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途径 分类:論文著作

作者: 阿玛斯(A. H. Almaas)

◎钻石途径

我们把我们这里所做的工作称为「钻石途径」。钻石途径是什麽?它其实有双重意义。

钻石途径意味着我们采用的方法具有钻石般的特质,我称之为钻石般的觉察力。钻石具有非凡的密度,它可以无坚不摧。我们这里所采用的途径是既专注,又像雷射手术一般精准的。此外,我们的方法是珍贵的、有价值的,而且能历久不衰。

有时我们也把钻石途径视为一种内在工作。如果能了解这句话的意思,也许更能帮助我们认识我们在这里所做的事。就我们所知,人类一向有别於动物,因为人类会承受某种特殊的痛苦,而动物却不会。所有形态的生命都会遭受疾病和死亡的痛苦,但人类还会经验到情绪和心智上的痛苦及烦恼。我们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可得知,人类曾饱经情感上的痛苦、不满和不安宁。人们现在所经验到的一切都毫无新意,这些问题一向存在着。或许我们的痛苦比数千年前更强烈,但大致而言还是同样的苦受。

在这种普世性的情境之下,有少数的几个人已经认清,这份痛苦大部分源自於人和自己的疏离。我们的不满足绝大部分并非源自於疾病或物质上的困境,而是未能充分活出自己。疾病或老化所带来的痛苦是没什麽解决办法的,但情绪上的痛苦并非那麽无法避免,至少有些人是这麽认为的。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认识我们真正的存在本质,无法自在地做自己,所以才会有情绪上的苦恼。这种疏离的现象留给了我们一份空虚和痛苦的感受,时间久了,就会造成生理上的困扰、心身的疾患和其他问题。


「内在工作」让人回归本质,消解不必要的痛苦
除了对苦因的认识之外,我们还有一种知识能带领人回归到他的本质,如果他愿意而且能够接受指导的话。「内在工作」可以说是一种学派或方法,它能识出苦的事实以及不必要的苦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并且能帮助一个人回归到他的本质,解除那些不必要的痛苦。

但内在工作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要消除痛苦。回归到我们的本质乃是一股与生俱来的动力,即使没有痛苦,它也仍然存在。我们越是能意识到自己,就越能感受到这股与生俱来的、想要知道自己是谁的渴望。我们渴望拥有那份能完成我们所有潜力的自由,我们也渴望活出生命应有的品质。如果我们无法以这样的方式生活,我们就会苦痛。所以内在工作并不是要解决掉这份痛苦,因为痛苦只不过是我们对「真我」的渴望罢了。它其实是我们想回归到我们真正本质的一种徵兆。历史上有许多宗派和方法一直试图帮助人类回归到他们的本体,这股动力激发了世上各种的宗教和灵性运动。以我们的角度来看,内在工作是非常古老的,打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一直存在着。

但钻石途径具体而言到底是什麽?为了使我们更了解钻石途径,我们必须先认清它的困难是什麽。真的在做内在工作或建立内在工作学派的人都知道,探索内心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而且人类之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会真的愿意踏上回归本体之道。有进展的人很少,能完成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这条道路是危险的,基於这个原因,极少有人愿意尝试它,能完成它的人就更少了。因此人们一向认为内在工作的本质是艰难而危险的。事实上内在工作并没有那麽困难,它跟以往的假设刚好相反。从古至今它会显得那麽困难,主要是因为我们不具足某种特定的语言、特定的知识──我们称之为心理上的知识。

譬如,人们一向认为,一个人必须具备高度的意志力和决心才能进行内在工作。这项任务确实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决心。在过去,学生如果缺乏意志力,经常会被谴责。老师会说学生不够投入,下的决心不够深,意志力不够坚强,而这也的确是事实。在内在工作里,这一向都是个问题,所以老师才会不断地督促学生,试尽各种方法来帮助他们突破──引诱他们,激励他们──老师无所不用其极地激励学生去运用他们的意志力和决心,继续修持下去。

然而现在我们终於了解了,一个人无法运用意志力,是因为他的意志力被压抑或障蔽住了。我们终於知道意志力会因特定理由而被压抑或障蔽住。我们这个团体所进行的探索已经让我们看见,造成这份压抑的原因之一就是「被阉割的恐惧」。这份无意识里的恐惧早已为人所熟知,在精神分析的文献里都有记载,但是它跟意志力之间的关系仍然没有被普遍地认清。当一个人试着去运用他的意志力时,他会经验到一股强大的恐惧,被阉割的恐惧。他恐惧的可能是性器官被阉割,或是自我、能量、意志力被阉割。人们并不知道有这份恐惧的存在。他只知道他的意志力不见了,他无法果决地行动,无法做困难的事。

