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 分类:經續解析
转寄 打印 回响 总览 阅读尺

喇嘛网 日期:2009/08/11 NPO  编辑部 报导

big5.fjnet.com/.../25271/viewspace-11217.html

 

《般若经》之发展与《现观庄严论》之创作

使人容易了解般若经义,大乘学者势必要采取一些应变的措施。应变的方式之一,就是使般若经的体裁朝精简的型式发展,例如像《金刚经》(Vajracchedika)与《心经》(Hrdaya)等简短而又充满哲学意味的经典;另一种方式,就是不直接将《大品般若经》改成精简的型式,而把它浓缩精链,提出纲要,并有系统地将这些要义全部贯通起来,作成一部纲要性的般若经释。《现观庄严论》大概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一部论典[8]。

《现观庄严论》论名略释

《现观庄严论》只是简称,论的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之要诀现观庄严论颂》(Abhisamayālankara-nāma-prajñāpāramitopade?a-?āstrakārika)。顾名思义,《现观庄严论》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经》的论义、教授或口诀(upadésa, man-ngag)。此处所说的《般若经》,虽然也包含《十万颂》和《八千颂》,但主要的还是指《二万五千颂》;它相当於竺法护译的《光赞般若波罗蜜多经》(286 A.D.)、竺叔兰译的《放光般若波罗蜜多经》(291)、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大品般若经》(404),或奘译的《大般若经.第二分》(600-663)。

「现观」之梵语为abhisamaya,是由abhi(向,对)+sam(聚,集)+语根I(去,行)组合而成的。其意为“契合”或“融合”。此处是指,能观的智与所观的真实性契合为一的状态,也就是现证或亲证的意思。这部论以八个现观的意义来贯通整个《般若经》,写得非常巧妙。此论共分八品,每品下分若干要义,总计有七十要义。这「七十义」就是《般若经》的「庄严」。宗喀巴在《金鬘疏》中解释说:「所谓“庄严”,

是一种譬喻的名称。如人天生丽质,又配戴上手镯等美饰,当他在明镜中映现时,众人见了,必然心生欢喜。在这个譬喻里,“天生丽质”象徵奥妙的“般若经体”,“美饰”象徵“七十义”,“明镜”象徵《现观论》。当“般若经体”和“七十义”在此论中显现出来的时候,学者们见了必然心生喜悦,所以称为“庄严”。《大乘庄严经论》说:『如人丽质加庄严映明镜中,众人见已生起最胜之欢喜,如是善说开显妙法诸要义,故诸智者於此亦生最胜喜。』」[

《现观庄严论》之作者

《现观论》的作者是谁?学术界对於这个问题颇多争议,不过约略可归纳为如下三种看法:

一、藏传《现观论》是弥勒(Maitreya)的作品,是着名的「慈氏五论」之一[10]。

我们可以大致推断:《现观论》的作者,是一位既深入中观又博通瑜伽学说的大思想家,至於他究竟是偏重瑜伽实践的中观学者,或是深受龙树学说影响的瑜伽师,且乃至於他是否托名弥勒,那就难断言了。不过,为了便於说明,以下仍以弥勒为《现观论》作者之名。

总之,兜率天上的弥勒菩萨造《现观论》,是印、藏佛教传统的一般看法,而这个看法,近代仍有学者支持。

另外,从《现观论》的内容来看,《现观论》中有些颂文,可在弥勒的《大乘庄严经论》和《摄大乘论》(Mahāyānasamgraha)中找到文字上几乎完全一样的偈颂;有些颂文则在内容方面与《大乘阿毘达磨集论》

就思想方面而论,基本上,《现观论》以「一切法空、无自性」的中观思想作为核心,兼采瑜伽的观行次第,然後贯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体系去解释《大品般若经》(详见後文——柒)。因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断:《现观论》的作者,是一位既深入中观又博通瑜伽学说的大思想家,至於他究竟是偏重瑜伽实践的中观学者,或是深受龙树学说影响的瑜伽师,且乃至於他是否托名弥勒,那就难断言了。不过,为了便於说明,以下仍以弥勒为《现观论》作者之名。

六、《现观庄严论》之内容

如前所说,《现观论》的论义是以「八事七十义」的体系架构而成的。如果先明白什麽是「八事七十义」,那麽要了解整部论的内容就比较容易了。因此,本节拟就「八事七十义」来概说《现观论》的内容。

