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研究 分类:佛法研討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佛的人想要有系统地学习宗喀巴大师次第井然、显密圆融的殊胜教法,通常这些人必须远赴印度去学习,面临语言障碍、文化隔阂、水土不服等的挑战。开设宗喀巴大师基础课程,是为了提供大家更便利、更理想的学习环境。宗喀巴大师基础课程包含九门课:菩提道次第、心类学、四部宗义、利器之轮、入菩萨行、心经、现观庄严论第四品、宝性论第一品:如来藏、密宗地道。课程的精神着重在引导学员建立闻思修并重的习惯,鼓励学员研讨、禅修、闭关,以期真正转化内心,生起菩提道的证量。

◎自西元前一世纪以後,印度佛教界开始陆续传出大乘经典。经过
了三、四百年,由於大乘经典的大量流传,以及印度论师们加以融会
贯通和系统化,遂形成印度大乘佛教三大思想体系:即中观,瑜伽和
真常 ,各成其庞大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中
观的思想建立在「缘起性空」上,所依的经论包括《大般若经》,龙
树菩萨造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代表有宗的瑜伽
系强调的是「境空心有」之唯识思想。此系统下的经论有《解深密经
》,《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等。而高举「如
来藏自性清净心」的真常系思想,则宣扬人性中本有佛性的存在。《
如来藏经》,《胜鬘夫人经》,《大般涅盘经》,《楞伽经》等是其
主要的经典依据。

中观和瑜伽教理之精华,主要表现於其重要的论典中,但真常系
则偏重经典。但这并不表示真常系在印度未出现重要的论典。坚慧 (
Saramati)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
(Ratnagotrav-ibhaga)就是代表如来藏学主流的集大成论书 。

  《宝性论》的中文全名是《究竟一乘宝性论》。它有梵文本和藏
文译本。梵文本全称为Ratnagotravibhaga Mahayanottaratantra
sastra,意思是「宝性分别大乘最上秘义论」 。有趣的是中译
本取其前字(Ratnagotravibhaga) 而名为《宝性论》,而藏文译本则
取其後字(Mahayanottaratantra) 而称此论为《大乘最上秘义论》(
简称Uttaratantra),由此可略见此二传统着重点的不同。 依
中国佛教的传统说法,《宝性论》全论是坚慧(Saramati)所造,但依
藏传,论本偈是弥勒菩萨 (Maitreya) 造的,而「释论」则是由无着
(`Asanga`)菩萨所造(注7)。梵文本亦称「论本偈」是弥勒造的
,但未提及无着释论。西藏佛教传统上一直认为弥勒菩萨着有五论:
《大乘庄严经论》(Mahayana-Sutralamkara),《中边分别论》
(Madhyanta-vibhaga),《法法性论》(Dharma-dharmata-vibhaga) ,
《现观庄严论》(Abhisamayalamkara) 和《大乘最上秘义论》。但弥
勒是否为一历史人物,学者之间的看法不一。宇井伯寿认为弥勒是无
着的师父,为一历史人物,但Jam-yan-zad-pa的Siddanta(Grub-mthah)
有如下记载:「龙树因文殊师利菩萨之启示,依《虚空藏经》(Aksayamati-
nirdesasutra) 而建立中观学派。同样地,无着则因弥勒菩萨的启示
,依《解深密经》(Samdhinirmocana) 而建立瑜伽学派。」 由
此可见,此二学派均将自己的学说直接溯源於天上的菩萨,以显其神
圣和权威性。Obermiller博士因此认为其实五论(包括《宝性论》)
均为无着造的。然而,《宝性论》的如来藏说,与无着所代表的瑜伽
系大相迳庭,因此Obermiller的看法很难自圆其说。西藏格鲁
派 (Gelupa) 大师宗喀巴 ( Tson-kha-pa) 也不认为《宝性论》属於
瑜伽系,而应是中观具缘派 (Madhya-mikaprasangika)的作品。