如果一个人老是觉得恐怖的事即将发生在他身上,他如何能找到他的意志力?这份恐惧可能会让你觉得──「不好的事即将发生在我身上」、「我会死」、「我会发生意外」。不论老师多麽具有说服力,此人就是无法贴近这些恐惧。他并不是不愿意运用意志力;他根本不知道该怎麽办。由於压抑,他的意志力已经不见了。基於某种无意识里的恐惧,意志力已经被切掉了。因为这些恐惧是无意识里的,所以显意识无法掌控它们。如果你对抗这些恐惧,它们会变得更强烈。有时老师可能会告诉学生「把自己交出来」。学生也知道把自己交出来是最好的事,可是却不知道该怎麽办。一想到要把自己交出来,恐惧就会生起。把自己交出来是什麽意思?对无意识而言,把自己交出来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某个部分,粉身碎骨,或是一些恐怖的事。

此外,人们一向认为很少有人能进行内在工作,因为大部分人都无法完全献身其中。人们不愿意专注於这条道路,是因为他们害怕失去个人的自由。这时老师就会谴责学生不够专心,会说,「你应该更专心一点,」或是「你不知道什麽是对你真正有益的事。」

这也许都是事实,但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现在已经发现,无法专心的议题跟某个深层的心理问题有关。我们发现要一个人专注於内在工作,他首先必须解除掉无意识里对别离的恐惧。我们的内心都有一股深沉的恐惧,我们非常害怕失去自己的身分,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和个人性。虽然做内在工作并不会真的失去这些东西──刚好相反──但这些恐惧的确有存在的理由。它们通常源自於婴儿期无意识里的信念。我们的无意识认为如果我们把自己交出来,可能就会失去自己。从某方面来看确实是如此,因为当我们进行内在工作时,我们会跟我们早先认同的虚假人格分离。为了继续致力於内在工作,我们必须先解除掉害怕自己失去身分的恐惧,然後才能看见和发展出我们真正的身分。


交出自己的焦虑
对大部分人而言,为了发现自己而致力於内在工作是没什麽道理的事,因为他们的无意识对交出自己都有一些想法。「你所谓的交出自己是什麽意思?」「如果我把自己交出来,那我还剩下什麽?」从我们的内在工作里可以看见这些焦虑有多麽令人叹为观止。我们会发现这些焦虑有许多是意识不到的,起初我们并不知道它们是存在的。它们不知不觉地影响了我们,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关系之中看得很清楚。即使我们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合适的伴侣,所有的问题应该从此了结了,我们仍然无法把自己交出来。我们的无意识会说,「等一等!如果这麽做,会发生什麽事?」当你想献身於内在工作时,同样的冲突也会从无意识里冒出来。由於被压抑下来的恐惧和抗拒无法被我们察觉,而且已经完全控制了我们的行为,甚至越是想对治它们,它们就变得越强大,所以内在工作才会如此艰难。

因为错误人格阻碍了我们与本体的连结,所以内在工作一向要求人们改变由错误人格所造成的行为模式。为了帮助学生不再认同他们的人格,因此各个修行门派都会教导人们去除私心,展现出慈悲和慷慨的品质。然而我们已经发现,要学生不再自私,是对治人格不怎麽有效的一种方式。举例而言,我们有某种深层的恐惧和匮乏,它们会促使我们变得贪婪;我们不可能因为某人告诉我们不要贪心,就永远不再贪心了。或许我们的无意识深信我们必须打拚,才能获得足够的资源来维生,但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不论我们的显意识是否如此认定,只要无意识里的信念还存在,我们就会有贪婪的感觉。

阻碍我们经验本体的那些无意识里的恐惧和紧张,也会障蔽住我们身上的精微能量的流动。对我们的精微感官而言,这些障碍感觉起来就像是一些黑暗的东西,它们会阻碍能量的流动。数千年来人类发展了许多技法,试图避开这些障碍、这些污点,让能量能再度流动起来。有些人会利用瑜珈体位法或某些锻链方法来避开心理上的障碍。有的人则会运用高度的意志力或奉献精神,企图突破这些污点:譬如每天静坐十小时,长达十年的时间。这些方法都非常有力量,而且确实有效;不过通常只对那些障碍不大的幸运之人才能生效。

