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山狗園淹沒 400犬待援--Help! 佛法課程:噶舉傳承歷史 珠脫仁波切2010年台灣弘法行程(更新)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2/15 19:33:00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2/15 19:31:29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衮却格西讲授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非常难以得到的,具有十八种要件的暇满人身,已经得到了;非常难逢的诸佛正法也已经值遇了;在内外顺缘完全具足之上,应该把剩下的人生,尽可能用来修学正法,摄取心要,不要让其空过,要令其具有义利。要我们百分之百舍下现世一切是非常的困难,但是要尽可能以轻今世,重来世的意乐去过每天的生活,去投入佛法的修学。否则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临终的时候就会忧悔了。
   
事实上,只是闻思了解佛法,并没有什麽了不起,重要的是要如其所闻思的依教奉行,在每天的生活中实践,这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要让心的本质转为佛法的本质,就是心法结合为一。如果心归心、法归法,就像看电影一样,这样没什麽意思的。你的心所要结合的法是什麽呢?虽然说,个人成就解脱果位的基础,来自於得到人天的果报,不论是修学什麽佛法或想解脱成佛,都必须先得到人身来断恶修善,但是得到人天的果报并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
   

要知道,即使证得人天果位,也只是轮回生死的安乐。只要在轮回中,都是以痛苦为体性。如果我们不能够出离生死轮回,不论投生六道中的哪一道,都只有痛苦、只是自转轮回的苦轮,这个并不究竟。我们所要追求的是一种不变的胜义真实快乐、是不动的根本究竟安乐。


   
如果我们不能真实的生起希求解脱的心(出离心),就已经遮止(关闭)趣入上士道的路。自己根本丝毫都不视三恶道及生死轮回苦难以忍受,生不起猛烈的出离心,却说要去把所有众生从三途苦、生死苦,还有痛苦之因,完全地解脱出来、救度出来,这是可笑的。从自利的方面来讲,如果说连在梦中都不想自利,就不用谈要去成办众生的义利。


   
一个具有善根的大乘行者,所能修学的最好正法是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中最殊胜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我们所希求的,所要成办的大乘教法的内涵,必须具有共下士及共中士道的前行。如果我们要修学大乘教法,首先,你必须能够生起一种荷担所有众生之苦,能有让众生离苦得乐的大悲心。

    虽然说要负荷所有众生离苦得乐的责任,但以我们目前的情况来看,因所具有的能力不足,连一个众生的离苦得乐都办不了。唯一能够成办众生离苦得乐的重担的只有佛,所以我们要成佛。成佛之後,还要观待众生本身的因缘,如果众生那方面完全具足学佛的顺缘,佛一定有能力把众生安置於佛果位。因此我们应该为能真实的利益一切有情,而发起要成佛的心,以这种菩提心的意乐来闻思修道次第。


   
道次第的引导分四个门径: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第四点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两项:乙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乙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依止之後,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两项:丙一、於有暇身劝取心要;丙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分丁一与丁二,丁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又分三项来说明: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戊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戊三、于上士道次修心。当下我们所讲的是上士道次的修心内涵,分三项:己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己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己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发心之後如何学行菩萨道的道理)”。如何发起菩提心的道理分四项,其中庚二、修菩提心次第分两项:辛一、於七因果之上而发心;以及由 辛二、自他相换之上去发菩提心。


   
六因一果,第一个因是菩萨要成就圆满菩提心,一定要先安立一个利他的物件。利他的物件是指知母、念恩、报恩,这是利他的因。关於知母的修学,如果你仅仅修对你今生母亲的一种了知,知道你今生的母亲对你恩泽很大,这样并不算是知母证量的圆满。为什麽?有些众生今生的母亲对他不是很好。《大般若经》里讲到,对众生应该观如母、如父、如兄、如弟、如子、如女。假如你最爱的是你的儿子,你观修众生都是你的儿子;或者你最爱的是父亲,观所有的众生如父,也是可以。不过,无始以来,六道中的每一道众生都有投胎的母亲,而且对众生最具有恩泽的应该是母亲,所以修知母。修知母不一定只以今生的母亲作为对象。事实上,知道众生都曾经当过你母亲并生起证量,是不容易的。


   
前面提到,观六道众生如母很难做到,因为修知母之前必须先住平等舍,如果没有住平等舍,就如同心地没有犁平,所谓的慈水悲心,以及知母的证量是难以生起的。由於我们现在安立众生为怨敌、亲友和中庸,所以我们对众生有贪、嗔、痴不同的心。对你有利益的,你安立的境是很亲近的感觉;对伤害你的人安立得很疏远;对不损不利的人安立为毫不相干,对众生有三种不同的心态来对待。虽然就现在来说,敌人伤害你,所以你会生起一种,或者很远的心;但是,之前他曾经利益过你,因此你也应该生起一种亲近的心;一样的,他也曾经与你是莫不相干的中庸众生。所以敌人对你来说,你也应该对他有三种心理,而不是只有嗔心的生起。不过对敌人,你几乎很难想像他过去世曾经利益过你,但是事实上,就是因为这个敌人,所以你可以断十恶修十善,是他让你得到暇满人身,这是敌人的恩泽。利益也利益过了,打也打过了,骂也骂过了,都做过了。因此怨、亲、中庸三者给你的好处都是一样的,就好象有人在你小时候给你一个礼物,与现在给你一个礼物,只是时间上的差别,同样给过你礼物,同样都利益过你,为什麽要视他为敌呢?


