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公開籲請各大教派支持 LCGL 在印度遇到李察基爾 LCGL 台南竹巴佛學會
 
 
 
 
 
 
 
弘扬佛法 营销规划 公益VIP申请
 利美园地
网络数字佛学院快速搜寻
地区:
网络数字佛学院分类
精选显密信息
  the unseens tears of himalayan childrens 2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孔瑪智慧眼佛學會
西藏婦女會Tibetan Women's Association
貢將仁波切 歷代轉世
無量壽佛學會
密宗龍欽佛學會
祖古仁欽2007行腳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分享 打印 回响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格鲁部落格總覽 阅读尺
加入会员 HyperLink 论文发表
更新日期:2010/03/28 08:48:04
學習次第 : 进阶

喇嘛网 日期:2010/03/28 08:45:33   编辑部 报导

菩提道次第略论 四

 

大勇法师译讲、法尊法师补译

 

本地分说三恶趣之身量无定.以不善业力有大小种种故也。如是若思彼诸苦者.试以身手入於热灰.置一昼夜。或於严冬风吹冰窟.不着衣裙於中而住。又或一日二日断绝饮食.或於身上蜂虻螯噬.若此微事犹难忍者.念我云何能於热寒地狱鬼畜诸苦而堪忍受。以今推比.乃至未生至极怖畏之间.应勤思惟。以现前贤善之身如是思者.应忏洗从前所集罪恶.止息後流。先所集善.则以猛利欲乐发愿令其增长.於新作者以多门而为趣入。又於日日中.皆使有暇之身作有义利。若现在不思彼者.堕恶趣时.虽欲求一能从彼等怖畏中作救护皈依者.亦不可得。尔时於所应作及不应作.取舍之处心无力矣。

 

庚二明後世乐之方便分二.辛初皈依为入佛教之胜门.辛二生决定信为诸善之根本。 初又分四.壬初依何者为皈依之因.壬二依於彼因明皈依境.壬三皈依之法如何.壬四皈依後应学之次第。 今初

 

总论皈依之因.虽有多种.然此中则据上所述.今世不能久住须速死.死後随业流转不能自在.如入行论云.「如於昏夜黑云中.电光刹那才一现。如是设以佛陀力.世间福慧少许生。以是唯有微弱善.常时罪力极暴恶。」白业力弱.黑业力强.思惟由是堕於恶趣之理.既於恶趣生起怖畏.又惟深信三宝能救。以是二心而行皈依。但若徒有言者.则皈依之效亦仅尔.若彼二种发心殷重坚固者.则其皈依必能变更心境.故应励力修此二因。

 

壬二依於彼因明皈依境者. 初正明其境.如百五十颂赞云.「谁於一切恶.从本悉皆无.谁於一切中.住一切功德。设若有心者.於彼应皈依.赞彼恭敬彼.住彼教应理。」谓若自有能分别可皈非可皈之慧者.理应於佛薄伽梵前而行无欺诳之皈依。法及僧众.比例类推。归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求解脱所依。」次明应可皈依之相.须自己解脱一切怖畏.又有令他解脱怖畏之方便善巧.对一切行大悲.无亲疏之分.於一切有恩无恩作义利者.是则所应皈依。然此唯佛为能.自在天等.皆无斯德.故唯佛是所皈依处。又彼教法及声闻僧众.亦是应皈依者。摄决择云.於此等引生决定专一之心.而能求作依怙者.无不救护.是故应起决定之心。於二因中.虽外因无缺.然以内因至诚皈依之心不生.则唯是其苦矣。

 

壬三皈依之法如何分四.癸初知功德.癸二知差别.癸三自誓愿受癸四不说有余皈依处。 初又分三.子初佛功德.子二法功德.子三僧功德。 初又分四.丑初身功德.丑二语功德.丑三意功德.丑四事业功德。 今初

 

念佛相好.如譬喻赞云.「佛身相庄严.端妙眼甘露.如秋空无云.众星而严饰。能仁具金色.法衣以严身.似於金山顶.彩云而围绕。佛虽不庄饰.面轮自圆足.彼满月离云.亦所不能及。佛口如莲花.日照而开敷.蜂见以为莲.怀犹预而住。佛面具金色.珂白齿端姝.犹如金山峡.无垢月光入。应供右手中.轮相妙严佛.於世恐怖者.以手拔令出。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於地上.真莲无此美。」略赞如是.当忆念之。

 

