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竹仁波切普巴金剛利刃觸滅灌頂 ◆大持明者龍薩寧波大師◆傳承氣脈明點引導 新春焚香答謝 開門 關門 開市 開工 日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2/15 10:40:03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2/15 10:37:26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衮却格西讲授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能够顺利圆满成办修学正法的珍贵殊胜暇满人身,今天我们已经得到了,并且能遇到非常圆满的教法,和能够为我们讲说圆满正法的善知识,在所有修学佛法的顺缘具足的当下,应尽可能地去求取、修学佛法的心要。因为死无定期,死的时候,能够真正利益我们的,只有佛法,因此,我们应该在未死之前,尽可能在心中忆念佛法。


   
佛法的心要是什麽呢? 是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这是我们必需修学的法要。当然,在此之前,我们必需先修学共下士道次与共中士道次,然後在此基础上去修学大乘的出离心。


   
出离心有三种,最殊胜的是大乘的出离心。所谓大乘的出离心是,当我们想到所有众生还在受各种痛苦及痛苦之因的折磨,心中就一点都不能忍受,而生起一种欲求为之拔苦的心情(大悲心),称之为大乘的出离心。然而只有荷担拔除所有众生苦的心,还是不够的,因为我们还没有这种能力,所以我必须先证得佛的果位。你应该这样想:“为了圆满一切无边如母有情的义利,所以我必定要成佛。为了成佛,所以我必须修学菩提道次第。以这种心情来做为我们听法的动机。
   
菩提道次第的教授在此地宏扬流传得很广,很少有人不曾听闻过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但是单单只有听闻,而没有思惟是不好的;而思惟了,却没有修习也不好。道次第应该经由听闻、思惟,进而修习,把闻、思、修三种法行贯串、互不分离的来修学,这样所闻的道理就有价值,也才有意义。


   
首先是闻所成慧。闻所成慧就是师长所教授的菩提道次第,经由我们不断地听闻抉择这个命题的内涵,再由抉择下来的法义得到闻所成慧的内涵。所抉择的法义(闻所成慧)经由思惟,再做进一步的串习而成就思所成慧。如果能够不忘失,由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的内涵,再能与你的心行结合在一起的话这样称之为修。


   
能够达到这种修的效果,必须具有正知、正念和戒慎(持戒及谨慎)。也就是说,在具有正知、正念以及戒慎之上来修学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教授分四个门径来阐述,其中第四个门径,如何以正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又分两种,就是:(参看《广论》第23)“乙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乙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关於乙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分两种:“丙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以及丙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丙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分前行、正行和结行。前行六法(六加行)我们已经讲完。


   
当我们修完前行六法,开始修正行的时候,必须先把前行当中的资粮田予以收摄。收摄法就是将有十一层莲花瓣的资粮田中,底下的十层一一摄入本质为根本上师,外相现释迦牟尼佛的中间那尊。右边(主尊的右手边)广行派的祖师,全都融入弥勒菩萨里;左边深见派的祖师都融入文殊菩萨里;上後方修行加持派的祖师都融入金刚持佛里去;前面的所有法源师长,全部融到根本上师那边去。换句话说,到最後变成五方宝座,成为五方宝座资粮田。


   
在这五方宝座资粮田,我们稍为等持一下。之後,再进一步,把右方的弥勒菩萨从佛的右侧融入;左方的文殊菩萨从佛的左侧融入;上後方的金刚持佛从世尊的顶门融入;前面的具恩根本上师融入法是,如果你的具恩根本上师还在世,就要如人融到另一个人一般地融入进去;如果他已不在世,圆寂了的话,就由光芒的毫端,融到世尊的心口。这样融入後,只剩下一尊本质为根本上师,外相现释迦牟尼佛的世尊相,然後你观想他临驾於你的顶门上,方向是与你同向的。
   
如果以《安乐道论》来说,应该是与密法结合的(注四),修的时候,应该要向总集所有资粮田的世尊,献上简短七支供养及短曼达,之後,再向他启请,启请文如下:
    “
四种佛身自性本尊师,能王金刚持前诚启请;

     
离障法身自性本尊师,能王金刚持前诚启请;
     
大乐报身自性本尊师,能王金刚持前诚启请;
     
种种化身自性本尊师,能王金刚持前诚启请;……”
  

  继续向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勇父、空行,还有护法礼敬。换句话说,他是总集资粮田的皈依处,需要向他礼赞。因为我们现在不这麽修,所以也就不念此礼赞文。但是不管有没有这样的礼赞文,我们刚刚所收摄的那尊世尊,已经含摄了所有三宝的皈依境。如果我们的正行是修依师之理,那麽顶门就是总摄一切皈依处的世尊,从他的眉间放光,在他眉间前方虚空中,会幻化出你直接与间接的法源师长,将你直接与间接的所有法源师长,完全地呈现在你眼前,你要好好地祈请,把你所有的师长都牵引出来。以前我的上师赤绦仁波切常说:“我们很坏,自己有多少位的师长总是记得很辛苦,但是自己口袋里有多少钱却很容易就知道。


   
我们要很善巧地去修依师之理,就是从世尊眉间放光,并向你直接和间接的法源师长,做全面的祈请,使他们明现在你眼前的虚空中。无论你有多少位师长,这些上师里头,依师长对你个人恩泽的大小、不同的法缘、信心,对你恩泽最大,最能够启发你信心的,以那位师长为首,以他做为所缘境,好好地向他修依师之理。在你对那位启发你信心最大的师长,修好依师之理後,再进一步地观想,其他的师长原来都是我这位师长的化身,也继续对他们做依师之理的观修。如何修习依师之理我说过了。至於依止的功德有多少? 不依止的过患有多少? 以及依止之後不如理依止的过患有多少? 大家可能都读过,很熟悉,在此我就不讲了。