进行过内在工作的人都很清楚,这些障碍和无意识里的制约有关,而错误人格就是从这些制约之中产生的。错误人格的特质,它的行为模式,它是如何脱离本体的,这些现象早已为人所熟知。某些法门一直致力於发展出对治黑暗特质的「解毒剂」;它们可能是各种形式的冥想方法、观想方法或瑜珈体位法等等。老师们利用这些方法不断地督促学生突破障碍,但成功的机率往往有限。

因为这条道路充满着困难,因此只有那些已经急切到愿意把命交出来的人,才能深入於内在工作。老师心里很清楚,除非学生愿意这麽做,否则这条路永远无法走完。由於内心的恐惧和抗拒,所以它会变得那麽困难。我们这里有各式各样的检选步骤;一个人可能得经过多年的考验才能加入这里的工作,这确实是必要的(真正严格的门派仍然维持这样的做法),因为要老师花时间在那些没有进展的学生身上,是非常浪费的事。

所以我们发现极少有人能真的进行内在工作,真正领会本体是什麽,并且体认到做一名真人的圆满性是什麽。就本质上的发展而言,大部分的人仍然是几岁大的孩子,世上很少有成人;只有极少数的人能蜕变为成人,不再继续当婴儿。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忽视本体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发展出来的心理学,使我们认清了人们是如何被他们童年的局限所掌控的。诞生於西方的心理学及心理治疗,乃是对治情绪痛苦的崭新途径。从佛洛依德的时代以降,西方已经累积了许多有关无意识以及人格的知识。心理学这门心智科学,替内在工作带来了许多过去所缺乏的认识。不过那些懂得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人,通常并没有在做内在工作。他们是藉由解除情绪上的冲突来减缓痛苦的。一般而言,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并不认识「本体」,因此脱离本体的那份疏离倾向并没有被认清。他们发现人们和自己的情绪及感觉早已失去连结;他们也发现人们已经被无意识的信念、恐惧及防御机制所掌控。但真正的「存在」,这个额外的次元,却没有被纳入心理学的理论里。

心理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目前正在大量增殖,但似乎没有一种方法是完整的,而成效也不一。从内在工作的角度来看,如果他们不考虑「存在」的事实,以及我们对它的疏离,这些方法显然无法彻底解除痛苦。痛苦最基本的原因并不是情绪上的冲突。我们会有情绪上的冲突是因为我们不认识自己的本体,此种观点和心理学上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後者认为情绪的冲突就是痛苦的肇因。童年时与环境互动所造成的问题,制造出了我们无意识里的冲突,进而导致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困境。但心理学家并没有发现,就是这些冲突造成了我们和本体的疏离,而本体才是我们快乐、喜悦和满足的源头。

有些人在童年时只要一发怒,就会遭到母亲的排拒,或是退缩、惊恐的回应。母亲代表的是爱与融合(至少在婴儿期和童年是如此),所以这个人长大之後只要一感受到愤怒,就会害怕失去爱及融合感。在他过往的经验里,爱与愤怒是不能并存的,每当他表达愤怒时,他的母亲就会收回她的爱。从内在工作里,我们体认到力量及性与愤怒是密切攸关的;它们都是一种独立及侵略的能量。因此当某个人与另一个人经验到爱与融合感时,他会觉得他的力量和性遭到了威胁。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会经验到的一种虚构出的痛苦和困惑。你们之中有许多人在这里亲眼见识过,若是尚未体验过焦虑、恐惧、甚至惊慌失措,我们通常无法接近与爱、愤怒或性相连的本体状态。

但这又意味着什麽呢?我们在童年经验到的挫败、冲突和排拒,导致我们和本体的各种状态丧失了连结。我们渴望的就是这些本体的特质,因此我们成年生活之中的困惑和不满,必定是源自於这份失落感。这份失落感通常会被我们当成是空虚、无意义、了无生气和匮乏。

总括地来说,各门各派的内在工作所以会成效低落,就是因为他们不认识那些阻碍我们经验本体的无意识里的障碍。心理治疗的功效会受限,则是因为它对本体状态一无所知;他们的解决方法都集中在自我和情绪的层面,因此无法带给我们终极层面的满足。