丑二语功德者. 尽世界中所有有情.於一时中.各以异义而见质问.佛以一刹那心相应之慧而领摄已.即以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各领知为答自语。於兹甚奇希有之德.当思念之。如谛者品云.「此诸有情了义语.多种一时来问难.心一刹那遍了知.即以一音各答覆。如是当知佛於世.以妙梵音而宣演.度出人天诸苦厄.极善转於妙法轮。」

 

丑三意功德者. 有智德悲德二种。智德者於一切所知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悉能了知.无碍而转。一切所知.佛智能遍.除佛而外.余者则所知宽广.智狭而莫能遍也。如彼赞云.「唯有以佛智.遍一切所知.除佛余一切.唯所知增上。」又云.「三时所摄法.一切种相者.如持庵摩罗.佛心所行境。诸法动非动.一及种种别.如风行空中.佛心无滞碍。」悲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则无自在。能仁为大悲系缚.亦无自在。若见众生有苦恼者.大悲无间相续而生。百五十颂云.「一切众生类.惑缚无差别.为解众生缚.常为大悲系。虽知世过患.悲愿处生死.为当先礼佛.抑先礼大悲。」又如谛者品云.「众生处痴暗.无明常覆心.系世间牢狱.佛见生悲愍。」应如是思惟之。

 

丑四事业功德者. 以身语意业无间而饶益一切有情.此亦就所化方面堪引度者.能仁无不令其得乐离苦.凡所应作.决定为之。如博朵瓦云.若数数思惟信心渐增长.身心渐清净.能得加持。故得定见.诚意皈依修学学处者.其一切所作.皆成佛法。然我等对佛之智.不及信一灵验卜卦者。卦者若云.某知汝今年无忌.则心安而去。若云今年有大灾祸.此当作.此莫作者.则必励力而为。倘未能办.则思彼说我未能作.心必忧郁。佛云此及此应行.此及此不应行之制.其心依耶。若未能作.心生不安否。而反云.法中虽如彼说.但以今日地方时代之关系.彼不能作.当须如是如是作。轻舍佛语尽自所知而为前行耳。反心内察.可知上言.洵非诬也。

 

以是於佛功德.数数思惟.必须励力令心引起决定。彼若生起。则於法及僧.亦起如彼之决定。是为皈依之要处。彼若无者.况云余道.即能改变意念之皈依.亦必无来处矣。

 

子二法功德者. 应敬佛之因相.此具有无边功德之佛者.从教证之法.灭道之谛.断除过失.修行功德.由修及现证而出生也。当如是念此摄正法经之义也。

 

子三僧功德者. 主要者是诸圣补特伽罗.彼亦由念法功德.於彼如理修习门中而为忆念.是摄正法经义。

 

癸二知差别者. 如摄决择中所言.由知三宝互差别已而皈依之。

 

癸三自誓受者. 誓以佛为所皈依之大师.法之涅盘为正修行.僧则为皈依之行伴。

 

癸四不说有余皈依处者. 了知内外之大师教法学徒等之胜劣已.惟皈依三宝.不皈依於与此不顺之大师等。此内外差别中.大师之差别者.佛垢净而德圆.余教之师.则与是反。如胜出赞云.「我舍余大师.而皈佛世尊.何为皈依佛.无过具德故。」又云.「於诸外道教.如如而思惟.各各细较量.我心愈信佛。其非遍智宗.以过坏其心.彼心既坏乱.不见无过佛。」

 

壬四皈依後应学之次第分二.癸初各别学处.癸二共同学处。 初又分二.子初遮止学处.子二奉行学处。 今初

 

涅盘经云.「若皈依三宝.彼即正近事.则於余天等.终非所皈依。若皈依正法.应断杀害心.又皈依僧者.不共外道住。」即不皈依余诸天神.及不损害有情.不与外道共住也。此中初者.纵世间威光炽盛之天及遍入等.犹非究竟之所皈依者.何况鬼类之地神及龙等哉。然此乃指於三宝舍信.於彼等倚赖者.谓为不可。非谓於彼等觅为现前如法事务之助伴.亦不可也。盖可如对施主乞作资生具之伴助.於医师希求疗病然。次谓於人畜等.以意乐或加行.作打缚禁闭穿鼻.及不堪负重强与运载等诸损害事.悉应断之。第三於对三宝不信.或且诽谤者.不应随顺也。

 