   
依师之理的要诀是根本净信。信有三种,就是:净信、解信与实信。虽然信心有这麽多种不同的内涵,可是当下我们修根本净信的理由是信上师如佛。假若能生得起观师如佛的具量信心,那麽以後证量的生起就不困难了;反之,如果不能确实的生起,观师如佛的具量信心,因为没有根本,那麽花及枝干就不会很好。我们也常认为我的师长根本不是佛啊! 然而,依师之理却硬要我修师长是佛。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是错误的。事实上,一切取决於一个字。如果你观上师是法身佛,那就会得到法身佛的加持;如果你观上师是报身佛,那就会得到报身佛的加持;如果你观上师是化身佛,那就会得到化身佛的加持;因此,如果你观他是凡夫,所得到的也只是凡夫的加持。


   
阿底峡尊者刚去西藏的时候,有一次正在传法,有位弟子很大声地对他讲:“请教授!”尊者回答说:“我耳根很好。我们对上师要有敬与信,没有信心是不可能成办的。就有这种公案,我们西藏人一心投入佛法修学的行者,不知凡几,为什麽都没有人生起证量呢? ”尊者回答说:“您们西藏人观上师如凡夫,怎麽可能生起证量呢!”


   
道次第有两种法行很重要,却是很难生起证量的,其中之一是观师如佛,因为道的根本在依师之理,如果行者不能生起视师长为佛的这种证量,那麽整个道次第的根本就生不起来。第二是知母,观所有众生是你母亲。如果知母的这种证量生不起来,那以下所谓菩提心的果实是生不起来的,整个大乘道也就没有根了。


   
所以说,要生起整个道体、道次第的证量,前面观师如佛的证量先要生起,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我们能够修清净观,因为心中一直串修清净观的关系,以後有一天你证得大乘上品资粮道的时候,可以得到一种法流三摩地。我们现在看唐卡是唐卡,泥巴佛是泥巴佛,金子佛是金子佛,只是这样看,可是当你得到法流三摩地的时候,那种功德会让你觉得,是真的佛来对你讲法。因为你修清净观的缘故,证得大乘上品资粮道,得到了法流三摩地,你将看到唐卡及佛像都在向你讲法,一直持续修清净观,直至证得大乘见道位时,会看到这些唐卡与佛像都是圆满报身佛。这样持续地修清净观,到最後你会看这些佛像都是真正的法身佛,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可以这样修学清净观与密乘,当你已经能够成就粗分及细分的生起次第功德的时候,那你看到一切的像都是本尊,一切器世间都是无量尽虚空的坛城。当你完成圆满次第功德的时候,那一切所现都是空乐不二智。这样说起来,如果我们能够以清净观来观师如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我们总想修大法,希望得到很高的证量,虽然有这种欲求心,但是一开始的观师如佛法行做不到而予以放弃的话,以後的次第根本没办法生起来。事实上,师长是不是佛取决於你,而不在於师长是不是佛;是取决於你如何看待对方。如果你生起净信心,即使狗牙也会生出舍利来。有个公案说,西藏有个商人的母亲虔诚信佛,经常对他儿子说:“你到天竺圣地的时候,要设法取到一位圣者阿罗汉的牙齿来让我供养。这个儿子每一次都忘记了。最後母亲说:“你如果再不拿来,我可能就死了。但是他还是忘了,在快回到家的时候才突然间想起来,心想糟糕了!於是就把屋旁一只死狗的牙齿拔出来,拿回去给母亲供养,并告诉母亲说:“这就是圣地阿罗汉圣者的牙齿。母亲信以为真,日夜勤修供养,最後狗牙竟生出舍利。


   
宁玛派也这样讲,如果你有净信心,莲花生大士会入你心扉,一直安住在里头;不需要我们另外去为他烹调饮食,招呼他来吃饭,如果我们有净信心,不需要这样子,因为师长和大德随时都在你身边。无着菩萨修弥勒法门十二年,都没能见到弥勒菩萨;其实一开始修的时候,弥勒菩萨就一直在他身边。无着菩萨向弥勒菩萨埋怨说:“您的大悲心太小了,我修了十二年,都不让我见到您。弥勒菩萨回答他说:“不是这样的,你开始修的当下,我就在你旁边,这是有证据的,记得吗? 你修行的时候,一直把口水吐到我的身体上、衣服上,现在是由於你对那只母狗启发了不共大悲心的缘故,所以罪障净除了,才见到我。事实上,十方诸佛菩萨期望我们能看到他们的欲求心是很强的,只是由於我们没有信心,所以看不到。


   
你想要得到十方诸佛菩萨身、口、意的加持,如果把上师排除了,你所谓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就无有是处(不可能发生了)。我们可以这样强调,如果把自己的根本上师抽掉,放在一边,然後口念阿弥陀佛名号或持咒,如果你这样做,阿弥陀佛是不会欢喜的,你也见不到阿弥陀佛的,因为阿弥陀佛也是经由依师去成办阿弥陀佛果位的,道的根本是在依师之理。


   
因此在依师之理中,修上师如佛的信心是很重要的一点。可是为什麽需要观师如佛? 因为你想要得到利益,不想要吃亏,而如果你不能真正的把观师如佛的证量生起来,这之後的道次第功德,全部都没办法生起来的。所以观师如佛之理,对你来说是很重要的。


