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巴金剛消災除障“祝千”大法會 *騎虎瑪哈嘎啦&長壽佛灌頂 鳩摩羅師利博士2010年訪台巡迴講座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噶举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1/22 19:17:14
學習次第 : 进阶

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波卡仁波切着  吴嘉贞译

 
  第一章  禅修简介

  大部分的人都认为禅修就是阻断一切念头,
  并保持在那种状态之中。
  这是错误的看法。
  禅修时,我们并不试图阻断念头,不涣散地安住在当下的觉知之中。
  禅修时,心应该是放松的、自在的、广阔的,任何期望或担忧。
  

为什麽要禅修?


  在人们遭受到各种无法避免的痛苦、烦恼和恐惧时,禅修可以消除这些苦痛。
  我们都认为快乐和痛苦是来自外在的环境或境遇(外境)。我们不为断地以各种方式将精力投注於改造世界,试图在这儿消除一些痛苦,在那儿累积一些快乐,但是,从来无法如愿以偿。从佛学及禅修的观点来看,快乐或痛苦根本不取决於外境,而是来自心的本身:正面积极的心态酝酿快乐,负面消极的心态制造痛苦。


  我们要如何才能了解,只能在内心找到的东西却向外寻求,是错误的?一个人的脸若是乾净、明朗的,他在镜子里会看到乾净、明朗的脸。一个人的脸若是肮脏的、沾满了污泥,那麽他在镜子里看到的就是肮脏、沾满了污泥的脸。镜子中的影像不真实存在,存在的是脸本身。但我们把脸遗忘了,反而把脸的影像当做是真实的。心的正面或负面特质,反映在外相中,成为我们的自我形象。这种外显的形象和内心的物质相呼应。改造周围的世界并不能带来我们所期望的快乐,唯有改善内在的世界才能奏效。


  唯有我们的心不被恶业污染,那种避之唯恐不及的痛苦才会终止。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快乐与痛苦都起於自心,也不知道如何分辨什麽对我们的心性有益或有害,任由我们的心继续陷在不健康的状态中,我们就没有力量避免痛苦再重显。因此不论我们冀求的是什麽,都必定会沦於失望之中。


  如果我们从镜子中的形象发觉脸是肮脏的,然後开始清洗镜子,我们可能使劲擦洗了好几年,都见不到一丝一毫的成效。这是因为我们努力的物件没有弄对,所以,即使再大的努力也是徒然无益。这是佛学及禅修的第一个原则:了解快乐与痛苦的根本并非取决於外在的世界,而是来自我们自己的心。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我们永远都不会向内求,只会继续徒劳无功地把精力及希望投入外在的诉求。一旦了解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开始清洗自己的脸,出现在镜子中的影像就会乾净如洗。


  禅修的有利条件


  禅修和心有关。然而,有效的禅修必须具足有利有条件,若缺乏这些条件,我们的努力不会带来任何成果。


  首先,在了解快乐与痛苦的根本是自心之後,我们必须具有强烈意愿,并欢喜地期待禅修。
  第二,我们必须有一位禅修的导师。当我们决定要前往一个地图上并未载明的地方,若没有向导的帮助,我们可能无法抵达目的地。我们只能凭靠运气,就很可能会迷路,或走很多的冤枉路。同样的,若没有上师指导我们禅修,我们极可能会在错综复杂的道路上迷失。
  第三,禅修的地方很重要——尤其对初学者而言。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实际上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影响,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各种不想禅修的念头。因此,在一个多少和世俗活动隔离的地点进行禅修,是必要的。栖息在高山森林里的野生动物,无法忍受城市的喧嚣。同理,禅修的心无法在外界干扰及诱惑连绵不断的状况下开展。


  如何禅修


  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僻静的地方之後,我们必须使身体与各种外在的活动隔离,使心免於落入关於过去或未来的念头,言语也要避免无义的谈话。如此,我们的身、语、意才能安住于自然的安适状态之中。


