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识法语翦辑 分类:讀書會
法、义与戒、律并重
释 印 顺

弘扬佛法,振兴佛教,决不能偏於法、义理的研究,必须重视制度,佛教的法制是毘尼---- 戒律所规范的,这里面有道德准绳、有团体法规、有集体生活、有经济制度、有处事辨法。致力於改革中国佛教制度大德们,一定要从「毘尼」---- 戒律研究下手,彻底从「律治」精神,整化中国佛教制度,强化佛教弘法力量。


戒为菩提本 勤修三学 断灭三毒

释 悟 明

佛教根本教义只有十字:「勤修戒定慧 断灭贪瞋痴」。戒律是学佛以及做人的基本,戒律是防止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种种恶劣习性发作,防止一切罪恶行为产生,是治本非治标;「持戒」为紮根一切人格,拔除内心妄想,正化思想,强化意志,达到处一切时,对一切事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戒在道在 严以持戒 律治身心

释 戒 德

戒行戒力是一切道业根本,一切众生无论受戒、持戒多寡,戒看必须遵守;大陆宝华山戒风之所以震摄十方,戒风造就行者道业是根本原因,一切赴坛受戒者,须严持戒规;「戒在道在」是丛林教化大众之警训,一切四众赴坛受戒,须学戒,讲戒、持戒,严治身心,戒风荡荡,道风方兴。


展 露 佛 性  净 化 身 心

释 成 一

在社会违法脱序之象层出不穷之际,重典酷刑已未必能予遏阻日益败坏之社会风气,今天政府、社会,最重要的工作,乃是如何将每一众生本具的光明佛性展露无遗,亦即以人人本具之良知良能,代种繁琐的法律条文,以达到净化社会的目的。


踏 实 渐 进  开 悟 证 果

释 净 心

学佛修行,贵在脚踏实地,依序渐进。佛教的开悟与证果,必须断烦恼,了生死才能成办。而烦恼有粗细各种不同的品类,这些重重无尽的烦恼,不是说断就能断尽,因此须有常恒心渐次修习,才能体证圣果。若急功近利,盼望一蹴可几者,非真正佛子也。


现代化、人间化、世界化、生活化的佛教观

释 星 云

要有现代化的佛教、人间化的佛教、世界化的佛教和生活化的佛教。

所有佛教徒要有:
一、人间进取的精神。 
二、喜悦乐观的说理。
三、资生利众的事业。
四、悲智愿行的性格。

以促使佛教现代化:
一、佛法,现代语文化。 
二、传教,现代科技化。
三、修行,现代生活化。 
四、寺院,现代学校化。
闹中修净行 净念相续证菩提

释 心 田

古德:「担柴运水都是禅」。修行不局於禅堂、念佛堂或佛殿共修场所,若须在清净道场中才能修行,要达到圆满成就,犹若晨星。修道人要将平常生活中融入修持,又在修持中,不妨碍工作、随处是道场,才能净念相续、成就无上菩提。


持戒行愿破秽为净现光明

释 圣 开

地球人类因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等恶业,将原本清净世间,变为极苦裟婆秽土,并因造恶因,永堕三涂,受大剧苦;佛陀教化众生,开示世人须持五戒,生生世世发心行道,创建人间净土;「五戒」为人乘佛教基础,凡欲破除邪恶,创造光明之土;当谨记佛示,创造光明佛土。


随缘起浪花 缘灭归业海

释 心 道

生命的变化就像浪花一样,五彩演纷。水受到外境的冲击,刹那间,就有许多浪花激起来。
你能说这些浪花,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吗?
它们只是随着不同的因缘,表现出来的灿烂花朵,可是等到这个因缘消灭的时候,它又归於海水。
人生随缘随境而造业,亦如是。缘灭舍报後终归业海。


不离世间觉 佛法在世间

释 慧 明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之省思:
一念一感恩,一声一祝福。一笑一极乐,一喜一净土。一忍一莲花,一转一菩提。一容一大千,一施一庄严。一悟一文殊,一慈一观音。一愿一地藏,一行一普贤。不离世间觉,佛法在世间。


续佛慧命绍隆佛法普化众生

释 悟 慈

佛教史上佛陀绝对把弘扬佛法大任交给僧团,出家二众承续绍隆佛法慧命绝对重要。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日,佛教四众须各担本位,在弘扬、护法上全心出力,力扬正法,出家、在家四众亦须检讨历史—教史,面对挑战,为弘扬佛教正法,承担弘法使命而齐力奋进,创造佛法全面普化的时代,早日来临。


内修静定 断恼启智

释 能 学

学佛修行,外表苦行固然可以克制贪欲,但最要紧还是要从无形的内心修起,内心能减少妄想自能静定,继之进而能断除烦恼自能发智慧,心有「定慧」才能了生死、超三界,由内心发出「定共戒」和「道共戒」,自然不会妄动起或造业犯戒,这种戒才是真正的「解脱戒」,所以不要只在外表用功夫。