   
再来,虽说必需要观师如佛,可是你真的能够观师如佛吗? 能够的,如果你一直观师长的功德,不刻意去看他的过患,那一定可以做到视师如佛。不要刻意的去找碴,去看他的过失,只要一直看师长的功德,你绝对可以做到观师如佛。平常我们不喜欢一个人,当他是怨敌,那是因为你不喜欢他,所以只看到他的缺失。事实上,他没有那麽多缺失,但由於你一直寻伺,找缺失的缘故,就认为他是怨敌,当有一天他对你好,利益你,你因而将他视为亲友,一直看他的功德相,於是又说他对你很好,很感激他。这是世间的常态,有时你觉得某个人是怨敌,但因为他对你好,却又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分离的亲友,这种情形在世间是有的吧! 同样的,若你一直在观上师功德的层面上用功,即使你观上师过失的心很强,也会慢慢隐蔽、遮止;若干时间後,你就能全观功德,视师如佛了。


   
更进一步说,我们依教、并从正理(利生角度)去安立这一个问题,有好几点理由可以说明:
   
第一、金刚持佛说:“五浊恶世时,我会现凡夫相来度化众生。这是佛授记的,所以没有疑问。那位最胜化身的释迦牟尼佛降世的时候,我们都没那个福报、因缘见得到他,如果在那个时候真的能够亲承法乳、仰承佛颜,我们又何至於流转到目前呢!由此缘故,佛说:“众生纵然没有福报、因缘可以见到我,但是在五浊恶世,如果该众生适合声闻乘的教法,我会现声闻相度化他;如果他适合缘觉乘的教法,我会示现缘觉乘的师长教化他;如果他投生为禽鸟,我会现禽鸟相度化他。


   
第二、十方诸佛菩萨,没有一刻不想成办众生的义利,我们都是众生,所以佛菩萨会成办大家的义利。既然佛说不知道放弃我们,会成办我们的义利,可是左看右看,只有这些凡夫善知识时时刻刻不间断地在成办我们的义利,对我们讲法,这麽说来,他不是佛又是什麽呢? 只要我们有信心,他就是佛了!
   
第三、上师是成办众生义利者,就是他来担负、实践十方诸佛的利生事业,所以上师的事业等同是十方诸佛的利生事业。


   
佛能够利益众生的办法就是说法,透过说法,再由众生去修行,成办那种离苦得乐的方便。所以佛是以说法来度化众生的,而现在能对你说法的,只有这位凡夫相的上师,如果他不是佛,谁是佛呢? 我们没有可能见到佛,也没有福报去亲承佛的教法,所以佛示现成一个凡夫相的善知识来教化我们。


   
所有众生心中的善业之所以能生起是来自於佛,是以佛的法身当增上缘(注一),现在能够为我们讲法的师长就具有法身功德,他就是人,以这个做增上缘来为我们讲法,触发我们生起善业,所以上师就是佛。诸佛以法身为增上缘来利益众生,你的稍许善业及善根,其实是上师的恩泽,没有上师当增上缘,怎麽传法? 所以他就是佛的法身,他就是佛。你善业的生起,必须透过以佛的法身当增上缘来成办。那麽现在是谁在成办你呢? 是上师!所以上师就是佛。


   
如果你是这样用正理来安立,他除了是佛以外,没有别的好说了。


   
第四、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如果说师长是佛,他有佛的内涵和模样,可是我根本看不出来。回答是,其实真的佛在你眼前,你也看不到的,因为你自己的觉受、看法不一定正确,你可能看佛不是佛,而且佛也可能示现魔相。也可能基於个人的短暂因缘(业缘)现前的错乱心识,你个人的觉受不一定是正确的。

比如说你患了黄胆病,这时会把白色的螺看成是黄色的;或是因为你自己眼睛的问题,总以为眼前有毛发披垂,事实上却没有这回事。短暂的错乱都能导致你产生错乱之识,真正的三毒烦恼,无始以来已经在我们内心深深的积重,受了长久的染着,我们的觉受怎麽可能会是清净的呢?


   
如果我们能以前面所说的道理去思惟,串习观师如佛,观想、修学一切的诸佛菩萨的体性就是上师,一切的皈依处、皈依境就是上师,一直这样的串习,若干时候,你做到了看到本尊的当下,即想他是你的上师,看到上师就做本尊想,见到本尊就做上师想。以此类推,十方诸佛菩萨之外没有上师,上师之外也没有十方诸佛菩萨,如牛奶入水,混在一起,你依师之理的量就证得起来。如果能够观师如佛,那忆念上师的恩泽就很容易了。你会想说上师真正是佛,我自无始以来遭受很多生死流转之苦,皆因无明的缘故,如果不是他为我讲法,我一定不知道还要流转到什麽时候。现在我能够得到来自师长、三宝身、口、意的加持,乃至於我的身躯和一切短暂受用的圆满,如果不是上师的加持,我就什麽都没有了,你会念这种恩泽。
   
在西藏聂塘有一位名为以喜给谦的遁世苦修者,因为平常一直在苦修的缘故,很多人供养他,所以道粮无缺。他想说,因为很多人知道他正在苦修所以供养他,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有一天,他去另一位苦修大德面前听受依师之理的教法,听到说:“一切受用能圆满无非是上师的恩泽。整个心好象被打到痛处一样,整个顿时改观,才知道,原来我所有一切的受用,无非是上师的恩泽所获致,有了上师如佛的证量的缘故,因此他也不想其他诸佛了,就只想上师的恩泽,所以证量就一连串的生起。大师所作《菩提道摄颂》中首先讲说:“一切善趣功德的本源,一切善妙福报的因缘,都来自于如实依止师长,因依止师长而有所得,所以即使舍命,也不舍此依师之理。如果时时去勤修依师之理,会让师长欢喜;要想解脱众生,我必需如实勤修。


