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学派「空性与绝对」之意义 分类:交流天地
转寄 打印 回响 总览 阅读尺

喇嘛网 日期:2009/09/10 NPO  编辑部 报导

中观学派的「空性」与「绝对」

      中观的「空」非本体论、非「虚无主义」

        中观的空,是对「存有的否定」(enial of being)目的,并非以「本体论」(ontology)为究竟目标;而是在指向「超越本体论」(Me-ontology)。从《阿含经》、《般若经》乃至《中论》,并不说「性空」本体能生起因果行相。《中论》说的「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并不等於说是从本体「性空」而生起现象;否则即成「先有空体而後才生现象」的谬论。

        龙树的「空义」是说一切现象的形成,必因它没有实性(空性);若实「有」自性,即固定於「有」而不动,现象必不可能幻起;也就是因为法法皆无自性(空

 

义),所以,一切法可成。这不但说明「空」不是「虚无主义」;更提出「空」不是「本体论」。[19]

       中观的「空」与「绝对」

        中观学派的「空性」是由否定经验实体而显现的,可以把它解说为「缘起」、在哲学上的名称是「绝对」。而对於「空性」修行的达成,是可藉由瑜伽修行的经验来体证的。[20]

        吾人若依龙树「中观」第二十四品第九颂:「若人不能知,分别於二谛;则於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应成学派(即月称论师此系的中观思想)则高谈为「第一义系世俗之绝对否定」(Absolute negation);而所谓「绝对否定」意指未具反命题(Counter thesis)的否定。总之,中观辩证法是「思惟分别」的否定,亦是「绝对」的直觉证悟的智慧(空慧);而就勘破烦恼而言,「绝对」它即是涅盘(空)的解脱。[21]

        综和言之中观学派认为,唯有超越了世俗世界(透过名言所理解的世界),才有绝对的世界。假如绝对能够显现人间,那要在开悟的佛陀才可能。佛陀是得到了与吾人日常的言语活动所不同的智慧而体会了绝对的。然而,为了要成佛,人们是要依照阶次来实行瑜伽等宗教实践,才能达成的。这也是月称在《入中论》,他描述修行人依修道的阶梯,以近於佛陀境界的情形,并强调着宗教实践的重要性。[22]

           探讨中观学的「神秘经验」

        本文在第一章「前言」提及孔滋评论穆帝的着作,评为:「他把中观学派的思想当作是哲学推理的结果来探讨,但事实上有些部份是得自禅定经验的。」而另一学者 J. W. De Jong,亦提及:「Schayer一向强调中观派神秘直觉的重要性,这是值得赞许的。」由上章节的讨论,吾人可以发现,多位学者一致认为「中观的神秘经验」是有其重要性的。

        然而,何者为「中观的神秘经验」?与「世俗的神秘经验」有何不同呢?这是笔者思索的问题。察阅孔滋的书,他提及:「心灵世界,佛教对於此的表示,说涅盘是『无可名状』(sign-less),亦即,它是如如之性。…必须是无我的。…非科学所能解决的。佛教已将神秘的直观、禅定及超越智慧力,用以解开那心灵的结构」。[23]

        有了前述「空」与「绝对」的定义,当成基础,龙树的中观思想,即含有着强烈神秘的特色。这是为了去克服每一种的二元性、相对论的错误见解。因此,带来了历史佛教徒的影响,他不仅对轮回,也是对涅盘的超越,来终结凡夫的世俗逻辑和意识[24]

        中观学派的「神秘经验」不同於一般宗教,或通灵者,想像鬼、神,而冥思做为目标、对象的体验,是有极端的不同。中观的「神秘经验」是不平常的,即是,对於前面已提到的「空性、绝对」的特性,绝对没有「存在」、「不存在」;「有」、「无」等的相对性观念参杂着。[25]因现实的世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别现象界,是主客观对立的二元世界。有了对立,便有烦恼与迷妄。所以藉瑜伽的实践,可以转变成一元的世界时,自己和世界就清净起来,这就是「心净则国土净」的境界。所以,唯有藉着解、行并重的修行,才能达到此无来、无去的「空性」、「涅盘」境地。

        所以,中观的「绝对」观念是不能被说成,全有或全无的。…在哲学的领域,他们抑制一切的见解,但依解脱之道的神秘经验中,却可以引导他们到达绝对。[26]

 

页49

          结语

        「空性」、「绝对」表面是以否定的形式,但其实中观学派以此来把握最高的真实,进而能够更积极地展现生命的真实意义。中观的「空」不是对应「有」的「无」,应是对应「分别智」的「无智」才是,这是超越语言和思惟的。

        所以,中观的「空」、「绝对」,只是否定「分别」、「存有」的现象界;并非一般哲学家用的「本体论」来形容「空性」否则又会造成对立、分别的错误思惟。

        中观学派的思想,除了以最新的文献学、语言学、逻辑学、哲学等新学术方法来推理、研究外:不可忽略的大问题是:「佛教的教义是人性的、是可以实践而达成的」,如果忽视了这一层隔阂的重要性,将会导致推论错误,而抹杀了佛教真实意趣之所在--最高的真实,是人们在瑜伽与佛陀相应的修行中,所获得最究竟的境地;这最高的真实;若能运用「中观」修行於日常生活,作直观的当体即空的修行,则是圣者的修练层次。中观学派「空性与绝对」之意义



主持人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游芬芳



  

即時法訊:
利美園地:
慈智部落: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