  身体的姿势很重要。我们的身体布满了精微的脉络(梵文nadis),精微的风(梵文prana)回圈於其中。念头的产生和的回圈有关。身体的动荡会导致脉络的动荡,脉络的动荡则会造成心绪的动荡。


  说话、声音的形成也和的活动有关。说话过多会扰乱,增加念头的产生。反之,保持沉默有助於禅修。
  因此,言语及身体的宁静能避免产生过多的念头,而制造开展出内心平静的条件。如同骑士驾御良驹能够悠然自在一样,当身体和言语都控制得当时,心就能安住。


  有一些关於禅修的错误观念存在。对某些人而言,禅修是回顾及分析日常生活与过去数天、数月或数年中的往事。对另外一些人而言,禅修意味着考量未来,思考如何作为,或做长期、短期的计画。这两种观念都是错误的。即使身体及语言保持静态,对过去或未来所产生的念头本身,就与建立心的平静相抵触,无法导致内在安宁,不是禅修。


  不追逐过去或未来的人,也可能会陷入一种近於无知觉的迷糊状态,并引发极大的疲惫感。住於这种状态的心,或许看起来很不错,因为这样显得很满足、很自在。可是,这种状态完全缺乏明性,很容易使人陷入击沈,然後转变为念头潮涌的情形。


  真正的禅修是要避开这些陷阱。心既不沉迷於过去,也不关切未来;它是以一种光明、清晰及平静的状态,安住於现在或当下。


  我们的心好比海洋一样。在夜晚,我们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海洋。但是,在白天,我们能够非常精确、清晰的看到海的颜色、波浪、泡沫、岩石及深浅等每一个细节。我们应该要能清楚地觉知自己的内在状态,正如同白天时明察秋毫地观察海洋一般。如果我们容许心放松,它会像海浪一样,自然地平静一下来。这就是内在的平静,藏文称之为息内”(shinay),意为心的定静,也就是所谓的


  开展的方式很多。例如,初学者可以观想在前额高度的地方有一个白色的小光球,并尽可能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光球上。也可以把注意力集中於气息的出入,或是不利用任何专注物,把心安住在一种不涣散的状态中。使用这三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对学习禅修都很有帮助。


  此外,以宽广、开阔的心修持每一座禅修,是很重要的。我们不应该期望禅修会进行得很好,或担忧它会不好。禅修时,心应该是放松的、自在的、广阔的。禅修者应不抱持期望或担忧。


  在禅修过程中,有时我们会产生快乐及平和的体验,并因为有了一次美好的禅修而感到欣喜及满足。相对的,有时我们的心在禅修时受到许多杂念干扰,我们便因此悲伤地断定自己是庸劣的禅修者。为一座美好的禅修而欣喜并依恋愉悦的经验,就如同对一座不佳的禅修感到难过一样,都是不恰当的态度。禅修是好是坏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去禅修。


  初学禅定时,有些人可能会有美好的觉受,并眷念这种觉受,期待它会不断地重覆出现。当这种期待没有成真时,他们会变得很失望,甚至可能因此放弃禅修。在一趟漫长的旅途中,我们会时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时而走错路途。如果我们因为旅途中某个路段的怡人美景而不时地停下来享受风光,或是因为误入歧途而放弃继续前行,我们就永远达不到目的地。不论路途是否正确,我们都必须坚忍不拔,不要一味地担忧其中的困难,或眷恋愉悦的时光。


  初学者应该限定自己较短的禅修,每座十或十五分钟就好。一座禅修纵使进行得很顺利,也应该停下来。然後,如果我时间足够的话,可以在休息之後做第二座。一连串短的禅修,比一次冗长的禅修要好。一座较短的禅修即使起头很好,初学者也很容易陷入困难或感到疲乏。
  禅修之果


