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的般若观行 分类:交流天地
转寄 打印 回响 总览 阅读尺

喇嘛网 日期:2010/02/01 NPO  编辑部 报导

平常心的般若观行

古德从圆满究竟佛法的果位证量上,开示平常心者甚多。如禅宗南泉指示赵州为「平常心是道」。平常心亦名妙宝心,它是临济的「佛法无多子」;六祖慧能指出之「正与麽时」;《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楞严经的「如幻三摩地」;永嘉禅师的「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密教噶举派冈布巴大师教人要证悟明空本性时,亦指出平常心是道。他说:「什麽是平常心,就是当前显而空,空而显,空显(明空)不二之心,不要去修改,不要去增加,毫无功用地凭内证智自己觉知」。

  人们心地不平,强作分别,憎爱攀缘,放阖家珍,出外乞讨,逐风尘,迷归途,染污平常心,执有实我实法而起分别计度,不明妄心中的真心,成为终身不解的大惑。时时为诸缘所痴,终日被诸境所惑。背离解脱之中道实相。

  大乘菩萨所讲般若瑜珈之学、中道实相了义之教,是如来亲证法界平等流出的至教,如何取教理的精华在现实生活中以身体力行,真参实悟,如实体现如《华严经》所说:「以少方便,速证菩提」,《坛经》所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的圣言,将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去,大彻大悟而自在解脱,受用广大法乐,应是学佛至当至要的生活大事。

  《法华经》云:「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维摩法经》云:「不舍妙道行凡夫事」,即是禅修。觉醒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成大菩提的圆满开悟。何谓本心?本性?人各有心,此心的具体表现即外而根身器界,即内而意识分别以及身心活动所表现於生活上的一切法,如是诸法缘生如幻,相有体无。色受想行识五蕴缘生法,空即有,有即空,这就是心的本来面目,谓之「本心」;如是诸法无实自性,不可说它是个什麽,离诸言诠分别而清静寂然,谓心之本性。理事一如的本心本性,人人常如不变的真如自性,是无修、无整、无散乱的本体。在日常生活的一切法上,勤修「不取不舍」的般若观行,虽终日不离一切事,历尽一切境缘,但能念念鉴觉到本心清静,污染即不得的寂静光明本性,心境一如,灵明寂照,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荡荡无着,照而不住。能使一念无明法性中的贪、瞋、痴、慢、疑、自性见在日常动静中得以止息而回复到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的平等觉时,就是禅修的功用,就是平常心的般若观行: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由日常动静,衣食住行,举手投足,乃至士农工商等一切生住异灭的当下通达人生宇宙的实相,实证现观不生不灭如不动的自性涅盘。

  诸法实相是无相,种种相都是缘起无自性的一种,是观一切缘起无自性。故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相都无相、假相。种种相都了不可得。当然也不能落入断灭空、邪见空的执着。佛为了破除众生的执迷而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有为法的世俗谛都是因缘所生,因缘生就是无自性,空。《中论》有一段话:「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使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般若心经也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一心所摄的八识及其所变所摄的种种法皆从缘生,无实自体,故其性本空;当下缘起无所生,虽因缘正合时有一定的相显,但能生此法的因缘亦是缘生法,性不坚牢,时时变异,故其所生之相,亦会随之变异生灭,因而此相唯是幻相。一心所变所摄之法是相有体无,故於见性必须根据「瑜珈」的相应义,以般若观照,随法之相有而不舍,随法之体无而不取,由般若不取不舍的两两兼观,妙契中道,乃得明心见性。《坛经 · 般若品》所说可明之:「用自真如性,以般若观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六祖有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何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庞女深得此修道要妙,才有「饥来吃饭倦来眠,直指修行玄更玄」之谓。吃饭睡觉皆做梦幻如是空观,无实有能吃能眠之者而无我相;亦实无饭眠可得,而无法相。食睡如是,生活的一切动静亦复如是,就是生活中的禅修,於一切法不取不舍。见了便作,作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不离世间觉,於相而离相,见性成佛道。担水砍柴无非妙道,郁郁黄花尽显般若。若觉诸法本性空寂,当下既得「无生法忍」;若於法上远离分别,当下即入「不二法门」。以前有一位禅师顿悟这无生法忍之不二法门,说了一句绝世名言:「真如界内觉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象」——解脱的境界中超越了众生与诸佛这种圣凡的假名概念,在真如平等得实相解脱的一真法界中没有自他、你我的形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千佛万佛共一体。