子二奉行学处者. 佛之塑画形像随为何种.美恶不应讥弹.置不净处.及质当等。凡不敬重及轻毁等方便.悉当断除.应视同真佛.为可敬之田。亲友书云.「随何等木雕佛像.诸有智者咸供养。」又如戒经及杂事所说.劫毗罗变十八头摩羯陀鱼.及善和尊者貌陋声雅各宿世因缘等。又如大瑜伽者.以文殊像.问阿底峡尊者曰.此像好恶若何.答云.文殊像无不好者.工稍次耳.语毕置顶。凡於四句偈以上之法.皆当恭敬.不应质当经典.作为货物.搁置露地及污秽处.或与鞋合持.及跨越等.悉当断除.如法宝而敬焉。如善知识仅拿瓦但见佛经.必合掌起立.後年老不能起立.亦必合掌。又如阿底峡尊者.初抵藏卫时.有一持密咒者.不从彼听法.一日见一写经人.以齿垢补经.尊者意良不忍曰.噫.不可.不可。其持咒者叹为希有.因生信心.即从尊者闻法。又夏惹瓦云.吾等於法.任何游戏亦作.然对佛法及说法人.不生恭敬.是坏智慧之因。以今之愚.亦云足矣。若较此尤愚.当何至哉。

 

或是僧众.或仅具出家相.亦不应呵毁及妄分彼我派别而兴仇视.应敬僧如宝焉。如劝发增上意乐经云.「乐功德者住林下.他人过失不须视.亦不生心计我胜.及念自己为第一。此憍是诸放逸本.慎勿轻视劣苾刍.一劫不能得解脱.斯乃圣教之次第。」又格西敦巴及大瑜伽者.但见黄布碎片於所行地.则不跨越.拾取抖净置之净处。如此行仪应当随学。自能於三宝有尔许恭敬.则当感得众生对己亦起尔许恭敬故。三昧王经云.「造作如是业.当得如是果。」

 

癸二共同学处有六. 第一随念三宝功德者.如前所说.内外及三宝相互之差别.与彼等之功德.数数思之。第二随念三宝大恩者.随自所生乐善.当知皆是三宝之恩。故当以报恩意乐而行供养。若供饮食而不间断者.则少用功力而能圆满众多资粮。於水以上者.任何受用之先.悉应至心而供养之。夏惹瓦云.非以糕之青者.叶之黄者.当择精美者供之。茶亦不宜弹指洒空而供。喻如有田肥美.当应播种时而不播种.任其荒废。於此能生现後一切利乐之胜田.四季一切时无有间断.常可播利乐之种.当以信犁耕种福田.如经所说。若不作者.殊为可惜。於殊胜田.反不如农田之见贵.此乃我辈之不智。故於三宝供养.一切时中当精进行之。如是作者.由胜妙田生长善根之力.於诸道之次第.心力渐能开广。故於闻不能持其文.思不能解其义.修於身心不能生起.心力最微之时.但依田力.是即教授口诀也。又供不拘物.惟在自之信心.若有信者.即以坛供及水与无主物供之亦得。无余财物.当如是作。倘自有物而不能舍.但云.我以无福极贫穷.余可供物我悉无。则将如博朵瓦云.若以有垢螺碗.稍置草香.而云.旃檀冰片之香水者.乃以盲欺明也。如普穹瓦云.我初时惟有辣味之草香供养.次有四种香甜之香和合而供.今则有紫丁香兜罗脂等上妙薰香可供矣。若嫌微而不供者.则一生之中终无增进之时.若先由微细.殷重引发.渐臻胜妙.如彼所行.当修学之。後彼配香.每次以二十两金办之。於资具获得自在诸大菩萨.犹化身多亿.一一身中化百千手等.往一切刹.於诸佛所.经历多劫而行供养。则诸略有相似功德.便生喜足.而云我不求如是菩提者.是乃於法无知之漫言耳。宝云经云.於诸嗉怛罗中闻其所说广大供养承事.生决定後.当以殊胜增上意乐.於诸佛菩萨而回向之。第三随念大悲者.应以悲心安立诸余有情.各令随其所能.令受皈依。第四启白三宝者.凡所作事及有所需.皆应仰赖三宝.以行其与彼等相合之供养。而於与彼不顺之黑教等.及其他之世俗法.则不当依从。惟宜一切时中心依三宝耳。第五既知胜利勤修皈依.复有八聚。一入佛子数.总建立内外道之理.虽有多种.然依阿底峡及馨底巴等.则以皈依为判别。是当属於得皈依体而未舍未失者也。若尔.则最初入佛子数者.是於三宝.以至诚心认为大师.正法.良伴。此心若无.则任作何种善业.皆非佛弟子也。二诸戒之本.俱舍注云.诸皈依者.乃进受一切律仪之门是也。皈依七十颂云.「近事皈依於三宝.彼是八种戒之根。」意谓以皈依而坚固涅盘之心.从此感发戒体也。三减灭诸障.集学论中为示皈依能净罪垢故.曾引一猪之缘起为喻。谓昔有将转生为猪之天子.由皈依故.未生猪中。颂曰.「若皈依佛陀.则不堕恶趣.舍此人身後.彼当获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说。四集广大福.如摄波罗密多论云.「皈依福有色.三界器嫌小.如大海水藏.瓢所不能量。」五不堕恶趣.六人与非人不能为灾.均如前应知。七随作何种如法之事.若能先於三宝供养皈依请白者.当易得成办。八速得成佛.如狮子请问经云.「以信断无暇。」由得闲暇.遇皈依境.入殊胜道.不久便当作佛。以念如是等胜利.须於昼三夜三而行皈依。第六守护不舍者.身命受用终须舍离.若因彼故而舍三宝者.则一切生中常为苦逼。故当立誓自决.任遇何缘.乃至失命.皆不舍离皈依。虽为戏笑.亦不说舍三宝之言也。或谓行趣何方.便当皈依何方之佛.此学处出自何经.未见其所据也。

