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認 大仁波切」「金剛薩埵」甘露淨三門大法 增上權運 山淨煙供(戶外活動) 秋竹仁波切大圓滿甚深心要三寶總集灌頂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2/15 21:29:45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2/15 21:28:00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我爱执与爱他执  衮却格西讲授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我爱执与爱他执

    今天我们得到这麽妙善的暇满人身,它的价值超过摩尼宝珠是一定的,因为虽然摩尼宝珠可以满你的愿,成办你今世的希求,却不能保证你下一世不堕三途,也不能成熟你解脱成佛,而我们现在所得到的这个妙善的暇满人身却有这种功能和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很随喜、很欢喜。我们之所以不知欢喜,是因为我们没有察觉到,这个暇满的人身能够成办很长远的义利。因为没有这种警觉,所以我们不知道随喜自己的功德。既然我们了解到,这妙善的暇满人身,其价值事实上超过摩尼宝珠,就应该不要让剩下的人世空过,而有遗憾,要尽可能地以这个身体来成办下一世的人天果位(现前增上生),乃至於究竟决定胜的果位。


   
要知道,基於你个人在过去世,曾积造很多福德善因,并且由於你祈愿的力量,和其他近取因的积造,今生才能得到这样的暇满人身。当你这麽辛苦依过去世的福德因缘,成就了今世的暇满人身时,不用来完全投注于佛陀正法的修学,事实上比畜生道还不如了。以畜生来说,它由於过去造了恶业,感报畜生的身体,无法得到暇满人身,所以不能修法,而我们在得到这个身体,能够修法的当下,不拿来修学佛陀的正法,成办更长久的义利,反而迷惑於今世的衣食名声,这当然比畜生更不如了。


   
从这个角度看起来,畜生道的众生虽然也有贪嗔痴,但因为它们所得到的身体能力小,所启发的贪嗔痴不会那麽猛利,所造作的恶业也就不会那麽重大。人道就不一样,如果用得不好,贪嗔痴会非常的猛利。由贪嗔痴烦恼所鼓动的恶业,更是刹那刹那地在造作,刹那刹那地的累积,这实在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应该警觉。在认识这种危险性之後,好好地运用这个妙善的暇满人身,以重来世轻现世,重他人轻自己的这种心态来修学佛陀的正法。


   
能够真实成办自他根本究竟安乐的方法,就只有佛法,现在所教授的正是这个正法,它完整地告诉我们成佛之道。虽然整个成佛次第道体的安立非常的完美,一定可以让行者成就佛道,不过如果个人本身不去修行,那是没用的,特别是这个教法涵盖了显密双运的圆融教法。而我们所处的五浊恶世,正是修学这种显密双运教法的最好时候。当你认识到,当下,这个时候正是最好修学佛法的时机,就会善用每个时段来修学佛法。


   
我们所听闻的这个殊胜圆满的诸佛正法,是三士道次第的教授。如何能够趣入这个三士道次第的教授呢?主要是以闻、思、修证的方式来趣入。而且应该以什麽动机来闻思修此正法呢?不应该只是为了下一世得到人天果位,乃至於个人证得解脱,堕入寂灭边,那样都是不足的。应该是修学爱他胜自的菩提心,为了一切众生的义利,我一定要成佛。以这个做为动机、目的,来闻思修证这个正法。


   
菩提道次第教授所阐述的门径有四种,就是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我一再地复习,重述科判的理由,是希望听受的人,能在心中同时忆念以前所教授过的重点,一起来做复习。由於我们所学的教授,不论是文字,乃至整个文义,都非常之深广,但是修行时不能那麽广,所以我们要能够收摄重点、把握根本,在心中做整个的忆念修。像噶当派的大德,就在他们上至马鞍的这麽一个过程中,就可以把道次第完整的略修过。他们有能力在很快速的时间内,把整个道体的内涵做忆念修。虽然我们不能像那些大德们在上马之间就把整个道体修完,但最起码,你要能同时同步地去做忆念,所以我如此重复地说科判,并不是在浪费时间。


    “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的次第分两项,即乙一、道的根本在於亲近善知识的道理以及乙二、亲近之後如何修心的次第,就是说,行者在如理如量的依止善知识之後,如何修学整个道次第的一个修心次第。修学佛法要有心要、精髓,如果说修心的内涵没有心要,那所修的法,是浪费的。因此我们首先要能以此有暇之身劝取心要,也就是在认识你的暇满之上,再进一步,好乐的去取心要。如果你不赶快求取心要,一方面所知无涯,生命有限,学习是不能等待的;二方面,生死无常,在死无常的三根本九因相之上,我们必须以 1、决定修学修法,2、决定当下修学佛法,3、决定只有修学佛法的三决定心,赶快去取心要才对。


   
之所以安立三士道次第的内涵有两个重点:一是基於众生心量的大小不同,根器的差异有别,所以安立为下士、中士及上士道次第。如果你本身心量比较小,适合修学下士道次,你就取下士作为你根器的相应。同样的,如果你的心量能再大一点,能够了解整个轮回的问题,就去修学中士道次。如果你心量足够大时,就去修学上士道次。二是三士道次第的修行核心在上士道的内涵,但是先要有共下、共中士道次做为前行。以前行的修行,来引导後後的主要核心──上士道次的修学,安立为三士道次第的理由在此。