   
在忆念师长恩泽之上,生起真正的恭敬心,然而在具足恭敬心之上,如何报师长之恩呢? 最好的办法莫过於依教奉行。很简摄的说法,藏文“    (音嘎)”的意思,佛的教法,代表佛的身、口、意无二无别。如果我们可以依佛的教诫去做,就可以得到佛身、口、意的加持,令诸佛欢喜。依教奉行是最好的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就算只看到一位众生依教奉行,都会很欢喜的。所以说,我们可以依教奉行的话,固然师长欢喜,十方诸佛菩萨的欢喜更不以言喻,我们自己也会得到很大的好处。之前,我曾经讲过一个偈颂:“师长所教授的,若能够如法如量的去依止奉行,是最好的供养。


   
真正要修依师之理的话,应该怎麽修呢? 比如说,依师有八种功德(注二)。第一个是近诸佛位(靠近佛位)。我们应该由很多正理上去安立,确定如果能够依止师长,能够更快成佛,以此寻得定解而去好好修学。并且祈求你眼前的上师佛或资粮田的师长,然後自世尊身上普降五彩甘露,把你的罪障净除,得到上师身、口、意的加持。如果不能这麽详细观想的话,可以把依师轨理的五个方法,如依止功德,不依止过患……等等五项(注三),依次做观想。观想时,应该能够把每个定解找出来,在心中产生觉受。有觉受的时候,应稍微等持一下,等持之後再如前地祈求眼前上师、佛或世尊,祈求他普降五彩甘露,把你的一切罪障,特别是把不能如理依止师长的罪障净除,让我能够易於生起如理依止师长的功德,能够得到师长身、口、意的加持。


   
如果对於今生今世,眼前的凡夫相善知识,不能真实的观他如佛,而当他是凡夫,那在下一世,以及生生世世,你就再也得不到善知识的摄受。反之,如果现在能够把凡夫相的师长观为是佛,那来世就有因缘、有可能再值遇,并蒙受如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大菩萨的摄受。


    “
上师相应法是很有名而且很重要的,可是什麽是上师相应法? 怎麽修呢? 我们在修本尊时,观想外相现释迦牟尼佛,其本质是根本上师的世尊,可以得到佛的加持。但如果你观想的外相是上师,那麽你可以很快速地得到加持。相反的,不管你修哪位本尊,如果你从来就没有想过他的本质(体性)就是根本上师,那就根本不可能得到佛的加持。这就好比,阳光可以燃物,但要靠镜子──聚光镜,如果没有聚光镜来作用,阳光就没有办法燃烧物体,透过聚光镜收摄阳光,再反射到物体上之後,才可能把那东西燃烧起来。十方诸佛菩萨固然是一心想要利益众生,可是如果没有透过怙主您(上师),根本不可能利益众生的。十方诸佛菩萨身、口、意的加持力,都是透过师长而有的。有个赞语说:“一切殊胜的共与不共悉地(成就),皆来自於具恩上师,一切悉地皆吉祥,一切障碍去除皆吉祥……等等


   
我们嘴上常念诵供养文(“上师即佛亦即法,上师亦为贤圣僧,上师造作一切善,恭敬供养诸上师。”),念得很快很熟,内涵是说佛、法、僧三宝的总集是上师,然後,我皈依、供养,我们常常这样供养,以三宝为体性的上师。
   
就恩泽本身来说,比较十方诸佛的恩泽和释迦牟尼佛的恩泽,释迦牟尼佛的恩泽是更大的,因为虽然有无量无边的佛降世了,可是我们却无法听受他们的教法,然而在释迦牟尼佛的法运里,我们还可以接受佛法。


   
但是较之於释迦牟尼佛,自己师长的恩泽就又更大了。自己根本上师的恩泽,不但超过十方无量诸佛,也超过释迦牟尼佛。在上师荟供的法会,我们都会念诵:五浊恶世的时候,十方诸佛不能调伏众生,而您降世来调伏我们……等等。能为无量过去佛未化,粗暴难调浊世之众生,如实开示善逝之贤道”“为无怙主众多之有情,实际行持胜者之所作”(格西拉念很多偈颂,未译出),这些都是忆念上师恩泽而说的。


   
能做到观师如佛,是很重要的,当你想要做坏事、想造恶业的时候,你或许会害羞吧! 如果观上师就是佛,而佛可以遍知一切,会看到你,就会知道你在做坏事,所以若有师长就是佛的定解,你不会敢做坏事。如果你认为上师不是佛,就算是你做坏事,他也看不到,好象佛的能力有限一样,但并不是这样子。又当你生气的时候,对自己说,难道不害羞吗? 因为上师就是佛,他会看到你生气啊! 怎麽可以不修忍辱呢? 由此看来,观师如佛是很重要的关键。如果律仪不好好的守、不能观师如佛,不觉得上师是佛,看不到你在做坏事,所以不怕上师、不怕佛,反倒是怕护法,特别是长得很凶的护法,像天、龙、非人、精灵等,怕他们会伤害你,反而对他们很敬畏。这是颠倒的做法。
   
各位对道次第里依师之理的法理,可能整个都很清楚了。因此,我不过是把如何修学、观修的理则,简要地告诉各位罢了!


