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獅面空行母薈供點燈祈福 -迦椿林 oms憶念尊貴的上師 貝諾法王 千供蓮師 神變節~~放生、大威德金剛火供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楞严经讲义 第十三卷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显教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3/22 08:16:00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3/22 08:14:47   编辑部 报导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三卷

 

圆瑛大师着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阳日新敬校 

 

丑二  偈颂  分二    寅初  标颂      正颂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尔时,如来详释长行已竟之时,世尊更欲重宣,此结解惟在六根之义,中有三意存焉:一长行义未尽故;二别为乐略机故;三乃为後来众故。而说偈颂,令其得益也。

 

寅二  正颂  分二    卯初  只夜颂前      伽陀开後    今初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此超颂识性虚妄,犹如空华。《唯识》五位百法,前九十四种,是有为法,後六种是无为法。此无为法,是对有为法而立,故今颂首标真性二字,是一切法所依之体,有为、无为,皆依真性。此二字不可连有为解释,有说有为真性空,其义未当。细察如来说法,本经每大段,皆从所依之真说起,此颂亦复如是。真性者:真如自性也,其体绝待,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不属有为,不属无为。能为有为、无为所依,如前喻太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有为空下,经意别指第六意识,有为、无为,即六识有漏、无漏,不独有为空,即无为亦复不实,此与《掌珍论》偈意全同。彼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因喻颠倒,此经不倒。下半偈:「无为、无有实,不起如空华。」彼偈不倒,此经宗因颠倒,此有二量,按立量格式,先标举有法,次立宗,再以因解释宗义,後设喻以显宗、因,谓之宗、因、喻,三支比量,无论何法,皆可以比量智释明,如三支犯过,则成非量,三支无过,为真比量。

 

立量云:有为是有法,空为宗,因云:缘生故,同喻如幻,异喻如虚空。有为之法,有生有灭,不但灭後空,实在当体即空,故空为宗。因即解释空之所以,云因缘所生之法故,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既曰虚妄,则空无自体,所以同喻如幻,异喻如虚空。《正脉》云:「幻法从缘生,幻法空无性;有为从缘生,有为空无性。」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立量云:无为是有法,不实宗,因云:无起灭故,同喻如空华,异喻如真如。无为之法,亦复不实为宗,因对有为法有起生也灭,立无为法无起灭故,若无有有为法,何得有无为法耶?所以同喻如空华,良以空华无有起,空华本不实,无为无起灭,无为亦不实。《正脉》云:末当结云,识之有为,与识之无为,二皆非实。我故曰识性虚妄,犹如空华也。问:「佛破识,何以知其并无为亦破?」答:「经初佛破识心,破至深处,则曰: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皆由执此妄想,误为真实。」谁谓但破有为,不破无为乎?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此追颂根、尘同源。上半偈答难,难云:权教小乘,率以有为为妄,无为为真。今何以并无为,亦斥其不实耶?答云:言有为是妄,以显无为是真,分明对妄立真,真外有妄可对,真固非真,故曰合妄与真,同为二妄矣!《中论》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足证此义。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此半偈况显,上一非字,双贯真与非真,非真即一妄字,真指无为,妄指有为,真性绝待,双非真、妄,故曰犹非真与非真,云何是能见与所见耶?能见即根,举眼根以摄余五;所见即尘,举色尘以摄余五;又见即见分,所见即相分,见、相同依自证,况显根、尘见相,岂有异源乎?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此结定。根、尘中间,无有各自独立,真实之性,是不能独立之故,势必互相依倚,有若交芦,虽有二相,实无二体。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此追颂缚、脱无二,结解惟在六根。六根结缚,则为凡;六根解脱,而成圣。同所因,因即依也。若结若解,同依六根更无他物。无二路者,六根结则为凡,趣生死路;六结解则成圣,趣涅盘路;生死、涅盘惟在六根,结解更无别路,故圣凡亦惟在六根,向背无二路也。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此重释根、尘同源。谓汝且观察交芦中性,为有耶?为空耶?若言其空,芦相宛然;若言其有,中无实体,故曰空有二俱非;即非空非有也。根、尘,见、相二分之性,亦复如是。若言其空,能所对待宛然;若言其有,实无自性可得。故曰空有二俱非。又当知根结,则非真空之涅盘;根解,则非有为之生死,若空若有,二者俱非矣!。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此重释缚脱无二。迷晦即无明,迷即迷之为有,晦即晦之为空,此句乃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若立空有二种知见,即为迷晦,为结缚,为凡夫,为生死。发明便解脱,发明非有非空之理,此句乃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无漏真净。若不立空有二种知见,即是发明,是解脱,是圣人,是涅盘。因是之故,所以诸佛同言,生死结根,涅盘安乐,惟汝六根,更无他物。初祗夜颂前竟。

 

卯二  伽陀开後  分二    辰初  正以开後      别彰胜义    今初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前只夜,是重颂前文,长行之义;此伽陀,是孤起颂,突然而起,以开後文之义。上二句,开後绾巾以示伦次科,下二句,开後冥授以选本根科,前来已示结元,说结解同所因,结之与解,同因六根,今欲解结,必因次第而解,以是结本次第结成,从真起妄,妄有六结。六结即是五阴,从微至着,识阴先起,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识;次成行阴即第七识,次成想阴即第六识,次成受阴即前五识,次成色阴即内之根身外之世界。前四阴,每阴为一结,色阴有二结,喻如穿衣,从内向外,若欲解结,必须从麤向细,次第而解,六结解尽,五阴破除,五浊澄清矣!喻脱衣,从外向内,脱了第一件,方见第二件,故云因次第。六解一亦亡者:对结相之六,而说结元之一,六结既解,则六结之相不有,一巾之名,亦不复立,此正开後文,六解一亡之义。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者:解结当於六根之中,选择圆通本根,如前所云: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故须选择,但依一根下手,做入流工夫,不许出流,出流是背觉合尘,此根即结缚之本;入流是回光照性,此根即解脱之元;如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初於闻中,入流亡所,乃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证入圆通,自可速成正觉。

 