   
在舍上思惟说,同样的三个角色都做过。以敌人来说,对敌人产生嗔恚应该遮止。以亲友来说,现在很可爱的亲友,也不是一直都对你很好,他一样曾经损害你的利益或不管你,所以完全把他当成亲友而产生贪心,这是没有意义的,贪心也应该要遮止。对众生的亲、疏、爱、憎心,不过是你的愚痴、你的认定而已。如果真有怨亲中庸,佛智可以遍知一切,佛也应该可以看出来众生有可贪可憎的地方,而有所谓的亲疏爱憎才对,然而佛是平等的对待众生。为什麽?因为事实上众生没有怨亲中庸之别,所以佛看不到。而我们现在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的愚痴。菩萨行者发起菩提心之後,对众生是同等的对待,他们没有所谓的怨亲中庸的想法。


   
正修中,当住平等舍的证量开始生起的时候,你能够平等的看待众生,但经若干时候,可能又有亲疏爱憎了。这没有关系,你再继续思惟它的正理,思惟不能安立的理由,马上又可以住平等舍了。其次思惟过患,如果我不能对众生真实的修平等舍,菩提心哪有可能生起?成佛就更不用说了!是以一切众生皆曾经是我的敌人,也可能是亲人,也许是中庸,怨、亲、中庸三种角色都当过。如此不断的思惟,可以遮止粗分现行的贪、嗔、痴,因而生起平等对待的心态。


   
毫无疑问的,所有的众生, 包括你所谓的怨、亲、中庸,都与你一样,所需求的是离苦得乐。既然如此,我们怎麽可以对某些人特别好,对某些人特别不好呢?而且众生对你来说都曾经扮演过三个角色,所以没有理由、也不应该对他产生三种不同的心。因此从离苦得乐的忆念平等,以及众生同样对你皆曾扮过三种角色,产生一种平等舍。如果平等舍的证量生不起来,那所谓知母、大悲心、慈心是无法生起的。


   
相当重要的是有所谓三境、三毒、三种善根(“善根谓能引生一切利乐的善业,如上供、下施及承侍师长等)的说法。三境是指可爱境、非可爱境与中庸之境,由这三种境产生三毒──贪、嗔、痴。如果你的证量很高,面对三境产生三毒时,你自愿取受修心转念,所有众生由三境产生三毒的异熟果,都由我来承受,而产生三种善根。如此依次的观所有六道轮回有情,对所谓的胜劣、高低、尊卑的众生和所谓的不利的众生,从很多正理去安立平等舍,这样渐次地修学。住平等舍修出来之後,知母证量的生起就容易了,否则对你的敌人就不能生起知母的心。住平等舍的修法,仅仅能让你遮止现行的贪嗔。但是,不应该只是遮止你的贪嗔就罢了,应该再进一步修学念众生的大恩,这样去修知母。

    最好的亲眷莫过於母亲,这是为什麽要修知母的原因。当你知道最究竟、最超胜的亲眷莫过於母亲,就象对你今生母亲一般,你会产生一种恩泽很大,而念恩、知恩以及看她是最可亲爱的心。从知母之上你发现,所有的众生原来对我就像母亲一样,具有最大的恩泽,是最可亲爱的。所以那时候你不仅仅只是遮止对他的爱憎而已,而会视所有的众生如母亲,会生起真正的知母的想法,想说原来她对你恩泽很大,是最可爱的,依此缘故,知母就很容易修起来。


   

知母怎麽修?应该好好地把今世母亲的形像很明显地现起来,以她做所缘去观修:这个人今生是我母亲,恩泽很大;而且不是只有今生,无始以来她已当过我无数次的母亲了。生死流转,由於隔阴之迷,你不会知道今生这个母亲曾当过你无数次的母亲了。经书上讲:一切老母有情,这个老母倒不是说母亲的年纪很大,有些母亲年纪是很轻的。它的意思是说,从我无始轮回以来,她做过我太多次的母亲了,所以称为老母。不但如此,今世的母亲原来曾经在无始以来当过我无数次的母亲,直至未来轮回界未尽之际,她还会是我无数次的母亲,这是决定的。大家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现在讲父亲,同样的,今世的父亲,不是只有今世,无始以来已当过我无数次的父亲,未来之世也是一样的将会当我无数次的父亲。


