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師一切財神總集灌頂大法會 五色財神(五路財神)增火供 台北市藍毗尼佛學會 共修『蓮師薈供』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记会本 二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1/03/20 20:05:45
學習次第 : 初阶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记会本 二
 
  隋 智顗 说
  宋四明沙门 知礼 述
 
    刻观音玄义疏记序
﹝智者疏﹞悲心湣伤,拔於世间苦集因果兴两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量誓愿断,此两誓愿,从大悲心起。
 
﹝知礼记﹞今既通示世间之言,兼两三界,後出世间,亦当例此。
 
二以慈下,二誓明慈。
 
﹝智者疏﹞以慈爱故,欲与道灭,出世因果之乐,兴两誓愿。所谓法门无边誓愿知,无上佛道誓愿成,此两誓愿,从大慈心起。
 
﹝知礼记﹞前拔苦中,果重因轻,故先拔重。今与乐中,因显果密,故先与显。斯是菩萨,利物之心,则与声闻,知苦断集,慕果修因不同故也。若璎珞中,明四誓云:「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灭谛,令得灭谛。」彼经所立,四皆利他。今文所列,三通自行。应知语有自他,意必双具。
 
二但前下,约四教辩相。
 
﹝智者疏﹞但前明人法,凡圣不同,今辩慈悲,大小亦异。
 
﹝知礼记﹞以其立誓,须依四谛,若不依谛,名为狂愿。何者?四既称谛,则能审实迷解之相,苦乐之际,依此起誓,方有拔苦与乐之理。傥於法不谛,徒兴与拔之心,终成狂简之愿。此有二,初例前科。
 
二若三下,明四教依谛立誓。
 
﹝智者疏﹞若三藏行人,观分段生老病死八苦,即起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若观分段颠倒结业,而起誓愿:烦恼无量誓愿断。欲令众生观此因果,无常生灭,念念流动,修於道品,即起誓愿:法门无量誓愿知。若观真谛,无为之理,即起誓愿:无上佛道誓愿成。如此慈悲,缘有作四谛所起也。
 
﹝知礼记﹞须知权实,各有事理,故以四教明乎谛相、生灭、无生、无量、无作,皆明菩萨依之起誓初三藏。此教为於迷真重人,说世出世二因二果,不即真理故互生灭菩萨观此。兴有作誓,有生可度,有惑可断,有法可知,有佛可成,四皆有作谛使然也。问:「三藏所谈,灭非真谛,今文依灭,起第四誓,那云真谛无为理耶?」答:「灭谛之体,是二涅盘,虽非真谛,能冥於理。故云因灭会真,道是灭因,苦集违理,佛既契真,故成佛誓,观真而发。」
 
二复次下,通教。
 
﹝智者疏﹞复次通教,观老死八苦,如幻如化,众生颠倒,谓为真实,即起誓愿。观贪恚痴等,如幻如化,众生颠倒,为之受恼,即起誓愿。观即色是空,即识是空,即贪痴等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空亦不可得,而众生不能即色是空,即起誓愿。又观涅盘,若有一法过涅盘者,我亦说如幻化,而众生谓有佛道可求,即起誓愿。是约无生四谛,起慈悲誓愿也。
 
﹝知礼记﹞所拔所与,二因二果,大同前教,但以此教所被之机,迷真轻故。事皆即理,四[+]如幻,不生不灭。所谓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灭相,观此四谛而起四誓。谛既如空,誓亦如幻,言若有一法过涅盘等者。《大论》第五十,先引经云:「诸天子心念,应何等人,听须菩提所说。须菩提知诸天子心念,语言如幻人听法,无听无闻,无知无证,乃至云佛亦如幻化,涅盘法亦如幻化。」论释云:「一切众生中佛第一,一切法中涅盘第一,闻是二事如幻惊疑。谓须菩提错说,为听者[-+],是故更问须菩提。须菩提言:『以二法皆从妄法生故,法属因缘,无有定实。』须菩提作是念,假令有法过胜涅盘能令如幻,何况涅盘!」
 
三别教。
 
﹝智者疏﹞别教观假名之法,森罗万象,应须分别,导利众生。那得沈空取证,观此苦果,非止一种,即起誓愿。无量之苦,由无量集,集既无量,治亦无量,灭亦无量。如此誓愿,缘界内外苦集因果,无量四谛,而起誓愿也。
 
﹝知礼记﹞此教为迷中重者,虽谈无作,果不通因。故初发心,但依无量所诠森罗万像之法,皆为迷于如来藏性而起。然此藏性,虽不具九,而能随缘变造诸法。性随染缘,则起世间无量苦集。性随净缘,则起出世无量道灭。故妙玄明别教如来藏者,名为妙有,为一切法,而作依持。从是妙有出生诸法等,但由苦集,定能为障。故须别缘道灭,对而翻之。先以生灭四谛,伏於通惑;次以无生四谛,断於见爱;中以无量四谛,破于尘沙;後以无作四谛,断於无明。此四四谛,在於别教,皆名无量,故云缘界内外苦集因果,无量四谛而起愿也。所以然者,盖知一切迷解之本,皆是佛性。性无量故,谛称无量。前教不尔,故不受名。圆教虽有无量之义,三皆即实,故云无作。
 
四圆教二,初示四誓二,初明誓相。
 
﹝智者疏﹞圆摄(编者注:按大正藏《观音玄义》,「摄」字当为「教」字。)观法界圆融,本非违非顺,非明非闇。无明闇故则违,违之则有苦集因果;智慧明故则顺,顺之则有道灭因果,缘此违顺因果,而起慈悲。
 
﹝知礼记﹞法界者,即十法界也。圆融者,总论百界,别语三千。既生佛依正,互具互遍,故曰圆融。非违等者,以性夺修,千法皆性,何修不泯?破戒比丘,不入地狱,清净行者,不入涅盘。岂唯地狱涅盘即性,抑亦破戒净行非修。非违非顺,泯苦灭也;非闇非明,泯集道也。无明闇故则违等者,上示全修即性,是故俱非。今论全性起修,是故俱立。荆溪云:「性无所移,修常宛尔。」既观不违而违,故起悲愿拔其二苦。既观非顺而顺,故起慈愿,与其二乐。由知法界圆融,故非违顺,亦由法界圆融,故有违顺。有违顺,故起誓,非违顺故无缘。
 
