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灌頂.放生暨除障法會 普巴金剛法會‧新春祈福法會 北市藏密薩迦弘法協會8-9月份法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2/15 12:42:34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2/15 12:41:20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衮却格西讲授

第八讲  念死无常

    今天我们已经得到意义重大而且难得的暇满人身,也遇到非常难以值遇的诸佛教法,同时又蒙受非常难得的善知识的摄受。现在我们身心安康,没有很多病痛,并且具有分辨诸法善说与恶说的能力,因此,应该好好的来成办,能够成就下一世义利的诸佛正法的修学。虽然妙善的暇满人身,是修学佛法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我们不应该以此为喜足,把妙善的暇满人身,只用在追求下一世的义利,或者,只是为了成办个人的解脱果位。不论在”(轮回界),在”(修道)或是在”(成佛)的三阶位上,都能为无上众生的义利,而成就佛道,要以这样的心来成办这个暇满人身。应该是为了一切众生义利的圆满,我必须成佛;为了成佛,我必须修学正法。当今所要讲授的正法,是诸佛菩萨修行的精髓,一切诸佛成就佛果的康庄大道──菩提道次第教授,我们应该发菩提心来听受这一场教法。


   
佛陀的教法无非是为了调伏我们内心的烦恼,我们的修行应该是在摧灭内心的烦恼。怎麽样才是法已入心? 当你经过佛法的修学,内在的烦恼也减少了,这样的心就是入法了。把法真正听进去的征相(相状)是,你的外在非常祥和寂静,内在烦恼减少。所以不必问人家:“我这样修法正确吗? ”而是问自己:“我这样的闻思修教法,有没有害处? 得到了什麽效果? ”检视自己内在的烦恼有没有减少,就可知道,不必问别人,也不必祈请佛陀来看你有什麽征相出现。
   
现在开始讲道次第,以科判来看,我们现在讲到第四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两项:“乙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乙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关於第一项我们已经讲过。依止之後如何修心的次第分两种:“丙一、於有暇身劝取心要丙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丙一、於有暇身劝取心要丁一、正明暇满丁二、思其义大丁三、思惟难得,已经简略介绍过了。经由好好思惟修学暇满难得,我们可以生起一个决定:“今世我一定要修法。因为下一世人身不可再得,而这一世也已所剩无多,基於难得的思惟,生起今世必须要修学佛法的决定。即使你生起今世一定要修法的决定仍是不够的,理由是死无定期,所以我们必须更进一步思惟死无常


    “
丙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我们看74页科判:“丁二、正取心要分三: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戊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戊三、于上士道次修心。于共下士道次修心,分三:“己一、正修下士意乐,己二、发此意乐之量,己三、除遣此中邪执。正修下士意乐,分二:“庚一、发生希求後世之心,庚二、依止後世安乐方便。发生希求後世之心,分二:“辛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辛二、思惟後世当生何趣 二趣苦乐。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分四:“壬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壬二、修习胜利,壬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壬四、修念死理。


   
首先,行者若能够好好的忆念,是很重大的关要。如果我们不能真心的忆念死无常,而迷惑於今生今世衣食名声的追求;就这一点来讲,和畜生没有什麽两样。虽然说,我们的能力及智力胜过畜生,但是如果我们只锁定这个方向,这种作法,最後的结果和畜生没有什麽不同。对於修法的行者来说,非真心的念死无常会吃很大的亏。


   
另外,思惟必死,如果仅只念死,并没有什麽作用,大家都知道我们终究必死。但是明天还不会死,这是每个人都自然会有的执着,使你想修法时会说,还不急,下个月、今年、明年再做,一直拖延。明天还不会死的这个藉口,让你产生拖延的想法!仅只念死无常,也不至於让你产生一种修学清净教法的量,还要在心中生起真正清净的念死无常的量。念死会让你想修法,但并不能让你持续究竟,即使碰到一位师长为你教授,你也想要修法,可是因为没有无常的推动力,所以不会持续。要能结合是很困难的。这就像驴子背上绑了很多的大石头爬坡,它觉得很辛苦,想休息、不想往上走,但却会往下滑落。我们的心趋入法道,也像驴子拖负很多很重的石头一样,不向上就只有往下去了。一位西藏的大德贡唐仁波切说:“未知未知二十年,欲修欲修二十年,不能不能二十年,一生传记如此而已。空过了!这就是我们没有真正的念死无常所导致的。


