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彼岸 分类:讀書會
到彼岸 释 妙 峰


彼 岸 风 光 难 比 伦
繁 花 似 锦 美 如 春
菩 提 悲 歌 相 应 日
般 若 导 行 可 出 尘


作 者 简 介:
上妙下峰法师八岁於广东上林寺出家,民国三十八年来台,为慈航大师法子,禅门曹洞法统四十八代传人,并亲近印顺导师。民国五十一年旅美弘化;目前为纽约中华佛教会会长及纽约法王寺、松林寺住持。近年应聘返台讲学,八十五年春,於新竹成立慈航佛学社。
法师精於教法禅理,尤擅禅诗书法,已汇册流通,名曰「慈风文集」,所作禅诗也已流通以化世。

到 彼 岸

「到彼岸」的到字,有完成和到达之意。彼岸是对此岸说。彼此两岸,中间必然是隔一个海峡,或者是一个大海。到彼岸就要超越这个海峡,度过这个大海,才有到达彼岸的可能。
但那里是此岸?那里是彼岸?凡界即是此岸。此岸就是凡夫所居住的世界,佛经称为「六凡法界」。此岸也可以称无五浊恶世,可说是罪恶感招的世界,那儿充满了缺陷,充满了灾变,苦难重重。浊即混浊,有各种灾变,混乱不堪!弥陀经形容这个世界,至少有劫、见、烦恼、众生、命等五种恶浊不堪,混乱不堪的现象,沉沦在五浊恶世的众生,就永受煎熬,无力超脱。
三界是此岸。妙法莲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失火大宅,烈火燃烧,风势猛烈,火舌吞噬,黑烟冲天,红光如昼,全宅陷入火海,故称「火宅」。
经云:「无常之火,烧诸世间」,火宅中人,谁能幸免?谁不被烧成焦炭、死亡?为了安全、活命、福乐,火宅不可久留,须及早逃离。
火宅主人,大富长者,见到大宅失火燃烧,宅内诸子年少无知,屋内嬉耍、贪玩,不知失火,不知危险,争逐嬉戏。长老心急如焚,欲救诸子,屋外备有羊车、鹿车及大的牛车,引诱诸子,要令他们尽速离开火宅到清凉地。
「彼岸」是圣界,是圣者所居住的世界。佛经称四圣法界--声闻、缘觉(独觉)、菩萨、佛。彼岸是个很幽美、很福乐的地方,那儿「但受诸乐,无有众苦」--无有生、老、病、死苦,无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苦及无有无量诸苦。
一个是多灾多难的世界;一个是福乐无穷的世界。这个福乐无穷的世界,也即佛国净土,其中可分:
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净土。
这些都是净土,如西方极乐世界那麽豪华、高贵,是上文所举的四种圣人所居住的地方,为隔了一条苦海的或沉溺在苦海中的凡界众生所向往的地方。人人追求,人人希望高登彼岸。但怎样才能到达彼岸呢?什麽步骤才可以到达呢?依现代的交通工具,海陆空都可以通行。陆路可以架桥梁,开隧道、坐汽车、坐火车,海陆可以坐船,「人间添福泽,苦海有慈航」。空中可以搭飞机。这些现成的方法和步骤,可以登上捷径,缩短距离。
修行的情况大致也是这样,从此岸通向彼岸的步骤,也可分为近程的、中程的和远程的。
一、通向近程的彼岸:
是属於人天乘的法门。是下求增上生者,只要求保佑人天福报,只希望永远过着人间天上的幸福生活。此类根性的众生,其所用的交通工具,很简单。
第一步,先皈依三宝:
做个正知正见的佛弟子,过着正常的生活。在社会上是一个标准的君子,过着正常的生活。在社会上是一个标准的君子,在家庭是一个佛化幸福的家庭,自己则是属於一个正信士-居家修行者,习惯被称为居士。
第二步,受持五戒、菩萨戒、修十善:
有了正确人生观,修行有素了,三业纯熟了,更上一层楼,打算建筑一条更坚强的轨道,使自己於进德修业上,更能提升;更能循规蹈矩,向前迈进,更发心受持「五戒」,实践十善道的基本德行,进而更受持「菩萨戒」,使自己不论是身业、口业、意业等,都上了正常轨道,近於所谓「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的境界。到此境界,在修行路上,纵然遇到什麽再大的风浪,也有力量抵抗和消受,而不再犯戒或再造恶业了。
那麽这个近程的「究竟」「到」达天人福乐「彼岸」的工具-「宝筏或慈航」,便是受「三皈依」、持「五戒」,加行增益戒的「菩萨戒」和修「十善」行的根本法门了。
二、中程的彼岸:
要求到达中程彼岸的群众,其根性有厌世倾向,对於多烦多恼,灾变频繁,苦痛多,快乐少的人生,极端反感,视为是非之地,不愿久留。佛经说,他们「视生死如牢狱,视烦恼如冤家」,悲观到了极点!
