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些林高級佛學院夜間藏文 歲末除障--- 釋迦牟尼佛四百供法會 安陽仁波切 蒞臨教授阿彌陀佛大法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见鬘论(口诀见鬘论)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2/07 22:17:03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2/07 22:13:28   编辑部 报导

见 鬘 论 --略说见及乘差别备忘录    见鬘论(口诀见鬘论)

莲花生大师  造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讲授

二00四年九月於佛州迈亚米 悲智学佛会  整理

一、导言

我要改变部份课程的原因,是因为灌顶前行仪规,需要念诵的很多,太多的念诵对我的肺部不是很好。前一阵子我的肺部受到感染,又在多伦多传时轮金刚时,前行正行都有很多的念诵,也因此加重了我的病情。

    虽然你们得不到灌顶加持,但请不要以为是损失。事实上,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闻思修,如果对教理不了知,即使得到十

次、百次、甚至千次的灌顶加持,也不见得能获得真正的实质利益。所以我们利用这两天的时间,解释【略说见及乘差别备忘录】;从另一角度来看,这比灌顶加持更重要。

当然有些极为特殊案例中,如果弟子因缘成熟,上师和弟子之间关系密切,以及其他条件也具足,在这种情况下,有时是可以透过一些简单的方式加持,例如以手掌碰头顶等,而使弟子获得证悟。但一般来说唯有透过佛法的认知以及苦行,才能使我们证量增长。

就以弥勒日巴尊者的一生修行来说,在早期他遇到一位自称有特殊教法的上师,如依他教法修持,在白天修法时,白天就可以证悟;晚上修法,可以在晚上得到证悟。这种特殊教法,可以让一个人不经过禅修而获得证悟,然而这种教法仅能适用於上根利智者。弥勒日巴听了这样教法,就同上师会面,因为他自己认为够资格学这种法门,所以很高兴的去睡觉了,没有修法。他自认是那种不需要苦修就可以证悟的上根者。隔天早上,上师问他:「你在梦境中得到什麽样的启示呢?」他回答:「我没有得到什麽正面的梦境?」於是上师接着说:「如果是这样,就不适合学这种法门,你必须向印度大师那洛巴的弟子马尔巴求教。」弥勒日巴随後就到马尔巴门下修学。而我们都知道,马尔巴让弥勒日巴吃尽了苦头,最後才得到成就。弥勒日巴尊者的故事,给我们一种启示,多数人唯有经由不断的苦行、实修与思惟,最後才能获得证悟,而不是用手掌触碰头顶的加持方式。

如你们所知,我只是一位平凡的比丘,是平凡人,基本上我们是有着相同的本质,每一个人都希望拥有快乐美好的人生,而我也有相

同的愿望。我们都有权利享受快乐美好的人生,而且自身为地球上人类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将人类世界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因为人类未来的幸福是以此为依的。当整个世界与人类更为快乐、繁荣,而且较少问题争执时,身为居中的一分子,我们也自然受益。相反地,当全世界充满了众多的灾难,恐惧与困惑时,个人也会因而牵连受苦,绝难幸免,这就是事实真相。也因此,好好地照顾这个地球及人类,这是个严肃问题,不该仅是神圣的口号,而是应该立即付诸实行的课题。

我认为提升我们的心灵品质,以及内在的价值,对促成更为成功的人生,及人类幸福是至关重要的,也因此,我把提昇人类的价值,当作首要任务。我们会在这次讲授中,将触及这个话题。而我个人第二个任务,则是促进所有宗教间的和洽。身为佛教徒,我深信世界上许多宗教在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上,扮演极为重要角色,但有时却因为不同的宗教传统及动机,而造成宗教之间的冲突。基於这个原因,我认为积极提倡宗教之间互相了解,是非常重要而且有益的,这就是我的第二个要务,在这次讲授中我会再加解释。第三个是关於西藏的问题,与这次讲授无关。关於前面二项要务,我们将以佛法的内容及修行方法,做更深入的讨论。

有些过去曾经听过我讲法,但也有一部分是未曾听过的;我会先介绍佛法的概要,如果已经听过的,也不要以为是重覆、多余的。如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我所造论的内容,都是以前讲过的,未曾说过的是不会写的。」如同修行,不是一次可以成就的,需要反覆听闻串习修持,才能得到益处。如噶当派上师在论中说:「我没有未曾听过的法,但我今天才了解以前未了解的法义。」因此我重覆以

前说过的,应该没有问题。

 

二、前行归敬颂

在说法之前,我们先来念诵【般若心经】,明天请中国法友以中文唱诵。【般若心经】是【大般若经】中的一部,【大般若经】有广中略多种,【般若心经】有二十五颂,它是浓缩的【大般若经】,内容以蕴、界、处为所依处,而说这些都是空无自性的,所以道、果也是无有自性,而最主要讲甚深空性,而後说到道次第。所谓甚深空性,也就是缘起性空,了知诸法是缘起而现,而说是性空,让我们了解缘起性空的内涵,这是【大般若经】显义的;而隐义的是道次第,也就是爱他人甚於爱自己的菩提心。如果了解【般若心经】内涵的人,於念诵时,请思惟它的内涵;对佛法有深深的虔诚心,请对佛陀身口意功德生起信心念诵,这是追随佛陀的弟子所应持的态度。而不了解【般若心经】内涵,或未念诵过的人,不论有无宗教信仰,就请你们在我们念诵时休息。

请诵龙树菩萨的【中论】归敬颂:

瞿昙大圣主,怜悯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这是中论的最後一颂,藏译稍有出入。因为众生执着一切法实