辰二  别彰胜义内具名体宗用教五重胜义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此彰显体胜。前示从根解结,根性即是识性,识性亲依如来藏,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此云含藏识,含藏根身器界种子;亦名阿陀那识,此云执持,以能执持一切染净种子,以及根身器界,令不散失。此识即如来藏,受无明熏,转如来藏,而成识藏,即第一卷,佛判二根本中之真本,为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其体渊深莫测,微细难知,二乘不能究其源,等觉未能窥其际,故曰微细。  习气成暴流者:《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成暴流。」习气即无明种子,展转熏变,妄上加妄,渐起诸结,而成生死暴流,以习气种子熏变,能引生诸趣,生死流转,故如暴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者:因此识是真妄和合,其体全真,不过参杂无明习气之妄,如经初十番显见,极显其真,二见重剖,乃破其妄。若说是真,恐其迷妄为真,而起增上慢心,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若说是妄,恐其迷真为妄,反致向外驰求,骑牛枉自去寻牛,终日行之不自觉。故我於权小教中,不轻为人开示演说者此也。《深密经》云:「我於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二经偈语,虽有五字七字之别,其义全同。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此彰显宗胜。宗具因果,即下手起修,由因至果,最简要,最巧妙,根性法门,但从一门深入,其修巧,其效速也。  自心取自心者:良由一切众生,不悟见、相二分,惟一自心,妄以能见之见分,妄取所见之相分,名曰自心取自心。取字,即结缚之源,遂於本来无幻法中,妄成一切幻法;幻者虚幻不实,如现前身心世界,人相法相,纷然杂陈,凡所有相,皆是虚幻,无有真实,苟能达此,则返妄归真,亦复无难,但要不取便是。不取二字,即是下手工夫,亦即解脱之本,不起能取之心,不取外尘之境,旋转六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非幻之法,尚且不生,一切幻法,云何而得安立耶?此中取字,即结缚之元,不取即解脱之本。

 

不取二字,即是最简要,最巧妙之下手工夫。亦即前文,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不随二字,圆顿修法;又即知见无见,无字工夫;又即欲逆生死欲流、逆流之功;又即下文观世音入流照性方法。此不取工夫,即从根解结工夫。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非幻之境,尚且不生,而人相法相之幻法,岂能立乎?是则以不取为宗,以了幻为趣,简要巧妙,无复以加矣!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

 

此彰显名胜。是字指根性法门,名为妙法门。妙者不可思议之谓也。此圆顿法,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以此根性,为因地心,根性即本觉佛性,本来是佛,此即因该果海;无奈佛性,埋没在五阴妄法之中,今则旋根脱尘,返妄归真,证得妙觉极果,亦不过成此本来之佛,此即果彻因源。因果该彻,不可思议,喻如莲华,方华即果,因果不相舍离,又莲华出污泥而不染,根性随缘不变如之,此喻根性法身德。

 

金刚者,金中之刚也,最坚利,能坏一切,一切不能坏他。喻此根性,无动无坏,灵光独露,以如如智,照如如理,根境结惑,触之则销;无始无明,击之则破;断尽诸惑,圆成果地修证,此喻根性般若德。  王者自在之义,处染不染,不落於有为;在净非净,不泥於无为;染净一如,空有不滞,此喻根性解脱德。宝觉,即真心之异名,前云宝觉圆明,真净妙心,此心即圆湛不生灭之根性,犹如摩尼宝珠,圆满湛然,寂照具足,乃自性天然之本定。

 

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此彰显用胜。即修证之力用。三摩提此云等持,定慧平等任持,入流照性,全凭慧力,澄浊还清,乃由定力,又知真心本具,幻惑本空,此亦慧力;於本无修证,而起无修之幻修,无证之幻证,此亦定力;由此定慧等持,次第解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正所谓诸幻灭尽,觉心不动,证入圆通,得住首楞严三昧。  弹指超无学者:即明修巧而效速也。亦即前文所云: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故能於弹指顷,超过无学之位,但解三结,已齐无学,何况寂灭现前,乃至得成无上知觉乎?

 

此阿毘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

 

此彰显教胜。此字指根性法门,阿毘达磨:此云无比法,谓此从根解结之教法,是最胜顶法,非其他教法所可比。十方薄伽梵:即十方诸佛,薄伽梵,有云婆伽梵,是佛之别称,具足六义:谓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乃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一路者,三世诸佛,共由之妙修行路,涅盘独取,万德毕备,二死永亡,无余大般涅盘。此门字,但指修门。前第四卷,大开圆解,是悟门;此所示圆修,是修门;第八卷得成圆证,是证门;文殊拣选圆通偈云: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即指此一路之修门,彼则明指耳门,此则密示耳门,即一门深入之门也。二偈颂竟。

 

丑三  叙性

 

於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只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此亦经家叙悟。於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指十方诸佛,同言结解唯根,更无他物。如来指本师释迦,重为详释。皆是无上大慈心中,流出了义教诲。祗夜此云重颂,又云应颂,应长行而颂也。伽陀此云孤起颂,又云讽颂,讽美而颂也。入流成正觉,及彰显五胜之义,皆讽美意。  杂糅精莹,妙理清彻:上句指能诠之偈,下句谓所诠之理。杂者和杂,糅者糅合,即应讽和合,前後照应,文回织锦,义走盘珠,精谓文华精彩,莹谓句法莹明。妙理者,圆湛不生灭之理性也。空有双非,真妄不立,缚脱无二,因果该彻,故谓之妙。其理清净,纤尘不染,如莲华;其用明彻,五阴顿破,如金刚。谛聆之下,心目开明,即心眼洞开,彻见根性,即如来藏性,依此根性修证,即是了义,已不复疑。以後但请示伦次,选择一门,以便起修,更无疑贰也。二验证以释二疑竟。

 

壬三  绾巾以示伦次  分二    癸初  叙前请後      如来巧示    今初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

 

此叙阿难谢前。合掌顶礼,仰白於佛:我今闻佛,以平等无遮大悲心;无遮有二:一、人无遮,不弃下机,同施上法;二、法无遮,不吝秘密,和盘托出。性净妙常者:性即根性,根性为众生本觉真性,此性不属於有为,不属於无为,离相清净,曰净;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其用微妙,曰妙;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法身常住,曰常。此约所诠言之,真实法句,乃指能诠,长行偈颂,皆是如来真语实语,所说妙法章句,此句与第四卷阿难谬疑根性断灭,反怪如来违越诚言,终成戏论,後经击钟引梦,以验其常,复经诸佛如来,宣释其义,始悉如来,一向皆真实语也。

 

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此承上,虽闻如来真实法句,心中犹未能通达,如何是六解一亡之义?如何是舒解也结伦次之义?伦者伦类,次者次第。以此二义,犹未彻底明了,惟愿如来,垂大慈悲,再愍现前斯会,及与将来众生,施以甘露法音,洗涤根中积生虚习,以及无明,深沉细垢。

 

癸二  如来巧示  分二    子初  巧立喻本      分答二问  子初分二    丑初  元依一巾二  绾成六结    今初

 

即时如来,於师子座,整涅盘僧,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於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

 

阿难求示六解一亡,舒结伦次二义。佛先答後义,举事辩答,言相并彰,善巧说法,令人易了。即时即阿难求示之时,如来在师子座,整理涅盘僧,此云里衣。歛者收也,僧伽梨,此云大衣。揽七宝几:此几有七宝所嵌,引手於几,取劫婆天此云时分天,即夜摩天;所奉华巾,乃宝叠华,织成之巾。

 

丑二  绾成六结

 

於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於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詶佛,此名为结。

 