我们无法学习本体,只能忆起
在过去的十年里,某些人根据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开始整合这两条途径,而且有了某种程度的进展,但还称不上是内在工作的「钻石途径」。到目前为止,为内在局限和无意识结构的知识做整合的尝试,仍然是非常笼统的。对某些人而言它们也许有效,但仍旧造成了学生之间不必要的分裂,因为某些学生认同的是他们的人格,别的学生经验到的却是本体。到目前为止,心理学的认识也许能帮助学生从A点进展到B点,内在工作却可以引领他们从B点进展到C点。心理学的认识为的就是消除错误的人格,然後本体才能得到开发。

钻石途径和这些途径的不同就在於它不但可以觉察和消除错误人格,还可以觉察和发展出本体的各种状态。为了说明这个途径为什麽有效,我必须概略解说一下我们的「坑洞理论」。

从内在工作的历史文献里我们发现所谓的「本体」就是内在工作的目标。在西方哲学里柏拉图也曾经谈到「纯粹理念」或「柏拉图类形」。柏拉图是苏格拉底(一位真的做内在工作的人)的学生,他曾经提到苏格拉底和学生探讨所谓的「永恒真理」(我们称之为「本体的品质」,包括勇气、真诚、谦虚、爱等等。)苏格拉底想要阐明人们如何才能学会这些事。他要阐明的就是:我们无法从别人身上学到这些品质,没有人能教给你勇气或爱。在最後的论述里他告诉我们,只有藉由忆起这些品质,我们才会体认到它们。

每个人多少都还记得这些本体的形式。我们在我们的内在工作里曾经见识过,本体不变的特质之一就是:你曾经见过它,你曾经处在那种状态过,现在你只是在忆起早已被你遗忘的根本真相。因此我们虽然无法觉察到它,但是这份对本体的记忆仍然存在,而且忆起本体的过程,就是记住我们自己的过程,也就是回归到我们真正的本质。

为了了解我们的方法为何有效,我们必须认清本体并不是一团东西,也不是某种状态、经验或存在的某种形式。本体具有许多状态和特质,譬如真诚,爱,慈悲;还有客观意识,价值感,意志力,耐力,喜悦。这些都是本体的各种特质,它们就像是钻石的不同切面,反映出了不同的色彩。

虽然人们一向知道本体有许多面向,但大部分的门派还是偏重於某个面向或某些面向。有的门派强调的是爱。他们会运用一些技巧去发展爱。他们谈论爱,他们祈祷,他们颂唱,他们崇拜上师,他们敬神,他们臣服於爱。别的途径强调的则是服务和劳动。这些人运用的是腹部的能量中枢。还有的门派强调的是真理或真理的追寻。譬如葛吉夫注重的就是意志力,他要人们使出至高无上的力量。哪个方法会强调本体的哪个面向,往往取决於老师和创始者的亲身体悟及性格特质。某位老师曾经在自己的某部分下过很深的功夫,於是跟那个部分相关的本体特质就会变得非常强烈。那位老师是透过那份特质而证入本体的,所以他的教学方法自然会环绕着那份特质而发展。

能照顾到本体所有特质的门派可说是少之又少,不同教诲之间的冲突便是如此形成的。穆罕默德和耶稣的说法大异其趣,而佛陀更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宣讲。现代老师讲的又是不同的观点,有的说要臣服於神,有的说要寻找「蓝珍珠」(译注:一种高层的神秘体验,印度薄伽梵歌第十一章所描述的至高无上的「存在」。它是我们最深实相的一种存在的形式。它小如一粒芝麻,却可以无所不包。它位於我们第三眼的部位,但是进入深层禅定时,则会显现於外,形成拟人化的神。),还有的说要运用意志力刻意锻链,有的却认为答案就在空无之中。这些人都不清楚本体具有许多特质,所以每个人都认为别人是错的。如果你认为单凭意志就能证入本体,你自然会认为爱是无效的,因为爱可能暗示着懦弱或多愁善感。这就是为什麽某个时期的某些修道团体会以牺牲爱来成全意志,因为这两种品质无法相容。

我们现在知道本体是藉由记忆而回想起的一种东西。你们其实早已直接体验过它,那麽我们为什麽会忘掉它?我们何时忘掉了这份我们正努力忆起的品质?