   
如果真心的念死无常,你就会为下一世做准备,因为你一定会进入下一世。像我们要去别的国家时,我们会先想好办法,然後着手去做,不去的话你就不会想办法。不能真心念死无常,便不会想到来世的事。再者,如果我们只是随便的修念死无常,修法便不能清净圆满,难免会染到世间八风。七世嘉瓦仁波切给桑加措说:“即使我们的身、口去造作善业,却都是染到世间八风。即使听受教法,寻求证量,也都只是在造业。我们不修法时造恶业,修法时因为没有认真修法,还是不能造纯净的善业。如果不能真心的念死无常,即使你修再大的法,比如持咒修法,以及其他的法要,你的目标只是放在:“让我今世不生病,让我得到很大的安乐、长寿,让我这一世如意吉祥!”这是和世间的目标锁在一起。阿底峡尊者说:“只为今世修佛法,只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果报罢了!如果能够进一步,以下一世的因作为诉求来修法,必然不会堕三途并能有下一世的义利。可以见得修法与心能否入法,是取决於心是不是安立在来世,而不以今世为目标。


   
即使你真的很殷重的修法,可是因为没有真心念死无常的缘故,你不能究竟彻底,最後可能会放弃。当放弃时,又想说是为了要成办修法的顺缘。而为了要得到修法的顺缘,你也许会因无法掌握自己的心而跟人家吵架、打官司,所有的缺失都跑出来。好多人都知道要行持皈依,并奉行业果的道理,虽然不是不修,但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念死无常,一旦死无常真的来到,只有畏惧和後悔。你虽然听很多,可是死主到的时候才警觉,那就一切晚矣!


   
应该在一开始时就要畏惧死无常,临终时就不会怕,这样修才对。我们的作法是,开始时丝毫不畏死无常,还手舞足蹈的,到临终时才用手抓胸,很忧悔。以前的善巧者刚好相反,先前非常害怕死无常,一直修法,临终却能安乐的往生。西藏大德隆垛喇嘛,他要往生前预知时至,他说:“我早上是一个老态龙锺的老人,晚上就是天上的天人身了。一位大德请教他说:“因为你平常害怕死无常,所以殷重的修学,成办证量。这样毕生修行,现在是一个老态龙锺的身体,下一世是不是有机会去香巴拉国? ”“我有希望去香巴拉国,我有这个把握。我个人常常记得密勒日巴尊者的话,他说:“因为害怕死无常,所以我逃向山上去修行。因为一心的勤修,所以心中生起证量。即使我现在就死,心中没有忧悔,没有害怕。


   
我认为我们每个人应该先殷重、真心地修习念死、念无常,如果不是这麽真心的修,你会一年空过一年、一天空过一天、一小时空过一小时,这辈子就会整个都空过了。所以我认为真正最有力量,最能够督促你、激励你修行佛法的,莫过於真心的修念死无常。


   
格鲁派三大寺里的法师们认为死无常的法门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的东卡”(藏式僧服上衣),背面有一个象耳,象徵着阎罗王就在你的背後,也许明天你就起不来了。以这个象徵做标志,督促我们去闻思修教法。我们三大寺里,很多法师的念珠是动物的骨头做的,代表死的形象。持咒念佛时,看到骨头就想到念死无常,因此精勤修法。在《戒经》里面佛陀以白骨观、骷髅相来教化众生,观想这个相,然後念死无常。《入菩萨行论》这样讲:“我们去看某个人的屍体,或是坟墓中的屍骨,我们只会说那是别人的骨头、别人的屍骨,并且会很害怕。其实我们的身体也不过是一堆骨头,只不过是时间的先後罢了。”(“他骨及吾体,悉皆坏灭法。”)我们可以去坟场观修,对死无常的修习会有説明。如果我们可以真心的念死无常,包括显乘及密乘的修学、成佛果位的成办或任何一种解脱,都会是很大的动力。能够真心的念死无常,我们粗分的现行贪、嗔、痴,就像被铁锤一敲,马上就被压伏下去,让你临终之际欢欢喜喜而死。希望我们可以好好地去思惟念死无常的功德,以及不念死无常的过患。


   
我并不是要让大家害怕,而说了这麽多念死无常的法门,是为了让大家能够真心地去取得佛法的心要,而获得真正的快乐。修念死无常原来是为取心要用的,绝对不是为了让你害怕,或是引发你一种寻思分别的说法。