   
修知母的正确方式应该是从自己的周遭做起,比如说,父子或母女、家庭成员、学校同学、老师当过我母亲,然後团体、同一个组织的人,他们都曾当过我母亲。给我好的、给我坏的,让我生气、让我快乐的人。不应该从很遥远的六道去想,而是从周遭这些人开始去推广、去思惟,这样修知母。


   
对你非常坏的敌人,你说我不要管他,先把他放下然後说要去成办一切如母有情的义利,这样是不可能得菩提心的。对待我们很坏的敌人,我们要对他修大悲心,要为了利益他而成佛的;如果放下这个敌人,就不是利益一切有情了,佛道是不可能成就的。


   
你要能够成办那麽殊胜的菩提心、那麽殊胜的佛陀果位,应该是一次又一次,渐次地去修学,一下子拢总的修是修不来的。从今世的母亲开始修知母;进而推及周遭的团体、学员、会员、同学,这些层次的每个人都当过你母亲;然後亚洲、这个世界的六十亿人口都当过你母亲,推而广之到整个阎浮提。而且仅只阎浮提还是不够的,事实上,六道如母有情是无量刹土的无量众生,就像虚空是无尽的一样,虚空的量是无法测量的,众生界的数量也是无法测量,不可说不可说的。因此要想无量刹土的无量众生都当过我母亲,这样去推广。佛经常讲,世间刹土的量就像恒河沙数一样不可计算。我们用恒河沙数来比喻有无边刹土,每一颗沙有无边刹土,无边刹土有无边的佛,这样去算的话,每个刹土都有一尊佛,无边的刹土有无数尊佛在教化众生,所以众生的数量根本不能数尽的,这样去推广知母。


   
世间的刹土无尽,所以众生数也无量无边。因此你修善业或是修知母,或是修供养时,你的供养虽然很小,可是你供养时的意乐,是缘无边无量的法界众生,其功德等同法界众生的功德,所以是不可思议的。要这麽想,所做善业虽然很小,可是以菩提心摄持、做动机,功德是无量的。修也是如此,缘无量众生去修远离亲、疏、爱、憎。修知母也是如此,从你周遭的人开始修起,推而广之,这个国家,然後整个洲际、整个世界、无边刹土的去涵盖,这样确实地来修。经若干时候,碰到任何一个众生、任何一个人,他当过我母亲,我要为他而成佛这种心就会生起。然後不管那众生是尊、是卑,小虫也好、很大的人也好,你都不可能弃舍他,而是以他做所缘来成就佛道。


   
不过修知母,你仅仅知道他当过我母亲是不够的,要得具量、了知得够量,能够观一切众生如母。他当过你母亲这个证量是很难生起的。难归难,还是得修,一定要生起证量。如果证量可以生起,接下来法行的生起就不难了。
 

   虽然科判上是说知母之外要修念恩,但是事实上,在你修知母的当下一定要修念恩。如果说他当过我母亲而不念恩,这个知母的修法是不够力量的。应该在知道他当过我母亲,而且对我恩泽很大的同时修知母和修念恩。念母亲的什麽恩呢?除了忆念母亲赐予你受用、享受、知识、衣、食、名声之外,尤其重要的是她给了我们生命。念母亲恩时,特别是母亲赐予我们命根的恩泽要忆念起来。当我初生下来时,这条命如果不是母亲的照顾,就什麽都没有了。母亲除了赐予我们身躯以及贵重的生命,我们要知母念恩之外,也要知道,无始以来还当过你的阿闍黎(注一),当过你的上师、当过你的父亲等等。对你而言,她当过一切角色,赐予你一切恩泽,这样去念恩。母亲先是怀胎九个月又十天,承受很多痛苦,接着生产更是痛苦,初生下来的我,像小虫一样的没有力量,随时都可能死去,母亲克服一切困难,把我当如意宝一样来照顾,像这样去念母亲的恩泽。再进一步地,念及一切如母众生都像今生母亲一样的照顾我,对我恩泽很大。


   
蛇很容易嗔恚、生气,他虽然会伤害众生,可是会很慈爱地照顾他的蛇子。老虎和豹会伤害众生,可是对自己孩子会很慈爱地照料。很会生气的父亲、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很慈爱的照顾。鸟在孵小鸟的时候,不管侵略他的动物的身体或力量多麽地大,他都尽自己所能的去对抗、相扑;为抚养小鸟,从早到晚,再远的地方、再困难的地方,就是累死也去找食物给小鸟吃。我们的母亲也一样为抚育孩子、为了孩子的衣食、义利,不断地造下地狱的业,一直在地狱中受苦。众生的母亲为了众生的义利,造了无边的业,并且在地狱受苦了。


