢掉,然後呢你的亲属没有一个人能够帮你忙,你的圆满的朋友,附属、长官、下属也一样,乃至於你自己的骨肉,没有一样东西能够保得住,而且彻底的通通放下,还有临死的时候,通常经论上面叫锋刀解体,那个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在我们生死轮回当中,无始而转永远是这样,所以我们真正修行的时候要对这个,要极深的去思惟,没有人能逃得了,当你了解了这一点的话,你就看得很深远,那时候,我们放得下眼前对我们这种贪着。

  那这个四点下面呢?所以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这个一点一点来说明。你要的东西,爱就不会跟你在一起,会别离,反过来,怨偏偏碰在一起,这个求不得处处地方有这个苦恼,钱财固然是求不得,考试,名位自己想想看,会大小,有钱有钱人有求不得,穷人穷人也是这个样。这个里边有它几个物件。这几个特点经论上面,它拿一个都很明确的说明,现在这里呢?因为并不是寺院,出家人正修行的,所以我也不一条一条的细讲,但是至少我们做为一个基本的认识,我们应该了解这样。但是这个里边呢?最後叫五阴炽盛。五阴是老的说法,现在我们常说五蕴,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这有什麽苦啊?这个是根本,所有一切的根本都从这个上面来的,为什麽原因,那麽简单的说一下,这个第一个,因为有了这个身体以後,然後呢会造种种的轮回生死之业,所以有了这个身体,将来的,未来的,无穷无尽的生死就跟着来,这是因为身体而来,第一个。第二个呢?这个身体当下本身,你是承受各式各样不理想的事情,所以这个东西一在,未来注定你是受无限的痛苦,眼前我们都从感受到。还有呢?所有的痛苦,都是身体承受的。

  所以第三个讲苦苦,苦苦都是从这个上面感受的,第四个叫坏苦器,什麽叫坏苦,快乐的事情会坏掉的,不长久的,最後一点叫行苦,一旦你有了这个身体以後,它自然而然这一个会永远在这儿,为什麽?这个行苦的特徵是什麽?凡是有漏所感得的这个身体,这身体是随业习气而转的,我们没有办法自己把握得住,所以一直在诸行无常,一直在变化当中,这个才是它真正的问题,所以真正要想发这个启发那个出离心,对苦的真实的了解,我们必须定要把握住这个,这个八苦当中这是根本,平常的其他的苦,就是你稍微差一点,真的要去修行的时候,差一点没关系。这个五蕴之苦才是真正的根本,如果说把握住的话,我们自然而然会有一个非常迫切的感觉,只要我这个身体本身还在,我一定要想种种方法把它拿掉,就像身上一毒刺刺在那个地方,你一定会想尽办法拔出来,比什麽都重要的这种心情,所以这个是第一个叫我们用这样的八种方法去思惟。

  下面六苦简单说一下,那麽这个六苦当中第一个叫(1)无定过;(2)无足过;(3)数舍身;(4)数结身;(5)数高下;(6)无伴过。第一个呢不能确定,这个话怎麽讲呢?就是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人与人之间的这个关系啊,一下亲,一下怨,一下做亲子,一下倒过来,随时随地在这里变化。那我们想,这个你今天一个很好的好朋友,比如这麽说吧,然後明天忽然之间反目成仇了,你会不会难过,也许我们平常的时候不太在意,可是当你想到特别是年轻人,这个人人都会有这种过程,正在闹得不可交割的,这个应该怎麽说,如火如荼的时候,忽然之间男方或女方,他心里面缘着别的人了,那时候你心里面多麽的痛苦,然後呢等到你将来大了以後,你生意两个人合夥,忽然之间拆夥了,他也跟你捣蛋,现世是这样,我们也看得见,而实际上的生死轮回当中,更是如此。我在这里讲一个小故事,这个在我们中国的祖师当中,有几个非常了不起的,特别是贤首的杜顺和尚,他是贤首的创宗大师,後来晓得他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唐朝初年的人,这个人的德行各方面,实在是非常了不起,所以多少人对他很虔诚的供养,有一个君士夫妻两个对他非常虔诚,然後呢?有一次那个夫妻两个,晚年得子好高兴,为了这个儿子吗,特别跑得去供养这个老和尚,也把那个孩子抱过去,通常我们就看见,啊请老和尚的加持,这样,老和尚也蛮欢喜,居然就抱着这个孩子,那天也不在那个庙里,正好在外头站在一个河边,然後老和尚对那个孩子看了一下,叭一下把那个孩子丢在河边,你们想喔,假定说你们事业一番,真的已经很成功,晚年得子,就这麽欢喜的供了老和尚,那个老和尚就把孩子丢到河里的话,你不就跳出来啊,当然他也跳出来,结果妙呢,一看这孩子不但没沉下去,忽然之间这个孩子就变掉了,一变他马上改色,原来是他的一个仇人,一个冤家。他们夫妻两人,以前曾经害过这个冤家,把他杀害了以後,把他的财产统统的抢了过来,结果他现出这样身来,他说你还说不记得我,喔一看,现在因为老和尚的悲慈,我们这一段案子到此为止,就告诉他,他还不会再爱这个儿子啊,我想你们大概可以了解,那我们生死轮回当中,就这样的无定过患。如果你们看过从《生命不死》这种书,也看得见就是这样。然後我们周围的人,一天到晚的这个变化,这是第一个,这个叫无定。

  第二个呢?无足很妙。我们常常自己觉得啊,我们现在穷的时候啊,会稍微赚了一点钱,银行存了一点话那大概就可以了,不管做很多事情,实际上永无饱足。妙的是越多越糟糕,所以经论上面告诉我们,我们无始以来,这个从小到大到死,所饮奶,饮母奶的汁大於四大海水,所抛弃的头颅大於须弥山,尽管受了这麽多,但是会不会感觉得了够了,不会,我坐在这里,没有碰到的时候,我说够了够了,一碰到的时候那个贪心大起,得不到的话嗔心大发,就这样,这是第二个不足的过患。

  然後呢麻烦的事来了,不断的舍身,不断是结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永无了期,然後在生死轮回当中啊!高下,什麽是高下呢?一下生天,一下下地狱,一下你做主人,一下你做奴隶,像这种情况,如果说我们有一些事实去衡量一下,或者你曾经做过,那时候你就感觉不一样,我就想起来了,这一次的《福智之声》上面有这麽一段文,好象这个人进入了公司啊很拼,然後很得老板的器重,把他几乎全部的精神投注下去,一直一直上升,最後非常难做的一件事情,等到把事情做好了,他老板就把他调开了,调开这是调一个闲职。他已经觉得很难受了,假定说跑到这方本来做得好好的,忽然之间跑去叫你去扫地,你觉得了吗?可是世间就是这样,经论上面太多地方告诉我们。这个上升的天人,天是多麽的快乐,快要临终的时候,五衰相现,一看下一世到那里去?堕落猪当中,这样所以是高下。还有呢最後一个无伴没伴侣,一直在这个地方,那总之一句话,我们在三界轮回当中,一定跳不出这种状态,这个六点,如果我们把它简单的说起来,也可以从三个方向去看,第一个呢,没有什麽可以保证的,我们现在保险,那个都是骗人的东西,没有,绝无可以保信之处,都是骗自己的,还有呢这个对这种安乐是永远不会感觉到饱满,最严重的是这个事情无始流转没了期,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再下面的话就是三苦,三苦说:苦苦、坏苦、行苦。那麽这个这是苦的感觉,这个是我不必解释的,快乐呢?佛经上面告诉我们,实际上不是真的快乐。快乐的事情会坏的,当你感觉得快乐的时候固然好,等到坏的时候就痛苦了,这里边最後一个行苦,凡是我们是有漏业所感得的,这个苦乐是一种感受,这个感受一共分三种;一个叫苦受就是痛苦的事情,比如说打一下,跌一个跟头跌得很痛,反过来快乐还是一种舍受,既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平常我们极大部分状态当中,就在这个舍受里边,眼前虽然并没有这样的苦果的感受,但是因为我人这个本质,是有很多的烦恼种子随着来,佛经当中特别叫粗重,如果说你们稍微有一点点的宁静的修学,学定,那就很容易感觉得这个粗重,是多麽的麻烦,多麽的痛苦,他永远跟着你这样,原则上凡是我们由业烦恼所感得的这个果报,他永远没办法自在,因此呢是诸行无常,而且所有的烦恼也是跟着无穷无尽的来,这个就是行苦的特徵,在这里我们真正要了解的,最主要的还是这个行苦,所以这几个苦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行苦,一个是我们这个身体,或者我们叫五取蕴,五蕴炽盛,炽盛这两个苦是最重要的。而且当我们真正遇见那个境的时候,有苦乐的感受的时候,又有一个麻烦来了,快乐的事情增长我们的贪心。失去舍不得,痛苦的事情增长我们的嗔心,还有不苦不乐的时候,增长我们的痴心,这三样东西本身已经不好,对境的时候呢,又增长我们的贪、嗔、痴,下面继续的轮回他本身,就是这样无始轮转,注定了我们生生死死被困在这个里头,所以当我们了解了这个特点以後,我们要想办法。怎麽样透过了正确的认识,对这境的时候,不要被烦恼转,以前感得果,现在透过业的了解,说好。那以前,但是我新向後去,新造的却要说感过来,不要再造恶业,乃至於不要再造有漏的生死之业,那在这个地方,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对这个真正修行来说,对个苦谛要非常认真的思惟。因为觉得了这个真正的痛苦,所以才进一步要推动我们,所以真正修行人,在我所了解的现在的藏地,他们还保留了这种,他们不会讲了很多,讲完了叫你回去你去做,然後呢,做完了你明天,如果你能够如法的,他才引导你,如果你没有,他不会跟你讲,我们现在这里讲常识,一口气讲人家一靠子学的东西,我们短短的一两个小时把它讲完了,这有什麽缺点很大,本来他听懂了这个道理以後,我们内心当中策励着我们,会认真的去修行的,现在我们听见了以後,那个常识他告诉你了,老啊,这个真的很苦,然後心里边觉得啊,我今天不知不觉当中,我增长了一种知识,觉得很快乐,他告诉你要,你想老,你觉得快乐,麻烦就在这里,何况还更重要的。

  下面说这个苦谛完了以後,下面谈集谛麻烦更来了,这样,这个上面的说八苦、六苦、三苦是总相。另外一种别相,那就是六道当中的各别的苦,六道当中的个别苦这里就不细说了。天、修罗、人、地狱、饿鬼、畜性。那这个不去细说它。

  当我们对这个了解了以後,下面说思惟集谛,因为我们了解了这个世间的一切真相啊,痛苦。那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原因在哪里呢?所以进一步找那个原因,所以原因就是集,集谛。那麽也就是说,现在这个痛苦苦报是怎麽来的?对我们的这个苦的报体啊是由造了业,烦恼以後所感得的。所以这个集谛真正主要的内容,就是业跟烦恼两东西。但是这两样东西当中啊,他有一个主,财。直接的感得这个报体的是业,而业的主导者是烦恼。然後呢,如果你有很多业,而没有烦恼的话,他不会感果。因为这个业感果一定还要有个具有缘。什麽叫具有缘,我举个比喻来说,比如这个种子种在田里边,然後加水天气暖和他长出来,这个种子是长这样东西最重要的,但是没有这个土、水、阳光,你放在冰箱里,他怎麽也不会长,放在石头上面晒,他也怎麽不会长。所以其他的像土、水、阳光这就是它的俱有缘,你有无量无边的业,但是没有烦恼这个俱有缘,他不会感果,反过不说呢?假定说你没有业有烦恼,因为有烦恼,一定会造业,造了业既又有业又有烦恼,马上会感果,所以因此在这两者当中,我们真正重要的烦恼是最主要的,所以在这地方思惟集谛当中,我们把烦恼主要的谈一下,那麽谈那个烦恼。思惟集谛:(1)烦恼行相;(2)生起次第;(3)生烦恼因;(4)烦恼过患。

  把它看下去。烦恼的行相就是说,当这个烦恼的本质是什麽?那如果说我们这个内心当中生烦恼的时候,他这个烦恼一生,内心当中不安静,所以烦恼的总相,叫心生起的时候不寂静相,不寂静相,这个我想我们大概都有,不过要想很明确的了解,那就不大知道,不容易知道了,因为这个东西啊,要比较出来的。如果你自己有学过定,或者乃至更深入了慧,那两个自己亲自经验的,一比的话,你马上感觉到这个不寂静相是非常可怕,那麽这个是总的来说,这不寂静又可以分六个方向,六点来谈。第一个呢?最重要的是颠倒。比如说我们把事情看错了,看错了自然弄乱掉了对吧。第二个散乱;第三个掉举;第四个昏沉;这个掉举跟昏沉讲一下!掉举就是当我们内心当中是贪相应的,有时候祈求的时候,心里面就好象向上飞起来这种情况,比如说今天我们就是说考试,考完啦,考大专,然後明天放榜啦,然後你心里面想,你那个分数你感觉大概这样,所以今天晚上你会睡不着觉,会不会有这个,那就是因为你对他有一种希望,拿来我们佛法来说,就跟贪相应的。所以它策发你这个心,不能使你安静,这跟散乱不太一样喔,反过来呢叫昏沉。当你那个心过去了以後,沉下来的时候,提也提不起来,然後两个眼睛直要打嗑睡,就是昏沉相,这是烦恼的几个特徵,然後呢?下面另外还有两个叫放逸,无知,深入一点,这是烦恼的总相,不寂有这样的六个特徵。