二譬如下,明无缘二,初喻。
 
﹝智者疏﹞譬如磁石,不作心想,任运吸铁。
 
﹝知礼记﹞不得前意,此喻莫销。
 
二令此下,法。
 
﹝智者疏﹞令此慈悲,不作众生,及以法想。任运拔苦与乐,故名无缘慈悲也。
 
﹝知礼记﹞正以三慈,分缘无缘。若依生法,则缘有空。心若即中,方绝缘念。以绝念故,乃能周遍法界,任运与拔。《大经》十四梵行品初云:「慈有三种:一缘众生,二缘於法,三者无缘。众生缘者,缘一切众生,如父母亲想。法缘者,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无缘者,不住法相,及众生相。」《大论》二十亦云:「慈有三种:众生缘者,谓缘十方无量怨亲中人。法缘者,谓缘无漏罗汉、支佛、诸佛圣人,破吾我相,但观四缘,空五众法。无缘者,不住有无,唯诸佛有。」此与涅盘文意大同。又《大论》第五明悲,亦有众生等三。故知将三慈悲,以对三谛,义甚显了。今从胜说,但云无缘。若得无缘,必具生法。
 
二菩萨下,明六即。
 
﹝智者疏﹞菩萨从初发心,修无缘慈悲,历六即位。今此观音,是分证慈悲。
 
﹝知礼记﹞皆由理具,方有事用。今全理慈,起修德五。而观世音,未臻究竟,犹处分真,欲令众生知理慈悲,修成五即。故兴两问,以生二答,槌砧相扣,器诸淳朴。
 
三若前下,结归二,初结指经文。
 
﹝智者疏﹞若前一番问答,明无缘大悲拔苦,一心称名,即得解脱。後一番问答,从无缘大慈普门与乐,皆令得度。
 
二故知下,结归题目。
 
﹝智者疏﹞故知以大慈大悲因缘,故名观世音普门也。
 
﹝知礼记﹞可解。
 
三福慧三,初标示异名。
 
﹝智者疏﹞三释福慧者,亦名定慧。
 
﹝知礼记﹞福中之胜,不过於定。举胜摄劣,则五度备矣。
 
二定名下,依名释义二,初明二法功能四,初定慧之功。
 
﹝智者疏﹞定名静爱,慧名观策。《大论》云:「定爱慧策。」
 
﹝知礼记﹞静爱观策者,由寂静故能爱摄诸行,由观照故能策进诸行。爱而不策,则生凝滞之心;策而不爱,则成散越之慧。爱策具足,方有趣果之功。
 
二寂照下,福智之德。
 
﹝智者疏﹞寂照之智,无幽不朗,如明镜高堂,福德禅定,纯厚资发,如明灯净油。
 
﹝知礼记﹞寂照之智者,即权实二智也。无幽不朗者,即无三惑之暗也。福德禅定,必含诸度,及大小诸禅,以福资智,如油助灯也。
 
三亦称下,目足之称。
 
﹝智者疏﹞亦称为目足备得,入清凉池,池即涅盘。
 
﹝知礼记﹞清凉池即涅盘者,涅盘必须三德具足,极在妙觉分通初住。
 
四涅盘下,庄严之名。
 
﹝智者疏﹞涅盘称为二种庄严,庄严法身。
 
﹝知礼记﹞二严属修,法身是性。性有阙具,故使二修,有真缘之异,如下所辩。
 
二释此下,约四教解释二,初明四教。
 
﹝智者疏﹞释此定慧,自有多种。三藏以无常观理为慧,以事中诸禅定为福,以定资慧,发真无漏。天然之理,名为法身。若通教但以体法,异於析法尔。若别教以缘修智慧,与诸禅定,助开中道法身也。圆教以实相观为慧,实相寂定为福,共显非定非慧之理,名实相法身。
 
﹝知礼记﹞三藏菩萨,虽云观理,伏而未断。且举诸禅,实兼余度,发真必在三十四心。若通菩萨,体法巧慧,理度助之。因即发真,至佛方竟。别人虽信能造之心,即是佛性,性不具九,为惑所覆。故须别缘,真中二理。破通别惑,是故名为缘修智慧。乃以俗谛诸禅三昧,助显法身。圆谈性恶了惑实相,即为能观,名实相观。定亦如是,名实相定。复以实相,名所显身,即一而三,名定慧身;即三而一,同名实相。若昧性恶,何预初心。
 
二今圆下,示圆六即。
 
﹝智者疏﹞今圆教菩萨,从初发心,修此不二定慧,历於六即。
 
﹝知礼记﹞如文。
 
三观音下,结指经题二,初指经文。
 
﹝智者疏﹞观音所以用智光照苦者,苦是颠倒迷惑所致,智慧是破惑之法,故智慧能拔苦。《华严》云:「又放光明名智慧,又放光明名无恼。」《思益》亦然。《请观音》云:「普放净光明,灭除痴闇暝。」故知前问答,应机拔苦,是从慧庄严以得名。後问答,住首楞严普现色身,不起灭定。现此威仪,安禅千偈,赞诸法王。故知普门示现,从福德受名。
 
﹝知礼记﹞言智光照苦者,经无此文,而有其义。无量众生遭苦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是智照,照即光也。观音妙智,即是众生三道之体。众生迷故,颠倒乃生。观音照之,解脱斯在。频引三经放光文者,若非色者,安得云放?若定是色,那名智慧?故知色心,其体不二。色性即智,智性即色,岂惟光然。一切色然,普现色身,义准可识,又岂独果事。实存因理,良由理具。方有事用。
 
二良以下,结归题目。
 
﹝智者疏﹞良以福慧因缘,故名观世音普门也。
 
四真应三,初标名示义。
 
﹝智者疏﹞四释真应者,真名不伪不动,应名称适根缘,集藏名身。
 
﹝知礼记﹞二身皆有集藏之义,真集一切智慧,藏于一心;应集一切神通,藏于一色。色心不二通慧一如,唯色唯心,斯之谓也。
 
二若契下,对拣是非二,初约法示三,初法。
 
﹝智者疏﹞若契实相不伪不动之理,即能称机而应。
 
﹝知礼记﹞实相之体,即是法身。能契之智,即自受用报。此二於今,皆名真身。法报既冥,则能称机起胜劣等应。
 
二譬如下,喻。
 
﹝智者疏﹞譬如揽镜像对即形。
 
﹝知礼记﹞揽镜譬证真,即形譬起应。
 
三此之下,结。
 
﹝智者疏﹞此之真应,不得相离。
 
﹝知礼记﹞三千俱体为真,三千俱用为应,此之真应,方不相离。无谋之说,义显今宗。诸家所谈,难逃作意。
 
二若外下,就人简二,初简小外。
 
﹝智者疏﹞若外道作意修通,虽能变化,譬如瓦石,光影不现,岂可以此为应?尚未破四住,显偏真理,那忽有中道真应?若二乘变化修通所得,此亦非应,譬如图画,作意乃成,了不相似。
 