他们对於世人,特别是富贵人家,不是迷恋於饮食男女,吃喝玩乐,过着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如苍蝇逐臭十分可鄙;不然,便是争名夺利,斗到两败俱伤,他们觉得这类人,愚蠢得可怜可愍。因为他们的人生观就是「人生如梦,富贵如浮云」,这麽一来,人生已经没有什麽可以留恋的了。像抱着这种心态的人,如此厌恶人生,怎能安於人生,怎不早求出离!
所谓出离,便是超越生死,出离生死,不再受烦恼的迷惑,不再受业力所束缚,不再是苦海无边中的俘虏了。出离三界,跳出生死漩涡,超凡入圣,不再是受着生死支配的凡夫了。其阶位最低限度,已是三贤四果了。
被形容为异常可怕在燃烧中的「三界火宅」-「无常之火」,对他们来说,已不可怕了。他们已出了火宅,不会波及了。甚至如果他们愿意「回小向大」的话,他们还可以倒驾慈航,回到娑婆,投入救火的行列。像其他大菩萨一样,愿力如大海,悲心无穷极,展开救度众生的福慧勳业。这是後话。
他们修行的成果,成绩单上的标签:佛学上的术语称为「声闻乘」和「缘(独)觉乘」。
他们所用的「究竟」,「到」达「声闻」、「缘觉」、「彼岸」而得解脱的工具-「宝筏和慈航」,便是「苦集灭道」等「四圣谛」法门,亦称四大真理。他们修行的过程,也即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过程,不论是对世间的因果观或出世间的因果观,都从「察果知因」下手,因灭则果灭;因生具果生。先截断生死狂流,然後从正道而亲证涅盘,正是「先得法住智,後得涅盘」。他们依世出世间的因果,对於佛所开示的「苦集灭道」的四谛法门,次第深观,而悟证四谛真理,使他们脱离烦恼的束缚,走出生死牢狱,超凡入圣,晋升为圣者-「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这是声闻乘的最高极果。
到此,他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好像欢呼似的向世人宣布:「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我生已尽;不受後有」!梵行即清净行。梵行已立,即表示净化的工作已经到家了,身口意三业,不论在什麽偏盛的恶缘之下,再也不受污染,已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了。这是「不入色香味触法」的境界,所以才敢大言不惭地说:「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意思是说,该学应学的法门也都学了,已是「无学人」,也等於说,规定要学习的课程都学完了,毕业了。我生已尽,这是说,已了生脱死,因为四果圣人,烦恼根治之後,再也不起惑,不造业和不感恶果,也就不再流浪生死了。未断惑未证果之前,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相续不断。现在证了圣果,截断了烦恼根,生死苦果已到了尽头,再也不流转轮回了。所以说:「我生已尽」。不受後有,「後有」就是有业有报,有生有死。後有就是来生的果报。「不受後有」就是修四圣谛法的四果圣人,修行证果,烦恼根断,不再造恶业而感恶果了。不受後有,就是不用再担心後续的生死苦果了。这是多麽辉煌的成果,令人欣羡。以上所列,是声闻乘的境界。
另外,有一类也是有厌世倾向的人,是悲观主义者。他们也不满世相的无常及生老病死的压迫,不独对於人生,对於宇宙万有,对於大自然的森罗万象,也同样受到无情的迫害和摧残,尤为不满,恰如中国先哲所慨叹那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感到无奈。
特别是他们看到:春风化育,春雨绵绵,百花盛开,生机蓬勃的原野,一股向前奔放的生命洪流,令人兴奋!後来更看到满架葡萄映夕红的盛夏,果实累累,春的胎育,夏的养成。特别是走到林荫道上,婆婆娑娑,繁荫如盖,凉风习习的树下,多麽爽快!青山绿水,茂林修竹,多麽可爱,但曾经何时,秋风起,北风残,黄叶落,剩下来的是迎风发抖的满山枯枝败叶了,景象苍凉,怎不令人伤感?