   
丁二、取心要的道理分三项,就是:戊一、共下士道次修心戊二、共中士道次修心以及戊三、上士道次修心的内涵。共下与共中士道次修心,我们已经简要说过,现在就讲到戊三、上士道次修心的内涵。一般而言,大乘显密教法都含摄在三士道次第中,有人修学这显密双运的圆融之道,既然别人能这样修,为什麽我们不能修呢?别人可以修显密双运,我们也应该可以修显密双运。修得到或修不到另外一回事,但总必须去试试。没有牙齿也要吃的啊!总之,现在是我们加把劲的时刻。


   
关於戊三、上士道次的修心分三项来说明,就是(204页科判)“己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菩提心己二、如何发生菩提心的道理以及己三、发心完之後如何修学菩萨行的道理


    “
己二、如何发起菩提心的道理分四项,以(208)科判来说:庚一、由依何因而生起菩提心庚二、修菩提心的次第庚三、发起菩提心的量以及庚四、仪轨受法(受戒的仪轨)”。关於菩提心的修学次第,你可以依行者的根器、不同的好乐,而有不同的安立。你可以依着七因果生起菩提心,也可以依自他相换来发起菩提心,也可以混合修七因果和自他相换,两者间杂在一起修,发起菩提心,这是依着个人的意乐而定。不过上师宗喀巴大师所教的发心法,主要是以七因果和自他相换混在一起间杂修,来发起菩提心,其所缘境有十一项,是口诀教授。这个发心的修法,正是我们心中决定要不要发奋图强的地方,是你要不要去做的问题。任你典藏着《广论》的书籍,其真正的目的,是要在发菩提心上用心,如果你往上学一点,向下学一点,左看右看,乍看起来好象学得很多,但事实上心中没有相应的话,那样学法是浪费人身。所以不论有没有能力,你都要发菩提心。所修的法,生也好、死也好,当众生也好、成佛也好,任何时候都好,你应该加油的地方是在发起菩提心,你所要修的法也是菩提心。


   
阿底峡尊者精通教典、显密皆精通,同时又通五明,是一位博学的大善巧者,当时他已接受菩提心的教授,只是尚未得到圆满无误的整个教授传承,为了能够圆满自己的修学,同时也为了当时及後世的众生,能够圆满修学菩提心,他知道这个的重要性,於是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金洲大师面前,修学菩提心的教法十二年,这正是他看到了修学佛法的关键处,而不是在那边浪费时间。尊者在十二年当中,心中日夜无间地不离菩提心,去修学守护菩提心的所缘境,是这样修学菩提心的。换成是我们,维持一小时都很难吧!我们修学佛法,只是听闻不能记忆,这样修行时,心中就生不起功德。


   
修学这麽珍贵稀有的菩提心的基本条件,应该是要有很好的资粮田(指大乘善知识),而最好的资粮田就是观上师等同观世音。以观世音上师佛为一切总集的皈依处,观修观世音在顶门上,修与观世音相应的菩提心法,这是最好的口诀。以此身口意三门修稀有珍贵的菩提心,你一定要恒常的向顶门的上师观世音本尊祈求,在不离他的摄受之上,去发起菩提心。同时你也要能够净罪集资,净除罪障与集聚资粮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要种子能长出苗芽、果实,不能没有水分,净罪集资就如同水分。虽然最重要的法行是种子,但是种子如果放在干的地方、没有水分的灌溉,是长不出苗芽的,所以你必须同时好好地净罪集资。如果没有先净罪集资的话,就好比把画画在墙壁上抹不掉。我们一定要在祈求本尊之上,同时行持净罪集资的法门,才能够生起菩提心。


   
有关净罪方面,宗喀巴大师说,不论在任何时候,我们的身口意三门都不能够很自主地不染及恶垢。要不染及恶垢是很难的,因此我们应该恒常以四力行忏悔。而在积集资粮方面,我们应该恒常献曼达。恒常献曼达是积集资粮很重要的一部分。四共加行里献曼达十万遍,这不仅是修法的前行而已,在你没成佛之前,都要献曼达的。你并不需要用很珍贵的曼达盘,它可以是木头做的、石头做的,像宗大师就是以石头为曼达盘去献曼达。为什麽你不肯好好努力地去净罪集资呢?可能你是想说,如果我那麽努力,那麽很快地净除了罪障,积集了资粮,恐怕很快就要去极乐世界了,是不是担心这一点?不想离开你居住的地方是不是?你可能觉得你居住的地方很安乐,不想去极乐世界,怕资粮集得太快,是吗?

 


   
既然菩提心是那麽的珍贵,是修学佛法的主要核心心要,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去做前行法。为了能生起菩提心,一定要好好地行七支供养,一定要好好的真正皈依三宝,然後忏悔和供养,更可以以菩提心为意乐来做皈依,行忏悔等。


   
下士道次所修的无常是粗分的无常。经由粗分无常的修习,让你的心可以入法。宗喀巴大师所说的无常是细分的,真实修学细分的无常可以让你遮止现行的烦恼。如果现行的烦恼你不去管它,不去遮止,那所谓的慈心、悲心是没有机会可以修习的。因为烦恼太猛烈了,你会对别人的功德产生嫉妒心,也会对别人的不好产生骄慢心,如此一来,爱他执的心就生不起来了。当嗔恚心生起时,就已经遮止了慈心的生起。又由於愚痴,所以智慧被遮止了,无办法生起。为了要让菩提心圆满生起,一定要对自己的障碍加以对治,修心法门讲说,行者为了要修心,需要先认识自己众烦恼中,哪一项烦恼最大,然後刻意地予以对治。