﹝知礼记﹞根本有漏禅境不明,纵少现通,不能益物。此简非应,尚未下,简非真也。若二乘等者,且举二乘,必兼两教,及二菩萨。准妙玄意藏通二教,皆是作意神通,以须灰灭。无常住本,不能起应。若别接通,别惑未断,亦不得应。纵令赴物,皆名粗应。若别初心,亦不能应。初地初得三观现前,证二十五王,三昧法身清净,无思无念,随机即对,是不思议妙应也。
 
二大乘下,示圆人二,初明二身。
 
﹝智者疏﹞大乘不尔,得实相真。譬得明镜,不须作意,法界色像,即对即应。如镜写像,与真不殊,是时乃名真寂身应。
 
﹝知礼记﹞得实相真者,正语圆住。义该别地,与真不殊者,名质为真圣人应像。同机体质,已证众生本觉之性。用机百界应百界机,体本不二,安得少殊?
 
二菩萨下示六即。
 
﹝智者疏﹞菩萨从初发心,历於六即。
 
三今经下,结指经目二,初指经文。
 
﹝智者疏﹞今经前问答,明於真寂而不动,法界大益,观音从真身得名。後问答,明随机广利,出没多端,普门是从应身得名。
 
二良以下,结题目。
 
﹝智者疏﹞良以真应因缘,故名观世音普门也。
 
五药珠三,初标名示教。
 
﹝智者疏﹞五释药树王身。如意珠王身者,药王疗治苦患,出柰女经。珠是如意之宝。
 
﹝知礼记﹞柰女经者,具云佛说柰女只域经一卷。柰女,即维耶离国梵志家,柰树所生,颜色端正,宣闻远国。因蓱沙王往娉,後生一男,名曰只域。生时手把针筒药囊,至年八岁,广通医术,遍行治病。後逢小儿担樵,只域视之,悉见此儿五脏肠胃,只域心念本草经说:有药王树,从外照内,见人腹脏。此儿樵中,得无有药王树邪?即往问儿卖樵几钱?儿曰:「十钱。」便雇钱取樵,下樵置地,闇冥不见腹中。只域思惟,不知束中何所为是药王。便解两束,一一取之,以着小儿腹上,无所照见。辄复更取,如是尽两束樵。最後有一小枝,裁长尺余,试取以照,具见腹内。只域大喜,知此小枝,定是药王。悉还儿樵,儿既得钱,樵又如故,欢喜而去。只域於国遍治病人,皆以药王照视,悉见病本,然後治之,无不愈者。今取譬真身拔苦,如药王之治病也。珠是如意之宝者,如华严中,得摩尼珠,十种莹治,能雨众宝。今取譬应身与乐,如摩尼之雨宝也。
 
二广历下,约教辩能二,初略指三。
 
﹝智者疏﹞广历诸教,明治病得宝。
 
﹝知礼记﹞随教浅深,益物广狭,以明治病得宝之相。
 
二今约下,广明圆二,初释二身二,初药树身二,初喻。
 
﹝智者疏﹞今约圆教明者,如《华严》云:「有上药树,其根深入,枝叶四布,根茎枝叶,皆能愈病,闻香触身,无不得益。」
 
﹝知礼记﹞根深,喻真妙。四布,喻应广。示理行果教,如根等次第。信行修四,如闻获益。法行修四,如触获益。
 
二菩萨下,法。
 
﹝智者疏﹞菩萨亦如是,大悲熏身,形声利物,名大药王身。
 
﹝知礼记﹞今品初段,专明拔苦,即是大悲熏於真身,与治病义齐也。形声利物,且就通说。若据经文,须在冥益,不以形声,合前闻触,意亦在兹。
 
二又如下,珠王身二,初喻。
 
﹝智者疏﹞又如如意珠,能雨大千珍宝,随意而不穷不尽。
 
﹝知礼记﹞如文。
 
二菩萨下,法。
 
﹝智者疏﹞菩萨大慈熏身,与众生乐,名如意珠王身。
 
﹝知礼记﹞即以大慈熏於应身,普令得乐,与宝义同也。问:「大悲熏真,其相如何?」答:「真是妙智,能破妄惑;悲名湣伤,能拔他苦。同是法身,一清净用耳。欲彰照理,有利他益,故立拔苦之悲,熏於破惑之智,即显有悲之智,普除众生妄惑之苦,例於大慈熏应与乐。同是法身一自在用,一用二能,故有能熏所熏之义。良由应身,本是自行证得之法,以慈熏故,方遍益他,然则慈心非不熏真,悲心非不熏应,真身非不与乐,应身非不拔苦。欲令易解,是故经文。寄两问答分别说也。」
 
二此亦下,辩六即。
 
﹝智者疏﹞此亦约六即判位。
 
﹝知礼记﹞博地已具治病雨宝二种之理,与佛不殊,名字已上随浅随深,能治能雨。
 
三就前下,结指经目二,初指经文。
 
﹝智者疏﹞就前问答,遍救幽畑苦难,此从药王身以得名。从後问答,称适所求,雨实相雨,得涅盘乐,此从如意珠王身以得名。
 
二故知下,结题目。
 
﹝智者疏﹞故知二身因缘,名观世音普门也。
 
六冥显三,初释名。
 
﹝智者疏﹞六释冥显两益者,冥是冥密,显是彰露。
 
二大圣下,辩相二,初明二益三,初示相。
 
﹝智者疏﹞大圣恒以二益,利安一切,而众生及以下地,日用不知。
 
﹝知礼记﹞大圣常以真智冥熏妙色显被,无明隔故益而不知。
 
二譬如下,举譬。
 
﹝智者疏﹞譬如日月照世,盲虽不见,实荷深恩。
 
﹝知礼记﹞两曜,喻二益。盲者,喻无明。凡小全在,下地分隔,眼瞙既有厚薄之殊,故不见之相,不可一揆。
 
三故药下,引证。
 
﹝智者疏﹞故药草喻云,而诸草木,不觉不知,只同是一地。下品不知上品,冥显两益。如文殊不知妙音神力所作,以不知故,名为冥益。
 
﹝知礼记﹞三草二木,而皆不知一地一雨,下不测上,亦通圆人,故引妙德不知妙音。言以不知故,名为冥益者,此明二身於不知者皆称冥益,即彰真应。於其知者,皆称显益,发智见理,於真显益,见身不识,但荷冥利,真冥应显,可以意思。
 