   
密乘念死无常的法门有很多的内涵在里头,密乘寺院里的鼓是用死者的皮做的,这也是为了念死无常而安置的。此外还有天杖、人骨念珠之类,这些皮骨的法器,都是为了激发行者生起念死无常的心。我们的大悲世尊开始讲说教法就是讲无常法,示现涅盘相时也是说无常法而寂灭。念死无常这个法门在初、中、後三际(初期、中期、後期),都非常的重要。如果真的能够以念死无常为前行,修学动机就会非常清净;在修法或听法时,因为念死无常的关系,所以再怎麽样也会启发正知正念,让你趋入正行而修学;後行回向时,因为你能念死无常,也就绝不会回向今世没有病痛、能够快乐、长寿,或为他人的吉祥而求,因为死无常的关系,我们要回向给一切众生及更大义利的法行。


   
下士道次所说的无常是粗分无常(死无常),中士道次所说的无常是细分无常(刹那生灭,一定要先懂四谛十六行相)。下士道次的念死无常是说,我们由生到死会变化,生死的间距相差很长,所以是粗分的。中士道次所说的无常,是刹那刹那的变灭无常,前面那一刹那的果,就是後一刹那变灭的因;一刻也不能停住,这是细分无常。


   
说到常执,执着恒常是最坏的心,比如说,我们有明天还不会死的这种心,令你修法不会清净贯彻,而且会为世间的目的所染,不会为成佛求解脱。若不能够真正的念死无常,善业的成办就不具力量,会很微弱,有杂染、昏沉,净想睡觉,没有兴趣修法,会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闲聊),却启发不出来想修行的心。只想说:“我不会那麽快就死,还有很多时间可以活下去。这种错误的偏见,会让我们把目标锁在今世的名闻利养。由於没有真正的念死无常,产生以上所说的种种障碍,因此你不会去思惟不念死无常的过患,那就变愚痴了。又因为愚痴而产生很多,像是嫉妒、我慢等的根本烦恼,还有其他的随烦恼,这些都会无间的生起,因而积造了十恶业、五无间业,还有谤法重罪,导引你堕入三恶道的剧苦。


   
第二修习死无常的胜利,如果我们对於死无常能够串习而生起决定,就不会贪着於今生的目标,并且会对三有轮回不究竟的快乐产生厌离心。然後会让自己积极的修学正法,觉得今生的名闻利养、一切的荣华富贵,就像稻谷的皮(米糠)一样的没意义。因此真心的想到自己的下一世,而精勤恭敬的皈依三宝,修持皈依学处,并且奉行业果。基於无常的推动,进而认为今世的一切是没有什麽意义的,为了对我具有很大恩泽的众生能离苦、为了成办自他众生下一世的义利而努力,认为这才是有意义的事情。真心的念死无常,可以把自己一切的烦恼及恶作(恶行),自自然然的遮止。因此,一切善根之门在於修念死无常


   
再来,当发何等念死之心,我们不是害怕死,是害怕死无常非常迅速的到来,让我来不及成就下一世现前增上生的因,及究竟决定胜的因,令我害怕的是这一点,害怕不能够成办这两者的因。如果能好好的修持,临终就不会害怕。这个因如果不成办,就不能自轮回解脱,又因为不修法,死後堕入三恶道,会产生很大的忧苦。想到事实如此,不用很久的时间,我这个身与心就要互相分开,真心地修习念死无常,很自然的就会毫不怀疑我的身、心、眷属、财富以及各种受用等等,都会与我分离,因此产生不贪着轮回、贪着三有(三界)的心,而趋入佛法的修学。


   
接着是如何修念死,77页的科判说:修三根本、九因相、三决定。三根本中有三点,即:思惟必死、死无定期、死时除了佛法之外,其他都无助益。为什麽说我们必死呢? 第一个因,思惟死的时候没有任何因缘可以让死主退却。第二,思惟寿量没有办法添增,有减无增。第三,思惟活着的时候也没有闲暇修行妙法。


   
首先,死主决定来的时候,没有任何因缘可以令其却退,不管投生哪一道,都无法遮挡死主。虽然世尊的身体是不死之身,但是由於众生福报业力的关系,所以他示现涅盘相。连世尊都如此,何况其他。世尊圆寂之後,很多大阿罗汉圣者也都同时入灭。印度很多大祖师,如阎浮提六庄严及二圣(注一)也都涅盘。其中龙树菩萨的寿命是六百岁,而现在也只是个名字罢了;莲花生大士的寿命有九百岁,到目前也只剩下个名字而已。不管投生成为什麽身,因为死主必来,除非你证得了圆满报身,那就任何因缘都不能摧灭。不过由於各宗派的观点不同,我们要讲一下它们共及不共的观点。以小乘有部的观点来看,佛是有入灭、有涅盘;大乘的观点并非如此,佛不过是为了度化众生而示现涅盘,这点我们必须要分辨出来。不管怎麽说,我们这个身体一旦取受之後,必死无疑。