有,造业流转生死,佛说缘起性空,一切法如幻,破除实执,令众生

离苦得乐。所以礼赞佛陀的大悲大智功德。)

接着请念诵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归敬颂:

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生者,

道智令成世间利。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

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现观庄严论】是释般若经的隐义道次第,先礼赞三智,初二

句赞遍智,能引导声闻缘觉趣证解脱。次二句赞道相智,能令诸菩萨

成就所求利益一切有情。再次二句赞一切相智佛陀能转法轮。四圣指

声闻、缘觉、菩萨、佛,般若是诸佛之母,四圣由般若生,礼赞般若

经。)

再来念诵归依及发菩提心颂: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前二句是皈依,後二句是发心。由发心而皈依,且到成佛之前都要皈依,这是大乘的不共法。我以所行施等善的「我」,以及皈依发心的「我」,仔细去观察这个「我」。一般对能做事的「我」,以为是独立自主的「我」,这是错误的。我是依五蕴安立而有的,这个「我」是无有自性,如果能如此忆念内涵,我们就可以圆满福德智慧资粮,所以当我们在念诵以我所行「施等善」,如果改为「诸资粮」更为完善;除了广行福德资粮外,还需思惟空性的智慧资粮。

 

三、本论题意

       今天所要讲说的论典,是莲花生大师在西藏时,对西藏国王及八大弟子所说的。很多的教法及见解,在此之前已经讲过了,现在他只择取以前所讲的,再以简择浓缩,且要让後人不要忘记,所以称为【备忘录】。

这是在八世纪时,藏王赤松德赞从印度那烂陀寺请来的大学者,大家都能信任且认同的静命论师;另一位是莲花生大师,他是位在家修行者,对密教有很高的成就。由这两位元大师以非常完整方式,在九

藏建立了显密教法,使教法能长久住世,且建立坚固的基础,所以西藏教法才能流传至今。【口诀见鬘论】对此论是比较有系统的解释,是由龙松大班智达,於一千多年前所造的一本论,约是阿底峡尊者到西藏那段时间所着作,在这之後【口诀见鬘论】就很少人去听闻、修习、讲说,直到钦泽旺波时,再重新回覆推广,钦泽旺波他有位心子称为康楚,他也着了这本【备忘录】的释论。今天我所要讲的,就是依照康楚仁波切所造的释论来解说。我的传承是由蒋扬钦泽仁波切,之後,又由崔简仁波切得到的传承。

【见鬘论】的见,就是见解,见解是由学习宗义所建立,宗义是依我们的智慧去观察,依佛陀的契经,与理论所安立的法,即我们称为「成就的习性」,在道、果的时候,我们用宗义这个名词,所以宗义是指道的最究竟果位,修行道的最究竟果位可以称为宗义。这里所讲的宗义,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四部宗义。「乘」是由於意乐不同,广大回向。见解及乘是代表智慧与方便。以佛教来说又分为四部宗义:有部、经部、唯识、中观。以「乘」来说分:声闻、独觉、菩萨乘。大乘又分:显乘、密乘;大乘宗义是大乘的见解,下部的宗义是小乘的见解,指有部、经部,小乘是指声闻与独觉;大乘见解是唯识、中观,大乘就是所谓的菩萨;虽然有些是持声闻见解的菩萨,以意乐来讲是大乘,以智慧来讲是比较微劣,这是持小乘的宗义者;另有一种小乘者,所持的见解比较深奥,持有唯识或是中观的见解,但他是小乘的意乐,所以他本身是小乘,但持大乘的见解。

一般人会有这样一种看法,小乘、大乘及金刚乘,好像这三者完全毫无关系,各各独立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佛陀最初讲四谛法轮,对大众普遍讲说四圣谛法,那时是以巴厘文讲说,四谛、三十七道品、                                    

十二因缘,这些是佛法的根本基础。再次讲到般若经里的六度般若波罗蜜多,或是十度般若波罗蜜多(六度加上方便、愿、力、智)。所谓的密教是金刚乘,是以巴厘文中所讲说的小乘经典为基础,再加上般若经所说的空性,之後,再增加密教以空性现为本尊的殊胜修持。所以三乘是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把此三乘视为毫无相关,而贬视小乘,自豪我是密乘者或是金刚乘者,而不需要持戒律等,这是非常的愚痴,非常不好的,而且是错误的观念。在经典上说到三乘,或是究竟一乘,小乘是声闻与独觉,大乘是显乘与密乘二者。修持大乘的道次第,在经典所说修持小乘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小乘、大乘的显乘、密乘是息息相关的。

见及乘的差别,这「差别」二字,不是指大小乘的差别,而是指密乘的差别。

四、释本文

礼敬薄伽梵文殊童子与金刚法

甲、世间道

            有情的见解,主要针对人道众生而说世间见和出世间见。在这世间上有情,有很多不同的错误见解,不计其数,这里所说的谬见,就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不了知的见解,以及错误的见解,是指妄见及颠倒见二种。可归为四类:

一、愚愚痴虚无见。有很浓厚的无知,像原始人一样,没有抉择能力,不能分辨思考,是愚痴见。只知一般依种子之因,可以生苗芽之果,一般所承认因果论。如以时间而言,它的最初第一个因是什麽?不会想到世间的成住坏灭,只有看到眼前暂时的因果。未了悟有无因果,这里所讲的有无,是指有无前後世,或是宇宙创造者,这是对有

无二者不了知。因为他不通达了悟一切法,实际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究竟性质是无自性。

