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盖—五种精神障碍 分类:佛法研討
转寄 打印 回响 总览 阅读尺

 

五盖—五种精神障碍


斯里兰卡(Sri Lanka) 那烂陀长老(Narada Mahathera)着 学愚法师译

 

心病有五,受其染污,心不柔和,无有慈爱和光明。此病不除,烦恼不灭。
                 ——《相应部》

  障碍(NivaranaNi+var,意为妨碍,阻止),意指阻止一个人的进步发展,以及阻隔解脱或升天之道,也可被解释为对忆念的覆盖、阻拦、束缚。
  此障碍有五,即:贪欲(kamacchanda),嗔恚(vyapada),昏沉睡眠(thinamiddha),掉举恶作(uddhaccakukkucca),疑(vicikiccha)


  1.欲爱是指对根尘如色,声,香,味,触等的贪求和执着。它被认为是一障碍,把人束缚於此娑婆世界。


  一般众生被此诱惑之根尘困裹,由於缺少自制自律,故不可避免地生起情欲。此障被静虑五性中的一境性(ekaggata)制约,证第一圣果後而得以息服,证不还果时得以根除。贪着的微细形式,如对色界和无色界的贪爱(ruparagaaruparaga),只有在证得阿罗汉时才能够被彻底断除。


  如下六种方法可使贪欲得以消除:对事物生起厌恶之想,恒常观想厌离,制约感官,饭食适量,广结善友,有益言语。


  2.嗔恚—恶意,厌恶。适意之物引起贪着、逆意之境导致厌离。这是两种燃烧世界的大火,在无明烦恼的助势下,它们在这个世界中制造痛苦。
  静虑之一的喜(piti)能对治恶意。在证得一还果时,嗔恚得以随减,而在证阿罗汉果时才得以根除。


  如下六种方法能断灭恶意:对物境生起善意之想,常作慈善观想,生起业为自业之想,坚持此种见解,广交善友,有益言语。


  3.昏沉被解释为是一种心病,睡眠为一精神病态,麻木之心如同挂在树上的呆滞蝙蝠,或贴在竹杆上的糖蜜,或过份僵硬而无法铺开的乳酪。昏沉和睡眠不应被认为是身体上的懒惰,因为即使是断除了这两种烦恼的阿罗汉也感受到身体上的疲劳。它们使精神倦怠,正与精进(viriya)相对。它因静虑之一的伺而得以制服,在证阿罗汉果时被根除。


  如下六种方法可断灭昏沉睡眼:忆想饭食适量,变化身体姿势,观念光明之物,位於开阔之地,广交善友,有益言语。


  4.掉举—精神上的不安和心情的激奋,它是一种与所有不善意识相关联的心智之境。通常来说,不善之业总是与兴奋和不安为伍。


  恶作—忧心仲仲,或是对所作恶业悔恨,或是因非行善业後悔。悔恨自己所作恶业并不能使人从不可回避的果报中解脱出来。最好的悔悟就是发愿不再重复恶业。
  这两种障碍因静虑之一的乐(sukha)支而得以息服。证得阿罗汉时,掉举得以根除而恶作在不还果时得以断除。


  如下六种方法可断灭这两种烦恼:博学多闻,询问和讨论,弄懂戒律的性质,亲近资深长老,广交善友,有益言语。
  5.疑—疑虑,犹豫。巴厘语vicikiccha--疑意缺乏智慧之药者(vi=空,cikiccha=智慧)。它也被解释为复杂思惟而产生的烦恼(vici=寻找,kiccha=烦恼)
  这里不是指对佛陀等的怀疑,因为即使非佛教徒也可压服此疑而得禅那。作为一种束缚,疑就是对佛陀等的怀疑,但是作为一种障碍,它是指非持之以恒於某种事情。经典注疏中对此疑的解释是没有能力如是决定任何事。换句话说,就是疑惑不定。


  寻思能制伏此种障碍,证得初果时即可断灭。
  如下六种方法可断灭此疑:精通法和律,讨论和询问,弄懂戒律的本质,坚定的信心,广交善友,有益言语。

 



主持人
斯里兰卡(Sri Lanka) 那烂陀长老 学愚法师译



  

即時法訊:
利美園地:
慈智部落:

进阶搜寻

发表Blog文章

回利美园地