   
以上这是座上修(正座修)。那什麽是下座修(亦称座间修)? 我们刚刚是观修,体性是根本上师,外相现释迦牟尼佛相的世尊,在我们顶门上安坐着。这时我们先持一下释迦牟尼佛心咒。持完以後,再观想顶门上的上师佛融入你身中,你变成佛,接着从你心口放光普照十方,遍照器世间及情世间,所有器世间都清净庄严无碍。观净化六道一切情世间,光芒照到地狱道众生,让他们慢慢经过依师之理,最後成佛;依此类推,地狱、饿鬼、畜生、人道、阿修罗、天道,这样依次地把六道众生都净化,变成佛。最後把所有器世间融到情世间,情世间众生都成佛了。再与众生共同持释迦牟尼佛心咒,然後把情世间的众生融到你身上去。把光收摄回来之後,融到你这尊释迦牟尼佛(世尊相)之上,然後一切化空。在空性之上,把自己幻化成你平常所修的本尊相。


   
上师佛在你身上所安住的地方有三个,第一个是在你的眼前;第二个地方是在你的顶轮上;第三个在你心轮(心窝)上。如果我们想要好好的净罪集资,就应该观上师佛在你眼前的虚空中。在修整个菩提道次第时,则应该修上师佛在你顶门上安坐着。当你修完,上师佛则是要从顶轮融入你身,安住於心口。平常要观想上师佛就端坐在你心口,那表示上师佛的心,与你的心无二无别。这样就能够断除你非法的行为,因为上师佛就在你心中,你的心就是上师佛的心。上师佛常端坐在你心中,可以敦促你如理修行。这有很大的意义在里头。当你饮食的时候,就先供养在你心口的上师佛;当有人对你礼拜的时候,你就想他是在礼拜你心口的上师佛;有人向你求加持的时候,你就想,是你心口上的上师佛加持他。上师相应法与自己的心,不相分离是很重要的关键。如果你也修本尊,就想本尊、上师还有你的心,三者无二无别,这是上师相应法的修法。一般我们修宗喀巴大师上师相应法时,外相是现宗喀巴大师的相,而事实上是总摄一切诸佛、上师的功德。总之,不管你修哪位本尊,如果你不能观那本尊的本质就是自己的上师,那加持是进不来的。因为大家都需要利润,大家都想要法益,不想吃亏,所以我再三殷重的强调。如果能如理依教奉行的话,就刚刚所讲的教授,你会得到很大的法益、利润。如果不能如理依教奉行,就会吃很大的亏。因此我期望大家都能这样去做。


   
当你在睡觉的时候要怎麽修上师佛呢? 你可以观想上师佛,就在你躺着时头朝向的那一方,以这样忆念而安眠。临睡时,向眼前的上师佛祈请加持,让我能够与法相应,对佛法能贯彻,得到究竟。早上起床,临醒之际,那一念,马上观想,上师佛降临在我的顶门上,然後向他祈请加持,我今天身、口、意的一切行为也都要如法。


   
至於上师佛的体相,如果你修观世音菩萨,他的本质就是根本上师或具恩上师,外相现观世音菩萨。如果你所修本尊是度母,那麽度母的本质体性,就是我们的具恩上师,而外相现度母像。上师的本质就是本尊的本质,本尊的体性就是上师的体性,也是十方诸佛的体性,如果有超越或是与上师体性相违的,那表示你没有修好上师相应法。当你在念诵:“上师即佛亦即法,上师亦为贤圣僧,上师造作一切善,我趋皈依诸上师。向他礼敬时,口念这些词句时心中也要忆念(随念作观)才对。


   
关於下座修的内涵,我上次已讲过,比如说,饮食瑜伽、睡眠瑜伽,还有净罪集资,具有正知、正念,还有以戒慎的心去过你的生活。你应该在下座的时候,特别去看那些与当下主修法门相关的书藉。在讨论道次第的时候,也应该要问有关道次第的法行问题,不要只问文字字义而已。


   
《广论》中提到的依止法,有意乐与加行依止。意乐主要分为两项,首先是根本净信,也就是至心地思惟依止功德,并好好逐一地忆念他,然後生起定解,确实相信上师是佛,直至你生起观师如佛之前,要这样不断地去修,这是根本净信。继而观上师恩泽而生起恭敬心,如前所说的一样。在你不能对他生起真正的净信、真正的恭敬心之前,要一直思惟抉择,这是正行修。


   
结行是回向,就是以普贤菩萨七支供养愿文,做广大回向。下座修时还应该做些什麽呢? 还应该要做礼拜、旋绕(经行),还有念诵经文,观阅教典(特别是有关你正座修的内涵,与展示修行道理的法行经论,要好好地观阅)。将护所缘境,把依师之理的所缘境好好地观想,然後缘念。


   
总之,依师之理有三个法行,第一个是,好好将护所缘境,好好缘念所缘境。第二个是持戒;第三个是要集聚资粮。以这三个法行去行持,来修学依师之理。
   
另外,你要修学易於获得止与观的资粮有四:即密护根门,正知而住,饮食知量,以及勤行睡眠瑜伽。至於睡眠当中怎麽做,上次已讲过了。


   
有一种邪执说法认为:“修行的时候止修就好,不要观察,不要做观察修,因为如果你数数观察抉择,那是在闻思的阶段,不是修行的过程。”(52页第2)“第二破除于此修轨邪执分别者,心未趣向圣言及释诸大教典,现教授者,作如是言,正修道时,不应於境数数观察,唯应止修,若以观慧数观择者,是闻思时故。又诸分别,是有相执,……”执着於相,是成佛的障碍,这是邪执。我曾说过:“观察修止住修两者应先做观察修较为重要,而且更好。若你想要得到定解,应该经由数数的观察抉择是比较好修行的。就好象如果你对那贪境一直观察抉择,一直思惟的话,你的贪心会更大一样。如果你对嗔境一直是觉得被伤害了,一直数数地观察抉择,那嗔心会起得更大。止修的时候,如果能够把所指的法义明现人心,而且能够究竟,那麽经你观察抉择出来的法义定解,就更能够好好地修。也就是说,该止修的止修,该观修的观修,以闻、思、修三慧,依次而成办。