二、凡夫顺世见。这里的顺世不是指外道的顺世派,是无有宗教的哲学思想,虽有抉择能力,但仅仅着重於现世范围,不会谋求後世的利益。就是不了知有无前後世,於现世勤求权势,金钱财富,错误的依止世间某些神秘传说规范与阴谋权术,尽一切手段达到目的。例如为了今世的财富或长寿平安,而祈求种种神只,土地神、天神等,这就是依止世间神秘传说规范。

以上二种是属於未通达者,不了解者,并非是妄见者,他是不想去了知世间的究竟性质是什麽。

三、堕断边见者。虚无主义者,以自己宗教的思想,断定诸法无有因果,以现见为主体的认知,否定不现见的一切,就是以妄见去立假因,说诸法无有因果,是依自己现见理由说无有前後世,如同外道的顺世派。不承认世间一切现像是因缘法,他们对世间现象生灭是实执常法,认为只有这一世。

现在我们暂且把问题搁下。不管有无前後世,以今世而言,追求外在的发展,如同钱财或是外在的物质,认为只靠外在的种种追求所得,可以得到最究竟的快乐。在此我们可以深细的思惟一个问题,人人都想得到快乐,而不想得到痛苦;快乐与痛苦二者有两种层面,一种是依身体的层面,一种是依心识的层面;这种依身体层面感受的快乐与痛苦,畜生也有。以人而言,是因我们的分别心与念头,比起畜生繁杂得多,因此内心的快乐与痛苦也比牠们多;以内心念头的转变,快乐与痛苦也是非常的强烈,这是事实,我们都能体会的。现在可以依身蕴的快乐与痛苦,与依内心的快乐与痛苦来比较;以心识来说,

当我们享受某种外在事物时,应该是快乐的,但有时反而会觉得不快乐;或是当我们身体受极大的逼迫痛苦时,可是内心很平静很安稳时,也不会觉得痛苦。以这两种情况而言,人人都有这种的觉受。可知我们有两种的觉受,一种是身体的觉受,一种是内心的觉受。

总而言之,这两种是依靠五根识的感受或内心的感受,倒底那一种力量比较强大,我们必须要思惟了解。有时当我们身体有很大痛苦的感受,但内心却很平静的话,反而不会感觉到身体痛苦的感受,因为我们内心有很强烈的善心,可以承受身体痛苦的感受;如果此时内心非常不高兴,不快乐的话,耳朵听到很好听的音乐,鼻子闻到很香的味道,眼睛看到很美好的事物,口吃了很好吃的食物,身体接触到很柔软的衣服,在依五根识虽能产生快乐的感受,可惜这时内心还是没办法觉受到快乐,甚至原本是快乐的领受,而变为苦受,因为内心很不愉快。因此以内心的感受与身体的感受,这两者比较之下,可以了知内心的感受比较强烈,比较重要的。

身体的快乐感受,虽是要靠外境而来,但是这种快乐感受是没办法去除内心的痛苦。要得到内心的快乐,必须去除内心的痛苦,光靠外在物质是没办法达到的。外在物质只能满足身体的感受,内心的感受不能靠这外在物质而离苦得乐。只是依靠外在物质并不是最究竟的方法,而且没有办法使我们内心得到快乐。如果只是为了今世,要想使自己内心减少痛苦,得到内心安宁快乐,佛法与宗教虽然并不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依宗教信仰的力量,我想是可以让我们减少内心的痛苦,而增加内心的快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内心本来就有生起关怀、慈心与悲心的潜能种子,不论你是否有无宗教。一般而言,

如果别人对你关怀一点,你就会感觉温心,如果你内心里没有关怀种

子,那麽别人对你关怀,你不会有快乐的感受;不管是谁,与他很亲近的朋友如对他很关怀,他也会感觉很快乐。所以不管是多坏多恶劣的人,只要我们对他关怀,他也会感觉快乐,为了使我们内心痛苦减小增长快乐,慈悲心是非常重要。不论种族或住处不同,我们一出生就需靠母乳而生存下去的这些人,都是需要靠关怀而成长,我们都有关怀的种子,这颗慈悲心;如果能让自己这颗慈悲心生起,我能很确定的,而且断定你内心会更快乐,内心的痛苦与忧郁也会减少。

就是这个因缘,所以我常常提倡、鼓励注重我们人类的价值。我们在这地球上约有六十亿人,大多数属於这种人,如果只顾到眼前的快乐与痛苦,而没有思考到未来究竟快乐痛苦。就像在这法座上、台上的僧众,穿了很庄严的僧服,看起来很威严,可能内心都在追求今世的快乐。虽然我现在讲到涅盘,但最切实际的还是美金,可能是为了这美金来讲法、听法;我们是追随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们必须要更注重每天的生活,口头上称自己是大乘者,而行的却是小乘的行为,这点非常重要,需要时常观察提醒自己,念头是否正确;想什麽?说什麽?做什麽?观察身口意三门是非常重要的,这在经典一再讲述。虽然在外面的这些安检人员与员警很重要,但我们内心的安检与员警更重要,要常常检察自己。以前噶丹派有位格西名叫本恭甲,他说:「我只观察自己的内心,内心烦恼生起时,我对治他,烦恼很强的时候,我就必须更小心,烦恼减弱时,我就可以放轻松休息。」因为他以前是位小偷,以後出家为比丘,由於以前偷东西的习气,经常用右手去拿或触摸东西,他就会用左手打他的右手说:「有小偷!」可见他的心念经常在观照自己。

四、执常异端见。遍计诸法,主张有常一自主的我,这又分为:

无因有果见、因果妄见、有因无果见,这些皆是无明见。这是讲说有宗义者;宗义有内道、外道宗义,外道可以分为两类,有宗义者与无宗义者。前面一类至三类者之见,并非是宗义者;如何分别内、外道宗义者呢?最主要是以承认不承认「四法印」来分别;承认「四法印」的,称为内道的宗义者,不承认「四法印」的,称为外道的宗义者,也就是外道。