   
刚刚说的是身体无法逃避死亡,现在要说的是处所,不论你逃到海上、山里,一样都会遭到死亡的命运,持诵总持咒语也没办法摧灭死亡。与阎罗王打官司,打不过它,一定败诉。因明学者、辩经学家安立很多理由与死主辩论,还是辩不过他。世间被判死刑时,你可以贿赂而不判死刑,而死亡来临的时候,就算你有很多钱,对死主贿赂也没有用,死主不会接受的。修长寿法,受灌顶以及修其他的无上教法,一旦死亡来时,挡也挡不住,没有办法救脱。释迦族和琉璃王作战时,目莲尊者为了救释迦族,曾把部分族人放在钵中,还是不能幸免。--(-/*.):‘现须畏死,临终则须无所恐惧,我等反此,现在无畏,至临终时,用爪抓胸。’”(78页第7)


   
思惟寿命无可添增,而且有减无增。我们人生,月尽其年,日尽其月,其日亦为昼夜尽销,此等复为上午等时而渐销尽,故其寿命总量短少。”(10) 另外,因着每个众生各自的福报及业力的关系,寿命各有期限,况且还有横死的因缘。猪被带去屠场的时刻是越来越近,不是越来越远。七世嘉瓦仁波切说:“我们人生寿期的消尽,像是从高山流下来的瀑布水,一直往下冲,可是我们不知道。又说:“生命结束的刹那,就算我们想安住下来也不可能,很无奈的,只有分分寸寸的步向阎罗王的口中。此生存活之际,就像罪人被判刑,要被处死,步步趋近处决的日期。想到这种情况,我心里就很悲伤,寿命一天一年过去了,却没办法添加。钱没有了,明天还可以去工作赚钱,寿命却没有这回事,只是无间的消逝中,有减无增。

   
第三点,思惟生时没有时间修行妙法,就死了。(80页第5)“谓无义中,先已耗去众多寿量,於所余存(所剩余的寿量),亦由睡眠分半度迁,就像伽喀瓦大师说的:“如果人生有六十岁的话,扣掉很多睡眠、疾病、谈天及从事其他的世间法的时间,真正能够修法的时间不多。即使修法,也不能清净的真心修法。


   
看第二段:“如是现法一切圆满,於临死时唯成念境,如醒觉後,念一梦中所受安乐。这是《本生论》的说法。所谓生前的安乐也好,痛苦也好,就像梦中一样,死这个怨敌一定会来,并且无以遮止,问自己:“为什麽要爱着现法而受欺诳? ”这样想而生起很大的誓愿,发起决定心,一定要修行正法。由第一个根本思惟必死的三个因相,导出一个决定──一定要修学佛法。


   
第二根本思惟死无定期,一样有三个因相。虽然决定这一世非修法不可,可是,如果没有再进一步思惟死无定期的话,如何修? 什麽时候开始修法? 你不会有决定的。总的思惟上,北俱卢洲的寿期千岁,是固定的,南赡部洲的寿期是不定的。(82)我们南赡部洲的寿期没有一定,开始时寿期最长,可达八万四千岁,最後是十岁为最低的寿期。如果说死亡有先後次第,比如老人一定先死,年轻人後死,倒也还可以让我们说:年纪大的快死了,赶快去学佛,我们还很年轻,还有时间,不急。但是死亡时间的先後没有次第,老幼无定,包括我以及在座的诸位,一百年後都不见了,死了,这是决定的。但是,一百年之内谁会先死却不一定,这中间谁先死,我们没有权力决定。如果能够真心生起我今天必死的心,我们定会执着必死的心去修法;如果执着不死的心,就会把很多的心血放在今生的事情上,而不会去想到世间、出世间或者来世的事情,有时候真的是在临终时才很忧悔。相反的,如果一天之中,我们可以好好地修死无定期,那这一天之内就可以成办很多利益自他众生的事。如果执着说:“我必会死!今天可能会死!”的这种想法,到了晚上你并没死,这没有什麽不好,你还是可以继续做很多的工作。若是因为你思惟今天晚上可能会死,而很努力修学佛法,就算是真的死了,也不会後悔。