 


   
我们未修学佛法的时候,身口意三门都被烦恼所转。即使现在已经将身口意三门都放在佛法的修学,还是为烦恼所转,一样无法让你的心入法。噶当派的祖师们说,我们修学佛法的困难度,就像负载重物的毛驴,走得很困难,还是要被鞭打着往山上走。也难怪你们很难想像,你们没有看过驴子,我是看过的,看它们载负着很重的石头往上走,尤其是走不上去,很辛苦的时候,主人又在後面施以鞭打,那种辛苦我很清楚。虽然负载重物、石头的驴子往上走是非常的艰辛难行,但空无一物地向下走,却是很快就跑下山了。学佛法也是这样,往上走实在太难了,但向下走,一下子就下去了。因此我认为应该依着自己的能力去做,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去做净除罪障及积集资粮的工作;另一方面,为了让你心中能够生起菩提心的量,同时要观上师观世音一直在你顶门上,观本尊与上师无二无别,向他祈愿:让我能够赶快生起菩提心吧!如果是这样净罪集资,同时向上师本尊祈求,来修菩提心法行,这样因就圆满了,菩提心的生起还有一点可能性!


   
想要修菩提道次第教授的人,应该要先净除罪障。而且在净罪的时候,不是只求净罪相一、两次的现起就够了,在五、六次净罪相没有现起之前,要一直净罪。而在五、六次净罪相现起之後,你就可以开始以积集资粮作为你主要的修学方法,然後随着所修学的法行,一直往上走。


   
如果你灌过顶,应该修三种相应法,也就是本尊法,身是本尊,是三层萨埵,最外一尊是誓言尊,中间是智慧尊,最内是  ”三摩定尊,此三尊是三层萨埵的守护法,以这三层当所缘境,尽可能好好地去明现本尊相,净修本尊相;同时要生起本尊的佛慢,对净罪的内涵,即所缘境要很清楚,这样做主修,之後,如果修很很疲倦时,就持咒,这样烦恼及罪障不容易靠近你。


   
然而我们现在刚好倒过来,本尊身不好好修,不能明现,也没有好好的执持佛慢,对忏悔的所缘境没能好好的明现起来,却以持咒为主。认为持咒是前行法,所以就十万遍,这样数数目,数得很快,数够了就算完成。结果这个前行数目数完後,修正行也没有效果,就会问:我这个前行做完了,为什麽没有效果呢?这就问到问题的症结了。事实上,这是将法倒过来修了,是错误的。


   
修学佛法本来就是很困难的,尤其在刚开始的时候。一切修行首重发心,首重动机的调整,但是像我们这麽忙,忙得昏头转向的情况下,若要慢慢的、清楚的、清净的调动机更加难了。因此我们总是很快地就带过去了。这样怎麽会有很好的动机呢?是以修法总是打折扣。我们的问题就在於对所修的本尊不能清楚地明现,所持的咒不清净,然後也懂得回向,这就很困难了。

 


   
菩提心这个法门是很重要的,所有法门都要依着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来修,而对前面提过的共下及共中士道次的前行法,我们应该要有相当深入的修行才对,如果我们能很真实的投入共下、共中士道次的修学,上士道次的修学就不会很困难。就好象上层的房子要盖好,底下的地基一定要先打稳,倘若地基不稳固,房子上层也盖不起来。所以前行的修心法一定要先坚固起来,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及理解,并且加以实修之後,修心才容易完成。

 


   
修学菩提心之前,一定要先把粗分的烦恼、爱憎遮止,要先修舍,让你的心能够安住平等舍。然後认定,最超胜、最真实的亲眷是母亲,并将所有的众生当做母亲来修知母。因为众生都曾是你母亲,所以忆念众生的恩泽(念恩)


   
接着讲七因果与自他相换的十一项所缘境。第一个是住平等舍,第二是知母,第三是念恩。第四是忆念众生除了做你母亲时的恩泽很大之外,众生在不当你母亲而担任其他任何角色的时候,对你恩泽更是特别的大,因而应修特别念恩。第五项是修报恩。又因为报恩的关系,你会生起悦意慈,所以第六项是悦意慈。大慈与大悲的修行,没有一定的次第,你可以先修大慈,也可以先修大悲。


   
当你修完悦意慈之後,第七项是修自他平等。透过正理的安立,能够让你觉得自他众生都是平等的之後,你要进一步做到自他相换。为此你必须把障碍你无法自他相换的逆缘──我爱执去除,而生起自他相换的顺缘──爱他执。因此在你修学自他平等之後,第八就是要能够遮止我爱执,去思惟我爱执的过患,然後予以遮止。我爱执这种邪心,在任何一个众生心中生起时,所造成的一定是不快乐,是痛苦的。我爱执是最恶的心,是修学大乘道的最大障碍。遮止、摧灭我爱执的这种心若提不起来,那我们不妨先想想世尊本生(过去生)的法行,佛陀的传记。


