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诗社 解严後诗选问世 分类:交流天地
转寄 打印 回响 总览 阅读尺

喇嘛网 日期:2009/07/17 NPO  编辑部 报导

笠诗社 解严後诗选问世  2009-7-16
笠诗社会员齐聚台湾文学馆,馆长郑邦镇(前排左五)与会员留影历史镜头。(记者洪瑞琴摄)
笠诗社发表「重生的音符」新书。(记者洪瑞琴摄)

重生的音符─见证台湾文学创作活力

〔记者洪瑞琴/台南报导〕创刊45年的笠诗刊,是国内出刊不曾脱期的唯一诗社团体,昨日齐聚台湾文学馆,发表解严後笠诗选新书「重生的音符」,共同见证台湾文学的创作活力。

1987年台湾解严,是台湾社会与文化演化重要分水岭;笠诗社,筹划1年多,汇集4个年代、30多位笠诗人在解严後的诗选作品300余首、厚达600多页,特别选在昨天「解严日」7月15日发表,格外有意义。 社长江自得表示,支撑笠诗人努力不懈出刊因素,除了对诗怀抱宗教般热忱外,笠诗人心中强烈的台湾意识及反殖民意识也是重要推手,未来无论任何主题、创作理论都可切入,唯一要坚持的是,站在「以台湾为中心」的基础上。

创办人之一的陈千武,是台湾诗坛跨语文的重要诗人;他回述感叹早年台湾文学「惨」况,韩国学者金尚浩、日本学者岗崎郁子初来台进修硕博士时,当时论试的考官竟直接了当说台湾没有文学,不用研究了,被排斥漠视程度可见一斑,走过荜路蓝缕,台湾主体精神更当珍惜悍卫。

国内最年轻院长的成大文学院长陈昌明指出,台湾四大诗社老成淍零,笠诗社是当时最被打压,却形成最强劲力量的诗集团,诗脉世代连贯,成长历程为台湾文学作最佳见证。

笠诗社从创办12位笠诗人,迄今仍有60多位成员,最盛期达80余位,包括曾贵海、施懿琳、阮美慧等与会前辈与学者分享台湾诗选文学之外,也认为台湾诗文如何与网路新世代的生活经验结合,值得关注探析。






  

即時法訊:
利美園地:
慈智部落: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