叠华,西域贵重之物,织以成巾,价值无量。又为天人所奉,更足宝贵,佛以叠华,喻如来藏性,巾喻藏性随缘,成阿赖耶识,从真起妄,辗转相依,妄成六结,喻一巾绾成六结。一一结成,皆问阿难,要自审自答,自明结之伦次,虽同是结,不无次第,即伦类次序也。如前太虚空,由器形异,名之异空,此六结既是次第绾成,自是竖论六结,不是横喻六根。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识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祗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上段历问,以显次第;此段故问,以示结同。佛告阿难下,应将此叠华巾,先实一条,此二句提前,我初绾时,汝名为结,二句放後,再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文意相贯,谅系抄写之误。此段之文,似淡无味;《正脉》云:细详实有关要,按後圆通,所解六重结相,一动、二静、三闻、四觉、五空、六灭,由前而後,则疏亲有异;由後而前,则细麤不同。若不与之显示结同,初心者,或忽於疏,而始无入门,中途者,或住於细,而终无究竟,启示一六结同,正欲始终解尽矣?诚哉须信佛语深也!然不直说,而乃故意反问,以激阿难自说者,将使因喻以详法矣。

 

子二  分答二问  分二    丑初  答六解一亡      答舒结伦次  丑初分二    寅初  喻从至同遂成至异      喻除至异还成至同    今初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只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

 

此宝华巾,未结之先,一之名尚不可得,岂得有六?是谓至同;既结之後,六之相已定,不复见一,是谓至异。佛令谛审观察,既知由同成异,自可除异还同。

 

於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

 

前五句示有次第,後三句故意难问,令辨可否。谓吾今欲将第六名,首尾相换,成第一得否?佛意以性中相知,故诘其能互换否?

 

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六结未解,次第分明,故第六终非第一。佛欲将六作一,问我定其可否?纵使我历生多闻,尽其聪明慧辩,如何能令有次第者,而成无次第,一六乱名也?阿难以用中相背,故答不能互换也。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

 

此佛印证。六结次序不同,循者顺也,顺顾结之本因,元因一巾所成,欲令次序杂乱,终不得成,而一相岂能复见哉?

 

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此法合。则汝六根,亦复如巾结者是也。根性本体,未结之先,一相尚不可得,何处有六?此毕竟同也。及其从真起妄,既结之後,六相分明,不可少乱,此毕竟异也。

 

寅二  喻除至异还成至同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无存,是非锋起,於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此复审明六解一亡,欲令当机自悟解结之法。故告之曰:我绾巾已成六结,汝必嫌此六结各异,不欲其成,愿乐一巾元同,依旧成一,复云何得?此句明明必须解结,故意设问,令其自悟。阿难言:此六结设若存在,彼此各有定位,一六亦有定名,若以六作一,则是非锋起,如刀兵相斗也。於中自然生起,此结非彼结,彼结非此结,彼此二字,即一六也。如来今日,若将六结,从六至一,总为解除,结全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者:尚不名一巾,何以故?一巾原对六结立名,六结既解,一亦不立。一既不立,六云何成?此即六解一亡义也。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

 

此法合。佛言我先说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亦复如此巾结无异。根中六结,若总解除,真体自显,一亡二字,非真体亦亡,真体本来,非一非六,所亡者,乃对六说一之一,此一六俱妄,乃属对待法故可亡,真体绝待,故不可亡也。

 

丑二  答舒结伦次  分二    寅初  示结之伦次      示舒之伦次  寅初分三    卯初  顺次成结      更以喻明      逆次合喻    今初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

 

此先示从真起妄,妄成六结,从细向麤。由汝自从无始,心性狂乱:心即清净本心,性即妙真如性;狂指无明,一念妄动,犹演若达多,狂怖妄出;乱指三细,扰乱於真净心中,此第一结成。知见妄发者:即黏妄所发之知见,属智相,见境界相,不了心现,妄执心外实有,能所二俱成妄,妄上加妄,念念相续不断,故曰发妄不息,属相续相。此二属法执,第二、第三两结成。劳见发尘者:劳虑转深,执取相、计名字相,此二属我执,妄见我及我所,发现尘劳,有世间相,此即身、心、世界,属後三结成。六结伦次如此,历历可辨,次第相生也。

 

卯二  更以喻明

 

如劳目睛,则有狂华,於湛精明,无因乱起。

 

劳目睛。譬如有人,以目直视虚空,瞪之既久,眼目发劳,为劳见,则有狂华为劳相,於澂湛空中,精明见中,无因乱起,能见所见,二俱成妄。能见指心法,所见指色法,劳目睛喻从真起妄,净眼喻妙心,发劳喻无明,狂华喻十界,生死、涅盘、染、净境界,以涅盘生死等空华。湛精明喻真理真智,一念未动以前,唯真智照真理,本来无一物。一念既动,如六入文云:兼目与劳,同是菩提心中,瞪发劳相。六结斯起,五阴具足。

 

卯三  逆次合喻

 

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盘,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前则顺次成结,从细至麤,法喻皆然;此则逆次合喻,由麤至细。前欲令明生起次第,此欲令识还元次第。一切世间,山河大地:即尘中六、五两结。生死,有身根方有生死,此当第四根结。以上均属界内,人执范围。涅盘属界外,法执范围,此当第三、第二两结。皆即狂劳:狂劳指无明业相,属第一结。此世出世间,皆是从真起妄,一念颠倒所起之华相。六结生起,乃从一至六,此约解除,乃从六至一,故科为逆次合喻。此虽逆於生起之伦次,而实顺於解结之伦次。

 

寅二  示舒之伦次  分二    卯初  先授舒之方法      後示舒之伦    次卯初分四    辰初  阿难求解劳结      如来就喻巧示      示说不谬取信      选根解结必证    今初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

 

此劳,即指狂劳,颠倒所起之华相,由一至六,同名为结、自当解除。同结二字,寓有伦类序次义,但未知云何是解除方法。

 

辰二  如来就喻巧示

 

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牵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此引悟二边不解,如来将所结巾,左右各牵,俱问阿难,如是解不?阿难俱答佛言:不也,世尊。左右喻空有二边,凡夫着有,长沦生死,固不能解除诸结;二乘滞空,永晦涅盘,又安能得证圆通?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於结心,解即分散。

 

此引悟中道方解。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且设想方便,云何可令解除成功?阿难白佛言:世尊!当於结之中心,一解即便分散。结心喻中道,须依中道了义之修法,六结可除也。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解除,当於结心。

 

此印证必用中道。《正脉》云:结心虽譬中道,然非兼彼空有,合成中道,亦非离彼空有,别立中道,乃是悟此根性,体自在而无系,本不属有,不迷为有而已,更不劳於观空破有也;达此根性,用遍现而互融,本不属空,不晦为空而已,更不劳於观有破空也。如後耳根圆通,既不执有,亦不观空,惟一反闻,亡尘顿入,由是三空渐证,妙体现而有自破也;俱空不生,大用起,而空自离也。是则反闻自性,即是结心,双超空有之中道也。前人不达,强以别安三观,其说支离,真蛇足也。又二边不解,合前知见立空有二知,即无明本;中道方解,合前知见无空有二见,斯即涅盘;以此双非空有之中道,故即无见之谓也。问:「双非而不双即,恐非极中?」答:「佛既但言空、有俱非,故当惟奉佛语,且体既非有,何尝不即空?用既非空,何尝不即有乎?」