   
第四大门径分两项(59页科判),就是:乙一、道的根本在依师之理。乙二、依止完之後,如何修心的次第,又分两项:“丙一、於有暇身劝取心要以及丙二、如何摄取心要之()。要能够以暇满人身去摄取心要的话,你应该要先明白、认识什麽是暇满人身,因此於有暇身劝取心要分三:丁一、先了解什麽是暇满人身;丁二、思其义大;还有 丁三、思惟暇满难得。


   
暇满分二项,戊一、闲暇戊二、圆满,即八闲暇、十圆满。什麽是闲暇? 离开八无暇,称为闲暇。而八无暇就是指三恶道、长寿天、无佛教处、生边地,还有愚痴、邪见等八种。我们目前短暂的得到了人天果位,但是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在三恶道中,只有今生这一世得到人天果位吧! 如果我们投生在地狱,所受的苦,如同烧红的铁或是木头,令我们不能忍受。热地狱之苦,是百千万亿倍数之苦,由於一直受苦的缘故,根本没办法闻到佛法,也就不可能修学佛法,只有受苦。如果是投生在热地狱,不要说修学佛法,连佛法这名词也都听不到。所以今天我们没有投生在热地狱是很幸运的,那是因为忆念上师三宝的恩泽而不堕地狱,才能够在这里听闻教法,十分随喜,念师恩泽。就是以这种心情去忆念寒冰地狱,大有情地狱……这样逐一修地狱道之苦。同时,也要修饿鬼道的若以及畜生道的苦。如果让我们有三、四天不吃饭而叫我们学佛,这时我们可能只想到肚子饿的问题,不会想到佛法。在饿鬼道的众生,好几年都得不到食物,那种饥渴很痛苦的。现在我没有落入饿鬼道,又可以得到人身来修法,我真的是好幸运,要如此观想,修随喜。在我投生为人身,可以修法时,我必须修法,必须取心要,不修法不行。我们不必想得太远,就是眼前的一只狗,它从生到死,嘴巴根本念不出一句六字大明咒。这样一想,就知道唯有依着上师三宝的恩泽,我今天才没有堕入畜生道,那种愚痴、冷热、饥渴,还有被杀戮、被压迫,以及互相吞噬之苦。我不但没受到这种种苦,还得到人身,特别是得到一种可以修学佛法的暇满人身,这时若不修学佛法,更待何时?


   
如前面所说的,你可以明现眼前的皈依境,或资粮田,最後融入顶门的上师佛,然後边修观想净罪、加持,边修我们刚刚讲的这些法行内涵。为了在正行修持暇满人身时,能够生起证量,我们要将资粮田或上师佛安放在顶门上。修的时候一直观想,他把我们不能够如理证悟暇满人身、暇满义大的障碍去除,让我能够很自然、顺畅的获得生起证悟暇满人身的功德。


   
即使得到天众的身,也不能像人身一样,可以修学佛法,他们大部分只是一天到晚迷惑於享乐。舍利弗的弟子投生於天人中,每天骑大白象游乐(天人很享乐),舍利弗想向他讲法,他只用手打个招呼就走了。像这样耽溺於享受,他根本就没有时间、没有意乐要听法,因此舍利弗只好回来了。我们很幸运,得到一种可以生起出离心,以及对佛法有信心的暇满人身,并且在今天得到暇满人身的当下,能够清净圆满地修法。事实上,即使你投生为人,却投生在黑暗劫,没有佛教住世的劫中,乃至於生在边地,没有佛教的地方,也是不能修法的。若投生为野蛮人,没有文明的地方,生在边地,根本没有人会修法。或者你生为听觉障碍或者其他根器不具,不能闻、思、修佛的教法,根本就没有分辨善、恶的机会。至於持邪见者,就更不用说了。我们都没有像那样,能得到暇满人身是很幸运的。什麽是暇满呢? 远离八种修法的逆缘,称为闲暇。什麽是圆满? 圆满具足十种学法的顺缘,称为圆满。十种圆满分两种:五自圆满和五他圆满,也就是说,从自身来看,以及从他方来看,所必须具足的五种条件。


   
五自圆满是说:第一、要生为人。第二、生中土,我们所投生的地方有道次第的教授,所以算是生在中土。也就是说,已生为人,而且生在佛法宏扬昌明的中土。第三是五官具足。第四是业未倒,是指没有犯五无间业;就算你犯了五无间业,你能如理依止师长,修密法的话,还是可以成佛的。第五是信处,具有信处的条件是:你能够深信增上三学、可以深信菩提道次第教授,以及深信三主要道。这五个条件我们都已圆满,叫五自圆满。因为对自己是不会隐蔽的,都可以了解自己有什麽,所以应该知道自己有这种条件。


   
那外在条件的五他圆满是:第一、佛要降世。第二、是说正法,如果佛降世,可是他尚未说正法我们就死了的话,那也没有用。目前我们不但是值佛降世,而且佛所说的正法至目前也还流传着,所以我们还是有这个因缘。整个佛所说的教授内涵,到目前为止,师长还一直在传承,教授着正法。第三、法住世是说,这世间有没有法不是重点,重要的是你心中有没有法的存在;若你心中还有法味,对法还有希求,法仍安住在你心中,这就是法住世。第四、法住随转,随法行,能够依教奉行,教转随喜。即使你已经具有很多条件:佛法住世、也有人讲授,可是你没有具足修法的顺缘,也是不能够顺利的去学法。