   
死无定期的第二个因是:思惟死缘极多,活缘极少,所以死无定期。死缘真的很多,我们的身体是四大组合的,当四大不能平衡、不调时,随时会生病,随时可以死。外面的障碍有八万种,魔障有三百六十种,内在的病障有四百二十四种,各个都是导致你死的因缘。有三种障碍你可能不相信它,它却会伤害你,一种类似精灵之类的生物,这可以害我们的分为三类,属於阳性的(雄性的)魔障有三百六十种,阴性的有三百六十种,黄门(男女二相)三百六十种,加起来一千零八十种。由於我们内在有粗、中、细三种烦恼的缘故,当我们烦恼生起时,伤害到它,引发它来报复我们,造成障碍。小孩子在八岁以前,特别会受到五十种精灵的伤害。现今中文的《心经》没有这样记载,藏文中有要我们遮止一千零八十种障碍,就是指这个,因此我们供朵马将之驱逐。


   
看不到的死缘实在太多了,看得到的如地震、水灾、火灾之类,加上四大不调,以及器世间不和谐所导致的伤害比比皆是。众生死缘已经够多了,仍觉得不够,还制造更多的死缘,刀、剑、武器、水、火,这些都是致死的外缘。死缘致死固然没话说,可是活缘又导致死缘,例如说:为了我们的身体,所以我们盖房子,却被房子压死;为了旅游而开车,却死於车祸;汽车还有机车都是活缘,可是相撞就变成死缘;药物也是存活之因缘,可是也会致死。这种问题很多,所以何时会死? 实在无法预知。(82页最後1)《大涅盘经》说:“言死想者,谓此命根,恒有众多怨敌围绕(这是外缘),刹那刹那渐令衰退,全无一事能使增长。是以死缘很多。再看(83页第1段最後3)“此复由其受用饮食太多太少及不相宜,房舍倒塌,亲友欺侮,是等门中而成死缘。因此,活缘也可以变成死缘。故实不见有诸活缘,非死缘者。


   
接着思惟身躯非常微脆,所以死无定期。这是说生机非常微脆,如(83页最後1)“身如水沫,至极微劣,无须大损,即如名曰芒刺所伤,且能坏命,故由一切死缘违害,是极()()事。【请问:“被荆棘刺到会死吗? ”格西拉答:“会呀!如果你不治疗,长脓就死了。

   

如是思後,不见死主何时决定坏其身命,莫谓有暇,应多立誓,决从现在而修正法。”(83页最後1)基於思惟死无定期的缘故我们要导出一个决定──现在就要修行正法。修念死无常当中,思惟死无定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应该能够猛利而恒久地去修持。


   
再来,(84页第5)第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一切无益,也有三个因相。临死之际,亲友极大怜爱而相围绕,可是没有一个人可以陪你、随你而去,死的时候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围在你身边安慰你,还是要独自的面对死亡,亲友对你的死亡也帮不上忙。尽其所有悦意宝聚的财物,在死之际没有微尘许可带走。就说我的亲友、我的财聚帮不上一点忙也没关系,服侍了一辈子的这个身体会帮忙,也还可以,但是事实上没有,俱生骨肉还是要弃舍,何况是其他的法。讲到暇满人身的时候,这个身体的功德讲好多,要好好珍惜,一定要善用;讲到无常时,这个好身体就没用了,挂碍却很大,要为它费心血,承办好多事,为它赚钱,喂它、养它、服侍它、让它舒服快乐不造恶业,认为身体是我的。事实上,这哪里是你的身体呢? 只是父精母血的结合罢了。可是你还想说是我的身体,如此慈爱的照顾这个身体,如果死时可以同行还好,结果死的时候也没办法带走,独往他世。现世的一切,包括住处、眷属也都弃舍我,不可能有能力帮我忙。这说不定今天就发生。想让那会伤害我的罪业不要来,却一直来;希望会利益我们的佛法能入我的心,却进不来。事实上,真能利益我们的只有佛法。思惟一下,临终之际,整个人生只有佛法是你唯一的怙主,是你的助伴、是你的救怙、是你究竟的皈依处。


   
如是思惟暇满人身义大而且难得,以及虽然难得可是易坏,因此要念死无常。如果不勤修来世的义利以及毕竟安乐,而仅於命存之际除苦引乐的话,畜生道的能力比我们更大。博多瓦大师(噶当派的大德),他在修法的时候供养玉松石,有一颗玉松石很美丽,有一只老鼠看到了,拖不动这颗玉松石,叫来四只老鼠,它把玉松石放在肚子上,让其他四只老鼠各拖着它的一只脚,就把玉松石拖走了。