 

乙、出世间道

*佛教的基本见解*

所谓「四法印」也是佛法概要: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诸行无常。无常有二种,续流无常与刹那无常,刹那无常也就是细微无常。何谓刹那无常?就如同植物、人的身体,最後都会枯萎或死亡,这个续流终於灭坏,就是因为有刹那变化无常,才会有续流的变化,生、住、灭。因为有刹那变化,才会有出生、小孩到幼年,长大到老年。由於有刹那刹那变化,才会有续流的变化,这种明显的变化,老年到死。以我们身体而言,由入胎到未死这段期间,不只每个小时,每一秒都在改变,每刹那中都在变化,这不只是内在,而且身体刹那刹那都在改变,这种细微的无常,就是诸行无常的「无常」。只要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有为法(诸行),它都是刹那刹那变化。为什麽会刹那刹那变化呢?是谁在造作呢?在毗婆沙宗(一切有部中以毗婆沙论为主而得名,通常称有部)有些论者讲说行三法,而不说生住灭,讲说三性与三种行性;经部以上的解说,刹那变化是因为生起的因,本身具有变化的性质,因为生起之因与变化之因,是彼此分不开的,                                           

变化之因,并不是後来之因使它产生变化的,而是该法生起因中,就有存在变化性质,只要是因缘和合,就是无常。毗婆沙宗所说的无常是粗的无常,生等四相:生、住、异、灭,生的当下不是无常的性质,并不是具有灭的本性,灭是要依後来的因而成立的。这是毗婆沙宗的见解,但是细微的无常并非如此。

有漏皆苦:因为是有漏的因,所以才会产生痛苦,并不是所有行法都是痛苦,行法又分两种:依不清净的因所生起的果,也就不清净,因为「果」本身没有自主的能力,自主能力是在「因」上。轮回的根本是无明,是妄见、颠倒见解。无着兄弟说到无明有两种:一是颠倒执着真实义,一是蒙昧真实义。这里是指後者未解(蒙昧)的心,是能通达的无明。依无明颠倒之见所生起之果,它是由因所自在的,是不清净因所生,只要是不清净因所生之果,就是不清净的,就是痛苦的果,所以说有漏皆苦。

诸法无我:在外道的论典中所说的我,是一种遍计的我见;他们所指我如果依蕴体而成立,蕴体是刹那刹那变化的本性,蕴体是会变坏,所以主张在蕴体外,有一个恒常不变的的我,也就是常一自主的我。例如见到一个人会说,我小时候是怎样怎样,现在的我与小时候的我是一个不变的,也会认为前世的我,与现在的我是同一个,只是身体在改变,所以这个「我」是恒常不变,是同一个;但所依的蕴体是不稳固、无常性,而说我是恒常的。这样解说是不合理的。外道就有一种常一自主的我,心现起的我与蕴体不同,以此安立的我,就是遍计的我执,不是俱生我执。其实离蕴的自主我是不存在的,我与我所自主的我是不存在的,所以说诸法空无我。内外诸法并无有自性,所以称诸二三                                         

涅盘寂静:依业、烦恼所自在的痛苦,这根本痛苦是由我执而来,必须了解我的真实义时,在无我当下,就可以了解我执是颠倒执,是错误的执着,当然可以使我执力量慢慢减小,无明慢慢被对治;当我们完全断除我执与种子时,就可以得到涅盘,得到真实快乐。

如何利用这四法印来修行呢?因为是无常,不能自在,所以说无我,在【释量论】中提到,这些有为法刹那刹那变异。我们依此思惟,可以生起定解,诸法都是刹那刹那变化,可以知道是由因所自在。一切都是依赖因所自主成立的,我们的蕴体也是依因而有,因所控制的,也就是依无明因而有,无明因也是烦恼因,所谓烦恼是让我们不能自在,堕落的意思,也让我们受更多痛苦,是被烦恼所自主。以无明而言,虽然我们想要得到快乐,但不知道如何制造快乐之因,断除痛苦之因。由於无始来的实执习气,无法断除痛苦。我们都很重视这个珍贵的「我」,那是依蕴体安立而取名的,如果了解我是受蕴体所自主,就会想到如果能够脱离蕴体,那该有多好。因为这个蕴体被烦恼所自主,我们就永远没有片刻是快乐的;我执就是执着这个我是真实的,蕴体也是很真实的,一点都不能受到伤害而起造业生死。如果了知一切法空无我,依此见解去除我执,虽然我执是那麽地强烈,但了解那只是颠倒识,是没有办法依正量成立,所以是不坚固的,是颠倒执着,是一种虚妄执着。所以说无常而说苦,由苦而知无常,而无我。因为知道蕴体是无常的,所以知道常一自主的我是不存在的,蕴体是被业、烦恼所自在,所以不应该把它认为很真实,不是我们真正想要得到的,就会想要远离它;要远离就需依了解无我见,可以生起对治真实执,去除蕴体的根源--无明,如此可以去除烦恼、业,断除了蕴体的因,就可以达到解脱。