自性本清净 去欲断妄还本然

释 圣 印

水中没有波浪的时候,自然就会静止平稳,镜子上没有雾气的时候,自然就会洁净明亮。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它原本就是清明洁净的,如果我们要清洁它,只要除去那自私的慾念和妄想,自然就可以恢复清明洁净的本来面目。我们也不用到外界去寻求快乐,只要把心中那些坏的念头赶走,剩下的自然就是快乐了。


佛众不二 慈愍度众成就无上菩提

释 净 良

华严经云:能令众生欢喜者,即诸佛欢喜。供养一切众生者,即供养诸佛。是以释迦世尊於因地行菩萨道时,每见众生,即口自宣言:我不敢轻慢你等,你等皆当作佛。此乃真诚表达平等礼赞一切众生之结。何故如斯?佛因普度一切众生,发大慈愍故,始得成就无上正觉之果位也。


信心生定 智慧辨正修真

释 菩 妙

学佛人最要紧的是信心,根不立,无以成花成叶,学佛亦如此;吾人修道之心若不坚定,则如风中烛,摇摆不定,难以稳定地散发智慧的光热。如果没有智慧,就无法分辨正邪之法,对正见佛法自然无法产生信心;无真正信心,容易滋生疑惑,疑惑为修学最大障碍;有疑心之人,修一切法往往不会成功。


弘扬佛教文化 提昇国情民风

释 妙 然

弘扬佛教文化为相当重要之事,善导寺除辟太虚大师图书馆外,对佛教文物、佛教艺术弘扬亦不遗余力。佛教文化、佛教艺术为佛教另一重要宝藏;在日益俗化之社会形态中,佛教文化艺术对提昇中国文化、中国艺术有绝对重要影响。教界、社会、国家对文化亦须提昇内涵,为中国文化带动至另一高度境地。


勇往不懈奉尘刹 饶益众生报佛恩

释 了 中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这是我们出家人每日早课诵持楞严咒中的两句颂文。我常常以这两句警策自己,也用这两句勉励他人。我们身为佛弟子,尽形寿既已奉深心於尘刹,只要是对佛教有贡献的,对大众有公益的,就应该不计毁誉,勇往直前,努力不懈。


衡己根器 至心念佛

释 忏 云

「佛法与世法」似是而非,大众须用心明辨佛法、世法异同;唯「刻苦耐劳、用心苦修」为修法根本原则,诸佛以「苦」为师,历朝历代没有一位祖师非苦心励志得以成道,大家看看玄奘大师取经事蹟,效玄奘大师取经精神,刻苦用心、修行佛法,方为佛法行者,方步步日趋正法。

行八正道 断苦斩恶 

释 净 行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行」、「正定」、「正见」、「正命」——八正道是一切四众必须修持之道;此「八正道」亦是令众生断苦灭恶,日趋正道之法;这「八正道」是诸佛「圣谛」,在一切时地须依持八正道,去除邪命,斩断恶行。


处处观音 声声弥陀

释 圣 严

信佛学法敬僧 三宝万世明灯 提昇人的品质 建设人间净土 知恩报恩为先 利人便是利己 尽心尽力第一 不争你我多少 慈悲没有敌人 智慧不起烦恼 忙人时间最多 勤劳健康最好 为了广种福田 那怕任劳任怨 布施的人有福 行善的人快乐 时时心有法喜 念念不难禅悦 处处观音菩萨 声声阿弥陀佛


断破分别之惑 实践人间净土

释 晴 虚

太虚大师实践人间净土之伟大志业,大家必须同步推动。时代发展至今,证明太虚大师是位大师级中之陀手,佛教各界定要追随太虚大师宏志,在日益竞争的社会中,打破一切山头门户之见,致力佛教社会化、生活化、人间化,将太虚大师的伟大志业,推广至人间每一个角落。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释 本 觉

激励「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为一切佛教四众弟子之职责。「菩提寺」当初改号之因(由奉善堂改名菩提寺)即令一切众生能激发「菩提」道心,为根本原因。近年台湾各地传戒风气普盛,大众亦须以「戒为无上菩提本」为受戒之胜因,再进而从普发「菩提心」出发,精进一切行持道业。


业报消业 念佛清心

释 传 悔


我们从无始劫以来,造了无数的恶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会遭遇许多不如意的情事,面临这些情况时,我们要忍耐,因为这是消业障的机会。所以在修学佛法而言,才会有成就。
遇到不如意的事,心里有烦恼时,可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号,我们的烦恼心,即能转变得清净、自在。


正信正念 福慧双修

释 证 严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人生难得今已得,在菩萨道上,我们应该勇猛精进,让爱心充满我们的社会,让我们的社会有善的循环,这才是福慧双修、正信、正念的佛门弟子。愿与所有佛弟子共勉之。

