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英國管理大師韓第》我的三段式人生 分類:財經
專訪英國管理大師韓第》我的三段式人生



英國管理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又有新作《你拿什麼定義自己》面市,堪稱是75歲的韓第回憶錄。書中描繪他一生的重大轉折,也點出許多他對世界發展趨勢、人生、職場、企業演變的看法。以下是韓第接受《遠見》專訪的內容摘要。

問:您過去的作品都成功的點出未來趨勢,例如,《非理性的年代》明確指出工作外包以及企業縮編的趨勢;《大象與跳蚤》點出了「跳蚤經濟」這種由大量兼職工作者組成的經濟現象。這本新書是否也點出哪些未來大趨勢?

答:最重要的一個趨勢,就是人們開始質疑「成功」到底是什麼。當國家變得富裕,大家不必再為生活而苦惱,人們開始覺得,生活不該只是為了賺錢而已。人們並質疑,對人生來說,「成功」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意涵?

生活不該只是為了賺錢

我不清楚台灣的社會狀況。但以西方社會來說,和過去相比,年輕人賺錢相對容易。尤其是在倫敦金融圈工作的年輕人,往往在十年之內就可以累積一筆財富。當經濟無虞之後,他們開始覺得,「我這麼努力工作,賺了這麼多錢,卻一點生活品質也沒有。我應該去做點什麼,好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

於是,有許多年輕人放下高薪工作,回到學校當老師、作育英才,有的則去環遊世界等。在英國,有三分之一的老師,過去都是其他行業的專業人士,後來他們選擇回到學校教書。

問:除了重新定義成功外,是否還有其他重要趨勢呢?

答:另外一個重要趨勢,就是教育的終身化。愈來愈多人在經歷了第一段人生之後,想要回到學校。過去,人們進入大公司上班後,為公司奉獻一生,然後退休,靠著老人年金度日。現在,人們可以有二到三段的人生,他們也許先在大公司上班,接下來到其他行業工作,後來則是為社區服務,諸如此類。現代人通常可以擁有三段為期約15年的人生,甚至更長。

多段人生 讓生命更豐富

如今,人們希望能獲取更多的教育、訓練、合作等經驗,為下一段新的人生做準備。現在很多大學也都做了相關的準備或規劃,你可以在課堂上看到很多40多歲的學生。

我認為,企業組織也必須認清這一點,員工已經不可能在公司效力一輩子。他們也許工作15到20年後,便希望轉到其他公司工作,或者去做一些很不一樣的事情。這樣的人生趨勢,我認為更有趣、也更有挑戰性。對企業來說,也可以因此不斷地起用年輕的新人,促進企業的新陳代謝。

就我自己個人來說,我就有三段的人生。我的第一段人生是在殼牌(Shell)石油度過,接下來到大學教書。而過去的25年,我則是個全職作家。

問:您過去曾談過「組合式人生」(port-folio life)的概念,現在又提到「多階段人生」。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對現在的年輕人生涯規畫又有什麼樣的衝擊?

答:我最近回到愛爾蘭家鄉,和一群年輕人聊天,問問他們現在是如何規劃自己的職場生涯。他們的回答是,他們已不再做職場規劃,而是思考「我要有哪幾段的人生」。

儘管他們無法預期自己的人生會如何,但我認為這樣的思維是正確的,現在的年輕人,一生中可能會有三段、甚至四段的人生要走。

為階段性人生預做準備

現在人的一生應該可以活到85歲。也許他的前兩段人生都是在企業組織裡上班,但50到60歲退休時,他們幾乎還有整整25年的歲月可以用來發展第三段人生。所以他們必須在前兩段人生中,做好準備、培養自己,來面對將來的第三段人生。

最近我在英國出版一本新書《新慈善家》(The New Philanthropists),裡面談到23個人的故事,他們大多數是商界的成功人士,已經累積不少財富,到了40來歲時,想做些事讓人生更完滿,因此決定把錢捐給慈善工作,或是親身參與慈善工作。他們親自對我說,賺錢、經營事業確實很刺激,但當他們把錢奉獻在其他人身上、幫助其他人,他們覺得那更有意義、更有成就感。

問: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得在第一個人生──比如40歲以前──就累積一定財富,才有資格去創造他們的第二或第三個人生?

答:是這樣沒錯。但我們觀察到,現在愈來愈多的企業組織,確實可以提供年輕員工在短期致富的機會。同時,走入第二、第三個人生並不代表就得退休,可能是從事另一份完全不同的工作,例如有的人去教書,有的人到鄉下當農夫,有的人去創作音樂,不一而足。

我所要強調的是,許多人在第一段人生當中,賣力工作而忙得不可開交,也因而賺進不少財富。但這樣的日子在過了十多年後,他們回過頭來反思:除了錢之外,什麼都沒有。人生的意義不應該僅止於此。於是,他們開始希望找另一個工作,或許薪酬低了些,卻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餘裕時間,來貢獻社會。

盡早規劃 提升專業能力

如果第一段人生沒有那麼成功,也沒有積蓄多少錢,一樣可以有第二段人生。其實,有些人可以說是被「困住」了,他們搞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想做什麼,只好繼續在組織裡待上幾十年。

他們雖然名義上有工作,做的事情卻很少,對組織沒有多大貢獻。因為對他們而言,同樣的工作幹了幾十年了,早就失去了新鮮感。這也造成很多人沒事就想請假,能不上班就不上班,因為他們覺得工作沒什麼趣味,只不過是用以餬口。

我們更應該鼓勵這樣的人去思考創造第二段人生的可能,甚至協助他們做好相關的準備。

問:您是否建議年輕人像您一樣,一開始先進大公司多學點技能、累積人脈,然後未來的幾段人生才可以過得更好?

答:沒錯,年輕人應該先進大公司去學各種知識和技能,然後再去小一點的公司測試自己的能力。

企業組織也應該了解到這點,甚至協助年輕人去提升專業能力,例如讓他們在下班時間可以回校園進修、攻讀MBA學位。這樣一來,員工不僅會有更高的知識與生產力,同時也會有更高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上,相輔相成。

就我所知,有家顧問公司的用人哲學是「in-up-and-out」,他們歡迎年輕人進來,給他們快速升遷的機會,然後也希望他們趕緊離開。因為還有很多新人等著進來,他們也不希望公司裡有太資深的員工,更不想付高薪。 【經濟日報╱摘自8月號《遠見》雜誌】 【2007/07/30 經濟日報】

《新慈善家》(The New Philanthropists)

進階搜尋

發表Blog文章

回心靈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