佛法所说的解脱,是如何对治烦恼,以此为基础而讲说的法,就可以称为佛法。如果以断十恶业来说,就不能说是佛法,因为其他的宗教也有类似此种禁戒。例如因为法律规定不能杀生而不杀生,这也不是属於佛法,而说杀生会堕到三恶道而不杀生,这是内外道所共的。而生起解脱之心,於心上断除烦恼的一种功德,视为解脱之道;为了解脱而断除十恶业,行十善业,这就是佛教的修行。一般所说的法宝是指涅盘,涅盘寂静,涅盘就是法宝,三宝最主要的是法宝。那麽皈依时为什麽要把佛宝放在第一呢?因为整个教法的源流,从佛陀演说的法轮而来。弟子心续中生起了道法轮、证法轮,内心生起了证量,生起法宝证量的这些僧众,称为僧宝。不管是佛宝或是僧宝都是由法宝而来,所以法宝是最主要的,佛陀也重视法,佛陀在讲法时自己亲敷法座,然後上座讲法,这代表佛陀很重视法。

佛教见解中先说四法印,这其中说到无我。内外道是依这无我见解而分,离蕴常一自主之我,离蕴我是指身体以外有个我,这就是外道所说的我,这种我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外道都主张有这样的我。外道中有些不承认有前後世,有些承认有前後世,或承认有一宇宙创造者,或不承认有宇宙创造者。只要是外道宗义者,就认为有常一自主的离蕴我,因此以「无我」见解,可以分辨内外道。有些外道是不承认有解脱(外道弥曼沙派),有的承认有解脱。外道遍计诸法而有一常我,并不是以俱生显现有这样的我来说,而是依宗义理由主张有一个常我。遍计诸法常一我执,不只是外道有这种主张,就是内道也有小部分(正量五部执有不即蕴不离蕴不可说的实体我)。

如无因有果见,许无前後世者之说,今生的蕴体是没有因来的,因此没有前世,这是顺世外道的见解,都是靠自然而生的,即是所谓

的因果妄见者。也有一种主张常一士夫,或主张自主的我,他们承认有一种常因。如果因是常,果就不需有变化果就是常,因是恒常而且任何时刻都有,它的果也必须任何时候都存在,或是无法生起,因为常法不变,所以应该有这两种情况发生。也就是所谓的因果妄见。有因无果见,在释量论里讲到,依前因的前因,也就是常因自主的果;因为依它所生的果,是多元性的,是不坚固的,是无常的。如果因是常的,却生起了不相顺因的无常果;虽然有因,但它的果与因的性质不一样,所以称它是有因无果见。

总而言之,以佛教哲理观察常断见者:「彼等皆是无明见。」这是颠倒执的无明(就是前面提到无着兄弟所说的第一种无明),这种无明就是无法了达事实的究竟真理,因为是颠倒执着。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以缘起因,缘起理赞佛陀如实的了知缘起的道理,而说了这些法,因而使我们通达无自性的道理:「您(佛陀)是一位大师,跟随您的我们这些弟子,让我们远离了无明;而不跟随您的那些人(违背佛圣教的外道),因为他们执着我是常一自主存在的,错误的见解,他们虽然辛勤久修苦行,仍然受苦果,因为我见坚固啊!」喜金刚大师曾说过,成我(安立名言无自性的我)破我(破除外道常一自主的我)的是内道,破无我(因为他们主张常一的我)是外道。

 

*见不同乘亦有别*

佛教为什麽有这麽多的见解呢?如【楞伽经】所说的,人天乘、梵天乘、声闻等。此中提到很多乘,只要有很多不同见解,及不同根器的众生,就产生很多不同宗义见解。以世间而言,大部分的宗教都是以劝人为善,生起博爱、关怀等,如何可以让自己得到增上到後世人天之身,称为人天乘。外道很多以苦行的修持,也有修禅定,就是依靠专一奢摩他,粗静行相(修观行时的增上行所对治的,名为净惑所缘,观下界粗上界清静,令离下界欲。)修持,可以生到色界或无色界,称此为梵天乘;也有宗派认为好好修持,就可以到创世主的净土。而出世间乘需要有空正见,对治我执,为自己成办解脱之道,这种出世间道就有声闻道、缘觉道与菩萨大乘道三种。

虽然刚刚提到【楞伽经】所说,只要我们的根器有无量无边,见解就有无量无边,宗派就有无量无边;因为众生的见解是无量无边根器也就有众多不同,为了适合这众多的根器,就必须有众多不同的方法与见解;所以不能说我的最好,你们就不好。那末为什麽会有这麽多宗派呢?因为每人依自己根器需要,就会以自己能够接受及受用的宗教见解。由於有不同根器及见解,所以世界上就产生不同宗教与宗义,为了适合无量众生,这是需要的。

如佛教的修行者,有大乘与小乘,以宗义来讲,可以分为四部宗义。佛陀自己最究竟是以中观见解,但为了因应不同众生的根器,而说了不同的见解,因此他并非随自己本意而随便讲说,他为适应不同众生根器,而讲说不同的法。同样外道也是一样有很多法,很多宗派,有些弟子,只要与他们讲说有宇宙创造者,他们就能接受,而对无有宇宙创造者而言,这就不适合他了。大部分的宗教都有他们的宗义,都说到要忍辱、关怀与博爱,这是所有内外道与宗教所共的,这就是教诫。我们为什麽要行持这些宗教所共的善法?宇宙创造者的信众,认为要使宇宙创造者满意所以行善;以佛教内部来说,因为害怕後世堕落三恶道而持戒行善。所以一个宗教好不好、深奥与否,是依个人而言。以宗义来讲,深奥与否是要以另外一种角度来解说;以四个不