  那麽别相就是个别的来说,那我们平常说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六个叫根本烦恼。当然还有很多随烦恼,由於根本烦恼跟着而来的,那麽这个我简单的说一下。那个贪就是对我们哪,应论经论上面说是:於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这些我只能简单说一下,什麽叫有,就是我们的异熟的根本,有具说这根据的,除了这个以外的所有这些东西,那麽我们对他会有一种执着,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不知不觉当中不要说的,尽管今天你生了病很痛苦,你说啊,实在是毫无意义。可是潜意识里对这还是种执着,这样眼前的,未来的,过去的,你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执着在,非常奇怪,那麽当然这个所依凭的所有的一切这个染着,这个《染着经论》上有一句话,说如油入面,这个面粉里面滴一滴油下去,你怎麽弄也弄不开,所以我们这个贪心对所贪的境,他执着的怎个强烈法,然後呢能障无贪,无贪是一个善根喔,内心当中不会有这样,这个非常强烈的这种烦恼相,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你造种种业,贪嘛造种种业,然後呢造成了种种业,将来会感果,所以生苦为业。那下面,我就比较简单一点解释。这个是苦跟苦具,这个痛苦本身,大家人人感受到,以及所有使你痛苦的,其他一切,对他内心当中有嗔恶的心,然後呢,内心当中会想造种种的恶业,所以这个嗔本身是非常强烈的,不安稳的状态能够障碍无嗔,无嗔就是心里面不会起这种心情,这个特别的呢?这个作用什麽恶行,所有的坏事情都从嗔心而来的,所以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那麽下面,愚痴是对於很多的事理,不了解他的真相,能够使我们障无痴,无痴是对事实的真相看清楚,他有什麽样的作用呢?一切杂染所有的一切的问题都从这个上来的。那,慢是由自己跟人家比所以自己总觉得高,经论上面叫这个恃已淩他,自己觉得高高的,看不起别人,然後呢在这种情况之下,障碍不慢就是谦虑,谦下,也就生苦,为什麽呢?因为这个慢的特徵,总是从我上面起来的,所以跟人家比高下,无非是这个,所以跟贪很相似,最後一个,疑就是犹豫不决,那麽在这里特别的是什麽?就是说能够疑的另外叫胜解,我们对这件情决定认识,就是如此,对很多事情就是犹豫不决。那麽他产生什麽?对我们的障碍呢?就是障碍我们去修善行,我们平常的时候,应该去做的时候,到那时候心里就犹豫,为什麽?没有得到决定的这种胜解,所以就贪、嗔、痴、慢、疑。还有最後一个恶见就是不正见,恶见就是对於真实的事情,他见解是一种观察,推度,可是现在这个恶见是看错了,恰恰把他看倒,然後他障碍什麽呢?障碍我们的正知见,由於这样东西会招感苦报,刚才我们说这个业感果,一定还要这个见,这个烦恼特别的,这个非常重要,所以会招感这个苦报,这是他的一个真正的业作用。

  那麽平常我们也把这个邪见啊,也分成五种。这个五种当中: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邪见。这个里边根本的就是萨迦耶见,萨迦耶见我们有几种不同的翻译,有一个叫身见,有一个叫有身见,有一个叫坏聚见,通常大乘的唯识上面去翻,叫做坏聚见,这就是这个。我们对於有身见,换句话说这个我跟我所都从这个上头来的,就是明明我们现在这个五蕴身,我们叫补特伽罗,这个上面没有我这个东西存在,这个上一次我们在三法印当中讲过了,他会执着这个东西,由於这样的一切的这个很多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有从这上面来了,所有种种见解,错误的见解都从这个上面来的,所以他是个根本,所谓边见,第二个边见,因为有了这样的东西,那就像这个生命哪,他自己执着着这个我,说这个我在生死轮回当中是常,是断。所以我们的边见,边执见是专门针对着这个萨迦耶见而谈的,萨迦耶见,外道们说,这个人哪,如果是人的话,生生世世是人,再不然的话死了就没有的,如果是一直这样的话叫常见,如果死了就没有的话叫断见,这个边见是指这个常断,不是别的,我们一定要了解,那为什麽呢?因为真正的了解,我们这个生命的相续,他是缘起的,是有这个现象,但是缘起的现象,是非空非有的叫中道,但如果我们执着这个边见的话是障碍那个中道的正见,使我们不能得到解脱,那麽下面之所谓禁戒取,那这个我就不细细的一个一个解释,因为要讲的东西还很多。

  那下面说,他怎麽生起的。生起的他的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於萨迦耶见,无明,就是说我们看不见事实执着一个我。因为执着了有一个身体的话,就有我了,有了我就有他,有了他以後,那大家就说我的我就欢喜生贪,跟我不相应生嗔,然後呢不了解这个是痴,由於我的关系,我就觉得慢,而对这个问题的不清楚就疑,所以很多问题从这上面而产生的,这个是进一步谈那个生起的次第。

  那麽下面说生烦恼的因,生烦的因他有不同的解释,那我今天只把最详细的那个解释来说一下,也是不同的经论上面,那第一个最重要的这里边叫所依所缘。所依就是宿生的随眠。平常我们说种子这样。那自己,所缘呢当你对着境,这两样东西现起的时候,这烦恼就生起来了,那麽下面说另外一个生烦恼的助伴,有的时候我们只说三样,这是《瑜伽师地论》上面讲的三样,关於这个助伴,说除了这个烦恼的随眠,跟对的境以外,还有一个助伴,这个其他的辅助的因缘,他烦恼就生起来了,然後呢?如果这个辅助的因缘,我们简单来说的话,就是所接近的人,一个,然後呢他告诉我们的言教,讲的道理这是外在的两个条件,还有呢?自己内心当中平常的习惯,为什麽叫串习呢?就是不断的不断的习惯的一种力量,还有最後一个非理的妄作意,那就是这个生起烦恼的原因。

  那麽第四点呢?这个烦恼的过患,烦恼的过患这个上面哪,只举出三点来,第一个,他烦恼一生,就是令我们的心就杂染,然後倒取所缘,令我们所对的这个心对境都看不清楚,而且看颠倒了,所以第二个叫倒取所缘,因为这样的关系就坚固随眠,随眠就是我们的烦恼的种子,这样一来把以前的种子把他加得更坚固,而且像这个我下面念一下,令同类的烦恼相续不断,继续下去,然後於自己与别人都有害处,於现在世後来世都有罪过,眼前感受到种种痛苦,未来还要无始生死轮回,各式各样的坏事都有,好事呢远离涅盘,退失善法,这样一共可以列出好几十样东西来,这就是烦恼的过患,总之一句话,不能得到自己的利益,那为什麽学这些东西呢?

  当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个烦恼的过患以後,决定要拿掉他,那麽烦恼到底什麽样子呢?所以我们应该认识那个烦恼的行相,那认识了以後,他怎麽生起的呢?所以我们要生起,乃至於对治,所以经过对治,下面对治就是第四个,所谓发心去修行他,通常我们这里修行的话,我们就是戒定慧三学。那麽关於这个戒定慧三学啊!我想这个如果说,我们平常单单想解决生死轮回,那这个要细细的学可是我们现在了解对这个圆满的佛法来说,他要成就的无上菩提,对这个中士出离心,这是引发菩提心的方便,因此他不是把那个戒定慧三学,全部精神放在这里讲,所以只要把戒持好就可以。所以真正第四点哪,我们了解了这个去对治他的时候,那重心就放在上面,那麽现在他下面列出来,我们怎麽样持得好呢?我们只要把犯戒的原因找到了,犯戒的第一个原因无知,对我们应该学的不了解,那麽好好的去学。第二个放逸,那我们应该平常的时候,不断的以正知正念,然後呢思惟佛法,然後呢不断的去做,这个放逸的心就拿掉,还有呢?不恭敬,那我们就要去恭敬,最後烦恼强盛,他有他特别的对治的方法,如果我们能这样的一步一步的走下去的话呢?那这样不但是出离心启发,而且出离的行能够相应,然後呢最後一步一步的深入,那再下面进到发菩提心。好,今天讲到这个地方为止。

  第十一讲 发菩提心——“入大乘之门

  我们一开头曾经就谈过,从人生问题一路上来,层层推进,然後到最後,知道真正解决这问题,是要依照着佛法,不但依照佛法,很有内涵的,不管它从本质上头来说质,然後量次第都要丝毫不错,如果有错误的不行。然後因为这样的话,我们就从总别,前面的整体来说,次第从皈依开始,步步一直到上次我们讲到出离心,然後今天讲菩提心,这里边,我们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我们称它为下士或者共下士,这个就是学佛最种要的根本,这个根本是跟世间所有的人是共同的。所以如果他只求世间那部份,我们称他为下士,然後有一部份,他是愿意求最究竟圆满的,可是这部份也必须透过这地方,我们称他为共下士,因为这部份是跟下士共同去学的,那这部份谈什麽呢?就是谈皈依,皈依了以後,正皈依是业果,你造什麽业感什麽果,那我们眼前所有的苦乐的问题,真正的根本原因从这地方,也就是这是我们世间大家共同的,那麽进一步呢?虽然是说找到了这个因,可是这个还在轮回当中,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还是没办法根本上面解决,而只要在轮回当中,这个痛苦的根本没有拿掉,不行!是不是能够拿掉它呢!说行,可以。因此进入所谓出离心,这个我们称它为中士或者共中士。那比之於下面这个是高一级,但是不是真正究竟圆满呢?还没有,正好在中间。对有一部份人来说,他愿意达到最究竟圆满的还要从这地方走过,所以或者只求中间那个叫中士,他希望求得究竟的这一部份人叫上士,但是也要跟中士一起学那部份,所以对他来说叫共中士,那麽依照着这样次第来走上去呢?

  一方面如果他条件不够的话,也不弃舍他,因为佛讲佛法,他本来是根据人的基础,根据也就是说,有一种人条件很够,给他讲最究竟圆满可以,可是万一他条件不够呢?你开始讲很深,他不是不行了吗?那我们照着这个下、中、上,一步步上来,对条件不够的人他并不弃舍,他也可以照着次第上来,对於条件够,愿意走最究竟的,本来你要照着这次第走上来,所以对你来说,也并不没有走冤枉路,那麽现在遵照着这个次第,我们一路上面走上来,最後就是所谓上士,那这最究竟的,那麽这个进入上士,从哪里契入呢?就是今天讲的发菩提心,那关於这一点呢?因为佛经当中说,告诉我们的有三乘,所谓:声闻、缘觉、菩萨;菩萨最後就是一佛乘。这种说法是散见在各种经论当中,最後到了佛临涅磐的时候,也就是佛出世总共四十多年,那麽讲经将近也就是普度众生将近圆满的时候,他特别地在《法华经》上面交待很清楚,通常说开权、显实,前面这个是权宜之计,权巧方便。那个时候真正的告诉佛到世间真正的意义,实在的意义是为什麽?实在意义就是真正告诉我们,就是一佛乘。所以他这个经论上面,《法华经方便品》有这麽几句话,不仅仅是我,所有的十方诸佛没有一个例外,我就把那经文的偈子念一下,《法华经》云: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

  大圣主就是一切诸佛,十方三世没有一个佛例外,晓得世间所有的天人六道当中,每个人有每个人他自己的所好,因此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所以他必须要适应他这个根性,用很多特别的异方便事,特别的一种方便善巧,用来干什麽呢?真正重要的是助显帮助,帮助这些来显法说明最究竟的第一义,就是最究竟的道理,那个究竟的道理,我们现在说要讲的,就是这个大菩提。那麽除了这个以外,它特别强调,《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说不但我这里啊,十方所有的十方三世一切的佛只有一条,既没有二乘好没有三乘,但是有一个例外,什麽,方便说法,《法华经》云: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於世,唯世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说佛出世只有一件事,其他的都不是真的,只是用各样的权巧方便来引导我们,那无非都证明我们,告诉我们真正要走的,走到这个地方去,实际上呢,真正算起来,二乘就它的本质来说,它能够断除的过失,以及所得的功德本身也没有圆满,何况他的心本身只为自己,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条件不够的,就是说因为他自己宿生的善根,

  所以我们在《法华经》上面看,虽然那很多大声闻,已经证得了声闻,大声闻而且哦,後来听佛讲了,告诉这个道理以後啊,很多人都後悔啊,为什麽我不早一点这样昵?而且因为这样停了一下转过来,这条路反而显得很迂回,所以在这个原则之下,如果我们真正的有机会,会能够及早了解的话,我想谁都愿意,不要走那迂回的路子,因此我们不是从下士,中士的这样,是共下,共中,然後到上士,就像我们念书一样进小学,目标是进大学乃至研究所,所以现在呢,我们看看,真正到最後要学些什麽,那麽然後呢就是今天讲,这个为什麽单单讲发菩提心呢?就是发了菩提心,下面这个内涵那是非常深广。所以刚才说过今天只是做一个最重要扼要的常识性的介绍。

  那麽关於这个菩提心分几点来说,大家看一下那个题纲,这里总共分六点:那麽第一个呢?就是菩提心的内涵就是定义,我照着这个次第一步一步来说,这个菩提心的内涵真正重要的就是它有两种,首先我们简单地说一下,那个菩提是印度梵语,翻成我们中文是觉悟,就是说我们所以轮回生死受冤枉苦,因为对事实的真相不清楚,如果真正一旦觉悟了解了这样的事实以後,那这个做法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希望我们对事实的真相看清楚。我想这一点我们大家都知道,谁都不愿意跑得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闭上眼睛被人家骗得团团转,我们都有希望能够张开眼睛,现在是张开心眼,对我们所做的事情以及我们所接受的种种,应该了解。

  比如随便一样东西,人家给你吃一样东西交给你,你一定想让我弄清楚,你到底要给我吃些什麽,你会不会给我吃脏的毒药,事无大小都是如此,所以现在这个菩提心就是觉悟,那觉悟了以後,我们就不会由於错误的行为受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所以这个求觉悟的心,跟前面求跳出生死轮回的心,这个希求的心是一样的。不过现在呢了解,说这个单单求自己跳出,从自己所断的过,所证的功德也不圆满,再说了解了这个事实以後,只管自己的话,这个也未免自私。我们世间的人来说,比较好一点的还想到旁人。现在学佛法居然只管自己,这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去看,都说不过去,所以他内心当中也是有一种很强的希求,那麽这个希求真正重要的跟出离,这个所求的心是一样,求些什麽呢,那就不一样了,出离心只要求我跳出来,就可以了,其他不管,或者我举个比喻吧,比如说我们这里觉得很苦,我想办法去逃,人家告诉他,这里可以的,你只要逃去就算了,其他的根本不管。假定我们稍微认真想一想,是不是应该想,这里不好要去,是不是应该把去的地方,也认真考虑一下呢?既然这里不好而去,假定说去了还是不太理想,就这一个地方也就算了,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还是应该好好地选一选,所以说现在呢?