  由於从历史或教义的观点,均缺乏有力证据证明弥勒造论、无着
释论,故有些学者还是认为中国所传坚慧造的传说较为可靠。
中国史料记载中,最早提到坚慧造《宝性论》的是深信如来藏思想的
华严宗三祖法藏法师。他在注疏《大乘法界无差别论》(Mahayanadha-
rmadhatvavisesa-sastra) 时曾言坚慧乃「地上菩萨,於佛灭後七百
年时,出天竺大刹利种。聪叡逸群……以己所游平等法界,传示众生
,方为究竟广大饶益,是故造究竟一乘宝性论,及法界无差别论等」
(注12) 。法藏是由提云般若(Devaprajna) 获知此事。提云般若出生
于阗(khotan),是《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的译者。因之,至少在七世
纪前的中亚,坚慧就已经被认为是《宝性论》的作者。不过,有一疑
点,即现藏经所存的《宝性论》只有译者,而未注明作者何人,而且
古代各经录中亦未有记载。吾人对坚慧的年代和师承所知很少
。然而,依目前所知的有限资料研判,二种传说中,坚慧造《宝性论
》还是较为可信。

  《宝性论》译者为元魏勒那摩提 (Ratnamati)。但是《开元释教
录》 (730A.D.) 在记载《妙法莲华经》、《宝性论》和《宝积经论》
的翻译经过时,说明如下:

   「菩提留支传本,勒那、扇多参助。其後三德乃徇流言,各传
师习不相访问。帝以弘法之盛略叙曲烦,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
。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时兼异缀,後人合之共成通部
。见宝唱等录。所以法华、宝积、宝性等论各有两本耳。」


  根据《开元释教录》的这段记载,最初参与翻译《宝性论》的有
勒那摩提、菩提流支 (Bodhiruci)和佛陀扇多三人,但因三人意见相
左,宣武帝遂敕令三人各译後再参校。故当时三部典籍各有二译本,
後人再合而为一,故未见有二译本传世。《开元释教录》自称上述资
料是引自《宝唱录》(518 A.D.),但是如果参照其他经录,则颇有疑
问。例如:《历代三宝记》(597 A.D.)则说:「十地经论十二
卷,宝积经论四卷。已上二论菩提流支并译,且二德争名不相询访。
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缀文言亦有异处,後人始合。」《大唐
内典录》亦说勒那摩提译有「十地经论,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宝积
经论四卷与十地二论菩提流支并译」。《开元录》的成立年代
晚於《历代三宝记》和《内典录》。它的资料是根据《历代三宝记》
、《内典录》,而非直接引自《宝唱录》。但是为何《历代三宝记》
和《内典录》说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合译的是《宝积经论》和《十地
经论》,而非《开元录》的《宝性论》,高崎直道认为这可能是《开
元录》的作者费长房误续二录所致。从三经录的记载研判,高
崎直道的推测很有可能。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因教理之争而不和的事
相传已久,不过这是在合译《十地经论》时发生的,与《宝性论》的
翻译无关。。因此,吾人可以论定《宝性论》是由勒那摩提单
独译出,自古并未有另一译本存在。



一?宝性论的内容架构

  《宝性论》内容分四卷十一品。基本上包括二大部分:「论本偈
」和「释论」。「论本偈」即是五言四句的偈颂,总共三百偈,乃是
以偈颂方式揭示本论的中心思想,即使没有「释论」,亦可构成一部
独立的偈颂式论典。「释论」则含有重覆前面的「论本偈」、「注释
偈」和长行的「释疏」。「注释偈」是以偈颂方式解释「论本偈」的
意义,「释疏」则是以长行注解「论本偈」或「注释偈」。

  与梵藏相对照,汉译的「释论」部分相当於梵文本,与西藏译本
无着造的「释论」( Mahayanottaratantra-vyakhya)也一致,但是梵
汉本没有相当於藏译弥勒造的「本论」(Mahayanottaratantra-sastra)
。它有四百十一偈,包括「论本偈」和「注释偈」,但是没有「释疏
」。总之,中文的「释论」与梵文本及藏译Vyakha一致,梵藏本则没
有相当於汉译别列的三百论本偈(注20)。

中译    梵文本 藏译 ┌论本偈
┌论本偈 ┌论本偈 (1) 本论(Sastra)┤
全 ┤ ┌论本偈 全 ┼注释偈 └注释偈
论 └释论 ┼注释偈 论 └释 疏 ┌论本偈
└释 疏 (2) 释论(Vyakhya)┼注释偈
└释 疏