   
说到降服敌人,畜生道比我们更善巧。有一只乌鸦与猫头鹰不和,乌鸦把猫头鹰的孩子丢在岩石上砸死。猫头鹰知道了,趁乌鸦不在时,把它的孩子用嘴咬过来,一样在那块岩石上把小乌鸦砸死。蜜蜂、老鼠、蚂蚁也都可以准备一年份的粮食,离苦得乐的方法,畜生的能力比我们大多了。故须超胜彼等之行”(84页最後1) 所以要做比畜生道更高超的法行,如果不这麽做,虽然得到善趣之身等同未得。


   
虽然死无定期,也知道要修学佛法,但是对法渴求的心很难生起,然而不应该因为很难生起就不修了,还是要励力精勤的去修。能够这样思惟的话,对今生今世的贪求心就会遮灭。在你心中未能生起真正的死无常想法之前,一切法道会被遮止。(85页第4)“若能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祈祷本尊及诸尊长,并发刻勤殷重思惟,虽觉百年亦不能生,然诸无常不安住故,略觉艰难即得生起。


   
明天要修火供,现在先讲一下关於火供的事情,关於火供的道理或内涵大家可能都很清楚,见到大家很慎重的来进行这件事情,所以我想讲一下。一般来说,闭关者为了能够净罪集资,并供养所修的本尊,就必须修火供。很多的寺院和修行者依着火供来修法。我们为了利益众生,为了成办自他利益的善业,是需要做能积聚圆满受用的法行。为火供所准备的每一种供品,都有不同的功德:供品里的酥油对於资具的圆满(资用富足)有説明,供品里的护摩木对心性勇进有説明,黑芝麻能净除罪障,米能增广我们的福报,谷物(带着稻谷皮的米)能招引财富,已经脱了谷的谷物,能使我们快速成办我们的善业,吉祥草可以去除我们的不净与污秽,白芥子可以去除魔障,豆子可以生起力量,青稞可以去除病障,糌粑可以成办最胜悉地的果位。很多种东西都具有特别的能力,对我们成就最胜悉地有助益。如果地方上不安宁,火供也有收摄调服的功德。虽然说功德有这麽多,如果我们只是用世间八风的心情来做也是不好,应该是真心的想要布施供养。不要以悭贪的心或世间八法的心去做。


【解惑篇】

    :想请问关於几种见烦恼的问题。
   
:这个问题,以後讲中士道次的时候再回答好吗? 这是根本烦恼的问题,所以在那个时候回答。这是七种烦恼的对治,在讲到十种见(五钝使、五利使),讲到烦恼根本问题的时候会提到,这些是烦恼的心所。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就不会死吗?
   
:你还没有去啊! 如果去的话,就不会死,没有错啊! 但是还没去之前,要念死无常。

    :阎罗王是哪一道? 是人道、天道,还是畜生道?
   
:阎罗王有两种,世间及出世间。世间阎罗王的存在是基於众生的共业,感召一个判众生刑的补特伽罗,是依於鬼道或是依於地狱道的身体,但不能说阎罗王是鬼道或是地狱道。就像菩萨可以化现成人,但菩萨却不能说是人道。出世间阎罗王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现。

    :那他会不会有寿量? 会不会死?
   
:还是会有寿期。阎罗王是审判你烦恼及业的补特伽罗,当众生都成佛了,就不需要阎罗王。都成佛了,还需要有审判众生的补特伽罗吗?

    :在顺境时该如何修持?
   
:你所讲的顺缘是指修学佛法碰到的? 或是一般生活的顺境? 这两个是不一样的。你是要问修学佛法的顺缘具足的时候,如何修无常? 还是一般生活很顺的时候,如何修无常?

    :是指修学佛法的顺缘具足时。
   
:这时候,你修无常最好。比如说,得到檀越或者施主的供养,这些东西本来都是为了修法用的,如果你真心的念死无常来布施或者受用,会更完美、更如法。

    :那麽要如何修呢?
   
:我没办法告诉你一个修的形相,顺缘生起的时候该怎麽修无常? 就修吧!

    :积聚很多顺缘时,我慢和悭贪会很容易地产生,该如何修无常?
   
:会的,当你积聚很多顺缘时是会产生我慢及悭贪的,那时候就需要修无常。我讲法之前也要先观无常,想说上座之後可能就下不来了。就这样修吧! 无常在什麽地方很不容易生起? 在你很骄慢的时候,你可能就忘记了,所以更要修无常。不修无常的话,这麽美好的花供在那边,我会产生我慢的。

    :修上师相应法时,在我们的众多上师中,应以哪一位上师为安住头顶的师长?
   