  发菩提心他真正内心的希求跟出离心不同的地方分两点。第一点说要求解脱真正的这个果,不是单单跳出生死,要求最究竟圆满的,所以希求无上菩提之果;还有一个呢要普渡一切有情,也不仅仅是单单为了自己,实际上这二者当中,有它绝对的关系,两个分不开,到後面会详细的说明,那麽现在发这个心,实际上这个菩提心,不要说修行,就单单发那个心,都是非常的艰难,要很长的时间,假定说没有特别的利益,或者虽然有利益,我们不知道的话,我们总觉得这个事情这麽难,所以它不大会有强大的力量推动我们。

  因此呢,第二个为了真正使得我们能够有强大的力量推动我们去做,所以它第二个叫菩提心利益,说发这样的心有什麽好处。经论上面告诉我,这个好处非常非常多,我现在这地方只是把它简单的说一下,那麽在这个之前啊顺便讲,在这个纲要上面说,我们平常人对菩提心的定义不太清楚,常常产生很多误解,这个也是导致我们现在佛法衰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这里顺便讲一下,这个平常我们常常觉得,什麽叫菩提心?很多人都弄不清楚,以我来说,我当初就弄不清楚,经论上大慈悲就是菩提心,大慈悲是发菩提心的最重要的一个推动的力量,或者可以这样说,真正发了大菩提心的人一定有大慈悲,但是大慈悲,是不等於这个菩提心,这个我们要了解,那麽大慈悲到底是什麽样子呢?我们尤其是非常模糊。

  所以,我以前听见过这麽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有一个人哪他自己也就说,就这个出离心嘛他也有一点,菩提心嘛也有一点,听了很奇怪,怎麽有一点呢?向他请教,他说我早晨吃素,所以菩提心也有一点,原来这个叫菩提心,早晨吃素,这里好象民间有这种持斋的方法,早晨吃素的中午就不吃,所以把它混淆成很奇怪的一个现象,这麽珍贵的佛法我们把他弄成一团,再不然我们念这个偈,随便念一下,比如说我们现在常常念那个偈,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一句话当中已经涵摄了,要利益一切有情要成佛,那麽是不是菩提心呢?我们以为念一下就算了,这个都不是,再不然我们通常最常常遇见的,比如大家念完了这个佛以後,就是我们平常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好象这个里边念过就可以,这是我们对佛法上面很大很大的误解,因为我们误解,所以我们真正修行的时候,不会不懂得把真正的主力放在修发菩提心上面。所以经论上面告诉我们,特别是象《菩提道次第广论》上面的,我们不在这最重要的中心关键上去努力,而在其他的次要的问题上,乃至於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去修行,不修也就罢了,去修行在这地方,那是非常可惜,非常遗憾的事情,所以今天讲的时候顺便一提。

  那麽下面呢?再讲菩提心的好处。现在我们真正要想从这个地方一步一步走上来,有两件事情。第一呢,在以前无始的无明当中,由於对事实的真相不了解的,犯的很多错误,我们要把它拿掉,因此在这一方面,我们称它为净罪,那麽弄好了以後,清净了一些罪障以後要集聚资粮,因此这两方面都要说。比如《入行论》上面就特别的说:大力极重恶,非大菩提心,余善何能映?映就是映蔽遮止,说我们无始以来,集了很多的罪恶,这个罪过是堆积的无量无边,何况还有我们的烦恼的心里边等流习气,是非常强盛,我们现在随便做一点点小的事情,怎麽挡得住这怎麽严重、这麽可怕的罪过呢?所以除非我们真正发那个大菩提心,也就是说这个大菩提一旦发起来这个力量之强大是无以伦比的。在这种状态当中,把我们无始以来积累的这种罪过很快很短的时间之内,就能把它清除掉,单单想像这个就晓得菩提心的利益是何等的大。他举个比喻,就象这个,我们地球到最後的时候,劫火,那地球到最後寂静的时候,劫火起来的一下把所有的地球通通烧得光光的,一样东西都没有,现在我们要净除我们的罪恶。那个菩提心的力量,就象那个劫火来,当这个劫火一来的话,噢!那个地球所有的须弥山烧成灰尘一样。我们现在所有的都不见了,这个都是特别的讲那个菩提心的利益。

  有一本经论上面就这麽说,《勇授问经》云:菩提心福德,假设苦有色,遍满虚空界,福尢过於彼。说这个就算有虚空一样大,可是这个菩提心,那个福大过虚空,像我们了解虚空是无尽的,也就是菩提心的福无量无边。那我们现在看这个讲纲上面的有两个偈,一个偈子就是刚才说的那个。《入行论》云:余善如芭蕉,生果即当尽,菩提心树果,恒无尽增长。这是很有趣的特点,其他我们做的,当然随分随力多多少少会做点好事,可是其他这种所有的好事呀!当这个做了好事以後,一定有善的果报,当那个善的果报现起的时候,然後呢,这个福也就消失掉了没有了。就像什麽呢?就像芭蕉,这个芭蕉或者说香蕉,那个香蕉树结了香蕉,那香蕉树就死掉了。经上面还说竹子,竹子开了花结了子,那个竹子就死掉了,所以不管我们平常做其他的善,当那个善结善果以後,没有了。菩提心不是哦,当你发了菩提心以後这个果,永远会无穷无尽地会增长,不仅仅是大,而且还有这种力量。所以很多经论特别是《华严》,花很多章节介绍这个菩提心的殊胜的利益。假定说我们不了解,我们可以翻开这种经论去看,它会对我们有很大的策励力量,当我们了解了这个菩提心的利益以後,它虽然有困难,我们愿意去学,那下面说要去学,那怎麽去发法呢?

  第三就是说发菩提心的方便,方便就是它的方法,很权巧的方法,那麽这个里面啊,分成三点来说明。第一个是发心;发这个心要什麽样的因缘,一共分三种说:四缘、四因、四力。这个是根据《瑜伽师地论》上面的说法,所有的大乘经论上面,很多地方都特别的介绍这个。那麽《瑜伽师地论》就是把大乘经宗经论啊,把那些精要的地方通通统括,然後做简单扼要的来说明,就是说透过这十二点分成四种因,四种缘,四种力来说明,这是策发我们菩提心的因,那麽我们现在把这个简单的介绍一下。那个四种缘,缘就是这个是外面的力量,拿外面的一些力量会策发我们愿意发这个菩提心。第一点呢?如果我们看见佛菩萨,这个不可思义的大威神力,那我们就说,哦,这佛菩萨有这麽大,我希望也得到他。所以平常我们在我们生活当中,可能遇到我们遇到的,不是看见佛菩萨的大威神力。

  我们大家在忙忙碌碌的在这世间上面,看见有一个人他大富大贵,我们想为什麽我们学了半天得不到,他为什麽得到了,他为什麽去掉痛苦了,是不是我们愿意学他,比如说我们现在都向西方人看齐,为什麽呢?因为它很多好的东西好象我们没有啊,同样的道理,所以这是第一。如果我们看见了,我们就会愿意也得到,既然要得到,它的因在哪里?就是说我们愿意发这个心,另外一类呢是看不见,因为佛菩萨毕竟少有,其实现在这个世界上面,佛菩萨还是在。不过他不会以佛菩萨的面貌出现,所以另外一类呢,就是虽然没有看见这样的情况,可是由於听闻或者听人讲,或者是自己由经论上面,然後呢了解佛菩萨有这样的威神。他所以有这样的威神,因为他有无量的智慧。因此我们了解了後信得过,然後呢也愿意要像佛一样,所以这个时候发这个心,所以第二类呢,也是透过了或者阅读,或者是听闻,那麽然後这种状态当中,愿意要学佛的无上智慧,第二类。第三类呢?

  我们大概了解了这个佛法,佛法留在世间是有这麽大的好处,真正说起我们是了解世间,出世间的所有一切善法,它的真正的根本都来自於什麽?来自佛菩萨、大乘的教法,所以我们现在这个时候,看见了解了佛法以後,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看见佛法快要衰退。然後呢,因为佛法衰退,没有了,很多无量无边众生受苦,所以我们愿意发那个心。所以经论上面有这样的一个偈子说: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近代有一个弘一大师,他写这个偈子,我最早以前就看见弘一大师写这个偈,看见了内心当中非常的感动,非常欢喜。那同样的我也看见很多人,因为遇见这样的情况,说我愿意发这个心为了什麽呢?为了住持圣教,希望把佛法留在世间。以我的经验当中,或者是说,我所接触的同修当中,这一类是最多。如果是大家真正地了解以後,你会很容易体会得到,这个的确策发我们内心当中一种力量,最後四缘当中最後呢?这个现在特别是现在说五浊恶过的众生烦恼非常厉害。不要说像发无上菩提,要发下劣的出离心都很难。出离心因为看见它难,所以反而要发这个大心,为什麽呢?因为发了大心以後,才使得其他的人跟着这个机会,所以愿意以这样的难发我要去做。而且由於这样的关系,使得很多人也同样的,虽然在末世也跟着去发,所以这个是发心的四个缘。

  那麽下面呢?四因,四因就是说内在的这种力量。那麽这个四因呢!第一个是他宿生具有这种菩萨的根性,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一遇到缘他自然而然,自然而然他内心当中发起来。那麽还有一种呢?是外面由於佛菩萨善知识的劝摄持所以发起来,所以第一种我们称它叫自力,不是,这个自在的发心的内在的因,上面是依着佛菩萨善友的因。那第三类呢?因有见这个很多,一切有情受苦,因为受苦所以缘受苦的有情,由於悲要救他们出来,救他们出来於是要发菩提心,这个是第三类。那麽第四类呢?晓得这个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是要很长的时候,有很多人一看到长苦,不行,有很多人恰恰不一样,越是长越是苦他越是愿意,不怕一切难行苦行长时愿意去做,这种力量就很了不起,这是四种因,然後呢最後一种呢叫做四力: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这个简单说一下,自力,比如说出於自己的力量,通常情况之下,这个都是宿生修过的,他自己也强,透过自己就能够有这种很强大的力量,再不然的话呢?由於外面的力量是他力,也希求这个无上菩提心。那麽第三种什麽因力呢?因为他宿世已经修过,所以因地当中具足很强盛的力量,那这一世一听见佛菩萨或者是看见,说这个大乘的功德如何如何,他马上策发,所以加行力呢?是由於这一现世啊,亲近了善知识,听闻了正法,然後如理观察这很多这些条件,由於这些条件,所以要修习,很长时间的修习种种善根,在这种情况之下策发,这个叫加行力,上面这个四因,四缘,还有这个四力这个里边,有各式各样的配对不同,那麽这个里边,我就不去详细说明,我们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

  那麽由於这样的力量,发了以後那下面呢,说我们怎麽修。发了这个心,我要求无上菩提出,这个心是有了,但是怎麽去修,使得我们心里边能够生起这个菩提心来。所以下面说修菩提心方便;(1)七因果教授;(2)自他换教授。这个都是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上面敍说,是从阿底峡尊者所传过来的,我之所以特别说明这两位大师。也就是说,凡事真正要修行,他必须要具足传承,这个传承的话从佛传下来,中间没断过,所谓没有断,并不是说我,这个文字告诉你,不但要理路非常清楚,而且照这个理路修行,有验证丝毫无差,这样的一代一代传下来。所以象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那都是在这个传承当中真正重要的大师,他们证得相当高的成就,那现在这地方就简单的把这两种修法在这里讲一下,那麽这个所谓七因果啊!

  实际上呢?就是一共有修这个方法,一共有分成七个段落。哪七个段落?七因果教授:1、知母;2、念恩;3、报恩;4、与乐慈;5、拔苦悲;6、增上意乐;7、发菩提心。不过在修这个之前啊,原则上面还需要先有一样事情要准备工作。这个准备工作,就是说我们先必须要修我们内心当中修舍心。什麽叫舍心?比如说现在他这个七因果中与乐慈,拔苦悲,哦,就是说有好东西要给人家,他的痛苦要把他拿掉,但是我们常人啊,总有一种个人的情绪,他跟我好,我就给他好东西,他不跟我好我就不愿意给他,所以真正修行,有这种心里面是不行,所以一定要把那个心调平。我们举一个比喻来说,像种田一样,一定要把那个田啊,先把杂草砖块,毒的东西啊把它拿掉,所以内心上面先要这些东西通通弄乾净,我们和它为修舍。所以这个舍是舍什麽呢?就是当我心缘到外面的有情。这个是跟我好的,我就跟他好,那是跟贪相应,这个跟我不好,我就跟嗔相应,然後其他的人无所谓好不好,这个就是会引发我们贪、嗔、痴的这个,我们所喜好的这种人,当缘这个境的时候内心当中,喜好讨厌这种心里面要舍掉,把这个心调平了以後呢,再照着这个七因果一步一步修上去,现在照着这个七因果呢简单的说一下。

  因为我们现在都了解,我们的生命是无限的,所谓无限的话,所以我们常说无始,那这个真正的根本,太长远太长远,这时间是你无法想像的。平常我们总是说,无始生死以来,那个时间就是无限大,既然无限大的生死当中的话,是不是我们生命有无限的次数,每一次都有父母。所以同样的在这个无限的生命当中,有无限的父亲母亲,特别是这个有一个原因,我们没有一个人,所有在座的各位一样,如果真正了解这一点的话,所有的人都曾经做过自己母亲,只是由於现在生死轮回,由於无知并不了解就是,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当我们了解了这一点以後,而且关於这一点啊,并不是单单了解就够了,真的去修行的时候,并不是说我了解。如果了解来说的话,我早就了解了,但是我修行没有,只要你信得过,或者虽然你信不过,眼前信不过,过了一些时候你找到证据的话,你很快就相信,可是这种不够,那我们现在这个修的话,要透过不断的去思惟,使得内心当中生起一个很坚固的一个认知,那麽这个有了是第一步,然後其次是念恩,那我们想想看,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我的母亲,我们先不必这样想的啊。那个至少我们了解一个事实。如果自己没有母亲,当然不可能有我们的存在,实际上呢?没有母亲的照顾,我们根本长不大。不要说人,来看看小动物,如果出生来丢在那里,那它非死不可。当然更进一步来说,我们看看特别是这个父母,尢其是母亲对於孩子的那个关顾,那是无微不至,所以通常说起来他可以把样样好东西给自己的儿子,所有的苦把它拿过来。所以啊透过了这样,我们才真正能够长大。那这个观想的方法,也有它一定的次第,先起观想的时候,是个亲近的人身上去观想,然後第二步我们就因为这个是要真正的修的那个心哪,去广缘一切啊,并不是单单观一个。观一个观不起来,没有用,不可能产生我们要的菩提心,说尽管前面已经修了这个舍心了,然後我们正观的时候,也是观我们亲近的人把他看成母亲,然後其次呢?中间所谓亲不亲的人,然後呢就是我们很讨厌的人,也把他这样去看,当这个看完了以後,然後普缘一切有情,所以把他想他的恩。然後下面这个第二步,当这个心生起来坚固了,再下面报恩,当我们了解了所有一切有情,都是我们的母亲,而且跟我们有这麽的恩,我们现在唯一,所以不了解的是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生死轮回的真象,转了一世大家不认识了,实际上确是,那麽再说呢?