参照上列的梵藏本内容,吾人也许可以推测当时勒那摩提可能也
有「本论」和「释论」分开的二个单行本。勒那摩提本人或者是後人
才把它们合成一本,成为三种语言版本中最完整的综合本。

汉译的十一品分别为:一、教化品,二、佛宝品,三、法宝品,
四、僧宝品,五、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六、无量烦恼所缠品,七、
为何义说品,八、身转清净成菩提品,九、如来功德品,十、自然不
休息佛业品,十一、校量信功德品。梵文和藏译本只有五品:一、如
来藏品:包括汉译的第二至第七的六品,二、成菩提品,三、如来功
德品,四、佛业品,五、校量信功德品。汉译第一品「教化品」的十
八偈,梵藏均缺,可能是後人增加的。「释论」一开始仅以一句「教
化品如向偈中己说」带过,这可能是原来「论本偈」就没有这一品,
所以当然不会有注释。其他品的偈颂,则三译大同小异。

《宝性论》的主题在於四法:佛性、佛菩提、佛法、佛业,也就
是诸佛及众生依本具的佛「性」(dhatu) ,经过实践的历程,证得佛
菩提(bodhi) ,具足一切佛法(dharma)功德,并且从事济度众生的行
业(karma) 。「释论」强调三宝性,故将全论分成「七种金刚句」:
佛宝、法宝、僧宝、性、菩提、功德、业。因此整部《宝性论》是建
立於四法,分成十一品,以「七金刚句」(vajrapada) 加以广解。「
金刚」象徵难可沮坏,比喻所证义亦复如是。证义虽然「以闻思智难
可证得」,但还是得借名字章「句」来诠释其理,所以「释论」说金
刚句能做随顺正道、智证的根本。

为了证明七金刚句的符合经说,「释论」作者引《陀罗尼自在王
经》(Dhara-nisvaraja-sutra) 做为经证。此经的序分中说明七句的
前(佛、法、僧)三句,後四句则在「菩萨如来法门差别分」中广说
。「释论」以偈颂说七金刚句的次序:

「从佛次有法,次法复有僧。
僧次无碍性,从性次有智。
十力等功德,为一切众生,
而作利益业,有如是次第。」

至於七金刚的意义,「释论」则广引不同的经典加以解释:

佛义:「所言如来者,非可见法,是故眼识不能得见故。」
法义:「所言法者,非可说事,以是故非耳识所闻故。」
僧义:「所言僧者,名为无为,是故不可身心供养礼拜赞叹故
。」

以上三义汉译未明引自何经。梵文本说是引自《坚固意品》Drdhadhyasayapari-
varta (注24) 。它对三宝的定义侧重否定式含
有般若味道的表达。「释论」所以引用它,可能取其「难证义」。

众生义:「言众生者,乃是诸佛如来境界……即是第一义谛。
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即是如来藏。如来
藏者即是法身。」

这段经文是引自《不增不减经》 。「释
论」的开头偈七金刚句的第四项是(佛)性 (dhatu)。在长行注释中
,却说是「众生」。可见作者将佛性与众生等同视之。其引用《不增
不减经》正是很恰当的经证。

菩提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名涅盘界。涅盘界者,即
是法身。」

功德义:「如来所说法身义者,过於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
如来智慧功德。」

此处的功德义在於强调出缠的法身,和在缠的如来藏都本具「不离不
脱」如来智慧功德。至於有那些功德,「释论」引自《大集经》的《
宝女品》(Ratnadarika-parivarta)说有六十四种功德。

业义:「如来不分别,不分别无分别,而自然无分别,如所作
业自然行故。」

「释论」依《陀罗尼自在王经》说佛业有三十二种(注31)。以上就是
整部《宝性论》的七个主题的组织、内谷和含义。作者先在第一卷以
长行引经据典地给予略解,在其後的各品再予广说。全论虽然分七金
刚句、十一品、然而几乎全论的四分之三的篇幅用於注解前四句(佛
、法、僧宝、性),尤其是性(dhatu) 这项。可见《宝性论》的宗旨
着重在阐扬佛性(如来藏)与众生的关系,重要的是要众生体悟本具
的清净三宝因性,随之而来的当然就是「自然无分别」的菩提、功德
、和业用了。