难怪他们感慨系之地说:「春欣百花开,秋伤黄叶落」,蓬蓬勃勃,充满了生命力的景象,顷刻间竟被摧残至此!不但伤感难抑,更惊醒其迷懵,掀动其心弦,「无常」的真谛,宿缘的启发,无师自通,悟道了。佛学术语把他们称为「独觉」圣者。
还有一类,是秉佛所开示的「十二因缘」的教法,从如钩锁的十二因缘,缘缘相因,从因至果,果复为因,缘缘相扣,相续不断,构成纯大苦聚的苦命儿,生死死生,轮回不已。
这类根性的修行者,他们的根性相当锐利,资质十分优秀,所以能从逆观的方向,摧残了环环相扣,牢牢钩锁中的无明主力,剑及履及,瓦解之後,才截断了生死之流,生死解脱而超凡入圣了。这後者--独觉与缘觉的两类根性,比前者--四果声闻锐利多了。但不论声闻也好,缘(独)觉也好,都有厌世、悲观的倾向,急求自了的发出离心者他们所用的「到彼岸」的工具,是四谛法门;十二因缘法门;及因春山百花开,秋山黄叶落,由世相无常的启示,证悟了无常苦空、无我的真谛,才超越了苦海无边的此岸,到达了圣者福乐无穷的彼岸。这可说是中程者。
三、远程者:
上士道,所谓远程者,便是志向远大,目标崇高,悲心恳切,「上求下化」,以成佛为目的,度生者为手段,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任重道远,不怕吃苦。所以远程者的工具-「宝筏慈航」,是实践三心-「菩提心相应,慈悲为上首,般若为方便」。
意思是说,这类根性的众生,既然发的是菩提心,以成佛为目的;以济度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为弘愿,这是既崇高又伟大的福慧事业,要到达的彼岸是佛国净土。成就无上菩提,所用的工具也自然不同。其思想言行,举心动念,要与菩提心相应。例如:上求方面,要以成就无上菩提为诉求、为根本。下化方面,则要以一切众生的安危、苦乐为念,「衽席群生,照朗万有」。这样事无钜细,发什麽心,修什麽行,种什麽善根功德,都要综合起来,回向无上菩提,作为成佛的功德,百川归於大海。
同时,不论修行任何法门,也要发自慈悲心,与慈悲心相应才行。因为若不如此发心,就不能化私心为公益,也就不符合无缘慈、同体悲的精神。同时,如此宏观福慧事业,般若慧更不可缺少。有般若慧才能见缘起,明性空,也唯有与般若慧相应,从般若慧为前导,才能破执除私,而究竟功德,也因此,才能把一切修行,一切利益众生的大小功德回归於成佛的心海法源。也唯有般若为前导,慈悲心相应,才能真正作到「我会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提,唯於最上乘发菩提心,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於远程者,是要把希望放在成佛的大目标上,所以修行度生的效果上,和蔼的形相,感人的亲和力,加上慈怀悲济,犹如春风化雨,感人至深!否则,心怀恶意,面布寒霜,加上言语粗犷,行为乖戾,动作荒谬,不可理喻,造成的伤害,那就不可以道里计了。
到彼岸虽说是修行上的最高境界,但也可以随时把层面降低,接近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彼岸的妙用。例如:日常生活上待人接物时,或读书或工作中,每一件事都做得很好,圆圆满满,没有一点瑕疵,在感觉上很满意,很自在,没有一点遗憾,这不就是最浅的「到彼岸」了吗?
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遗憾,一生都心安理得,直接或间接所面对的一切人事,不论大小,都能作到恰到好处!我与事也好,我与物,我与家庭甚至我与社会也好,事无大小都能做得很好,没有缺失,不须忧悔,心旷神怡,这种心境不就是等於高登彼岸了吗?