  就以世间的眼光来看,如果说这个人有很大的恩,我们忘掉了,我们会呵斥他,说你这个家伙忘恩负义,这个依着世间的标准看,这个忘恩负义是非常糟糕的,何况现在佛法来看,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来说的话,这是非常不应该,特别是佛法当中也告诉我们,我们最应该呵斥的也就是这个忘恩负义,既然我们了解了一切有情是母亲的话,是不是我们应该报答她。所以自然而然我们愿意去报答她,那麽这是怎麽报答法呢?这个蛮重要的,报答法不是说我们赚了钱,赶快买点好东西给她,不是。并不是世间的这些东西,世间的这些东西,原则上面大家生死轮回,大家都忙这个,他也会,真正重要的当我们了解了佛法以後,世间这种我们以为的苦乐,他这个本来就是什麽,本来是个鱼饵,鱼饵实际上我们吞这个东西,是丧掉我们法身慧命,使我们流转生死轮回最糟糕的东西,所以我们真正要给他的是什麽,要超出世间的这个,而这个偏偏大家都不知道。今天我知道了,我怎麽能不给他,何况是跟我有这麽大恩的,所以这个报恩,以什麽方式去报非常重要,要不然的话我们会弄错。我自己曾经遇见过,周围曾经遇见过有几个很有趣的同学,他们听见了这个报恩以後,回家去了干什麽?觉得要报父母的恩,其实你真正去看看的话,这个情况不一样,所以经论上面说,假定你忙世间的给她的话那等於已经挑了一百二十斤的重担,你再给他加两百四十斤,非把他压垮不可,所以他真正要的东西才是我们应该给她的,而这个他们根本不知道,然後呢,我们去报恩的时候就给她说两点,一个叫与乐慈。

  我们真正内心上面要给她,要去发起这样的一个慈,她没有的给他,然後昵进一步来说,她的痛苦要拔除,所以下面的第四第五这个叫慈跟悲,这两个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那麽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心,以後呢是不是够了呢。因为世间我们也有这种修法,就是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那这种心,声闻二乘很多大声闻都有,乃至於外道都有,是不单单是佛法的,所以他下面还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叫增上意乐。什麽叫增上意乐呢?就是说这与乐的慈,拔苦的悲这件事情要我亲自去做,所以这个叫增上意乐,透过我亲自帮忙一切众生给他快乐,拿掉他的痛苦,那由於这样的很强盛的心,最後发现,现在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除了成佛,不可能,绝不可能,所以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要求无上菩提,最後这个就是发大菩提心,一共七点,而前面这个呢?是因,是发大菩提心的因,然後呢到了这个增上意乐,必然到这个发菩提心果,因为我们这个方法,这样的七个段落的方法,称它为七因果教授,这是一种发菩提心的方法。

  另外一个呢?自他换,修那个自他换的方法,还需要一点基本的条件,说对那个空性,应该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为什麽要这样来说呢?说我们谈空性是什麽?谈空性就是说我们平常讲每个人,讲我,说人无我,我们总觉得把很多东西看成实质的,天生如此的,说不是,原来这个东西都是没有实在的东西,都是缘起,所以缘起性空,所以我、你、无非是这样。因为当我们了解了这样一个内涵以後,进一步我们了解,我们所以感得那个痛苦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也说一种我爱执。原则上面,我是并没有真实的这东西,假我是有的,为什麽是假我呢?就是我造了业以後,形成就象这个桌子等等,也是一样,并不是天生来实在的东西,而我们平常不认识它,偏偏对这个东西非常的爱执,非常的执着,痛苦的根本来自这里,因此了解了以後,我们现在换一个方法,不是爱执自己,应该把这种无知而对自己的执着换过来。这个是自他换,所谓自他换这个方法当中,所以对空性应该有一点基本认识的一个原因,

  所以下面它有几个偈子,参考的资料上面有一个,另外有一个这个《入行论》上面有一个偈子:尽世所有乐,悉从利他生。世间上面所有的快乐都是为了帮助别人,我想这个我们大家都了解,不要说佛法,就象《了凡四训》这种书,他为了帮助别人,做了很多好事,他就得到快乐,反过来损人利己,最後结果反而伤害。所以尽世所有苦,皆从自利起。你真为自己的话,对不起,所有的苦。

  所以《入行论》又云:此何须繁说,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观此二差别。所以上面这个道理不必多讲,凡夫愚痴的人都忙自己,而能仁就是世尊,世尊是所以成佛,是他懂得了利他,而且真正行利他,这才是我们应该比较应该观察的,因此这个《入行论》上面这个很有意思,《入行论》又云:若不能真换,自乐及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假定说我们不能自己换一换,然後把自己的快乐换给别人,愿意承担别人的痛苦,如果我们不能这样换的话,不但不能成佛,就是算我们轮回在生死当中的话,轮回当中有没有真正的快乐,还是没有快乐,所以这个实质上,当我们真正去观察的话,我们就愿意照这个方法去做,那麽另外还有一个呢?这个也是《入行论》上面的,只有一个很有趣的偈,

  《入行论》云:有情与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这我们了解,我们信佛,这个佛是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说我们信他,单单信了皈依可以,可是我们要真正成佛的话,佛没办法的,佛只有告诉我们方法,你们想办法照着这样的,一步一步去做,从出离心而菩提心,菩提心是不是要救一切众生,使我们能成佛,佛只告诉我方法,告诉我方法,我去实践,还要靠着一切众生,既然我们现在敬信佛告诉我们的话,为什麽我们不敬信众生,这是很实在的,这样了解了这个特点的话,那我们就愿意真正照着去改,不过当初这件事情的时候,是有一点相当困难的,这个困难度而且相当的大,

  所以《入行论》上面还有一个偈,我平常很欢喜念这个偈。《入行论》云:困难不应退,做这个事情很困难的,就不应该因困难而退下来。皆由修力成,所有的事情都靠修的力量升起的,下面举一个例子,说先闻名生畏,後无彼不乐。说有很多事情,先头在你没有接触或者修行之前,听见他的名字就害怕了,可是你一旦习惯了以後,说以後无彼不乐,少了他你还觉得不舒服,比如说我们有很多人,也许你这个朋友,以前你很讨厌他,听见不欢喜他,可是後来你交了朋友,觉得这个非常好啊,再不然我们不要说人吧,比如说我嗜好,假定说你喜欢吃辣椒,一开头的话,你碰见这辣椒辣得要命,你一听见辣椒你就害怕,如果是说,如果你上了瘾以後,没有这个辣椒,你觉得不过瘾,饭也就吃不下。所以这样有很多事情都这样。也就是说,当我们不断患习去修习的话,那情况整个改变过来,因此当我们了解了这个真正对我们利益,真正的这个特徵以後的话,它虽然有苦,我们不怕,我们愿意去克服,愿意去做,所以这个是修的方法,一共有两个传承,但现在这两个传承,真正讲起来的话还是要依靠善知识一步一步,我这里只是简单的把这个内涵说一下,那麽要修到什麽程度呢?

  所谓这个菩提心,要到什麽样的量呢,这个简单的说明一下,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决对不是说,为利有情愿成佛念一下就算。要修这样的前面,每一样东西到最後就这样,我随便举一个例子来说,慈心、悲心,经论上面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例子,就象一个母亲,如果她家世非常好,然後生了一个儿子,只有一个独生子,而这个儿子长得这麽好,反正样样条件无比好,然後这个孩子又这麽乘巧又这麽听话,在这种情况之下,当这个儿子有一点点不舒服的时候,这个母亲的整个的心就缘在他身上,那这个我们悲心,慈心要达到这样的量,当你感觉了这样,所以你一心要救他的心,也同样的内心当中起心动念,随时随地都在要救拔一切众生,这个才是真正菩提心的量,那麽这个菩提心的量,经论特别广论上面告诉我们,这个是我们刚刚开始修行最起码的,有了这个他自然有推动我们的力量,我们不要千万误会修的很高,听到这个我们就很害怕,哇这麽难哪,那好象那了半天下面,当初我看了这个听见了这个心里就有点害怕。所以经论上面都告诉我们,当我们眼前第一步是要了解这个理路,了解了理路以後,然後亲近善知识,然後听闻正确的方法,还要有这样的善友,不断的要在正因上面去努力,只要我们真正去做的话,他一定会到得了的一天。所以它从正面反面,首先我们看看反面,我们有没有退路,正面然後呢,因为没退路,正面才会策励我们一步一步上去,

  然後,这个就是发菩提心的方便,以及应到达的量,那麽然後呢?有了这样的发的这个心以後,这个时候,我们要了解一样东西,这个时候愿心跟行心的差别。当我们内心当中,单单发这个心的话叫愿心,我现在为了要这样,说要救一切众生所以只有成就无上菩提,或者透过自他换也是一样,那麽单单这个愿心够不够呢?不够,还要去实践,这个实践要去如法的去做。所以如法去做,原则上面这个时候呢?我们就是说要受菩萨戒,当我了解了这个,然後经过不断的努力思惟,说做这件事情有殊胜的利益,然後我要认真去做的时候,那麽受戒,受了戒以後,这个时候叫做行心,那这个行心要行些什麽呢?就是我们通常说六度万行。不过它分两部分来说,真正六度主要的还是,虽然布施持戒好象送给别人,还是最主要对自己来说,四摄最主要的是利他来说,所以真正发了这个心以後,应该修行的就是这样的,这个两样东西,这是我们应该正确的了解的,因此平常我们现在有太多,平常说我发了菩提心哪,然後受了菩萨戒了,这个结结缘是件好事情,我们不要随便就说他是不好,但正式的修行刚才这个特点,那麽这一部份呢,我想留到下一堂再来讲。


  第十二讲 六度与四摄——“菩提行之实践(一)

  上一讲啊,我们就谈到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以後呢?应该学四摄六度,发了心以後去行,去修,修这个行,就证这个果。第三下面应该修些什麽呢?那麽实际上应该修的就是六度四摄。这六度呢?(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静虑(禅定);(6)般若;

  布施跟布施波罗密多,以及持戒跟持戒波罗密多有差别,布施就是普通的,那怕我们普通的都叫布施,可是六度当中的布施那就不一样,所以叫六波罗密多。那麽这个波罗密多是梵语,翻成为我们中国话的话,就是到达彼岸。我们凡夫在生死轮回的这里,透过了发这样的心,然後呢修这样的行,能够达到超越生死轮回的彼岸,所以我们说度就是渡过这个,还有渡过这个生死的大海,生死的大海是由什麽原因呢?比如说由於我们平常的时候,贪悭、破戒、嗔恚这些,所以说针对着这些我们内心的烦恼超越了以後,烦恼既然克服了,自然那个下面的问题解决,那麽所以这是六度,

  这个六度有的时候,我们把它分开来讲十度,除了前面的施、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以外,第七、第八、第九、第十是《华严经》上面我们把最後那个般若波罗密多又分开为,说方便波罗密多,这第七;然後愿波罗密多,愿是我们发愿的愿;然後呢智波罗密多这第九;第十是力波罗密多。这个对应于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从它修的内涵以及成就的结果来说,而分十地。那通常来说呢,前面这个六样东西,主要的是布施,持戒,忍辱,那这样的集他的福德资粮,然後呢?禅定智慧是集他的智慧资粮。精进是通於一切,然後呢?所以他的前面那个方便,主要的目标还是要证得最究竟彻底的智慧,但是这个也不太一样。那麽这个智慧当中呢?又有两种,有一种叫无分别根本智,有一种呢就无分别得到了根本智以後的後得智

  所以前面这个六度是成就无分别根本智,後面从方便波罗密多开始一直到十地的力波罗密多,那是成就後得,那麽除了这样以外呢?如果我们还有一个,所以六度以外,还有一个叫四摄。四摄只是纯粹成就利他,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那麽现在呢?这个把它说一下,所以我们呢?一个一个来。先讲布施。那麽这一次的时间不多,所以我这个六度当中简单扼要的讲两个,最後这个结论,那这个布施是我们真正行菩萨道的开始,就是我们普通一般,不管是在家出家,随分随力了解,都能够在我们生活当中去用的。那这个布施呢?我们也分几点来说明分。

  第一,布施自性;二、生布施方便;三、布施差别;四、结摄。

  这个布施的自性,根据《瑜伽师地论》上面这样说这是以菩萨能够不顾自身,平常我们只管自己,现在我们了解这个是一个错误的根本,所以不管自己,而专门帮助别人,而自己通常内心当中,有一种性贪,难舍,悭跟贪是两样哦,贪是外面的东西不断地去求取,悭是里面东西舍不得,所以对自己的一切东西它毫无顾虑,那麽这种情况之下跟无贪,贪是恶,无贪是善根,跟这个无贪相应的这种思心所,以及由於这样而策发的身业,语业,平常我们身语啊!由於无始以来的悭贪,所以想尽办法去把外面的执取弄得来,现在呢反过来,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舍给别人,这个就是它布施波罗密的自性,那麽到什麽情况之下,这个圆满呢?由於我们布施并不是说,由於送了外面的穷人就没有,不是,而是说在我们内心当中啊,有一样最糟糕的,破除我们的悭贪,特别是我们自己有的东西对自己执着的那个心彻底的破除,不但是外面的财物,我们的自己周围的人,亲友,乃至於自身都愿意舍得,不仅仅是如此,而且还要更进一步自己内心当中,自然而然任运的所有的自己的一切东西统统舍给别人,如果内心当中到了这种程度,那就是布施波罗密圆满的时候,当然里边还有其他。当我们一度一度学下去,我们对这个会有完整的基本的认识,那麽这个第一点就是布施,波罗密多的自性。

  下面呢?我们怎麽去策发这样的心,你平常的时候我们只有啊去想办法执取,现在反过来,这个有一个方便善巧,我们深深的从理论从各方面实际上去了解啊,说自己啊,摄持的害处,种种过失,然後呢?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布施,那有多麽殊胜的利益,从两个方面,如果我们了解了以後啊。自然而然会策发我们愿意这样去做,现在呢?透过这个佛法的学习以後,我们就想,外面是我们所有的财物,跟我们周围的亲友,乃至於我们里边的身心,这都是无常而且不可常保,所以呀他任运的,不管你怎麽做,它是一刹那,始终不停的在向前推演,而且永远在变化,而这个不但是无常,而且是由於杂染所感得的所有的一切,现在我了解了这个特点,把我们无常的所有的一切,杂染所有的一切,如果说继续的摄持,那把以前的烦恼恶业继续增长,增长的结果是伤害我们自己,现在我们了解了把它转过来,把所有的这些东西啊,去帮助别人,因此当我们想到我们能够这样去做的话,以这个无常的杂染的,由於布施能够换得清净的究竟的圆满,这是多麽大的殊胜的利益,错的过患,透过这个整个的净除,我们希望的圆满的功德,透过这个可以增长,所以如果我们这样了解的话,好好的去努力思惟观察的话,那自然而然哪,我们就会增长,当然这个修习,也是渐次渐次一步一步的来,那麽反过来呢!凡是能够使我们执着的这种,那我们就针对着这个想办法去破除,因此针对着我们的执着的心的破除,针对着这个布施心,好处的思惟观察增长,那慢慢慢慢的这个心就生起来,乃至於到最後,如果我们呢?经过了练习以後呢?任运就能生起来,这样,那麽这个原则上面呢?也就是啊,这个是最重要的,