逃避觉察便无法进行内在工作
本体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你的肉体会随着一种模式而成长,你的本体也是一样的。新生儿所处的状态我们称为「本体之中的本质」,那是一种无分别的合一状态。三个月大的时候,婴儿所处的是一种融合状态,这对於母子关系的发展是必要的。在融合状态之後,力量会发展出来,接着是价值感、喜悦和个人性的本体等等。但因为环境的干预以及人与环境的冲突,发展变的不完全。每经历一次痛苦和创伤,本体的某种品质就会被减低。哪种品质会遭受到影响,往往取决於受创的时间点和受创的本质。有时受创的是我们的力量,有时是我们的爱,有时是我们的价值感、慈悲、喜悦或直觉力。因为受创,它们逐渐被隔绝於外。

如果本体的某种品质被阻绝於一个人的经验之外,剩下的便可能是一种空虚、匮乏或空洞感,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坑洞理论。你在这里已经见识过,当本体的某种品质被隔绝於外时,你真的会在你的身体上经验到一个坑洞,它会制造出匮乏和不对劲的感觉。当我们感到匮乏时,我们会企图填满那个洞。因为那个部分的本体已经被隔绝於外,所以我们无法以本体来补那个洞,於是我们就以相似但错误的品质从外在来填满它。

假设我们对母亲的爱被拒绝或是没有被重视,我们心中的那份爱就受到了伤害。为了避免经验到伤害,我们会钝化身体某部分的感觉,如此一来我们就跟爱的甜美品质隔绝了。应该是爱的那个部分,如今却变成了一种空洞感。我们不记得那份爱本来是自己的,其结果是我们以为自己失去的是外在的某个东西,於是便一味地想从外面找到它。我们总想得到某个人的爱,然後用他的爱来填满那个洞。

那个洞会让我们忆起当时受创的情境以及当时失去的东西。这一切都还在那里,只是被压抑了下来。因为我们想不起当时发生了什麽或失去了什麽,所以只能感受到空虚及错误的品质,或是我们企图用来补洞的一些概念。随着时间的演进,这些洞会日积月累地被各种情绪及信念塞满,而这些东西又会变成我们的身分,我们的人格。我们以为我们就是这些东西了。某些人的本体还存留在身体的某些部位,但是对童年问题很严重的人而言,几乎每件事都被压抑了下来,结果便造成了本位主义、阴沉的性格以及了无生趣的感觉。


所有的困难都来自内心,所有的满足也源自内心
对这些心理过程的了解,促成了「钻石途径」。现在我们能够非常清晰而精准地引领人们回归到他们的本质。首先人们必须学会去感受自己,觉察自己,然後才能得到有关自己的必要讯息。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缺乏自我觉察,因为他们一直在逃避那份空洞、虚假和不对劲的感觉。避免觉察是无法做内在工作的。

某些事确实能加强你的内在工作,不论你现在具备了多少意志力,多少对自己的爱以及对自己的了解,它们都能帮助你进行你的内在工作。你对於回归到自己的本体一定怀有某种程度的开放度(不论你是否意识得到)。此外你也一定具有某种程度的理解,你知道困难都来自於内在。如果你完全相信你的问题可以藉由赚更多的钱、变得更漂亮、拥有自己的孩子、买更好的车而得到解决,那麽你是无法进行内在工作的。做内在工作一开始就要认清,所有的困难都来自於内心,而我们所追求的满足也来自於内心。

接下来我们会运用不同形式的古老方法,譬如冥想,来加强本体的各个部分。我们也会采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来了解障蔽住本体各个面向的议题是什麽。你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某些行为,看看它们和你人生中哪个阶段的特定议题有关。如果你继续进行这样的探索,你会察觉你的行为只是想填满某种匮乏或空洞的感觉。

藉由内在工作我们会看到,本体的各种特质都跟过往的议题有关。我们会全盘了解本体状态是什麽、失去这种状态所导致的坑洞是什麽、为了补洞而被我们创造出的情绪和信念是什麽、从错误人格中所产生的冲突是什麽,以及这些现象之间的相关性。对每一个人而言,这些关系和模式都是相同的。譬如我们团体里的某个人正在对自己进行探索,我可以很快地厘清他想对治的议题是什麽,而这个议题跟本体的哪个状态相关,它所涉及的是什麽样的匮乏感。