  在日常生活中,「能善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是定慧等持,亦正是福慧双修。刚布巴大师十分强调只有以平常心为根本的般若观行,才是真正的修行。曾在《大印讲义》中云:「平常之心既名为修。为令平常心,自然安住;倘於彼心有取舍破立,则不名平常心矣。故曰:境无微尘许可修,心无刹那许散乱。平常心不散乱者,亦名修自然住心,是以只要自证念不乱,其余不论如何,仍是修行」。当以不立不破不取不舍之平常心住於明体,内有能持平常之心,外有所持平常之境,观照到能所双忘,心无能所,心境一体,即达到不思议之实相解脱境,於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 虽了了分明而一念不生,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作为以平常心修般若行者,观照自己介尔当下一念心的功夫,正是用功处和要紧处。不论此心落於何种境界,心都要自然安住於明体而无刹那散乱,於第一义而不动并就此一念观其实相既空既假既中,此正是决断离染通达实相的捷径。这即动即静的「般若三味」,六祖称之为「无念」。无念即是湛然常寂,妙用无边的平常心,此心的境界即是念念不住,万法无滞的「无住涅盘」。六祖说:「言无念者,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於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是明般若三味」。《金刚经》云:「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取我人众生寿者相,是不取,属於修慧。福慧修积圆满,就成就了「两足尊」的佛果。所以说「即得阿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圆明寂然之无上大涅盘。

  如来法身不增一法,不减一法。临济云:一念清静心光,即法身佛,一念无分别心光即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心光即化身佛。法报化三身,本性全具,不用向外别求。所谓一念清静心光,须当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心一时脱落,迥脱根尘,能所双亡之时,方是。这就是法身。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东西。般若中观修空就是直接承当——一切境界当下就是空,当下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平常心修般若观行,一定要超越「能所的相对待」,而作等量齐观。像六祖所说的「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我们的念头落入邪正的能所相对待的名相中,就不能解脱。观一切法无自性,平等性,无相性。观照念头缘生缘灭,念念无自性,过去心、观在心、未来心都是了不可得,才是真正修行到家。又且,唯有在这般若空慧的观照之下才容易长养菩提心,在日常生活中修大士行,自会常生四无量心,「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大乘提倡不二法门,修诸法实相观,是因为菩萨的悲心观众生不净,观众生是苦而不舍众生,菩提心鞭策大士要在这个世界里广度众生,福德才能圆满。慈悲与喜属大悲,是不舍;常於其中安住上舍,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即属大智,是不取。这不取不舍的两相结合,恰是悲智等运。一念大悲即观世音,一念净智即妙吉祥。

  学佛修行是心灵的净化,生命的解脱,福慧的圆满。佛法的修证,只有合乎不二的中道,才能理事无碍,事事圆融,修行亦才能安心坦然。在修不取不舍的般若观行中,当下即证无生灭本寂的自性涅盘。《心经》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起到梦想,究竟涅盘。

作者联系地址:
中国青岛市市南区泉州路3号A座高层(香港花园)808
E-MAIL:chunye555@yahoo.com.hk
电话(传真):0532-5885987

作者简介:胡春业
胡春业, 男 ,1968年生 。中医硕士 。
1994年受聘於河北禅学研究所,从事禅学研究。
1996年创办《菩提心》,任责任编辑(创刊号始)。
现聘於山东省青岛湛山佛学院

美佛慧讯 Wisdom Journal is a publication of 美国佛教会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主持人
山东省青岛湛山佛学院 胡春业



美佛慧訊


  

即時法訊:
利美園地:
慈智部落: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