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女作家多丽斯?莱辛 分类:論文著作



◎女作家多丽斯?莱辛 摘诺贝尔桂冠 2007/10/12

【联合报╱编译张佑生/综合报导】
莱辛的大名在台湾各大学英文系所与文学圈可谓人尽皆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通常都是在五、六十岁获奖。本月廿二日将欢度八十八岁大寿的莱辛,是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年长的得主。她可获奖金一千万瑞典克朗(约台币五千万元)。

她是诺贝尔文学奖自一九○一年颁发以来,第十一位女性得主,也是继哈洛?品特在二○○五年得奖後,英国作家三年内第二度戴上文学桂冠。

瑞典皇家学院在颂词中称赞莱辛为「女性经验的史诗家,以其怀疑的态度、强烈的感受和灵视的力量,让一个四分五裂的文明接受详细的审视。」

莱辛早年曾是诺贝尔桂冠热门人选,最近十几年因为从事科幻小说写作而被视为不够庄重,遂从名单淡出。她并未料到自己会得奖,新闻发布时去医院探望儿子。

莱辛搭计程车回到伦敦北区住所时,大批记者已在门外守候两小时。莱辛谈到「等候」诺贝尔文学奖的心情时表示:「我感觉在候选名单上好像已经有四十年了,你不可能每年都怀抱高度期待的心情,兴奋效应会慢慢递减。」

莱辛用扑克牌术语「同花大顺」描述得奖感想:「我已经赢遍欧洲所有的文学奖,一个也不少,所以我很开心能够囊括所有奖项。」

有点重听,讲话直率的莱辛,稍後告诉记者:「我要进房接电话了。我保证会上楼搜寻一些得体的字句,作为日後发表谈话之用。」

二○○四年文学奖得主叶利尼克得知莱辛获奖後,直说这是「迟来的荣耀」。然而,撰写《西方正典》的美国文学批评大家哈洛?卜伦却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莱辛「纯粹是基於政治正确」。

卜伦说:「虽然莱辛女士在创作初期写过好几本品质令人钦佩的作品,但我发现她最近十五年的作品相当不忍卒读…四流的科幻小说。」

卜伦不是第一个批评莱辛写科幻小说的人。莱辛曾回呛批评者:「这些人不了解的是科幻小说里面,存在我们这个年代最佳的社会小说。」

挣脱桎梏 莱辛写猫像野兽

【联合报╱记者陈宛茜、张佑生/台北报导】

十四岁辍学,十五岁逃家,结过两次婚也离过两次婚。质疑男人有啥用,却否认自己是女性主义作家。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斯?莱辛,一直努力从各种标签桎梏中脱逃。

多丽斯.莱辛创作类型多元,有「变色龙」之称。她在国际文坛赫赫有名,但在台湾却不是主流作家,书籍销量约在两千到四千本之间。

莱辛在台湾出版的书有六本,分别是时报的「金色笔记」、「猫语录」、「特别的猫」,天培文化的「第五个孩子」、「浮世畸零人」,以及一方的「我把我的心遗忘在远方」与「一封未投邮的情书」。

莱辛在蛮荒的辛巴威长大,母亲却期待她能过着维多利亚式的仕女生活,将她送到天主教女子学校就读。莱辛对严格管教的教会学校难以适应,十四岁便辍学,之後不再接受正式教育。

诺贝尔委员会在颂词中称赞她书写女性经验的成就。她在一九六二年发表的小说《金色笔记》,帮她奠定女性主义先驱的偶像地位,但她始终否认自己是女性主义作者,且批评女性主义运动过度建立在意识形态上。

偏偏莱辛的最新科幻小说《裂隙》描写的就是一个只有女性的世界,但莱辛坦承,自己并不想住在一个只有女性的世界。

莱辛在一九八○年代陷入短暂的沉潜期,她决定测试作家名号在出版界到底有多重要。她以笔名投递小说手稿,遭到退件。一恢复真名,小说便得以出版。

【记者陈宛茜/台北报导】多丽斯.莱辛爱猫成痴,曾出版「特别的猫」与「猫语录」两本猫书,记录她生命中猫的身影。同样是猫痴作家的心岱说,莱辛笔下的猫必须打斗、猎食与被捕猎,就像野兽一样,有非常残酷的一面,透过她的眼睛,可以看到猫咪的另一面。 【2007/10/12 联合报】

◎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寿之吻」
╱傅正明/斯德哥尔摩报导 2007-10-12 03:31

摘取诺贝尔桂冠的作家很少不是七、八十岁高龄的作家,以他们的终身文学成就赢得这项殊荣。西方批评家把这种情况戏称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死亡之吻」。中国人喜欢讲并喜欢听吉利的话,我把这种情况称为「高寿之吻」。