   
事实上佛陀示现一切法行,无非是为了让众生看到我能这样做,你们也可以做得到。一切皆是为了让众生能够有所依循,所以做这样的示现及模范。世尊一开始就是为了众生而发菩提心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圆满福慧二资粮,更修学难行的菩萨行,示现六年的苦行。在释迦牟尼佛前生的传记中曾记载说,佛陀光是在同一棵树旁,就布施过他的身体五百次。


   
另外佛陀的前生,有一世在莲花国王的时候,当地发生传染病,很多民众都受到传染。佛陀在那一世行菩萨行,说:由於我修学断除我爱执而生起爱他执,所以我投生为一条鱼,希望众生由於吃到这鱼肉的关系,整个地方上的传染病能够就此息止。发完愿後投生为一条鱼,让众生享用他的身躯。


   
佛陀的另一个前生故事是他投生为一只乌龟,负载着五百个大商主去采宝。当众人到了那个宝岛时,岛上有罗刹要吃那五百位商人。乌龟就想:无始以来我从未以自己的身体去利益他人,这都是因为只想到自己、只知自利的缘故。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太好了,我愿舍身躯做无畏施,将身躯布施给这罗刹,来救这五百位商人,将来我成佛後,更要救度所有的人。他发了这个愿後,就很高兴的舍了身。


   
又有一世佛陀当国王的时候,有五个夜叉向国王要他心脏的血。这位国王想起了所修学我爱执的过患,爱他执的胜利,真的就舍身,将心血整个舍了出去。还有舍身饲虎的前生事蹟,佛陀前生当小王子的时候,就做到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曾经有一只母老虎和四只小老虎快饿死了,为了救护小老虎和母老虎的生命,小王子想说:无始以来,因为我爱执的关系,从来没能够真正的利益众生,所以一直轮回生死,流转到现在。如果我继续的修学我爱执,会像以前一样的持续造恶业,轮回生死。现在太好了,如果能够修学爱他执去舍身,我就可以成佛。

他想到过患与功德,就毫不吝啬,很欢喜地说:愿我能够以此布施的功德,救度老虎。由於他修慈心三昧,老虎吃不了他,於是他就割自己的肉,先让血流出来喂老虎。同时他又说:现在能够解除他们的饥渴之难,後世我成佛後,愿他们能成为我的第一个眷属、弟子。发愿後,就很高兴地布施。


   
你可能会质疑这种的修行是神话,我们怎麽可能做得到呢?做得到的!当你吃饭的时候,就可以做到了。因为在我们身上有七万只虫安住着,这些虫就是你的眷属。现在它们需要喂养,当你饮用食物的时候,就可以想:现在我布施食物给你们,满足你们的需求;未来当我成佛之後,愿你们能够当我眷属,做我的弟子。这样的发愿你可以做到吧!


   
《宝蔓经》上也说,吃饭的时候,你先布施饭食给身中现有的眷属众生,以後我成佛,以此因缘,他们能够成为我真正的弟子眷属;并愿他们能够受用圆满,最後也能够成佛。这是有经文内涵的,不是我自己说出来的。我爱执的滋味太好了,所以吃得饱、吃得好,都吃到我爱执去了。


   
佛陀教授过一切能够让我们圆满布施之道,比如密法里就有布施食物、口水、大小便,布施一切净与不净东西的修法。以密法及大乘的内涵,可以把一切不净物都布施掉,只是我们不做罢了,不是没有教授。我们都以为端身危坐,闭目瞑思,观修所缘,才是修行,其实只有这样是太狭隘了,事实上我们刚刚讲的那些都是修行,只是我们不会用。端身危坐,兔子也会,闭目瞑思,猴子也做,只有这样不是修行。总之,比这个更重要、更有特色的修行很多。


   
事实上,受完菩萨戒之後,你一切的所有都给众生了,都属於众生,不是你的东西了,你只是向众生借来用一下而已。所有东西本来就是众生的,包括一切所缘、一切的所作所为,你本来就是为利众生而受用的。因为东西是众生的,为他办事情所以我现在受用,比如说穿衣服,是为了能够利益众生,所以我穿衣服,但衣服是众生的,不是我的。又比如说饮食,饮食也是众生的,现在借来受用,也是为了能够利益众生。如果你都能这样想,就符合菩萨戒的内涵。这倒也不是说叫你不吃饭,不穿衣服,你一样照穿照吃,只是说一切都是为了众生而受用,就更好了!


   
有人会问:我们要工作,如何能修行呢?事实上,如果你懂得修行,工作的同时就可以用佛法来修行。从前有一个妇女需要工作养孩子,所以她织布。她头上梳着发髻,就想发髻是上师佛,上师佛端坐在她的头顶上。当她来来去去地穿梭织布时,就想这织布的地方,就是上师讲法的地方。还有很多,一时也想不起来了。事实上,就要这样处处用心,以工作来做修行、观想。有一位祖师智幢──可能是嘉瓦仁波切的亲教师,他曾撰写了很大一部大修心论,其内容完全是讲如何在工作中修行。


   
当我们沐浴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想过,沐浴是为了让我能够头脑更清明,而能够成办众生义利。没能这麽想,真是太浪费了。只是为了能够健身或是洁身,以我爱执想,和我爱执作伴,然後以我爱执来洗,都是这样去洗澡、做事。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任何的时候,应该是要能够摧灭你的三毒,同时增长爱他执才对。现在我们不是这样,一切所为,包括修学佛法,都是我爱执的助伴,这是错误的。比如工作的时候,你要想说是在为众生服务,这就变成爱他执了,很简单的!