   
有这麽一个鬼子母的故事,鬼母有五百个孩子,可是她抓别人的孩子来吃。有一天,她的孩子被人家抓走了,她很伤心、焦急的到处找,却找不到,就去问佛说:我的孩子去哪里了?我好痛苦。佛说:你的孩子丢掉了,你就那麽痛苦,你吃那麽多别人的孩子,你吃别人的孩子的时候,别人的母亲不痛苦吗?鬼子母说:我不得已,我需要食物。佛说:就像你现在痛苦的心情,别人也是这样的痛苦,所以你以後不要再吃别人的孩子了。佛给她这样的教诫。佛又说:只要你答应不再伤害别人的孩子,我可以把孩子还给你。鬼子母说:可以啊!只要你把我的孩子还给我。佛就把鬼子还给她了,之後鬼子母说:如果都不吃孩子的话,我会饿死。佛说:没有关系,我会施食给你。鬼子母说:不对呀!如果你不在的话,谁能施食给我呢?佛说:我会让我的声闻弟子施食给你,你放心好了。鬼子母说:真的吗?佛说:这就像我的誓言,只要你承诺不吃别人的孩子,凡是佛弟子都会施食给你。因此才会有後来佛弟子施食的公案。


   
孩子受苦的时候,母亲会克服极大的困难让孩子离苦;如果孩子生病,她宁愿自己病;如果孩子要死了,她宁愿替孩子死;这种恩泽无边。还有一个故事,在阿里(地名)有一个平常吃人家孩子的鬼母,有一天自己的鬼子生病,她很伤心,就把医生抓过来看病。她是如何让医生看她孩子的病?她不是用讲话,而是用各种征相让医生去观察,去诊断。医生来了之後,以为鬼母要吃他,很害怕,结果只是请他来看鬼子的病。因为很害怕的缘故,就很细心的帮鬼子治病,最後鬼子痊癒了。这段期间,鬼母为了让她孩子痊癒,想尽办法把医生留住,还去偷别人的东西给医生吃。鬼子痊癒之後,鬼母特别去牧区,偷夺牧人家的很多装饰品,来供养给医生。


  

  轮回之中不管什麽角色,在当母亲的时候,统统是不顾自己的性命,全然地来照顾自己的孩子,因此恩泽是很大的。众生当过你无数次的母亲,来生也一样会当你无数次的母亲,这是一定的。
   

在因果七支的教法里,提到众生对你恩泽很大,只是来自於他当你母亲的时候。而在自他相换的法门,知母的教法是一样,也说众生当你母亲时的恩很大。但是更重要的是说,即使众生没当你母亲的恩泽仍是很大。为什麽说众生不当你母亲的时候,恩泽也是很大呢?那是因为无始以来,你衣、食、住、行、名声等等的一切所得,还有任何善业的造就,都是靠众生而成办,所以众生恩泽很大。例如今世你的衣服、饮食、住房、车子,还有名誉,都是来自于众生。你吃的食物是由完全不认识的无边众生给的;有人种植,有人运送,有人亲自拿给你,有人煮给你吃;间接与直接地,让你得到这份食物,这是众生的恩泽。有些众生你不认识,他们替你织布、剪裁、烫、包装,然後运输、贩卖,最後到你手中,成为你的衣服。还有我们住的房子、开的车子,也都是每一个众生的种种不同恩泽才有的,这些全都是众生给的。


   
也许你会说:那是我自己用钱买来的。这并不正确,你出生的时候,两手是空空的,哪有钱?你是和钱一起生出来的吗?有人说你这个人好好喔!好有善根!好有功德!好有智慧!好有知识!你的孩子很有教养,……等等,如果没有众生的赞叹,你怎麽会有这些名声?所以你的名声是得自于众生的恩泽。总统及大臣那麽的有权力,他们的权力怎麽来的?是子民及众生赋予的。如果没有子民与众生,他们也没有什麽作用。特别是最暴恶、伤害你最重的众生,也是对你恩泽最大的众生,为什麽?如果没有所谓的悭吝众生,怎麽行布施?如果没有所谓的犯罪众生,怎麽持戒?如果没有所谓的嗔恚众生,怎麽修忍辱?如果没有散乱的众生,怎麽修禅定?没有懈怠的众生,怎麽精进?没有愚痴的众生,怎麽得到智慧的功德?这六度的度化、一切的断恶修善,如果没有很坏的众生,你怎麽成就?这恩泽太大了。总而言之,如果没有众生,你也就没有这一切。我们知道菩萨那麽的有名气,如果没有众生,菩提心要怎麽修?要怎麽圆满?如果没有众生,怎麽会有这麽尊贵、有名气的佛陀。


   
所谓的暇满难得义大,这个能成就佛果位的义大,是包含所有的众生,如果舍掉任何一个有情,这个义大是成办不了的,所谓佛位的义大是安立不起来的。未来能够成就佛道,恩泽一半来自於佛陀,一半来自于众生,是一半一半的。《入行论》说,能成佛,众生与佛的恩泽是一样大的。你礼拜、供养、恭敬佛,而不恭敬、不礼拜、不供养众生是什麽道理?寂天菩萨说:是什麽道理、什麽做法让你成佛?佛与众生的恩泽一样大,你恭敬佛,礼拜、供养佛,却不恭敬众生,这是什麽道理?”(“成佛所依缘,有情等诸佛。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


   
总之,从现在直至未来,最高的佛位,以及轮回中三界最高无色界的安乐,皆是众生给的。当你在修道、入道,甚至成佛後,有众生,才有你能度的对象,否则你要度谁呢?