 

辰三  示说不谬取信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麤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

 

以上我说,选拔圆根,一门深入,从根解结,直至成佛之法,此亦从因缘而生。惟是此种因缘,是微细因缘,但不循外境,返照内心,即以圆湛不生灭性为因,次第解结修证为缘,复本心源,究竟清净,非取世间,四大和合,发明诸变化相之麤因缘也。  如来发明下,显佛语可信。世出世法,法字双用,世间六凡染法,出世间四圣净法,皆不出因缘。世间法以业识中,本具有漏种子为因,宿世所造善、恶、不动,业行为缘;出世法,以自性本具,无漏种子为因,今生所修谛、缘、度等为缘。如来一一知其本有之因,各随所遇之缘。出生染、净十界诸法,此即随心应量,循业发现也。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此文承上,不惟能知十界总相,如是乃至,情与无情,微细别相,即恒沙界外,甚远之处,天上所下,一滴一滴之雨,亦知若干头数即多少滴数;现前种种植物,松何以直?棘何以曲?举二该余,以及动物,鹄何以生来是白?鸟何以生来是玄黑也?一一皆了元由,即知其各命由绪。

 

辰四  选根解结必证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是佛智圆照法界,无法不知之故,则所说解结之法,决不差谬;所许取证之事,决不赚误;随汝心中详察,选择六根,最圆之根,依之解结,以初心下手,心无二用,力当专一,故前敕选一根,但能於此一根中,六结若能尽除,则麤之尘相,自然先灭,即细之诸妄,亦自销亡。妄净真纯,惟一绝待真心,到此则彻法底源,一真一切真,无妄可对;不真即是妄,故曰不真何待?初先授舒之方法竟。

 

卯二  後示舒之伦次  分二    辰初  故问引悟      乘悟合明    今初

 

阿难!我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此如来故问阿难,引悟次第,以免後人迷误。佛问阿难:此巾六结现前存在,同时解萦,萦即结也,能得同时解除不?阿难言:不也,世尊。六结虽然同是一巾之体,结时乃有先後次第,不是同时,则此结欲解之时,亦须次第而解,云何可以同时而除?佛意原要阿难,悟明次第,所以故问,今者所答不谬。

 

辰二  乘悟合明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

 

此正显示根结俱解,当下即是自性真定,此定即大佛顶首楞严王,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者。今见阿难於喻,已知次第不可踰越,佛即印证之曰:喻既如是,次第解结可以还巾,六根解结之法,亦复如是。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者:此按逆流解结次第,於此根中,先解三结,尘亡根尽,根结已解,一根解除,其余五根,三结皆除,所谓一解一切解。解二结离尘,破我执分别,得与初果齐;解三结尽根,破我执俱生,与四果齐,得证我空之理,人空即我空也。三空之中,此空居前,故曰先得人空。即解前劳见发尘,根尘三结,而出分段生死。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者:此中含二结,以前虽得人空,尚未得法空,空性未臻圆明,法执未得解脱,若能先舍智爱,破法执分别,解一结;再舍理爱,破法执俱生,又解一结,则空性而得圆明,便成法解脱,反观涅盘,亦复如幻。此解前知见妄发,发妄不息,不住出世涅盘。解脱法己,俱空不生者:上句即已破法执,不为法缚,此法即所修证人、法二空,涅盘之法。若住此法,名为顶堕细障,无量不思议妙境,不得现前,今既不住,名法解脱。解脱法已,依旧回光照性,俱空之境,亦复不生,解除最初生起之第一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此即解前心性狂乱,而尽狂劳,颠倒华相。

 

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此出所证之名。以上所说,从根解结修证,六结解尽,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即偈云:「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者,是也。得无生忍,登圆教初住,即得此忍,於三界内外,不见有少法生灭之相,迷者见法实有,修证至此,根结尽解,三摩已入,妙心已悟,道眼已开,故见诸法无生,如显见不分科中所云:「十方如来,及大菩萨,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不特生死染法,犹如空华,即涅盘净法,亦复如是。空华即喻无生之义,翳眼观之似有,好眼观之实无,空华本不生,一切诸法无生,亦复如是。如此之理,忍可印定於心,名得无生忍。三绾巾以示伦次竟。

 

壬四  冥授以选本根  分四    癸初  阿难述悟礼谢      请示圆通本根      佛敕诸圣各说      更敕文殊选择    今初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

 

阿难及在会大众,承蒙我佛,开导指示,选根逆流,六解一亡,舒结伦次,已得慧觉圆通。慧觉、即照根性之妙智;圆通、即证法忍之妙理;虽未真修亲证,今已决定明了,得无疑惑。

 

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

 

皎然,即心目开明,照了无疑。前佛说破妄显真周,叙悟则曰:身心荡然;说无生无碍周,叙悟则曰:身意轻安;今教从根解结,则曰:身心皎然,快得无碍,快者畅快,明白通达,故得无碍。

 

癸二  请示圆通本根  分三    子初  未达本根      庆遇如来      冀佛冥授    今初

 

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前阿难答佛,解结之文,有云:若总解除,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是已悟知,一六亡义。虽复二字,意以此义虽复悟知,然犹未能了达圆通本根,无从起修,虽知无益。

 

本根有二义:一、对方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则耳根为此方本根;二、对人说:阿难多闻,惯用耳根,文殊偈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是耳根又为阿难本根。如来前云: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阿难初果浅智,故不能了达何根是圆通本根。

 

子二  庆遇如来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此庆幸遭遇如来。我辈:是阿难指一类有学之机。飘流生死,零落诸趣。积劫孤露:谓过去历劫之久,舍父逃逝,犹如孤儿,无倚无靠,飘流生死,不得涅盘,何异露宿,无托无归。今得人身,未堕恶趣,已属可幸!何心何虑,预佛天伦者:何敢心思,何敢念虑,与佛为兄弟,今则参预佛之天伦,实出望外,父、子、兄、弟,以天合者,曰天伦;君、臣、朋、友,以义合者,曰人伦。阿难为佛堂弟,得预佛之天伦,此更可庆幸也!  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者:久在飘零,未沾法乳,以失乳之儿,命若悬丝,今已从佛出家,常随不离,饱尝法乳,则慧命可续,如遇慈母。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此文翻译润文时,文字太略,意义不显。上二句之意,意谓:若复因此,奇逢幸遇,师资际会,果能依教修习,菩提道果克成,可谓无忝所生,不负所遇耳,所得密言:即常不开演之法,佛为演说,今亦得闻,果能从闻、思、修,由根解结,则三摩可入,法忍可证;倘若还同昔日,本以文字会悟,徒守知解,不加行证,则徒闻无功,与未闻者,无有差别也。

 

子三  冀佛冥授

 

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後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惟愿如来,垂大悲心,惠施我等,秘密严净之法,此即求示圆通本根。秘严:密指耳根,如来不肯明言,是秘密。耳根逆流断惑,了义修证,非着相之染修,故严净。佛前但要阿难,心中详择,阿难无慧详择,求佛开示,佛肯分明指示,则成如来最後开示。最後者,即究竟开示之全功也。前示选根解结,六解一亡,舒结伦次,修证名目,虽皆备悉,若不知圆通本根,华屋之门,何自得入?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者:退即退归本位,藏者藏诸心,而不形於口,心中默祷,是谓密机,望佛冥授,亦不必显说,此属意请;而佛大智鉴机,应其密请,故不自说,遂敕二十五圣,各说法门。交师所云;大权施设之宜,师资簧鼓之意,於兹备见之矣!