   
有的人为了学法,很努力、很辛苦地去成办顺缘。但在成办顺缘的同时却无法学法,所以为了成办顺缘,对修学佛法反而造成很大的障碍。虽然我们必须具足顺缘,然而成办顺缘是为了让你学法,若是把顺缘的成办当成了重点,而把修学佛法忘记了,这是不对的。应该让成办顺缘变成你修法的仆人,如果行者成为成办顺缘的仆人,会造成修法上很大的障碍。能够舍下现世的一切去专修佛法,是不会饿死的。世尊说过,由於我的加持,因为福田力的关系,末代如法修行的众生不会饿倒的。若是不能舍下现世的一切,一直迷惑在顺缘条件的成办上,其成办的结果就是连法也没有了。有句俗语说:“如果你可以把受用资具像屍体一样的弃舍,就会有很多鹫鸟跑来吃死屍。事实上,受用资具就像大鹏鹫鸟一样,一旦你把顺缘舍掉,不要这些了,一心修法,顺缘反而会像鹫鸟一样,一直靠过来,会有很多人为你成办。有人问宗喀巴大师:“我修财神本尊好吗? ”大师说:“若你要修财神本尊,不如修舍掉现世一切,自然会有财来。如果好好修法,就会有财来。不想求财,就会有财;想求财,反而不会有财。


   
舍掉现世一切,不是叫你当乞丐。什麽叫舍掉现世一切? 一位尊者说过,有多少钱财你都不在意,就称为舍掉现世一切,因为不贪着你有多少钱财,你心中已经离贪了,称为舍掉现世一切,倒不是要你去当乞丐。以法律来讲,以前国王订十善业为法律,因为天人有天理,人有人道,我们应该如何合理、知足地去受用物质是很重要的。所谓的舍掉现世一切,不是叫你当乞丐,当你舍掉现世一切,财宝自会来找你。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说:“你去遍寻一下,看哪里有一个如法修行者的屍体。舍利弗说:“根本找不到。但是要找商人的屍体,则遍地都是。


   
放心!如理修法不会成为乞丐,多闻天王的儿子(财神)会帮你。近代沙拉寺的一位堪布(住持),有一次他想请购大藏经(藏文甘珠尔”),有人问他说:“你没钱,用什麽去请? ”他回答说:“只要我好好持戒,好好修法,多闻天王子会帮我忙。果然不错,之後他得到的大藏经很多,几乎没有人可以背得动。多闻天王子不只是帮助好好修法的人,也会帮助布施者。如果不布施,多闻天王子是不会帮助的,反之,如果能布施的话,他会让你增上受用。若是为了谋取财物、想赚钱而去求灌顶,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这样做,多闻天王子根本不会帮忙,就算修财神爷也没有用。佛说过,基於布施可以得到圆满受用,基於持戒可以得到人身。今天讲到此为止。


【解惑篇】

    :献曼达拉须不须要特别的口传?
   
:不需要,如果有普贤七支供养愿文,可以顺便念,如果想要口传,我有念过就是口传。当你得到道次第的口传,就同时得到献曼达的口传了,因为六加行的时候有献曼达,就会同时得到口传。

    :所现的世尊面是和我们相对或是同方向? 上师佛如何互相互摄呢?
   
:五方宝座最後都变成外相现释迦牟尼佛的相,顶门世尊的心口放光,幻化出你直接与间接的法源师长,为什麽需要这样做? 因为你要对他修依师之理,要修念恩生敬及根本净信。你的面容是朝你,在眼前的虚空中与你对看,这是为了要生起念恩生敬、根本净信的缘故。


   
至於我们本身可以融来融去(互摄)? 由顶门的上师佛,也就是世尊的心口放光,照射到眼前的师长,之後师长又融到上师佛的心口,因为幻化放光出来的地方是佛,所以师长也是佛,你观师如佛的缘起就很强,这个缘起就特别的有力量,因为他是佛幻化出来的上师,所以我们眼前的师长就是佛,这样对修观师如佛有特别的效果。我们在礼拜三十五佛与修总忏悔文的时候,三十五佛也是如此地,由世尊的心口放光,幻化出来三十五佛相。当我们礼拜时,一样当他们是真正的佛,这样一路融回来,道理是一样的。


   
总之,一切皆由上师佛幻化出来,包括坛城本身以及安坐坛城之十方尊众、所有眷属,都是从上师佛心口放光幻化出来的。为了让你能够真正生起依师之理的缘故,所以你必须这样做。


   
比如说,从上师佛心口幻化出来的众多直接与间接的法源师长中,你对其中某几位或一位感到很难生起信心时,应该先从最容易令你生起信心的那一个师长,做为依师之理的主修,当你可以生起证量之後,再观想其他的,特别是那一个最难生起信心的师长,要观想他原来是主要根本上师的幻化身。这表示,主修是佛,其他师长也都是我们主修上师佛的幻化,所以他们也是佛,不过是上师佛的化身罢了!就算很难对他生起信心,但是如此修习的效果会很好。就这样,师长从佛的心口融入、互融。师长证量的高低没有分别,重点在於哪位师长对你恩泽最大,你对他信心最强,以他来做主修。也就是说,师长的证量高低没什麽关系,只要是你本身能对他产生最强的信心,最大的感恩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说,阿底峡尊者观金洲大师为佛。为什麽呢? 证量上他虽然不如其他师长,但是尊者认为他的恩泽最大,对他的信心最强,所以尊者观他是佛。阿底峡尊者的师长有一百五十多位,可是当他听到金洲大师的名号,马上就流眼泪,然後两手合掌。有人问他说:“难道说你这麽多师长里头,金洲大师的证量最高吗? 别的师长证量比较低吗? 为什麽你听到金洲大师的名号,马上就掉眼泪,然後合掌呢? ”尊者回答说:“不是这样子的,师长彼此间的证量并没有什麽差别,但是金洲大师对我的恩泽最大,我对他的信心最强,因为他启发我产生最强的信心──菩提心,所以当我见到他的时候,会马上掉泪合掌。总之,为了能够观师如佛,启发净信、恭敬,并能够生起清净观,生起依师之理的证量,所以必须从上师佛的心口,幻化出我们的法源师长。不是像孩子看电视节目一样的心情,去看那些幻影。依师之理不是变戏法,不是游戏,是为了让你能够生起观师如佛的信心。