  那其次呢?那我们想啊,当我们真正在发心受菩萨戒的时候。我愿意效学十方一切诸佛菩萨,要成就无上菩提,要救度一切众生,所以要广行六度,所以那个时候广行六度,说把自己的所有的东西已经舍给别人,已经在佛菩萨前面,立下这个非常的庄严的誓言,在这种情况之二,就是我不管是现在有的,未来的是不是统统给了别人。所以我现在所有东西等於是什麽啊!等於是那我已经不是我的了,已经是别人的,所以当我们内心当中不断的这样去想的话,那个自然而然啊,对我们以前的这种执着,这种错误就会免除,这个最主要呢?是理论的认识是比较多容易,认识了以後呢,我们怎麽透过了这个思惟修习,使得我们这个习惯改过来,再加上身语的行为,那自然而然啊,慢慢慢慢就能够做得到,那麽另外有一类,有一种就是我们前面说这个布施主要的是在内心的圆满,这个是事实,而不在这个东西上面,所以就象我们普通世间常常叫见说,这个好事嘛心好就好了,你何必呢?所以既然是心好就好,布施也是讲,我只要布施心有了嘛,这个东西不要送,所以他积聚了很多东西,说我这个心布施就可以了,那等於是瞎子骗有眼人一样,这种情况不可以,当然这种道理完全策励自己,但是反过来,我如果看见别人是这样的话,我们不要去责备人家,因为的确,当我们了解这个布施是心好,他究竟为什麽我们不管他,也就是说前面这些道理,无非是策励我们自己,净化我们自己,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了解这个,所以这一种是怎麽样,透过佛法的认识来策励我们,引发布施的一个方法。

  那麽现在我们再继续下去,第三点呢?谈谈那个布施有几种差别,有几种不同,那这里边的,我们分三部份来谈它。一个呢就是整个的总说布施,布施应该怎麽做,然後呢这个分别来说,是分别来说,下面比如说,在家人出家人,不同的身份应该怎麽布施,第三点呢?由於布施本身,比如说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些那麽所以分三个层次来说明这一件事情,这个整个的整体的来谈布施,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现在这里是布施波罗密,跟普通的不太一样,所以这个里边啊,有六点最最特别的,也是最最殊胜的,我们应该把握住。第一个呢?我们作任何事情,我们前面谈啊,烦恼生起来所依所缘对吧?现在我们修行整个的转过来,那麽请问布施的这个所依的是什麽,所以第一个所依的是大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根本,所以这一点是非常殊胜的,那麽平常我们布施,我们也无所谓,就是自己的习气,有很多人,人家来了以後很小气,不愿意,有很多人不是的呢,人家来了以後送给他,你问他所以我也不知道,人家来要嘛就给他一点嘛。现在不是,内心当中是由於要祈求无上菩提,而行布施波罗密,这是第一点,这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第二个呢?就是我们对所施的物,因为由於我们发了大菩提心而布施,所以发心的时候已经说我所有一切都送给别人,因此不管你做什麽东西,他的心当中以这种心去做的,东西可以很小,可是在他心目当中,是还是始终不离一切的内心,所以平常啊,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这一点是非常重要,佛法当中特别这是,我听见我的老师曾经当年告诉我一句话,狮子的精神,它这个精神是什麽精神呢?狮子搏兔,狮子搏虎是一样的,狮子究竟怎麽样,我们不去管它,现在我们学佛法的精神就是,做任何事情他的内心都是全力以赴的。因为这是从他内心上来看,所以他施的物,他内心当中永远是一个整体,没有一样东西不送,这是第二点。

  然後他布施的目的呢?这是第三个特别的地方,他布施的目的是为了一切有情,现在将来的利益。眼前他穷苦帮忙他,他结这个缘而不仅仅是眼前给了他算了,我还要帮忙他解脱生死轮回的痛苦,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这就是布施的目的,这也不一样,这是第三个。

  然後呢?布施的方便善巧,他了解所谓三轮修空,通达这个无我的特徵,在初修业的,我们不一定能够真正做到,可是真正理论上面,实际上面虽然没证得,理论上面了解了很清楚,因为了解才发心才受戒,才行那个施,所以这个是第四点,善巧方便殊胜,

  第五个呢回向,回向无上大菩提,这一点是第五点,最後一个清净,做这个一件事情,也是说布施波罗密,只要消灭烦恼障,所知障这是第一个六种殊胜,这一个六种殊胜是後面所有的布施,持或,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每一个统统具足。这个也就是说菩萨戒真正不同其他的地方,所以这个称它为总的,这个差别,除这个以外呢?还有这个六度当中,原则上面是互通的,每一度具足其他的六度的内涵在里头,这个也简单的说一下,说布施它本身就是个布施波罗密。然後呢?布施的时候一定是如法布施,法施固然是这样,还有呢?就算是这个财无畏施,他做这种事情内心当中啊,都是为了成就无上菩提,所以他念念要防止声闻独觉,乃至於自利这种作意,这个内心上面防止这种作意,这个是跟戒相应的,所以也真正暗暗着布施的时候具足戒波罗密,第三个呢就说,他所以这样去行为,是由於佛道一切种智,有这样的殊胜的认识,信解,所以他能够啊,内心当中所以胜解,这种深的认可,於是在行布施的时候,能够忍受外面的种种的苦难,即便是人家来打骂,他也不退,所以他布施的时候,一定也具足这个忍辱波罗密的精神,这是第三点。

  下面呢?他为了使得他要不断的增长,平常我们的习性啊!它就会把你,慢慢慢慢的这个可性,这个无始以来的习性,不是懈怠就是放逸,所以真正要去做这件事情,他一定策励他自己,所以使得这个力量啊,不断的增长加倍的增长,可是这个精进一度一定在推动着它,那这个精进,并不是说怎麽去想,就在你处处行为上面,所以当他布施的时候,也同样的由於这种精进波罗密的策励,所以就具足这一个精进波罗密,或者我们自己去想一想看,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内心上面有一种内心的意乐,我们现在什麽意乐,我也说不上来,无始以来的业习气,我们称这个叫软暧习气,那世俗的事情做的时候,总有推动的力量,那现在佛法也有个推动的力量,这个时候精进是非常重要的,不观察不知道,观察了很清楚明白了解这一点,然後呢再下面的话,说我做这一件事情的时候,专心一致的,所以不杂普通的凡夫的,乃至於小乘的至心去回向求得无上菩提,这个就是跟定相应的定波罗密,还有呢?当我们去布施的时候,了解这个是三轮体空,这个是跟般若相应的,般若波罗密,所以它一个是具足这样六般罗密,是两个六种的殊胜,这个是差别当中总论。

  那麽其次呢,分别来说,我们同样讲布施,在家人跟出家人不一样,所以经论上面就告诉我们,因为由布施的身,就布施的这个人而不同,就是谈他差别,在家居士以财施为主,那麽出家僧众的是法施为主。而这个法施的功德非常的殊胜,不过我们也不必因为哪一个殊胜就找哪一个,只是各人有各人的因缘,所以经论上面说,如果我们能够如法地行法施的话,那这个功德无量无边,你把四天下的七宝用布施不如依如法的去跟人家说一四句偈,这如法的说不那麽容易哦,象我今天这样说一说,也许你们觉得如法,我自己晓得不如法,真正的如法谈何容易,但是我们努力提出升的确这样,前面要有很多在家居士财施等等,都是作这个准备。我们每一位在座的同学也好,各位所有信佛的弟子也好,将来都会走上去,这样,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不过这个里边的特点要说明哦,它真正说这个也就是,让我们出家的弟子们不要为了这样。出家本来,佛出世的时候出家是什麽啊,比丘是乞士,向一般普通人去乞食,要吃饱了以後滋身,有了这个身体好修行,修行的时候向佛乞法滋心。使得我们内心净化,然後呢把这个成就再想办法提升帮助别人,所以这个出家人的本质,是在这个上头的。当然如果说你福报很大,你虽然出家人有很多钱财,那我说出家人不要修这个,把钱财放起来,这个根本是个错误,

  这一点呢,我们要了解,如果说你非理去求钱财布施的话,这个造种种的罪恶乃至於破戒,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说明,它的原因在这个地方,那麽是我们要了解的,那这个是第二点,就是它的各别。所以这个各别的所依布施之身而分开来谈。那第三个呢?就是说对於那个布施本身来说布施有财施,那就是说我们所有的东西,法施我们是了解的,无畏施是当人家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人家。那这个这里啊!现在就是简单地只讲一下,这个财施。法、无畏也可以根据这个原则来会通它,那麽这个财施也分三部份来讲。第一个呢这样说,当我们布施这些东西的时候,应该怎麽布施法。另外一种呢能够布施很好,可是我们刚刚初修的,这个初行人哪,对於有很多东西呀心里会舍不得,这样那碰到内心当中舍不得的时候该怎麽办?还有第三个,那既然舍不得对我们布施有障碍,那我们应该怎麽解决这个障碍,我们布施的这个问题,所以这里分三点来说明它,那现在呢,这地方谈第一个,说布施财物,布施财物这一个分四点,这个四点就是所施的田,物件以什麽样的心去布施,怎麽施法,还有应该施些什麽东西,什麽东西是应该舍,什麽东西不应该舍,它还是要分得很清楚,这个四点我们一一的说明,那所施的田,这个就不去细说它了,有恩有怨然後呢,这个比如说尊敬的如何,这不去细说它。那我们内心当中应该对於行这个财施,具有什麽样的认识,什麽样的条件呢?
  这个我们首先要内心当中认识,要处处地方作这样的意念,说我是为了圆满我的布施波罗密,我是为了求无上菩提,集聚的方便资粮,这样所以才去行,这是第一个我们必须要的,然後呢,对於因为这样的关系,我们就把我们的东西布施出去,实际上布施出去的时候,心里已经很清楚,我在发愿受菩萨戒的时候东西已经给了别人了,所以这个我只是啊,暂时寄存在我这里,我应该这样去,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东西,没有我的东西,都舍给别人,内心当中应该这样的认识,然後呢?对於来求的人呢?平常我们来求的人会觉得啊,这个家伙真讨厌,把我的东西要走,就是你没有这个心的话,也会觉得打你闲岔,现在不是,他来干什麽?成就我无上菩提的资粮,没有这个乞丐,我这个布施怎麽布施法,所以曾经说诸佛与众生同能生佛法。对,佛告诉我道理,但是没办法使我成就这个善净业,今天这个乞丐跑得来才能够成就我,所以当那个乞丐来时,内心当中应该有这种认识,这个《大丈夫论》上面就有这段话,所以真正这个大丈夫,都是行菩萨道的菩萨啊。所以当他修习这个布施波罗密,到了某一种程度以後啊,人家看见这个乞丐觉得讨厌,他一看见这个乞丐内心当中,就欢喜的情况啊,

  他就举一个比喻说,欢喜得比比丘入三禅还要快乐,所谓这个三禅,究竟怎麽样我们不知道,就是据我们理论上的了解,这个所有三界之内最快乐的,再没有比三禅更快乐。一个行菩萨道的人看见那个乞丐有这麽欢喜法,因为成就他成佛啊,所以我们应该内心当中,以这样的心去处理这个。反过来说呢?凡是有非理的这种作意,这个非理作意很多,就不细谈,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它断除,这个就是布施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安立。那麽下面怎麽布施法呢?这布施的时候有各式各样的,有的时候随便来了以後拿一点给他算了,这种不可以。有的时候觉得麻烦,这个家伙过二天才给他,免得他老来讨厌,诸如此类,就是说凡是来了,我们要很快的尽我们所有的拿出来给他,就他所需要的给他,而且亲自给他,而且很欢喜的给他,这个就是我们布施的时候该做的,这个一点我们要注意,在前面假定我们经常思惟,观察这个功德,那临时的时候我们做得到,所以我们前面应该经常思惟观察,使我们内心当中乐意做这件事情,正做的时候,因此照着这个如法去做清净,做完了以後我们不会後悔,还会随喜自己的功德,所以不管从内心,不管我们布施的方法,都应该了解这个特点,所以对布施来乞丐的人,我们也不会说这个家伙是个乞丐,心里面完全不是这样的想法。最下面最後一个呢?那什麽东西应该舍,什麽东西不要舍,我们前面说不是一开头的时候发心,什麽东西都舍给别人吗?对,那为什麽这地方又讲不舍呢?这个有非常重要的原则在,这个经论上面都告诉我们的,这个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三点来说明它,

  第一个呢,就机缘,时机来说,说我们虽然已经发了心,所有东西都送给别人,心是发了,但是习性还是凡夫的习性,对吧,修习到多少就有多少成就,那麽特别是刚开始,真正发菩提心修菩萨因,都是资粮位的行者,资粮位的行者也就是说,跟我们一样是凡夫,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有很多事情对我们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因此经论上面特别的说明,它举一个比喻,就是说你力量很小,叫它担重担,这是个错误。如果说你的心还没有广大之前,先做了难行的事情,使你产生退却,因为这种行为是要遮止的,所以经论上面特别说;非时俗行,是为魔业,还不到时机,而就做超过你能力的这种做法,那个是有魔业,当然不让你做也不可以,让你做也要适量的跟你相应的,一方面慢慢的布施,一方面增长的能力,一方面来增长你的忍辱精进,这种力量,都是同时慢慢的具足的,所以我们前面说,任何一度当中,具足其他的六度,怎麽去判断,这个就是一个智慧的抉择了,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虽然到後来,譬如我们都有大悲具足的时候,我们就是抉择那个舍,那个经论上面说,当那个舍,舍那个身体的时候,其实像舍一块破布一样,那个才是舍啊,那我们现在把身体宝贝的要命,刺痛一点点就受不了,怎麽可以舍舍给别人呢?所以这种情况叫做非时,这我们要了解,然後呢还有一个,我们对今天布施,我们现在有一个目的,目的而去做的,当对着目的我们要分辩清楚,我们现在做这件事,要求无上菩提,而现在假定为了一点小事。那我们要分辩,譬如说有钱那没关系,假定说要舍身体的时候,我这个身体可以保留着求无上菩提,为一点小事不应该舍。这是第二,还有呢?这个求来乞的人,就舍掉东西来说前面是,

  最後一个呢?来求的人,求的人有各式各样的人,他穷我来给他,可是有很多人不是穷,他来是有坏心眼,比如天魔,或者来求很多东西而去杀人,我晓得了不要舍,这个还是应该分辩得清楚,这个是第一个。有东西能舍,我还要抉择,那现在呢有东西而不能舍,舍不得怎麽办呢?那个时候内心当中应该了解,就是这个思惟前面说的,悭贪的过患,摄持的过患。然後了解这个以後,尽量地想办法,策励自己行布施,万一经过这样,还做不到怎麽办呢?那对人家来要求的人,你就很软言告诉他,啊,我应该这样去做,可是我是刚初修的人,所以我做不到,啊,请你原谅我,将来我会做到的,这样一来的话,就是你的悭贪心没对治是有罪的,可是至少这个外缘,启发你这个外缘,你没把它挡住,这个我们应该了解,将来还有缘碰到这种缘,因为这样的关系,我的内心当中会等到这个事情过去了,会很惭愧努力的去改善它,那麽所以第三个最後,这种布施的障碍,我们怎麽去解决它?