 

癸三  佛敕诸圣各说  分三    子初  佛问诸圣      众说本因      佛现瑞应    今初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尔时,即阿难意请之时,世尊知其但求冥授,故不显说。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已回心大阿罗汉,非定性声闻之众。佛语之曰: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佛法之中,是谓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在我佛法之中,得成无学之位,此无学,非独指罗汉,菩萨亦称无学。《正脉》云:「正以地上,既通罗汉之名,菩萨岂避无学之号,菩萨知真本有,达妄本空,修即无修。」永嘉云:「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此即菩萨无学之明证也。  吾今问汝,最初发心者:佛不问各人所证,但问最初发心者,以因地心,为起修之根本故。悟十八界,谁为圆通?而不言七大者,以地、水、火、风、空五大,合六尘中,见大合六根中,识大合六识中,则问十八界,二十五门,皆在其中。问谁为圆通,此是一意;又问从何法,为最初下手,起修之方便,然後得入三摩地,此又是一意。

 

初问:二十五门,谁为圆通?意以二十五门,遍该诸法,头头是道,法法皆通,故诸圣依之而修,皆证圆通。二问:从何方便?意以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必要诸圣各说,因地依修之法,亲证实到,并非空谈无验也。足显圣性无不通,非唯通一门也。我先要阿难,详择一根者,因对机故作是说耳。初佛问诸圣竟。

 

子二  众说本因  分二    丑初  诸圣略说      观音广陈  丑初分四    寅初  六尘圆通    五根圆通      六识圆通      七大圆通  寅初分六    卯初  陈那声尘      优波色尘      香严香尘      药王味尘      跋陀触尘      迦叶法尘    今初

 

时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於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於佛音声,悟明四谛。

 

陈那五比丘与鹿苑,解见第一卷,显见不动科中。鸡园智论云:昔因野火烧林,林中有雉鸡,以羽渍水,以救其焚,因是命名。其地锺灵,依此而修,道业易成。或五比丘,有在此修道,效与鹿苑并举之。  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之後,说法度生,为我等三转四谛法轮,我於佛音声之中,悟明四谛之理,即悟苦是生死苦果,有迫逼性;集是烦恼苦因,是招感性;灭是涅盘乐果,为可证性;道是出世乐因,为可修性。佛借音声以作佛事,我於音声而得开解。六尘应以色尘为首,今以声尘居先,後以耳根殿後者,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故也。又别对阿难之机。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於音声,得阿罗汉。

 

此述悟圆得证。佛问比丘解不?我初称解。如来印证我,最初解,即命名为阿若多,此云最初解。我所解非他,即佛微妙法音。音之所以称妙者,悟声尘乃是缘生之法,其相虽妄,其性恒真,为妙觉明体。其体秘密,无形无相;其用周圆,遍照法界。我於音声,为本修因,悟明真理,得阿罗汉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此结答圆通,从声尘得证,即以音声为上。

 

卯二  优波色尘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於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

 

优波尼沙陀,此云色性空。我亦观佛最初成道:以遇佛之早故。观不净相:乃四念处之一,观身不净也。优波虽属利根,烦恼障重,性多贪慾,故佛教修不净观,以对治之,遂於此身,生大厌离。  悟诸色性者:以其根利,修观之後,非但离障,且能悟性。以从不净:指此色身,以从种子不净,乃至死後,作九想观:一、胖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想,五、脓烂想,六、虫噉想,七、分散想,八、白骨想,九、烧想。此中但云白骨微尘者:微尘即是烧想,烧骨成灰,化为微尘,微尘遇风,一吹即散,终归於空,即色不可得,无色不能显空,非但色无,并空亦无,故曰空、色二无,因此得成无学之道。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如来印证我名色性空。尘色既尽:即上空、色二无,妄相既尽,真性斯显。妙色:即是性色,全性成色,全色皆性,不必析色归空,色色皆如来藏。此理秘密曰密;周遍法界大用圆满曰圆;我从色相,为本修因,得成阿罗汉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证圆通,以观色尘为因地心,即此色尘为上。

 

卯三  香严香尘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

 

香严童子,观香尘而得道,以自性真香,庄严法身。童子者:童真入道,并非年龄幼稚也。起座礼佛,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谛观者:以智照观察,世间一切,有相有为之法,即因缘所生法也。如《金刚经》所云:「凡所有相」也。此所有相,皆是虚妄,非真实常住法。

 

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

 

我当时闻教辞佛,退而自修。宴晦者:宴然安处,晦迹韬光。清斋者:清净斋室,即斋心洁己,清修观行之室。今人宴居之室,亦多名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此香乃斫香树,着地经久,外朽心坚,置水则沉,故以名焉。《华严》云:阿耨达池边,出沉水香,名莲华藏,若烧一丸,普熏阎浮,据此则鼻不蒙烟可知。  香气寂然者:无形无声。来入鼻中:我则即境修观,以香气为所观境,观此香气,非从木来,以徒木不烧,香气安能远达;亦非从空出,以空性常恒,香气不常有故;亦非从烟有,以寂然来入,其鼻并不蒙烟;亦非从火生,以世间诸火,本不出生香气。不闻之时,香气去无所着,正闻之时,香气来无所从,当体空寂,由是香既不缘,鼻无所偶,根尘双泯,意识亦销,根尘识空,发明无漏。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如来印证我,得香严号。尘气即香尘之气,倏然时之短也消灭。妙香者,自性真香,体不可见曰密,用乃遍现曰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证,以香尘为本修因,证入圆通,乃以香尘为上。

 

卯四  药王味尘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

 

药王、药上俱称法王子者,以能绍隆佛种,堪承法王家业故。若究远因,过去有佛,号琉璃光,比丘日藏,宣布正法。时有长者,名星宿光,闻说法故,将阿梨勒诸药,奉日藏大众,愿我来世能治众生身、心两病,举世欢喜,立名药王;其弟名电光明,以醍醐上味之药,供养佛僧,立名药上,此得名之深因也。五百梵天,是其同行眷属。

 