同宗派而言,中观是最究竟的,中观派又分两派,一派是自续派承认世俗是有自性,另一派应成派是最究竟的,认为诸法是无自性;以个人而言,什麽法是最适合自己,以及深奥程度,是要依个人的根器、想法来决定的。并不是那一个宗教哲理最深奥的,就是最好的。但每种宗教见解深不深奥就不一样。就如我常举例以药为喻,药好不好,是依病的情况而言,并不是贵的药就适合你的病,药是以适合不适合病情而判断,并不是以它的价值来判断。某种病有某一种对治的药,能治好病就是好药。法也一样,是要看是否能对治自己的烦恼,是否能使自己心灵上获得增长而决定,没办法说这法是最好的或最坏的。佛陀在印度讲法时,那时有些见解与宗义不一样的外道,佛陀曾与外道辩论,对外道邪见者显神通,但佛陀并未说所有的印度人,都该应信仰他的教法。

因为我是一个佛教徒,对佛法有强烈的信心,但我也非常尊重其他的宗教。不管现在、过去、未来,他们都对人类有很大贡献的宗教,而且利益了成千上万的人类,所以我们要尊敬,随喜他们,我们必须要促进各个宗教之间的和洽。

 

*经乘分为三乘*

现在讲出世间道也有二种:经乘与金刚乘。

一、经乘又分三:声闻乘、独觉乘与菩萨乘。

(一)声闻乘者见了悟外道等诸法增益(无中生有的执常边)

损减(堕断灭见的断边)及遍计。外道是指宗义者,此等皆无的「等」是指非宗义者,就是前面所说的顺世与虚无见者,他不是颠倒执妄见者,只是不了解真实相的外道。这里所谓损减就是没有前後世见解,

这是断见者。增益是遍计离蕴体而有常一自主的我,这些都是执常见者;远离蕴体而有常一自主我,持这些的见解者,犹如取绳为蛇执妄见者。声闻此等见皆无,声闻乘见蕴、界、处等四大种等粗细色法,是真实有的,认为一切色法,都是由无方分极微和合所形成的,这是对外四大的见解;以内心的心识而言,执着真实有。以这种见解者,再加上以流转还灭的方式,修学四谛的道理。修习四圣谛故,次第成就预流(初果)、一来(二果)、不还(三果)、阿罗汉等四种果。

二)独觉乘者见如同声闻,许诸外道於诸法增益、损减与遍计常一离蕴我等皆无。这与以上声闻同,与其所不同处,是於达证法无我。这里所指的是无外境,能取所取二体空;这在独觉的见解中说到,声闻的无我见解,独觉者都是承许,独觉於色蕴与一分法达证无我,所指的如同我们现起所取,而不是真实存在,也就是【现观庄严论】提到三乘所证果是不同的:「声闻是证得人无我,独觉是证得二取空(唯识宗主张的法无我),菩萨是证得人法空性果位。」在这里所指的就是二取空,又在【现观庄严论】提到,独觉者只是断除所取分别。何谓断除所取分别,因为他们认为识是真实有的,在这里的见解是不承认所取是真实有(无外境),但承认能取是真实有。於是证得自(独觉)果位,并非如同声闻需待善知识教导,独觉是靠自己的能力证得果位,是依自身往昔串习力,以十二缘起道理及通达甚深空性,即了解所取能取二取空之甚深法性义,而证得自菩提果。

(三)菩萨乘者见,许污染与清净诸法,皆胜义无自性,世俗虽有名言施设各各差别,但如幻化。这里是讲中观见解,这又分为追随龙树菩萨的中观应成派,另一派虽追随龙树菩萨,但承认名言也是自性有中观自续派,有清辨论师,静命论师及莲花戒。中观应成派佛护、

月称论师等,他们认为量(根识所缘非正量)是错乱识,而且也不承认名言是有自性。各有不同的所破,虽然无真实但是在世俗幻相中,还有各别的自相(自续所破的是真实,应成所破的是自性)。这里是在讲无我的见解,这种的见解要靠方便(菩提心)为助伴双运而修行。这里讲到十般若波罗蜜多,即六波罗蜜多加上「方便」、「愿」、「力」、「智慧」波罗蜜多。依次第趣入菩萨十地,成就无上菩提果。

就如同刚刚所讲说到的,中观派有很多大师说声闻有证得法无我者(依龙树菩萨说:有蕴执必有我执。法我执是烦恼障,声闻解脱必须断法我执。这是中观应成的主张),也有不承认声闻有证得法无我者(唯识宗安立法我执是所知障),有不同的说法。谈到无我,有些承认无我有粗细之差别,有的不承认粗细之差别,同样在名言上有、无自性见解上的差别。有些承认名言上有自相(自续派),有些不承认名言上有自相(应成派)。以「自性」这两个字而言,在【大乘庄严经论】也是讲「无自性」,在立离因时,亦讲「无自性」,虽然主张名言有自性,但在用字时又主张名言无自性。自性是在探讨究竟性质时是无自性,但一般并不否认坚固是地的自性(性质),所以自性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内涵。

 

*金刚乘分为三乘*

二、金刚乘分为三(宁玛就是旧派之意,主张九乘次第,声闻、缘觉、菩萨为显三乘,事乘、行乘、瑜伽乘、大瑜伽乘、无比瑜伽乘、无上瑜伽乘六乘。噶居、萨迦、格鲁等派,密续安立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通常事、行、瑜伽三部称为下部,无上瑜伽称为上部。各派安立名相也不相同。)事乘、行乘、与瑜伽乘

瑜伽又有瑜伽部与无上瑜伽部,总称为瑜伽乘。

(一)事乘事乘者见,许胜义无生、灭,於世俗观本尊色身。这里是指密教的本尊瑜伽,也就是所谓天瑜伽(修本尊),观修随顺世果之道,也就是修生起本尊,从空正见现起本尊。如何现起本尊呢?是要由胜义无生、灭,於世俗观本尊色身。所谓胜义无生灭之意,修观者观本身是无自性,是要了解它的究竟真实是无自性,依这种真理见解而现起本尊。先决择无自性之後,了解本尊也是无自性之智慧,是所谓的所取,所谓所取行相,依世俗观生起本尊色身。依本尊身影相、意影相、念诵、修行处洁净、季节、星宿、礼拜等,主要依外事资具力量与因缘和合成办。就是要靠外在的资粮修本尊瑜伽。