  布施所有的这种障碍,它原则上面是有几个问题呢,那麽经论上面分出来有四点,这是我们修习这个布施一度的时候障碍。第一个呢,我们前面没有练习,没有串习,没有习惯。所以因为没有习惯,所以今天碰到这种事情的话,自己内心当中也不好欢喜。在这种情况之下,应该认真地思惟,这一点对我们很多情况都有是这样。我们平常一般人都是安於自己的习性,所以一定要努力的思惟,这个思惟就牵涉到很广的,譬如精进啊,知道了其他东西啊,那透过这样努力,就想办法突破。假定我们现在不要突破的话,永远没机会而且每况愈下,你想了解了道理都不到,那将来呢?连了解道理的机会都没有,那愈来愈难。第二个呢太穷,人家来要我没东西,那个为什麽原因会穷呢?还是因为我以前没布施,想到这地方的话,我会想种种办法。如果我再不努力的试的话,将来虽然了解了道理也想施可是没东西。一个从内心上面,一个从外物上面的,这是我也会想办法克服。

  第三个,由於对所要布施的东西,对这个东西很执着,有很多送点钱可以,送点那个可以,可是这个我很欢喜,所以就舍不得,那内心当中就这样想,说实际上这个本身有几种颠倒,对这样东西本身的执着是一个颠倒,那其他的我们先不去管他,当我们如果眼前执着的时候,第一个内心当中是增长什麽,贪,然後呢眼前增长贪,将来尢其是我们受了菩萨戒,要舍居然执着,所以将来这个眼前的贪,将来果是什麽?苦果,所以当我们了解,这个对眼前也不好,对将来也不好,当然还有其他的我们种种的颠倒见,这里就不细说,就想办法破除,对这个东西的执着,最後一点我们并不了解这个布施波罗密,有非常巨大的,非常了不起的,非常殊胜的大利益在,这个就我们想办法多去听闻思惟学习,如果我们这个四点能够一一解决,那这个障碍自然会除掉,那麽前面这些就是对我们布施东西,有的时候东西没有,东西没有那怎麽办呢?那时候单单还可以用意乐,从内心上面,这个有两种。有一种呢就是我真的穷的实在一点都没有了,我内心当中还是想,嗯,现在我虽然没有,我怎麽也找不到,可是我内心当中一旦一有机会,我想办法要去送,这是我们刚开始,还有一个呢?当我们正式修行,慢慢的次第到高了以後,也许你在修加行,关在山里面,也许你干什麽?那时候更高明的去布施。我们去观想,去观想了以後,观想所有最好的好东西,上面供十方佛,下面齐济众生,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的意乐施,那是功德更大更大,所以这个我们也应该了解的,这个关於布施差别,那我们现在晓得布施的特徵是这样,那麽怎麽策发我们,然後呢透过这个差别,我们如法去一一布施,最後呢有一个关於布施有一个简单的说明,这个就是结论来说,当我们受戒的时候,是我们还在资量位,还是个凡夫。通常啊,我们这个要顺便讲一下,不晓得已经讲过没有,我们修行过程当中,分五个位次,资粮位,加行位,然後呢?见道,修道,无学道。无学道就是没有再什麽好学的;这是成了佛,小乘就是罗汉果,那麽什麽叫资粮位呢?那我们要想真正修行,要积很多资粮,就像我们要到一个地方去,先要很多准备工作,这个资粮叫福德、智慧等等。智慧就是认识,福德就是我们要办那个事情,譬如说我们要到哪里去?然後我们要积很多钱,这个就是福德,资量,怎麽去法,比如说到国外去要护照,要到哪里去要飞机等等,认识这个是个智慧,前面我们所有讲的这些东西,一路上面过来,都是集聚那个资粮,那麽到什麽情况之下,这个资粮位也分下品、中品、上品。

  当我们透过了前面所说的,一路上来,如果是二乘,当出离心圆满的时候,二乘出离心圆满的时候,在资粮位,然後呢大乘发菩提心,我们会去透过一个仪仇叫受愿心,我自愿效学十方诸佛菩萨一样的,学这个菩萨,这个叫愿心,那是下品的资粮位,然後有了这样一个愿心,不是马上就受戒,然後要好好地,把要学的戒了解,了解了以後觉得这个东西这麽好,内心当中生起很强烈的,决心要去学,然後呢也了解我去做的时候,我能做得到,那个时候才去正受菩萨戒,那正受菩萨戒的时候,叫中品资粮位,这个我们大体上面要了解,所以这种情况之下,还都是凡夫位上面,到了受了这个菩萨戒以外,照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到真正修。禅定智慧的是上品资粮位,了解了这个真实的内涵,那时就是加行,加行是一心一意,然後呢观那个空性,就是般若,这个是加行,加行上四位,等到了正见道的时候,就是进入初地叫见道,见道以後呢?一地一地上去叫修道,所以在现在我们刚刚受完了戒,可是我们是个凡夫,虽然是凡夫,我内心当中有个目标,成佛,为了成佛,所以我要去行这个六度四摄。虽然我是凡夫,可是我的做法要像大地菩萨一样。因为安立这个目标,所以自然而然愿意很认真地,去了解怎麽做法呢?

  所以才会亲近善知识,去听闻对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怎麽做法。前面讲的这个道理以後,然後有了这个去努力去做,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然後呢反过来,找如法地想办法去破除它。如果我们这样努力的话,不断地慢慢慢慢地内心当中,能力、认识、福德、智慧等等都在增长。对这个应该感到庆幸,万一我们做不到的时候,那个时候应该为这件事情而忧虑而惭愧,不是世间这些无谓的事情,这个我们应该了解,如果我们真正能够这样去做的话,现在虽然有点困难,可是将来到後来,愈来愈好,愈来愈好,到後来任运的自然就产生,这样一来,这个菩提资粮很快的就圆满,佛道就不远。我们也看得见世间,各式各样的人习性就是不一样,特别是小孩子,他为什麽会这样呢?因为他宿生的习性所使。因此对我们现在修行的人,了解了这一点以後,我们最最重要的眼前,就是想办法去启发,这个是最後关於布施当中特别说明,那麽实际上这六度当中。刚才说的六种,六种殊胜就是说我们怎麽做呢?这六种殊胜跟每一度具有这个六度的精神。

  那麽下面我想再简单的介绍一下持戒,这个持戒也是分成几个条件,我就不细说了。持戒波罗密:一、戒的自性;第二、趣入修习持戒方便;三、持戒差别;四、修持戒时应如何行;五、结摄;那个戒的自性,也就是说平常我们由於无始以来的习气,所有的身口意业,为自己伤害别人,现在要在这个上面要挡住它。所有关於伤害别人的行为以及它的根本,然後呢从内心当中想办法,去了解这个错误去厌弃它,然後,内心当中对这一, 件事情能, 够如法的生起的那个。就是戒的自性。当这个心到最後究竟圆满的时候,这是讲内心来说,这个是戒波罗密,那麽关於这一点戒部份就不细说了,现在我们讲的主要的戒,我们在中国流行的有两个大乘的戒本,一个是梵网戒,梵网戒本,一个是瑜珈戒本,《瑜珈师地论》上头的。这个《瑜珈师地论》的戒本,在我们汉地不流行,可是它有一个非常好的好处,是遵照着这个六度四摄的特徵。所以行菩萨道的人,很清楚明白的了解这个次第。所以这个太虚大师特别的推崇这本书。宗喀巴大师有个叫《菩提正道菩萨戒论》,我建义诸位将来有机会好好地看一下。

  至少我们了解这个是什麽样的内容,理论上了解了,将来我们要要的时候对我们有很多方便,即使现在我们也可以慢慢的,就这一方面认识,净除我们的罪障,集聚我们的资粮。下面我们就谈忍辱波罗蜜,这个我们也分五点来说明它,一忍之自性;二趣入修忍之方便;三忍之差别;四修忍时如何行;五结摄。关於第四第五是布施已经讲过了,所以实际上只要把前面三样东西简单说明一下。第一它的自性是什麽?就是说平常我们有几种。平常我们说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忍辱大概很多人都听说过。生忍呢?就是有一些人来害我们,我们要忍得住。然後法忍呢?以种种受苦的这种方法,我们能够安忍而不为所动,这个无生法忍我们了解,这个真正法的特徵,所以实际上面对外面来伤害我们,我们会嗔恨,然後呢?对佛法的特点不但嗔恨,而且自己内心当中,觉得我条件不够,所以就嗔恨。还有内心的怯弱,对於这个无生法的法理呢?我们也不了解,所以内心当中更谈不到这个好乐,这个就是三样东西,它互相危害的,那现在我们就忍辱波罗密是正对治这个几点,所以我们现在透过了修这个忍辱,能够把内心当中,这个三种状态彻底的解除,这个就是忍辱波罗密的自性,也就是说把我们内心当中嗔恨,嗔恚心,以及修行过程当中怯弱心,以及修行佛法,对法义的不了解,以及由於不了解而生不起跟法相应的乐,透过了修这个忍辱波罗密,能够彻底的净除,那就是忍辱波罗密的自性。那麽这个到什麽情况之下圆满呢?

  这个一样的从内心上面来讲,而不是从外面来讲,假定外面来讲,比如说忍辱,因为忍辱以後人家说下一次你就不会遇见什麽,不是外面没有人来伤害你了,不是这样,所以经论上面有一个很有趣的比喻,特别是《入行论》上面讲,恶有情如空,这个世界上面坏的人很多象虚空一样,非能尽降伏,不管你用什麽方法,好的,坏的,要想完全把他们降服不可能的,那应该怎麽办呢!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敌。主要的摧坏我们自己内心对这个众生的嗔恚之心,当中这心拿掉了,就等於把外面的敌人统统的解决,所以他举了个比喻一样,就像我们现在大地上的,地上面都是沙石,刺这样,那我们希望造了这个皮,把大地包起来是不可能的,那怎麽办呢?我造个皮把我的脚包起来,脚步包起来了我踩遍大地,就不会有任何影响,那现在修忍辱也是一样,把我们内心当中,关於前面这几天彻底地能够遮止,那下面的问题就解决了,所以这个是忍辱的自性跟圆满相。第二点用什麽方式,能够策励我们去修那个忍辱还是一样。当我们了解修忍辱的殊胜利益,以及不修的他非常严重的种种过患,这个我就不细说了,不过我们现在不妨把过患分成两点来看,一点眼前看不见的,另外一种眼前看见的。为什麽把眼前看不见的先说?因为这个过患非常大,通常情况之下,我们并不了解。特别是说这个嗔恚,不但是眼前生种种苦恼,内心当中不安,还有将来会堕落,嗔恚还有个最可怕的,会破坏善根,

  所以经论上引用说《入行论》云:千劫所集施,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催坏。说我一千劫,那个时间非常长,非常长,然後积聚在布施等这那些善根,供养佛菩萨,供养佛菩萨有无量功德,那一切的所有的善根,若要一发脾气都摧坏破掉了,当然这个经论上面有不同的说法,说这个嗔恚的物件是菩萨,你才会这麽大的破坏力,普通人不晓得人家是菩萨不是菩萨,他菩萨不会写在面孔上面,我们现在了解太多佛菩萨,都在这个世间,的确我们看不见,所以在这个上面我们要了解,这个非常严重的一个过患。所以对那个所嗔的物件,不管你知道不知道,然後呢?比如说我发了脾气,他是不是晓得我发没什麽关系,只要我内心当中发了脾气了,这个就有这样的力量,所以我特别讲其他的过患就不去细说,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而眼前的这个过患,我们比较清楚,当心里面一发脾气的话,对不起,心这个心里面就砰砰砰砰地跳,第一个是不寂静相,晚上也睡不着,晚上睡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下,这样,很多事情就来了,所以我们想做很多事情都做不好,也不必,以经论上面说的很多道理,我们就普通这样,就可发看得见,所以当嗔心很大的时候,所有的眼前的事情,我想这个我们或者是自己,或者我们周围看得见的,家里边发大脾气,什麽样的坏事情做得出来,乃至於嗔心很大的时候,会杀人,这是眼前的看得见跟看不见的,两种非常大的过患,所以这个我们应该了解,

  再说一遍,嗔恚有两种非常可怕的力量。一个由於嗔恚使我们感恶报,感恶果,感恶果只有一世,还有个把我们以前积累的善根整个破坏。我们一定要了解嗔恚最大的过患,其他的不细说。那麽再下面呢,我们就谈一谈忍的差别,忍的差别一共有三种: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关於这个我想把最後一讲,这个还有最後一讲,在讲结论的时候把这个讲完,最後把结论再跟大家说一下,所以今天这一次就到这地方为止。


  第十三讲 六度与四摄——“菩提行之实践(二)

  我们上面讲到忍辱波罗密,它前面的忍辱波罗密的自性,以及怎样修的方便讲过。第三呢?忍辱的差别,也就是去修忍辱,所做所忍的物件来看,反正有人来伤害我们,耐他的怨害,还有呢?种种的痛苦,我们也能够忍受得下,就是安受这个苦,末了呢?对法特徵的认识,谛察法,像我们看看,这个怎麽来思惟观察。其实这三样东西,是互相贪通的贯穿的,不过我们直接以一个特点来说。比如说今天有人来伤害我,从这个忍上面去看,叫做生忍。忍受这个人。说受那痛苦来说是法忍,安受那个法,然後呢从它的更深义来去看,那就是最後的一点谛察法。或者叫无生法忍等等。现在我短短的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有人来伤害我,我们怎麽观察,透过了这个观察去忍受他,平常我们常有人伤害骂我,我就骂还,他打我,打还。

  所以现在好象西方人有这个特点,这我以前曾经听说过在西方。如果这一个小孩子打你一拳,你至少要还他一拳,再不然多打他两拳,这样下去他不敢打你。这个佛法跟它很不一样,很遗憾佛法最高明的地方,却现在大家既不了解,也没有人真正把这个理论伸展开去。那麽碰到这种情况,我们是怎麽思惟,怎麽观察的。我们首先去想,说这个人来打我,他为什麽原因这样,他自己能否做得了主,我们不妨从几个方向去看,说那样如果你真正去观察的时候,来打我们的人他也做不了主,为什麽原因做不了主,他在生烦恼当中。我想如果一个好端端的人,没有什麽好的,他跑得来要跟你打,你啊我想不会,也许说你这个人神精病,神精病本身它是一个病态,所以这个神精病者,到医院里去看,医生不会跟他打架,我们既然是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後,所以他是失常,那麽现在是被烦恼所使,因为他既然被烦恼所使,那在这种情况之下,那这种情况自然而然我们就会了解。