二、《宝性论》所依的经论

《宝性论》是印度如来藏思想最主要的论典(注32)。它成立之前
已有许多提倡(或蕴涵)真常思想的经典出现。《宝性论》根据这些
经典,以佛「性」(dhatu) 为主轴,串连了生佛不二的因位(众生在
缠)和果位(众生出缠)。其所引用的经典有二十余部之多(注33),
而所引用的经文几乎占了「释论」的三分之一。如此大量的引经据典
,虽然可称之为言之有据,但也不免有人要认为它只不过是经文的汇
集(注34)。不过,综观全论,它还是能做到贯通许多大乘经典,藉以
有系统地阐明它的重点──如来藏说。

《宝性论》的主题所依据的经论如下:

1.《陀罗尼自在王经》:七金刚句。
2.《大集经》的《宝女品》:六十四种佛功德。
3.《如来藏经》(Tathagatagarbha-sutra):如来藏的九喻。
4.《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Sarva-buddha-visayavatara-
jnanalokalamkarasutra):佛业九喻。
5.《大乘庄严经论》(Mahayanasutralankara):佛菩提八义。
6.《不增不减经》:如来藏的「无差别」义。
7.《胜鬘夫人经》: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

除了上的经论,《宝性论》的主要依据还包括:《大般涅盘经》
(Mahayara-parinirvana),《华严经?如来出现品》(Tathagatotpat-
tisambhava) ,《大集经》中的《宝髻品》(Ratnacuda-sutra) 、《
海慧菩萨品》(Sagaramatipariprc-cha)、《无尽意菩萨经》 (Aksayamati-
nirdesa) 、《大乘阿毗达磨论》(Maha-yana-abhidharma sutra)等。
《法华经》(Sadharmapundarika) 虽没有直接的引文出现,可是它的
一乘思想也是《宝性论》的如来藏依据,般若系统的经典中,被引用
的有《金刚经》(Vajracchedika) 和《八千颂般若经》(Astasahasrika)
。另外的经典尚有《六根聚经》(Sada-yatana-sutra) ,《佛华严入
如来智德不思议境界经》(Tathagatagunajnana-cintyavisayavatara
-nir-desa)等等。

《大乘阿毗达磨论》和《大乘庄严经论》是《宝性论》引用的二
部论。值得注意是此二论皆是属於瑜伽学派的论典,《宝性论》中的
三身、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有垢真如、无垢真如等观念,与瑜
伽学是可以相通。然而《宝性论》并没有引用它们的主要教义,如「
阿赖耶识」、「三自性」、「八识」、「三无性」、「四智」等。《
宝性论》是高唱「一性皆成」的论典,当然更不会引用瑜伽学系「五
性各别」的种子说了。

上举的经论是《宝性论》思想的来源,其中最重要、且是引用最
多的有《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和《胜鬘经》。以下略述其中
教义。
------------------------------------------------------------------------------
◎开课通告

课程名称:《宝性论》如来藏品

课程简介:《宝性论》所要表达的是成佛之道,最大的特色在於它建立在「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佛性)」的信心上。这个非常积极和肯定的「起点」(佛性),鼓舞佛弟子趋向佛道,经过修行的历程,终究可以圆证具有无量功德的法身(菩提),进而教化无尽众生。

参加此课程的资格:最好修学过《菩提道次第》。

师资:印度色拉杰寺拉然巴格西?客祝格西

上课时间:自 2008年 4月 26日起至 6月14日;共16堂课32小时

每星期六 9:30~11:30;14:00~16:00

地点:释迦牟尼佛中心

上课方式

亲授学员:亲自来释迦牟尼佛中心上课。

同步视讯学员:台北经续法林、高雄上乐金刚中心,於同时段与台中中心连结,以skype视讯上课。

远距学员:若学员因路途遥远等特殊原因,可以采用远距教学方式。

上课内容均录制成光碟,并将授课重点整理成文字稿,提供给所有的学员。

结业证书

全修学员通过九门课的所有期末考,且完成三个月菩提道次第闭关者,可取得结业证书。

学期考试

要取得结业证书的所有学员,包括远距学员、视讯学员,必须通过期末考。不在乎取得结业证书者可以选择参加或不参加期末考。不过,最好能够尽量来参加期末考,因为那很有益於复习所学内容的重点。

行为规范

遵守五戒,不杀生、妄语、偷盗、邪淫、饮酒。

遵照授课师长的指示修学,并参加和基础课程相关的研讨、禅修、闭关、期末考试。

因特殊事故无法前来上课,必须事先请假。

如何成为宗喀巴大师基础课程学员?