   
密勒日巴尊者苦修的时候,住在山洞,没什麽庄严的供品可供三宝,经书也没有,但是佛法全部在他心中,内心很庄严,外在的供品很微劣。我们刚好倒过来,我们外在三宝的供养物都很庄严,做得尽善尽美,经书也摆了一大堆,心中却没有佛法,这是错误的。应该是如何让你心与法相应才最重要,不一定要背很多经书或是看很多经书,只要能够心中有佛法,就是最好的修行,要常常这样想。


   
密勒日巴尊者修心的时候,没有铺排陈设很多经书。而我们有修没修不知道,经书倒典藏了不少。密勒日巴尊者说,我不知道什麽叫做经书,但是轮回涅盘界都是我的经书,都在教授我、启示我佛法。比喻与实义二者,我们都只在找譬喻而已,不去找实义。藏文“ ”(音贝)这个字是譬喻的意思,我们典藏譬喻(记得譬喻,而没有依於譬喻去趣入通达实义),就像以指标月一样,我们忘了所要指的东西是什麽,我们忘了实义,只是想到用来譬喻的手指。


   
有关我爱执的过患还有很多,我就引用《上师荟供》文来说,自己所不欲的苦因是来自於我爱执,我爱执就像慢性病、沉屙一样,在破除之前,我一定是痛苦,因此祈请加持,让我能摧灭这个我爱执大魔(原偈颂加持认清惜我之沉屙,即是生起不欲苦之因;然後於之归咎而怀恨,摧毁我执此巨大邪魔。”)

此文的意思就是说,我爱执造成一切我所不欲的不吉祥、痛苦及烦恼,一切衰损都来自於这里,在你还不能够摧灭我爱执之前,一定是不断的在轮回生死受苦。因此祈请让我能够把这样的慢性病沉屙、此重病大魔摧灭。是以我爱执的对治是格外的重要。


   
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什麽地方呢?当大家才刚开始修学佛法时,因为有善根,所以听了很多很好的教法,心也很好,所以会尽可能照着善法去做。看起来大家也都很和谐,对佛法的修学也很好乐、很努力,好象也有点征相的感觉。问题是日子一久,烦恼就跑出来了(事实上我们的一切,都还是烦恼在作主)!我爱执也跑出来了,开始看大家都不顺眼,对佛法也没有那麽大的希求心,修不起来,就认为好象也不过如此。然後弟子之间、道友之间,彼此都看不顺眼,看法师住久了也不顺眼。从开始的和谐到最後的不和谐,都是我爱执在作祟,它开始跑出来了,所以要认识这一点。这种情形会发生,其实也难怪大家,因为师徒二方心中都是坚固的我爱执,而且是很庄严的端坐在心中,安住着。大家都是很大的檀越(即施主),但是我爱执更是我们最大的檀越,就因为它这样一直安住着的关系,所以虽然大家是在学佛法,到最後也变成那种情况。


   
一切衰损之门是我爱执(原文爱惜自我为诸衰败门”)。你执无常为常,执不净为净,生起嗔恚心、贪着心,或是骄慢、嫉妒等等烦恼,还有一切不相顺心的生起,这些的根源都是我爱执,如果没有我爱执,这些烦恼是生不起来的。这也难怪大家,本来每个人都贪爱自己,想要保护自己,想要利益自己,这好象是本性。就因为我爱执大家都很熟悉,而且又串习得很厉害,从无始以来都以此为主修,所以想要一下子破我爱执是很难的。就像有一千层皮,就算剥下一层皮,仍是无法动到最内里的核心,因为串习太深了,所以是很难。


   
有个偈颂,对於如母的众生我们要能够去慈爱他,这种心就像摩尼宝珠那麽地珍贵,是一切功德之源。因此,即使所有众生都是你的敌人,你也要祈请加持,能够对他生起大悲。为什麽众生这样子待你,当你是敌人、伤害你,你还要启发大悲心来待他呢?因为众生心中有我爱执我执在作祟,他没有办法自由自主,他是被迫的,所以他会伤害你、当你的敌人,但你不能怪他,他是无辜的。因此我祈请加持,对他要生起更大的悲心,去守护他,要这样去修行佛法。即使所有众生都成为你的敌人,你更应该珍爱他们像珍爱你的生命,甚至超过你的生命般地,更去珍爱他们才对,这样来祈请加持是大悲心的修法。(原偈颂加持认清惜母予乐心,即是生起无边功过门;纵使此诸众生起为敌,仍珍惜之胜过惜己命。”)


   
这就好比你的妈妈发疯了,拿刀要杀你,这时你是和她理论?还是觉得说她好可怜,想办法救她?或是不理她?此时如果你还拿刀与她对杀的话,这不对吧!我们的母亲没有修过以嗔恚为道用(密乘的修法),她是发疯了,赶快送她到医院去,不要和她相砍,否则不是太过份了吗?何况母亲不是你的敌人,知母我们都修过,至少知道这一世的母亲不过是为我执及我爱执所苦、所困惑、驱迫,才会做这样的事。真正的敌人是我内在的我执与我爱执,不是母亲。因此应该想办法,来去除我和母亲心中的我执和我爱执,而不是和她对抗。


