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道》与《触类是道》异同析论 分类:論文著作
转寄 打印 回响 总览 阅读尺

喇嘛网 日期:2009/08/06 NPO  编辑部 报导

《平常心是道》是洪州宗开创者马祖道一提出的禅学思想,《触类是道》则是宗密对洪州宗禅法加以总结後提出的禅学思想。此二者在内涵上是完全等同,还是存着相当大的差异?

《平常心是道》从表述形式上看是一个极其简单的理论,有论者以为平常心是无意识的心,或以为平常心就是当下现实人心,现实的心灵的活动,这些理解都不切合马祖道一所说的平常心的内涵。马祖道一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非凡天行、非圣实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

马祖道一在此是说,平常心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的心,亦即不对任何是非、善恶、凡圣执着的〈无心〉,又是行住坐卧,应机接物的现实人心,因此可说,平常心是无滞无碍的现实人心,是无所执着的日常生活。它以无心为体,以现实人心为用,是两者的内在整合。一方面,它不等同於日常心,不是众生的包容着种种执着,计较日常事物;另一方面,它不仅仅是无心,不是牛头禅落样趋向彻底虚无、空寂化的无心,而是落实於人心的无心。与马祖道一一样,马祖道一的门下也把〈平常心〉理解为无所执着的日常生活,等同於现实人心。

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大珠慧海〉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问: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有僧〉问:如何是平常心?师〈长沙景岑〉曰:要眠即眠,要坐即坐。曰:学人不会,意旨如何?师曰:热即取凉,寒即向火。

这里,大珠慧海和长沙景岑透过对吃睡坐行这些日常行为本身的分析,直接表达了平常心就是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自然任运,直下无心的思想。这就是说,吃饭的时候吃饭,睡眠的时候就睡眠,吃饭或睡眠是纯粹的没有任何杂念得行为,因而也没有任何执着的行为。

至於平常心是道的〈道〉,依马祖道一的解释,即是法界,法界则等同於马祖道一在别处所说的法性、佛性、真如,意为佛法的境界或终极解脱。

总之平常心是道,就是无滞无碍、无所执着的日常生活即为成佛的境界,即是解脱。平常心与道无异,平常心既是修证的方式,也是成佛解脱和解脱的境界。

〈触类是道〉不是洪州宗人提出的思想,而是密宗对洪州宗禅法总结的一个方面。但从宗密对此的解释和马祖道一自己的论述相对照来看,〈触类是道〉可以看成是洪州宗的思想。宗密解释〈触类是道〉说:起心动念,弹指、扬眉,因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第二主宰。如面作多般饮食,一一皆面,佛性亦尔。全体贪、瞋、痴,造善恶、受苦乐故,一一皆性。

马祖道一则说: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尽是妙用,尽是自家。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真,尽是自家体。若不然者,更是何人?一切法皆是佛法,请法即是解脱,解脱即是真如。诸法不出於真如,悉是不思议用,不待时节。着衣吃饭,言说只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

不难看出,〈触类是道〉就是马祖道一所谓的〈即心即佛〉、〈立处即真〉,是说人类现实的人心即各种日常行为,包括善恶苦乐,甚至包括贪、瞋、痴,都是佛道或佛性。它将现实的人心与抽象的佛性相联结,从而在理论上论证并肯定了众生有着成佛解脱的根据。从表述的形式来看,〈触类是道〉明显受到了僧肇的《不真空论》〈触事而真〉的思想影响。僧肇说: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所谓触事而真,是说千差万别的事实是真理的体现,即是佛道。它从现象是本体的显现的角度肯定众生的现实心灵都是真实的。

根据以上理解,显而易见,触类是道就其本意来说是一个心性论命题,而不是一个修证解脱论的命题。它并不涉及修证解脱的具体方式和境界。正因为如此,宗密认为洪州宗禅法除了〈触类是道〉这一心性论思想主张,还有〈任心〉这一修行的方面。

宗密解释〈任心〉说:言任心者,彼息业养神之行门也。为不起心造恶修善,亦不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於心;恶亦是心,不可心断心。不断不造,任运自在,名解脱人,亦名过量人。无法可拘,无佛可作。何以故?心性之外,无一法可得。故云任心即为修也。〈任心〉即不起心,即是无心。它是禅修实践。当它落实於现实的人心,人的日常生活,才是实在的解脱和解脱的境界。

如果以上对〈平常心是道〉和〈触类是道〉的解析可以成立的话,那麽显而易见的是,〈平常心是道〉既与〈触类是道〉不同,又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

首先,〈平常心是道〉与〈触类是道〉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思想。〈平常心是道〉是修证解脱论,〈触类是道〉则是心性论。〈触类是道〉和〈任心〉相结合,借用密宗的话来说,〈触类是道而任心〉,或者说〈触类而任心是道〉,才和〈平常心是道〉具有相同的内涵和意义。其次,〈平常心是道〉又以〈触类是道〉为前提和基础,它不过是在〈触类是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众生成佛解脱的现实方式和境界。如仅从心性论的角度来看,〈平常心是道〉和〈触类是道〉是内在一致的。



主持人
马祖道一



  

即時法訊:
利美園地:
慈智部落: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