中国有一句大家熟识的成语:「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句话,向来是用来讥讽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其实,依我看来,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得乾乾净净,这种自私并不坏!因为人人尽责,家家乾净,没有一个懒惰的人,没有一家不乾净,这麽一来,整条街的雪都打扫乾净了,更扩而大之,整个城市的人都动员起来,大家都把自家的门前雪,甚至店舖的门前雪也处理乾净了,那麽整个城市都没积雪了。偌大一个城市,若全体市民,都能自爱,都能把自家的积雪清理,由於人人尽责,大家动员的结果,整座城市便是一个清洁整齐的城市了。这样,有什麽不好呢?整个市民,人人自觉自爱,自尊自重,卫生问题处理得这麽好,这麽良好的民风,赞叹还来不及,何故讥讽?只怕有些人不但管不了别人的,连自家的也管不了,结果是少数人打扫,多数人不打扫,那就不但不整齐,而且脏乱不堪,这才令人侧目。
一个有秩序、有规律,重法治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民风纯朴的一个福乐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人人守法的社会。否则,如果有人守法,有人不守法,或者少数人守法,多数人不守法,这样的社会,还能安定吗?还像个社会吗?
可见若是「人人」都能以「自扫门前雪」的心态来处理一切事务,还是值得肯定。因为人人都能管好自己,把本分事,都认真去办,求真、求善、求美,求圆满,求没有过失,你如此,他如此,人人如此,人人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虽然社会之大,人数之众,由於人人完美,人人守法,没有不完美不守法的人。如此一来,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健康的家庭,每个社区都是一个安宁的社区,警察不用劳力了;法官不用费神了。警察清闲地逛街,法院门庭可罗雀,这样的社会,不是一个很可爱的社会吗?
心经的「般若(智慧)到彼岸,或「般若事究竟」,「到彼岸」也好,「一切事究竟」也好,就是要求每个人,或每个家庭,或每个社团,对其本身或与人有关的一切事务(包括人事、家事、国事),都能求真、求善、求美,圆圆满满,无欠无缺,有这麽高级的成果,才统称到彼岸或事究竟!可见「到彼岸」或「事究竟」,是功成果就的赞词,也是成功的喜悦!
可见到彼岸和事究竟,固然是赞叹了生脱死,成佛作祖的大问题,其实一切事功,一切善行,有辉煌的成果,都可以称作一切事究竟,到彼岸!经里有「无量波罗蜜」的祝福。波罗蜜的梵文义译就是「究竟」「到彼岸」。无量波罗蜜,就不是指某一事功究竟到彼岸,而是说无量无边的事功善行,都能究竟到彼岸。
这其中也暗示,不只是成佛事究竟到彼岸,一切事都要究竟到彼岸。也正因为一切事都能究竟到彼岸,就更能促成成佛事究竟到彼岸。
《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太虚大师也说:「人成即佛成」。从这些教义看,成佛的大事,成佛的大功大德,都以完满的「世间真实」、人乘德性为基础。世间的德行完满,安稳快乐,成佛的功德也奠基了。
佛弟子,不论出家、在家的佛弟子,信佛学佛的共同目标都是希望成佛。但成佛的资粮要福慧圆满。福满慧不满不行,慧满福不满也不行。福慧都是修来的,而且是从少成多,点滴积累而成。因此,修行过程,得从自身做起,踏实修行,一步一脚印,身口意三业,清净无染。行止坐卧,四威仪中,无有过咎,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务求合情合理,不论大小事务,务求究竟如法如律,圆圆满满,没有过失,无忧无悔,心安理得,法乐无穷,人乘道成功了,究竟到彼岸了。
立足於人行道的基础上,进军究竟大乘道,迈向无上的佛乘,把所修所行的,务求与菩提心相应,发自慈悲胸怀,且以般若(智慧)作前导,步步高升,精进修来,究竟大乘,无上佛果,究竟到彼岸,就不会有问题了。
由此可见,般若波罗蜜--究竟到彼岸,不是专指成佛的大问题,不是成佛的专利品,是要从因地开始,从凡至圣,从因到果,步步行来,要事事求究竟,处处到彼岸,如此修,如此行,其间才不致纡曲而直通大道。

讲於纽约慈航精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录自美国纽约中华佛教会发行慈航月刊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