  更进一步来说,那他是被烦恼所使的,所以我没有理由去嗔这个人,如果我勉强要嗔一个物件的话,应该嗔使这个人来打我的烦恼。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我们常常说,拿那个石头可以丢那个狗,那个狗会追那个石头。若对我们人聪明一点的话,绝对不会去追那个石头,对嘛,我们应该追丢石头那个人才对呀,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後,我们对於伤害我们这个人就不会起嗔心,应该忍耐。进一步来说,这个烦恼使这个人,我们是不是应该嗔那个烦恼,那我们去观察这个烦恼,有两个角度去看。第一个烦恼的本身这样,烦恼的本身,它就是一个恼人相。比如说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火,火就是会烧人的,你不可能叫火不烧人,那这个烦恼本身是恼人相,它本身就是如此。反过来说,如果它不是主动的,是被动的。客观的我们举个例来说,火烧那个虚空,然後呢?这个虚空是站在那个客位,所以我不会去嗔。跟那个虚空两个人打,过不去。所以不管你从那个方向去谈,进一步来说,他为什麽无缘无故要来闹我,是因为以前我跟他有业,既然有业的话,那今天还他这也是应该的。所以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去看,如果你真正的能够去思惟观察的话,我们就能够忍住。所以第一个,就能伤害我们的人来说,我不会跟他发脾气。

  第二个对这个伤害我们的法来说,我们也能忍得住。最後从那整个的过程来说,当然我不说很深的,既然是业感缘起的话,那个特徵是什麽?性空。这个空我是比较更深一层的,这里眼前我们诠释到这地方为止。那麽它有很多告诉我们,怎麽去思惟的方法,再进一步来说我们也了解这个世间本身就是,所以一般来说世间嘛,本身就是苦因非常多,真正的快乐跟乐因非常少。那麽特别是对我们修行来说,除了人家的伤害我们来说,还有是因为业所感,还有一些事情呢?不修行不会有这个痛苦,修行才遇得见,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既然我们了解了这个特徵,只要你在轮回生死当中永远受苦,请问你必须修行的话,那这个对我们来说,就不是一个问题,我们不但不看他痛苦的那一面,而且看见他的好处的那一面,所以经论上面特别告诉我们,说这个无苦无出离,是故应安稳。前面我们不是讲出离心的时候,假定说没有痛苦的话,觉得世间蛮快乐,何必要想办法去忙了,这麽半天,要跳出乃至於发菩提心呢?所以说如果没有苦,那出离心也没有了,没有出离心也就没有菩提心,因此在经论上面,在很多地方就特别的强调,那个入行论上面就特别说苦有五功德,这个苦有五样功德。

  那麽这五样的功德呢?简单的说一下,这个哪五样功德呢?苦功德;一、除慢;二、启厌离;除掉我们的骄慢心,苦这个不会骄慢的,自己觉得很痛苦的话,这个骄慢心就拿掉了。然後呢?启发我们的厌离,启发厌离心,苦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痛苦就不会。三、悲悯生死者;由於了解了苦,启发了出离心,然後呢推己及人,策发大慈悲菩提心,所以这有苦第三个。四、羞恶;五、乐善;因为这样的关系,了解了这个特徵苦,苦的原因是什麽?我们求乐,乐的原因是什麽?所以使得真正的能够对我们做坏事情,会感到惭愧羞耻,能够免除掉。对於我们要修行增长功德,会推动我们努力的走上去,所以这个苦有这样大的功德。因此前面很多就不细说了,我们自然就能够安忍,何况我们无始生死以来,在生命的这样的流转当中,忙了很多很多事情,有没有真正的意义,没有什麽多大的价值。现在我们为了修行,要成就无上菩提,解决不但自己,而且一切众生的痛苦。受一点点的小小的痛苦,岂不非常值得呢?所以经论上面特别说,本来这是一个死囚,要送命的死犯,现在给你少少加一点刑罚,你这个死囚通通免掉了,现在免掉的什麽死囚,无始生死轮回解脱出来了,去受一点苦,有这麽样的大的深远的意义,岂不能够策励我们努力的从这一方面去走吗?

  所以当然象忍辱方面,在广论上面,《菩提道次第广论》上面,它有一层一层非常清楚明白的说明。关於这一方面,我到是建议各位同学好好的在这一方面去看一下,即便我们现在不能一口气对境马上用得上,当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後,在这种状态当中,我们遇见任何境界,对这个道理去一思惟一观照,那你马上那个心情就非常平顺下来,这一次即便没办法帮忙我们,对了这个境马上产生很好的效果,下一次就不一样,经过了几次以後,它会有很大很大的改变,那麽关於忍辱那一方面就说到这地方为止。其他的修忍辱的时候,有六种殊胜跟六波罗密相应,乃至於到最後的一个结论,跟前面这个布施一样,六度都是一样。再下面我们谈精进,那个精进是精进波罗密多,那麽我这是简单的说一下,那个精进的自性是什麽样?是说对我们善所缘,现在精进就是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呢?我们做的是善净的事情,然後呢非常强悍,不怕一切困难的去做,这是精进的特徵,有很多人做事情,很认真做坏事情,这不叫精进,所以精进是一个善法,我们所缘的是善法,那所缘的善法对一般人来说,都是蛮辛苦的,不习惯的,而在做这一个善法当中非常勇悍,不怕一切的这种特徵,这个是精进的定义,也就是它的自相,上面这些今天就不细说了,不过有两句话特别的说一下。经论上面告诉我们,资粮善中,进第一

  我们现在真正重要的要做两件事,净除罪障,积聚资粮,真实说净除罪障,也是一种资粮,这是说好象我现在要想办法去工作赚钱,可是欠了人家债,赚来的还掉了,不能不说我没有赚,所以在我们做这件事情当中,这个资粮善方面,精进是第一重要,六度当中哪一度都需要它。虽然它每一度都涵摄六度的,可是各有各的特点。所以特别的说明,反过来说呢?这个烦恼的根本,烦恼实际上的根本有很多。不精进是烦恼的助长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所以烦恼独本,所谓懈怠。假定我们懂得精进的话。那个烦恼一定能够解决得掉。否则懂得很多道理,如果不努力的话,一定没有用。所以这个地方策励我们,不是懂得很多,不是能说善道,而是说了解了以後,策励自己努力去对治,这个地方我们称它为精进。那麽再下面呢?就是静虑,静虑波罗密多,或者我们叫禅定波罗密多,那麽它也只是简单的讲一下它的自性,就是对善所缘,心不散乱,心一境性,对所缘的一点都不流动,贯注在上面,一动都不动,这个是静虑的自性,其他的就不细说,那麽最後呢?就是六度当中的般若波罗密多。这个般若密多也就是,我们这个十二讲当中的,所谓空正见,那为什麽叫它空正见呢?正见就是正确的对事情的真相的认识。那个时候这种智慧所见到的一切是性空缘起,这个就是诸法的实相,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称做实相。就它见解来说,叫做空正见,那麽关於这个,我们也用几点来说明它。

  般若波罗密多(慧);一、慧之自性;二、生慧之方便;三、慧之差别;四、正修慧时应如何行;五、摄义;般若波罗密多这个定义:所观事能拣择法,此是说通达五种明处等慧。对我们所观察的事情,能够善巧的抉择,抉择是非等等,它真正的特徵,使我们能够通达真正要观的物件,总结起来通达五种明处,那麽五明,内明就是主要的讲佛法,为什麽修佛法讲内明呢?这个是向里边看,真正的探索问题的中心,这个解决了,外面的一切都了解。因明、医方明、声明、工巧明。这个五明实际上也可以涵摄现在世间的所有的万事万物,那麽这个智慧,我们也可以从这个地方,它的自性分为两种。一个呢已经悟入的这个智慧,一个是没有捂入的智慧。没有悟入的是因,然後呢悟入的是果。没有悟入的智慧,就是闻思之慧。在我们因地当中,从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说闻慧思慧,修相应的那就是已经悟入的,前面是资粮加行位上的行者,後面的就是地上菩萨,乃至於佛果。

  二、生智慧之方便;1、思惟生慧功德;2、末生之过患;我们正确的了解了这个以後,我们把主要的精神,主力就放在策发自己学智慧去。那麽总结起来,有了这个智慧以後,能够断除我们一切的烦恼,这个烦恼在这里,我们分两大类,一个叫做断烦恼障,一个断所知障,我们为什麽称它为烦恼障呢?因为有了烦恼,有了烦恼以後,使得我们流转生死,障碍我们不能得到涅盘,不能跳出生死轮回,所以这个叫烦恼障,实际上这个烦恼就是障碍,还有一个呢所知障,因为烦恼的关系,所以使得我们对事相,事情的真相看不清楚,障碍我们所了解的所知障。因为这个烦恼使得我们流转在生死当中,那麽现在透过修学般若波罗密多,使得我们断除这个烦恼障,因此我们能够跳出生死轮回。第二个透过修学般若波罗密多智慧一度,使我们断除所知障。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发了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这个因就是前面一路上来,那麽最後使得我们得到了这个智慧以後真正从生死软弱回当中自己能够解决。

  然後呢?而且懂得所知障懂得所有的问题,怎麽帮助别人。所以发了菩提心以後,前面行的种种方便,然後最後呢?得到最後的结果。这个都是真正的智慧的无上功德,除了这个以外呢?实际上我们细细的来说,这个太多太多,现在只能说总结的把那个大纲说出来。智慧是眼前的,是後来的,所有一切的功德的根本。那麽平常我们说六度,六度,它跟六度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平常我们说,五度如盲,六度如导,彼此间各有各的功效。如果说前面这个五度没有智慧作引导的话,它像个盲人一样,所以六度是最好的引导者,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是单单六度就好了吗?这个也不行,平常我们说一个比喻。一个人眼睛看不见,一个人是脚不会走动,那两个人合作起来的话,就可以从火宅里跳出来,所以五度跟这个六度,这个前面的五度跟第六般若之间的关系,其次呢?我们谈,比如我们修道的时候,如果细分当然很多道谛。这个道谛细分,我们可以分成它成为说三十七道品。我们所有应该修的,都离不开这个,三十七道品从四念处开始,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四念处。然後呢?所谓四正勤,四无畏住,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个等等,这个里边除了这个四正勤以外,四正勤纯粹是谈精进,纯粹谈精进以外,

  其他的三十七道品当中,或者主要的根本都是慧,比如四念处,它主要的都是讲慧,其他的五根,五力等等,那最主要的还是以智慧为根本,比如五根。五力,信,精进,念,定,慧。信是信得过你讲的道理虽然我亲自证得,还没有达到。也就是说我没有亲自证得可是你这个道理对,我信得过你,这个本身是有智慧的。我所信的智慧,由於这样叫做精进。念、定、慧、最後是慧。就是刚开始的叫根,到最後呢?产生了力量叫力。那麽七觉,八正,真正中心都在智慧,所以这个智慧本身是有这样的一个特点。那麽除了这个以外呢?说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如果说智慧没有的话,那五度都弄不起来,还有呢?平常一般人来说,我们要想修很多,平常好象是违背的,但是有了智慧,不但不相违背,可以互相增长,在这个地方举个例子来说明它。这个例子也就是说,我们修行必须要的,就是说转轮圣王,在转轮圣王的位置上面,他能够积聚很大的资粮,而不受种种的尖欲的染污,靠什麽?智慧,也就是说我们修四无量心,所谓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那个慈无量就观察一切的有情,然後呢?当我们观察一切有情的时候,产生很强大的慈悲之心。看见那个有情,都是非常的可喜,如果说我们看见一个亲人很欢喜的话,自己内心当中,哦,这种平常的感情情绪相应,但是这个有了智慧,佛菩萨修的时候,他就不会被这个东西所杂染,反过来悲心所缘的是苦,当我们缘到种种痛苦的时候,哇,这个生起心厌离,乃至於叫我们真正去深入的时候会害怕,但心不为所动,

  靠什麽?智慧,然後修喜无量的时候,因欢喜心会散乱他能够安住,修舍无量,实际上的舍,就是一切都好象不舍,但他却能够在这舍无量当中行种种善法。不管是正面负面哪一面,要想同时双修两种功行因我们看起来都是矛盾的,有了智慧,他可以同时进行,更重要的实际上我们真正要想积聚的资粮要方便,所以福德是一种,然後呢智慧,深见两个同时很平均的互相摄持的增长,这个就是要智慧,这个都是智慧的建立,都是智慧的功德,所以这一点我们了解,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慧的话,那所有这些东西都得不到。五度前面的布施,持戒等等也就不谈。我们了解了这个智慧的功德跟过患以後,会推动我们,很认真的跑去修行。那麽现在呢?我们了解它,那个愚痴的因是什麽?普通一般人,所以不能得到智慧,我们现在了解了要去学,它的根本的原因,我们一定要把它找到,所以在这里特别的告诉我们,愚痴的因,说这个由於我亲近恶友非善之人,这个恶友不是说跟我们吵架,跟我们打架,然後呢?大家一起去乱来,吃迷幻药,不是,除了这个善知识以外,在这地方都归入这个恶友,这一点在修学修法上面,我们要把这个定义弄得很清楚,还有呢?