关於「八事七十义」,E.Obermiller於《现观论中所显示的般若经义》一书中,曾大略介绍过[48]。法尊法师也曾经写过一篇「现观庄严论中八品七十义略解」的论文 [49]。这篇论文的内容较前者充实,但是并未注明其中解释所依据的论典。因此,该篇论文中的解释只能代表法尊法师本人的看法与心得。宗喀巴所着《金鬘疏》的序品,对「八事七十义」有一段详细的说明,本节以下所作简介,就是摘译其中要点写成的。

八事

一、一切相智:於一刹那顷,现观一切如所有、尽所有行相之智。如《般若经》说:「任何行相」等。又说:「行相寂灭」。般若经文依此次第,开示了知世俗与胜义的行相。此分为,通达如所有的一切相智及尽所有的一切相智。

二、道智:通达三(乘)道无自性,进而圆满、成熟、清净而现证真际(yang-dag mtha',空性之异名)之学道。此分为了知声闻道、独觉道与佛道之三种道智。

三、一切智:於一切(五蕴等)事上,通达补特伽罗我空之少分智。此分为声闻的一切智及独觉的一切智。

四、圆满现观一切相加行:为使三智的了悟获得自在,总摄三种无生而修习的菩萨瑜伽。此分为廿加行。

五、至顶加行:依止圆满现观一切相的加行,并於总摄三种无生之修习获得自在的菩萨瑜伽。此分为七种至顶加行。

六、渐次加行:为使三智所了知之行相顿生的悟智获得坚固,而渐次修习三智诸行相的菩萨瑜伽。此分为十三种渐次加行。

七、一刹那圆证菩提加行:渐次修习三智(诸行相)而达於究竟的菩萨瑜伽。此分四种刹那加行。

八、法身:修完加行(後所得),具有众多无漏功德的究竟果。如《二谛论》(bDen-gnyis,八世纪初智藏造)说:「诸法之身故,无边德依故,智随行体故,是怙主法身。」此颂的论义如《二谛论难处释》(bDen-gnyis kyi dka' 'grel,八世纪中寂护造)说:「身是聚合(之义), 所以法身就是诸法的聚合;因立果故。问:为什麽说是因呢?答:因为法身是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的依处。」又说:「因此,所谓『法』,是指种(因);所谓『身』,是指体性。」此法身分为四种[50]。

七十义-一切相智」有十义.)「道智」有十一义.).「一切智」有九义.)「圆满现观一切相加行」有十一义.)、「至顶加行」有八义.).「渐次加行」有十三义.)「一刹那圆证菩提加行」有四义.

「法身」有四义

(一)自性身:法界本来清净,而忽然出生的一切垢染也已净化之身(品Ⅷ,颂1~11,「能仁自性身……」)

(二)圆满报身:在佛所度的有情中只对地上菩萨示现的色身,此报身是化身的增上缘。(颂12~32,「相有三十二……」)

(三)变化身:从增上缘——报身产生的佛身,此化身能普度已清净与未清净的众生。(颂33~40,「乃至有三有……」)

(四)智法身:已圆成佛地的究竟智。

二疏把“放光令隐暗”当作一义,把“赞美、承事、称扬”三者当作一义,立「道智」为十一义。另外,将「法身」分为“三身”与“事业”四义。总共「七十义」。

 

《现观论》「一切相智(rnam-mkhyen)品」中,开示“加行位菩萨修观之所缘与行相”时说:

 

又,「道相智(lám-shes)品」中,开示“了知圣声闻道之道相智因四顺抉择分”时,说:

 

又,「一切智(gzhi-shes)品」中,开示“修加行之果”时,说:

 

以上这些颂文,处处宣说并强调「无自性」、「性空」、「无所得」、

p. 181

「无生」、「无灭」、「不见诸法」等观念,据此我们可以理解:基本上,《现观论》是以随顺《般若经》空义的中观思想立说的;特别是在阐明「根、道、果」三者中之「根」的时候。

 

「色非常无常,出二边清净,无生无灭等,如虚空离贪,

脱离诸摄持,自性不可说,由宣说此义,不能惠施他,

皆悉不可得,毕竟净无病,断除诸恶趣,证果无分别,

不系属诸相,於义名二种,其识无有生,一切智刹那。」[58]