二此亦下,明六即。
 
﹝智者疏﹞此亦约六即判位。
 
﹝知礼记﹞理同极圣,此则不论。名字即人所有智行,兼他之益,彼七方便,受而不知,况内外凡。二益非薄,皆知即性,故离我能。
 
三若就下结指二,初指经文。
 
﹝智者疏﹞若就前问答,不见形声,密荷深佑,名为冥益。圣人之益,虽不可知,圣欲使知[+]虫能知。如後问答,亲睹色身,得闻说法,视听彰灼,法利显然。
 
﹝知礼记﹞前论真应,各有冥显,斯为尽理。今以人法,别对二益,且随文尔。
 
二故知下,结题目。
 
﹝智者疏﹞故知观音,从冥益得名,普门从显益得名,以冥显因缘,故名观世音普门也。
 
七权实三,初释名。
 
﹝智者疏﹞七释权实者,权是暂用,实非暂用。
 
﹝知礼记﹞暂用则权宜,非暂则究竟。
 
二略言下辩相二,初泛明三种二,初总示三种。
 
﹝智者疏﹞略言权实,则有三种:一自行论权实,自观中道为实,二观为权。二就化他论权实,他根性不同,或说权为实,说实为权,不可定判,但约他意,以明权实也。三自行化他合明权实者,若自观三谛,有权有实,皆名为实,化他随缘,亦有权有实,皆名为权。
 
﹝知礼记﹞即唯自唯他,及自他共,以诸经论所谈权实,其相不同。或言自行有权有实;或许化他,有权有实;或经论说自行之法,皆名为实,化他之法,皆名为权。是故今家凡论权实,须明此三。若不然者,禀学之徒,则不尽知权实之相,於诸经论,不免生疑。复应了知,权实法相,或约理事,或约理教,教行缚脱,因果、体用、渐顿、开合、通别、悉檀,皆通自他,及自他共。今以中观,对於二观为权实者,似用因果而辩三番,自修三观,为自行权实。若约化他,但随他意,四悉适时,不可定判。若第三番,自行三观,有权有实,以顺智故,只称为实;化他之法,虽有权实,以顺情故,唯称为权。
 
二用此下,遍历诸教二,初略指四教。
 
﹝智者疏﹞用此三义历四教。
 
﹝知礼记﹞随教浅深,明理事等,约自约他,及自他共义皆不阙。
 
二复就下,明圆六即。
 
﹝智者疏﹞复就自行权实,明六即判位。
 
﹝知礼记﹞六通三教,即唯在圆,复就自行,明六权实,从因至果,义便故也。
 
二寻此下,别用第三。
 
﹝智者疏﹞寻此品意,是明自行化他论权实。
 
﹝知礼记﹞前番问答有权实,七难二求在权,永离三毒是实。以由大士,用於自行一心三观,观其音声,今皆解脱,故都判为实。後番问答,十界身说,显有权实。以是大士,随差别机,示种种应,故都判为权。此乃判于自行化他,以为权实,无第三番,如何分经两段而对权实。
 
三前问下,结归二,初结指经文。
 
﹝智者疏﹞前问答,从自行化他之实智益物;後问答,从自行化他之权以益物。
 
﹝知礼记﹞前後皆云自行化他者,简异单自行,单化他权实,意云前番是自他相对之实,後番是自他相对之权。
 
二故知下,结归题目。
 
﹝智者疏﹞故知权实因缘,故名观世音普门也。
 
八本迹三,初名义。
 
﹝智者疏﹞八释本迹者,本名实得,迹名应现。
 
﹝知礼记﹞《净名玄义》云:「所言本迹者,本即所依之理,迹是能依之事,事理合明,故称本迹。]譬如人依住处,即有行往踪迹也。住处是所依,能依之人,有行往之迹。由处有迹,寻迹得处,当知若高若下,实得皆本。若高若下,应现皆迹。
 
二若通下解释二,初通凡渐。
 
﹝智者疏﹞若通途作本迹者,世智高凡夫,本意难测,乃至别教本迹。
 
﹝知礼记﹞世智高者,诸有施作,但见踪迹,莫知本意。二教贤圣,至别似位。本所证得,下位焉知,节节皆可通论本迹。
 
二局圆圣二,初局分满二,初略示。
 
﹝智者疏﹞若圆教无始发心,初破无明所得法身者,名之为本。垂形百亿,高下不定,称之为迹。
 
﹝知礼记﹞的论其本,须破无明,证法身体所垂之迹,或九界身,或现八相。
 
二若一下简判二,初简一往。
 
﹝智者疏﹞若一往判真应,多用上地为真为本,下地为应为迹,地地传作此判,真本唯据于高,应迹唯指於下。此义不可。
 
二今细下,取细明二,初约义明二,初明本迹通高下。
 
﹝智者疏﹞今细明本迹,则与真应异。本是实得,始坐道场,及初住所得法身,即是其本迹为上地之佛,及作上地菩萨。悉名为迹,不可以上地高故,称之为本,始得初住目之为迹。
 
﹝知礼记﹞若知四句释之方尽。一本下迹高,初住法身,迹为八相。上位菩萨八相,元是妙觉威仪,故云迹高。二本高迹下,妙觉法身,迹为下地,及九界相。三俱高,妙觉法身,迹为八相。四俱下,初住法身,迹为九界。中四十位,本迹高下,可以意知。
 