 

上述共同学处六条.出道炬论注释。其各别学处中.初之三条出自经藏。後之三者则为六支皈依所说。违越学处遂成退失皈依之因者.谓违於虽遇命难亦不舍离三宝一条.以是正舍皈依故。又於三宝虽未作弃舍.然若妄执与三宝相背之外道大师等与三宝功德无异者.亦即违犯不说有余皈依处一条。既於皈依不能坚决信解.故亦成弃舍。除此二事.若犯余条.则但违越学处.非舍离三宝之因也。皈依者.是入佛法之胜门.若有非仅口头皈依之真诚心。以依止如是最胜力故.内外灾障皆不能侵。诸胜功德.易生难坏.展转向上增长。故当如前所说.畏苦及念德等门中.努力皈依.并不违越所受学处.斯为最要也。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二终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三

 

辛二生决定信为诸善之根本分三.壬初思惟业果总相.壬二思惟差别相.壬三思已应行止之法。 初又分二.癸初正明思惟总相之法.癸二各别思惟。初又分四.子初业决定之理.子二业增长广大.子三业不作不得.子四业作已不失。 今初

 

谓诸异生及圣者.下至生于有情地狱.仅依凉风生起以上之一切适悦乐受者.悉从往昔所集善业出生。若从不善而生乐者.无有是处。又下至阿罗汉身中所受热恼之苦以上.一切皆从往昔所集不善业生。谓善业生苦者.亦无是处。宝鬘论云.「从不善生苦.而有诸恶道.从善有乐趣.并生诸安乐。」是故诸苦乐者.非从无因.及自性大自在等不顺因生。乃从善不善之总业生总乐苦.及诸种种别苦乐.亦从种种别别二业别别而生.无有爽误也。于此不虚谬之业果能决定者.说为一切诸佛子之正见.赞为一切白法之根本也。

 

子二业增长广大者. 由小善业能生甚大乐果。又由小恶业亦能生甚大苦果。盖内因果之增长广大.迥非外因果之增长广大所可及。如集法句云.「虽作微小恶.後世招大怖.能有大损失.如毒入腹中。虽作小福业.後世感大乐.能成大义利.如谷实成熟。」

 

子三业不作不得者. 若於感受苦乐之因业未积集者.则其苦乐之果决定不生。然於佛所积聚无量资粮之果.诸受用者.虽不须集彼一切因.亦须集其一分也。

 

子四业作已不失者. 诸作善不善业者.出生悦意不悦意之果。殊胜赞云.「彼诸婆罗门.谓福罪可换.佛说作不坏.不作则不遇。」三昧王经亦云.「作已无不受.亦无受他作。」戒经云.「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癸二各别思惟分二.子初正明十业道.子二决择业及果。 今初

 

如是已知苦乐因果各各决定.及业增长广大.不作不遇.作已不失者.当先於业果之理.如何发起决定.而取舍耶。总之.善行恶行运转之门.决定唯三.十业道虽摄不尽三门之一切善不善业.然善不善之诸粗显重罪.世尊摄其要者.说十黑业道。若断除彼等.则大义之要.亦摄入十.故说为十白业道也。俱舍颂云.「于中摄粗重.善不善随类.说为十业道。」戒经亦云.「护语及护意.身不作诸恶.此三业道净.当得大仙道。」是故十地经中称赞断十不善戒律之义。入中论亦摄云.「诸异生类及声闻.独觉定性与菩萨.决定善及现上因.除尸罗外更无余。」如是若於一种尸罗亦不数数修防护心而防守之.而云我是大乘.此诚极为下劣。地藏经云.「以此十善业道.当得成佛。若人乃至存活以来.下至一善业道亦不护持。犹云我是大乘.我是求无上正等菩提者。此补特伽罗最为诡诈.说大妄语.於一切佛前欺诳世间而说断灭。如其愚蒙自作其死.必颠倒堕落。」言颠堕者.当知一切恶趣之异名也。