   
因此如果你修知母,或者修众生的恩泽很大,在念恩之上,就能够慢慢地消除对众生的轻视、不恭敬等,这些业会越来越减少。修行成佛,佛陀与众生的恩泽是等同的。并且每个众生对你的恩泽都一样大,而非某些众生对你很好,对你恩泽很大,某些却要弃舍。中士道次讲到,将大地揉成柏丸子那麽多,也比不上母亲数量之多。我们在轮回中,结生的数目无边,因此就有无边的孕育之恩的母亲。从中士道次的内涵可以忆念母亲的恩泽,也能忆念众生对我们的无量恩泽。


   
我们讲过,知母、念恩,还有特别念恩,特别念恩是众生不当我们的母亲时,仍然是恩泽无边的。那麽知母、念恩、特别念恩之上,应该再修众生是最可悦爱的,要有众生是你最亲爱的、是你的最爱的这种心态。


   
【问:是否要先修报恩,再修悦意慈。
   
是没有错,但是要能够真正报恩,必须先观众生是你的最爱(不是爱情的爱)。悦意慈是顺便修的,当然之前要先报恩没有错。基於知恩,还有报恩,你要同时修悦意慈,才能加强报恩的证量。


   
先修舍(216页第1),这是看到众生与你一模一样、没有差别,皆要乐不要苦,以及说,无始以来没有一个众生不曾当过你的眷属、不曾当过你的母亲。依着这理由而遮止目前对众生,因为有所谓的怨亲中庸,而有的亲疏爱憎的心态;并生起最可悦爱的心,认为众生都是最可爱的。


   
接着(216页第2)“引发一切成悦意相者去修慈,慈水润泽内心相续,如湿润田,次下悲种易於增广,故心相续以慈薰习,次应修悲。就是说:所说慈者,谓于诸有情,见如爱子悦意之相。又此所说由修等舍,息灭贪嗔不平恶涩(将贪、嗔、厌憎、爱憎去除),如调善田(把田地整平)。次以见为悦意慈水而润泽已,下以悲种,则大悲心速疾当生,应当了知极为切要。此中有三,初修母者。生死无始,故自受生亦无始际,若生若死辗转传来,於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处决定非有,亦无未作母等亲者。如本地分引经说云(这是佛说的)我观大地,难得汝等,长夜於此未曾经受无量生死;我观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未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轨范亲教(阿闍黎),若余尊重,若等尊重。’”也就是说,众生不仅当过你母亲,而且父母兄姊都当过。
   
如果你不能相信众生都曾做过你母亲,而且是做过无数次的母亲,那你要先证成有情的投生是无始无穷尽的。为了要让你能够成办知母,你必须先基於《释量论》的正理,去证成有无穷的前生後世。


   
《释量论》提出很多点,其中比较真确的一点是心识之流与智力续流不断,是没有边际的。比如说,投生的众生其刚结生的第一刹那心识,不是来自于父母亲,而是来自于中阴身。而中阴身的心识则来自於前面的死有;死有来自於前世的心识;如此地一直往前推,就会了解,既然有前世就有前前世,心识就是这样子的续流。而智力也是来自于前面智力的续流,以近取因而有的。所以,一直往前推,众生就有无穷的前世,也就有无穷的後世。基於众生本身的智力、心识之流是无穷尽的,因此它有无穷尽的推演。来自前面的因,导致後面的果,因此安立你有无穷的前生後世,是以轮回无始无终,所以众生的量也是无边的。如果你是胎生,历经一百次胎生,你就有一百位母亲。无始以来,你当过无穷数的胎生,所以也就有无穷数的母亲,这是决定的,以此方式去修知母。换句话说,从前生後世的安立之上,去知道你有无穷世,从无穷世之上,知道你有无穷世的母亲,所以众生都当过你的母亲,这样去观想。


    “‘
长夜於此未曾经受无量生死;我观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未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轨范亲教,若余尊重,若等尊重。此复非仅昔曾为母,于未来世亦当为母,无有边际。如是思惟,於为自母,应求坚固决定了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发生”(216页最後1),所以从角色的认定产生念恩的功德,念恩就可以生起来。假如知母的证量生不起来,念恩等其他的法行就没有所依处。
   