二何以下,明实得辩是非。
 
﹝智者疏﹞何以故?实不得上地,上地非本;实得下地,下地非迹。
 
二故寿下,引文证。
 
﹝智者疏﹞故《寿量》云:「随自意,随他意,是本迹意也。」
 
﹝知礼记﹞自意是本,他意是述。
 
二就本下,通六即。
 
﹝智者疏﹞就本迹明六即。
 
﹝知礼记﹞五位本迹,理皆具足。
 
三就前下结归二,初指经文。
 
﹝智者疏﹞就前问答,不可说示,但冥佑前人,从本地得名。後问答,殊形异状,应现度脱,从迹地得名。
 
﹝知礼记﹞前以实本益他,後以垂迹益他。
 
二故知下,结题目。
 
﹝智者疏﹞故知本迹因缘,故名观世音普门也。
 
九缘了三,初标示名义三,初示名义。
 
﹝智者疏﹞九释了因缘因者,了是显发,缘是资助;资助於了,显发法身。
 
﹝知礼记﹞此之名义,修性皆然。
 
二了者下,辩流类。
 
﹝智者疏﹞了者,即是般若观智,亦名慧行正道、智慧庄严。缘者,即是解脱,行行助道,福德庄严。
 
﹝知礼记﹞类至极果,节节名异,其体不殊。
 
三《大论》下,引论释。
 
﹝智者疏﹞《大论》云:「一人能耘,一人能种。」种喻於缘,耘喻於了。
 
﹝知礼记﹞缘了之相,实同耘种,非此二力,性田不丰。
 
二通论下,依教解释二,初诸教皆具。
 
﹝智者疏﹞通论教教,皆具缘了义。
 
﹝知礼记﹞藏通义立,全乖性种。别教虽有,初心别修。唯有圆教,修性不二。虽云皆具,须辩此殊。
 
二今正下,克就圆论二,初克辩二因二,初明二种因果。
 
﹝智者疏﹞今正明圆教二种庄严之因,佛具二种庄严之果。
 
﹝知礼记﹞此中二因,且在修类。
 
二原此下,讨二种根本三,初总明性德。
 
﹝智者疏﹞原此因果根本,即是性德缘了也。此之性德本即有之,非适今也。
 
﹝知礼记﹞前之因果,犹在修中,今穷其源,性具缘了。《净名》云:「一切众生本涅盘相,不可复灭,本菩提相不可复得。」《起信论》明真如二德,谓如实空,如实不空,当宗明三千即空,三千即假,皆是性德缘了文也。
 
二《大经》下,别引文释二,初证释了因。
 
﹝智者疏﹞《大经》云:「一切诸法,本性自空,亦用菩萨,修习空故。」见诸法空,即了因种子,本自有之。
 
﹝知礼记﹞不明三千,徒消一切。非空假中,莫辩自空。如实空性与一切染,本不相应。一切染者,不出三惑。自非本性,即空假中,岂能不应一切染邪?乃毕竟空为了因性,亦用等者,全性起修。方见本空。
 
二又云下,证释缘因。
 
﹝智者疏﹞又云:「一切众生,皆有初地味禅。」《思益》云:「一切众生,即灭尽定。」此即缘因种子,本自有之。
 
﹝知礼记﹞经云:「众生即菩提相,及涅盘相。」或谓理中独具佛德,今文众生,有初地味禅,及灭尽定,岂非性具天法声闻法邪?既具此二,余诸法界,那不具邪?又具二定者,从二习果,及报果说,岂不各具性相等邪?不以理具,而消此文,如何欲散,便是灭定,性德缘因,於兹验矣。
 
三以此下,依性立修。
 
﹝智者疏﹞以此二种方便修习,渐渐增长,起於毫末,得成修得合抱大树,摩诃般若,首楞严定。
 
﹝知礼记﹞以此二种者,性种也。方便等者,智行也。毫末者,类种也。由斯性类,修成智行,乃至二严。
 
二此一下,不论六即。
 
﹝智者疏﹞此一科,不论六即,但就根本性德义尔。
 
﹝知礼记﹞此科正意,但明理即,非论五位。
 
三前问下,结指经题二,初指经文。
 
﹝智者疏﹞前问答,从了种受名。後问答,从缘种受名。
 
﹝知礼记﹞明今二严,必有其本,故从二种受名。
 
二故知下,结题目。
 
﹝智者疏﹞故知了因缘因,故名观世音普门也。
 
十智断三,初略标。
 
﹝智者疏﹞十释智断者。
 
二通途下,广释二,初不二而二明智断二,初约通途明二德。
 
﹝智者疏﹞通途意智,即有为功德满,亦名圆净涅盘。
 
﹝知礼记﹞言通途者,此解兼别,以有为无为,对智断故。若唯圆说,苦集尚无作,智断岂有为?然名虽借别,其意唯在圆。以修妙三观,得成圆断功。因时立此能,至果须休息。故将无作行,暂立有为名。断德称无为,别从道後立。此犹教道设,是故曰通途。此文自二,初智德二,初列异名。圆净等者,智极故圆,惑尽故净。不生不灭,名为涅盘。
 
二言有下,释有为。
 
﹝智者疏﹞言有为功德者,即是因时智慧,有照用修成之义,故称有为。因虽无常,而果是常,将因来名果,故言有为功德满也。
 
﹝知礼记﹞智虽无作有断证功,故借别教,立有为称。因虽无常者,涅盘经中,因外道辈,执因是常,成无常果。佛用别教,以无常因,感常住果,而对破之。故因无常,犹在别教,将因等者,由惑未断,故起智照。一分惑灭,一分智忘,故智无常。既有照用,故名有为,果既惑尽,称理常住。更无为作,将因名果。故令智满,受有为名。
 
二断即下,断德二,初列异名。
 
﹝智者疏﹞断即无为功德满,亦名解脱,亦名方便净涅盘。
 
﹝知礼记﹞解脱者,不系名解,自在为脱。在染不染,名之解脱。方便等者,机生则生,是生不生。机灭则灭,是灭不灭。权示生灭,不被染碍。故此涅盘,名方便净。
 
二言无下,释断义二,初简小。
 
﹝智者疏﹞言无为者,若小乘但取烦恼灭无为断,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此乃无体之断德也。
 
﹝知礼记﹞不知三种世间常住,谓烦恼灭。便无身心安能自在,名无体断。但於虚妄见思解脱,未得三千三谛自在。
 
二大乘下,明大二,初正示。
 
﹝智者疏﹞大乘是有体之断,不取灭无为断,但取随所调伏众生之处,恶不能染,纵任自在,无有累缚,名为断德。指此名无为功德。
 
﹝知礼记﹞妙觉三脱,名有体断。所言断者,任运断也。已有智德了三惑空,故处九道,恶自相离。众生之心,如涂胶手,捉物皆粘。诸佛之心,如净洗手,捉物不粘。已有智水,洗其胶故。致令净用,自然不着。此智断德,说有次第,用无前後。以三千法,究竟即空,名今智德;三千之法究竟即假,为今断德;三千之法,究竟即中,是法身德。道前道後,悉是一心,通教尚是双流,圆果岂当分隔。
 
二故净下,引证。
 
﹝智者疏﹞故《净名》云:「不断痴爱,起诸明说。」又云:「於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爱见为侍,亦名如来种。乃至五无间,皆生解脱,无所染碍,名为一切解脱。」即是断德无为也。
 
﹝知礼记﹞证有体断,见爱业报全体即是性恶法门。如富豪人,七宝家业,凡夫生盲,转动挂碍,为宝所伤。二乘热病,见是鬼虎,避走远去。圆人之眼,不盲不病,明见是宝,自在用与,非独不被损伤恐怖,而能以此自给惠他。於此证理,名为自给。以此利物,即是惠他。今之断德,正在惠他,此等皆由体达修恶,即是性恶,今明究竟体达位也。
 
二寂而下,约寂照简非德。
 
﹝智者疏﹞寂而常照,即智德也。小乘灰身灭智,既其无身,将何入生死?而论调伏,无碍无染,灭智何所照寂?
 