举例而言,意志力的丧失通常跟被阉割的恐惧有关。力量的丧失和压抑愤怒有关,也跟害怕与母亲分离有关。失去慈悲则永远源自於创痛被压抑。每一个人的坑洞通常会被相似的东西所填满,不过童年历史以及周遭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还是会造成些微的不同。譬如,慈悲可能被多愁善感以及人必须有爱心的信念所取代,直觉可能被固着的观念所取代,力量则会被逞强的表现所取代。

如果你能彻底认清跟某种状态相关的一连串议题,如果你能认清那个在企图补洞的错误人格,如果你能深入到那份空虚的底端,你就会碰触到被你阻隔於外的某种品质。在我们这里,这样的现象一再地被观察到。


回到原始坑洞,经验它,但不企图填满它
心理治疗师对治的也是这类的议题。但一般而言,他们只能探索到那份匮乏感。他们了解那份匮乏感是来自於什麽样的原始议题,并且能解除他们。但是他们不明白那份空虚感其实是源自於本体。他们只看到童年历史所造成的空虚和冲突。我相信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个案有时也能碰触到本体的某些状态,但一般的治疗师不认识它,所以个案本身也就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她只知道她被治疗的感觉很好,很放松,有一种回到自己家的感觉。不幸的是,她的本体状态并没有被认出来;这份体悟就这麽被治疗师和个案所忽略而未能得到发展。

如果你跟一个能帮你探索到底的人一起工作,他会协助你认清你丧失的是什麽,而且能帮助你认出本体的主要特质,这样你才能认识和发展出你的真实本性。我们所进行的内在工作,不只要回溯到你的童年,理解你的局限和冲突,同时要回溯到原始的坑洞,然後去经验它,但又不企图填满它。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如果你的父亲在早年未能提供你情感上的满足,而你想对治这份冲突,那麽你很可能会感受到深层的创痛。你发现你再也无法跟父亲连结,解决的办法就是和另一个男人(有时是心理治疗师本人)连结来填满这个洞。这个方法通常是无效的。你虽然想用另一个男人来补足你所失去的爱,但因为你渴望的是自己的意志力和爱,所以你对这个替身父亲提供给你的爱和支持仍感不足。若是用其他的人来填满这份匮乏感,结果也是一样。

我们的工作已经使我们认清,只要你能允许自己体验心中的坑洞和匮乏,你就能体认到自己的爱和意志力。不过这是相当恐怖而又艰难的事。有许多灵修方法都在促使学生安住在这些感觉之中。如果你真的能做到,这些东西都会被消解掉。你不但能消解掉这些情绪上的冲突,还能重拾那些失去的品质。只有爱才能消解掉爱所为你带来的烦恼,只有意志力才能消解掉被阉割情结及无力感。其他任何东西都办不到。

现在你已经知道,你可以从任何一种情绪和困难下手,一直探索到最初始的匮乏为止。在过程中一直维持着观察,对每个议题都探索到底,最後你就会忆起你失去的是什麽。如同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的:能忆起它,你就会拥有它。你失去的每一样东西,都可以藉由这样的方式重新拾回。每一样东西。

我们领会到的是,心理上的议题和本体是无法区隔的;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这就是为什麽你无法以解除错误人格为目标,然後再去领悟和发展出本体。若是无法重新拾回本体,并看透人格创造出来取代本体的东西,想要消融掉人格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不须与坑洞对峙,只要照亮他们就够了
钻石途径确实有效,是因为我们很清楚本体的每个面向都跟心理上的某种冲突相关。我们会运用强而有力的心理学技法,来帮助我们洞察和理解这些冲突以及抗拒模式。我们不需要对治这些抗拒模式,这些污点;我们只需要照亮它们就够了。一段时间过後,它们自然会消解掉,然後路就好走了。我们不需要绕道而行,我们可以穿越过去。绕道而行或正面冲突是比较困难而又拖时间的方式。我们的方式比较着重理解,像晶钻一般清澈的理解力。