誓 发 宏 愿 行 菩 萨 道

释 今 能

地藏菩萨为代表大愿的实践者,他实践了菩萨救济众生的精神,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也因此迄今仍是菩萨身,未成就佛身,其累世的发愿,救度先亡报答亲恩的精神,堪与佛的慧日光辉比美。因而禅修者或修持净土者,悉应先发大愿,始能有大行,於菩萨道上共证正果。


推动人间佛教 实践人间净土

释  净  空

太虚大师实践人间净土伟大志业,大家必须同步推动。时代发展至今,证明太虚大师是位大师级中之陀手,佛教各界致力追随太虚大师志业,在日益竞争的社会中,打破一切山头门户,致力於佛教社会化、生活化、人间化,将太虚大师伟大志业,推展至人间每一角落。


度亲及众生西 方尽世间大孝

释  明  乘

「亲得离尘垢,佛道方成就!」莲池大师强调「度双亲往生西方方为大孝!」一切四众弟子须谨记佛示,以「持戒念佛」精进道心,度一切众生,往生西方净土,方尽世间大孝,今日大家得闻正法,须猛切一心,务行精进念佛,一切功德,回向十方法界,回向净土,度化法界一切众生,同趋正道。


落实僧才教育 培养佛门龙象

释  如  悟

只有培养佛教界优秀师资,落实僧才教育,才能彰显佛教界对社会的贡献力量。圆光佛学院致力透过现代教育理念,培养中国传统出家人,体验丛林生活。「教育是百年大计」,要使佛学院步上制度化正轨,须大众群策群力,共创各佛学院、佛研所特色,使佛法落实,培育僧才。


各行志业群力 同挽劣弊颓风

释  法  智

条条道路皆可通菩提正道,有志从事教育者,即兴学创校;有志弘法者,则开讲大座;悲怀济世者,投入济世志业;愿为佛教文化贡献者,全身投入。然护持佛教文化事业则为四众重大责任,吾人绝不可袖手旁观,护持文化事业本具无量功德,更是解救当今无可救药、弊端炽劣之社会风气的一服良方猛药。各行志业当应共体时艰,群策群力,同挽社会的劣弊颓风。


定慧止观寂照 明静正断自在

释  慧  岳

天台智者大师的实践论,简而言之就是止观二字,止观古来即是佛教的常用语。止是停止或抑制被诸现象的生起、转变所牵引而导致的心之散乱、动摇;此为主体的确立;观则是全体性、客观性的观察诸现象,而给予正确的判断和自在的应对。故而一般常以定与慧或寂照与明静来形容止观。
信 解 相 辅  解 行 并 重
释 真 华
经上说:「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智无信长邪见!」修学佛法必须是信仰与理解相辅相成,重信或重智,皆难免有落入岐途的危险,例如现在偏於学术理解的佛学者与重信行的学佛者,相互轻视排斥的现象,实在是佛教界的畸型发展,使佛法行者能「信智合一」,令每位学佛者同时也是佛学者。

善根  福德  因缘
释  净  空
弥陀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的第一法门,修学净宗须从读诵下手,佛经上说:「若非往昔植福慧於此正法不能闻」;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唯此经才能令一切薄地凡夫、五逆十恶都能在一生成佛,此法门是当生凡夫成就法门。

持净律 修净业 入净地
释  广  元
佛教强调以「戒」为师,凡一切四众弟子依「戒律」为基,专修净业。「净律」二字为佛弟子咸遵咸守之根本。佛法无非示大众戒律为基,紮根戒律道行,依戒律修一切净业,契入诸佛究竟净地;在佛教日益蓬勃,佛法日益普化之日,四众亦以「净律」二字为一切修心标准,精进无上佛道,度化一切众生。

无缘大慈 广行一切善法
释  宽  裕
愿藉弥勒菩萨的无缘大慈,化解当前社会凶残乖张的戾气,转为安乐和谐,日益富庶繁荣。长存慈航大师之精神,令佛教迈入另一段新里程,早日阐扬慈航大师毕生提倡的教育、文化、慈善事业,自利利他,广行一切和乐善生的法门,早日共成人间净土。

万物本相生 觉性启智慧
释  晓  云
觉性教育就是启发觉悟人生,令人生充满觉性,进而体悟人与万物是相生而非分生,透过自我教育、济生教育、心理教育,使人从自己世界到他人世界,层层了解,彻底解决「人心」问题日益困顿之今日世界;令一切人在觉性教育中,成长自我,启发智慧,转化一切生命,令一切生命向上向正向觉。

解脱缠缚欲妄 开创禅风道行
释  白  云
禅者看生命的过程,观因缘法则,於生老病死诸苦的承受,既不拒接事实,也不甘於被现实摆布;须解脱一切缠缚,不为五欲八风所动,彻底打破一切是非、善恶、美丑、大小、相对情识,突破夹缝,抖擞闯出顶天立地的生命力,开创出禅风道行真精神。
与观音争口气 学弥陀发大愿

释 妙 莲

我要和观世音菩萨争一口气,观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我将来也要有三十二化身,无处不应;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一切苦难,我也要大慈大悲救一切苦难。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我更要发四十九愿,摄受一切众生到我佛国土。凡见过我的面,听过我的法,乃至闻我名号的人,我都要度他同往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他此生不能生西方,我一定再来化度,直到他生西为止。做父亲的总希望儿子胜过他嘛!弥陀慈父也希望我好过他呀!