我无始劫下,自陈夙因。为世良医:善识病源,善能治病,药到病除,方称良医。遍尝诸药,口中尝此娑婆世界,显尝药济众,即在此土。种种之药虽多,不出草、木、金、石四类,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尽也知,何者为苦,何者为酢,乃至何者为辛等,并知孰为和合性,以多药共治一病;孰为俱生性,如甘草生来是甜,黄连生来便苦,一药可治一病;孰为变异,如修炼炮炙,方有功效;谁是冷性,能治热病;谁是热性,能治寒症,孰为有毒、无毒,可用不可用,悉能遍知。如是则世无难医之病,人无不活之命,此善治身病也。至於善治心病,则宏宣佛法,化导人心,改恶迁善,返迷归悟也。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承事如来,即本师释迦,二法王子,久於此界,修大乘因,如来成佛以来,久经无量劫数,来此娑婆世界,已八千返,师资夙缘所在,故得承事。因宿习不忘之故,故仍以味尘为观,而能了知味性,非空有即离也。舌与药触,炽然味现,故非空;虽然味现,实无体性,故非有,此初起觉心,了其无体也。身、心,即指舌根与舌识,诸药不来,舌之与识,不自现苦等诸味。故非即身心;舌与舌识不尝,诸药不能自知苦等诸味,故非离身心,此後观察,知其无从也。  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者:由是分别味尘之因,既无定体,又无从来,惟是幻妄名相,其相虽妄,其性恒真,从是开悟,味尘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於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

 

观行已成,圆解又开,得蒙如来,印证我昆季兄弟也,药王、药上二菩萨名。此乃如来监机,因其愿行,立其嘉号。菩萨是自、他两利之人,解行相应之称,上指过去蒙佛,下指现在得果,今於如来法会之中,为法王真子,权乘是庶子,二乘乃外子。因味觉明者:因观味尘,从浅至深,圆悟本觉妙明之真性,蹑解起行,由行而证,位登菩萨,此是真修实证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此结答圆通。据我所修所证,以味尘为本修因,即此为上。

 

卯五  跋陀触尘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跋陀婆罗,此云贤守,以贤德自守,此自利也;又云贤护,以贤德普护众生,此利他也;又名贤首,位居等觉,是众贤之首。并其同行道伴,十六开士,开士即菩萨异称,谓自能开悟,复能开悟众生之大士。同时起座,礼佛自陈圆通。

 

我等先於威音王佛,闻法出家,於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

 

我等等其同伴。先於过去,威音王佛之时。佛称威音王者,《法华》云:神智无量,将导一切。要解云:以大音声,普遍世界,为大法王,说法无畏也。准《法华经》,有二万亿威音王佛,相继出世,跋陀当在初佛像法之中,以与常不轻菩萨同时也。跋陀等初为慢众,常轻慢诽骂常不轻菩萨,後见不轻神力,自悔前非,又复信从,故得闻佛遗传教法,发心出世俗家也。文中直言,先於威音王佛闻法出家,此从略也。《法华》云:尔时常不轻菩萨者,则我身是;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今此会中,跋陀婆罗菩萨等是。

 

於浴僧时,随例入室者:佛制七众净浴律仪,半月僧众用浴一次,随例入於浴室,正浴之时,以水触身,觉有冷暖涩滑之触,由是穷究此水,还是因洗尘,而现触耶?还是因洗体,而现触耶?若谓洗尘而现,尘本无知,何能成触;若谓洗体而现,四大假合之体,本属无情,何能觉触?故忽悟水因,水为导悟之因,既不洗尘,又不洗体,根尘悉泯,能所双亡,中间安然,得无所有,欲觅触尘之相,了不可得,相尽性显,观行成就。

 

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宿习:即指过去观行熏习成种,在八识中,历劫无忘。按跋陀先於威音王佛,像法出家,因瞋恚意,轻贱不轻,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於阿鼻地狱,受大苦恼,犹能宿习无忘,守护善根,乃至今时,从佛出家。此佛是本师,昔缘复遇,承教断惑,出三界之家,令得无学之道,此非小乘无学,乃是证於深位。彼佛命我之名,名曰跋陀婆罗。  妙触宣明者:妙触对妄触而言,妄触有能触之根,与所触之尘,发生知觉,是名为触;今既不洗尘,亦不洗体,妄触既尽,妙触宣明,微妙触尘,非有非空,惟一藏性,随心应量,循业发现而已,宣明即发现也。成佛子住者:即证菩萨位,位居等觉,是佛真子,堪绍佛位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此结答圆通。佛问我圆通,如我所证,乃以触尘为导悟之因,昔以触尘观行薰习,後得妙触宣明,故以触因为上。

 

卯六  迦叶法尘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摩诃迦叶,此云大龟氏,姓也,拣异余迦叶。又云大饮光,以尊者身光,映蔽余光故。本名毕钵罗乃是树名,父母祷此树而生,故以名焉。紫金光比丘尼,即其妇也,同时发心出家。

 

我於往劫,於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後,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自尔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此自述往因。我在往昔,於此娑婆世界之中,当时有佛,应机出现於世,名日月灯明佛。此佛以三智立名:日能照昼,令人作务,喻俗智照事;月能照夜,令人清凉,喻真智照理;灯能昼、夜并照,真、俗无碍,喻中智双照理事。佛三智圆具,故号日月灯明。我得亲近,为佛常随众,闻法修学,佛灭度後,感佛深恩,供养舍利。梵语舍利,此云灵骨,由佛大悲愿功,碎金刚不坏之身,而为舍利,流布天上人间,为世福田,令恭敬礼拜供养者,皆获福故。然灯续明者:然灯供养,以续日光之明,并以紫金光,涂佛形像。灌顶《疏》引《付法藏》云:毘婆尸佛灭後,塔像金坏,时有贫女,对像感伤,有欲修治,愧无资财,後丐得金钱,倩匠为薄,同成功德。金师欢喜,治莹佛毕,誓为夫妇,九十一劫,人中天上,身恒金色,心恒爱乐,据此则紫金涂像,另一因缘,或翻译脱漏毘婆尸世之文。

 

自尔以来:即自尔时,涂像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依因感果,不违所愿。此紫金光比丘尼,亦随愿感报,与迦叶为夫妇,故曰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有二意:一指过去同时发心,修治佛像;一指今生同时发心,从佛出家。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於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

 

迦叶正观法尘。而言观六尘者,以法尘是前五尘落卸影子,故并言之。变坏者:法尘托意识而现,念念迁变坏灭,刹那刹那,不得停住。唯以空寂者:既变坏无常,当体空寂。修灭尽定:此定能灭六识,不起分别,能空法尘,故曰灭;能尽七识,半分染末那,亦复不起,故曰尽;唯留七识半分净末那,以持定故,入此定者,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一弹指顷。迦叶现在鸡足山中,待弥勒下生传衣,即入此定。

 

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

 