  开始时,我们的心态无法长时间保持稳定及安然。然而,只要持之以恒、精进不懈,平静及定性会逐渐开展。我们也会感觉到身体及内心都愈来愈自在。此外,外境——不论好坏——它的影响力都会开始减弱;虽然这种影响力起初非常强大,但我们会发现自己愈来愈不受其左右;实际上,加深对自心本性的觉受,能削减外在世界对我们的影响力,并使我们更加强韧。
  禅修的究竟成果,是达到正觉或圆满的佛果。此时,我们完全解脱了依因缘而存在的轮回及苦因。同时,我们也会拥有能实际帮助其他众生的力量。


  禅修的次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息内,使心平静);在这个阶段中,我们逐渐平息内心的纷扰。第二个阶段称为拉格通lhatong),即慧观,逐渐去除轮回的根本——我执。唯有修心能导向证悟,没有任何物质或外在的方法具有这种力量。
  结论


  想禅修的人必须先了解禅修的目的、方法及能获得的结果,亦即:
  ·了解所有的快乐及痛苦都起源於心,因此之故,唯有修心能让我们去除痛苦,并确立真正的、恒久的快乐。


  ·掌握必备有有利条件:禅修的意愿、一位具足资格的上师及一个僻静的场所。
  ·知道如何把心安置禅修之中:不追随过去或未来的念头,把心放置在选定的专注物上,让它安住於当下,保持一种开放、轻松自在及光明的境界。


  ·了解禅修的暂时及究竟结果:平和、沉稳、不被外境所牵制,最後,成就佛果。
  问与答


  问:我们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禅修吗?


  答:如果我们专注地工作,有觉性地做事,那也是禅修。


  问: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应该禅修多久?多常禅修?可以闭着眼睛禅修吗?


  答:如果时间不多的话,即使每天只固定修十五分钟,也可以立即受益。如果时间比较多的话,修两座十五分钟的禅定比较好。眼睛是开或闭,取决於哪一种情形对你个人比较有帮助。当心受到许多念头的干扰而焦躁不安时,闭着眼睛可能会有所助益的。如果不是这种情形的话,可以一直把眼睛张开。除非影响到我们的念头,否则眼睛的开阖并不重要。


  问:禅修有没有任何危险?


  答:如果你依止并信任一位具足资格的上师,禅修就没有任何危机。但是,如果你在没有任何指导下禅修,可能不会有成果,事实上,甚至可能会有危险。


  问:某些禅修方式使用象徵五大元素、有特定颜色的物品。这只是一种习俗,或者有某种深奥的理由?


  答:心的本性是包括这五大元素的究竟本质。证悟时,五大元素的本质就被体认为五方佛母。在证悟之前,显现的是五种寻常的元素。归属於五大元素的五种颜色,是其俱生本质的颜色。因此,这不仅是一种习俗而已。


  问:一旦念头平息之後,我们如何避免滞留在空洞的平静中?
  答:为了避免缺乏明性或变得昏昏欲睡,我们一定要提高警觉。然而,警觉的应用必须有适当的拿捏。如果控制得太紧的话,会产生更多的念头;如果太松的话,将会导致昏觉或昏钝。适当的平衡是必要的。


  问:在您的开示中,您用既非欣喜也非忧伤这句话来表示中和的情感状态。在这类情形之中,为了他者的利益而给自己新的导向是什麽意思?


  答:没错,禅定可以使我们不因外境而感到欣喜或痛苦。然而,在禅修时,我们同时也在开展为了利益所有众生而愿求开悟的念头。由於这种发自内心的意向,所以一旦开悟之後,我们可以毫不费力、毫无分别心、任意自在地利益全宇宙。太阳让一切众生及一切所显分享它有益的光辉,而不用去思考:我必须使这个和那个众生温暖,我必须使这个果实成熟……”等等。同理,诸佛利生的光辉遍及一切众生。然而,这种光辉并非无意识的。诸佛全然觉知众生的情境及他们自己的作为。他们了解众生的烦恼,可是,他们的利生行为是毫不费力的。这种利生事业藉由各种不同的方式化现,诸佛以圆满觉受身或报身,指导已经清净的行者;藉由雕像、画像、咒语等清净的支持形相,诸佛以化身引领我们这些平凡的众生。
  问:我们能单由阅读经典而开悟吗?