破戒犹可忏 破见无可救

释 首 愚

历代祖师曾教诲我们,宁可执有如须弥,不可执空若芥子,这就是告诉我们要谨慎,千万不要落入空中,一定要和般若相应,不然空修的不好,会否决一切,拨无因果,对因果起了否定,那是很可怕的!佛门有句话,破戒还可忏悔改过,破见那就没药救了,知见错了,自以为是,那就无可救药了!


人间佛教思想 佛陀人本精神

释 晴 虚

太虚大师以大无畏的精神,大担当的魄力提出人生的佛法,揭示正知正见以导引人心,积极、理智、慈悲的落实人间菩萨道;直到今天,太虚大师的成就贡献、学术地位、改革思想在佛教界中一直让人怀思。印顺导师则秉承太虚大师的遗绪,推动人间佛教思想,直探佛陀人本的精神。


三坛大戒 严谨慎重

释 圆 宗

「三坛大戒」为佛门最重要大事,教界承办「三坛大戒」,都以战战惊惊,丝毫不敢马虎;因传戒大事关系着千万众生慧命,受戒的戒子亦必须慎重!当作毕生最大之大事般,登坛受戒。「三坛大戒」应当严谨慎重举办,而各界未登坛受戒弟子,亦以「百千万劫难遭遇」的心态,莅坛受戒。


禅以戒生定 依定观照

释 惟 觉

禅定是任何人都可以修习的,但必须要有正确的修法,佛法的「禅」是清净的,必须以「戒」为根,楞严经上说:「悟後起修」先悟後修,消归自性,斩断自性习气。无论顿悟、渐修皆须以「戒」为本;以戒生定,依定观照,降伏烦恼,断除想,逐次达「禅」心境界。


实践人间佛教精神

释 心 平
 
希望所有的佛教徒都能具有:一、给人信心。二、给人欣喜。三、给人希望。四、给人方便的人间佛教精神和作为。促进早日实现「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理想。
不为境转 求生净土

释 灵 根

这个世界截至迄今犹未是净土世界,但不同的人可感受不同的环境,所谓心随境转。学佛修持应都摄六根不为境转,不过,当自己信心不够坚强时,则容易受环境影响,孟母三迁亦为之故。所以释迦牟尼佛介绍具慈悲愿力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接引凡愿往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使之得以顺利修行。


持戒念佛 戒杀茹素

释 广 化

「持戒念佛」、「戒杀茹素」为一佛弟子须遵须守之示;「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一切作为以「戒」为师。「念佛」为依佛开示,用心修法之法门;「戒杀茹素」则一切人皆须遵守,欲避刀兵劫、欲避横祸、欲免恶疾缠身,须「戒杀茹素」以断畜牲缘,否则,业报现前,则灾难难挡。


皈依「自性三宝」

释 妙 广

皈依的真义是什麽?皈依的真义在於皈依自性三宝!何谓皈依自性三宝呢?简单的说就是皈依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这就是自性的三宝;释迦牟尼佛说:「善哉!善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颠倒,不能证得。」


修学佛法 信解行证

释 祥 云

佛法诸行博大精深,千头万绪;惟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偈,能以概括其全貌。
修学佛法,不出「信、解、行、证」四者。「信」为修道之发始,「证」乃修道之终极;而「解、行」二者,则是完全道业所必经由之路径。


培育人才 服务社会

释 开 证

佛教徒应将人力、物力集中起来,不为个人或一寺、一团体的名利设想,多做文化、教育、慈善的工作,为整个佛教的现况及前途作狮子吼,积极为佛教培育人才,为社会提供服务。否则,不仅不能使佛教发扬光大,反而有被时代淘汰之虞;佛教界应以坚强毅力挑起承续佛法慧命、弘法利生的重担!


衡己根器 至心念佛

释 妙 莲

净土法门为诸佛亲说,大众须衡量自己根器;四种念佛法门中,「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相念佛」皆非凡夫根器所堪契入;唯「持名念佛」,念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相继令不间断,「至心」念佛,仗佛接引,必当生成就净土,所有佛弟子务必精进「持名念佛」、「至心念」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