:只有一个头,你安哪个上师? 如果信心坚定,放一百个也可以。有此疑问是不懂修法的缘故。我说过资粮田总集上师佛,皈依境总集上师佛,现世尊相为你的根本上师,我说过,这个讲法不一定要视为上师,是说,只要是你能够信赖,而且能够启发你最大净信心的,就是你的根本上师,外相是世尊相,本质是上师,不论你有几位上师,世尊即含盖了你所有的上师。不过如果你已经受了灌顶,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师,那是另当别论。

    格西拉问:是不是没有灌过顶?
   
学员答:有灌过。

   
格西拉问:在几位上师面前灌过顶了?
   
学员答:好几位。

   
格西拉答:他们都是你的根本上师。

    :根本上师是否只是一位而已?
   
:具足三恩的根本上师与根本上师不一样,显乘的安立法与密乘的安立法又不一样。你安立一位,而我是安立了好多位。

    :这麽说来,可以不止一位了?
   
:如果你只有一位根本上师,你就依止他,以他为主。你的根本上师之所以有很多,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因为你灌过很多顶嘛!

    :只能灌一次顶吗?
   
:可以灌很多次,灌过顶的就是你的根本上师。

    :如果我根本不知道什麽叫灌顶,那上师是什麽样的内涵我也不知道,别人告诉我说灌顶很重要,而且传授灌顶的上师很有名气,我就跟着受灌顶,算不算上师? 要依止他吗?
   
:如果在灌顶的当下,你没有生起得到灌顶的想法的话,那根本是看戏,不算。你是想去看看上师长什麽模样? 想知道灌顶是怎麽一回事? 用看戏的心情去看宝瓶是怎麽放的,朵马(食子)是怎麽供的。这种灌顶不算。

    :去受皈依仪轨以及受戒的阿闍黎算不算根本上师?:是啊!
   
:为什麽是
?
   
:为什麽不是? 趋入佛教之门的皈依法行都已经做了。

   
:根本不知道什麽叫做皈依,这样去皈依就变成根本上师了吗?
   
:如果没有得到皈依戒的话,那当然不算,只有当你心中生起我得到真实皈依了!”那时候他就成为根本上师。

    :显教的皈依与密乘的皈依师长有什麽不同?
   
:显教传授皈依的师长与密乘传授皈依的师长,因为进行的皈依法门是一样的,所以是一样的。师长是没有差别的。

    :那麽所皈依的显教师长算不算是根本上师?
   
:西藏是安立为根本上师,你们怎样安立的我不知道。不过安立点是:你有没有得到皈依戒? 我们西藏以三个来分判,间接传承上师、根本上师及具足三恩根本上师有所不同。具足三恩是指有三种恩泽:根本上师是给你传戒,给你皈依,给你直接的教化;间接传承师长,是从佛传承到目前的师长。传皈依的师长是根本上师,直接与间接法缘师长里,哪一位对你的恩泽最大,能启发你最强的信心,就是你主要的根本上师。其他的师长就证量来说,没有差别,但是信心的启发是不一样的,所以其他的上师是这位上师的化身,这样去修。

   
在三大寺有这种说法:对於在很高的法座上,很有名气的仁波切,可能都不会失去信心;反而对与我平起平坐,生活在一起的师长,因为看他的过失,所以永远生不起证量。问题就在这里,我们很大的错误是什麽? 我们具恩的师长非常的谦卑,其貌不扬,而且一副卑劣相,虽然平常就是他给我们教化、口诀、教授经典、为我们传灌顶乃至於传戒给我们。我们却不认为他很重要,因为他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就认为他没有什麽了不起。倒是那种平常不见面,名气很大的仁波切,或是法座坐得很高,很受拥护的仁波切,向他们求灌顶,这是很大的错误。所以说,不应该像狗碰到肉包子一样,冲过去,不要这样依止师长。受完戒,也灌过顶了,还在问是不是你的上师,太晚了吧! 很多外国人也这样子,已经受了戒,灌过顶了,还问说,去哪里找根本上师。


   
只有听闻教法,并不一定要安立他为你的根本上师。先好好的观察。听完要马上依止,《广论》没这麽讲,是要经过两三年的观察期。不观察就依止,出了问题,也是你自己找的。《广论》讲的很清楚,要先观察,观察完,依止之後,即使他是一只狗,也要把它顶在头上。
   
:这样弟子会有很大的缺失!
   
:有怎样的缺失
?
   
:如果已经依止完之後,观师如佛,且把师长所作的一切都观为十全十美,缺失可大了
?
   