我以空观,销灭法尘,即上我观六尘变坏,唯以空寂,此但结言而已,非另有别法也。法尘既销,根识亦尽,结使随断,故得成阿罗汉道。世尊说我,头陀为最。梵语头陀,此云抖擞,以能抖擞法尘故。由我生灭法尘既灭,微妙法性现前,故能开悟法性,了明藏心,销灭诸漏;约罗汉之迹,祗破我执,约证圆通,法执亦亡。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无他,惟以法尘为本修因,最为其上。初六尘圆通竟。

 

寅二  五根圆通  分五    卯初  那律眼根      盘陀鼻根      憍梵舌根      毕陵身根      空生意根    今初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

 

阿那律陀亦云阿?楼陀,或云阿泥楼豆,此云无贫,又译如意。过去劫以稗饭,供养辟支佛,感九十一劫,不受贫穷果报,得如意乐,是佛堂弟。起座礼佛,陈白本因,言我初出家时,每於听法之时,常乐睡眠,如来诃责我为畜生类。偈曰:「咄咄何为睡,螺狮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业障深重,七日七夜,不许睡眠,遂双目失明;目以睡为食,七日不眠,所以失明。

 

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佛见阿那律陀,闻诃自责,精进失目,喜为可教之机,示以明不循根之修法,曰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乐字去声,好也,见有见性见尘之别,若见尘,是出流循尘,故有流转,若见性,是入流旋根,获得无妄。故佛教以好乐见性之法,旋本有之心光,照能见之见性,照之又照,照到本明自性,无动无坏,突开金刚正眼,名得金刚三昧。阿那律陀,依教勤修,遂发半头天眼,故曰我不因由也浮、胜二种眼根,而能观见十方世界,此即灵光独耀,脱离内根也。

 

精真洞然,如观掌果者:此明半头天眼之功能,精即乐见之见精,旋妄复真,洞达无碍,故喻观大千,如观掌中之果。阿那律陀,於净名会下告螺髻梵王曰:我得天眼,观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则天人报得天眼,岂能与尊者,较左右耶?如来印证,我成阿罗汉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即是旋彼出流之见精,远离尘累,此背尘也;循彼元明之真见,脱黏内伏,此合觉也。此中佛所授之三昧,因阿那律陀,正忧根坏,不能见尘,世尊教以旋见亡尘,不必见尘,循元脱根,不必用根,正对机设教,因病与药也。

 

卯二  盘特鼻根

 

周利盘特伽,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周利,此云道生,盘特伽此云继道,其母两度随夫出国,西域国风,女人若要生产,当回母家,第一次欲产,回家时促,行至半路,於大路边生子,遂名道生。第二次要分娩,应当早归,又是仓卒不及,於小路边生子,名曰继道,相继乃兄,於道路而生,故名继道。从座而起,顶礼白佛。

 

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遗後,得後遗前。

 

我阙少讽诵忆持,无有广学多闻之性。《譬喻经》云:盘特於迦叶佛时,为三藏沙门,有五百弟子,三藏吝惜经义,不肯训导,因此故感愚钝之报。以宿善故,与佛同生一世,最初值佛,闻法出家。佛制出家,先学伽陀四句:「身语意业不作恶,莫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慾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此偈之意,出家须要修持三业,莫恼众生,看破五欲,勿学外道,空修无益之苦行。盘特忆持如来,一句伽陀,即第一句,於一百日之久,记得前四字,遗忘後三字,记得後三字,遗忘前四字,五百罗汉,同教一偈,不能成诵。其兄先出家入道,见其弟如是愚钝,出家亦复无用,遣令还俗。盘特闻已,遂持绳至後园树下,欲寻自尽。佛化树神,而斥之曰,迦叶佛时,卿作三藏,弟子五百,吝法不诲,故获斯报,但当自责,何为自残?仍现佛身,而语之曰勿怖,成无上觉,不由汝兄,佛乃以手,牵至静室,指扫帚云:此是甚麽?答曰:「扫帚」。又问曰:「扫帚二字能忘记不?」答言;「不也」。佛即教日夜诵扫帚,既久佛将扫帚二字,更名除垢。盘特思念,灰土扫除,其地清净,日夜将这一把无相扫帚,扫来扫去,将心地尘垢,扫除尽净。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

 

此奉教调息。佛愍我愚钝,教我安居静处,调息摄心,愚钝虽由吝法远因,阙诵亦属散乱所致,故佛授以调息之定,调鼻中出息与入息也。鼻中气息,有四种相:有声曰风,结滞曰气,出入不尽曰喘,不声不滞出入俱尽曰息。按天台止观,调息当离风、气、喘三相,而幽绵自在,此似六妙门,前三门数随止也。  我时观息,微细穷尽四句,我於尔时,秉教观息,工夫纯熟,心渐微细,先唯调其出入,後便穷其生灭,定深更能穷尽,生、住、异、灭四相,初起曰生,不断曰住;渐微曰异,已断曰灭。诸行,即四相迁流不住;刹那,时之最短也。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穷息至此,可谓极微细矣!此似《六妙门》,後三门观还净也。

 

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

 

此开悟得果。其心豁然者:即穷尽鼻息处,诸行惟在刹那,刹那无体,惟在一念,念性本空,豁然开悟,贯通诸法,得大无碍,乃至界内欲有无明三漏先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蒙佛印证,成无学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证,即奉教调出入息。反息:即鼻根不缘外尘,反观息相;循空:即穷诸行空,循顺空理,此背尘合觉也。所谓出息不涉众缘,入息不住阴、界,前则阙诵,後竟得果,斯鼻根为本修因,最为第一。

 

卯三  憍梵舌根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於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司病。

 

憍梵钵提,此云牛司,牛食之後,恒常虚嚼,口则磨来磨去,尊者之口如之,此乃宿业之报,故白佛言:「我有口业,於过去劫,轻弄沙门。」因见老比丘,无齿而食,笑其如牛吃草,此老比丘,即告之曰:「我证阿罗汉道,汝犯口过,应当忏悔。」自亦知非,虽经忏悔,世世生生,犹感牛舌之报。故曰:「有牛司病。」佛以憍梵钵提有此舌病,敕居天上,免人讥诮遭堕。来入法会时,令含念珠,可以遮谤,天人有宿命通,知其感报之因,不敢谤毁,故令居焉。

 

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

 

此如来因机施教,欲令就路还家,故示以一味清净,心地法门,从舌根入也。一味者,非甜苦有味之味,非淡然无味之味,但令反观根性,不观甜淡等尘,惟观双离空有,中道妙味,是为一味。清净心地,离尘脱根,反尝自性,一味清净,即本元心地,依之修习,可成三昧,故称法门。  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者:我因不循甜、淡、味尘,而起分别,得灭攀缘识心,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识心已灭,此即弃生灭也。入三摩地,有修证之分,此是修中三摩。如何修法?但用根性,本有智光,观照尝味知性,非生於舌根自体,以外物不来,舌不成知;又非出於甜苦等物,以舌若不尝,物不自知;由悟根性,脱根离尘,所以应念得超世间诸漏。此即守於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也。

 

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

 