二修念恩者”(217页第2),首先先缘现世的母亲,明现今世母亲的相;其次多方思惟,不只现在,从无始生死以来,众生当过我母亲的数目已经不可计数;并且为我母亲之时,对於凡是对我有损害的,悉皆救护,对我的一切利乐,悉皆成办。特于今世先于胎藏恒久保持,次产生已黄毛疏竖,附以暖体十指捧玩,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秽手擦屎尿,种种方便,心无厌烦而善资养。又饥渴时与以饮食,寒时给衣,乏时给财,皆是自己未肯用者。总之,母亲把所赚得的一切,把自己舍不得用的,在你寒时、饥渴时,先施予你。又此资具皆非易得,是负罪苦及诸恶名,受尽艰辛求来授与。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较其子死宁具自死,较其子病宁肯自病,较其子苦宁肯自苦,出於自心实愿易代,用尽加行除苦方便,总尽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乐无不兴办,凡有损苦无不遣除,于此道理应专思惟。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虚言真实生者,次於父等诸余亲友,亦当知母如上修习。次於中人(中庸众生)知母而修,若能於此生如亲心)母亲的心),则於怨敌亦应知母而正修习。就是之前所提的修平等舍,当你把怨敌不观为怨敌,也不执着为可嗔之处,这样平等地修知母,就能很容易修怨敌如母。若於怨敌起同()()心,次(这可以推广)於十方一切有情,()知母为先,渐(渐增)广()修习。


    “
三修报恩因为我们一直在生死流转,所以彼此不能相识。其实,所有的众生以及今生有恩的母亲,都是我的有恩父母,彼等受苦,无所依怙,如果舍弃他们而只思虑自求解脱,实在太没有惭愧心了。(219页第3)“如是若见为母众生,由烦恼魔扰乱其心,自心无主而成狂乱。又离慧眼观增上生,决定胜道。(像盲目一样)又无真实善友引导(没有导盲之人),一一刹那造作恶行,如步嗔蹶(跌倒)。总於生死(生死轮回中),别於恶趣宾士悬险(母亲轮回在三恶道苦当中),母当望子,子应济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报其恩。是说母亲因无明障蔽,眼睛瞎了,又为烦恼魔挠动,无法自主,心中郁闷、不快乐,又没有善知识引导,结果像疯子一样,到处乱跑,跑了又跌,跌了爬起来又跑,就这样跑向三途的险崖,快掉下去了,此时如果当儿子的你不去救她,怎麽可以呢!又比如说,当一位疯子拿着剑向你挥动、乱砍,因为你明白他是没有自主之力的,所以你不会也一样的,拿着刀向他砍过去,你会原谅他而救他。所以当众生没有慧眼,为无明所自在,而刹那刹那的造诸恶业,趋往三恶道轮回的悬崖时,要赶快去救他,不可以不管的。母亲瞎了眼睛,心中不快乐,一步一跌地往悬崖去,眼看着她走近,快要掉下去了,孩子却在旁边安乐住,这是个坏孩子吧!这时候母亲一定会寄望孩子的救助,孩子也有责任去济助母亲的。拔出生死而报其恩。所有的如母有情,都是为无明所蒙蔽而瞎了眼,不知道何去何从。你应该把如母有情从三恶道与轮回中救度出来,以报他们的恩泽,而你应该如何报恩呢?应该让她离苦得乐。现在她有什麽快乐呢?有漏的快乐都没有了,更何况无漏的快乐呢?她只有受苦而已,眼看着她受苦,你怎麽可以放着不管。


    “
初修慈中慈所缘者,谓不具足安乐有情(就是以失去快乐的众生为你的所缘境,去修慈)。行相者,谓念云何令遇安乐(念如何让他们遇到安乐),惟愿令其获得安乐,我应令其遇诸安乐。”(219页第2) 这是四无量心的修法。修慈心的胜利、功德是什麽?(3)“此说较以广大财物,于究竟田(佛陀)常时供养,其福尤大。与财物供养功德相比较,修慈心的功德更是大。怎麽修?(220页第5)“修慈次第先于亲修,次於中庸,次於怨修,其次遍於一切有情如次修习。修习道理,如於有情数数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湣,如是亦当于诸有情,数数思惟缺乏有漏无漏诸乐,乐缺乏理,若修习此,欲与乐心任运而起,又当作意种种妙乐,施诸有情。


【解惑篇】

    问:修菩提心要口传吗?
   
答:若你得到《广论》或是得到皈依发心偈的口传,你就得到菩提心的口传了。他念,你听到了,就是得到菩提心的口传。口传就是师长整本书给你听。可是口传者要有传承,他上面要有师长口传给他,他再口传给你,否则他念给你听也不算。

    问:什麽是修知母的证量?证量什麽时候生起?具量的知母其量如何?是不是要缘所有的有情?还是一个就好?
   
答:什麽是量?不用这样去想。只要是看到一个众生,你就当他曾是你具恩的母亲。像阿底峡尊者听到驴子在叫,就想起:啊!我的妈妈在叫!你当过我的母亲的这种心态要有。但是要生起知母的证量是很困难的,不信你去试试看。为什麽?因为一开始你就没办法生起平等舍,你还有不平等的心态对待众生。如果你可以对众生平等看待的话,知母就容易了。

    问:在菜市场,看到活生生的鱼就是你母亲,可是没能力救,心中很沉又无可奈何,该怎麽办?
   