﹝知礼记﹞常住寂照,妙色妙心,方名智断庄严之相。小乘灰断,身智俱忘,将何永度众生?将何常照寂理?
 
二如此下,二而不二明三德二,初约即三明理极二,初明二三不殊。
 
﹝智者疏﹞如此智断圆极,故法身显着,即是三种佛性义圆也。
 
﹝知礼记﹞而寂而照,即是智断。非寂非照,即是法身。二德既穷,法身乃极,亦名究竟三种佛性。
 
二法身下,明因果无别二,初别示三法因果二,初法身隐显。
 
﹝智者疏﹞法身满足,即是非因非果。正因满,故云隐名如来藏。显名法身,虽非是因,而名为正因。虽非是果,而名为法身。《大经》云:「非因非果名佛性者,即是此正因佛性也。」
 
﹝知礼记﹞法身一德,体非因果而有隐显者,斯由缘了逆顺故也。缘了逆性而成惑业,故使正因非隐而隐,名如来藏,缘了顺性,而成智断,故使正因非显而显,名为法身。虽有隐显,体无增减。故《大经》云:「非因非果。」
 
二又云下,二德修性。
 
﹝智者疏﹞又云:「是因非果,名为佛性者,此据性德缘了,皆名为因也。」又云:「是果非因,名佛性者,此据修得缘了皆满。」了,转名般若。缘,转名解脱,亦名菩提果,亦名大涅盘果果,皆称为果也。
 
﹝知礼记﹞是因非果,复名佛性。佛是果称,岂非果法而为因种?是果非因,复名佛性。性是因称,岂非因法而为果德?不以修性缘了销之,此文安解。
 
二佛性下,总示三法因果二,初约义示。
 
﹝智者疏﹞佛性通於因果,不纵不横。性德时名三因,不纵不横。果满时,名三德。
 
﹝知礼记﹞前虽因果,互是互非,而皆称佛性。验知缘了,通因通果,又言佛性。非因非果,良以正因。不即我阴,故曰非因。缘了,不离我阴,故曰是因。不即,故一点在上;不离,故二点在下。是故性三,不纵不横。又正因不即智断,故曰非果。缘了,不离智断,故曰是果。不即,故一点在上;不离,故二点在下;是故果三不纵不横。故知妙三,贯通因果,方得名修性不二。
 
二故普下,引文证。
 
﹝智者疏﹞故《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
 
﹝知礼记﹞不达妙三,始终该互。普贤观文,如何可解?
 
二智德下,复就二符经文。
 
﹝智者疏﹞智德既满,湛然常照,随机即应,一时解脱,断德既满,处处调伏,皆令得度。
 
﹝知礼记﹞若匪智德常照,何能即称即脱?若非断德遍调,安得身说普应?
 
三前问下,结归二,初指经文。
 
﹝智者疏﹞前问答,从智德,分满受名。後问答,从断德,分满受名。
 
二故知下,结题目。
 
﹝智者疏﹞故知以智断因缘,名观世音普门也。
 
三问此下,贴文为证二,初约无文立难。
 
﹝智者疏﹞问:「此十义名字出余经,那得用释此品?」
 
﹝知礼记﹞揽乎别文立其总目,释题十义,名出余经。今经全无此文,何名揽别为总邪?
 
二答大下,约有义答通三,初明衍义众经共用二,初约法义明。
 
﹝智者疏﹞答:「大乘义通,众经共用。
 
﹝知礼记﹞大乘诸部,皆谈中道,故使义门,可以共用。
 
二若不下,以人师验。
 
﹝智者疏﹞「若不许此者,『佛性』出《涅盘》,『五住二死』出《胜鬘》,诸师那得浪用,通众经耶?
 
﹝知礼记﹞诸师说释诸大乘经,显理则须论佛性,指惑则莫非五住,岂以当经无文为责!
 
二此品下,以二问答贴义无亏。
 
﹝智者疏﹞「此品在文,虽无十名,总将二问答,帖十义意,宛然可解。
 
﹝知礼记﹞十种别名文虽不列,以二问答,总贴十义,明如目击,故曰宛然。
 
三今已下,别点句句证十义二,初结前有义,开後有文。
 
﹝智者疏﹞「今已如前,今更别点句句来证十义者。
 
﹝知礼记﹞前云在文无十名者,但无次第明示十名,若於品中散取诸句,则有文有义也。
 
二如文下,约句对义。
 
﹝智者疏﹞「如文云:『以何因缘名观世音?』又云:『以是因缘名观世音。』即是据人名也。後文云:『普门示现。』即是明法也。『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即慈也。『湣诸四众』,即悲也。欲知智在说,十九说法,即智慧也。『一时礼拜,得无量无边福德之利』,即福德也。『自在之业』,即法身也。何故尔?法身于一切得自在,智慧契此,故名为业。《寿量》云:『慧光照无量,久修业所得。』『威神之力,巍巍如是』,如是满足之名,即是真身也。普门示现神通力,即应身也。『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即药树王身也。『於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即如意珠王身也。『福不唐捐』,即冥益也。三十三身,即显益也。现佛身,即实智也。现余身,即权智也。观音身即本,余身即迹也。又大威神力是本方便力是迹,闻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若有闻是品者,即证了因。功德不少,即缘因。不肯受,常舍行故,及即时观其音声,观即智,皆得解脱。种种调伏众生,八万四千发心等,是利益即断也。」
 
﹝知礼记﹞自在之业,即法身者。真应二身,亦称色法,应则现色,真则冥法,名从所契,故曰法身。理具一切,一一融通,最自在也。业是德业,即智德也。真身契法,名自在业。巍巍,是重明高累之貌,高明如是,即满足也。此等理智相合,皆真身名义也。若运三业,无显应者,其福不失。须知密有与拔之功,即冥益也。常舍行者,毕竟空智,无所受着,故属智德。又以即观音声属智,皆得解脱为断,此彰二德,同时而用。应知句句证义,不独示其十义有文,亦显十重,二二互具。
 
四料简二,初别料简十,初简人法二,初问。
 
﹝智者疏﹞第四料简者。问:「人对观音,法对普门者,方等有普门法王子。标於人名,此义云何同?」
 
﹝知礼记﹞彼经具明十法王子,观世音法王子外,自有普门法王子。既以普门而名於人,今释普门,那定属法。
 
二答二,初立句二,初泛立四句。
 
﹝智者疏﹞答:「此应作四句分别:人非法,法非人;人即法,法即人。
 
﹝知礼记﹞句虽有四,义实唯二:不出相非及相即故。如此二义,皆通大小。今意在大,而论小乘即离句者,欲示名言,须将理定,所辩人法,若其不以二谛中道,甄其权实,但言即离,何能的显,今之相即?
 