我们可以带着这份理解,去观察它跟其他的心理学及内在工作门派的关系。不同的内在工作门派着重的是本体的不同面向,不同的心理学途径注重的则是不同的坑洞和匮乏感。每一种心理学派都是由某个特定的人发展出来的,而这个人一定是观察到或解决了某些主要的匮乏问题。以佛洛依德为例,让我们来看看他着重的是什麽?首先,他观察到的是无意识的存在。他发现无意识里被压抑下来的东西,大部分是由「力比多」(libido)和攻击性所组合成的。攻击性就是我们所谓的「本体力量」,而力比多则是由本体的两个面向组合成的,它们分别是力量及融合之爱。佛洛依德企图解决的就是因这些品质的丧失而导致的匮乏。他发现被阉割的焦虑会导致意志力的丧失。佛洛依德派在对治这类的匮乏上是非常有效的,它可以一直通透到与本体相关的一些特质。

莱克(Reich)基本上研究的是享乐的品质以及丧失享乐之後的匮乏,尤其是性上面的享受。莱克学派的技法主要想告诉人们,他们是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失去了连结,同时他还试图让他们明白他们无法忍受享乐的原因是什麽。莱克的研究针对的是享乐的能力以及如何消除享乐的障碍。

弗利兹.波尔斯(Fritz Perls)
弗利兹.波尔斯(Fritz Perls)强调的又是什麽呢?没有过去,没有任何解释,只是学习安住於当下。因为他曾经到日本和某位禅师习禅过一段时间,所以才会发展出这样的对治方法。他为什麽会对「禅」感兴趣?因为「禅」要呈现出的就是本体的完整性──完全安住於当下,也就是要认清事物的本质。禅者称之为「佛性」,我们则称之为「光明本体」。禅者并不考虑任何特定的品质;他们要直探本源。波尔斯虽然不知道他要寻找的是什麽,但是在直觉上他是清楚的。他一定有过对「光明本体」的认识,所以才会被「禅」吸引。他逐渐发展出了完型治疗,它和「禅」的目标是相同的。可是「禅」太困难,也太不容易有进展。一万个学生里面,可能只有一个学生能藉由「禅」的途径而证悟,而且一天可能要面壁打坐十小时,经过多年之後才会有突破。这种方式之中没有任何趣味,完全没有。如果你能忍受长达二十年的坐禅,并且允许所有的抗拒力从你身上穿过,你才有可能见到墙壁的本质。波尔斯最有力的特质就在这一点上。他发展出了他的无间断觉察以及各种的完型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已经被证明确实能有效地帮助人透悉自己错误人格的运作。

新佛洛依德派或自我心理学家主要想解决的是低自尊和价值感的匮乏。这里指的是由客体关系所造成的各种爱的匮乏,以及因个人性本体──真正的个体性──丧失之後的匮乏。这些人非常精准地看见坑洞是如何发展出来的,虽然他们并不知道本体的特质是什麽。他们是针对自我层面而进行研究的,不过他们的认识还是非常有用。我们这里一直在运用这些知识帮助人们体会个人性本体、自己的价值,并学习如何跟另一个人共同体验真正的爱。


唯有发展出本体所有的品质,我们才是完整的人
在钻石途径里我们会运用各种不同的心理技法,去发现到底是哪一种情绪上的冲突造成了本体某种品质的丧失。然後我们会立刻探索空虚的本身。这麽做会令我们忆起某个失落的面向。这个方式从未失效过。举例而言,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会一再看到,如果想解决对母亲依赖的问题,想彻底探索需求、渴望及伤痛的起因,你最後一定会碰触到我们所谓的本体的融合性。那是一种美好的融为一体的爱,你会因为它而消融掉你的疆界感,进而与万物合为一体。

现在你应该清楚了,虽然我们达成了心理治疗的任务,我们真正的兴趣并不是心理治疗。我们感兴趣的是「内在工作」。如果不能在本体上下工夫,我们是无法解决痛苦,也没有机会可以证入我们真实本性的。
只是一味地想解决心理问题及病徵是不必要的事,同时也没有必要为了发现本体而到寺庙里独修。其实我们就是要在世间生活里进行内在工作。我们只有在关系之中,在工作里,或是当我们的车子及金钱出问题时,才有材料去进行内在工作。结合心理学上的技法及内在工作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更有效地达成内在工作的目标。

我们必须认清,追寻真理和发展出理解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因为这些事会引导我们证悟本体,并且能发展出本体的所有面向。只是发展出本体的某个面向是无效的。譬如我们不能只发展出爱。我们不希望你只懂得爱。如果你只有爱而没有意志力,你的爱也不会是真的。如果你只有意志力而没有爱,你会变得强而有力,可是却完全不认识什麽才是真正的人性、喜悦或爱。如果你只有爱和意志力,却没有客观意识,那麽你的爱和意志力很可能会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你的行动不可能是明确或妥当的。只有发展出本体所有的品质,我们才能变成真实而完整的人。