答:不管你有没有能力救,如果你能真正对眼前的众生生起知母,生起大悲心是很容易的。
   
问:眼看他是我的母亲,可是没办法救,那不是很悲伤吗?
   
答:那佛也很悲伤才对,因为地狱有很多众生,佛也救不了。修知母主要是修行者本身知母量的圆满,倒不是要做什麽。修忍辱也是一样,只要你心中不生起嗔恚的心,称为忍辱的圆满。不是说让每个众生都不嗔恚,不是每个众生都能忍辱才叫忍辱的圆满。就像大地遍满荆棘,你不可能把每一寸大地都盖满护皮让你走过去,你只要自己穿双硬的鞋子,不管走到哪里去,荆棘刺不到你,这是比喻忍辱度的圆满。不是说让每个众生不生气,或是让每个众生修忍辱,才是你的忍辱度圆满,而是自己先圆满。你不可能让外面的每一个人都不生嗔心,就如同你不可能让每一寸充满荆棘的大地,都覆满皮革一样,你先穿鞋子吧!先把忍辱度圆满!就像这个比喻一样,你修知母是能观待每一个众生是你母亲,然後圆满你的大悲心、菩提心。倒不是让你有能力去救护每个悲苦众生,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可以这样的话,佛早就圆满了,为什麽还有地狱众生在受苦呢?


   
问:为什麽佛没办法?佛不是有祈愿力?有大悲愿力吗?
   
答:如果单单靠大悲愿力就足够的话,地狱早就空了。只有大悲愿力是没办法,因为众生的业力还是要承受,众生的异熟果还没报完,该受的苦还是要受,佛是无可奈何的。我们盖很多医院医治病患,如果菩萨可以救这些病人的话,就不用盖医院了。飞机相撞坠机,如果可以救护的话,就不会发生,菩萨马上帮你挡起来。枪射击你时,如果可以救护的话,佛可以让你不死,可是还是被打死。鱼虽救不了,不过你可以买来放生。
   
问:可是钱不够,放不完的!
   
答:你向佛乞讨吧!钱不够,就祈愿吧!说我要救它。也许依此因缘,你能够很快地成佛救它,这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没有钱没关系,你可以持某一尊佛的名号来救护,因为那尊佛是发这种愿行,该尊佛的前生曾经见到一个大湖的水乾涸了,鱼很痛苦地跳上跳下,到处泼溅,不是发愿放生,所以持这尊佛的名号好象有这种功德。另外一个故事说,有位外道,由於他的信心,对佛祈愿而得佛的加持,让他生为天宫的天子。所以祈愿力及加持力还是有效果的,做不到就持咒或念佛名号吧!


   
问:如果我们成佛之後,众生还是会因业力而受苦,那我们为什麽要成佛?
   
答:如果你成佛,对你有缘度化的众生有用。以你的说法,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没用了?不是这样子的,阿弥陀佛成佛有用,对於阿弥陀佛所要度化的众生有用。如果开始的时候众生没有信心,往上走是很难的。密勒日巴尊者说:我的大大悲心和菩提心箭射的地方是众生,我的靶是信心。皈依的时候不是讲过,外支已具,内支不具,如果对佛没有信心,是没办法的,只有自己受苦。就像没有信心的耳环,大悲的铁钩也勾不上去。没有信心的种子,苗如何长出来?


   
问:是这样吗?如果众生没有信心的话,就救不了吗?
   
答:阿底峡尊者是这样说。西藏人向他求法,他说:信心信信。没有信心是很难的。
   
问:只有信心没有智慧做助伴不是迷信吗?
   
答:如果有智慧做助伴的信心,信智合一,是特别的信心。没有智慧做助伴的信心是愚笨的信心。如果有不退转的愚笨信心,还是有功德的。假如说有一种不可摧灭、不会退转的愚笨信心,这是空华。


   
法缘很重要,一定要安立关系。我们吃饭的时候,要想:我要布施我身中上万只虫。我现在给你们食物,希望以後能度化你们。发愿先度化他们,安立这种因缘。因为他们受到你的布施,依此因缘关系,以後成佛,我一定先度化你们成就佛道。像佛陀本生的时候,他舍身割肉喂五只动物。割肉时说:依此因缘,我以後成佛时,一定度化你们。所以,他们以後变成初转法轮的五大弟子。众生是无边的,十方佛已经度尽无边众生,还有无边众生可度,与你有缘的众生一定可以度到。可是如果众生本身不想修学佛法的话,佛是没有办法的。现在我们菩提心、空性都不想修,怎麽可能光凭佛力来救化我们。释迦牟尼佛首先为众生发心,中间为众生修道,成佛时是为众生成佛。你必须自己修道才能成佛,众生如果不修行的话是不能成佛的。如果我们成佛没用的话,释迦牟尼佛成佛也没用了?阿弥陀佛成佛也没用了?这样变成邪见。众生反正受他的苦,阿弥陀佛成佛有何用,这是邪见,把有的说成没有。事实上是有利益的,为利益众生愿成佛,成佛後才有利益,才符合成佛的意义。包括皈依,如果自己不想皈依,佛也没办法让你皈依。

    问:不是这样子吧?如果说一定要观待众生的话,那佛有什麽用呢?
   