   
这个譬喻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当你遭受到别人无理取闹的伤害及嗔恚的时候,因为这个正在伤害你的敌人,也曾经是你的母亲(修过知母了,不是吗?),他本来就是你的母亲,所以念他的恩泽,不要再伤害他、再跟他对抗了,这是一点。从另一方面看,也不能怪他,因为他正为我执及我爱执所困惑、所驱迫,所以他像发疯的母亲一样来无理取闹,来逼迫你、伤害你、嗔恚你。如果你真要怪他,就怪他心中的我执与我爱执,然後帮助他去除心中的我执与我爱执。当别人伤害你的时候要这样做,不要被他们转了。


    “
婴愚之失唯自利小孩子没学习不懂事,所以愚痴地唯求自利,他是想利益自己,让自己得到快乐,结果却从来也没能真实利益过自己,没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这是小孩、愚夫的作法。能仁世尊只是一心唯求利他(原偈颂能仁之德所作纯利他”),最後却成佛了,真正利益到自己。我们与那孩子一样,一直就为我爱执所驱使,一心想自利,不想利他,结果连自己也利益不到。就像我们做生意总想求取利润,如果有利润的话,就去做吧!然而做生意,可不一定会有利润,那要看你怎麽做生意。你拿金子去换石头,也是做生意,以马去换猴子也是做生意,这怎麽会有利润呢?我们为了想获得利润,才会去做生意的。我们自许聪明,却又太不会做生意了。无始以来就是想要利益自己,以为可以用利益自己的方式得到快乐,结果却从来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利益,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快乐。太笨了吧!如果你真的想要自利,何不去利益他人呢?利益他人就可以圆满的得到自利,百分之一百的获利。


   
其实也难怪大家,就是因为无始以来大家对我爱执串习得太厉害、太严重了,所以要对治就很难,要生起爱他执更是困难,这是相对的关系。
   
就佛法与世法是相违的来说,《戒经》里面一个月的演算法,是从十六月圆开始起算,往下慢慢降,到下弦月,黑暗一片,然後又从上弦月开始,慢慢到十五月圆;从十六算到下个月十五,这样算一个月。好比修学佛法的人,开始的时候觉得很困难,要先对治我爱执,要能够摧灭我爱执,更要生起爱他执这种心,这种法行就像十六月圆,开始做时信心满满的,然後慢慢在修行过程中充满努力,辛苦及挫折,如到三十下弦月般,黑暗一片、辛苦一片,到初一上弦月的时候,仍慢慢地继续努力不懈,最後苦尽甘来到十五,满月了,修证圆满了,这是究竟圆满,佛法的修习是这样的。


   
我们世间人的演算法刚好相反,是从初一开始算,因为寄望十五的满月,所以作法是开始时很努力、很辛苦地修学,到满月的时候以为很圆满,很快乐的完成了。却不知接着开始下降,往下弦月去,渐渐地见不到月亮了,到了三十,漆黑一片,痛苦无边。


   
所以乍看起来,佛法修习者是很辛苦,而且是非常持续地辛苦,才会得到苦尽甘来的圆满果报,然而之後就不会退掉了。世间人的辛苦刚好是开始先甘,最後结果是一片苦。从我爱执与爱他执的修学可以看出来这一点。世间人都修学我爱执,所以初开始的时候,如初一上弦月,到十五号看起来很受用、很圆满,就志得意满,然後十六号往下弦月,结果自然很凄惨,黑暗一片,很苦啊!修学佛法爱他执,就像十六号月圆开始起算,往下下弦月走,到三十的时候是漆黑一片,很苦啊!修得很困难,可是越过三十,一号上弦月开始的时候,就慢慢开始见到光明了,逐渐到月圆的时候,整个圆满成佛了。


   
密勒日巴尊者的另外一个故事。因为他一直在修爱他执并断除我爱执,所以把一切都舍掉,包括吃的、穿的、住的处所,一切都是再简陋不过了。而当时住在山下的那些人,不论吃的、用的、住的等都很豪华,他们说:密勒日巴尊者穿得破破烂烂的!又没有食物,只好吃荨麻!而且只有山洞可住!好可悲啊!他们这麽说,是以我爱执来同情密勒日巴尊者。而密勒日巴尊者也同情他们说:他们好可悲喔!不知道我爱执的过患,还一天到晚修我爱执!所以山下的人悲悯山上的人,山上的人悲悯山下的人。


   
再讲一个故事,我的前辈,一位格鲁派大祖师──隆垛仁波切,他着有《隆垛喇嘛全集》,在拉萨非常有名。他以前在三大寺学习时,有一次被派去当一位苦修者的公差,去取酥油。因为路滑,整个人跌在烂泥里,爬不起来。这时刚好有个拉萨的阿加拉(藏语意为妇人”)路过,眼见一个穷酸和尚,拿着酥油跌在烂泥巴里,爬不起来,就说:但愿我生生世世不要投生成这样一个身世可悲的人!隆垛仁波切说:你好可悲,你修的是我爱执啊!我这种身世你还投生不到呢。仁波切是为了教法和众生而苦修爱他执,去除我爱执,这种身世你还投生不到,居然还说:但愿我生生世世不要投生这样的一个身世!这太夸张了吧!