 

子二决择业果分三.丑初黑业果.丑二白业果.丑三别释业之差别。 初又分三.寅初正明黑业道.寅二轻重差别.寅三释彼等果。 今初

 

此中杀生之事者.谓他有情。於意乐三中.想者有四.谓如於有情作有情想.及非有情想.於非有情作非有情想.及有情想。想之一三不乱.二四者错乱也。於彼发起有差别者.如欲唯杀天授而起加行.若误杀祠授者.则不成根本正罪。盖於彼中须想不乱。若於加行时.有念任谁亦杀之总发起者.则无须错乱与不错之别矣。以此理趣.於余九中.如应当知。烦恼者.三毒随一皆可。发起者.希欲杀害。加行者.自作或教他作.二者皆同。加行体性者.或器或毒或明咒等门中随一而作。究竟者.谓以彼加行为缘.或即尔时.或於余时.死在己先也。

 

不与取之事者.谓随一他所守持之物。意乐三中.想及烦恼如前。发起者.他虽未许而欲令彼物离其原处也。加行中之作者如前。加行体性者.以势劫暗盗.任何所作亦同。又或借债.及受寄托.以余谄诳方便不与而取。若为自为他.或为损恼彼等而故作者.皆成不与取业。究竟者.谓生得心。又若教他或劫或盗.彼生得心.即足成罪。譬如遣使杀他.随彼死时。自虽不知.使杀者即生根本罪也。

 

邪淫之事有四.非所应行者.谓母等及诸母所守护之女人.并诸男与不男及出家女也。非支者.除产门外之口等也。非处者.如师长等之附近.塔寺处等。非时者.妇女孕期中.或住斋戒等也。意乐三中之想者.摄决择分云.「於彼彼想。」谓须不错乱。毗奈耶中不净行之他胜罪.谓想乱不乱悉同。俱舍注云.「於他人妻作己之妻想而行欲者.不成业道。於他人妻作余人之妻想而行欲者.成与不成有其二说。」烦恼者.三毒俱可。发起者.欲行不净行。加行者.於彼事进趣。究竟者.两两交会。

 

妄语之事有二.谓见闻觉知四.及与彼相反之四也。所知境者.能解义之他有情也。意乐三中之想者.於见等.欲言不见等。烦恼者.三种皆可。发起者.欲变更而说。加行者.或语.或默然忍受.或动身表相。为自为他而说亦同。此中妄语离间恶口三者.虽教他作.亦成彼罪。俱舍注中谓语业四种.教他亦成业道。毗奈耶中则言生彼等之究竟罪.须自说也。究竟者.他了解也。若其不解.仅成绮语.此俱舍注中说也。离间恶口亦同之。

 

离间语之事者.谓诸和顺及不和顺有情。意乐三中.想及烦恼同前。发起者.於和顺有情欲令离间.於不和者欲不和合也。加行者.随以谛实不实之语.及雅非雅之词.为自为他而说俱可。究竟者.离间之语他了解也。

 

粗恶语之事者.谓所忿恨之有情。意乐中想及烦恼同上。发起者.欲说粗恶语。加行者.随以实不实之语.依彼种姓身体戒律威仪等过失.而说不和雅之言。究竟者.随其所说之境.彼解其义也。

 

绮语之事者.即诸无义利之言。意乐三中之想者.谓於彼作彼想。然此中即於所欲说之事.随想而说.不须了解之对境。烦恼者.三种随一。发起者.欲不相续之杂乱而说。加行者.於绮语进趣。究竟者.说绮语竟也。

 

贪心之事者.谓他之财物资具。意乐三中之想者.於彼事作彼想。烦恼者.三种随一。发起者.欲属为我之所有。加行者.於所思事进趣而作。究竟者.想彼财物等.愿当属我也。

 

瞋心之事及想与烦恼.同粗恶语。发起者.欲为打等或作是念.曷当令其被杀及缚。又或由他缘.或自任运.於其受用而成衰败。加行者.於彼所思而作加行.究竟者.决定为打等之事。

 