答:如果你自己不想皈依,佛是没办法的。
   
问:众生不回头,佛也没办法,那佛有什麽用?
   
答:佛还是有用的。如果你回头的话,他告诉你佛法,你会听的。他是可以度化众生,可是还是取决於你要不要回头。佛已经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还在偏僻之地,窝在这里当众生。如果成佛没用的话,那就继续窝在偏僻之地,流浪生死吧!
   
法师补充:母亲给五个孩子做饭,三个吃,两个不吃,那两个自己吃亏、自己倒楣,为什麽不吃?
   
问:佛难道无法使不回头的众生回头吗?
   
答:对佛没信心,佛也会想尽办法来度他,不会度他去地狱的,只有想度他成佛而已。即使对佛没有信心的人,佛仍然日夜无间的,由大悲心的鼓动想办法去度他。佛所想的方式是什麽呢?经书是佛给我们的。如果佛不想尽办法的话,我们现在连书也没得看了。我们可以积少少的功德善业,是佛给的办法。


   
问:不是啊!是我自己的善根与福报,我造善业,哪里是佛给我的?这是否有加持的意味。
   
答:不是的,如果你没有善知识的话,你怎麽知道如何做善事。总之,没有一个善业不是佛行事业的结果。我们心中少分的善果,都是来自於佛行事业。


   
问:我们受苦也是佛的事业吗?
   
答:不是,那是你自己做的。


   
问:但是你要同乐同苦嘛,效果应该一样才对。
   
答:不是,受苦是你自己不听话。佛告诉你,你不听话,所以你受苦。基督教有这样的说法:因为你不听我的教诫,所以你堕地狱。总之,你们的问题好象是说,佛没有什麽能力、利益,那你自己吃亏了!当佛也没什麽利益,当众生也没有利益,要当什麽呢?佛度化众生的方法是告诉你修学之道,告诉你佛法,你要去修,只能这样救你。当然佛以大悲心去加持众生是有的。但是,如果受到佛大悲心加持的人,他的心中没有信心的种子,也得不到加持。

    问:修知母,这个众生当过我母亲,这个是指这一世的我吗?
   
答:不是,那个是涵盖无始以来,所有生生世世的,不是只有今世的,不过要说成是今生的也可以。今生的与前世的是有续流的,如果二者没有关系的话,变成今天给你东西的,与昨天给你东西的不一样了;是一样的,是你的续流。总之,知母的众生当过我母亲是指轮回生死的,涵遍所有生世的,不是只有今世。

    问:成佛于事何补?
   
答:如果成佛没用的话,佛现在给我们的教法也没用了,为什麽?因为众生还是受很多苦。那佛讲的法不就没用了吗?正行得利益有多少?直接受益、间接受益有多少?未得益的有多少?(自己去衡量看看!)


【专有辞汇】

    善友──藏音给威谢捻,简称格西,善知识、善友、良师之意,是对精通佛教典籍、经籍者的尊称,是指引善道的轨范师。
   
上师
──藏音喇嘛,是具有恩德的轨范师,有时就恩德门来讲,父母亦可称为喇嘛。
   
阿闍黎
──由梵音阿迦黎亚而来,意为轨范师,对自己的徒众(有师徒关系),从法财给予利益的善知识。有六种:誓戒阿闍黎、传经阿闍黎、讲续(密续)阿闍黎、教诫(教授口诀)阿闍黎、灌顶阿闍黎、羯磨阿闍黎。
   
亲教师
──藏文又名堪布,梵音邬婆陀那,传授出家戒或近圆戒(即比丘、比丘尼戒)的和尚。亲教师现前即是得戒和尚现在面前之意。
   
根本上师
──藏音周威喇嘛,是恩中之恩,给予自己传授灌顶、教授口诀的不共上师。有两种:一、根本上师;二、传承上师。就成就功德而言,有三根本:加持根本依上师;成就(悉地)根本依本尊;以及除障根本依空行护法。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2008 年台湾钦哲旺波学佛会
菩提道次第安乐道论
金刚亥母的圣地--奇美嘉措寺
宁玛巴白白玉传承介绍
诺那祖师亲授莲师赞偈-七金刚句祈请颂

赞助网站
台灣會議中心
可樂旅遊~康福旅行社
台南市竹巴噶舉(如來講堂)
慈濟大學圖書館網路資源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西藏佛教
指引型資源。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