   
总之,对治我爱执在开始时是很难的,但是你必须努力,要持续、恒常地努力,再努力才有办法。任何人的修行都要经过噶当派的十法财──四种依止、三金刚、三功德,一定要经过这十法财。噶当派朴穷瓦大德,他以前在朴穷的地方(我去过那个地方,那个地方什麽都没有,只有个山洞)修行,真是空无一物,他是以噶当十法财的修行来对治我爱执。对治我爱执刚开始很困难,但是你必须要开始对治。


   
《修心八颂》的作者朗日唐巴,也同样是修心法门的大成就者。朗日是一个地名,我五九年去过那个地方。那时候朗日唐巴的遗体还在,我去向他礼拜,向他祈愿很久。可惜文革的时候,一切都被毁掉了,後来从西藏出来的人,并没有把朗日唐巴的一些遗物带出来,实在很遗憾!


   
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从内心深处,至诚地思惟我爱执的过患,以及爱他执的胜利,很清楚地把功过思惟出来。有句偈颂婴愚之失唯自利,他行自利,完全不懂利他,结果不但没能圆满利他,自利也不能圆满,自他二利都损害了,就如同我们一样。世尊呢?他一心唯求利他,结果自他二利都究竟圆满。这个要好好地想一想,为什麽唯一行持利他,就可以圆满二利?为什麽行持自利,自他二利都衰微?为什麽?我爱执确实是一切缺失的根源,是种无明种子的地方,是轮回痛苦的安立处,如果你能至心地思惟这个功过,经若干时候,你就可以转换过来,就像修学我爱执一样地,直接一心地修学爱他执,是有办法的,圆满二利的爱他执是可以修起来的。


   
佛陀通过修学爱他执而成办自他二利;而我们无始以来,就以我爱执当作修行物件,一直串习,当朋友,混得不能再熟了,是我爱执的大修行者和大成就者,所以成就今天这个模样,也许我们觉得非常光荣,非常有威严。任你再怎麽修,无始以来因为我爱执的关系,只让你招损,没有好处。其实,就算轮回界中的今生,你得到了少分的利益及安乐,也是因为你过去生中,曾经修学少分少分的爱他执的功德果报,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你仅奉行、修学我爱执的话,一分钟的安乐都不会有的。但是我们不知道这种情况,都被无明所暗蔽了,对於正确的取舍学处,完全不知道。以大乘教法而言,这个暗蔽是最严重的愚痴。像这样,愚蒙中的最愚蒙恶习──我爱执,要想办法清除,来让爱他执重见光明才好。


   
是以如果能够正行修学自他相换,真正将心转换,修学佛法的意义就达到了,那你这个人身也有意义了。你不需要去向别人求夸赞,不需要去邀功讨劳说:我告诉你,我修自他相换了。因为修自他相换,是你自己得到利益,不用告诉众生,默默地修就好。事实上,修忍辱也是一样,当然你修了忍辱,对方也会有一些和谐的好处,但是基本上,忍辱功德修起来,最重要的意义是可以圆满自利。

有些人说:啊!忍辱是那麽的难修,那麽的难忍,好难喔!没错!本来就是很难的!但是难也应该要修,值得的!在你生气、嗔恚的时候,根本不会伤害到别人,别人不会得到坏处的,只会引导你自己堕三恶道,同时把你以前所积造的善业完全摧灭掉,只是这样而已。我们的作法都错误,以为修学佛法是为了别人,好象是别人的事情,我是为你而修法的,一直在邀功讨劳,所以迁怒到别人身上去。这是错误的,修行是自己的事情耶!


   
我们把修行的取舍处完全颠倒了。我们把导致我痛苦的东西取过来修学;而将能让我能得到快乐的东西弃舍掉了。【有人说:讲这麽重,会令大家很伤心。】会伤心,所以就是要修行啊!你可以伤心,并想说:我好苦喔!启发众生大悲心吧!众生也好苦喔!你要庆幸你还会伤心,想要厌离,就是怕你不懂得伤心,不懂得厌离,没有感动,就麻烦了。不要讲别人,我们两个人(格西拉及法音法师)也是啊!我们都颠倒取舍学处,包括我在内,我们是一起错误的,不是只有你们错误而已。我们都还没能做到,都还在犯错,怎麽办?难道不是这样吗?今天《广论》没有讲很多,不过时间到了。

 


   
今天所讲的不要忘失了,是需要好好的思惟吧!这文字很容易了解,就是修行很难。有些佛法的文词很难了解,修行没有什麽不好修的,那没有什麽了不起,好象修行是很小的法行,把文字弄得让你很难懂,这没什麽意义。文词很好了解,但却很不容易修行,才是真正的下手处。只有我爱执爱他执两个而已,断除我爱执,然後修学爱他执,我就只讲两个,文词很难了解吗?

 


【解惑篇】

    问:我爱执我执在我的感觉好象差不多,现在发现它是不一样的。在我执没有破之前,爱他执生不起来吗?刚刚格西拉讲用十法财来对治我爱执,这样修是指我执破掉,还是暂时压伏?  

答:第一个问题是说,我执和我爱执是不一样的,这昨天讲过。当然有的地方也有把我执、我爱执混在一起说,但是事实上是不一样的。第二点,如果不能断我执的话,是不是能够生起爱他执呢?可以啊!像金洲大师,像各位有些人吧!断除我爱执了,可是没有办法断我执,因为他没有证空性。第三点,修学十法财是不是可以压伏我执呢?可以的!但是不能根断,你要证空性才能根断。

    问:十法财一点概念都没有,可否请格西拉简介一下十法财,来压一压我爱执?