邪见之事者.实有之事也。意乐三中之想者.於所谤事为谛实想。烦恼者.三毒随一。发起者.欲为诽谤。加行者.於其所思.加行进趣。此复有四.於因谤者.谓无善行恶行等。於果谤者.谓无善恶二者之异熟。於作用谤中又分三.谤殖种及持种之作用者.谓无父殖种.无母持种也。谤去来之作用者.谓无从前世来於此世.及由此世趣於後世也。谤当生之作用者.谓无化生之「中有」有情也。於实有谤者.谓无阿罗汉等。究竟者.决定诽谤也。此中意业思者.是业非业道.身语七支者是业。以是思所履之事故.亦是业道。贪心等三者.是业道而非业也。

 

寅二轻重差别分二.卯初十业道之轻重.卯二兼略释具力之业门。 今初

 

本地分中说六种业重.一现行者.谓以三毒或极猛利无彼三毒所发起业。二串习者.谓於长时亲近修习.若多修习善不善业。三自性者.谓身语七支前前重於後後.意之三业後後重於前前。四事者.谓於佛法僧师长等处.为损为益.名重事业。五所治一类者.谓一向受行诸不善业.乃至寿尽而无一善。六所治损害者.谓断所对治诸不善业.远离贪等.令诸善业离欲清净。亲友书亦云.「恒时耽着无对治.具德所依业由生.善与不善五大端.当勤修习彼善行。」此以三宝等为功德所依.父母等为有恩所依.分之为二则成五也。

 

卯二兼略释具力之业门分四.辰初田门力大.辰二依门力大.辰三物门力大.辰四意乐门力大。 今初

 

田者.罪福之田也。三宝.尊长.及等同尊长.与父母等是。於此等前.虽无猛利意乐.稍作损益.罪福大故。又念住经云.「若三宝之物.虽极微小.不与而取.後仍归还。其物属佛及法者.即当清净。倘属於僧.则在僧未受用以前.不成清净。若系食物.则堕大地狱。若是余物.当於无间近边之大黑暗狱中受生也。」菩萨者.为最有大力之善不善田.如入生信力印经云.「若以忿心背菩萨坐.而作是言.此极恶人.我不看视。较以忿心将十方一切有情逼入黑暗狱中.罪尤重大.而无可数量。又於菩萨生瞋害心.出不雅言.较将尽恒河沙数诸窣堵坡毁坏焚烧.所生之罪.如上所说。」入定不定印经云.「若於胜解大乘菩萨前.净信瞻视.称扬赞叹。较将十方剜眼有情.以慈愍心.仍生其眼。复将前诸有情放出牢狱.於转轮王位.或梵天乐而安立之.所生福德尤为超胜.无可数量.」最极寂静神变经云.「若於菩萨所修善行.下至以一搏食施与傍生之善.为作障难。较杀南赡部洲一切有情.或劫夺其一切财物.所生之罪.尤无数量。」故於此处.当极慎重。

 

辰二依门力大者. 如铁丸入水.虽小沉底.若作成器.虽大上浮。不善巧者与善巧者所作之罪重轻亦同。盖谓追悔先罪.守护後恶.罪不覆藏.修善对治者.是为善巧。若不如是而作.从轻懱门中.知而故行.善巧自矜者.是则重焉。宝蕴经亦云.「假使三千世界一切有情.皆住大乘具转轮王位.一一持灯.油如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较之出家菩萨.以灯炷沾油供於塔前.其福百分之一亦不能及。」此中意乐及田.皆无差别.而物之相差虽钜以依之力也明矣。由是理推之.则以戒之有无.或具一具二具三之身而修行者.亦诸後後较之前前之进步为迅速也亦甚明。如以在家修布施等时.亦以住於斋戒者所作.与无戒者所作.二善根力之大小.迥然不同焉。治罚毁戒经云.「若破戒苾刍.以大仙幢相覆身.於一日夜受用信施.所集罪垢.较之一具足十不善之人长时无间於百年中积集其罪.尤为众多.」此亦由依门之罪大也.戒经亦云.「猛焰热铁丸.吞之犹为胜.不以破戒身.向聚落乞食。」此说毁戒及戒缓之二者。敦巴云.「依於法之罪中.则十不善罪是少分耳.」诚哉斯言。

 

辰三物门力大者. 布施有情中之法施.与供养佛中之修行供养者.较之财物施供.特别超胜。据此为例.余亦当知.