  这个对外头来说里边呢?懈怠,懒惰,贪睡眠,这是一种状态,还有呢,不欢喜思惟观察,因为智慧本身就是很深细的的抉择事情,思惟观察,要凭藉的那就是很多经论,所以他也不欢喜,也不了解大乘的经论,乃至於很多增上慢,说增上慢的未知谓,以为还不懂,以为自己懂得了,还没得到以为得到了,所以这个是增上慢,还有呢?有几个比较严重的,上品的邪见,错误的邪见,现在那个世间,这一点是非常的普遍,那麽再不然呢?反过来内心当中自己,也还是一种慢,叫卑劣慢怯弱啊,这个我不行啦,他不愿意去亲近有智慧的人,这些都是愚痴之因,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反过来应该从亲近,恭敬善知识有智慧的人,然後呢?随自己的力量,尽心尽力的想办法求多闻,就这样,有这个了解了以後,我们才可以善巧的思惟,把握住了中心,然後再去修行,才能够产生我们所要的,所以这一点我们要真正的把握住整个佛法的中心。所以经论上面说,这整个圣道貌岸然的命根,什麽?能够抉择是法非法的智慧,而这个真正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因,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因,是能够对经论,这个经论重要,这个经论要很正确的经论,通常说叫无垢经论。对这个经论要勤求多闻,我们为了得到这一个特点,所以必需要亲近善师,亲近善友。

  亲近善师我们才能够以我们普通的凡夫认知很少,有限的时间能够得到这个,无垢经论当中最重要的经义。我们因为亲近善友,然後呢?在这种情况之下才能够,经过互相切磋琢磨的思辩它里边的内涵,这两个都是得到智慧无上正因的主要的原因,所以简单的来说道次广论上面特别的告诉我们。得智慧无上之因:1、对无垢经论勤求多闻;2、以种种教理善巧的成立。换句话说这个是闻思,可是想达到这个,必须亲近师友,这一点我们应该了解。为什麽在这里特别的强调呢?因为现在很多修行人,不修就不谈,很多修行人说这个是不要的,这是非常可惜。修行而不要正确的认识,那修什麽呢?所以这个才是我们平常说的,盲修瞎练,对个人来说。对整个时代来说,说未法,其实这个因都是我们种在我们自己手上。所以我们现在了解了以後,尽量从根本上面要去下手,所以在这里很强调的。就告诉我们说,我们有几个特点要把握住。第一个呢?亲近善知识,然後呢?要能够好好的持净戒,清净的净戒这个是基础,然後呢?勤求多闻,听闻以後呢?认真的思惟,而这一方面是这样做,一方面呢?至诚恳切的去忏悔,祈求佛菩萨,能够这样去做。把以前自己做错的错误忏悔,现在我们需要努力的积聚的话,那麽这样积累下去,种的都是圆满的因,没多久也许我们很快就可以把我们以前欠缺的都能够把它一一的把它补足。那个就是策发我们修智慧的方便。下面简单的说一下慧的差别它有三种:

  三、慧之差别:1、通达胜义慧;2、通达世俗慧;3、通达饶益有情慧;所以胜义通常我们另外有一个名字叫真谛。世俗慧叫能够了解俗谛,那真俗的圆融通常在我们汉地,天台有称他为中谛,这个我们就不谈,那麽拿这个东西干什麽呢?去帮助别人,去饶益一切有情。这个是慧当中的差别,那麽现在这个地方,所修的方式还是跟以前一样,最後呢下面有一个结论,这个结论稍微要简单的说一下。我们真正要成就无上佛果,它需要两样东西:一个是方便为上首的大悲,一个是智慧为上首的空正见。那麽这二样东西呀要互相均等互相摄持,这两个互相均等,互相报摄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经论上面说,菩萨如果修行这个要方便摄慧,慧摄方便,如果通达了这个也就走对,不能通达这个就走错。因此里边有一个很有趣的一个故事。前面已经了解了说,五度如果没有般若相摄持的话,这个像盲人一样,我们根本不可能把前面的五度,你可以布施,但是绝对不是布施波罗密,把持戒也不是持戒波罗密,对这个般若的真正的特徵,是要用在跟它摄持的时候,如果单单这个那是不行,这一点我们要了解。所以关於这一点这二者当中,要怎麽样的很均匀的摄持,这里就不细说,如果我们不能把握住这点的话,或者你走上的空是断灭空,根本走错了,最好的即使你对空有一个正确的体验,得到的结果是二走,最後还是後悔。而佛真正出世的根本意趣,是在究竟一佛成,这个前面已经简单的说过,在这里呢再短短的说一下,

  要想得到这个非常重要的,要得到圆满的资粮。为了要得到圆满的资粮,我们必须要透过前面的闻思修这个次第,如果我们努力的这样去做那麽眼前勤求多闻,依法持戒的增上,那将来不大困难,自然的生生增上,就能够使得我们不断的向上,乃至於成就无上菩提,这个呢前面是总结简单说明,从发菩提心一直到六度,这个是所有要想成就佛道的根本。其实我们现在又有密教,密教如果真正的了解,他上面的很多修的方面不谈,可是密教的根本是什麽?发菩提心,然後呢积聚这个资粮,显密是二个完全根本一样的,如果这个没有的谈密教,那都是空话,所以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如果说不了解这个佛法的中心,不在菩提心上面下努力,以为今天我学特别是这个密,说即身成佛灌个顶头摸摸,然後就成了佛了,那这是对我们很大的一个误解,在这里顺便一提。那麽关於这个六度简单的介绍完了以後呢?下面顺便把那个四摄说一下:

  四摄:(1)布施;(2)爱语;(3)利行;(4)同事。这个布施的内涵跟前面布施波罗密大体一样,不过前面的布施波罗密,它重心是为了拿掉自己内心当中的悭贪,而成就一切舍心,这个重点。那现在四摄当中的布施,为摄受菩提眷属,这样,所以先把我的东西人家需要的给他,因为给了他以後摄受了眷属,那我们可以告诉他怎麽去修种种的善行,所以布施是令他一方面欢喜,一方面无所缺乏,由此能够修行善法,当他接受了,欢喜了,听着你走了,那个时候就要告诉他修行,因为告诉他修行所以就爱语,这爱语本身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呢讲的话本身语气,然後呢语词,语气柔和。然後呢语言的内涵本身很顺理成章,重要的讲的内容是正法,然後让他了解正确修行的方法。所以布施下面是爱语。爱语以後呢利行,利行是怎麽一回事呢?

  当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以後,还要如法去修行,因为如法去修行以後,才能够得到真正我们所需要的这个利益,最後一个同事,同事是说当我们谈到修行的时候,我们也要跟他一起去做,一起去做,假定说你告诉他了道理叫他去修,特别是修行哦,修行要克服很多障碍,修行要忍受很多痛苦,修行要启发很多大的精进的力量,等等。所以尽管他听懂了,欢喜了,这个利行以後同事本身很重要,如果说我们真正照着去做,他也会感受晓得它怎麽做法,晓得的确有这个好处,他也愿意跟着我们做。要不然的话,我们不做给他看的话,他觉得咦他怎麽自己不做呢?所以不但是佛法里面强调这个,而且世间来说,儒家孔老夫子有二句名言,身教则以,言教则讼。说你嘴巴上在告诉他这样,这论就是言字旁一个公,大家吵架你跟我讲你自己呢?你只为讲别人,诸如此类,可是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他从,他就跟着你去,所以我们真正要去帮助别人的时候,必须要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那这个里边还有其他的,在这里就不再细讲。那麽透过这样慢慢去实践,於是从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後,先成就自利行。乃至於成就利他行,当最究竟圆满的时候,那所有的问题通通解决,所以在这个地方呢?我简单扼要的把那个道次第的整个的内涵最後讲到这个地方为止,然後呢在这里有几点哪,我们应该稍微注意,这个听起来,这个内函上面,那的确是要经过这麽长的时间,要修这麽多难行的苦行,平常如果我们以眼前的状态来看,一看这东西,通常会这样感觉到这麽难呀?

  通常情形碰到这种情况就挡在这里了,这个时候我们该怎麽办呢?我们要懂得几个基本的原则,其实这几个原则前面都已经讲过了,因为他本身是没有退路的。我们之所以不能上去的原因是怕苦,这个精进一度里边,说得非常清楚,我们精进没讲,现在实际上呢?因为你怕苦不向前,然後无量大苦等在这里。生死转回是不是无量大苦,结果你永远苦。现在你了解了道理,你只要肯去做的话,那虽然会有一点苦,可是渐渐习惯了以後,而且能够得到非常大的利益,再说在六度当中最後一个,结论当中说如果我们眼前不修,那永生都始终停留在这里,佛这个果他不会到那个时候,你睡觉睡到那个时候,自己掉下来,你天亮的时候就成了佛。不会,必须自己去修行。乃至於在自他换当中,特别告诉我们,困难不应退,皆以修力生。我们常常知道了这一点,然後?一步一步的渐渐的努力向上的话,那麽自然而然会对这件事情,就有一个解决的时候,那麽这一次,所以简单的来说明。因为对目前正是末法的时候,大家对这些事情,都完全不了解,虽然因为这个世间的苦恼,所以常常说这个苦啊,我们要想跳出生死轮回啊,可是讲完了以後,真的要去修行方便,一点都不知道,所以至少经过这样简单的说明以後,我们大概有一个简单的了解,这也就是说,我这一次所以来讲的,跟大家谈的,最主要的这个原因,把这个原因简单的说一下。第一点呢?我在这里跟大家介绍的也就是说,非常简单,但是比较扼要,因为佛法内涵深广无瑕,绝对不是我们短短的十几个小时能够讲得完的,再说就是有时间,以我自己的条件,我了解的素质也非常有限,绝对不敢在这里各位面前班门弄斧。这是自己以前从小的时候,我印象很深,我十二岁,周岁,中国年龄算十三岁,我就听先父告诉我要学佛要做和尚,所以内心里面一直对它有很深的好感,摸二三十年摸不到路,到最後终於找到了这样一条明确的路以後,所以内心当中非常欢喜。这样一方面呢?对自己的错误也可以说忏罪,一方面也许有很多跟我一样遇见这种困难,我介绍给大众,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呢?

  像今天这种情况,世间大家都很忙碌,在这个忙碌的时间当中,那我们又了解佛法以後,的确非要照佛法这样走上去,在这样时间又这麽忙,对我们又这麽迫切,如果说东碰一点西碰一点,浪费很多时间,这对我们实在是无从谈起,大家做世间的事情,尚且非常讲究效率,那何况我们现在修学佛道,难道佛法没有这样的,有次第的内涵吗?是有,只是我们不知道。基於这个原因,我愿意把我所学过的,特别的讲《道次第》介绍给大众,那麽不过这里我要说明一个事实,我尽管介绍给大众的是道次第,可是我介绍给你们这是道次第的纲要,所以只能当常识看,就是说我介绍你们的《菩提道次第论》这本书,这个不能当常识看,所以我们学佛法有二种,有一种叫佛学纲要,然後呢另一种佛学概要,乃至於成佛之道这都是常识,你学了以後,了解佛法有些什麽,你要凭这个来修行不可能,可是《菩提道次第论》,不管是广论,略论,乃至於三主要道,如果你得到善知识的指授去学的话,它是个教授,也就是说你凭着这个,你要去修行,他能够给你所要的一步一步增上,乃至於最後究竟成佛,这两个差别很不一样,很不一样,当我们把这些问题一一都解决了以後,到最後得到什麽结果呢?那麽这个结果就是佛果,最後剩下来的,是把佛果在这里向大家简单说一下,这个佛的果有种种非常殊胜的功德,通常我们就说讲起佛的功德,说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念处、四德处,乃至於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无量无边,我们在这地方,随便介绍几样东西。

  这地方只介绍两样,十力、四无所畏,它有十种力量,那麽哪十种力量是什麽呢?(1)是处非处智力,处就是合理,非处就是不合理,那麽这个是处非处智力主要的是讲什麽呢?就是讲的因跟果,什麽的业因感什麽的果报,当你造了善业就会得到乐果,如果造的不是善业造的恶业,要想得到这个乐果,这是不可能的这叫非处,所以它是是处非处智力,世尊对这个所有的这个因缘果报的必然关系,能够普遍知道,究竟圆满,丝毫无缺,菩萨等等也知道,可是并不圆满有缺陷,所以第一个是处非处智力。(2)知过去现在末来业报智力,说我们一切众生,在三世轮回当中,过去,现在,未来。什麽样的业感得什麽样的果,世尊普通彻底知道,这是第二个。(3)知诸禅三味解脱智力,我们现在要想得到解脱,一定要禅定得到三味,那麽修三味的时候,他有各式各样的世,出世等等,而世尊对所有的一切禅定,自在无碍。他完全亲自验证过,深、浅、次第等等怎麽修法,证得什麽样的状态,只有佛对这个能够究竟圆满彻底知道。(4)知诸根胜劣智力,我们众生的根性种种不同,有的人好,有的人不好。然後呢?这样的根性,将来得到的果报是大是小,世尊彻底知道,因为知道这个,所以世尊告诉你,一看你修什麽法,你照着去修就成功了。我们平常的人不知道,告诉你这个法修行不成功,因为不了解这个特点。(5)知种种解智力,就是说,胜解欲乐善恶情况;(6)知种种界智力,是种种的种性差别,然後比如说,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这个是贪心,修不净观,这个嗔心,众生应该修什麽?这些世尊彻底究竟圆满。(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佛对不管是有漏、无漏,种种的内涵彻底知道,所以晓得那个人修什麽,可以到哪里,是这样,所以有漏道、无漏道,涅盘道等等,这个世尊彻底知道。(8)知天眼无碍智力;这个天眼无碍,就是说生死轮回当中,他未来到哪里去,然後呢,去的时候长得好,长得丑,聪明笨这什麽原因,世尊彻底看见,看见未来的。(9)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就是以前的,反过来,反推以前,知一切众生的宿生,一生,两生乃至於无量世以前的种种的宿命,彻底知道。(10)知永断习气智力。通常我们这个罗汉叫漏尽通,习气就是烦恼,由於这个使我们流落生死,所以现在这个地方呢?那所有的一切习气,二乘只断烦恼,烦恼的习气没断,唯有佛烦恼的所有习气彻底解决,没有一点点余剩,所以说永远不会再感得生死的轮回,对这个道理能够彻底的了解,这个佛的十力。

  那麽最後讲的。四无所畏有四个。(1)一切智无畏;(2)漏尽无畏;(3)障道无所畏;(4)尽苦道无所畏;这个就是佛的四无所畏,这个也简单的说一下。说一切智就是世间智,种种的各式各样的妙智,佛在大众当中说我是一切智人,不管有任何人来提出任何的难问,他自己因为彻底通达,他绝对不怕,而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第二个说漏尽智的话,漏就是烦恼,在生死轮回当中,这个佛自己说我已经断尽诸诸漏。谈这个问题。第二个说漏尽智的话,漏就是烦恼,在生死轮回当中,这个佛自己说我已经断尽诸漏。谈这个问题时也一样,不管人家来提出种种的难问,因为他彻底真正的解决,所以对这个问题他无所畏。第三个呢,障道无所畏,唯有佛能够看见哪一个是障圣道,哪一个是不,有人也提出难问外道等等,佛能够解说通达无碍,内心当中绝对不会有一点持碍,最後一个说,尽苦道无所畏,就是灭尽一切苦的圣道,那麽佛,世尊亦复如此,能够彻底的解决,那就是佛真正的功德,所谓十力,四无所畏好,那这一次呢到这地方,算究竟圆满!谢谢大家!

  感恩法师!这几天来把十三讲圆满的讲完了!感恩法师!感恩三宝!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 回目錄 下一篇(修心日光论 一)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敦珠法集-宁玛派闭关行道之理-
生命管理第九项修练改变您生命价值
四共加行
普巴金刚荟供
◎宁玛巴白玉塔唐秋疯传奇- Yahoo!奇摩部落格

赞助网站
利他無我
尊貴夏巴曲傑仁波切 / 資料來源 : 喇嘛網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自由電子新聞網
在線文史資料綜匯--中國古代文學--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 簡﹞
西藏敏竹梅芭藏香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