 

 

「圣声闻道中,由色等空故,空无别为煖,由彼无所得,

许为至顶位。忍位於色等,破常住等理。依於十地等。

由广说无住,即名第一法。由佛以现智,不见诸法故。」[57]

 

 

「所缘无常等,是四谛等相,行相破着等,是得三乘因。

色等离聚散,住假立无说,色等不安住,其体无自性。

彼等自性一,不住无常等。彼等彼性空,彼等自性一。

不执着诸法,不见彼相故。智慧所观察,一切无所得。

色等无自性,彼无即为性。无生无出离;清净及无相。

由不依彼相,非胜解无想,正定定作用,授记尽执着。

三互为一体,正定不分别,是顺抉择分,下中上三品。」[56]

 

 

现观庄严论》初探

《现观庄严论明义释》略述讲座简记 续慧法师讲述 许果晓记录 今天很 ...

 

索达吉堪布:劝学《现观庄严论》公开信

劝学《现观庄严论》公开信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各方丛林大德长老、信众居士:
《现观庄严论》是五部大论之一,也是弥勒五论之一,在藏传佛教中,它的地位举足轻重,几乎所有的寺院都要学习多年。本论主要阐述的是佛陀二转法论的隐义现证,这些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窍诀的隐含之义,是由佛之补处——弥勒菩萨将之昭示於众的。佛陀曾告诉阿难说:我为众生所讲的妙法,纵然你全部忘失了,也不可忘失般若波罗蜜多的只言半语。由此教言可以看出,般若波罗蜜多的意义十分重大,是大乘行人希求解脱必不可少的津梁。因此,能够值遇并学习《现观庄严论》,这种机会相当难得,大家应当好好珍惜。
几年前,我就曾发愿传讲五部大论,并将相关法本由藏文译成了汉文,如今戒律、俱舍、中观、因明已传讲圆满,唯独剩下《现观庄严论》因法务繁忙而没有开讲。现在各方面因缘成熟,自200848起,我们正式传讲《现观庄严论》,开演般若波罗蜜多的次第现证。没有机缘在学院亲闻法义的道友们,应该借此机会依靠网路等便利条件结上法缘。凡是希望自己的听受善始善终、传承圆满的人,最好能报名参加学习,届时我们将统一组织考试,以检验每个人的学习进度和具体情况。
此次安排的课程是:先传讲《现观庄严论略义》;再传讲《现观庄严论总义·修行次第略说》;最後传讲《现观庄严论》的颂词及其注释。学习时间大概需要一年多。相关请从智悲佛网(http://www.zhibeifw.com)上下载。
愿吉祥!
(报名E-maillarong@foxmail.com)

《现观庄严论》之思想-以「诸法无自性」之中观思想为主

现观庄严论》是一部对印、藏佛学影响非常深远的大乘论典。本文拟对此论之「创作」、「释名」、「作者」、「性质」、「内容」、「思想」、「相关注疏」,以及「此论对印藏佛学之影响」等数方面,作一综观性的初步探讨,并提出下面几点看法:

一、《现观论》是一部纲要性的《大品般若经》释。将它与《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比较,可以看出:《现观论》确实具本母(mātrikā)的性质,它相当於择摄《大品般若经》宗要的本母摄颂。《现观论》之於《大品般若经》,犹如《摄事分》中「契经事」的本母摄颂之於《杂阿含》。

二、《现观论》以「诸法无自性」的中观思想为主,兼采瑜伽观行及其次第;它很可能是後期印度大乘佛学「瑜伽行中观派」思想的滥觞。

三、由於(1)《现观论》的性质与《摄事分》中「契经事」的本母摄颂相似;(2)《现观论》以中观思想为主,兼采瑜伽观行次第;(3)《现观论》的某些内容与《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毘达磨集论》等瑜伽学派的根本论典十分接近;因此笔者主张:《现观论》的作者是一位博通中观与瑜伽学说的大思想家。至於他究竟是偏重瑜伽实践的中观学者,或是深受龙树学说影响的瑜伽师,乃至於他是否托名弥勒,这就很难断言了。



主持人
弥勒菩萨造 .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玉蛟



  

即時法訊:
利美園地:
慈智部落: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