 

辰四意乐门力大者. 宝蕴经云.「若有菩萨.不离希求一切种智之心.虽仅散一花.其所得福。较之三千世界之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须弥。复於彼等塔.尽恒沙数劫.以一切承事而为供养.所得福德。前者为多。」如是以所得胜劣.及缘自他义利等之意乐差别。复於猛缓.久暂诸门.应当了知。於恶行中.亦以烦恼猛利恒长者力大.然彼中尤以瞋恚力为尤大。入行论云.「千劫所积施.及供如来等.凡其诸善行.一瞋皆能坏。」又或於同梵行者.彼中更以瞋菩萨为极重。三昧王经云.「若一於一作害心.持戒闻法不能救.静虑及住阿兰若.施与供佛皆莫救。」

 

寅三释彼等果分三.卯初异熟果.卯二等流果.卯三增上果。 今初

 

十恶业道.一一依於大中小之三毒.而有三品也。彼中杀生等十.大者一一能感地狱.中十一一饿鬼中生.小十一一畜生中生。此本地分所说。十地经中.小中二果.其说相反。

 

卯二等流果者. 出恶趣已.虽生人中.如其次第.寿命短促.受用匮乏.妻不贞良.多遭毁谤.亲朋乖离.闻违意声.他不受语.贪瞋愚痴.三者增上。

 

卯三增上果者. 杀生者.能感外器世间所有饮食药果等.微少无力。不与取者.常值旱潦.果实鲜少等。欲邪行者.污泥粪秽.心所不乐等。妄语者.农事船业.不兴盛等。离间语者.地不平坦.高下难行等。粗恶语者.地多株机荆棘瓦石沙砾渣垢等。绮语者.果不结实.或非时结果等。贪心者.一切盛事.年月日夜转衰微等。瞋心者.多有疫疠灾害兵戈等。邪见者.於器世间胜妙生源.渐见隐没等。