二若约下,以部对句二,初明诸部人法即离四,初《华严》。
 
﹝智者疏﹞「若约《华严》次第意,地前生死行人,未是实相之法,此法亦非彼人。若作不次第意者,人即实相,实相即人,人法不二也。
 
﹝知礼记﹞彼经别教,缘实相法。修次第行,未能即以实相之法为观行人,是故人法互不相即。圆观不次,即以实相为观行人,是故人法更互相即。别则证道方即,圆则始终不二。
 
二三藏。
 
﹝智者疏﹞「若三藏有门,明无假人,但实法,此法非人。若空门揽实法,成假人,人法两异。若其不离人论法,不离法论人此乃是二谛意非中道之人法也。
 
﹝知礼记﹞此教有门,人如兔角故无,阴有生灭故实。此唯非句,空门两向,揽实为假,假实不同,名互非句,既不相离,复名互即。此教两门虽谈即离,人之与法,俱非中道。
 
三方等。
 
﹝智者疏﹞「若方等对小明大,论人法者,明小,同三藏;明大,同《华严》。
 
﹝知礼记﹞四教[+]谈,藏通唯二谛,别圆同《华严》。
 
四般若下例余。
 
﹝智者疏﹞「般若、涅盘等例尔。
 
﹝知礼记﹞般若荡相,钝谓但空,同前二谛。利分二种,同前别圆。涅盘四教,虽俱知常。初心用观,不无差别,藏通且须顺於二谛,别初心人,未即圆法。
 
二今方下,明难。属方等即句。
 
﹝智者疏﹞「今方等中明普门者,即大乘意。
 
二今明下,通难三,初正约即句通难。
 
﹝智者疏﹞「今明普门是法,何得有法无人?彼明普门是人,何得但人无法?此则人法互举,彼经标人,此处标法尔。
 
﹝知礼记﹞今品前问答观音属人能观,所观岂非法邪?若後问答,既以普门为所证法,此法岂无能证人邪?方等既以普门目人,能目普门,岂可非法?论其大意,观音普门,皆中道法,随悉檀益,将何目人?唯圆始终,即揽实相,而为假人。
 
二例如下,傍取人物例显二,初以人显。
 
﹝智者疏﹞「例如小乘,明身子智慧第一,余弟子各就余法门论第一。本以智慧断惑,发真无漏,余人无慧,那得入道!既得道果,果知有慧,但各举其初门,别称第一。
 
二譬如下,举物喻。
 
﹝智者疏﹞「譬如刀刃断物,必藉于背,方有利用。诸数如刀背,慧数如刀刃。
 
三今普下,以人法互具结示三,初明法具人。
 
﹝智者疏﹞「今普门义亦尔,但以缘因之法,当普门之名,何得无了因之人耶?
 
二若并下,明人具法。
 
﹝智者疏﹞「若并从观音标名者,此则通漫。欲使世谛不乱,互举别名。
 
三如身下,以身为例。
 
﹝智者疏﹞「如身具六根,但称为净眼净意,岂得无余根邪?」
 
﹝知礼记﹞皆可见矣。
 
二简慈悲二,初简慈悲名相三,初明与拔同异二,初与拔相兼问。
 
﹝智者疏﹞料简慈悲者。问:「若大悲拔苦,苦除即是得乐。大慈与乐,乐至即是拔苦。何意两分?」
 
﹝知礼记﹞苦除即乐,如夕尽即晓;乐至苦除,如灯来闇灭。趣举一种,即有二能,何以慈悲而分两法?
 
二答通下,与拔不俱答。
 
﹝智者疏﹞答:「通论如此,别则不然。譬如拔罪於狱,未施五尘,身虽免痛,根情未娱,此但拔苦,未名与乐。又如施五尘於狱,耳眼虽悦,不名拔苦,为从别义,各显一边,故别说尔。」
 
﹝知礼记﹞一能兼二,此就通论。对境发心,实须别说,故举二喻,以彰别相。
 
二明喜舍阙具二,初问。
 
﹝智者疏﹞问:「此中何意不论喜舍?」
 
﹝知礼记﹞二答二,初不二是舍。
 
﹝智者疏﹞答:「四无量心,名虽有四,但是三义。《大经》云:『忧毕叉,毕叉名舍。』舍者,两舍也。即是非慈非悲,不二之意,不二而二,即是慈悲。
 
﹝知礼记﹞四无量心,舍无别体,奢摩他观体既是定,定能与乐;毗婆舍那观体既是慧,慧能拔苦。二观不一,即忧毕叉,亦名平等舍。故不二而二,则立慈悲;二而不二,即是於舍。今既明於不二,慈悲则已含舍。故不别立。
 
二喜者下,苦在阙喜二,初约法释。
 
﹝智者疏﹞「喜名(编者注:按大正藏《观音玄义》,「名」字当为「者」字。),从乐生喜,初欲与乐,众生苦重,不能得乐,则无所可喜。若拔苦竟,即能得乐,还遂本怀,故乐後加喜。苦後无此,故不开喜。
 
﹝知礼记﹞今明慈悲,是立誓愿,运慈与乐,生既苦重。即须运悲,二俱未遂,何喜之有?福慧满时,药珠功毕,方与众生,生乎庆喜。
 
二如阿下,引事例。
 
﹝智者疏﹞「如阿输加王,七日应死,虽有五欲之乐,忧苦切心。又如一身少许痛恼,能夺一身之乐,故知苦重,不得乐也。」
 
﹝知礼记﹞阿输加王,即育王弟,不归三宝,见兄饭僧,乃生嫌谤。育王见湣,设计劝之。王入温室,诈言已崩,策之绍位。方登御座,育王出怒,其罪当死,乃令七日受王五欲,使旃陀罗,逐日唱死。过已王问:「受乐否邪?」答言:「我闻几日当死,唯苦无乐。」王言:「沙门观念念灭,虽受供养,宁有着心。」阿输知已,出家修道得阿罗汉。少痛夺乐,近事可验。众生若此,故菩萨心,未生喜也。
 
三问禅下,明支等前後二,初约前後问。
 
﹝智者疏﹞问:「禅支明喜在前,乐支在後,复云何?」
 
﹝知礼记﹞今论四等,慈悲喜舍,慈能与乐,则乐前喜後,何故禅支喜前乐後?初禅五支,谓觉观喜乐一心;二禅四支,谓内净喜乐一心;三禅无喜;四禅无乐。今约初二,皆喜在前,乐支在後,其意何邪?
 