 

    :在我们观想整个坛城时,是否也要用此种方式去观想?
   
:没错,特别在修依师之量的时候,要观想您的直接及间接法源师长,由上师佛心口幻化出来。另外观修暇满时,只要观想顶门上师佛安住就好,不用再幻化师长。如果你硬板板的想成有一尊佛,就像泥巴佛像坐在我们顶门上的话,不是这样子,佛会幻化出无量光、光明普照十方,一直在度化众生,在成办众生的利益,要这样想,他是很灵活的,他是非比寻常的利益有情者,不是一尊泥巴像坐在头,如果只是个泥巴佛,那就没什麽安住了。不要这样想。

 

    :我们在观上师佛幻化出师长後,我们眼前的上师佛是否仍在? 或是融入哪里去?


   
:刚刚提到,如果你是为了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应该观他在眼前,为了求加持以及修道次第,应观他安住在你的顶门上,平常要观想他融入你的心口,一直安住在那。从前有一位蒙古比丘修习依师之理,修上师在顶门上安坐着。因为他秃顶,顶门的上师一直滑下来,於是他回报上师说,您让我把上师佛安住於顶门上,但是因为我的头顶很滑,他会一直掉下来。他上师回答说,那你就观他被糌粑粘着好了。

 

    :如果已修本尊法时,格西拉曾提过要把上师观成本尊。请问格西拉,当我把上师观成本尊之後,是否还要再把上师观成释迦牟尼佛?
   
:本尊就是佛,比如说我们修观世音为本尊的话,观世音就是佛啊! 所以本尊就是佛,本质是上师,与上师无二。

 

    :可是刚才提过要把上师观成释迦牟尼佛的呀!
   
:我是说当你修本尊法的时候,在你受过灌顶之後,要修观世音本尊,就要观上师本质与本尊无二无别,然後外面现本尊相!先前我们提到的是皈依境的总摄,以释迦牟尼佛为总摄。可是本尊本来就是佛啊! 他不是菩萨,本尊不管哪一尊,本质就是释迦牟尼佛,外相是否是释迦牟尼佛,倒是不一定的,一尊佛一定可以成办所有本尊的事业。如果他做不了的话,那表示他的证量不圆满。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我们这个时期,是释迦牟尼佛降世来度化众生,这一尊就够了,不需要两尊佛。如果,需要两尊佛来降世,那表示释迦牟尼佛的证量是有限的,是佛就有办法去成办利益众生,一尊佛就够了,他的证量是圆满的。


【注释】

    注一:依据《藏汉大辞典》,增上缘四缘之一。对於生果能增加势力,如眼等五根对於生起自果眼等五识能增加效力。名增上缘。
   
注二:依师的八种功德:一、近诸佛位;二、诸佛欢喜;三、终不缺离大善知识;四、不堕恶趣;五、恶业烦恼悉不能胜;六、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七、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八、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广论》37页第9
)
   
注三:依师的五项轨则:一、供献财物;二、身语承事;三、如教修行;四、亲近胜利(依止功德,参考注一);五、不依过患。


   
注四:事实上,菩提道次第教授,四大教派都有,因为陆续有人做注解,就格鲁派传到我们现在而言,比较有名的,大家共许的有八部典范作品,也就是八大教授:一、《广论》;二、《略论》;三、《极略论》(以上三部由宗喀巴大师所撰);还有第三世嘉瓦仁波切所撰的 四、《道次第熔金》;与第五世嘉瓦仁波切所撰的五、《妙音教授论》(或是叫做《文殊言教》);四世班禅善慧法幢喇嘛的 六、《安乐道论》;及第五世班禅善慧智喇嘛所着的 七、《迅速道论》;再来就是经师昂旺劄巴所写的 八、《善说精华》,总共八部。


   
我们现在常用的是《广论》与《略论》,全都只讲显经,并没有加入密法,是到了班禅喇嘛才把密法写入。由於《安乐道论》是显密双运,就要配合密续,是以它的目标是金刚持佛(释迦牟尼佛传密续时所现的身相),所以一开始就礼敬金刚持佛。同样是修道次第,要看你修的是哪一部,启请的就不一样。


   
《广论》虽然只写到显经的部分,可是宗喀巴大师也提到,最终还是要导入密续(大师另外造有《密宗道次第》)。衮却格西拉主要是讲《广论》,是显经的部分,然而格西拉的开示仍完整地将最终的目标导往密续。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2008年-高雄旧译显密法林10~11月法讯
60天单骑入西藏《转山》
释迦牟尼佛纪念点灯法会
2008年萨迦法王台湾福慧之旅
白玉论坛- Powered by Discuz

赞助网站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學術資源網站
在線文史資料綜匯--中國古代文學--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 簡﹞
藏傳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Nissan 台灣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