2007年诺奖颁发给八十八岁高龄的作家莱辛,就是又一次「高寿之吻」。

这次评奖,对於瑞典读者来说,大都认为莱辛获奖是实至名归,尤其是在诺奖公布现场的妇女作家和记者感到非常高兴,但对於批评家来说,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意外。例如瑞典的两家大报的预测都没有命中。几天前的《瑞典日报》预测的前三名是义大利作家马格利斯(Claudio Ma-gris)、澳洲诗人莫瑞(Les Murray)和美国作家菲力普?罗斯(Philip Roth)。11日当天《每日新闻》预测的前三名,是美国作家菲力普?罗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和美国女作家欧慈(Joyce Carol Oates),我还浏览过不同日期这两家报纸和别的报纸,都没有人预测莱辛。这也许是因为,从年龄的角度来看,自从1990年颁发给时年八十六岁的墨西哥诗人帕斯(Oc-tavio Paz)之後,就再也没有颁发给八十岁以上的老作家了。莱辛虽然十多年前就被提名,多年前一度是瑞典批评家预测的热门人选,但在近几年的预测名单中,莱辛完全出局了。就女作家来说,每年呼声较高的候选人都是欧慈。

当然,这并不意味批评家不看重她的作品。她以小说为主的作品,被翻译为瑞典文的,将近四十本之多。其中最着名的仍然是1962年出版的小说《金色笔记》。她的书在书店卖得很好,在图书馆的借出率也很高,在瑞典拥有广大的读者。

莱辛是一位有多重文化背景的世界主义者。她两次不成功的婚姻使她扮演了妻子、母亲和女强人的多重角色,因此,许多作品都染上女权主义色彩。此外,种族隔离和後殖民问题,也是她涉猎的范围。她的创作风格多变,小说既有现实主义的描绘,也有魔幻写实主义的想像,充满反讽色彩和悲剧情调,同时揉合了这位饱经忧患的妇女对人类历史进程深刻的哲学沉思。

◎真正的实至名归!
╱刘森尧 2007-10-12 03:31 调整字级:

多丽斯?莱辛近年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呼声甚高,可惜总是错身而过,随着年华老迈,有人认为已经是不可能了。这回许多人大感意外,事实上,我认为她早在1960年代写出《金色笔记》时就应该得这个奖了,真不知道诺贝尔委员会那些人心里在想些什麽。

近二十年来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得奖名单中,真正数得出实至名归的人我认为不出四个:1988年埃及的马富兹,1998年葡萄牙的萨拉马戈,1999年德国的葛拉斯,第四个毫无疑问就是今年的莱辛女士了。

莱辛寿命活得长,相对的创作生命也长,她出生在伊朗,前半生有二十年时间在南非度过,1950年代回到英国之後才真正展开活泼耀眼的创作生涯,她从来就是属於第一线的多才多艺的创作家,特别是1962年出版《金色笔记》之後,成为英语世界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不管是独特英语文体的创造,或是对两性世界的细腻观察所形成的尖锐主题,二十世纪下半叶,除了美国的索尔?贝娄之外,很少有人写得比她更好。

《金色笔记》确然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少见的伟大杰作之一,俨然是剖析二十世纪中期西方文明世界有关女性成长和两性关系的一篇精采史诗,冗长而不罗嗦,尖锐而不偏颇,细腻而不乏味。诚如作者在1971年为这本作品补充的序言所说,这是一篇有关当代意识型态的坦诚告白,同时也是一出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戏剧,其知性取向和复杂的程度远远超过只是被视为一篇女性自我觉醒之论述的层次。莱辛在写这篇作品时,毋宁是充满极大野心的,她描写1950和1960年代的英国社会,视野却无限的宽广,她展现了←古共通的主题:男女两性之间的对立冲突、事实与谎言、真实与虚构,以及忠诚与背叛。总的说来,这是一本复杂而充满知性的精采杰作,也是一本读来乐趣无穷的小说。

莱辛近年来年事已高,深居简出,相信这次得奖,恐怕连她自己都感到意外,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除了可以过一个快乐的秋天之外,也希望她活得更长一些,好好享受这迟来的荣耀,这是她应得的。



◎台湾学者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莱辛风格多变 写作生命力旺盛

日期:2007/10/12 09:21 记者:【丁文玲、吴垠慧/台北报导】
诺贝尔文学奖由英国作家莱辛获得,台湾的学者多肯定莱辛的文学地位,但对莱辛的获奖与作品解读,则各有不同角度。

静宜大学英文系副教授杨薇云表示,莱辛的成就大致可分两部分,一是写作风格不停尝试新的挑战,求新求变。她不同时期的作品会发现不同惊喜,曾有批评家形容她为变色龙。另一方面,莱辛的作品一直秉持异议分子对社会主流的思想观念价值提出质疑与批评。

杨薇云指出,莱辛曾说,人是惯性的动物,经常会懒於思考,如果她的小说能让人对自己以及四周的社会现象重新思考,提出质疑,她就达到了小说应尽的责任。

中研院副研究员李奭学则表示,莱辛得奖,让他感到有点意外。因为如果诺贝尔文学奖以她的女性主义色彩为政治正确的考量,比她更尖锐、前卫的女性主义作家所在多有。如果是以文学成就考量,那麽莱辛作品的品质,似乎还不达世界第一,她虽才气焕发,但绝非一代大师。