所谓的金刚乘,金刚是坚固无二的意思;无二是指智慧、方便无二。智慧方便无二又是指什麽呢?一般而言,是以大乘所说的空性,

通达空性的正见,就是智慧资粮;布施、持戒等是方便资粮,智慧方便二者双运。如龙树菩萨在【六十颂如理论】中讲到:「自利法身,他利色身需要依福德智慧资粮而成办。智慧福德资粮也是随顺这二身的因。」同样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也很清楚讲到,依智慧福德二资粮如同鸟的双翅,才能飞越生死苦海,到达彼岸。所以要成办佛果位,在因位元就需要有方便智慧无二的修持。金刚乘是智慧,方便无二,虽然他们的本质不一样,双运就是相辅相成的意思,这两个需变成一体,也就是所谓的无二,所以称之为金刚。方便智慧无二的道次第,是如何生起?最主要在无上密时会讲到,依光明之识(明光),而修随顺色身与法身之道。如此只依光明之识,可以成办色身与法身的因缘,以此修持这是可能的。因为在成办这种光明之前,需要有一些前行基础,在下部(事部、行部、瑜伽部)中说到透过空性所取行相,现为本尊

的修持所生起的本尊,再缘本尊观想也是无自性的修法;缘广大轮是方便,通达空性是智慧,所以方便智慧是一体的,虽然在下部也是说一体的,但在无上密是身语意合一,身语意无二,三密合一。

前面所提到胜义无生、灭,於世俗观本尊色身龙树菩萨在【中观论】中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空性就是无自性,一切法都可以成立,如果是有自性,一切法都无法成立的。因此在无自性的当下,即可现起种种的法,因为在胜义无生灭,所以在世俗可以现起本尊。这里并不只是说了知空性智慧,只是要把它现为本尊而已,这是要我们先观自己空性,然後安住在空性当中,再观想生起本尊。

我们常称说自己是密乘的修心者,只是念诵了很多仪轨文,并非依照这种方式修本尊的佛慢(自己就是本尊假名说为慢,前说空才能安立一切法,所以说必须对空性有深深的体悟)。必须要先观自身空性,现起清净身蕴,之後再生起佛慢。光依我们不清净的身蕴,而安立的我,再观这佛慢的话,这是错误的修持。当我们的内心可以很清楚现起清净本尊的蕴体,那时我们现起的「我」,是依清净蕴体施设的我,虽然事实上凡夫身蕴不是清净的,空才能成立一切法,把它观为清净的。首先要如何观修呢?之前我说过不清净的蕴体是要断除的,这蕴体是由业、烦恼所自在的,先观想这些是无自性的,而观想空性的道理,并不只是了解它是无自性,而且显现收摄了不清净的蕴体,不只是刻意,而且显现它是无自性。在康楚仁波切的释论中提到,本身要现起本尊。

我们都只会念诵仪轨,但却不去学习空性的道理,而不重视空性,这是错误的。要修学密教,一定要对空正见有所体会,真正要修学密

法,一定要对空性很深的体悟。以前在印度有具格的修行者,有一些是持瑜伽见解(唯识),一些是持中观见解,如果没有唯识或中观的空性见解,要修密是不可能的。所以修密一定要通达无我之道理,这种无我见解要成为对治所知障,一定要有菩提心的摄持,所以要修习密法,显教的基础必须非常坚固。

如果只修学显教者,修习菩提心,行六度,也是可以。但修密者,不但需要有显教的基础,而且需要有空正见及菩提心为基础,否则无法修密,所以在见解上需了知胜义无生灭,远离戏论之甚深义。我们不管见到任何东西,都会感觉它是很真实的存在,如果是真实存在,去寻找应该找的到,以破四生(破法执)及一异因(破人我执),破有无自性生的真义,或离一异因去寻找,找不到自性存在的。虽然我们所见到的都有很自主自相存在,既然那麽清楚,真正去找又找不到,那一定是无自性的。依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到中观的内涵,当下空正见在内心现起之後,依此现起本尊之相,这时再缘本尊现本尊是无自性,所以这里就具足深明无二,因为所缘的是本尊,所以圆满方便资粮;因为缘本尊,又观修本尊是无自性,也可以圆满空性智慧资粮。因此不只是深奥的空性,或是本尊明显现相都可具足,所以他是深明不二的瑜伽。在说空性的当下,我们没办法现菩提心,当下观修只是遮除真实有的状态而已。因此要先修学菩提心,观修前要刻意生起强烈菩提心时,再观想所追求的菩提,以及追求菩提者的我,他是如何存在,再观想他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真正见解,这种的见解就是菩提心所摄持的空正见,依这种的空正见再现起本尊,再以本尊做为「有法」,观本尊是无自性,这两种空性虽然是没有差别,之前的空性,他的「有法」是不清净的,之後的「有法」是清净的,我们内心所现起的清净                                                                           

本尊的空性,虽然这两者空性是一样,但是他的「有法」,就有清净与不清净的差别。

首先我想补充昨天所说的佛法概要的重点,和大家共同分享所有宗教的观点。大多数的宗教教义,都有一共同点,不在於对外在的物质条件,实质上都是着重内心的发展,是超越追求物质的安乐。

