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丛林部落 只杀不爱 分类:交流天地
转寄 打印 回响 总览 阅读尺

喇嘛网 日期:2009/06/19 NPO  编辑部 报导

【文/知识通讯评论】

在亚马逊丛林部落里,好战性格较强烈者後裔反而较少,在演化上也不一定占有优势,而暴力在社会带来的影响亦取决於文化脉络。

人类学家研究南美亚马逊雨林的一个最嗜杀部落的行为,看出人类行为改变的模式。

 

 

研究人员指出,在亚马逊丛林部落里,好战性格较强烈者後裔反而较少,在演化上也不一定占有优势,而暴力在社会带来的影响亦取决於文化脉络。

 

 

瓦拉尼人(Waorani)是居住在厄瓜多亚马逊雨林的半游牧民族。一九五八年初次与传教士,有和平的来往,到了一九七○年代初期生活也相对平静。

 

但依据系谱学研究显示,瓦拉尼人在生活型态改变之前,残杀率全球居冠,百分之五十四的男性与百分之三十九的女性在同族暴力下身亡。

 

带领研究团队的宾州州立大学文化人类学家贝克曼(Stephen Beckerman)指出,多数人都是因多年世仇而丧命,任何导火线都可能引爆冲突。

 

贝克曼指出瓦拉尼人并无意外伤害或死亡的概念,若出外打猎,差点遭断裂落下的树枝砸中,一定是巫术所致,必然有人得为此负责,他们会杀死该人以及其一家老小。突击队会在夜间埋伏攻击,并以长矛做为武器。

 

为找出暴力与男性家庭生活的关联,贝克曼及他的同事访问一百二十一位年过五十岁的瓦拉尼长者,透过男性本人或亲人记忆,取得九十五位战士的突击及家族史。

 

研究发现,男子参与突击次数若高於平均值,膝下并无较多妻儿。相较於性格温和男子,这些好战勇士的子嗣长大成人机率较低。这项研究结果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论文集。

 

反例

 

此项新研究对比另一个亚马逊部落「亚诺马莫人」(Yanomamö),这个部族的好战份子妻儿较他人多。贝克曼以为能从瓦拉尼人文化找出通用规则,结果却是个反例,证明文化脉络的重要性。

 

哈佛大学灵长类动物学家朗汉(Richard Wrangham)表示,对我们知之甚少的亚马逊领域,瓦拉尼人研究贡献良多。但他也强调,除了突击之外,还有其他侵略形式存在,例如脾气坏。衡量成功繁衍的方式也包括与多位女性生子、手足子侄存活等因素。因此他认为这项研究还不足以成为重要结论的基础。

 

夏威夷太平洋大学人类学家波洛夫斯基(Robert Borofsky)指出,与其访问退休战士,我们更应该对比现役勇士与平民。

 

他表示包括瓦拉尼人等多数研究中,资讯多以记忆回溯为主,或根据未必全然正确的系谱学资料,若要超越揣测的阶段,唯一方式只有广泛采用还在世的「活人样本」。

 

恶性循环

 

亚诺马莫人的暴力倾向看似低於瓦拉尼人,不过贝克曼提到,两族战士之间命运之所以大不相同,关键或许在於暴力发生的频率。亚诺马莫人的浴血战大约每隔一代发生一次,让战士有时间结婚生子,但瓦拉尼人则无此喘息空间。

 

为何瓦拉尼人如此暴力?好战形象既无法在团体内赢得声望,亦无法吓阻外敌。

 

贝克曼指出,瓦拉尼人可能陷入报复循环,他表示当年传教士抵达时,瓦拉尼人几乎要走向自我毁灭,故当传教士说,「上帝希望你们停止杀戮」,瓦拉尼人觉得气氛终於缓和下来。

 

朗汉认为,瓦拉尼人的历史展现人类行为的弹性。他指出这是人类快速改变暴力模式的经典范例。

 

【完整内容请见《知识通讯评论月刊》八十期;订阅知识通讯评论月刊电子版





  

即時法訊:
利美園地:
慈智部落: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