有志於依循宗喀巴大师基础课程,修学大乘佛法者,并愿意遵守上述行为规范者。

全修学员:修九门课。选修学员:以一学期为单位。

费用:本学期酌收杂费1,000元;僧众免费,清寒学生可申请减免。

报名:
1.亲授学员或远距学员:请填妥报名表,传真或邮寄到释迦牟尼佛中心。
2.参加同步视讯学员:请向台北经续法林(电话:02-2577-0333) 填报名表。
或向高雄上乐金刚中心(电话:07-612-5556) 填报名表。

---------------------------------------------------------------------------------------------------------------------------------------------------------------


弥勒菩萨之《究竟一乘宝性论》──弥勒菩萨所着关於「佛性」的大乘佛法典籍──

宗萨钦哲仁波切 讲授

虚空,其本质离於概念,


遍含一切。


同样地,广阔无瑕的心之本性,


通透所有众生。


─ 弥勒/无着


不论困惑、痛苦多麽深沈,我们都拥有绝对的、不变的觉悟本质,或称「佛性」。由此内在本质来看,尊贵的佛陀和一般众生并无差异。任何人只要去除了遮蔽其真实本性的障碍,即能成佛。


《究竟一乘宝性论》是弥勒菩萨给予无着论师有关佛性的教授。它是大乘佛法最伟大的典籍之一;尤其特别的是,它被视为大乘与金刚乘之间的桥梁。它描述佛性如何存於我们内在、如何觉察佛性,以及佛性所展现的功德为何。


仁波切的引导方式很不同於其他师长,他甚至敎我们怎麽批判佛教,如果一个教法经不起观察,是不值得花毕生时间去努力的,还不如花时间去赚钱、看电影,做想做的事情还开心些。虽然我不是很懂,但是透过一点一点地检查和分析,才有可能逐渐地产生决定的信心,如果没有透过理性的检择,单纯靠感性的诉求,是不可能稳固的。这也是藏传佛教辩经的基本精神。


辩经是透过任何不同的角度,去检择佛法的论点是否是完整而颠扑不破的。而且有趣的观察是,愈是花毕生在批判佛教的这些僧伽们,愈努力者对佛法的信心愈是坚定不移、愈是精进努力... 通常就是我们这种半吊子的、提不起放不下的人,愈是在这里载浮载沉,任生命一点一点流逝毫不心疼...


众生都有佛性,唯有靠自己才能证得。除非自己想证得,一切助缘才产生意义。


◎《究竟一乘宝性论》佛学讲座

弥勒菩萨之《究竟一乘宝性论》

弥勒菩萨所着关於「佛性」的大乘佛法典籍

宗萨钦哲仁波切 讲授

虚空,其本质离於概念,遍含一切。同样地,广阔无瑕的心之本性,通透所有众生。 弥勒/无着

不论困惑、痛苦多麽深沈,我们都拥有绝对的、不变的觉悟本质,或称「佛性」。由此内在本质来看,尊贵的佛陀和一般众生并无差异。任何人只要去除了遮蔽其真实本性的障碍,即能成佛。
《究竟一乘宝性论》是弥勒菩萨给予无着论师有关佛性的教授。它是大乘佛法最伟大的典籍之一;尤其特别的是,它被视为大乘与金刚乘之间的桥梁。它描述佛性如何存於我们内在、如何觉察佛性,以及佛性所展现的功德为何。

录音时间:2006年5月12日
地点:台北火车站五楼演艺厅 (MP3总长度7小时33分)

寶性論的研究
究竟一乘寶性論
寶性論的研究
《究竟一乘寶性論》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