我们昨天已讨论过,从哲学角度观察,传统佛教与外道的区分,不同的在於内心是不是相信,有一个常一自主的我。佛教基本上否定离蕴体有常一自主的我,而且着重了解「因果」与「缘起」道理。在佛教的教义分为二方面:以哲学方面是了知缘起道理,行为方面是不伤害他人,以慈悲为怀。从基本上了知佛陀的主要哲学观点是缘起道理外,还更深一层了知「因果」道理;果必须是由因而生,而且是同类因;在因位上如果清楚了解负面的行为,会带来潜在痛苦与伤害;也就是说在因位时,如果一个人从事串习对别人有利益的正面行为的因,这些行为在果位时将带来快乐的果;也就是好的行为会产生好的果,坏的行为会产生不好的果。伤害或暴力的因会产生痛苦,因此佛法是重视避免伤害与暴力。而我们如何分别伤害与不伤害,暴力与非暴力?这不是以外表的行为本身为标准,真正决定行为的是内心的动机,如果真正的动机意乐是慈悲,是非暴力的,我们可以诠释为慈悲的行为,因此佛陀经常以慈悲为怀教化众生。

佛教的基本在於慈悲,慈悲有二种层次;第一是调伏自己内心,是无伤害的行为,以慈悲意乐去关怀其他众生,而生起从事无伤害或避免暴力的心念。如此以慈悲心为方便,当我们的慈悲力量愈加增强,达到每个人想达到第二种层次,了知空性的智慧。这不仅是为个人获得利益,而且也关心他人的利益。所以行慈悲时,不仅是了解缘起互

依的法则,并熟巧智慧的内涵,结合慈悲与智慧,於自己内心上串习,努力将真正成为乐意去帮助他人的力量。

说到佛教的缘起智慧,也有不同程度的认知;一种了知因果缘起,所有事物都是依赖各种的因缘而现起,是主张自性缘起;另外一种是在中观派论说,是观待互依的缘起,一切事物是依他缘而现,所以是无自性的,这是更深细的缘起道里。认为所有事物是自性缘起,而且是同一体性众缘和合,以这种的缘起道理而论,与佛陀主要教法缘起意趣是有出入的。

缘起道理是可以适用於所有人类,所有的问题都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国际环保的关系;国际经济或政治因素的关系;事实上,缘起道理可以利用在我们人类活动范围很广,由於我们能更体会,对所有事物的关系,就会有更深的体认,因此自然地,对所有事物会更深入观察。当有人问到什麽是佛陀的教法,佛陀是如何教导?我们可以如此回答说:佛陀的教法基本上慈悲无伤害与无暴力的行为,哲理观点上是缘起道理。这可以说是佛陀真正的教法。

就佛教学习方面可分为两种目标:一种是要得到暂时的目标,获得到增上生,生在人天界;另一种是利用各种方便,从事佛法的修习而获得真正解脱。生在人天被认为暂时的目标,因为得人天界,可以得到某些层次的安乐,解除一些痛苦,这种果是大部分人都有机会,守十善业,从实际无害行为而得到;但佛教最终目的是要获得解脱,这里的解脱是从痛苦中完全解脱,并且完全去除了根本无明,这时必须了知解脱方法,所以要学习达到最终极目标的法门。

在佛陀经典中记载,人的愿望可分为如下:第一种是积善而达到目的,第二种是由佛法的修习而得涅盘;第一种是世俗的目标分为二:                                    

求得人天身及积善行为求得福报。这是一般宗教共同的,勤行十善,但这种善行不能使个人达到究竟解脱。第二种而是利用个人的能力,从事学习佛法,这里所谓的佛法,是学习更高深的三学:戒、定、慧。最後希求达到解脱,永断无明。一般来说,前二种因素获得世俗目标,也就是获得充裕物质,一般在北美洲的人来说已经达到;因此,很多西藏人为了满足慾望,来到美国,相信可以受美国的欢迎,而放弃了以上三种高深的佛法修习。虽然如此,很多北美洲的人,他们因为积善而得到此种人天福报,但是有时候也会觉得不能满足,甚至感觉迷惑、失落与挫折。这说明了对物质需求是不能满足内心的;失落与挫折,物质是无法弥补的,这是我们可以了知。我们再深入思惟,可以了解对任何物质方面的需求,衣食等都是有限的。可以看出这种有限的物质,虽然花样是愈来愈多,慾望不但不会减少,反而需求的是更多,也不能满足,但毕竟物质所需是有限的。可是内心的发展,虽然是不可限量的,却不会有感觉要求得到更多更多。大部分的人总是与事实背道而驰,对有限的物质有无限的要求。我们很难以知足的内心去约束自己,总是一种纵容的心态,贪求无厌。尤其在富裕的社会,我们更可以看到富有的无法控制。

从佛经上说人是可以追求世俗的第一及第二项,获得世间的圆满;要得到究竟的目标,不但要获得人天界的圆满,而且也耍希求脱离世间,期望获得佛果位,这是获得真正究竟的解脱,由现前不自在得到解脱,而获得成佛。

在大乘经典中有二种达到精神目标,一种是实执得到解脱











上一篇(大圆满修持精要) 回目錄 下一篇(聂达沃兹上师梦境经历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卓玛的天空:果青寺显密经典(讲修)院:Xuite日志
贝玛林巴伏藏
藏密圣二十一度母广大殊胜功德
东方净琉璃世界-达瓦彻令- Yahoo!奇摩部落格
噶玛巴黑宝冠

赞助网站
法鼓佛修研習院
可樂旅遊~康福旅行社
台北教育網
慈濟大學圖書館網路資源
慈濟大學圖書館網路資源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