:有什麽缺失
?
   
:一旦把他所作的都看为十全十美,那上师就可为所欲为。让上师有藉口放纵,为所欲为。既然弟子把我所作的看为十全十美,那麽我就什麽都可以做了。如果变成这种情况,对吗
?
   
:不是说过要观察吗? 一旦依止了就没得说了。你觉得他做错了,那是你的的觉受变了,是你自己的业的问题,不是上师的问题。

   
:上师可不可能拿它当藉口?
   
其他法师答:具相上师不可能这样做。

   
:如果不是具相上师该要如何呢?
   
:经过观察一定是具相的,这问题我不能回答,你去请问具德的仁波切好了。

    :来灌顶根本不知道灌顶的意义,而且上师传完灌顶不久就回去了,上师什麽模样也不知道,这样灌完顶後就成为我们的上师,这样很容易看到上师的缺失,那该怎麽办?
   
:这是你的缺失,不是上师的缺失。我叫你观察,为什麽不观察? 为什麽马上去灌顶? 这是你的问题,不是师长的问题。灌顶之後就是要好好依止。不过,有时候有人邀你一起去求上师灌顶,根本没有机会让你先观察那位上师的行谊。而且那位师长一传完灌顶,就回去很远的地方,反而不会让你产生邪信,万一不幸地,师长长住下来,倒使你产生邪信。

   
我讲这麽多,就是让你开始的时候不要像只狗,看到肉包子,就冲过去吃了。不要这样子,这是自己的问题。狗不会看包子里面包什麽,我们是人,不是狗!

    :听说灌顶分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叫做结缘式的灌顶,刚才格西拉所讲的是否也包括这种?
   
:种习气及种种子的结缘灌顶,你所得到的种子是腐烂的吗? 你想要腐烂的种子吗? 既然已经种下了种子,结缘灌顶当然也算灌顶。总之他已经为你安立了种子,他就是你的师长,除非你得到的是腐烂或烧焦的,不会生长的种子,没什麽所谓的结缘灌顶,灌顶就是灌顶。

    :中心没有一位长住的师长,我们很难有机会去长期亲近观察,怎麽办呢?
   
:这样也很好嘛!像我灌完顶不久就走了,就不会产生太多的问题。如果一直住在一起,难免会让你们看到很多缺点吧!

    :今生能依止哪一位师长修学,是否与我们自己的业力有关?
   
:是业力的牵引没错。这个问题请你自己去问传你灌顶皈依的上师,不要问我。你们未来的道路及命运,可不要全部放在我身上。从前有位大德,他依止很多位师长修道次第,但修了很久之後仍没有一点证量生起。後来有人告诉他说,你在观想资粮田的时候,应该要从教你藏文字母的师长算起,一起观入才对。那位大德才恍然了解,原来他一直没有把教他字母的尼师当成师长,纳入资粮田中。我看你们也是师长太多的缘故吧! 也许你们从我这里听到的和你们的了解,不太一样吧! 所以好好地去别的师长处请益一下。


【专有辞汇】

    注一:古印度称龙树、圣天、无着、世亲、陈那、法称,此六位佛学家为世界六庄严。古印度严持戒律的大师:功德光和释迦光,被誉为赡洲二胜。
   
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开山祖师,着《中观理聚六论》及《本续集论》等阐明如来教义之书甚多。


   
圣天菩萨为龙树菩萨的弟子,着有《中观四百论》等书,阐扬龙树意旨。
   
无着菩萨是佛教广行派开宗大师,着有注释《慈氏五论》密意之《瑜伽师地论》、《阿毗达磨集论》和《摄大乘论》等论着甚多。


   
世亲是无着菩萨的弟弟,着有《俱舍论本注》和《八品论》等,着述颇多。
   
陈那是世亲菩萨的弟子,也是新因明的开派祖师,着有《集量论及注释》、《观所缘缘论释》、《观三时》等众多因明学着作。


   
法称是陈那的弟子,着有解释量学本旨之《释量论》等七论。
   
释迦光是古印度释律大师,着有《沙弥迦日迦三百颂》等论着;功德光是古印度一戒律论师,拜世亲菩萨为师,精通三藏经典。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为什麽要闭关?
助印准提丛书—观世音菩萨六字真言
普巴金刚传承
金刚亥母的圣地--奇美嘉措寺
欢迎成为『年度光明灯』会员

赞助网站
佛教藝術
生命電視-佛學網站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靈鷲山全球資訊網
全球宗教資訊網
不解巖寺
供養佛說解脫經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