相關文章: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甘露藏
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 趣一切智坦途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一讲 造者殊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二讲 教授殊胜及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四讲 修习轨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五讲 六加行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六讲 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七讲 暇满人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八讲 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九讲 三途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讲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一讲 业果
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 第十二讲 忏悔与对治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三讲 思惟苦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四讲 思惟集谛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五讲 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六讲 入大乘门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七讲 修菩提心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八讲 因果七教诫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十九讲 自他相换修习次第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讲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一讲 发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二讲 菩萨学处与布施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三讲 忍辱度、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四讲 奢摩他(止)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册) 第二十五讲 胜观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 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下载
菩提道次第略论(1)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MP3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3)
菩提道次第略论(4)
菩提道次第略论(5)
菩提道次第略论(6)
菩提道次第略论(7)
菩提道次第略论(8)
菩提道次第略论(9)
菩提道次第略论(10)
菩提道次第略论(11)
菩提道次第略论(12)
菩提道次第略论(13)
菩提道次第略论(14)
菩提道次第略论(15)
菩提道次第略论(16)
菩提道次第略论(17)
菩提道次第略论(18)
菩提道次第略论(19)
菩提道次第略论(20)
菩提道次第略论(21)
菩提道次第略论(22)
菩提道次第略论(23)
菩提道次第略论(24)
菩提道次第略论(26)
菩提道次第略论(27)
菩提道次第略论(28)
菩提道次第略论(29)
菩提道次第略论(30)
菩提道次第略论(31)
菩提道次第略论(32)
菩提道次第略论(33)
菩提道次第略论(34)
菩提道次第略论(35)
菩提道次第略论(36)
菩提道次第略论(37)
菩提道次第略论(38)
菩提道次第略论(39)
菩提道次第略论 随闻记
菩提道次第略论(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七)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八)
菩提道次第略论(十九)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二)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三)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四)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五)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六)
菩提道次第略论(二十七)
菩提道次第广论(1)
菩提道次第广论(2)
菩提道次第广论(3)
菩提道次第广论(4)
菩提道次第广论(5)
菩提道次第广论(6)
菩提道次第广论(7-1)
菩提道次第广论(7-2)
菩提道次第广论(8-1)
菩提道次第广论(8-2)
菩提道次第广论(9-1)
菩提道次第广论(9-2)
菩提道次第广论(10-1)
菩提道次第广论(10-2)
菩提道次第广论(11-1)
菩提道次第广论(11-2)
菩提道次第广论(12-1)
菩提道次第广论(12-2)
菩提道次第广论(13-1)
菩提道次第广论(13-2)
菩提道次第广论(14)
菩提道次第广论(15)
菩提道次第广论(16-1)
菩提道次第广论(16-2)
菩提道次第广论(17-1)
菩提道次第广论(17-2)
菩提道次第广论(18-1) 《归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18-2)
菩提道次第广论(19-1) 修行应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19-2)
菩提道次第广论(20-1) 下士道 《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广论(20-2)
菩提道次第广论(21-1)
菩提道次第广论(21-2)十业道轻重
菩提道次第广论(22)
菩提道次第广论(23-1)下士道 8-8
菩提道次第广论(23-2) 卷五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4-1)卷六 中士道 5-1
菩提道次第广论(24-2) 正修苦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25-1)思惟六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5-2) 思惟别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26-1)烦恼之因 思业 思已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26-2)死殁及结生之理 卷六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7)卷七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28)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29)上士道 6-1 上士道次修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30-1)
菩提道次第广论(30-2) 卷八终 修增上意乐
菩提道次第广论(31-1)卷九 依寂天教典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31-2)正明修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2-1)上士道 6-4
菩提道次第广论(32-2)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广论(33)既发心已於诸胜行修学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34) 学习学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35-1)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35-2)施何等物
菩提道次第广论(36-1)六度四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忍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37-1) 引发安受苦忍
菩提道次第广论(37-2)
菩提道次第广论(38)
菩提道次第广论(39)
菩提道次第广论(40-1) 奢摩他
菩提道次第广论(40-2) 理须双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1-1)学奢摩他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1-2)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42-1) 心於彼所缘如何安住
菩提道次第广论(42-2) 示修时量 沈掉时应如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1)奢摩他 离沈掉时应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43-2) 修成办奢摩他量
菩提道次第广论(44) 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1)毗钵舍那之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45-2)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
菩提道次第广论(46-1)毗钵舍那 正决择真实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46-2)生死盘涅 无有自性空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47-1) 诸中观师如何答覆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47-2)色法生灭不应被理智所破除
菩提道次第广论(48-1)唯识 自续 应成不同点
菩提道次第广论(48-2)分别炽然论世俗谛胜义谛
菩提道次第广论(49-1)名言相 言识 共许
菩提道次第广论(49-2) 分别心 义共相 俱生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50-1) 破除自性 无二寂静门
菩提道次第广论(50-2)破自性具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1-1) 明自宗所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1-2)补特伽罗 胜义无之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52-1)破所破时应成自续谁而破
菩提道次第广论(52-2)生无生法 何得证无生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53-1)正破自续 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3-2)自相无正量证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54-1) 毗钵舍那 自不同破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4-2)能破於相续中生见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5-1) 合无自性义 破我蕴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55-2)破我蕴性异品 有什麽过失
菩提道次第广论(56-1)毗钵舍那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56-2)
菩提道次第广论(57-1)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57-2)
菩提道次第广论(58-1)毗钵舍那 双修止观之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58-2)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1) 《积聚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2)
菩提道次第功德之本颂(3)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执着
菩提道次第修学 分别与无分别
菩提道次第修学 止观的实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菩萨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修学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菩提道次第修学 解脱道和菩萨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从认识苦到解脱苦
菩提道次第修学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修学 承前启後的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修学 烦恼、业、果报
菩提道次第修学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力与忏悔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认识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业的造作与积聚
菩提道次第修学 皈依三宝的意义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修学 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
菩提道次第修学 辩证看“无暇”
菩提道次第修学 暇满、义大、难得
菩提道次第修学 下士道的修学
菩提道次第修学 如何成为具格弟子
菩提道次第修学 关於依止法
菩提道次第修学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菩提道次第修学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藏传菩萨戒本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六加行略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资粮田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大乘菩提道次第教授略修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摄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缘起性空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智慧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静虑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精进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忍辱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持戒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布施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受戒仪轨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不退菩提心之因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依因果七教诫与自他相换二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相换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大悲心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十二因缘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死殁结生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四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集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苦谛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修 修习共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修习深信业果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真实皈依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三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念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暇满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修习依师之理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二十 摄道之总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一)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9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8讲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讲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六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缘起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目录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回向 下座後之修持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胜观(毗婆舍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止(舍摩他)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施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慈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受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大悲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相换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爱他的义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爱执之过患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自他平等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恩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知母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平等舍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生起出离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业和业果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皈依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恶道苦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死无常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我们的宝贵人生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仪轨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前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如何禅修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禅修的目的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发起禅修的愿望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所缘境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入门初基 初识禅修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实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三
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十三讲文字整理 四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 三) 回目錄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略论 五)


延伸閱讀:


全球慈智部落格
金刚亥母的圣地--奇美嘉措寺
社团法人云林县身心障碍者重建协会- Yahoo!奇摩部落格
究竟一乘宝性论
供养施食集资法要教授
定解宝灯

赞助网站
自由電子新聞網
我們的仁波切
claire心靈季節- PChome 新聞台Blog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 中華佛教直貢葛舉*菩曼仁波切* · 喇嘛網 · 化育資訊網 · 佛曲音樂*大寶法王篇* ·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基金會 · 大愛電視網路
中央研究院身體與醫療研究
喇嘛-互動百科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