  答:若没有一位具足资格的上师指导,阅读经典并不足够,因为从经典所读到的,在我们心中所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然而,直接从一位上师口中得到的,会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并引发强烈的信心。


  问:方法这个字困扰着我对禅修的看法。方法牵涉到组织、调整及引导我们的心。我很好奇一个人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得到一种不造作、无所攀缘的东西。我们的知识、念头及感情是时间的结果。这些方法让我感到困扰的另外一点,是我们在利用时间。然而,若我们解脱了任何的限制,我们也同时脱离了时间。


  答:一旦我们了悟心的究竟本质之後,就不需要任何方法了。然而为了能达到超越方法的境界,我们必须仰赖方法。若没有这种支援,我们就无法达到究竟的境界。方法确实意味着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进步。然而,我们必须藉由时间而达到超越时间的境界。
  问:时间真的存在吗?或者,它只是心的一种影射?


  答:从究竟的观点来看,成佛之後就没有所谓的时间了。然而,在我们得到究竟的正觉之前,时间对我们而言还是存在的。现在,我们把三种时间——过去、现在及未来——当做是真实的,这种观念制造了许多痛苦,因为许许多多的回忆、担忧及计画扰乱了我们的心。事实上,过去已经不存在了,未来则尚未存在。可是,我们却经由思维的造作而把这两种虚幻的观念视为真实的,并因此而痛苦。在这三种时间当中,过去及未来使我们最为痛苦,虽然它们并不存在。在这方面,未来更甚於过去。我们以为这三种时间缺乏真正的存在。随着禅修的累积,我们对三种时间缺乏真实性的了解将会逐渐加深;最後,我们终会到达超越时间或无始亦无终的无时间境界。


  问:由於一切都是无常的,那是否表示时间存在?


  答:对现在的我们而言,时间存在,因此,无常也存在。无时间就是永恒。
  注释
  1、精微的风精微的能量是心和身之间的连结,回圈於精微的脉络之内。
  2、圆满的佛果(即完全开悟)可用佛的三身来形容。所谓的并不是指生理的构造,而是一种存在的层面。


  ·法身(梵文Dharmakaya),又名究竟身、法性身或自性身,字义是一切存在的究竟之身。法身好中虚空,是无形的,无法因意愿而得见,也难以用言语形容。是无形的,无法因意愿而得见,也难以用言语形容。虽然它可说是永恒的、无限的、非时间性的,但时间及空间的一切运作都包含在其中。


  ·报身(梵文Sambhogahaya),又名圆满觉受身,是全然证悟功德的有形化现。报身是非实质的,其如光的本质是法身功德的化现。虽然一般众生无法见到报身,但十地当中最高之三地的菩萨众可以见到报身。因为它的本质并非无常,亦非虚幻如同外相,报身并不受时间改变的影响。


  ·化身(梵文Nirmanakaya),指佛以平凡的形式化现,诸如释迦牟尼佛等。化身是诸佛为了引导众生得到解脱的慈悲化现。
  

除了这三身之外,通常还加上第四身:
  ·自性身(梵文Svabhavikakaya)。自性身实际上表示其他三身是不可分的。

 

 喇嘛网 日期:2010/01/22 18:54:36   编辑部 报导

 





 

波卡仁波切




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






上一篇( 白莲花论.发愿品 ) 回目錄 下一篇(如何发展菩提心)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花东藏传佛教@ - Yahoo!奇摩部落格
宁玛巴白白玉传承介绍
藏密桑多巴利莲师佛学会- Yahoo!奇摩部落格
上师阿弥陀佛修法 极乐捷径
藏歌手为法王祈福

赞助网站
初級禪訓班--法鼓山台南分院
台灣會議中心
我們的仁波切
藏傳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我們的仁波切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