不过,李奭学认为莱辛的写作生命力相当旺盛,应该不会像其他作家一样,因为得奖而终止写作生命。他建议,读者不妨以平常心来读她的作品,女性主义作家多少有思想家的色彩,但让文学回到文学,不牵扯政治,比较好些。

台大外文系教授刘亮雅指出,莱辛除了女性主义,她某段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热衷,曾是共产党员的身分,也是世界瞩目的焦点,或许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对这部分也有考量也未可知。

时报出版总经理莫昭平、天培文化发行人蔡泽松都赞扬莱辛写作风格上的多变,关注层面的多样化。莱辛从极为复杂的长篇小说到平易近人的小品都十分精采,对於女性主义、社会、种族等各题材也广泛关心。

像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是以短篇小说为骨架,由四篇不同的笔记本独立存在,章节之间可以跳跃阅读,然後又从这些独立的笔记本中发展出一个新的故事,复杂、严肃、分量十足且能量旺盛。但像是《特别的猫》、《第五个孩子》、《浮世畸零人》等,又相当地易读。

蔡泽松表示,莱辛在伊朗出生,但在移居英国之後,可说是英国国宝级的文学家,她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获奖年纪最高的一位,「这是迟来的荣誉,这次颁给莱辛,可能也是考虑到她年事已高。」





◎爱猫成痴 她写来冷静又热情

日期:2007/10/12 04:39 记者: 陈淑英、吴垠慧/台北报导
多丽斯.莱辛(Doris Lessing)的写作样貌极为丰富,有长篇小说《金色笔记》这样形式复杂迷离的代表作,也有书写爱情、猫咪迷人易读的隽永短篇。其中,最特别的是,爱猫成痴的莱辛关於猫咪的作品被翻译超过五十语种,广为各国读者喜爱,这可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中不曾有过的纪录。

翻译莱辛与猫有关的着作《猫语录》及《特别的猫》的彭倩文表示,「一般人写猫多写猫很柔软、很可爱、很热情的一面,但莱辛不一样,莱辛笔下的猫,很冷酷。」

彭倩文说,莱辛写猫的笔很冷静,不断观察、自省,反覆省思她与猫、猫与整个环境的关系。

「一般对猫的写法,多半以诗意的笔调呈现出猫的柔软与贴心。但莱辛是从宏观的角度切入,述说猫在弱肉强食的残酷世界里如何生存,进而描述她与猫相处的经验,以及她对每只猫性格的观察与分析。」

「刚开始看文章时,被莱辛吓到。」彭倩文说,《特别的猫》原文约有十万字,她译好後觉得味道不对,「太柔太硬都不对」,但她想要修却修不出来,摆了一两年後才择其中篇章先出《猫语录》,後来才出《特别的猫》。

《特别的猫》原着有多可怕?彭倩文举例,故事描绘莱辛在非洲的童年生活,乡下地方有很多家猫、野猫,因为数量太多,多到要处理,例如买药、捕杀,「这些残酷现实世界的描述,对爱猫的人来说,是很可怕的事。」

「虽然莱辛写猫很冷静,但也有柔情,只是用一种抽离的角度。」彭倩文说,「她对猫流露的深情,却又能采取观察与辩证的视角来书写。即使是小品的文章,都可以感受到莱辛的冷静与热情。」

台湾爱猫族联谊会会长、作家心岱表示,一般人写猫常用补偿、转化的感受将猫拟人化,但莱辛「有双特别观察的眼」。

她举《猫语录》描写一只因病失去一条腿的猫,必须过着三脚残废猫的残酷屈辱生活。「若无观察的力量或理性精神是写不出来的。」心岱说,换做是她,「不敢碰触猫很痛苦很残酷的一面」,因为她实在「过不了那一关」。

摘录莱辛《猫语录》

他就像很多人一样,有着互相矛盾的两种个性─巴奇奇一直都十分骄傲聪慧,他是我见过直觉性最强的一只猫,但就像那些一辈子都不曾为生活打拚,不曾奋力在世界争取一席之地的好命人,内心都有个脆弱的角落一样,在这只英俊的野兽心中,同样也隐藏着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格:他有时会喜欢装模作样,就像老派的演员一样,常爱用夸张至极的语气,来营造出情感的强烈,洒狗血式的戏剧性效果。....

我们听说手术很成功,而他现在已经是一只三脚猫了。那天早上,他趴在我的床上晒太阳,一只长而优雅的爪子随意搭在另一只前掌上,而我抚摸那条即将被切除的腿,满怀爱意地搓揉那蜷曲起来握住我手指的爪子,像他小时候我常做的那样,把手指插进他蜷缩的脚掌里去时,他那小小的爪子立刻绕过来包住我的小指尖,一想到那毛茸茸的美丽前肢将会被扔进焚化炉里,我就不禁悲痛欲绝。


新華網 英國作家萊辛榮獲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
近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及其成就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