我们在这里所进行的工作,需要的是专注、奉献和诚恳的精神。我们不要求你必须拥有这些品质,因为我们了解每一个人都有些障碍需要克服。同样的,我也不要求你必须绝对服从或绝对信赖。我只要求你试着去理解你自己。透过你自己的经验,你自然会发现我们的途径是否值得信赖。你会逐渐看到自己的障碍在哪里。我们这里不需要盲目的信赖或盲目的爱,或是任何一种盲目的东西。钻石途径只是要你「看见」;它是一种理解的途径。

一开始,学生只需要怀着诚意,试着去了解圆满和圆满的状态都存乎内心。对老师而言也是如此。此外,老师必须有能力示现出本体的各种特质,也要有能力看见学生身上的这些特质。我必须觉察到你的本体,并且认出我所看到的是什麽。我必须在内心里品嚐过它的滋味,才能认出它来。

历史上的内在工作一向都需要这样的条件,不过我们又加入了本世纪的新知,心理学上的惊人发现。我认为我们很能善用这些知识,也很忠於它们的原意。我对那些发展出这些知识的人都心存感激。现在你们有没有任何问题要问?

学生:我想问一个有关抗拒力的问题。钻石途径能穿透抗拒力。它跟正面干预有何不同?那是不是一种看穿的方式?
阿玛斯:是的。「穿透」意味着看见或理解。这是一种钻石般的觉察力,它能精准而清晰地透悉事物的真相。这份如晶钻般清晰而专注的觉察力,确实能帮你看见你生命中的议题是什麽。藉由认清和理解它们,你会看见什麽是真的,什麽是假的,然後这些议题就会自动消解掉。
学生:所以并不是要刻意去对治那份抗拒力。
阿玛斯:没错。理解有一部分针对的就是对理解的抗拒。内在工作有一部分就是要学习不认同。既不认同你的抗拒力,也不认同你情绪上的冲突,而是去认清它们只是根本误谬的徵状罢了。人们时常会认为他们的匮乏、他们的坑洞是不对的。他们认为自己有某个东西不对劲,可是又对它束手无策,所以他们一直想把那个洞补满。否则他们又能怎麽办呢?我们却认为坑洞、匮乏或需求并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本体的某个面向不见了。
我们可以采用佛洛依德和他的追随者辛苦发展出来的认识,并将其用在我们的内在工作里。我们也会继续采用古老的方法,譬如冥想和留意觉察我们自己。我们还有非常有效的「钻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去除障碍。既不绕道,也不绕圈子,而是直接又彻底地理解我们自己。
你必须看透你所有的冲突、恐惧、罪疚感、愤怒以及爱。长时间下来,你会越来越能察觉本体的品质。如果能彻底而完整地进行这份工作,假以时日,你一定会臻於圆满。你不再有任何坑洞,只有圆满一致的本体。钻石途径可以找到痛苦的线头,并牵引我们回归到本体。

●阿玛斯 A. H. Almass
A.H. 阿玛斯(A. H. Almass)是哈弥?阿里(A. Hameed Ali)的笔名,也是「钻石途径」的创始者。
1944年,阿玛斯诞生於科威特,学术上的专长是物理、数学及心理学。1975年,他分别在科罗拉多的博尔德及加州的伯克莱创立了Ridhwan学苑,目前已经有九百位成员,分布在美国各地,还有加拿大、澳洲、德国、荷兰、英国等国家。1986年,阿玛斯创立了钻石丛书出版社(Diamond Books)。钻石途径研习学院(The Diamond Heart® and Training Institute,DHAT)目前仍在发行有关阿玛斯教诲的录影带及录音带。
过去二十五年来,阿玛斯发展出「钻石途径」,认为人类的内在本体好像一颗钻石,拥有坚实的密度及繁复的切面,透过灵修加以琢磨,将可散发出珍贵无比的光彩!《钻石途径》系列丛书是阿玛斯与学员互动时的心得记录,也是其着作中最贴近一般大众的教诲,《钻石途径I──现代心理学与灵修的整合》、《钻石途径II──存在与自由》。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