答:十法财是四依止、三金刚还有三事。四依止的第一个是心极依於法,既然决策要修法,我的心以佛法为主,舍掉现世一切,包括舍掉世间八风。第二个是法极依於穷。这两个都是所谓的断除对今世的贪着。再过来是穷极依於死死极依於旷野,这是修法的态度。什麽叫做三金刚呢?就是以智慧金刚作为助伴,修胜义菩提心及世俗菩提心,这是智慧金刚,三金刚之一。如果你可以一直恒常的,在生活中以修学智慧金刚当你的助伴,就是修学二菩提心──世俗的及胜义的菩提心,可以同时遮破你的我爱执和我执。我执由谁遮破呢?胜义菩提心。我爱执由谁遮破呢?世俗菩提心。如果你可以好好修学世俗菩提心,就可以破除我爱执;修学胜义菩提心,就是修空性慧,就可以破除我执。生活中可以这样修的话,何乐而不为呢?这是一个法,就讲一个法。

    问:修知母,观一切众生过去世或未来世为我们的母亲,若修得不善巧,对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会不会有些混淆?比方说,谈恋爱的人对着男朋友、女朋友修知母,这恋爱还谈得下去吗?还有夫妻之间也是,以今世的观点来看是人伦,但若以三世的观点来看,根本就是乱伦。


   
答:不会困难,很好谈恋爱的,为什麽呢?无始以来怨亲无定,六道里头转来转去的。今世如果是男朋友的话,他以前当过你母亲是很正常的。前世当过你母亲,今世当你的敌人也都很多,何况是男朋友!不是讲过,怀中抱的是你敌人,吃的鱼肉是你爸爸的投生,踢的狗是你妈妈,喂鱼骨给狗吃的时候还踢它。这样都有可能,何况是男朋友呢?所谓知母是说,这个众生,无始以来曾经当过我母亲,是这样讲的,与今生男朋友的角色没有冲突。说这男朋友的前世是你母亲,是很可能的,他也曾当过你母亲啊!曾经有一位仁波切,他圆寂的时候,他前世的女儿,变成他下一世的母亲,这种故事很多。何况是这个男朋友。


   
问:很难啊!上辈子是我母亲,这辈子当我女朋友,那我不是与母亲谈恋爱了吗?
   
答:你爸爸以前是你妈妈,那你爸爸是你妈妈吗?他不是今世的母亲,是说曾经当过你母亲,这一点不一样喔!曾经当过母亲而已,不会一直当母亲的。
   

问:既然当过我母亲,就如同我的母亲一样。当过我母亲就是我母亲了嘛!所以和母亲谈恋爱怎麽可以呢?
   
答:你去对佛讲,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知母不能修,将它去掉好了。过去世当过你母亲这个人,现在当你男朋友,他骨头不一样,肌肉不一样,已经不一样了,怎麽会是一样的人呢?
   

问:这可能,男女变换太多了。
   
问:即使骨头,肌肉不一样了,既然当过母亲的话,他就是我母亲,这个男朋友就是我母亲,这是一定的。
   
答:当母亲不一定是要今世母亲吧!
   

问:昨天的饭,和今天的饭不是一样要吃吗?我们都要吃饭啊!昨天吃的饭,今天会饱吗?吃饭不能饱,干嘛吃?
   
答:你讲的没意义,比如鸡和蛋,有什麽意义呢?两世非一世,既然不是一世,就不一样了。


   
问:不管是两世、一世,总是母亲,是一样的。
   
答:你这个话没有什麽意义,只是让我们笑而已。
   

问:从这个问题来看,是不是牵涉到从怨亲无定,数数结生,而想到轮回是苦?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过去世所有众生彼此之间的关系,从数数结生,与怨亲无定去思惟,而後产生知母和报恩,而後希求解脱。
   
答:关於六苦里头,数数结生这一点,因为无始以来一直投生,一直结生,所以说无穷生世。因为众生与我一样都无穷生世,轮回无始,因此一定都曾当过我母亲,这一点是可以证成,而这样思惟对修知母有帮助。但是修怨亲无定过患,却不能直接产生安住平等舍,间接的帮你修知母。修住平等舍与知母有关系,而修思惟怨亲无定则不能直接利益知母的修法。总之,先修住平等舍,然後再修知母是有利益的。


   
问:刚刚谈到我爱执,无始以来一直串习。如何能够从小训练一个小孩子,让他有爱他执,不会有我爱执?


   
法音法师:刚刚格西拉说很多,广说我爱执的过患及爱他执的功德……
   
答:不是我说的,是佛经说的。我不是制造者,我是随行念诵而已。有啊!小孩子三、四、五、六岁的时候,一般如果他前世是不可思议的大德,他很快就可以思惟。凡夫的小孩子怎麽修?不可能修得起来。各位过半百的人,都生不起来了,那些不懂得思惟的人,怎麽可能想得起来?没有教授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大藏经持诵法会暨朝山礼拜〈每年举办〉
菩提道次第安乐道论
大圆满佛学会八关斋戒
改善「爱情与事业」最大效益之咕噜咕咧佛母密法
金刚总持

赞助网站
雪域明珠-西藏: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
佛教藝術
FPMT護持大乘法派聯合會
雪域明珠-西藏: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
寧瑪巴大乘佛學會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