内脱身心:由上观味之知非体,故悟舌性,非关舌根自体,故能情界脱缠;外遗世界:由上观味之知非物,悟舌性非干味尘等物,故能器界超越。又由前应念得超,世间诸漏,故得远离三有即三界。上既根尘俱脱,情器双超,如鸟出笼,鸟喻迷时真堕妄中,笼喻三界五阴,今既解行相应,离妄证真,故如鸟出笼。此按圆通,已解根尘麤三结;离垢销尘,法眼清净,解後细三结。即四卷末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成大阿罗汉,破无明,证法身,如来亲自印证,登大乘无学之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以舌根为本修因,还复一味,清净之心,旋转循尘,黏妄之知,以斯舌根,最为第一。

 

卯四  毕陵身根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毕陵伽婆蹉,此云余习。过去五百世,为婆罗门,性多憍慢,每过恒河,呼河神小婢断流,神虽为断,怀瞋白佛。佛令向神道歉,遂合掌向曰:小婢莫瞋!众皆失笑。佛言:实无慢心,因河神过去为其婢女,乃余习耳。

 

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

 

我初发心出家,从佛剃落,得入出世之道。数音率常也闻如来,宣说世间,不可乐事,即四谛中苦谛,如来对小机众生常说,故得数闻,闻已依教修观。乞食城中,心思法门:即观苦谛,行、住、坐、卧,不离观法。只顾作观,不觉路中有毒刺,信步行走,致伤其足,毒入身中,举身即全身疼痛,正观苦谛,忽遇苦事,乃是发悟之好机缘也。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者:正当毒发,疼痛之时,我念身中,有个能知觉者,知此深痛,遂即立定脚跟,观察此知痛者是谁?由是而知,身根之中,虽有能觉之心,觉此深痛,此乃有痛之妄觉,而我本觉清净之心,实无有痛,能痛着此觉心,此为无痛之真觉。後三句,交师云:「虽有能觉之心,与所觉之痛,而身根中无分别清净觉心,本无所觉之痛,与能觉之痛觉也。」

 

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

 

此思惟非识,乃属於智,即八正道之正思惟。一人一身,应只一觉,为何现身,有知痛之觉,又有清净觉 心之觉,如是一身,宁有双觉耶?摄念者,收摄知痛之妄念结成疑团,随顺无痛之真觉,未久之间,身心忽空。身是疼痛之身根,心是觉痛之身识。忽空者,由真觉之力所熔,疑团打破,真纯妄绝,如汤消冰,故曰忽空。经三七日之久,诸漏悉皆虚尽,纯一本觉,清净真心,永离虚妄,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同上所释。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纯一本觉,遗妄身心,以斯身根,为本修因,最为第一。

 

卯五  空生意根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

 

须菩提译空生,初生之时,其家宝藏忽空,其父大惊!为卜吉凶,得一卦,既善且吉,遂名善吉,未久宝藏复现,又名善现。起座顶礼白佛:我旷远也劫来,心得无碍;心即意根,无碍即空也。自忆受生,如恒河沙:极言多生,喻如恒沙,此得宿命通,无有隔胎之迷,此叙远本也。  初在母胎,即知空寂:此生随相受生,初在母胎之中,即知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当体空寂。如是乃至,出胎之後,由人空,而悟法空,十方世界,森罗万法,悉皆空寂,同深心菩萨,人法双空境界,此属自利;从佛出家後,自行化他,广为众生,宣说人、法二空真如,亦令众生,证得空性,即人空、法空,真如自性,此属利他。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

 

空生虽悟人、法二空,尚未了达,空性即是如来藏性,乃蒙如来显发,性觉真空,性空真觉解见空大文中,悟得全空全觉,全觉全空。空性圆明者:谓此真空妙性,不同偏空故圆;不落断空故明,乘此妙悟,得证大阿罗汉。  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三句:承上虽得人、法二空,尚有空在,故重观空性,并空亦空。即上文俱空不生,故能顿入如来,第一义空,宝明妙性,真空性海,既已顿同佛空,其知见自应同佛。佛知无知,无所不知;佛见无见,无所不见。印成无学者:如来印证,已成大乘无学之道。解脱性空者:虽证空性,不住於空,不为空缚,是为解脱,非同二乘,沉空滞寂,被空所缚,非真解脱也。如来印我,所证真空,不碍妙有,故为无上。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诸相入非:诸相即人相、法相,悉入於空,非即空也。此句人、法双空。非所非尽:非、即能空之空,所非,即所空之人、法二相;尽,亦空也;即能所俱空,所谓空、所空灭,痛愈药除也。人、法未空,须假空智,人、法双空,空智亦泯。

 

旋法归无,斯为第一者:此法非法尘之法,乃人相、法相、非法空也相之法,以意根无分别性,旋其虚妄生灭诸法,复归本元觉性,第一义空,无字即第一义空,欲证第一义空,惟斯意根,最为第一。

 

寅二  五根圆通竟

 

楞严经讲义第十三卷终  

 

 










相關文章:
楞严经卷一浅释
楞严经卷二浅释
楞严经卷三浅释
楞严经卷四浅释
楞严经卷五浅释
楞严经卷六浅释
楞严经卷七浅释
楞严经卷八浅释
楞严经卷九浅释
楞严经卷十浅释
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浅释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浅释
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楞严经白话(上)
楞严经白话(下)
楞严经研究
楞严经讲义第 一卷
楞严经讲义 第二卷
楞严经讲义 第三卷
楞严经讲义 第四卷
楞严经讲义 第五卷
楞严经讲义 第六卷
楞严经讲义 第七卷
楞严经讲义 第八卷
楞严经讲义 第九卷
楞严经讲义 第十卷
楞严经讲义 第十一卷
楞严经讲义 第十二卷
楞严经讲义 第十四卷
楞严经讲义 第十五卷
楞严经讲义 第十六卷
楞严经讲义 第十七卷
楞严经讲义 第十八卷
楞严经讲义 第十九卷
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卷
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一卷
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二卷
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三卷
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四卷
楞严经通议 卷一
楞严经通议 卷二
楞严经通议 卷三
楞严经通议 卷四
楞严经通议 卷五
楞严经通议 卷六
楞严经通议 卷七
楞严经通议 卷八
楞严经通议 卷九
楞严经通议 卷十
楞严经题要释
楞严经之风大圆通章(见不动佛法)

上一篇(楞严经讲义 第十二卷) 回目錄 下一篇(楞严经讲义 第十四卷)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密勒日巴证道歌
◎宁玛巴白玉塔唐秋疯传奇- Yahoo!奇摩部落格
2009年放生活动-文殊师利佛学会的部落格 2009/3/6
发现遗失的慢飞天使-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
◎比较宗教学方法论的反省─京都学派、上智大学与台湾耶─佛教界的研究

赞助网站
在線文史資料綜匯--中國古代文學-- 北京大學中文論壇﹝ 簡﹞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佛教藝術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佛教导航-佛教123-佛教
佛教導航網 .... 佛學智慧網 • 解脫之路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