二答禅下,约自他答。
 
﹝智者疏﹞答:「禅支就从粗入细,此中庆彼得乐,故喜心在後也。
 
﹝知礼记﹞自证禅支,从粗至细,前喜後乐,利他四等,先与其乐,後方庆喜,故其次异。
 
二复次下,简与拔有无三,初外道虚想。
 
﹝智者疏﹞「复次外道,修四无量,自证禅定,作想虚运彼无实益,不能令他拔苦得乐,虽自获定,虚妄世法,报尽还堕,不免於苦,自他俱无利益。
 
﹝知礼记﹞四禅四空,及四无量,十二门禅,根本定也。通於内外小大圣贤而修证之。若诸外道及正信凡夫修慈悲喜舍,自证此定,虚想众生,离苦得乐,於他无益,自虽暂益,不免退失。
 
二若二下,明二乘自利。
 
﹝智者疏﹞「若二乘修四无量,但自拔苦,於他无益。自拔分段,未免变易,灰身灭智,非究竟乐。
 
﹝知礼记﹞二乘修此,虽不益他,自拔分段得小涅盘。
 
三今菩下,明菩萨遍益二,初明行超凡圣。
 
﹝智者疏﹞「今菩萨不尔,非凡夫行,非贤圣行。非凡夫者,不同自受禅乐;非贤圣者,不同自拔於苦。不同自受乐故,即与他乐;不同自拔苦故,即拔他苦。
 
﹝知礼记﹞不同凡外随禅受生,异小贤圣,但自拔苦。盖非生法二种缘慈,乃以无缘法界与拔,令诸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
 
二明同时与拔。
 
﹝智者疏﹞「亦是即拔苦是即与乐,即与乐亦是即拔苦,但分别说之,誓愿相对。前明拔苦,後明与乐尔。」
 
﹝知礼记﹞无缘慈悲,不二而二。用不异时,分别令解,故各说耳。言前明拔苦等者,从本怀故,先标於慈,若从用次,先拔後与,是故四誓,从用为次。
 
三简福慧二,初定福智与拔所以二,初问。
 
﹝智者疏﹞料简福慧者。问:「观音对智称之而拔苦,普门对福见之而得乐,何也?」
 
二答。
 
﹝智者疏﹞答:「智是光明,正治闇惑,惑是生死苦恼,若治闇惑之苦,岂不用智解之光?故称智慧人名即拔苦也。法是法门,门名能通,通至涅盘安乐之处。初习此法,是得乐因,後证此法,是得乐果。故对此普门,明其与乐也。」
 
﹝知礼记﹞因修福慧,至果则成智断二德。此德与生体性无二,故称观音智德人名,即能显召本性了种,是故能除闇惑苦也。若对普门,断德应身,即能引起本性缘种,是故获於因果之乐,若不尔者,何名感应道交?
 
二问福下辩福慧一异是非二,初约隔异难。
 
﹝智者疏﹞问:「福慧相须,本不相离,若定而无慧者,此定名痴定,譬如盲儿骑瞎马,必堕坑落堑而无疑也。若慧而无定者,此慧名狂慧,譬如风中然灯摇扬,摇扬照物不了。故知福慧相资,二轮平等,堪能运载也。若尔何意以智慧拔苦,福德与乐邪?」
 
﹝知礼记﹞备举相资,难今隔异。
 
二自有下,约偏圆答二,初立即离四句。
 
﹝智者疏﹞(编者注:据文意及体例,此处应漏缺「答:」)自有福德是智慧,智慧是福德。自有福德非智慧,智慧非福德。大小乘皆备四句。
 
﹝知礼记﹞大小皆四,故知即离,名同义异。
 
二如六下,通偏圆诸教二,初明三教即离俱非二,初明小衍二初三藏。
 
﹝智者疏﹞如六度菩萨,修般若,分阎浮提为七分。此是世智不能断惑,此犹属福德摄,即名此福是智故。此智是福,不断惑故。若声闻人,智慧能断,苦者智慧非福德,如饿罗汉也。若福德非世智,亦非出世智者,如白象也。
 
﹝知礼记﹞菩萨一位,得两即句;罗汉白象,得二离句;虽有即离,同在三藏。

 










相關文章: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
观世音菩萨救苦经
观世音菩萨 不空罥索咒心经
观世音菩萨 十一面神咒心经
观世音菩萨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经
观世音菩萨 解深密经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观世音菩萨 悲华经 大施品第三
观世音菩萨 救苦经 (失译)
观世音菩萨 高王观世音经
观世音菩萨 往生净土本缘经
观世音菩萨 授记经
观世音菩萨 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观世音菩萨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观世音菩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世音菩萨 华严经善财二十七参观自在菩萨章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肤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义疏记会本 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义疏记会本 二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义疏记会本 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记会本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记会本 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记会本 四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记会本 五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导读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今译浅解
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
观世音菩萨的赞仰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讲话
观世音菩萨本迹因缘
观世音菩萨赞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
观世音经笺注
观世音菩萨传 一
观世音菩萨传 二
观世音持验纪(清 周克复)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选 一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选 二
观世音菩萨 普劝全球 念 观世音圣号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示现 普陀现相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示现 他处现相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示现 显现光明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救苦 愈疾病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救苦 拯救堕落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救苦 驱除邪祟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示现神变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救苦 救焚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救苦 救溺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与乐 脱险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救苦 免杀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与乐 佑岁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与乐 赐福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与乐 长寿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与乐 得子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弘法 应化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弘法 说法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弘法 赐子女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弘法 护法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弘法 感物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弘法 惩恶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弘法 开智慧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弘法 证果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摄生 至诚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摄生 深信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摄生 发愿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摄生 得验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摄生 接引往生
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蹟 摄生 往生瑞应
观世音六字大明咒

上一篇(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记会) 回目錄 下一篇(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记会)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为什麽要闭关?
『绿度母之普陀拉净土』Tara Potalaka 绿ターラー菩萨- Yahoo!奇摩部落格
欢迎莅临~台湾省妇幼协会
佛欢喜月
菩提心赞?宝灯论

赞助网站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寧瑪巴大乘佛學會
法鼓佛修研習院
美國菩提學會
台北教育網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